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宗育
Li, Zong-Yu
論文名稱: 十九世紀中國社會的結群暴力
Group Violence in China in the 19th Century
指導教授: 葉高樹
Ye, Gao-Shu
口試委員: 葉高樹
Ye, Gao-Shu
林士鉉
Lin, Shi-Xuan
邱麗娟
Qiu, Li-Juan
莊吉發
Zhuang, Ji-Fa
張秀蓉
Zhang, Xiu-Rong
口試日期: 2024/07/22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4
中文關鍵詞: 清朝結群暴力集體暴力心態史暴力文化
英文關鍵詞: Qing Dynasty, Grouping, Violence, Collective Violence, History of Mentalities, Culture of Violence
研究方法: 歷史研究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40118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83下載:2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十九世紀的中國社會發生幾件標誌性的暴力事件,川陝楚白蓮教事件、太平天國戰爭、義和團運動等,它們就像浮出水面的島嶼,沿著某一軌跡分佈排列,構成一串島鏈,這條島鏈就是十九世紀中國社會的暴力形象,而島鏈下方其實是一條巨龍般的山脈在海底綿延,島嶼不過是它火山噴發而露出水面的一角,山脈才是整個形勢之所在,整個中國社會暴力的本體。本文之目的,即在試圖勾勒這座暴力山脈的輪廓,探討其內部活動與結構。
    十九世紀中國社會民眾結群與暴力的活動日益興盛,除了暴力犯罪團體,他們又透過秘密宗教、秘密會黨與團練等各種形式結群,進行暴力性的競爭;道光咸豐時期,社會陷入集體暴力對抗的結構與情境,在集體暴力螺旋作用之下,進一步造成普遍性的社區集體暴力化。同治光緒時期,遍布全國各地、持續四十餘年的反教活動接續了這股集體暴力的趨勢變成一股潛流,透過長期輿論操作與社會動員,建立了一個反教與暴力的集體心理基礎,演變為具有強大動能的社會運動。義和團事件後,基層社會分化與對抗結構更形嚴重,秩序的力量加速崩塌。而與這股暴力活動同步發展的,是暴力心態與暴力文化,行為與心理共振,心理與行為互動,中國社會的暴力已完全無法自我停止。

    The 19th century Chinese society witnessed several landmark violent events, including the White Lotus Rebellion in Sichuan, Shaanxi, and Hubei,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War, and the Boxer Rebellion. These events can be likened to emergent islands, distributed along a specific trajectory, forming an archipelago. This archipelago represents the manifestation of violence in 19th century Chinese society. Beneath this chain of islands lies a massive, dragon-like mountain range extending across the ocean floor. The islands are merely the exposed tips of volcanic eruptions, while the submerged mountain range embodies the true nature and entirety of societal violence in China. This paper aims to delineate the contours of this metaphorical mountain range of violence and examine its internal dynamics and structures.
    The 19th century Chinese society saw a proliferation of public grouping and violent activities. Beyond violent criminal organizations, people formed groups through various means such as secret religions, secret societies, and tuanlian, engaging in violent competition. During the Daoguang and Xianfeng periods, society became entrenched in a structure and context of collective violent confrontation. The spiral effect of collective violence further precipitated the widespread collectivization of community violence. In the Tongzhi and Guangxu periods, anti-Christian activities, which persisted for over four decades and spread throughout the country, perpetuated this trend of collective violence, evolving into an undercurrent. Through sustained manipulation of public opinion and social mobilization, these activities established a collective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 for anti-Christian sentiment and violence, metamorphosing into a social movement with significant momentum.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Boxer Rebellion, the structure of division and confrontation in grassroots society intensified, accelerating the collapse of social order. Concurrent with these violent activities was the development of violent mentalities and a culture of violence. Behavior and psychology resonated and interacted in a reciprocal manner, rendering the violence in Chinese society self-perpetuating and irrepressibl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邊境社會的結群暴力 21 第一節 邊境社會的日常暴力 21 第二節 集體暴力對抗 40 第三節 社會活動與暴力心態 54 第三章 內地社會的結群暴力 63 第一節 地方社會情境中的「匪」 63 第二節 團練與集體暴力化 80 第三節 暴力觀念與集體暴力的政治 88 第四章 結群暴力對抗的轉向 99 第一節 集體暴力的潛流 99 第二節 輿論動員與暴力心態 129 第三節 暴力的新章:清末抗捐風潮 141 第五章 暴力書寫與暴力文化 153 第一節 戰爭之後的紀念與忠義書寫 153 第二節 秘密社會的思想、儀式與暴力 167 第三節 知識精英的暴力觀與暴力文本 175 第六章 結論 195 徵引書目 199

    檔案資料
