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柔娟
Chen, Jou-Chuan
論文名稱: 臺北市高中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與學校社團環境關係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 school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nd school extracurricular environment in Taipei City
指導教授: 劉秀嫚
Liou, Show-Man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9
中文關鍵詞: 臺北市高中學生社團活動社團活動參與態度學校社團環境
英文關鍵詞: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ttitude of participating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school extracurricular environmen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1下載:5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了解臺北市高中學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與學校社團環境之現況,以及不同個人背景變項之臺北市高中學生,在社團活動參與態度上的差異情形,並分析學校社團環境與臺北市高中學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上的相關情形。
    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以103學年度第2學期就讀臺北市立大理高中、永春高中、南湖高中、陽明高中、南港高中、中山女中、景美女中、建國中學、成功高中以及私立大同高中、華興高中,共十一所學校的高一、高二同學為對象。於民國104年3月中旬到4月上旬以分層配額抽樣方式,抽取990位學生,並以「臺北市高中學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調查問卷」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回收873份,有效問卷817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2.5%。所得資料以SPSS Statistics 22.0 for Windows統計套裝軟體進行問卷信、效度、描述統計、單一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以及相關分析。
    本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 臺北市高中學生在社團活動參與態度各構面與整體面均顯著高於理論平均值,顯示臺北市高中學生具中上程度之「社團參與認知」、「社團參與情感」、「社團參與行為」及整體社團活動參與態度。
    二、 「社團參與認知」方面,六成以上臺北市高中生認同參加社團活動能夠學習更多經驗、發展多方興趣、參與社會的能力、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社團參與情感」方面,五成以上的學生覺得參與社團活動愉快且有趣,在參與過程中獲得成就感並增強自信心,以自身所屬的社團為榮,為高中生涯留下美好的回憶;「社團參與行為」方面,四成的同學認為自己會主動協助社團相關事務,積極參與社團活動工作的籌備與策畫,盡力完成社團指導老師交辦的事,並在社團活動中發揮專長或才華。
    三、 臺北市高中生中,高二、家長非常支持、參與自治性社團、擔任社長或社團幹部、每週參與社團時間4小時以上、參與社團年資三學期以上、參與社團動機為拓展人際關係、非常喜歡參與社團、每次都參加社團活動者,其整體社團活動參與態度較為積極正向;但性別、學校性質(公私立學校)、學業成績、社團參與數量則不影響臺北市高中學生的社團活動參與態度。
    四、 臺北市高中學校社團環境各構面與與整體面均高於理論平均值,顯示臺北市高中在「學校物質環境」、「學校社會環境」、「學校規範環境」及整體學校社團環境具有中等以上水準。
    五、 「學校物質環境」方面,只有三成的臺北市高中生肯定學校補助社團足夠的活動經費;「學校社會環境」方面,八成以上的同學肯定社團幹部能帶領社團成員建立默契,五成左右的同學肯定校長或主任會鼓勵同學參與社團活動;「學校規範環境」方面,五成以上的同學肯定學校所實施的社團評鑑具公正性且有利社團傳承。
    六、 「學校社會環境」、「學校規範環境」與臺北市高中學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有顯著正相關,但「學校物質環境」與臺北市高中學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無顯著相關。
    最後,根據本研究之結果,提出對學校行政單位和教師、對學生、對家長,以及對未來研究的建議,提供參考。
    關鍵字:臺北市高中學生、社團活動、社團活動參與態度、學校社團環境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high school students' attitude of participating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nd the school extracurricular environment in Taipei City, and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attitude of participating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nd school extracurricular environment.
    The study used a cross-sectional research design.Quota sampling was used to obtain desired sample.Nine hundred and ninety high school students were selected from 11 senior high schools in Taipei City.The data were collected using"The Inventory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Attitude of Participating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Taipei City."The inventory consisted of three parts: Students' Background Information, School Extracurricular Environment Scales, and Attitude of Participating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Scales. A total of 873 responses were received and among them 817 were vaild.The vaild response rate was 82.5%.Reliabilit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ne-sample t-test , one-way ANOVA, and correlational analyses were conducted to analyze the data using SPSS 22.0 for windows.
    The major findings are listed as followings:
    I. The high school students' attitude of participating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s significantly above theoreticalaverage.
    II. Regarding the cognition of participating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over 60%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agree that participating in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llows them to gain more experience, expand multiple interests, devote themselves to the sociaty and establish goo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Concerning the affection of participating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more than 50% of the students fin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fun and interesting. By attending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stuidents gain self-confidence and create beautiful high school memories, they are also proud of being a part of their club. As the aspect of the behavior of participating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40% students are willing to take the initiative in the preparation, planning and participation in club affairs, trying their best to accomplish tasks giving out by the club director, and in bringing their skills into the activities.
