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葉彥君
論文名稱: 台灣地區公眾批評語及批評策略研究
Studies on the Critique Strategies of Public Commentary in Taiwan
指導教授: 鄧守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4
中文關鍵詞: 批評語公眾批評批評行為批評策略
英文關鍵詞: criticism, public commentary, critique act, critique strateg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4下載:7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旨在探討台灣地區的公眾批評語及其批評策略使用上的各種現象與特徵,從語言行為與言談策略的角度,到口語、書面批評語料的分析與實地問卷調查,全面且廣泛地探討台灣地區的公眾批評及批評策略。
    在批評語部分首先要探究的是「批評」此一語言行為本身所獨具的特性,一方面參照前人的文獻及語言學理論,從不同角度論述批評行為特徵、批評目的與批評策略選擇的關係,一方面辨明「批評」與其他性質相近的語言行為之間的差異點。
    其次則是藉由對台灣地區真實語言活動的分析,進一步討論台灣地區公眾批評領域中的「批評語」及「批評策略」。本論文以目前台灣公眾批評中最具代表性的電視評論節目作為主要批評語料來源,並輔以報紙、雜誌等書面的公眾批評語料,綜合整理歸納出台灣地區公眾批評語的詞彙選用、結構形式、語句類型及批評策略的類別與使用實況。
    最後採用小型問卷調查方式,調查一般台灣民眾在公眾批評領域上的參與情況,以及語境因素對其批評行為和形式的影響,最後並整理歸結一般台灣民眾常用的批評策略,與公眾批評的批評策略彼此參照,互為補充。

    This study is about the features, phenomenons and critique strategies of public commentary in Taiwan.
    First, we would like to discuss the features of the critique act. Based on some pragmatic theories, we try to demarcate critique act and some other similar speech acts from the point of the specialty and aim of criticism, and how people choose critique strategy appropriate for different occasions.
    Second, we make further study on the critique strategies of public commentary by analyzing real language data from the political commentary TV-program, newspaper, and magazine column on public commentary in Taiwan. Then find out the lexeme use, discourse construction of criticism, and the variety of critique strategies used in Taiwan’s public commentary.
    Finally, we use questionnaire to investigate Taiwan people’s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commentary, critique strategies in common use, as well a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riticism and its context.