    《宮中檔奏摺及軍機處檔摺件資料庫》,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雍正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7。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嘉慶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3-1995。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道光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5。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咸豐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0。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光緒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3。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朝硃批奏摺》,北京:中華書局,1995-1996。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代皇帝御批彝事珍檔》,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2002。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教務教案檔》,收入《中國近代史資料彙編》,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0。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明清史料.戊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53-1954。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天地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3。
    中國史學會濟南分會編,《山東近代史資料》,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57。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資料編輯組編,《義和團史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1982。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編選,《辛亥革命前十年民變檔案史料》,北京:中華書局,1985。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義和團檔案史料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90。
    王明倫編,《反洋教書文揭帖選》,濟南:齊魯書社,1984。
    白壽彞編,《回民起義》,收入中國史學會主編,《中國近代史料叢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朱金甫主編,《清末教案》,收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96-2006。
    杜家驥主編,《清嘉慶朝刑科題本社會史料輯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2008。
    故宮博物院(北京市)明清檔案部編,《清代檔案史料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
    范文瀾等編,《捻軍》,收入中國史學會主編,《中國近代史料叢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韋清風、馮小舟、王伯仲、李家秀編著,《涼山彝族奴隸社會的變革資料摘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1981。
    柴德庚等編,《辛亥革命》,收入中國史學會主編,《中國近代史料叢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張枬、王忍之編,《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第一卷)》,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0。
    張枬、王忍之編,《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第二卷)》,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3。
    路遙主編,《義和團運動文獻資料彙編》,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2。
    劉子揚、張 莉編,《清廷查辦秘密社會案》,北京:線裝書局,2006。
    翦伯贊等編,《義和團》,收入中國史學會主編,《中國近代史料叢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日)菊池秀明編,《太平天國史料集(第一集):河南聯莊會抗糧暴動.江西劉洪義反亂等》,東京:菊池秀明,2005。
    《申報》(上海),《中國近代報刊資料庫》。(網站,http://taiwannews.lib.ntnu.edu.tw)
    《全國報刊索引資料庫》。(網站,http:// www.cnbksy.com)
    官書典籍
    清.高宗敕撰,《大清世宗憲(雍正)皇帝實錄》,臺北:華文書局,1964-1965。
    清.仁宗敕撰,《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清.宣宗敕撰,《大清仁宗睿(嘉慶)皇帝實錄》,臺北:華文書局,1964。
    清.文宗敕撰,《大清宣宗成(道光)皇帝實錄》,臺北:華文書局,1964。
    清.穆宗敕撰,《大清文宗顯(咸豐)皇帝實錄》,臺北:華文書局,1964。
    《昭忠祠列傳續編(一百二十卷)》,臺北:國立故宮物院藏清內府朱絲欄寫本。
    《昭忠祠列傳續編(三百六十卷)》,臺北:國立故宮物院藏清內府朱絲欄寫本。
    《湖北學生界》,收入羅家倫主編,《中華民國史料叢編》,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輯委員會,1968。
    不著撰人,《五公末劫經》,收入王見川、林萬傳主編,《明清民間宗教經卷文獻》,影印光緒間刊本,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9。
    不著撰人,《皇極金丹九蓮正信皈真還鄉寶卷》,收入王見川、林萬傳主編,《明清民間宗教經卷文獻》,影印民國三年(1914)重刊本,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清代起居注册.雍正朝》,北京:中華書局,2016。
    國家圖書館編,《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彙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16。
    淸.顧壽楨撰,《孟晉齋文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第731册,影印清同治四年(1865)刊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清.不著撰者,《浙江忠義錄》,影印浙江采訪忠義總局刊本,臺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70。
    清.不著撰者《福建省例(下)》,收入《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7輯,第199種,同治間刊本,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87。
    清.允祹等撰,《欽定大清會典則例》,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第620-625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
    清.允祿等撰,《大清會典(雍正朝)》,收入沈雲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77-79輯,第761-790册,臺北:文海出版社,1994-1995。
