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庭瑋
Sheu, Ting-Wei
論文名稱: 「英」我們同在一起- 融入地方感的國中英語教學之行動研究
Action Research on English Teaching with sense of place
指導教授: 卯靜儒
Mao, Chin-J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5
中文關鍵詞: 地方感任務導向教學英語教學
英文關鍵詞: sense of place, English teaching, task based teaching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0680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36下載:3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英語作為溝通性的工具,在全球化的生活中已是不可或缺的語言。研究者秉持著這樣的信念,在國中授課時卻發現學生在課堂上無法用英語介紹自己的家鄉。在教學現場遇到的挑戰是學生缺乏英語學習動機,且不瞭解自己的家鄉,因此研究者希望能利用行動研究,改善在教學現場遇到的問題。
    本行動研究旨在探討融入地方感的國中英語教學對於學生地方感以及英語學習動機之影響。研究對象為台北市某國中二年級學生。研究者融入地方素材於自編教材中後,採用任務型導向英語教學,並進行兩次的課程循環。在教學過程中透過學生學習成果、學習回饋單、教師觀察紀錄、教師省思札記、訪談、地方感問卷等資料,進行分析,以了解教學實施的狀況並進行反思與課程循環的修正。

    研究實施後發現實施融入地方感的英語教學,

    一、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與溝通表達能力提升了。學生對於地方素材有較高的學習動機,且真實的英語使用情境讓學生願意開口,積極的使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想法。
    二、學生的地方感有所改變。融入地方素材於課程教材之中和主題式的任務讓學生對於地方有更多認識,且更能夠表達自己對於地方的感受。
    三、進行行動研究的歷程,有助於提升教師教學設計與教學信念的淬鍊成長。讓教師的教學信念更加堅定以及更嫻熟的去設計課程與教學。

    English has been widely used as a communicative tool in the world right now. Being an Englsih teacher in junior high school, I tried different ways to let students consider English as a tool, not as an unuseful subject. Despite my efforts, students were not able to introduce their hometown in English, not to say their sense of place is low.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iscover the effects of English teaching with sense of place o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t focused on students’ “sense of place” and their English learning motiva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study.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twice in the action research cycle. Local materials were mainly used in task-based teaching. During the action research cycle, the author collected students’ feedback, teaching observation, teaching journal and questionaire of sense of place to correct and reflect the teaching cycle.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English teaching with sense of place helps students (1) gain more sense of place toward their hometown, (2) raise their English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3) improve their English communication ability and confidence. Also, teacher’s teaching value was clarified after the action research cycle. The study findings may serve as a guide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sense of place teaching or English teaching o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7 第三節 名詞解釋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地方感 9 第二節 國中英語教學的內涵與教學法 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33 第一節 研究方法 33 第二節 研究流程與步驟 34 第三節 研究場域及參與人員 39 第四節 研究者背景與限制 41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處理方法 43 第四章 課程實踐與循環歷程 47 第一節 融入地方感的英語教學課程設計 47 第二節 第一次的課程循環 50 第二節 第二次的課程循環 83 第五章 課程實施成果與討論 121 第一節 學生英語學習成果 121 第二節 學生地方感的改變 128 第三節 師生課堂中的轉變 147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51 第一節 結論 151 第二節 建議 152 參考文獻 155 附錄161

