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鄭玉君 Cheng, Yu-Jiun |
---|---|
論文名稱: |
大學生旅遊體驗中的國際觀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in th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Travel Experience |
指導教授: |
林儷蓉
Lin, Li-Ju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
論文出版年: | 2019 |
畢業學年度: | 10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81 |
中文關鍵詞: | 國際觀 、旅遊體驗 |
英文關鍵詞: | Travel Experience,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0389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31 下載:1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究大學生旅遊體驗中的國際觀,藉由立意取樣的方式,選取5位具備旅遊經驗的大學生,經由深度訪談的方式,解構出旅遊體驗與國際觀之間的連結。對文本進行分析後,歸納出17項特點,其中分作「旅遊體驗的意涵」與「旅遊體驗中的國際觀」兩大面向,旅遊體驗的意涵包括:文化差異的衝擊、瞭解自我、學習解決問題、感受到與原先所想不同之事、建構屬於自己的世界觀、開闊視野、更加理解不同的文化與精神、更加重視體驗與感受、實際體驗的不可取代性、以放鬆為目的;而旅遊體驗中的國際觀又分作:從旅遊中獲得國際化的觀點與知識、親身參與帶給人的深刻體驗、瞭解他國、能夠察覺彼此的不同、拓展自身視野、與自身國家的比較與反思、瞭解與尊重不同的想法。由研究結果可得知,旅遊體驗對國際觀有著密不可分的連結,建議大學生可以透過旅途深切的去思考和體會每一個細節,並試圖去瞭解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也在這個過程中,覺察到那些所體會過的、所瞭解到的事物成為屬於自己看世界的觀點,讓旅遊中獲得的這些體驗能充分地提升自我的國際觀。後續研究建議可以擴大研究範圍,針對不同學校、不同縣市的族群進行探究;且因人在不同成長階段面臨同樣狀況時都會有不同的想法與反應,對個人的影響也會不同,故建議後續可針對不同時期之旅遊體驗與國際觀的連結進行比較探討,以建構出兩者之間更完整地相互影響脈絡,以加強國民國際觀之視野。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how undergraduate student’s travel experience connect to their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Purposive Sampling was applied for the study, targeting 5 undergraduate students who have travel experience from the same school by In-Depth Interview. The result generalized 17 definitions to describe the factor they got in the past travel experience, then classified them to two aspects: meaning of travel, the connection of travel experience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First aspects including: the impact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learning to solve problems, feel something different from what they think before, constructing own worldview, etc. Second aspects including: the knowledge and perspective got by travel, the deep experience from travel personally, to understand other countries, perceive the difference in each other’s country, broaden their horizon throw the travel, compare and rethink own country with other countries, understand and respect different ideas. Conclusion, travel experience greatly influenced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Suggestion: 1. To feel and think carefully at every moment in the travel, not only just browsing during travel, but transfer it to your own perspective. 2. Expand the areas of the research on different school, different countries or different stages of life.