    清.尹耕雲纂,《豫軍紀略》,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17輯,第163册,影印同治十一年(1972)刊本,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
    清.左宗棠撰,清.楊書霖編,《左文襄公全集》,影印光緒十七年(1891)本,臺北:文海出版社,1979。
    清.托津等撰,《欽定平定教匪紀略》,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第401-402册,影印上海圖書館藏清嘉慶武英殿刊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江忠源撰,清.鄧瑤編,《江忠烈公(忠源)遺集》,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99輯,第984册,影印清同治十二年(1873)刊本,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
    清.吳廷棟撰,《拙修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第583册,影印同治十年(1971)六安求我齋刊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清.宋祐文纂,胡成點校,《曠典闡幽錄》,據清光緒初年刊本點校排印,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8。
    清.李秀成撰,《李秀成親供手跡》,影印湘鄉曾氏八本堂家藏本,臺北:世界書局,1962。
    清.李國杰輯,《合肥李氏三世遺集》,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7輯,第62册,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
    清.李翰章編纂,清.李鴻章校勘,寧波等校注,《曾文正公全集》,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清.李鴻章撰,清.吳汝綸編,《李文忠公全集(奏稿)》,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70輯,第691-700册,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
    清.沈葆楨撰,《沈文肅公(葆楨)政書》,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6輯,第54册,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
    清.沈葆楨編纂,《江西忠義錄》,收入江慶柏主編,《清代地方人物傳記叢刊》,第8册,影印清同治十二年(1873)刊本,揚州:廣陵書社,2007。
    清.周家駒編,《周武壯公(盛傳)遺書》,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39輯,第383册,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
    清.林學瑊輯,《直東剿匪電存》,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影印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刊本,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
    清.奕訢等修纂,《欽定平定雲南回匪方略》,收入《中國西南文獻叢書第三輯.西南史地文獻》,第10冊,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
    清.奕訢纂,《欽定平定陝甘新疆回匪方略》,收入清.朱學勤等總纂,《中國方略叢書》,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
    清.胤禛,《清世宗御製文》,收入《故宮珍本叢刊》,集部,第548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清.范承堃輯,清.顧雪亭編,《昭忠祠志》,影印清光緒間刊本,收入《中國祠墓志叢刊》,第48册,揚州:廣陵書社,2004。
    清.凌燽撰,《西江視臬紀事》,收入《中國古代地方法律文獻(乙編)》,影印清乾隆八年(1743)劍山書屋刊本,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9。
    清.徐賡陛,《不自慊齋漫存》,清光緒八年(1882)海南官署刊本。(「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https://repository.lib.cuhk.edu.hk/en/item/cuhk-724855#page/10/mode/2up,檢索時間:2024.4.22)
    清.祝慶祺等編撰、尤韶華等點校,《刑案匯覽續編》,收入《刑案匯覽全編》,點校本,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清.祝慶祺等編撰、尤韶華等點校,《續增刑案匯覽》,收入《刑案匯覽全編》,點校本,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清.寄雲山人撰,《江南鐵淚圖》,影印清咸豐間刊本,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9。
    清.崑岡等撰,《大清會典事例(光緒朝)》,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第798-814册,影印清光緒石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康有為撰,《戊戌奏稿》,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33輯,第326册,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
    清.張月卿撰,《堂匪總錄》,收入《中國史學叢書(續編)》,影印清光緒十五年(1889)官刊本,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2。
    清.張集馨撰,杜春和、張秀清點校,《道咸宧海見聞錄》,收入《清代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1。
    清.張曜撰,《山東軍興紀略》,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55輯,第543册,影印清徑北草堂編撰本,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
    清.盛康輯,《皇朝經世文續編》,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84-85輯,第831-850册,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
    清.郭崑燾撰,《雲臥山莊詩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552册,影印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清光緒十一年(1885)郭氏岵瞻堂刊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郭嵩燾,楊堅校補,《郭嵩燾奏稿》,長沙:岳麓書社,1983。
    清.郭嵩燾等纂,《湖南褒忠錄初稿》,哈佛大學圖書館藏同治十二年(1873)活字印行本。(哈佛大學圖書館,https://hollis.harvard.edu/primo-explore/search?tab=everything&search_scope=everything&vid=HVD2&lang=en_US&mode=basic&offset=0&query=lsr01,contains,005325057,檢索時間:2024.5.4)
    清.郭嵩燾撰,楊堅校補,《郭嵩燾奏稿》,長沙:嶽麓書社,1983。
    清.陳坤撰,《粵東剿匪紀略》,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第3輯,第13册,影印清同治十年(1871)刊本,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清.陳僅纂,《南山保甲書》,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四明繼雅堂藏本。
