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康瀞文
論文名稱: 王充認識論研究
指導教授: 陳麗桂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5
中文關鍵詞: 王充認識論效驗論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4下載:2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王充在中國認識論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原因在於他能掌握時代的問題及弊端,破除和抨擊當時因迷信所引起的各種虛妄之風,廓清了其時的歪風陋習。而王充認識論及期驗證方法,至今仍左右許多中國思想家的看法與方向,所以欲了解中國認識論思想的發展和優點,必須先了解王充的認識論。
    因此,本論文以王充認識論為研究對象的動機和目的如下:
    一、王充的認識論在其思想體系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其對認識的相關產發
    的完整與突破是先秦至東漢所未有的,但後人對其認識論的內容看法不
    一,討論及批判的方法也不同,使其認識論的特色更難以彰顯。本論文即
    逐一深入探究,並詳加析評與檢討,以期能表現王充認識論的完整面貌。
    二、關於王充的認識論,單篇的研究論文與思想史中的章節皆有不少的論述,
    筆者盼透過對王充認識論的研究,整理先秦至東漢思想家的認識論,以供
    喜愛研究認識論者參考。
    三、從嚴格的哲學意義上來說,中國傳統哲學並不像西方哲學一樣,全方位、
    系統性地關注並思考過認識論的問題,從而也就沒有建構出相應的、真正
    可與西方哲學中認識論思想相抗橫的認識論體系;相反的,大多只是相當
    零散而片面地涉及認識論領域中某些具體的內容,這並不代表中國思想史
    上沒有以比較細密論證來呈現其立論體系的思想家,例如墨子、荀子、王
    充等人的著作,便可以清楚的讓人感受到其解析與論辯的一面,只是後來
    中國哲學的走向,並沒有朝這些方向發展而已。故本文選擇以王充這位立
    論分明、論辨細密的思想家入手,嘗試以西方認識論得架構來整理其認識
    思想,提供不同的研究思考向度。
    至於本論文之研究架構如下:
    本文第二章先就王充生平、性格、著作及時代背景以了解王充認識論的產生原因,以及所面對的時代課題。第三章則釐清並論述王充以前各思想家的認識論觀點,以深入了解王充對前賢思想的取捨從違,並掌握其認識論的思想淵源。第四章接著再探討王充認識論的思想基礎─首先闡明他的形神依倚形體,世上無「無體獨知之精」,並據此論述他總結出「實知」、「知實」的認識論。第五章進而深入其認識論的主要內容:探究「認識的主體與對象」、「知識的重要性」、「認識的目的」、「認識的來源」、「認識的途徑」、「認識的驗證」等相關問題。第六章則評估王充的認識論,以了解他在認識論發展史上的必要性、影響、貢獻,及其理論的困難和漏洞。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認識論的相關內容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3 第二章 王充的生平、著作與時代背景 5 第一節 生平與性格 5 一、祖世任氣,多結怨讎 6 二、細族孤門,博通百家 8 三、仕數不耦,終身潦倒 9 第二節 著作 12 第三節 時代背景 14 一、社會風氣 15 (一) 神仙方術盛行 15 (二) 陰陽五行、天人感應說盛行 17 (三) 讖緯符命之說熾盛 20 二、學術思想 25 (一)儒學的腐化 25 (二)家師家法繁密,章句之學盛行 27 (三)天文曆法的進步,科學精神的萌芽 30 第三章 王充認識論的思想淵源 32 第一節 源於先秦諸子者 32 甲、 儒家學派 32 一、孔子:論「學、思、知、行」的認識論 32 二、孟子:「不假外求」、「反求諸己」的內省認識論 37 三、荀子:以「解蔽」為任務的認識論 39 乙、 墨家學派 47 一、墨子:「以眾人耳目之實」為基礎的經驗主義認識論 47 二、後期墨家:「以其知遇物而能貌之」的認識論 51 丙、 道家學派 55 一、老子:「知常」、「同道」的認識論 55 二、莊子:懷疑主義的認識論 58 丁、 法家學派 64 一、韓非的「緣道理」說 64 第二節 源於當代漢儒者 68 一、《淮南子》:「循理以舉事」的認識論 68 二、董仲舒:神秘主義的認識論 73 三、揚雄:「無驗而言之謂之妄」的認識論 76 四、桓譚:反讖緯災異、形亡神滅論 87 第三節 結語 89 一、承先秦諸子唯物主義的認識論 89 二、繼揚雄之生死自然觀與認識論 92 三、銜桓譚之反讖緯災異、形亡神滅論 93 第四章 王充認識論的思想基礎 95 第一節 自然主義的天道觀 95 一、天乃體非氣 95 二、天道之運行,係「不故」與「適偶」 99 三、人事不能感天 103 第二節 唯物主義的形神觀 107 第三節 結語 112 第五章 王充「實知」、「知實」的認識論 114 第一節 認識的主體與對象 114 第二節 知識的重要性 116 第三節 認識的目的 121 第四節 認識的來源 126 第五節 認識的途徑 132 一、聞見 132 二、學問 136 三、思慮 140 四、日為 142 第六節 認識的驗證 145 一、效驗論 146 二、驗證的方法 151 (一) 以實驗之 152 (二) 以道驗之 159 第七節 結語 174 第六章 結論—王充認識論的檢討與批評 175 第一節 王充認識論的重要性 176 一、疾虛妄 176 二、博通能用 177 三、以知為力 178 第二節 王充認識論的侷限 180 一、就「認識的主體與對象」而言 180 二、就「認識的來源」而言 181 三、就「認識的途徑」而言 182 四、就「效驗論」而言 184 第三節 王充認識論的影響 187 第四節 王充認識論的應用 188 一、以廓清社會風氣而言 188 二、以改造政治歪風而言 189 參考書目 190

