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昱夫
Wang, Yu-Fu
論文名稱: 環境學習中心非市場價值評估–以關渡自然公園為例
The Non-Market 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Learning Center:A Case of Guandu Nature Park
指導教授: 周儒
Chou, J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環境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2
中文關鍵詞: 環境學習中心非市場價值評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願付價格
英文關鍵詞: environmental learning center, non-market valuation, ecosystem services, willingness to pay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860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36下載:5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評估關渡自然公園之非市場價值,並瞭解影響關渡自然公園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之願付價格的因素。

    關渡自然公園是國際級的濕地環境學習中心,結合環境教育、生態保育與地方產業振興的功能,在我國環境教育發展上扮演重要的角色。關渡的濕地生態環境還提供了供給服務、調節服務、支持服務與文化服務等四大類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為整個社會創造眾多的福祉。然而,這些非市場價值卻不受到重視。

    本研究採用條件評估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 CVM)中的雙界二元選擇模型(double-bound dichotomous choice model),評估遊客對於維持關渡自然公園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之願付價格,並運用推論性統計方法,分析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之認知程度、遊客滿意度及忠誠度、社會經濟背景,對願付價格的關聯性是否會造成顯著差異。

    研究結果發現:(一)遊客的支持服務認知程度最高,供給服務認知程度最低;(二)遊客的平均願付價格為1,065.44元,推估關渡自然公園一年約有1億3,500萬元的非市場價值;(三)遊客忠誠度與教育程度會影響遊客的願付價格;(四)曾經捐款給環境保護組織或團體者,其願付價格高於未曾捐款者。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stimate the non-market value of Guandu Nature Park and underst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willingness to pay.

    Guandu Nature Park is a world-class wetland environmental learning center, provid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nd the promotion of local industry.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of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aiwan. The wetland eco-environment in Guandu also provides ecosystem services, including provisioning services, regulating services, supporting service, and cultural services. Ecosystem services created numerous well-being for the whole of society. However, the non-market valuation were ignored.

    The double-bound dichotomous choice model of the 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 (CVM) was employed to estimate tourist’s willingness to pay (WTP) regarding maintaining the ecosystem services in Guandu Nature Park. Inferential Statistics was also employed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the cogni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tourists’ satisfaction, tourists’ loyalty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on willingness to pay.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cognition of supporting service is the highest, while the cognition of provisioning services is the lowest; (2) The average annual WTP per person is NT$1,065.44. The non-market value of Guandu Nature Park is about NT$135 million annually. (3) Tourists’ loyalty and education degree would affect WTP. (4) People who have donated money to environmental groups have a higher WTP than those who haven’t.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v 目次 vii 表次 ix 圖次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重要性 6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7 第四節 名詞定義 9 第五節 研究限制 12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3 第一節 環境學習中心的本質與定位 13 第二節 非市場價值評估理論之探討 17 第三節 條件評估法 26 第四節 條件評估法之應用 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7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37 第二節 研究場域 40 第三節 研究設計 47 第四節 問卷設計 52 第五節 建立問卷效度 57 第六節 問卷預訪結果 60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 63 第一節 正式問卷訪問 63 第二節 問卷信度分析 65 第三節 遊客社會經濟背景分析 69 第四節 遊客滿意度及忠誠度分析 73 第五節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認知程度分析 74 第六節 非市場價值評估 8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3 第一節 結論 93 第二節 建議 98 參考文獻 101 附錄一 107 問卷初稿 107 附錄二 121 正式問卷 121