    清.陶澍撰,《陶文毅公全集》,收入故宮博物院編,《故宮珍本叢刊》,集部,第593-594册,影印清道光八年(1828)淮北士民公刊本,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清.彭靚娟撰,《繪圖繡像四雲亭新書全傳》,臺北:傅斯年圖書館藏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排印本。
    清.楊毓秀撰,《平回志》,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第2輯,第21册,光緒十五年(1889)劍南王氏刊本,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清.鄒鍾,《志遠堂文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第724册,影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金陵刊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清.趙藩撰,《岑襄勤公年譜》,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14輯,第139册,影印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刊本,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
    清.劉坤一撰,《劉忠誠公(坤一)遺集》,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26輯,第251-259册,影印清光緒十七年(1891)金陵印本,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
    清.劉長祐撰,清.龍繼棟編,《劉武慎公(長佑)遺書》,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25輯,第245-250册,影印清光緒十七年(1891)金陵印本,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
    清.薛允升撰,黃靜嘉編校,《讀例存疑》,據清重刊本點校,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
    清.譚嗣同撰,《譚瀏陽先生(嗣同)全集》,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29輯,第285册,影印本,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
    清.嚴如熤撰,《三省邊防備覽》,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第73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嚴如熤撰,《樂園文鈔》,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第455册,影印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刊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清.蘇鳳文撰,《廣西昭忠錄》,影印光緒十五年(1889)刊本,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
    梁啟超撰,《飲冰室全集》,上海:榮記書店,1936。
    梁啟超撰,《新民說》,收入梁啟超,《飲冰室叢著》,國家圖書館藏本,上海:商務印書館1916。
    (英)赫德(Robert Hart)著,葉鳳美譯,《這些從秦國來——中國問題論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地方志
    淸.未著撰者,《(光緒)臺東州采訪册》,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臺灣府縣志輯)》,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
    淸.張葆連修,淸.劉長佑等纂,《(光緒)新寧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湖南府縣志輯)》,影印光緒十九年(1893)刊本,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清.呂縉雲等主修,清.羅有文等纂修,《(同治)松滋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湖北府縣志輯)》,影印清同治七年(1868)刊本,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清.李敬修纂修,《(光緒)費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山東府縣志輯)》,影印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刊本,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清.李體仁修,清.王學禮纂,(光緒)《蒲城縣新志•》,收入《中國地方誌集成(陝西府縣志輯)》,影印光緒三十一(1905)年刊本,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清.林一銘修,清.焦世官、清.胡官清纂,《(道光)寧陝廳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陝西府縣志輯)》,影印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刊本,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清.邵承照等纂修,《(光緒)肥城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山東府縣志輯)》,影印光緒十七年(1891)刊本,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清.革煥章、趙端禮等纂修,《(光緒)騰越廳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雲南府縣志輯)》,影印淸光緖十三年(1887)刊本,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
    清.徐修鳳等纂修,《(光緒)定遠廳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陝西府縣志輯)》,影印清光绪五年(1879)刊本,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清.秦雲龍、清.萬科進纂修,《(光緒)雷波廳志》,收入《中國地方志成(四川府縣志輯)》,影印清光緒十九年(1893)刊本,成都:巴蜀書社,1992。
    清.常毓坤修,清.李開甲等纂,《(光绪)孝義廳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陝西府縣志輯)》,影印清光绪九年(1883)刊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69。
    清.賀仲瑊等纂修,《(道光)留壩廳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陝西府縣志輯)》,影印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刊本,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清.鄒兆麟修,清.蔡逢恩纂,《(光緒)高明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廣東府縣誌輯)》,影印清光緒二十年(1894)刊本,上海:上海書店,2003。