    中文部分
    王志弘、徐苔玲譯(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原作者:Tim Cresswell)。臺北市: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台北市政府(2018)。中正萬華復興計劃。取自https://www-ws.gov.taipei/Download.ashx?u=LzAwMS9VcGxvYWQvNDU5L2NrZmlsZS9mOTI1MjAwOC03NDllLTRhMzEtOTk4Ni1mNzVmNzgyY2IzMzAucGRm&n=MTA3MDYyN1%2fkuK3mraPokKzoj6%2flvqnoiIjoqIjnlatf5a%2bm5pa96KiI55WrLnBkZg%3d%3d&icon=.pdf
    吳清山(2018) 。教育名詞-地方本位教育。教育脈動 ,14。取自https://pulse.naer.edu.tw/Home/Content/6264a366-1262-4a2c-8ff1-3ad23c868ccb?insId=53c08c25-348a-4842-a50d-3ec06527cefe
    岑天晴(2019)。高中選修地理課程的地方感研究—中正高中地理玩家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李依蓁(2012)。鄉土教育融入國小英語教學行動研究─以台北市某國小四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學位班,臺北市。
    李孟穎(2014)。運用英語教學進行國小六年級學童鄉土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師專業碩士學位學程,臺中市。
    李博智(2008)。地方本位課程在國小自然科教學之實踐-以能源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卓世宏(1998)。國民中學一年級學生的鄉土知覺與鄉土認同─以台東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東市。
    林佩璇(2002)。行動研究在課程發展中的理念與實踐。課程與教學, 5(2), 85-86。
    林麗君(2007)。地方本位教育課程設計之探討-以泰雅民族植物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洪如玉(2013)。地方教育學探究:Sobel、Theobald與Smith的觀點評析。課程與教學,16(1),115-138。
    洪如玉(2016)。從地方教育學觀點探討跨議題融入課程與教學。課程與教學,19(2),83-102。
    倪珮玹(2013)。社區主題教材融入任務型導向的英語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生英語認字能力與鄉土認同感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研究所,臺北市。
    高傳棋(1997)。都市邊緣地區小區域歷史地理重建–臺北市加蚋仔庄的形成與轉化(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研究所,臺北市。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作者。
    郭俐君(2017)。探討台灣國中英語教科書的文化教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兒童英語研究所,彰化市。
    陳吉文(2009)。地方本位科學課程對國小學童科學學習成就與地方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陳芝瑀(2011)。任務導向教學法對國小一年級學童在英語口說能力的影響—以新北市一所國小為例 / The Effects of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TBLT) on First Graders’ English Speaking Proficiency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New Taipei City.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英語教育碩士班,臺北市。
    陳繹如(2014)。環境學習中心 地方本位課程發展與實踐之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黃玉冠(1994)。鄉土教材發展與實施之分析研究—以宜蘭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黃鈺琦(2015)。社會排除與文化再生──艋舺包容性規劃的浮現(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臺北市。
    路向南(2014,11月5日)。想了解老台北,你一定要跟我一樣慢慢在南萬華的巷弄間散個步【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feature/2016traveltw/8717
    路向南(2016,1)。走入東園老街區。艋舺傳奇,35,6-7。
    劉彥甫(2016)。台北市加蚋仔襲產教育架構及內涵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謝孟穎(2003)。家長社經背景與學生學業成就關聯性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 ,49,255 – 287。
    謝惠真(2018)。戰後加蚋仔空間邊緣化與地方營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臺北市。
    顏佩怡(2018)。鄉土教學活動對國中學生形塑地方感與文化資產概念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研究所,雲林縣。
    顏惠真(2008)。地方本位課程在國小環境教育之實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彰化市。
    洪毓珊(2013)。環境識覺對居民地方感影響之研究-以臺北市民生社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英文部分
    Larsen-Freeman, D., & Anderson, M. (2011). Techniques & Principles in Language Teaching.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rgensen, B. S. & Stedman, R. C. (2001). Sense of place as an attitude: Lakeshore owners attitudes toward their properti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1, 233-248
    Smith, G.A. &; Sobel, D. (2010). Place- and Community-Based Education in Schools.New York, NY: Routledge.
    Sobel, D. (2004). Place-based education: connecting classrooms & communities. USA: TheOrionSociety. Retreived from https://www.antioch.edu/new-england/wp-content/uploads/sites/6/2017/02/pbexcerpt.pdf
    Willis, D., & Willis, J. (2001). Tasked- based language learning. In R. Carter & D. Nunan (eds.), The Cambridge guide to teaching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pp.173-179).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illis, D., & Willis, J. (2007). Doing Task-Based Teaching.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s, J. (1996). A flexible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 Challenge and change in language teaching( pp. 52-62). Oxford, UK: Heinemann.
    Williams, D. R., & Roggenbuck, J. W.(1989). Measuring place attachment: Some preliminary results. In Abstracts: 1989 Leisure Research Symposium,Vol. 32. Arlington, VA: National Recreation and Park Association.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