    III.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who are junior students, club leaders or club staff, have parents' full support in clubs; have joined clubs for more than four hours per week,have joined club for than one and a half year, have joined club as a reason to expand their social relationships as motive,participate club events every time, fully participatedin club, and members of autonomous clubshave more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their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However,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sex, school type, students' grade level, and numbers of clubs joined.
    IV. The school extracurricular environment in Taipei City is significantly above theoretical average.
    V. As the aspect of material environment in school, there are only 30%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agree that school funds can afford club event's cost. As for the social environment in school, more than 80% of students agree that club staff are able to help club members to build well-coordination mutually. Around 50% of students agree that school principal or student affair director support student's clubparticipation.As the aspect of school's regulation environment, above 50%of students agree that club evaluation is fair. This club evaluation also benefits club inheritance.
    VI. The school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school regulationenvironment are all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ed with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However,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 between the school material environment and the high school students' attitude of participating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Based onthe results, suggestion for institutions, student affairs staff and future researchers were proposed.

    Keywords: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ttitude of participating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school extracurricular environment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研究目的與問題 8 第三節名詞釋義 9 第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11 第二章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社團活動參與的意涵與理論 13 第二節社團活動參與態度的意涵與測量 36 第三節學校社團環境的意涵與理論 45 第四節高中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與學校社團環境之相關研究 57 第三章研究方法 73 第一節研究設計與架構 73 第二節研究假設 75 第三節研究對象 79 第四節研究工具 88 第五節研究步驟 98 第六節資料分析 102 第四章研究結果與討論 105 第一節臺北市高中學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的現況分析 105 第二節臺北市高中學生背景變項與社團活動參與態度的差異比較 111 第三節臺北市高中學校社團環境的現況分析 145 第四節臺北市高中學生社團活動態度與學校社團環境的相關分析 151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158 第一節結論 158 第二節建議 168 參考文獻.. 178 附錄一臺北市高中學生社團活動七大類別定義及細項 184 附錄二臺北市高中學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調查問卷(專家效度評定卷) 186 附錄三臺北市高中學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調查問卷(專家評定修正意見與建議彙整) ................................................198 附錄四臺北市高中學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問卷調查 215

    井敏珠(1981)。我國大學生社團參與、人格特質及其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天下雜誌(2006)。海闊天空的一代—教改十年後【影片】。取自http://www.cw.com.tw/media/media.jsp?superID=n101&subID=1570
    王伶伶(2012)。參加社團對高中生學習成就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
    王秀敏(2011)。台灣北區私立技職大學學生人格特質、社團參與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洪法(2002)。組織、引導、扶持、強化~淺析蘇州大學學生社團發展對策。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2(475-480頁)。臺北市:東吳大學課外活動組。
    王誕生、林柏章(2000)。高中職學校健全學生社團發展之道。訓育研究,39(3),48-53。
    王誕生、宋美妹(2001)。大專學生社團組織發展之研究。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1(115-128頁)。臺北市:東吳大學課外活動組。
    田瑞良(2004)。雲林科技大學學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及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朱仲祥(1999)。攀峰—朱仲祥的生命故事。臺北市,天下文化。
    朱朝煌(2010)。大學生領導力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何富財(2004)。高中學生自我概念、社團參與態度與社會行為發展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何進財(2000)。社團指導老師的角色。訓育研究,39(1),1-3。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聰賢(1984)。態度量表的建立。載於楊國樞(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法。臺北市:東華。
    宋美妹(2001)。大專學生社團組織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李建興(1985)。社團工作。臺北市:五南。
    李美枝(1991)。社會心理學。臺北市:大洋。