    清.劉懋官修,清.宋伯魯、清.周斯億纂,《(宣統)重修涇陽縣誌》,收入《中國地方誌集成(陝西府縣志輯)》,影印宣統三年(1911)鉛印本,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清.樊增祥、清.刘锟修,清.田兆岐纂,《(光緒)富平縣志稿》,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陝西府縣志輯)》,影印清光緒十七年(1891)刊本,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清.盧坤,《秦疆治略》,收入《中國方志叢書》,影印清道光年間刊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
    清.盧德嘉,《(光緒)鳳山縣釆訪册》,收入《臺灣文獻叢刊》,第73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清.嚴如熤,《三省山內風土雜識》,收入《關中叢書》,第3集,臺北:國家圖書館藏影印民國二十四年(1935)陝西通志館排印本。
    清.蘇忠廷修,清.董成烈纂,《(光緒)荔波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影印清光緖元年(1975)抄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
    民國.王大魯修,民國.賴際熙纂,《(民國)赤溪縣志》,收入《中國地方誌集成(廣東府縣志輯)》,影印民國九年(1920)刊本,上海:上海書店,2003。
    民國.米登岳修,民國.張崇善、王之彥纂,《(民國)華陰縣續志》,收入《中國地方集成(陝西府縣志輯)》,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民國.苗恩波修,民國.劉蔭歧等纂,《(民國)陵縣續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山東府縣志輯)》,影印民國二十四年(1935)排印本,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民國.郁濬生纂,民國.畢鴻賓等輯,《(民國)續修鉅野縣誌》,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山東府縣志輯)》,影印民國十年(1921)刊本,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民國.袁家穀修,民國.許實纂,《(民國)宜良縣志》,民國十年(1921)刊本,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
    民國.陳謙、民國.陳世虞修,民國.羅綬香等纂,《(民國)犍為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四川府縣志輯)》,成都:巴蜀書社,1992。
    民國.楊豫修等修,民國.郝金章、民國.孫秀堃纂,《(民國)齊河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山東府縣志輯)》,影印民國二十四年(1935)鉛印本,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專書著作
    戈公振,《中國報學史》,臺北:學生書局,1964。
    王樹槐,《咸同雲南回民事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0。
    朱俊強,《秘密結社與社會控制:廣西天地會研究(1794-1921)》,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何文平,《變亂中的地方權勢——清末民初廣東地方的盜匪問與社會秩序》,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李孝悌,《清末的下層社會啓蒙運動(1901-1911)》,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67)。
    胡逢祥、張文建,《中國近代史學思潮與流派》,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
    秦寶琦、孟超著,《秘密結社與清代社會》,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
    高文遠,《清末西北回民之反清運動》,臺北:學海出版社,1988。
    高毅,《法蘭西風格——大革命的政治文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
    崔岷,《山東「團匪」:咸同年間的團練之亂與地方主義》,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8。
    張研等著,《晚清中國統治格局研究》,臺北:知書房出版集團,2005。
    莊吉發,《真空家鄉:清代民間秘密宗教史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
    莊吉發,《清代秘密會黨史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莊吉發,《清宮檔案述要》,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3。
    莊吉發,《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2。
    陳玉申,《晚清報業史》,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
    陸寶千,《論晚清兩廣天地會政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5。
    喻青松,《民間秘密宗教經卷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4。
    黃宗智,《清代以來民事法律的表達與實踐:歷史、理論與現實》,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
    楊士隆主編,《暴力犯罪——原因、類型與對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4。
    葉高樹,《清朝前期的文化政策》,臺北:稻鄉出版社,2002。
    路遙,《義和團運動起源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8。
    趙維璽,《湘軍集團與西北回民大起義之善後研究:以甘寧青地區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劉平,《被遺忘的戰爭:咸豐同治年間廣東土客大械鬥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蔡少卿,《中國近代會黨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7。
    蔡少卿,《民國時期的土匪》,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
    黎保榮,《「啟蒙」民國的「暴力」叫喊:「暴力敘事」與中國現代文學的審美特徵》,收入李怡主編,《民國文化與文學研究文叢二編》,第9-10册,臺北:花木蘭文化,2013。
    蕭公權著,張皓、張升譯,《中國鄉村——論十九世的帝國控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4。
    戴玄之,《中國秘密宗教與秘密社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
    戴玄之,《紅槍會(1916-1949)》,臺北:食貨出版社,1982。
    戴玄之,《義和團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瞿同祖著,范忠信、晏鋒譯,何鵬校,《清代地方政府》,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蘇萍,《謠言與近代教案》,上海:上海遠東出版,2001。
    (日)山田賢著,曲建文譯,《移民的秩序:清代四川地域社會史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
    (日)平山周,《中國秘密社會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27。
    (日)森正夫等編,《明清時代史的基本問題》,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美) 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 Jr.)著,王小荷譯,《大門口的陌生人:1839-1861華南的社會動亂》,臺北:時英出版社,2004。