    目錄………………………………..………………………………..………………….i 表目錄………………………………………………………………………………...iv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主題………………………………………………………..2 第三節 研究目標………………………………………………………………..3 第四節 研究方法………………………………………………………………..4   一、 批評語料蒐集…………………………………………………………4    (一) 口語語料……………………………………………………….4 (二) 書面語料……………………………………………………….5 (三) 問卷調查語料………………………………………………….5 二、 批評語料研究流程……………………………………………………6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會話準則與會話隱含…………………………………………………..7 一、 會話準則……………………………………………………………..7 二、 會話隱含……………………………………………………………..8 第二節 禮貌原則………………………………………………………………..9 第三節 面子威脅行為………………………………………………………....11 一、 面子理論……………………………………………………………11 二、 面子威脅行為………………………………………………………11 三、 面子威脅補救策略…………………………………………………12 第四節 語言運用之相關因素………………………………………………....14 一、 語境…………………………………………………………………14 二、 語用意義……………………………………………………………15 三、 言談交際共識………………………………………………………15 第五節 語言行為……………………………………………………………....16 一、 語言行為的定義……………………………………………………16 二、 間接語言行為………………………………………………………17 第六節 批評行為……………………………………………………………....19 一、 口語交際語法中的「批評」……………………………………….19 二、 辭典定義的「批評」……………………………………………….19 第三章 批評的語言特徵與策略關係………………………………………………22 第一節 「批評」與其他語言行為的區分……………………………………22 一、 「批評」與「評論」………………………………………………23 二、 「批評」與「抱怨」………………………………………………25 三、 「批評」與「責備」………………………………………………28 第二節 批評與批評策略………………………………………………………30 一、 語言行為策略………………………………………………………30 二、 批評目的……………………………………………………………32 三、 「批評策略」及影響策略選擇的因素……………………………32 第三節 「批評」與其他語言行為的策略關係………………………………33 一、 讚美與批評策略的關係……………………………………………34 二、 拒絕策略與批評的關係……………………………………………35 第四章 台灣地區公眾批評語與批評策略…………………………………………37 第一節 批評語語料的蒐集與分析……………………………………………37  一、 口語語料蒐集………………………………………………………37  二、 書面語料蒐集………………………………………………………38 三、 批評語料的初步分析………………………………………………39 (一) 批評語料來源…………………………………………………39 (二) 批評語使用詞語分類…………………………………………40 第二節 批評語之結構形式類型………………………………………………49  一、 批評語之結構形式…………………………………………………49 二、 批評語常用句式……………………………………………………54 第三節 批評語料中的批評策略………………………………………………57 一、 說理型直接批評策略………………………………………………58 (一) 直接批評……………………………………………………..58 (二) 稱呼語的運用………………………………………………..59 (三) 對照∕對比…………………………………………………..60 (四) 極言誇飾……………………………………………………..61 二、 修辭型間接批評策略………………………………………………62 (一) 諷刺式批評…………………………………………………..62 (二) 譬喻式批評…………………………………………………..63 (三) 疑問式批評…………………………………………………..64 (四) 假設語氣……………………………………………………..66 (五) 暗批…………………………………………………………..67 (六) 後果警示型批評……………………………………………..68 第五章 批評語與批評策略問卷研究………………………………………………69 第一節 批評語與批評策略問卷調查基本資料………………………………69 一、 問卷設計方向………………………………………………………69   二、 受訪者基本資料……………………………………………………70 第二節 批評語與批評策略問卷分析…………………………………………71 一、 公眾批評部分………………………………………………………71 (一) 公眾批評與傳播媒體的接觸情況…………………………..71 (二) 公眾批評的發表情況………………………………………..72 (三) 對公眾批評的看法…………………………………………..73 二、 個人批評部分………………………………………………………74 (一) 語境因素與批評方式的關係…………………………………74 (二) 影響批評方式的語境因素……………………………………75 (三) 批評所期待的回饋……………………………………………78    (四) 預設語境下的批評語分析……………………………………79 第六章 結語………………………………………………………………………..87 第一節 研究結果概述…………………………………………………………87 一、 批評的語言特質……………………………………………………87 二、 批評策略……………………………………………………………88 三、 影響批評的語境因素………………………………………………89 第二節 研究限制………………………………………………………………90 一、 批評語料收集整理方面……………………………………………90 二、 問卷調查方面………………………………………………………90 (一) 問卷抽樣來源限制…………………………………………..90 (二) 問卷回答部分………………………………………………..91  三、 個人因素方面………………………………………………………92 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92 一、 研究地域方面………………………………………………………92 二、 研究語料範圍方面…………………………………………………93 三、 對外華語教學方面…………………………………………………93 參考文獻……………………………………………………………………………..95 附錄〈台灣地區批評語及批評策略調查問卷〉……………………………………..99

    Ⅰ‧中文部分:

    (一)期刊論文:

    王愛華,2001,〈英漢拒絕語言行為表達模式調查〉,於《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文雙月刊)》,178-185,2001年5月,第33卷 第3期。
    王虹,1994,〈試論語境與語言交際〉,於《福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57-60,1994年9月,第8卷 第3期。
    王學成,2004,〈試論合作原則與禮貌原則和會話蘊含〉,於《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47-50,2004年3月,第19卷第1期。
    王殿珍,1994,〈試論語境對語義的限定功能〉,於《松遼學刊(社會科學版)》,65-70,1994年 第1期,總第64期。
    尤愛莉,1995,〈語境與語言運用〉,於《語言教學與研究》,99-107,1995年 第4期。
    吳曼蕾,2002,〈違反“合作原則”的動機與“會話含義”的產生〉,於《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06-409,2002年3月,第24卷。
    何傳俊,1999,〈從合作原則到禮貌原則—會話原則在言語交際中的運用〉,於《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45-48,1999年4月,第17卷 第2期。
    宋興,1993,〈語體、語境與修辭〉,於《五邑大學學報》,26-31,1994年 第8卷 第2期。
    周立娟、郭濤,1999,〈再談合作原則、禮貌原則及關聯原則〉,於《外語學刊》,37-40,2000年 第1期,總第99期。
    胡芳毅,2001,〈話語交際中的禮貌原則與交際距離〉,於《常德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98—99,2001年3月,第26卷 第2期。
    時秀娟,2003,〈論語言的禮貌原則與得體性原則的區別〉,於《齊魯學刊》,47-49,2004年 第1期 總178期。
    舒兆民,2004,〈華語抱怨言談行為分析及其教學建議〉,於《台灣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87-102,台北:台灣華語文教學學會。
    鄧國棟,1994,〈語境對句法結構的制約〉,於《咸陽師專學報(綜合版)》,23-27,1994年 第5期,第9卷(哲社版總第30期)。
    鄺斯琪,1997,〈禮貌原則的制約與禮貌策略的選擇〉,於《廣東教育學院學報》,47-51,1997年 第1期。