    李美蘭(2005)。大學生社團參與、社團運作及社團評價之研究—以淡江大學社團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郁文(2000)。社團輔導工作的心得與建言。訓育研究,39(1),40-46。
    李振賢(2000)。從休閒活動觀點談高中社團活動。高中教育,10,40-45。
    李相勗、李君藩、徐君梅(1936)。課外活動史略。載於瞿葆奎(主編),課外校外活動(449-468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豆丁網(2007)。高中課程綱要與修訂歷程。取自 http://www.docin.com/p-674539019.html
    林合懋、陳昭雄(2010)。我國大專校院學生社團發展:影響因素與期望落差。弘光學報,63,97-114。
    林合懋、嚴嘉琪(2011)。技專校院學生社團發展策略:從社團幹部的觀點分析。弘光學報,64,90-109。
    林至善(2000)。學生社團之輔導與發展。訓育研究,39(1),6-15。
    林至善(2003)。由定向輔導概念淺論大一新生高中職時代社團經驗之調查與回應。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4(484-508頁)。臺北市:東吳大學課外活動組。
    林瑋珊(2009)。大學生社團參與態度對於服務學習觀感及團體動力知覺影響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嘉義市。
    邱皓政(1996)。大學社團活動與學生心性發展:一個發展心理學的觀點。訓育研究,35(3),37-42。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市,五南。
    姜淑華(2003)。臺東師院學生社團參與及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洪國峰、呂秋慧(2002)。大學社團與潛在課程之關係探討研究。訓育研究,41(1),34-42。
    洪蘭(2000)。腦轉乾坤~男女有別、其來有自。臺北市:遠流。
    徐彩淑(2005)。社團參與態度、社團凝聚力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以臺北縣參與社團國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高德瑞(2000)。社團活動的實務建議。北縣教育,36,16-20。
    康筆舜(2006)。中部大學生社團參與活動對組織公民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張同廟(2003)。大專教師對社團活動態度之分析—以台南女子技術學院為例。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5(411-435頁)。臺北市:東吳大學課外活動組。
    張同廟(2013)。大學社團學生參與態度、滿足感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學生社團學刊,1,1-27。
    張同廟、施慧君(2003)。台南女子技術學院大一學生社團選擇偏好之研究。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3(283-305頁)。臺北市:東吳大學課外活動組。
    張同廟、陳昭雄(2006)。南部技專教師對社團活動態度之研究。弘光學報,50, 129-157。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2)。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雪梅(1999)。大學教育對學生的衝擊—我國大學生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之實証研究。臺北:張老師出版社。
    張雪梅(2002)。編輯人手記。學生事務,41(4),8。
    張雪梅(2003)。介入或放手—大學生參與課外活動的問題與輔導對策。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4(350-366頁)。臺北市:東吳大學課外活動組。
    張輝政(2000)。從新新人類看社團活動的價值。高中教育,10,21-25。
    教育部(2000)。有效運用教育部獎補助經費研討會議事手冊。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6)。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0)。普通高中必修科目綜合活動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1971)。高級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書局。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1983)。高級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書局。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1996)。高級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編印(1996)。高級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
    梁滄郎、張沂谷、陳銀崇(2004)。高職學生參與社團活動之現況探討。師說,181,57-59。
    莊玉琪(2013)。北區大學生的社團參與及其公民參與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莊富源(2000)。淺談學生社團活動的基本素養。高中教育,10,15-20。
    許龍君(2002)。大學生社團參與及其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陳心潔(2011)。澎湖縣國小學童社團活動的參與態度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玫伸(2007)。臺北縣高中生社團參與態度及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奎熹(2000)。教育大辭書。臺北市:五南。
    陳昭雄、林合懋(2003)。大專校院社團幹部參與校園社團活動自我成長認知態度之探討。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6(191-213頁)。臺北市:東吳大學課外活動組。
    陳昭雄、許仁慈、陳惠鋗(2004)。中部大專校院學生社團校園活動成效影響因素之探討。弘光學報,44,45-54。
    陳昭雄、費吳琛、張立安、傅木龍、何進財(2003)。私立大專院校訓輔工作成效影響因素之研究。弘光學報,41,1-6。
    陳昭雄、費吳琛、溫春福、鄧蘭(2005)。全國大專校院校園社團活動發展影響因素之探討。弘光學報,45,95-103。
    陳昭雄、溫春福、張立安(2003)。全國私立技職大學院校學生社團活動發展問題探討。弘光學報,42,71-76。
    陳茂祥(2001)。社團活動通識學分化之初探。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1(293-318頁)。臺北市:東吳大學課外活動組。
    陳韋霖(2013)。國中生社團參與態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臺南市歸仁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臺灣科技大學,臺南市。
    陳家菱(1993)。論大學社團之管理:以國立臺灣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陳淑瓊(2008)。大學新生成功轉化相關因素研究—以一所公立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義明、廖滄洲(1998)。社團與人生。臺中市:社團法人中華扶輪教育基金會。
    連章宸、張永朋、許延年(2012)。專科學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之相關研究。健康產業管理期刊,1(2),95-104。
    傅木龍(2000)。校園學生社團活動之發展與輔導。訓育研究,39(1),16-24。
    彭馨瑩(2006)。學生社團參與對員工早期生涯成功之影響—以高科技產業員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湯志民(2006)。學校建築與校園規畫。臺北市:五南。
    黃玉(2000)。在團體中成長—團體動力運用與社團活動領導。高中教育,10, 7-14。
    黃玉(2001)。大學學生事務的倫理與應用、大學生發展理論與應用再探。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1(35-80頁)。臺北市:東吳大學課外活動組。