    (美)孔復禮(Philip A. Kuhn)著,謝亮生、楊品泉、謝思煒譯,《中華帝國晚期的叛亂及其敵人:1796-1894年的軍事化與社會結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美)杜贊奇(Prasenjit Duara)著、王明福譯,《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
    (美)步德茂(Thomas M. Buoye)著,張世明、劉亞叢、陳兆肆譯,《過失殺人、市場與道德經濟:18世紀中國財產權的暴力糾紛》,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美)周錫瑞(Joseph W. Esherick)著,張俊義、王棟譯,《義和團運動的起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美)查爾斯.蒂利(Charles Tilly)著,謝岳譯,《集體暴力的政治(The politics Of Collective Violence)》,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美)梅爾清(Tobie Meyer-Fong)著,蕭琪、蔡松穎譯,《躁動的亡魂:太平天國戰爭的暴力、失序與死亡》,臺北:衛城出版,2020。
    (美)理查德.J.伯恩斯坦(Richard J. Bernstein)著,李元來譯,《暴力:思無所限》,南京:譯林出版社,2019。
    (美)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譯室譯,《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美)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著,鄭辟瑞譯,《共和的危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美)裴宜理(Elizabeth J. Perry)著,池子華、劉平譯,《華北的叛亂者與革命者(1845~1945)》,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美)韓書瑞(Susan Naquin)著,唐雁超、劉平譯,《山東叛亂——1774年王倫起義》,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
    (美)韓書瑞(Susan Naquin)著,陳仲丹譯,《千年末世之亂:1813年八卦教起義》,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
    (美)羅威廉(Willian T. Rowe)著,李里峰等譯,《紅雨:一個中國縣域七個世紀的暴力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美)譚旋(Timothy Tackett)著,黃丹璐譯,《暴力與反暴力:法國大革命中的恐怖政治》,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9。
    (美)蘭德爾.柯林斯(Randall Collins)著,劉冉譯,《暴力:一種微觀社會學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英)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n)著,鄭明萱譯,《盜匪:從羅賓漢到水滸英雄》,臺北:麥田出版,2004。
    (英)貝思飛(Phil Billingsley)著,徐有威等譯,《民國時期的土匪》,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英)喬治.魯德(George Rudé)著,何新譯,《法國大革命中的群眾》,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
    (英)雷蒙.威廉士(Raymond Williams)著,劉建基譯,《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彙》,臺北:巨流出版,2003。
    (英)戴維.賈理(David Jary)、朱莉婭.賈理(Julia Jary)編撰,周業謙、周光淦譯,《社會學辭典(HarperCollins Dictionary of Sociology)》,臺北:貓頭鷹出版,2007。
    (荷)田海(Barend J.ter Haar)著,李恭忠譯,《天地會的儀式與神話——創造認同》,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
    (德)卡爾.施密特(Carl Schmitt)著,劉宗坤等譯,《政治的概念》,上海:海人民出版社,2004。
    (德)狄德滿(R. G. Tiedemann),崔華杰譯,《華北的暴力和恐慌:義和團運動前夕基督教傳播和社會衝突》(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
    (德)馬克思.韋伯(Max Weber)著,馮克利譯,《學術與政治》,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8。
    (德)揚.阿斯曼(Jan Assmann)著,金壽福、黃曉晨譯,《文化記憶:早期高級文化中的文字、回憶和政治身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期刊論文
    王東平,〈《大清律例》回族法律條文研究〉,《回族研究》,2000:2,銀川,2000.05,頁9-13。
    王爾敏,〈拳變時期的南省自保(下)〉,《大陸雜誌》,25:6,臺北,1962.9,頁30-34。
    朱諧漢,〈太平天國時期的江西團練〉,《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4,南昌,1988.12,頁56-61。
    朴基水,〈清中期廣西的客民及土客械鬥〉,《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5:4,廈門,2005.12,頁59-74。
    池子華,〈太平天國時期河南聯莊會事件述論〉,收入池子華著,《晚清中國政治與社會》,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4,頁175-182。
    池子華,〈長槍會與捻軍關係簡論〉,收入池子華著,《晚清中國政治與社會》,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4,頁190-196。
    池子華,〈對苗沛霖集團與太平天國、捻軍關系的考察〉,《近代史研究》,1989:1,北京,1989.03,頁99-110。
    牟安世,〈鴉片戰爭研究四十年〉,《歷史教學》,1991:5,天津,1991.5,頁24-29。
    何文平,〈近代的會與匪——以廣東為例〉,《歷史教學》,2006:5,天津,2006.5,頁22-27。
    何文平,〈清末地方軍事化中的國家與社會——以廣東團練為例〉,《學術研究》,,2009:9,廣州,2009.9,頁114-121、160。
    吳善中,〈湘軍與哥老會〉,《江海學刊》,1997:5,南京,1997.10,頁130-136。
    吳憲,〈義和團運動時期直隸士紳研究〉,《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7:4,邯鄲,2010.12,頁19-22。
    吳擎華、柯莉娜,〈從苗沛霖團練看19世紀中期皖北基層社會統治結構的變化〉,《湖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0:5,黃石,2010.9,頁78-80。
    呂實強,〈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反基督教問題的檢討〉,收入林治平主編,《基督教入華百七十年紀念集》,臺北:宇宙光出版社,1977,頁277- 297。
    李文軍,〈清代地方訴訟中的「客民」——以《樊山政書》為中心的考察〉,《貴州文史叢刊》,2010:2,貴陽,2010.5,頁75-79。
    李宗育,〈《大清律例.刑律.鬬毆》與和諧秩序的想像──十九世紀中國川陝楚地區客民錢債糾紛及其暴力〉,《法制史研究》,2017:32,臺北,2017.12,頁117-166。
    李宗育,〈風勵藎節:清代昭忠祠祀典及其死亡、暴力之書寫〉,《漢學研究》,38:3,2020.9,頁 251-296。