    (二)專書:

    何兆熊 主編,2000,《新編語用學概要》,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
    呂叔湘,1980,《現代漢語八百詞》,北京:商務印書館。
    林淑慧,2003,《現代漢語口語交際語法之初探》,碩士論文,台北:師大華語文教學研究所(未出版)。
    黃資芳,2002,《外籍學生對華語讚美語之語用與文化差異之研究》,碩士論文,台北:師大華語文教學研究所(未出版)。
    黃宣範,1999,(中譯本)《語言學新引》,Victoria Fromkin, Robert Rodman. 1974.《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sixth edition.台北:文鶴。
    葉蜚聲、徐通鏘,1993,《語言學綱要》,台北:書林。
    謝國平,1998,《語言學概論》,台北:三民書局。

    Ⅱ‧英文部分:

    Austin, John L. 1962.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hao-Chih, Liao(廖招治). 1994. A Study on the Strategies, Maxims,
    and Development of Refusal in Mandarin Chinese. 台北:文鶴.
    Grice, H.P. 1967. Logic and conversation. In Cole, P. and Morgan, J.L.
    1975:Syntax and Semantics 3. New York:Academic Press.
    Leech, G. 1983.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London:Longman.
    Penelope Brown & Stephen C. Levinson. 1978. 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aeed, John I. 1997. Semantics. 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Searle, J. 1975. Indirect speech acts. In Cole, P. & Morgan, J. (eds.)
    Syntax and Semantics, Vol.3:Speech Acts, New York:Academic
    Press, 1975
    Yu-Hwei, Shih(施玉惠). 1986. Conversational Politeness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台北:文鶴.

    Ⅲ‧工具書

    (一)辭典: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辭典編輯室編,1996,《現代漢語辭典》
    (修訂第三版),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熙元總審訂,1997,《小牛頓國語辭典》,台北:牛頓出版公司。
    北京語言文化大學漢語水平考試中心編,2000,《HSK漢語8000詞詞
    典》,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何容主編,1976,《國語日報字典》,台北:國語日報社。
    林尹、高明主編,1990,《中文大辭典》,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
    李曉琪等編,1997,《漢語常用詞用法辭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李憶民主編,1995,《現代漢語常用詞用法辭典》,北京:北京語言文
    化大學出版社。
    高樹藩主編,2005,《正中形音義綜合大字典》,台北:正中書局。
    鄧守信主編,2003,《遠東漢字三千字典》,台北:遠東圖書公司。
    鄧守信主編,1996,《漢英漢語常用近義詞用法詞典》,北京:北京語
    言學院出版社。
    《現代漢語常用詞辨析辭典》,1998,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新辭典》(修訂版),1991,台北:三民書局。
    《學典》(初版),1991,台北:三民書局。

    (二)資料性工具書:

    《國學常識》,1989,台北:東大圖書出版。
    《廣播劇選集》,1995,台北:美國各大學中國語文聯合研習所。

    Ⅳ‧網路及媒體資源

    文茜小妹大,2004.11.29~12.13,台北:中國電視公司。
    民生報,2005.1.7~2.21,台北:民生報社。
    由《英雄》再說“惡意批評”.2002.《南方都市報》.
    http://www.jcrb.com/zyw/n6/ca12828.htm
    陳文茜專欄,2005.1.24~26,商業週刊896期,台北:商周文化。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