    一、 中文部份:
    王鑫(1995)。自然中心戶外環境教學意義與初步構想。環境教育季刊,15,36-41頁。
    王鴻濬(1997)。非市場財貨的經濟評估論述-以戶外遊憩的自然環境爲例。戶外遊憩研究,10(4),1-6頁。
    吳珮瑛、蘇明達(2001)。六十億元的由來:墾丁國家公園資源經濟價值評估。臺北:前衛。
    吳珮瑛、劉哲良、蘇明達(2005)。受訪金額在開放選擇條件評估支付模式的作用-引導或是誤導。農業經濟半年刊,77,1-43頁。
    吳珮瑛(2009)。環境與自然資源值多少?-效益與價值衡量之概念、理論、方法與應用。臺中:財團法人新新臺灣文化教育基金會。
    宋永坤、買若瑀、胡維芯(2013)。情感意象、地方認同對遊客滿意度、行為意圖與願付價格之研究:以臺灣某旅行社為例。第五屆亞太餐旅教育聯盟暨第十三屆觀光休閒暨餐旅產業永續經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690-701頁。
    李俊鴻、陳郁蕙、陳雅惠(2012)。森林生態系服務功能及其價值探討。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李毓昭(譯)(2006)。驚奇之心:瑞秋卡森的自然體驗(原作者:Rachel Carson)。臺中:晨星。(原著出版年:1962)。
    兒童福利聯盟。2013年手機及APP使用調查報告發表記者會。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4年6月16日,取自http://www.children.org.tw/news/advocacy_detail/1041。
    周儒(2000)。設置臺北市新店溪畔河濱公園都市環境學習中心之規劃研究。市府建設專題研究報告第298輯。臺北,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周儒、林明瑞、蕭瑞棠(2000)。地方環境學習中心之規劃研究-以臺中都會區為例。臺北,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
    周儒(2001)。尋找一個環境教育的實踐場域—「環境學習中心」的需求與概念。中華民國九十年度環境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72-80頁。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周儒(2004)。市民與自然和文化最佳的邂逅場域:自然中心。自然與文化研討會。臺北林業試驗所。
    周儒(2011)。實踐環境教育-環境學習中心。臺北:五南。
    周憲文(譯)(1972)。經濟學原理(原作者:Edwin R. A. Seligman)。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
    林文惠(2013)。探討環訓所「環境教育輔導增能專業服務工作計劃」對輔導對象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環境教育及管理碩士班,臺中市。
    林英傑(2002)。關渡自然公園水稻田生態經營之環境與教育經濟效益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研究所,臺北市。
    林晏州,George L. Peterson,林寶秀,Patricia A. Champ(2005)。太魯閣國家公園的生態經濟效益分析。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翁毓秀(2013)。臺灣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申請現況與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郝冰、王西敏(譯)(2009)。失去山林的孩子-拯救「大自然缺失症」兒童(原作者:Richard Louv)。臺北:野人文化。(原著出版年:2005)。
    張軒瑄、陳瓊樺(2010)。福山植物園遊客對生態旅遊之解說服務與環境維護願付價格之研究。觀光旅遊研究學刊,5(1),57-76頁。
    張淑青(2008)。觀光意象、顧客滿意、地方依附與行為意圖的關係。2008年管理創新與新願景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真理大學管理學院。
    張淑青(2009)。目的地意象、滿意度與行為意圖的關係-目的地意象的區隔效果。臺灣管理學刊,9(1),1-22頁。
    曹勝雄、孫君儀(2009)。建構地方依附因果關係模式。地理學報,55,43-63頁。
    郭珮斳(2011)。臺灣地區環境學習中心類型之機構狀況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陳仕泓(2004)。關渡自然中心執行國小環境教育課程方案之評鑑。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陳志雄、鍾慧元(譯)(1998)。大自然導師:自然在心理治療、諮商和教育上的運用(原作者:Linda L. Nebbe)。臺北:心理。
    陳宥豪(2012)。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及保育價值探討-以臺江國家公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研究所,花蓮縣。
    陳凱俐、吳珮瑛(2002)。資源與環境經濟學本土教材-非市場財貨的價值衡量方法。2014年6月16日,取自http://bioagri.agec.ntu.edu.tw/faculty/aechen/study1/ch3.htm。
    陳凱俐、蔡明勳、柯銳杰、林亞立(2012)。休閒農業文化體驗活動設計-以宜蘭縣新南休閒農業區為例。體驗教育學報,6,108-143頁。
    黃大肯(2011)。新海人工濕地水生植物碳吸存量及效益與環境解說效益之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研究所,臺北市。
    黃至賢(2009)。國小學童課後進行環境活動之探討─以時間運用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楊曹弘(2014)。綠色旅遊對遊客環境觀點及願付價格之影響—以宜蘭縣新南休閒農業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宜蘭大學應用經濟與管理學研究所,宜蘭縣。
    臺北市野鳥學會(1994)。關渡生命。臺中:晨星。
    臺北市野鳥學會(1995)。台北原鄉-關渡自然公園的生態情緣。臺北:臺北市野鳥學會。
    臺北旅遊網(2014)。主要觀光遊憩區遊客人數調查。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2014年5月14日,取自:http://www.travel.taipei/frontsite/tw/intro/noticeAction.do?method=getNoticeList&menuId=2010105&typeId=245。
    劉冠妙(2004)。關渡自然中心國小戶外教學課程方案發展及推動歷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蕭代基、鄭蕙燕、吳珮瑛、錢玉蘭、溫麗琪(2002)。環境保護之成本效益分析-理論、方法與應用。臺北:俊傑。
    環境教育法(2011年6月5日)。
    鍾采芳(2010)。我國民眾避免全球暖化衝擊之願付價值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闕雅文(2005)。自然資源之經濟效益評估法及條件評估法:文獻回顧。區域人文社會學報,8,105-126頁。
    顏月珠(1998)。商用統計學。臺北:三民。
    關渡自然公園(2013)。關於我們。關渡自然公園管理處。2014年5月14日,取自:http://gd-park.org.tw/about/23。

