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信博 |
---|---|
論文名稱: |
國小學童對於性別色彩認知之研究 color-matching, color sensation by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as a function of visual and sex |
指導教授: |
呂清夫
Lu, Ching-Fu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9 |
中文關鍵詞: | 色彩 、性別 |
英文關鍵詞: | color, sex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578 下載:6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對象是以國小學童為研究對象,主要探討男女學生對於色彩感受以及色彩性別聯想是否有性別上或其他因素之差異,並深入探究其差異的由來,期望藉由兒童直接、敏銳感受,以及其較不曾受環境影響的特質,找出其差異原因之由來。調查研究樣本以黑林(Ewald Hering)補色論(Opponent theory)中的紅、黃、綠、藍為問卷調查統計的方式,瞭解男女學生對於此四色的喜好、認知以及對性別聯想。本研究中假設性別、年齡及生活環境為其主要影響因素,並比較其差異程度為何。進而探究學童對色彩的性別聯想認知,是否受環境潛移默化所影響,以及性別聯想概念認知是否被師長直接或間接教育?或是色彩本身已具有代表性別之特質?
研究主要結論如下:
(1)男生最喜歡藍色;女生最喜歡紅色。
(2)男女學生隨著年齡的增加,愈喜愛藍色。
(3)男女學生隨著年齡的增加,愈覺得自己最適合藍色。
(4)全體學生大多認定藍色是代表男生的顏色;紅色是代表女生的顏色。
(5)學生對於性別色彩的認定及認知,大致受環境影響而成。
The studies on “color-matching, color sensation by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as a function of visual and sex ” would connect phenomena such as perception, cognition or other variables under a unified theory. Hopefully the result of this research will seek to identify the feature of the sexual preference with the help of school children under non-conditional circumstances. The statistics conducted in survey form adopting four primaries red, yellow, blue, green from “Opponent Theory” by Ewald Hering. Different colors evoke different reactions in viewers. A significant implication from the module tested that sex, age, and living environment are the major factors to interact with colors. If the assumption of sex, age, and living environment should be observed to be the factors, the diffusion of this idea should help differentiate one from another.
Correlation may be the encoding of associations between viewers’ perception and their living environment towards colors. Prior knowledge given directly or indirectly by schoolteachers then alerts children to get the access of acquision of sexual preference. Or the color hue itself can speak its characteristics.
The experiment explains the following:
1.Boy children prefer blue to red while female prefer red.
2.Both boys and girls prefer blue as they become older.
3.Both boys and girls feel the blue suit them best as they grow older.
4.Both boys and girls define”blue” is right for boys and “red” is right for girls.
5.Color-matching and color-sensation mostly associate with the living environment.
中文部分:
大智浩 著,陳小冏 譯(1986)。《設計的色彩計畫(十版)》。台北市:大陸書店。
內田欲子,蔡惠真 譯(1998)。〈色彩與生活〉。《美育—色彩與生活特輯》,第94期,頁9-16。
陳建雄(2000)。〈幼童色彩知覺及其認知發展的關係探討〉。《2000年色彩應用與色彩科學研討會論文集》。頁8-22。台北市:文化大學、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國立編譯館主編(1983)。《師範專科學校教科書色彩學》。台北市:大陸書店。
Viktor Lowenfeld著,王德育 譯(1986)。《創性與心智之成長---兒童美術發展心理學》。台北市:五洲出版社。
黃銘祝(1996)。〈彩畫教學〉。《國民小學美勞教學之原理與實務—美勞科研習教材(第五版)》。頁25-26。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編印。
賴瓊琦(1999)。《設計的色彩心理(二版一刷)》。中和市:視傳文化。
Bates Lowry著,杜若洲 譯(1991)。《視覺經驗》。台北市:雄獅圖書。
瓦倫丁著,潘智彪譯(1991)。《實驗審美心理學》。台北市:商鼎文化。
林書堯(1966)。《色彩學概論(再版)》。台北市:華聖書店。
鄭國裕、林磬聳(1995)。《色彩計畫(初版十刷)》。台北市:藝風堂。
張春興(1992)。《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Deryck Healey,張炎 譯(1983)。《色彩與生活》。台北市:好時年出版社。
李廣元(2000)。《色彩藝術學》。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
魯燕芳(1998)。〈從色彩心理的共感覺——來探索物體藝術的原理〉。《美育—色彩與生活特輯》,第94期,頁17-22。
顏鎮榮(1997)。〈色彩的認知及直覺之探討〉。《嶺東學報》。第八期,頁209-222。嶺東商專。
王文純(1998)。〈色彩的美感發展階段之研究---相關文獻的回顧〉。《美育—色彩與生活特輯》,第94期,頁23-32。
Johnnes Itten,江金石 譯(1984)。《Johnnes Itten色彩論(初版)》。台南市:信宏出版社。
曾啟雄(1999)。《色彩的科學與文化(初版)》。台北市:思想生活屋國際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Karin Hunkel著,管中琪 譯(1998)。《色彩的魔力》。台北市:智庫文化。
周東山(1997)。《教育測量與統計》。台北市:五南圖書。
大智浩 著,陳曉冏 譯(1980)。《設計的色彩計畫》。台北市:大陸書店。
李天任(1998)。〈色彩之系統化與色彩體系之研究〉。《色彩與人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李天任(2001)。〈運用色票與實景在色彩心理反應研究之差異性比較〉。《2001年色彩應用與色彩科學研究會論文集》。台北市:中華色彩學會。
