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羅瓊華 Lo, Chiung-Hua |
---|---|
論文名稱: |
「三一教學」策略融入原住民族語教學之研究-以桃園市高中體育班學生為例 “Trinity Way Teaching” Strategy Integrates into Amis Native Language Teaching: Study in senior high school sports classes in Taoyuan city. |
指導教授: |
黃純敏
Huang, Chuen-Mi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畢業學年度: | 10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6 |
中文關鍵詞: | 族語教學 、協同教學 、合作學習 、同儕師徒制 、多元文化教育 |
英文關鍵詞: | aboriginel language teaching, team teach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peer mentoring,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101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45 下載:1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三一教學」策略融入原住民族語教學之研究
-以桃園市高中體育班學生為例
中文摘要
本研究採取質性的行動研究,以桃園市12位高中體育班阿美族學生為主要研究參與者,透過「三一教學」即結合合作學習、協同教學以及同儕師徒制的教學策略融入原住民族語教學,並設計多元文化族語課程加以實施。
研究旨在透過行動研究取向之課程設計與教學實踐,採取訪談、觀察、調查、文件分析等資料蒐集方法,從課程建構與教學實施、教學策略、學生學習成效和族語教師專業成長四個層面,探究「三一教學」策略融入原住民族語教學的影響與實施。
研究結果如下:一、以協同教學、合作學習及同儕師徒制為教學策略,建構有助於原住民族語課程之教學模式。二、以「三一教學」教學策略,能提升學生學習動機與成效,並促進師生間正向的溝通與互動。三、多元文化課程可提升學生族語意識,培養同理尊重的態度,以及展現族群關懷的行動。四、實踐族語教學的教育行動可提升族語教師多元文化教育知能與信念。
“Trinity Way Teaching” Strategy Integrates into Amis Native Language Teaching: Study in senior high school sports classes in Taoyuan city.
Abstract
This is an action research with total of 12 students who study in senior high school sports classes in Taoyuan city. Researchers design and implement the multicultural aboriginal curriculum by means of, Trinity Way Teaching method, i.e-, the combin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team teaching, and peer mentoring.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discuss the effects of Taiwanese aboriginal language teaching with Trinity Way Teaching method, using interviews, observations, survey, and data analysis in 4 dimension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teaching stratege, outcomes of student learning and professional growth of teachers.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Constructing a helpful model of Taiwanese aboriginal language teaching with team teach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peer mentoring.
2. Trinity Way Teaching method can increas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effects and strenghen positive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3.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can promote ethnic consciousness, cultivate empathy and esteem, and show ethnic concern.
4. Actions of Taiwanese aboriginal language teaching can promote multicultural teaching skills and belief of aboriginal language teachers.
中文文獻
毛宣晴(2011)。多元文化教學實踐之行動研究─以一位山區小學教師為例(碩士
論文)。取自台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王文科(2006)。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文娟(1997)。原住民族語言書寫系統符號教學研究-以Akiyo教師阿美族語教學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李容甄(2015)。同儕師徒制對八年級學生尺規作圖單元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應用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王真麗(2001)。協同教學之多少。國教天地,146,85-93。
王琬淳(2013)。運用同儕師徒制促進國中學生國文學習成就與學習適應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王麗瑛(2002)。屏東縣國小母語教學實施現況及母語師資培訓問題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市:群學。
伊斯坦大.達妮芙(1999)。布農語重疊詞的詞彙結構及在教學上的應用-高雄郡社群。高雄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文瑜(1995)。台灣母語教育現狀之探討。華文世界,75,59-65。
江雪齡(1997)。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多元文化教育。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天泰(1995)。由多元文化的觀點看原住民族語教學的推展。原住民教育季刊,10, 49-63.