    李健民,〈清嘉慶元年川陜楚白蓮教起事原因的探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93年第22期上,頁357-396。
    周蓓,〈清代盜匪案的類型與成因〉,《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33:5,南陽,2013.9,頁36-41。
    林展、陳志武、彭凱翔,〈乾隆中期和道光中後期債務命案研究〉,《清史研究》,2016:2,北京,2016.5,頁75-86。
    邱麗娟,〈近二十年海峽兩岸明清民間秘密宗教研究之回顧與展(1979-1999)〉,《史耘》,2000:6,臺北,2000.09,頁49-92。
    邱麗娟,〈清代民間秘密宗教的氣功療法與教派傳佈〉,《人文研究學報》,41:2,臺南,2007.10,頁79-98。
    邱麗娟,〈畫符念咒:清代民間秘密宗教的符咒療法〉,《人文研究學報》,40:2,臺南,2006.10,頁27-49。
    邵鴻,〈利益與秩序:嘉慶二十四年湖南省湘潭縣的土客仇殺事件〉,《歷史人類學學刊》,1:1,香港,2003.4,頁83-98。
    胡雲生,〈論清代法律中的回回問題〉,《回族研究》,1998:4,銀川,1998.11,頁29-36。
    胡曉真,〈秩序追求與末世恐懼──由彈詞小說《四雲亭》看晚清上海婦女的時代意識〉,收入胡曉真著,《新理想、舊體例與不可思議之社會:清末民初上海「傳統派」文人與閨秀作家的轉型現象》,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5,頁1-67。
    胡曉真,〈離亂杭州——戰爭記憶與杭州記事文學〉,《中國文史哲研究集刊》,2010:36,臺北,2010.3,頁45-78。
    夏春濤,〈二十世紀的太平天國史研究〉,《歷史研究》,2000:2,北京,2000.4,頁162-181。
    徐有威、吳樂楊,〈民國社會輿論對匪患之反應——以《申報》和《大公報》為例(1912~1934)〉,《江海學刊》,2012:5,南京,2012.9,頁176-184。
    徐建平,〈直隸士紳與義和團運動〉,《歷史檔案》,2002:3,北京,2002.9,頁;102-107。
    高順艷,〈太平天國戰爭後的廣德縣移民〉,《安慶師範學院學報》,23:1,安慶,2004.1,頁48-51。
    高毅,〈法國式革命暴力與現代中國政治文化〉,《二十一世紀》,2012:132 ,香港,2012.8,頁36-58。
    崔岷,〈「抗糧」與「斂費」:咸同之際山東田賦銳減的團練因素〉,《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57:4,濟南,2012.7,頁124-127。
    張福運,〈意識共同體與土客衝突——晚清湖團案再詮釋〉,《中國農史》,2007:2,南京,2007.5,頁104-112。
    張冀,〈晚清民初尚武思潮的緣起與五四激進主義發生〉,《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4:4,武漢,2010.7,頁1-7。
    曹新宇,〈傳統中國社會的「災難信仰制度」與秘密教門的「災難神話」〉,《清史研究》,2003:2,北京,2003.5,頁80-88。
    曹麗萍,〈大清敕建毅軍昭忠祠碑及其碑文〉,《錦州師範學院學報》,22:2,錦州,2000.2,頁111-113。
    梁其姿,〈心態歷史〉,《史學評論》,1984:7,臺北,1984.4,頁75-97。
    莊吉發,〈三教應劫:清代彌勒信仰與劫變思想的盛行〉,收入莊吉發著,《清史論集(十四)》,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頁147-166。
    莊吉發,〈兩廣會黨與辛亥革命〉,收入莊吉發著,《清史論集(五)》,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頁283-326。
    莊吉發,〈從院藏檔案談清代民間秘密宗教盛行的原因〉,收入莊吉發著《清史論集(十六)》,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6,頁261-286。
    莊吉發,〈清季義和拳源流考〉,收入莊吉發著,《清史論集(八)》,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頁107-129。
    許庭碩,〈從李沅發事變看晚清湘桂黔三省之交的民變〉,《中正歷史學刊》,2007:10,嘉義,2007.12,頁145-172。
    郭墨蘭,〈義和拳口號特點試論〉,收入《義和團運與近代中國社會》,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7,頁468-479。
    陳支平,〈清末民間抗糧與鄉族勢力〉,《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1,廈門,2006.1,頁25-32。
    陳召正,〈李鴻章治理捻後直隸盜匪述論——以《李鴻章全集》為中心〉,《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3:3,石家莊,2018.6,頁6-11。
    陳志武、林展、彭凱翔,〈民間借貸中的暴力衝突:清代債務命案研究〉,《經濟研究》,2014:9,北京,2014.9,頁162-175。
    陳建華,〈拿破崙與晚清「小說界革命」:從《泰西新史攬要》到《泰西歷史演義》〉,《漢學研究》,23:2,臺北,2005.12,頁 321-354。
    陳振江,〈華北遊民在反洋教與義和團運動中的作用〉,《山東社會科學》,1991:1,濟南,1991.3,頁8- 9。
    陳振江,〈華北遊民社會與義和團運動〉,《歷史教學》,1991:6,天津,1991.6,頁2-8。
    陳啟鐘,〈清代閩北客強土弱現象與地方應對〉,《臺灣師大歷史學報》,2016:56,臺北,2016.12,頁51-110。
    陳捷先,〈論八旗通志〉,《清史雜筆》,第2册,臺北:學海出版社,1977,頁25-54。
    傅衣淩,〈太平天國時代的全國抗糧潮〉,收入傅衣淩著,《明清社會經濟史論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頁397-417。
    傅德元,〈直隸山東義和團運動的比較研究〉,《河北學刊》,1992:5,石家莊,1992.9,頁91-98。
    曾雨萍,〈近十年來兩岸明清民間秘密宗教研究之回顧(1993∼2003)〉,《臺灣師大歷史學報》,2004:32,臺北,2004.6,頁169-190。
    程嘯,〈神拳與義和團〉,收入中國義和團運動史研究會編,《義和團運動與近代中國社會》,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7,頁97-130。
    程歗,〈拳民意識與民俗信仰〉,《中國社會科學》,1991:3,北京,1991.5,頁155-172。
    鈔曉鴻,〈晚清時期陝西移民入遷與土客融合〉,《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8:1,廈門,1998.3,頁66-74。
    楊明洪,〈清代涼山的「夷患」與王朝的措施〉,《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5,成都,1993.10,頁22-27。
    楊明洪,〈清末對涼山彝族地區的統治政策〉,收入《涼山民族研究》,第1册,北京:民族出社,2011,頁199-207。
    楊明洪,〈嘉道咸時期清政府對涼山彝族地區的民族政策初探〉,收入《涼山民族研究》,第1册,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頁186-198。
    葛慶華,〈太平天國戰後皖南地區的移民活動〉,《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7:2,西安,2002.6,頁89-96。
    葛慶華,〈晚清時期蘇浙皖交界地區的土客衝突和融合〉,《歷史檔案》,2013:3,北京,2013.8,頁110-117。
    董傳嶺,〈晚清山東的盜匪及整治〉,《菏澤學院學報》,31:3,菏澤,2009.5,頁99-102。
    董群廉,〈清朝中期川陝楚白蓮教之亂探源——從災荒角度觀察〉,《國史館館刊》,1999:26,臺北,1999.6,頁13-34。
    廖鳳池,〈攻擊行為的衡鑑方法與輔導策略——認知行為取向〉,《測驗與輔導》,1996:136,臺北,1996.6,頁2808-2812。
    趙宏章,〈貴州咸同大起義與貴州地方團練勢力的形成〉,《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1,貴陽,1995.02,頁19-21。