    黃玉(2003)。從環境中增進學生事務功能-論學校環境與學生發展。文教新潮,8(2),1-11。
    葉昌智(2014)。大學生課外學習經驗與其畢業後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以某大學校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素卿(2006)。師院生社團參與態度與教學自我效能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楊國樞(1989)。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下)。臺北:東華。
    楊國賜(1992)。校園活動的社會學分析。訓育研究,31(3),7-16。
    楊淑娥(1996)。大學生社團參與及其心理社會發展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楊極東(1976)。我國大學院校學生課外活動現況調查研究。臺北:正中。
    溫貴琳(2000)。從社團活動中吸取成長的養分。高中教育,10,26-29。
    廖燦輝(1991)。課外活動輔導之未來發展方向。訓育研究,30(3),17-190。
    臺北駐日本大阪經濟文化辦事處秘書(2006)。產經新聞報導。社團活動公務津貼。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91)。高中(職)團體活動教學參考資料(一)。臺中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出版。
    蔡佳霖(2010)。國民小學學童參與社團活動與學童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鄧清如(2005)。國中生社團參與態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市。
    鄭慧蘭(2001)。高中生公民參與態度與行為之研究—以臺北市公立高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蕭詠琴(2005)。大學社團參與經驗與心流經驗相關之研究—以國立臺灣大學學生社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薛春光(2000)。國中社團活動實施之現況與檢討。北縣教育,36,34-37。
    謝海平、龔允文、黃世琤(1992)。我國大學學生參與社團活動現況之探討。訓育研究,31(3),39-56。
    韓景春(2004)。實用主義的教育哲學。載於邱兆偉(主編),教育哲學,7(103-107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黛恩(2004)。改變態度就能改變形勢。臺北:普天。
    顏妙桂(2000)。學生社團之輔導與發展。訓育研究,39(1),31-33。
    羅麗雲(2001)。大學生社團參與態度及其評價之研究—以逢甲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竇希皓(2006)。大學社團領導人心理社會發展之研究—以服務性社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蘇貞昌(2000)。落實社團活動開發潛能學習。北縣教育,36,6-7。

    英文部分
    Allport, G. W.(1935). Attitude.InC.Murchison(Ed.). A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2, 798-844. Worcester,MA: Clard University Press.
    Ajzen, I,&Fishbein, M.(1980). Understanding attitudes and predictingsocial behavior.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Astin, A. W.(1990). Assessment for excellence: The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of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New York, NY: 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Macmillan.
    Astin,A. W.(1993). What matters in college? Four critical years revisit.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Berry,M.(2011).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adventure education. In M. Berry&C. Hudgson (Eds.), Adventure education (pp. 63-83). New York, NY: Routledge.

    Conyne, R. K., & Clack, R. J. (1981).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nd design: A new tool for the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tist. New York, NY: Praeger Publishers.
    Cooper, D. L., Healy, M. A., &Simpson, J.(1994).Student development through involvement: Specific changes over time.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35, 98-102.
    Erin, M. (2011). Positive effects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on students. ESSAI, 9(27), 84-87.
    Myers, D. G. (1993).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NY:McGraw-Hill.
    Nancy, D.,Linda, L. C.,Robert, S. (2005). Participation in school-base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nd adolescent adjustment.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7(1), 51-76.
    Katz,D., &Scotland, E. (1959). A preliminary statement to a theory of attitude structure and change. Psychology: A study of a science,3,423-475. NewYork , NY: Mc Graw-Hill Press.
    Secord, P. F., &Backman , C. W. (1964).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NY: Mc Graw-Hill.
    Pillari, V.(1988). Human behavior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
    Pascarella, E.T.&Terenzini, P.T.(1991). How college affects student. SanFrancisco, CA: Jossey-Bass.
    Panicucci, P. (2007). Cornerstones of adventure education. In D. Prouty, J. Panicucci & R. Collinson (Eds), Advanture education(pp.33-48). Champaign,IL: Human Kinetics.
    Weber,A. L. (1991).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New York, NY: Harper Collins College.
    Williams,M, E., & WinstonJr,R.B.(1995). Participation in organized student activities and work:Differences in developmental task achievement of traditionalaged college students.NASPA Journal,22(3),52-59.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