吳金蓮(1990)。同儕個別教學對國中英語科低成就學生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吳美連、溫淑戀、莊文隆(2011)。師徒功能與組織公民行為的關係-工作滿足的中介效果。企業管理學報,89,33-56。
吳素真、鳳華(2000)。合作學習對增進國小三年級學生及人際關係欠佳兒童社交技巧之效果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4,31-64。
吳雅玲(2007)。幼兒多元文化課程方案之發展:以人際關係模式為主。高雄市:復文。
吳意芳(2007)。幼稚園實施客家文化之鄉土教學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台灣碩 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呂敏慧(2007)。運用同儕協助學習策略於國小三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以兒童班級讀書會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呂翠夏(2001)。幼稚園的合作教學-以一個班為例。台南師院學報,34,475-492。
宋神財(1994)。臺北縣立烏來國中小學泰雅語教學施行情報報告。人本教育札記,66,98-107。
李亦園(1982)。台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台灣研究叢刊 7。台北:聯經。
李來旺、吳明義、黃東秋(1992)。牽源。台東: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
李昭蓉(2012)。師徒怎麼配?論師徒功能、員工知識分享與創新行為關係中師徒類型之調節角色。人力資源管理學報,12(4),81-105。
李家宜(2016)。國中特教班階級議題融入職業教育之多元文化課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沈峰榮(2007)。同儕認知師徒制輔助教學策略之實現-英語教師之教學行動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沈峰榮(2007)。同儕認知師徒制輔助教學策略之實踐-英語教師之教學行動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阮昌銳(1969)。港口的阿美族(上)、(下)。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阮昌銳(1994)。台灣土著族的社會與文化。台灣省立博物館發行。
周立勳(1998)。分組合作學習中兒童情意表現。嘉義師院學報,12,39-72。
林佩旋(1993)。台灣省高級職業學校合作學習教學法實驗研究。教育研究資訊雙月刊,100-117 。
林欣曉(2010)。同儕學習輔導運用於國中英語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相君(2011)。同儕師徒制應用於華語教學之個案研究。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毓玲(2013)。任務型語言教學法於族語教學設計之應用-以布農語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達森(2002)。合作學習在九年一貫課程的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0(2),87-103。
林進材(2008)。教學評鑑理論與實施。台北市:五南。
林燕妃(2011)。都市原住民學童族語教學與族群認同之探討-以桃園縣國小學童為例。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淑絹(2011)。「來說多元文化故事」──運用新北市新住民多元文化繪本於低年級教學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台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林雁筑(2008)。國小多元文化融入式課程實施之可能性初探──以台灣新移民女性族群文化為例(碩士論文)。取自台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柯啟瑤(2000)。協同教學出探理論篇。翰林文教雜誌,15,8-35。
洪銓修 (1996)。技職學生英語文學習經驗及其相關脈絡因素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24-63。
胡小明(1995)。國小布農族語教師教學歷程之個案研究-以郡社國小古老師為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明珠(2004)。行動研究在教育改革中的問題與價值。國家政策論壇,93:春,39-49。
韋金龍(1996)。國內大專生對「合作學習」英語教學活動的看法。教育研究資訊,13-26。
袁辰霞(2013)。台灣原住民族語言政策與語言教育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宮莉虹(2001)。當漢族老師遇到原住民孩子-看兩位幼稚園教師如何將泰雅文化融入單元課程與教學中。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
秦麗花(2001)。以行動研究建構教師的專業知識體系。國教之友,53(1),45-51。
孫以柔(2011)。國中階段新移民課程方案發展與教學實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高維序(2006)。同年級跨班及同儕師徒輔導教學策略之探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張中原 (2006)。國小社團運用「同儕師徒制」方案之行動研究-以舞獅設為例。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張世忠(1999)。教材教法之實踐-要領,方法,研究。台北:五南。
張世忠(2001)。協同教學模式的初探。教育研究資訊,66-82。
張如慧(2002)。都市原住民族語教學之理想與實踐。原住民教育季刊,26,69-87。
張守任(2002)。原住民學校「族群認同」課程之個案研究:以一所桃園縣復興鄉國小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英鵬(2001)。反映個別差異的教學模式。屏東特殊教育,創刊號,41-53。
張德銳(2001)。共譜教師專業成長新樂章-談同儕教練,中等教育,52(2),134-144。
張慧端(1995)。由儀式到節慶:阿美族豐年祭的變遷。考古人類學50,54-64。
張學謙(2007)。〈重新點燃族語火種﹕師徒制與原住民語言復振〉。張學謙等編輯《原住民族語言發展論叢—理論與實務》。201-212。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鈕文英(2003)。啟智教育課程與教學設計。臺北市:心理。
曹美惠(2008)。國中國文科實施合作學習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生玉(1997)。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書局。
郭倩婷(2002)。族群性與文化認同:池上阿美族豐年節慶的重構。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文德(1989)。〝年的跨越〞:試論南王卑南族大獵祭的社會文化意義。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7,53-74。
陳文德(1989)。膽曼阿美族年齡組制度的研究與意義。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8,105-144。
陳文德(1999)。膽曼阿美族的宗教變遷:以接受天主教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8,35-61。
