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鄒家蓁 Tsou, Chia-Chen |
---|---|
論文名稱: |
行動載具融入國中音樂創作教學之行動研究 An action research of integrating into the mobile devices for music composing in junior high music classes |
指導教授: |
吳舜文
Wu, Shun-Wen |
口試委員: |
張哲榕
Chang, Che-Jung 莊文達 Juang, Wen-Ta 吳舜文 Wu, Shun-Wen |
口試日期: | 2022/06/27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音樂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Music_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Music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畢業學年度: | 11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00 |
中文關鍵詞: | 行動載具 、音樂創作教學 、行動研究 |
英文關鍵詞: | mobile devices, music creation teaching, action research, Band Lab, Song Maker |
研究方法: | 行動研究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0717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90 下載:4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以行動載具融入國中音樂創作教學之行動研究,本研究目的有二:第一、瞭解行動載具運用於國中音樂創作教學,學生之學習情形。 第二、探究教師運用行動載具於國中音樂創作教學之省思。藉由行動載具的融入,共實施兩次教學總計八節課,研究對象為八年級總計125名學生。
本研究獲得以下結論:
一、從學生之創作成果及學生學習回饋問卷顯示,行動載具融入國中音樂創作教學,可幫助學生達成學習目標,且提高學習興趣
(一)行動載具融入國中音樂創作教學,學生創作評定於第一次教學皆達到「基礎」等級,於第二次教學循環皆達到「良好」等級。
(二)學生於兩次教學,對於個人是否達成學習目標之程度,皆表達同意。質性回饋中顯示,學生樂於動手決定創作的素材,於載具更改旋律創作出不同的作品滿有成就感。
二、教師運用行動載具於國中音樂創作教學,必須考量載具之應用、課程程序之安排、教學策略之適宜性。而透過學生反應(回饋)可發現學生聽到成果後,滿有成就感。
(一)教師於課前應當選用適合的載具,且必須熟悉各類型載具及軟體之操作。
(二)老師於課堂程序上需預留時間給予學生熟悉載具,而老師的操作指引必須清楚、步調放慢,且教師必須時時確認學生載具操作情形並及時給予幫助。
(三)音樂創作課程以聆賞作為出發、學生再行思考,最後進行音樂創作。此教學策略方能幫助學生從音樂聆賞建立音樂概念。
(四)行動載具融入音樂課程,於第一次教學,學生反應熱絡踴躍,部分學生已有學習遷移的效果。而第二次教學,發現學生於音樂創作之目的不光只是學習音樂元素,更要懂得運用音樂素材豐富自身作品。
依據前述結論,研究者向教學者、未來研究者、內容研究提出建議,以作為行動載具融入國中音樂創作教學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integrate mobile devices into Junior High school music creation teaching. This research has two purposes: First, to understand the learning situation of students when mobile devices are used in Junior High school music creation teaching. Second,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eflection of teachers using mobile devices in the teaching of music crea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s. Teachers will design Teaching courses with mobile devices, and teach a total of eight lessons. The research object is a total 125 students in the eighth grade.
This study reache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According to the students' creative achievements and the students' learning feedback questionnaire, the integration of mobile devices into the teaching of music crea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 can help students achieve their learning goals and increase their interest in learning.
(1) The mobile devices is integrated into the Junior high school music creation teaching, and the students' creation assessment reaches the "Basic" level in the first teaching cycle, and the "Good" level in the second teaching cycle.
(2) Students have expressed their agreement on the extent to which individuals have achieved their learning objectives during the two teaching sessions. The qualitative feedback shows that the students are willing to decide the material for creation, and changing the melody through mobile devices to create different compositions.
2.When teachers use mobile devices to teach music composi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s, they must consider the application of devices, the arrangement of curriculum procedures, and the suitability of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through student responses (feedback), it can be found that students feel a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after hearing the results.
(1) Teachers should choose suitable mobile devices before class, and must be familiar with the operation of various types of devices and software.
(2) Teachers need to reserve time for students to familiarize themselves with the each setting link of the devices in the course . The operation instructions of the teachers must be clear and the pace should be slowed down. The teachers must always confirm the operation of the students' devices and provide timely assistance.
(3) The music creation course starts with listening, students rethink, and finally make music. Only this teaching strategy can help students build musical concepts from music listening.