丁雪茵、鄭伯壎、任金剛 (1996)。質性研究中研究者的角色與主觀性。本土心理學研究,6,354-376。
于國華 (2017年,7月6日)。人間百年筆陣 體驗與經驗之差。人間福報。取自http://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479214
丁興祥、張慈宜、曾寶瑩 (譯) (2006)。質性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實務指南。臺北市:遠流。(Smith, J. A., 2003)
王惠玲 (2004)。國際觀之量表建構與訓練效果評估 (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王聖馨 (2006)。九年一貫國小國語教科書國際觀內容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王曉晴 (2004)。六年級生國際化能力大調查。Cheers雜誌,44,76-83。
王韻 (2018)。高雄永安石斑魚文化節中旅遊體驗、遊客滿意度對重遊意願之影響。人文社會科學研究,12(1),26-45。
任國晏、盧詩欣、曾慈慧 (2010)。兒童的旅遊經驗、地理知識與地方感之研究。區域與社會發展研究,1,267-303。
江俊賢 (2008)。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全球觀知能與態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何易霖 (2005年,5月12日)。張忠謀:台灣學生提昇競爭力 需強化國際觀。中央社。取自http://www1.nthu.edu.tw/allnews/news_content.php?ID=999
何欣穎 (2001)。管理教育國際觀化之實證研究-以臺灣地區技職體系學校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市。
余玉照 (1994)。青年應有國際觀。取自http://www.tw.org/roc/ch3.txt
吳巧雲 (2015)。公務人員國際觀學習地圖之建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吳竹湞 (2005)。高齡者古蹟旅遊體驗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佳綺 (譯) (2010)。質性資料的分析。新北市:韋伯文化國際。(Graham R. Gibbs, 2007)
宋佩芬、陳麗華 (2008)。全球教育之脈絡分析兼論臺灣全球教育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11(2),1-26。
李平生 (2011)。新北市國民中學學生國際觀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李佳珮 (2010)。旅遊意象、旅遊體驗、知覺價值與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以古坑旅遊地區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李佳珮、莊茹倩、鍾志強 (2010)。遊客旅遊意象、體驗與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以古坑旅遊地區為例。休閒運動期刊,9,47-59。
李政賢 (譯) (2014)。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臺北市:五南。(Marshall, C., & Rossman,G. B., 1999)
李鵬、杜谷文 (2010)。兩岸青年國際觀之特點及成因分析。當代青年研究,10,1-6。
沈進成、楊安琪 (2006)。旅遊體驗、旅遊意象、滿意度及忠誠度影響關係之研究-以台糖烏樹林園區為例。生物與休閒事業研究,4(1),1-21。
周立中 (2008)。國小學童世界觀知識與態度之研究—以屏東縣國小六年級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周慧菁 (2004)。台灣人有多國際化?。天下雜誌,311,80-85。
易佑斌、易春 (2008)。論和諧世界理念下當代青年的國際觀。中國青年研究,1,100-103。
林天佑 (1996)。認識研究倫理。教育資料與研究,12,57-63。
林文程 (2005)。全球化下臺灣公務人員的國際觀。國家菁英季刊,1(4),35-48。
林雅茵、林聰哲、李世昌 (2016)。外籍生對臺灣旅遊體驗及行為意向之研究。休閒事業研究,14(4),1-17。
夏業良、魯煒 (譯) (2003)。體驗經濟時代。臺北市:經濟新潮社。(Pine II, B. J. & Gilmore, J. H., 1998)
徐夢姿 (2012)。以體驗行銷觀點探討臺鐵郵輪式列車旅遊體驗、滿意度與忠誠意圖關聯性之實證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高振擇 (2007)。國中學生全球知識與全球態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高熏芳、謝瓛 (2004)。你夠國際化嗎?-給中小學國際觀教育的檢核與建議。教育研究月刊,119,123-133。
高碧岑 (2017)。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國際觀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高麗娟、黃光獻 (2014)。體育運動質性資料分析方法。體育學報,47 (2),159-178。
張尤軍 (2017)。以未來研究探索國小學童的國際觀 (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張可婷 (譯) (2009)。質性研究的設計。新北市:韋伯文化國際。(Uwe FlicJ, 2008)
張孝銘、張詠誠、徐靖玟 (2008)。遊客對旅遊目的地意象、環境知覺、旅遊體驗與重遊意願之研究-以清境農場為實證。休閒產業管理學刊,1(3),72-86。
張育菱 (2004)。臺灣國小低年級英語教育中的國際觀之文化研究~以新竹市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張書榮 (2009)。遊客對高雄世界運動會意象、旅遊體驗、知覺價值及重遊意願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長榮大學,臺南市。
張淑娟 (2009)。不同教師資格檢定制度對初任教師專業能力影響之研究─以臺北縣市公立高職教師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淑娟 (2009)。世界文化遺產旅遊經驗暨旅遊學習之探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淑娟 (2011)。從世界文化遺產觀光經驗思考臺灣文化觀光的發展。文資學報,6,101-126。
張煥祺 (2012)。觀光意象與旅遊體驗之關聯-以雲林縣虎尾鎮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虎尾科技大學,雲林縣。