    壹、專著

    一、古籍

    西漢 ‧司馬遷 撰 日本‧瀧川資言考證 《史記會注考證》 臺北:藝文印書館 1959年
    西漢‧董仲舒 撰 《春秋繁露》(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珍本初編儒家子部27) 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印行 1978年
    東漢‧王充 撰 民國‧黃暉 點校 《論衡校釋》 北京:中華書局 1996年11月
    東漢‧班固 撰 唐‧顏師古 注 《新校漢書集注》 臺北:世界書局 1973年3月再版
    東漢‧范曄 撰 唐‧李賢等 注 民國‧楊家駱 主編 中國學術類編《新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 臺北:鼎文書局 1991年
    南宋‧朱熹 撰 《四書集註》 臺北:藝文印書館 1974年4月
    清‧皮錫瑞 撰 《經學歷史》 臺北:藝文印書館 1959年9月一版
    清‧朱彝尊 撰 《曝書亭集》《四部叢刊》冊八十一 臺北:商務印書館 1979年11月

    二、今籍

    (一) 王充及《論衡》專著

    黃國安 《王充思想之形成及其論衡》 臺北:商務印書館 1975年7月
    陳叔良 《王充思想體系》 臺北:商務印書館 1975年7月
    陳麗桂等 《中國歷代思想家(五)—王充、王符、鄭玄、荀悅、仲長統、何晏、阮籍、傅玄》 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8年6月初版第一次印刷
    林麗雪 《王充》 臺北:東大出版;三民書局總經銷 1991年9月初版
    梁榮茂 〈王充的認識論及其批判方法〉
    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 《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 臺北:大安出版社 1993年6月第一版第一刷
    周桂鈿 《虛實之辨—王充哲學的宗旨》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6年2月二刷
    陳拱 《王充思想評論》 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96年6月第一次印刷
    周桂鈿 《王充評傳》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7年3月第二次印刷
    蔡鎮楚注譯、周鳳五校閱 《新譯論衡讀本》 臺北:三民書局 1997年10月

    (二) 中國思想史

    蔣維喬 《中國哲學史綱要》 臺北:中華書局 1975年
    牟宗三 《中國哲學思想論集》(兩漢魏晉隋唐篇) 臺北:牧童出版社 1976年10月
    羅 光 《中國哲學思想史》(兩漢、南北朝篇) 臺北:台灣學生書局 1978年11月
    黃錦鋐 《秦漢思想研究》 臺北:學海出版社 1979年1月
    錢 穆 《中國思想史》 臺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 1981年3月
    周紹賢 《漢代哲學》 臺北 台灣中華書局 1983年2月
    金春峰 《漢代思想史》 上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7年4月
    馮 契 《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展》(中冊)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年8月二刷
    楊沛蓀 《中國邏輯思想史教程》 甘肅:人民出版社 1988年8月一刷
    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 臺北:藍燈出版社 1989年初版
    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二冊) 臺北:藍燈出版社 1991年