    趙德貴,〈兩部《八旗通志》比較研究〉,《滿族研究》,2005:3,審陽,2005,頁78-84。
    劉一兵,〈清末尚武思潮述論〉,《歷史檔案》,2003:4,北京,2003.12,頁68-76。
    劉平,〈論近代會黨與土匪的關係〉,《社會科學戰線》,1991:1,長春,1999.1,頁193-199。
    劉曉琳,〈太平天國革命時期的廣西團練〉,《大同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綜合版)》,1995:1,大同,1995.2,頁54-78。
    劉錚雲,〈湘軍與哥老會〉,收入劉錚雲著,《檔案中的歷史——清代政治與社會》,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頁202-215。
    劉錚雲,〈嘓嚕:四川的異姓結拜組織〉,收入劉錚雲著,《檔案中的歷史——清代政治與社會》,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頁157-178。
    劉瓊云,〈我們可以從明代道德故事類書中讀出什麼?——知識編輯、文化網絡與通俗忠觀〉,《新史學》,30:3,臺北,2019.9,頁1-73。
    鄭小春,〈地方志所見太平天國時期的徽州團練〉,《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0:3,廣州,2011.3,頁78-83。
    鄭亦芳,〈清代團練的組織與功能——湖南、兩江、兩廣地區之比較研究〉,《歷史學報》,1997:5,臺北,1977.4,頁293-334。
    魯西奇,〈內地的邊緣:傳統中國內部的“化外之區”〉,《學術月刊》,2010:5,上海,2010.05,頁121-128。
    謝宏維,〈清中晚期至民國時期江西萬載的土客沖突與國家應對〉,《江西社會科學》,2004:2,南昌,2004.2,頁220-225。
    鍾文典,〈辛亥革命前夕廣西各族人民的抗捐鬥爭〉,《廣西師范學院學報》,1981:3,南寧,1981.10,頁16-22。
    羅爾綱,〈太平天國與天地會關系的問題〉,《歷史教學》,1954:1,天津,1954.1,頁6-12。
    蘇亦工,〈清律回民相關條例及其影響〉,《政法論壇》,34:3,北京,2016.5,頁28-45。
    (日)並木賴壽著,謝俊美譯,〈苗沛霖團練事件〉,《學術界》,1994:1,合肥,1994.2,頁56-62。
    (日)岸本美緒,〈「後十六世紀問題」與清朝〉,《清史研究》,2005:2,北京:2005.05,頁81-92。
    (日)森正夫,〈地域社會論的核心、背景、理解和課題〉,《人文研究期刊》,2014:12,嘉義,2014.12,頁 27-32。
    (日)菊池秀明,〈19世紀前半の四川凉山彝族地区における民族関係とその影響〉,收入菊池秀明編,《太平天國史料集.別冊:四川彝族反亂檔案史料》,東京:菊池秀明,2006,頁1-38。
    (美)周錫瑞(Joseph W. Esherick),〈試論義和團儀式的社會意義〉,《文史哲》,1991:1,濟南,1991.1,頁19-23。
    (美)柯文(Paul A. Cohen),〈義和團、基督徒和神——從宗教戰爭角度看1900年的義和團鬥爭〉,《歷史研究》,2001:1,北京,2001.2,頁17-28、189。
    (美)梅爾清(Tobie Meyer-Fong)著,張婷譯,〈褒揚王朝之死難者:19世紀中國的悼念活動〉,收入劉鳳雲編等,《清代政治與國家認同(下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頁755-760。
    (美)愛德華.麥科德(Edward A. McCord)著,周秋光譯,〈清末湖南的團練和地方軍事化〉,《湖南師大社會科學學報》,1989:8,長沙,1989.6,頁96-98、84。
    (美)裴宜理(Elizabeth J. Perry)著,章克生、何錫蓉譯,〈晚清抗糧鬥爭:上海小刀會和山東劉德培(上)〉,《史林》,1988:2,上海,1988.7,頁145-155。
    (美)裴宜理(Elizabeth J. Perry)著,章克生、何錫蓉譯,〈晚清抗糧鬥爭:上海小刀會和山東劉德培(續)〉,《史林》,1988:4,上海,1988.12,頁145-151。
    (美)歐中坦(Jonathan K. Ocko)撰,謝鶻程、賀衛方譯,〈千方百計上京城:清朝的京控〉,收入高鴻鈞、賀衛方主編,《美國學者論中國法律傳統》,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頁512-551。
    學位論文
    王偲宇,〈清代華南地區土客衝突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王愛麗,〈咸豐年間河南聯莊會抗官風潮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余海崗,〈清季尚武思潮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李昭賓,〈清代中期川陜楚地區流動人口與川陜楚教亂:一七三六~一八二○〉,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周進,〈廣西的起事——從天地會到拜上帝會(1804-1850)〉,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學位論文,2003。
    林淑鈴,〈福音與謠言:清代官民對基督教活動的看法〉,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7。
    洪浩堯,〈民初社會中的土匪形象(1912~1937)〉,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教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洪浩堯,〈民初社會中的土匪形象(1912~1937)〉,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教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張世文,〈清代法律中的「回回」問題研究——以三個涉回案件為例〉,北京:中央民族大學碩士學論文,2013。
    張筱梅,〈清代京控案件中的國家與社會—以嘉道之際江蘇省為中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0。
    陳羿芬,〈清代民間秘密宗教之民俗醫療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黃偉英,〈晚清贛南盜匪問題研究〉,南昌:南昌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葛唯一,〈咸豐年間皖北地區團練研究〉,濟南: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
    趙翎,〈明清時期烏青鎮盜匪問題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齊汝萱,〈皇權、法律與社會控制——以清代秘密社會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19。
    劉耀仁,〈清代民間秘密宗教末劫思想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5。
    蕭麗紅,〈鬧漕與清代地方社會秩序〉,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西文專書
    Assmann, Jan. Of God and Gods: Egypt, Israel, and the Rise of Monotheism.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2008.
    Cohen, Paul A.. China and Christianity:The Missionary Movement and the Growth of Chinese Antiforeignism,1860-1870.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3.
    Lipman, Jonathan N. & Stevan Harrell. Violence in China: Essays in Cultureand Counterculture.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0.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