李銘龍(1994)。《應用色彩學》。台北市:藝風堂出版社。
呂清夫(1984)。《造形原理》。台北市:雄獅美術出版社。
吳仁芳(1992)。《色彩理論與實際》。台北市:中華色研出版社。
近江源太郎(1984)。《造形心理學》。東京:福村出版社。
周明毅(1993),大專學生的色彩偏好與基本色彩認定之測試,國立台灣工業技術學院工程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書堯(1995)。《色彩認識論》。台北:三民書局。
林伯賢(1999)。〈國人色彩偏好之調查分析〉。《藝術學報》,期64,1-10。
陳俊宏(1998)。〈國人色彩嗜好調查報告〉。《1998「色彩與人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頁84-109。
陳俊宏、徐成坤(2000)。〈色彩意象傳達之研究—以書包為例〉。《2000色彩應用與色彩科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張紹勳(2001)。《SPSS For Windows統計分析-初等統計與高等統計》。松崗電腦圖書資料股分有限公司。
彭瑞振(1999)。〈色彩偏好差異之探討—以臺灣和美國的廣告雜誌為例〉。《復興學報》。頁239-244。
管倖生(1980)。《色彩體系之研究》。台南:仁翔美術。
劉智美(1980)。〈國小學生色彩意象之研究〉。台北:天馬文化。
鄭國裕、林磐聳(1987)。《色彩計畫》。台北:藝風堂出版社。
賴瓊琦(1995)。〈色彩喜好及聯想調查研究〉。《台北技術學院學報》,卷28,期1,399-411。國立臺北技術學院。
賴瓊琦(1996)。〈台灣小學至大學學生色彩喜好研究〉。《台北技術學院學報》,卷29,期2,183-209。國立臺北技術學院。
大山正(1998)。《色彩心理學─追隨牛頓和哥德的腳步》。台北:牧村。
王文科譯(1996)。《皮亞傑式兒童心理學與應用(J. L. Philips.原著)》。台北:心理。
王文純(1998)。〈色彩美感之發展研究〉。《美育月刊》,期94,23-32。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吳仁芳(1992)。《色彩的理論與實際》。台北:中華色研出版社。
吳仁芳(1993)。〈兒童色彩世界之探討〉。《國教月刊》,卷39,期7,8,5-16。
吳仁芳(1993)。〈兒童繪畫造型與色彩表現特徵〉。《國教月刊》,卷40,期1,2,9-17。
李天任(1998)。〈色彩之系統與色彩體系之研究〉。《色彩與人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藝術教育館編印。
Anaheim R. 著,李長俊 譯(民80)。《藝術與視覺心理學》。台北:雄獅。
林文昌(1991)。《色彩計畫》。台北:藝術家。
凌嵩郎等著(1987)。《藝術概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陳俊宏、黃雅卿(1996)。〈色彩嗜好調查研究報告〉。《國立雲林技術學院報》,期29,95-105。
陸雅青(1998)。〈兒童畫中用色現象之探討〉。《色彩與人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29-142。
曾啟雄(1997)。《印象派與色彩科學》,期263,467-47。台北:藝術家
趙雲(1997)。《兒童繪畫與心智發展》。台北:藝術家。
劉豐榮(2000)。《艾斯納藝術教育思想研究》。台北:水牛。
大智浩 著,陳曉冏 譯,(1978)。《設計的色彩計劃》。台北:大陸書店。
陳俊宏、黃雅卿(1996)。〈色彩嗜好調查研究報告〉。《國立雲林技術學院學報》,95-105。雲林。
湯永成(1998)。〈色彩的象徵性與視覺語言之探討〉。台北:台灣美術。
歐秀明、賴來洋(1987)。《實用色彩學》。台北:雄獅圖書。
賴瓊琦(1997)《設計的色彩心理》。台北:視傳文化。
英文部分:
Burcheet K.E. (1991).Color Harmony Attributes. Color Res. Appl.16(4), p275-278.
Garth T.R. & Langdon R.M.(1931).The Color preference of Japanes children.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 p397-402.
Golomb. Claire(1992).The Child`s Creation of a Pictorial Worl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Michael J. Parsons (1987).Hoe We Understand Art : A Cognitive Developmental Account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Ming-Chuen Chuang, Li-Chen Ou(2001).Influence of a Holistic Color Interval on Color Harmony.Colo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p29-39.
Moon P. and Spencer D.E. (1944).Geometric Formulation of Classical Color Harmony.Journal of the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34, p46-59.
Cheskin, L. (1983). Color Guide For Marketing Media. The Millan Company,U.S.A.:New York.
Holmes C. B. and Buchanan J. A. (1984). Color preference as a function of the object described. Bulletin of the Psychonomic Society, 22, p423-425.
Minalo S. (1977). Color in industrial design. In AIC Color '77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Congr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lour Association. F. W. Billmeyer and G. Wyszecki, Eds. Adam Hilger Ltd., Bristol.
Taft C. (1997). Color meaning and context: comparisons of semantic ratings of colors on samples and objects. Colo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22(1), p40-50.
Whilfield T. W. A. and Wiltshire T. J. (1991). Color psychology: a critical review. Genetic psychology monographs, 116, p385-411.
Billmeyer F. W. Jr., & Hammond H. (1996). Color and Light. American Society and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s Manual 17 Paint and Coating Testing Manual, p447-469.
Bernasek J. L. & Haude R. H. (1993). Color-naming and color-matching by preschool children as a function of visual and sex.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 77 (3), p739-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