陳美如(2000)。多元文化課程的理念與實踐。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美如(2001)。合作探究教學觀察:多元文化觀點。教育研究資訊,43-65。
陳美如(2001)。多元文化課程在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中的省思與作為。教育學刊,17,233-253。
陳美如(2004)。多元文化社會如何可能:多元文化課程在課程改革之後的省思與作為。載於莊明貞(主編),課程改革:反省與前瞻(143-174頁)。臺北市:高等教育。
陳茂泰(1994)。台北縣烏來鄉泰雅文化村規劃。台北:台北縣政府。
陳茂泰(1994)。原住民族語言文字化理論評估。台灣南島民族族語研討會論文集,43~55。
陳浙雲(2003)。眾裡尋它-協同教學的發展與內涵。陳浙雲、吳財順、潘文忠主編。邁向協同教學之路:新校園文化的生成與發展。臺北:遠流。
陳淑娟、劉祥通(2001),國小教師進行數學討論活動困難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9(2),125-146。
陳須姬 (1995)。英語教學法之沿革。中等教育,46(2)。
陳嘉彌(2005)。國小跨年同儕師徒制教學策略之研究。臺北:揚智。
陳麗華(1996)。從兒童的族群社會化談班級的族群關係經營。原住民教育季刊,2,53-77。
陳錦田(2001)。客家語課程與教學之行動研究──從臺北縣國小客家籍學生的認同與理解出發(碩士論文)。取自台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馮建彰(2000)。地方、歷史敘說、異己觀:馬蘭阿美人的社群建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玉惠(2010)。國小樂團運用同儕師徒配對策略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黃志偉(2001)。文化傳承的種子─原住民學童學習母語歷程之研究。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宣範(1993)。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台北:文鶴。
黃宣衛 (1989)。從歲時祭儀看宜灣阿美族傳統社會組織的互補性與階序性。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6、67:75-108。。
黃映源(2008)。跨齡同儕輔導對國小學童的英語學習表現與學習態度之影響。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美金 (2000)。第五章民族語言。台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研究成果報告。
黃美金(1994、1995a、1995b、1997)。台灣南島民族族語現有教材之比較和我見。台灣南島民族族語研討會論文集,231-206。
黃美金(1998)。台灣原住民母語教師應有之學養。載於師大人文中心主編。第三屆台灣本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89-195。台北:國立師範大學。
黃美金(2004)。台灣原住民族語言教育現況及展望-族語總體學習環境之營造。發表於「族群與文化發展會議」。台北:行政院客委會。
黃美金(2006)。原住民族語能力認證:回顧與展望。收於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編。舞動民族教育精靈-台灣原住民族教育論叢第一輯民族教育,59~77。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黃美金(2007)。台灣原住民族語能力認證考試之回顧與展望。收於台東大學華語文學系編。原住民族語言發展論叢理論與實務,82~100。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黃純敏主譯(2006)。教育的文化基礎。臺北:學富。
黃純敏(2014)。轉化的力量:多元文化課程與教學研究。臺北:學富。
黃清雲(1999)。學習能力與組合方式對學生學習成就與互動行為的影響。大專體育學刊,1(2),61-71。
黃瑞琴(1995)。質的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黃蕾琇(2011)。運用同儕協助學習策略於國小四年級社會領域教學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黃繼霆(2009)。一對一同儕教學對國小學生的學習效益。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應用外語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黃慧如(1999)。珍惜多元文化。教育研究資訊,30,45-47。
黃雅榆(2001)。客家人對客家語及客家語教學的態度以臺灣四個地區為例(碩士 論文)。取自台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楊淨閔(2012)。同儕師徒制融入國小直笛社團組訓運作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學視導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賈惠文(2004)。同儕個別教學對國小英語低成就學生字母拼讀學習成就及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冠伶(2012)。同儕師徒制對高中學習障礙學生及同儕小老師生物學習影響之個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劉唯玉(1965)。阿美族鄉土文化教材、教學歷程及其相關問題研究─以邦查國小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劉斌雄等(1965)。秀姑巒阿美族的社會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甲種第8號,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3-14;190-209。
劉美慧(2012)。多元文化課程設計。載於譚光鼎(主編),多元文化教育(頁 313-316)。臺北市:高等教育。
歐用生(1999)。行動研究與學校教育革新。國民教育,3(5),2-12。
潘世尊(2000)。教師教學與課程發展的聯結:從自我反省、協同反省、到協同行動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3,103-120。
蔡文仁(2011)。結合同儕指導策略的電腦化概念構圖學習模式。國立台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蔡逸梅(2009)。國小級任教師實施英語科同儕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慧君(2002)。原住民知識精英之學校經驗與族群認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衛惠林(1953)。台灣東部阿美族的年齡階層組織制度初步研究。考古人類學刊1:2-9。臺北:台大人類學系。
衛惠林(1972)。台灣通志,卷八同胄志。第八冊阿美族、雅美族篇。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衛惠林(1986)。台灣土著社會的部落組織與權威制度。刊於台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黃應貴主編,111-140。台北:聯經。
衛惠林等(1973)。台灣通志,卷八同胄志,第八冊阿美族、雅美族篇。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6-29。