(4) The mobile devices is integrated into the music course. In the first teaching, the students responded enthusiastically and some students have already achieved the effect of learning transfer. In the second teaching, it was found in the students' responses and feedback that the purpose of music creation is not only to learn the elements of music, but also to know how to use music materials to enrich their own works, and after hearing the results, the students are full of a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the researchers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to educators, future researchers, and content research, as a reference for the integration of Mobile devices into the teaching of music crea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s.
一、 中文部分
天下雜誌(2020)。科技融入教學-從科技出發的跨域課程。台北市:天下雜誌。
天下雜誌(2019)。全民培養正確的資安觀念,是降低災損的重大關鍵。台北市:天下雜誌。
王清宇(2012)。節奏訓練與聲音探索之系統發展與應用 - 基於行動載具之數位遊戲式學習。台北市立大學碩士論文。
王木榮(1987)。威廉斯創造力評量組合測驗簡介。國教輔導,26卷6期,14-16。
民報(2017)。【那一年的這一天】2007.1.9蘋果推出第1代iPhone 從此改變人類生活。台北市:民報。
朱明禧(2018)。圖像融入國小五年級音樂創作教學之行動研究─以Icon Your Music軟體為例。國立嘉義大學碩士班論文。
吳清山(2002)。創意教學的重要理念與實施策略。台灣教育,614,2-8。
吳舜文(2002)。創意的學習與教學-音樂教育師資創造力教育之規劃研究。臺灣師範學院藝術與藝術教育研究所,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育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453-472。
吳佳珊(2016)。國小四年級音樂創作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南大學碩士班論文。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台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吳靜吉(2002)。華人學生創造力的發掘與培育。應用心理研究,15,17-42。
吳姿樺(2012)。數位遊戲融入國小四年級音樂教學設計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碩士班論文。
吳蕙純(2008)。兩岸三地小學音樂創作教學課程綱要與教材內涵之分析比較。國立台南大學碩士班論文。
沈啟箴(2012)。國民中學藝術與人文音樂創作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班論文。
林怡芸(2011)。華語流行歌曲運用於國中音樂創作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班論文。
林淑芳(2009)。兒童音樂創造思考教學之研究 - 理論與實務。育達科大學報,第 21 期,91-119。
林佩萱(2020)。指導高中生運用APP進行音樂創作之協同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碩士班論文。
林秀穎(2020)。教育新風景及行動學習在教學場域應用之研究。計量管理期刊,17卷2期,1-6。
侯世強(2019)。威廉斯創造力測驗修訂版信效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班論文。
洪惠瑕、傅小芳(2009)。創造思考教學運用於美術課程以提升國中生創造力之研究。網路社會學通訊,第81期,第16章。
郭美女(2000)。聲音與音樂教育。台北:五南文化事業。
陳士美(2021)。應用程式運用在九年級音樂創作教學之行動研究。台北市立大學碩士班論文。
陳玉玫(2002)。應用電腦輔助國小音樂教學之探討。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新竹市。
陳龍安(2008)。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簡明版)。台北市:心理。
陳漢宗(2019)。以APP進行主動學習對提升國小三年級學童認譜能力之研究。國立屏東大學碩士班論文。
陳昭儀(2006)。傑出音樂家創作歷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研究學刊,民 95,31 期,221-239 。
陳彩慧(2014)。利用行動應用程式支援個人化音感精熟 學習之研究─以某國中音樂班為例。大葉大學碩士班論文。
孫佩琳(2015)。音樂創作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視譜能力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碩士班論文。
徐敏華(2020)。探討運用GarageBand進行音樂創造力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碩士班論文。
翁慧榕(2012)。國中音樂教師音樂創作教學信念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南大學碩士班論文。
教育部(2003)。創造力教育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藝術領域。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21)。108課綱音樂學科加深加廣課程多媒體音樂教學手冊。台北:教育部。
張尹慈(2019)。淺談十二年國教之音樂教學走向。台灣教育評論月刊8(5),160-163。
張言瑋(2015)。運用平板電腦教學對於國小學童音樂節奏學習成就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碩士班論文。
張書華(2017)。國小六年級創意導向的音樂欣賞教學行動研究。國立台南大學碩士班論文。