    二、 英文部份:
    Alberini, A. (1995). Optimal designs for discrete choice contingent valuation surveys: Single-bound, double-bound, and bivariate model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8, 287-306.
    Arrow, K., Solow, R. P., Portney, E. E., Learner, R., Radner, E., & Schuman, H. (1993). Report of the NOAA Panel on Contingent Valuation. Federal Register, 58, 4601–4614.
    Ashbaugh, B. L. (1971). Nature center purposes and values.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3), 4-5.
    Brown, K., & Moran, D. (1993). Valuing biodiversity: The scope and limitations of economic analysis. CSERGE Working Paper GEC 93-09.
    Costanza, R., d‘Arge, R., de Groot, R., Farber, S., Grasso, M., Hannon, B., Limburg, K., Naeem, S., O‘Neill, R. V., Paruelo, J., Raskin, R. G., Sutton, P., & van den Belt, M. (1997).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 Nature, 387, 253-260.
    Chen, K. L. (1999). Measuring values of wetlands in Taiwan.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 Policy Studies, 2(1), 65.
    Daily, G. C. (1997). Nature’s services: Societal dependence on natural ecosystems.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de Groot, R., Wilson, M., & Boumans, R. (2002). A typology for the classification, description an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functions, goods and services. Ecological Economics, 41, 393-408.
    Ehrlich, P. R., & Ehrlich, A. H. (1981). Extinction: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disappearance of species. Random House, New York.
    Fägerstam, E. (2012).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s experience of the natural world: Teachers' perceptions and observations. Australi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8(1), 1-16.
    Ford, P. (1981).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outdoor /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Press.
    Hanemann, W. M. (1991). Willingness to pay and willingness to accept: How much can they differ?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1(3), 635-647.

    Hanemann, W. M., Loomis, J., & Kanninen, B. (1991). Statistical efficiency of double-bounded dichotomous choice contingent valu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73, 1255-1263.
    Kellert, S. R., & Wilson, E. O. (1993). The biophilia hypothesis.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Mitchell, R. C., & Carson, R. T. (1989). Using surveys to value public goods: The 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 Washington DC: Resources for the Future.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2005).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Ecosystems and human well-being: Synthesis Report.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Moore, R. L., & Graefe, A. R. (1994). Attachment to recreation settings: The case of rail-trail users. Leisure Sciences, 16, 1-8.
    Pearce, D. W., & Moran, D. (1994). The economic value of biodiversity. London: Earthscan Publication Ltd.
    Pearce, D. W., & Turner, R. K. (1990). Economic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Baltimore, MD: Johns Hopkins Press.
    Stapp, W. B., & Tocher, S. R. (1971). The community nature center’s role in environment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TEEB. (2010). The economics of ecosystems and biodiversity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foundations. Edited by Pushpam Kumar. Earthscan, London and Washington.
    TEEB. (2011). The economics of ecosystems and biodiversity in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policy making. Edited by Patrick ten Brink. Earthscan, London and Washington.
    Westman, W. (1977). How much are nature's services worth? Science, 197, 960–964.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