教育部 (1998)。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 (2011)。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曹勝雄 (2001)。觀光行銷學。臺北市:揚智。
莫麗貞 (2006)。台灣外僑學校學生背景對國際觀知覺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許玉音 (2012)。文化差異對旅遊體驗之影響:以鹿港國際觀光客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許安琪 (2005)。學生特質、國家形象與留學意願關係之研究-以臺灣青年學生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許書揚 (2003)。與國際接軌先培養中國觀。CHEERS月刊,29,25。
郭為藩 (2004)。轉變中的大學:傳統、議題與前景。臺北市:高等教育。
郭思餘 (譯) (2012)。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方法之應用。臺北市:雙葉書廊。(Neuman, W. L., 2008)
郭彰仁、李彥希、張煥祺 (2014)。小鎮觀光複合意象與旅遊體驗之關聯-以雲林虎尾為例。戶外遊憩研究,27(1),1-27。
陳季鈴 (2005)。台北市公立國民小學教師全球視野認知與影響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陳怡軒 (2009)。國民小學的讀報教育與世界觀教育之教師行動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陳欣徽 (2016)。前進教學前線的基本配備-語言知識、教學理念與國際觀。華文世界,117,82-84。
陳長文 (2005)。陳長文律師談國際觀 [電子版]。《30》雜誌,16。取自網址https://www.gvm.com.tw/article.html?id=47243
陳康宜、張彩鳳、陳玉珊、趙瑜婷 (2007年,2月12日)。培養國際觀 學習開闊生活態度。國語日報。取自http://www.mdnkids.com/info/news/special.asp?Serial=78
陳渝苓 (2009)。「意義的追尋與歷程的建構」:休閒研究的典範衝突與爭辯。戶外遊憩研究,22(1),1-19。
陳劍恆 (2009)。以創造旅遊體驗為基礎之旅遊排程系統 (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楊明華 (2003)。加速與世界的接軌—談世界觀教育的推展。國教新知,50(2),58-65。
劉必榮 (2009)。世界真的變了。臺北市:先覺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劉欣宜 (2003)。高中教師對全球觀融入第二外語教學知覺之調查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純 (2001)。旅遊心理學。臺北市:揚智。
潘慧玲 (2003)。社會科學研究典範的流變。教育研究資訊,11(1),115-143。
歐用生 (1992)。開放社會的教育改革。臺北市:心理。
蔡鳳兒 (2005)。遊客體驗、旅遊意象、滿意度及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鄭政宗、李世昌、林國賢 (2008)。大陸民眾來台旅遊態度與動機之研究-以廣州市為例。休閒暨觀光產業研究,3(2),22-46。
蕭瑞麟 (2013)。思考的脈絡:掌握問題全貌,創新更成功。臺北市:遠見天下文化。
簡妙娟 (1992)。世界觀教育所需之師資。師友月刊,300,20-21。
顏佩如 (2005)。全球教育課程與教學的發展。國民教育研究集刊,13,163-183。
Alison J. McIntosh (1999). Into the Tourist’s Mind: Understanding the Value of the Heritage Experience. Journal of Travel & Tourism Marketing, 8(1), 41-64.
Ana María Munar, Jens Kr. Steen Jacobsen (2014). Motivations for sharing tourism experiences through social media. Tourism Management, 43, 46-54.
Hirschman, E. & Holbrook, M.B. (1982). Hedonic Consumption: Emerging Concepts, Methods and Proposit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46, 92-101.
Jacques Delors (1998). Learning : the Treasure Within. Paris, France: UNESCO Publishing
Joy, Annamma, & Sherry, John F. (2003). Speaking of art as embodied imagination: A multisensory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aesthetic experienc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30(2), 259-284.
Justin Harmon & Rudy Dunlap (2018). The Temporal Phases of Leisure Experience: Expectation, Experience and Reflection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Leisure Sciences, 40(5), 326-342.
M. C. Hayden, B. A. Rancic & J. J. Thompson (2000). Being International : student and teacher perceptions from international schools.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26, 107-123.
Otto, J. E. & Ritchie, J. R. B. (1996). The Service Experience in Tourism, Tourism Management, 17(3), 165-174.
Pine II, B. J., & Gilmore, J. H. (1998). Welcome to the experience econom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6(4), 97-105.
Schmitt, B. (1999). Experiential marketing. 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 15, 5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