蕭賢良 (2006)。跨年級同儕師徒制中徒弟生轉換成師傅生之個案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賴慶安(1991)。雙語教學對兒童族語學習與族群認同之影響-以屏東縣一所排灣族國小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志忠(2010)。「同儕個別學習輔導」融入「多項式運算」補救教學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顏國樑(2004)。原住民教育現況、問題及發展趨向。臺灣教育,626,17-24。
羅俊男(2005)。國小中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實施小組式同儕教學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師在職進修自然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蘇娟代(1997)。全班性同儕指導策略對增進國中輕度智障學生應用與字彙學習及同儕關係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龔愛琳(2011)。全班性同儕指導策略對台灣國中生英語閱讀能力之效益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西文文獻
Banks, J. (1996). Approaches to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reform. In J. Banks and C. Banks(Ed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Boston: Allyn & Bacon.
Cheung,C.C.,&Winter,S.(1999).Classide Peer Tutoring with or without
reinforcement:effects on academic responding,content overage,achievement,
intrinsic and reported project experiences.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191-205.
Ding, N. & Harskamp, E. G. (2011). Collaboration and Peer Tutoring in Chemistry
Laboratory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33(6),839-863.
Duran, D. (2010). Cooperative Interactions in Peer Tutoring: Patterns and Sequencas in
Paired Writing. Middle Grades Research Journal, 5(1), 47-60.
Flowers,N.,ertens,S.B.,&Mulhall,P.F.(1999).Theimpact of teaming: fiveresearch- basedoutcomes.MiddleSchool Journal,31:(2), 57-60.
Hinton, L. 2001a. Language revitalization: An overview. In Leanne Hinton and Ken Hale (eds): The Green Book of Language Revitalization in Practice. New York,NY: Academic Press, 3-18.
Lincoln,Y.S.,& Guba,E.G. (1985).Naturalistic inquiry.Beverly Hills,CA:Sage.
Merriam, S. B. (1988).Case study research in education:A qualitative approach.San
Francisco,CA:Jossey-Bass.
Miles, M. B.&Huberman, A. M. (1994).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A sourcebook of new
methods(2ed.).Thousand Oaks,CA:Sage.Patton,1990.
Maheady, L. & Gard, J. (2010). Classwide Peer Tutoring: Practice,Theory,Research,and Personal Narrative. Intervention in School and Clinic,46(2), 71-78.
Menesses, K. F. & Gresham, F. M. (2009). Relative Efficacy of Reciprocal and
Nonreciprocal Peer Tutoring for Students At-Risk for Academic Failure. School
Psychology Quarterly,24(4), 266-275.
Dennick R.G. and Exley K.(1998).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groups and teams.
Biochemical Education 26, pp111-115.
Slavin, R. E.(1990). Cooperative learning. Celin Rogers: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he primary school. N.Y.:KKY.
Shaplin,J.T. (1964).Description and Definition of Team Teaching. In J.T. Shaplin &
H. F. Olds Jr(eds). Team Teaching (p.57-98). New YorK, NY: Harper & Rom.
Tsuei,M.(2012). Using Synchronous Peer Tutoring System to Promote Elementary Students’ Learning in Mathematics. Computers & Education,58(4),1171-1182.
Parkinson, M. (2009). The Effect of Peer Assisted Learning Support(PALS) on
Performance in Mathematics and Chemistry.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ternational,46(4), 381-392.
Peach,W.J.,&Moore,L.(1990).Peer tutoring to increase spelling scores of the mildly handicapped.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17,43-45.
Wickman,F.,and Sjodin,T.(1997).”Mentoring:The m ost obvious yet overlooked keyto
achieving more in life than you dreamed possible.”New York,NY:McGraw-Hill.
Walter-Thomas, C. S. (1997). Co-teaching experiences: The benefits and problems
that teachers and principals report over time.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lties,
30: (4), 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