張婉淳(2015)。音樂融入國中二年級班級經營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南大學碩士班論文。
張雨霖(2008)。國中教師創造力信念、創造力教學自我效能對創造力教學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班論文。
康德音(2015)。國中學生對於引導式音樂創作之展現。國立台南大學碩士班論文。
郭玉霞(2009)。質性研究資料分析。台北市:高等教育。
許家驊(2011)。嘉義市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音樂教師實施音樂創作教學之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碩士班論文。
傅筱媛(2019)。發現式遊戲學習策略輔助國小音樂認譜課程學習效益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碩士班論文。
黃揚婷 , 蔡典謨(2011)。探訪傑出作曲家的樂曲創作歷程。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6卷1期,85-107。
黃譯瑩(2003)。學術社群說出「創造力」的語言及其反應的思維:一般創造力與兒童創造力研究文本對照中的啟示。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48(2),255-276。
葉雲生(2011)。自動作曲融入國小六年級音樂創作教學之教材設計與學習成效研究。元智大學碩士班論文。
鄭芳珍(2014)。以創作為導向之國小三年級音樂教學行動研究。國立台南大學碩士班論文。
趙千慧(2006)。彰化縣國民小學六年級藝術與人文領域音樂教師音樂創作教學之調查。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碩士班論文。
歐怡君(2019)。編曲軟體融入國小五年級音樂教學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碩士班論文。
劉岱姈(2019)。運用行動學習於國中臺灣歌謠音樂再現課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碩士班論文。
劉珠玲(2008)。紐倫堡國際發明展得獎國中生人格特質、創造環境及創造歷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班論文。
蔡岱蓁、吳明果(2012)。數位教材融入音樂教學對學生音樂學習成效之探討。2012 彰雲嘉大學校院聯盟學術研討會,彰化市。
閻俐君(2011)。前蘋果執行長賈伯斯的創意之路。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班論文。
薛佳昕(2019)。1993-2018年臺灣音樂創作教學相關學位論文之內容分析。台北市立大學碩士班論文。
謝苑玫、陳虹百(2004)。資訊科技融入音樂科教學的實施策略。國教輔導,43卷6期,13 - 17。
謝淑娟(2014)。國中二年級音樂創造力培訓之探究。國立台南大學碩士班論文。
羅雅莉(2008)。圖像符號應用於國民小學音樂創作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碩士班論文。
鐘若欣(2008)。國語流行歌曲融入國小高年級音樂創作教學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班論文。
二、英文部分
Likert, R. (1932). A techniqu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attitudes. Archives of Psychology, 140, 55.
Williams, F. E. (1979). Assessing creativity across Williams“CUBE” model. The Gifted Child Quarterly, 23(4), 748-756.
Williams, F. E. (1980). Creativity Assessment packet. Buffalo, NY: DOK Publishers.
Wallas, G. (1926). The art of thought. New York, NY: Harcourt, Brace and Company.
Golann, S. E. (1963). Psychological Study of Creativity.Psychological Bulletin, (60), 548-565.
Webster, P. (1991). Creativity as creative thinking. In D. L. Hamann (Eds.), Creativity in the music classroom, 25-35, Reston, VA: MENC.
Mellou, E. (1996). The two-conditions view of creativity.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30(2), 126-149.
Robert J. S. (2006).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2006, Vol. 18, No. 1, 87–98.
Runco, M. A. (2008). Commentary: Divergent thinking is not synonymous with creativity. Psychology of Aesthetics, Creativity, and the Arts, 2(2), 93–96.
Guilford, J. P., & Hoepfner, R. (1971). The analysis of intelligence. New York: McGraw-Hill.
Marc P. (2010). Digital Natives, Digital Immigrants. On the Horizon, 9,1-5.
三、網路資料
Garageband(無日期)。Garageband 頁面簡介。民國111年6月10日取自:
https://apps.apple.com/tw/app/garageband/id408709785
Music maker jam(無日期)。Music maker jam頁面簡介。民國111年6月11
日取自:https://play.google.com/store/apps/details?id=com.magix.android.mmjam
Band Lab technologies(無日期)民國111年6月12日取自:https://bandlabtechnologies.com/
Chrome music Lab(無日期)民國111年6月12日取自:https://musiclab.chromeexperiments.com/
Easy brain(無日期)民國111年6月12日取自:https://easybra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