    張岱年 《中華的智慧—中國哲學思想精粹》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年12月一刷
    楊憲邦 《中國哲學通史》(第二卷)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0年8月第二次印刷
    蕭萐父、李錦全 《中國哲學史》(上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年5月第一次印刷
    張岱年 《中國哲學大綱》 臺北:藍燈 1992年4月
    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史教研室編寫 《中國哲學史》(上冊) 北京:中華書局出版 1992年5月第四次印刷
    侯外廬 《中國思想通史》(第二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2年10月第七次印刷
    侯外廬 《中國思想史綱》 臺北:五南出版社 1993年9月初版一刷
    何兆武 《中國思想發展史》 臺北:明文書局 1993年1月初版
    周桂鈿 《中國歷代思想史》(秦漢卷) 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3年12月
    張運華 《中國秦漢思想史》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年1月
    方立天 《中國古代哲學問題發展史》(下) 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5年4月初版一刷
    王 鐵 《漢代學術史》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5年12月
    夏甄陶 《中國認識論思想史稿》(上卷)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6年8月
    韋政通 《中國思想史》(上冊) 臺北:水牛出版社 1996年10月十二版三刷
    劉澤華 《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秦漢魏晉南北朝卷)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 1996年11月
    王邦雄 《中國哲學史》 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1998年1月初版二刷
    李景明 《中國儒學史》(秦漢卷) 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 1998年6月
    周桂鈿 《秦漢思想史》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年1月
    徐復觀 《兩漢思想史》(卷二) 臺北:學生書局 2000年9月六刷

    (三) 其他
    柳詒徵 《中國文化史》(上冊) 臺北:正中書局 1958年1月臺三版
    錢穆等 《中國學術史論集》 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出版 1963年
    羅 素 《西洋哲學史》 臺北:新月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71年
    唐君毅 《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 臺北:學生書局 1974年5月
    錢 穆 《國學概論》 臺北:商務印書館 1974年8月
    劉大杰 《增訂本中國文學發展史》 臺北:華正書局 1975年8月
    牟宗三 《中國哲學思想論集(三)》(兩漢魏晉隋唐篇) 臺北:牧童出版社 1977年8月再版
    王冬珍 《墨學新探》 臺北:世界書局 1989年10月4版
    姜尚賢 《荀子思想體系》 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1990年10月增訂版
    吳 光 《儒道論述》 臺北:東大發行;三民書局總經銷 1994年初版
    廖名春 《荀子新探》 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4年2月初版
    羅 光 《中國哲學認識論》 臺北:學生書局 1995年初版
    孫中原 《墨學通論》 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5年6月第二次印刷
    胡申生 《中國哲學三百題》 台北:建宏出版社 1997年3月第二次印刷
    魏元珪 《老子思想體系探索》(上)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97年8月初版
    李 增 《淮南子哲學思想研究》 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7年10月初版一刷

    貳、期刊

    一、王充及《論衡》專論

    賀凌虛 〈王充的政治思想〉 社會科學論叢 第二十四輯 頁258
    周桂鈿 〈王充哲學與東漢社會〉 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86年第5期(總第137期) 頁28-36

    許錦義 〈王充的唯物主義思想〉 福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11卷 第4期 1997年10月 頁62-64

    二、其他

    潘志峰 〈試論西漢時期神仙方術及陰陽災異思想與讖緯的興起〉 河北學刊 1967年2月 頁56-58
    鄭良樹 〈淮南子對儒家的批評〉 孔孟月刊 第6卷 第4期 1967年2月 頁10-12
    高秀昌 〈《老子》「知常」「同道」的認識論思想〉 中州學刊 1996年第一期 頁75-80
    王曉昕 〈由孟子的「知」到王陽明的「知行合一」〉 貴陽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7年第二期(總第四十八期) 頁8-14(文下轉至48頁)
    邱 環 〈孟子與莊子的認識論比較〉 玉溪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十五卷第一期 1999年1月 頁83-86
    徐希燕 〈墨子的認識論研究〉 青海社會科學 1999年第二期 頁64-69
    潘國華 〈活的救主〉 導向月刊 第164期 1999年4月 頁4-5
    孫以楷 〈為學日益與為道日損—老子認識論透視〉 中華文化論壇 1999年第四期 頁92-94
    朱曉鵬 〈論「無知之知」—老子認識論思想新探〉 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二十四卷第一期 2001年1月 頁53-59

    參、學位論文

    陳麗桂 《王充自然思想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耀增指導 1974年6月
    黎惟東 《王充思想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高懷民指導 1984年6月
    朱麗秀 《王充形神思想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黎惟東指導 1995年6月
    連小萍 《王充生死觀之研究》 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福濱指導 1995年7月
    陳超群 《王充論衡之人性論研究—人性問題的重構與再評價》 華梵人文科技學院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長祥指導 1996年7月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