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昭慧 Jau Huei Li |
---|---|
論文名稱: |
刁包《易酌》研究 The study of Diao Bao's Yi-Zhuo |
指導教授: |
賴貴三
Lai, Kuei-Sa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8 |
中文關鍵詞: | 明清之際《易》學 、刁包 、《易酌》 、宗程尊朱 、東林學派 |
英文關鍵詞: | The study of Yi-jing between Ming and Qing, Diao Bao, Yi- Zhuo, model Cheng and honor Zhu, Donglin school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69 下載: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清初《易》學可說是近代《易》學發展史中,極欲建構的重要學術主題;當前學界述及清初《易》學,不論官方政治立場或民間學術發展,呈現以程朱一派《易》學為主流思想。經歷漢滿改隸的巨大震撼,儒者們對晚明荒疏學風作嚴厲地批判檢討,認為王學末流造成學風沉淪,對於改朝換代,有不可推諉之咎。因此極力擺脫空談道德的弊病,傾向程朱致知篤學的思想。此時期陸續出現許多重要學者,本論文以具有「南梁﹙高世泰,1604-1677﹚北祁﹙刁包,1603-1669﹚」美譽之東林學者刁包,作為研究對象,結合時代背景,彰顯其學術貢獻。
明遺學者刁包﹙1603-1669﹚,字蒙吉,直隸省祁州漢人。明代天啟年間舉人,改朝換代後不仕新朝,杜門著述。刁包總結個人研《易》心得,寫成《易酌》十四卷,本論文深入研究其義理思想與治《易》方法,皆有眾多值得開拓之處。首先,深入考察刁包傳略以及生平著作,以達知人論事之功。其次,詳述《易酌》成書與內涵,歸納其義理根基與治《易》之宗程尊朱立場,於明末清初的時代背景下,展現清初《易》學家之個體特殊性。刁包治《易》甚勤,筆者於論文中分析《易酌》十四卷所使用的解《易》方法,主要有五種方式:其一,援史事以釋卦爻義;其二,比較卦義之運用;其三,以圖象法解卦;其四,博採群籍以釋《易》;其五,引前人《易》說以證《易》。
由於明清兩朝與西方交流頻繁,漢學研究上,也是西方對中國文獻資料保存較為完整、探討較多的時代。刁包《易酌》藏本亦飄洋過海,因緣際會下,受到美國學者瑞查爾‧史密斯(Richard J. Smith)之關注。因此,本論文包含西方學者對刁包《易》學之探討,以不同文化視角,開拓《易》學研究之新契機。
The study of Yi-jing in Early Qing dynasty of the modern research is one relevant academic subject in great demand. Scholars have pointed out that this study, regardless of the official political stance or civil academic development, has a multi-advertised Cheng-Zhu Confucians﹙程朱理學﹚as the mainstream thinking.
As a consequence of the abrupt dynastic changed from Chinese to Manchu,Confucians review the late Ming rusty style of study by harshly critical, and believes regime changed impute to the sink study style of late period Wang Xue﹙王學末流﹚. Hence, it’s trade to get rid of morality only but no practice. Shift it to Neo’s extension of knowledge and diligent study style.
During early Qing period,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rise of scholars. This thesis takes one of the two most influential scholars of the time: Diao Bao﹙1603-1669), as the research subject.
Diao Bao was a Donglin scholar﹙東林學者﹚and he was also known as the “Southern Liang Northern Qi”﹙南梁—高世泰,1604-1677;北祁—刁包,1603-1669) ; His greatest achievement was summarizing his “I Ching” research into 14 volumes - the Yi- Zhuo (易酌) . This thesis will discuss Diao’s biography, history background,the architecture of Yi- Zhuo , his styles and methods, the moral principles of foundation, and his academic contributions.
Furthermore, this thesis will include a western Sinology of Yi-jing ; more specifically the Yi-Zhuo collection in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and the study of an American scholar named Richard J. Smith.
Smith,on his book Fathoming the Cosmos and Ordering the World : The Yijing and Its Evolution in China , studies Yi-jing and Diao Bao; delivering a different cultural perspective and a brand-new opportunity to evaluate the late Ming scholar Diao Bao and his book Yi-Zhuo.
壹、 刁包著作
1.〔清〕刁包:《易酌》十四卷,《欽定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39冊,文淵
閣影印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2.〔清〕刁包:《四書翊注》四十二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四書類》第
170冊,文淵閣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據清
華大學圖書館藏清道光同治間刁懷瑾順積樓刻《用六居士所著書》
影印。
3.〔清〕刁包:《潛世劄記》二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儒家類》第20
冊,文淵閣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據中國科
學院圖書館藏清光緖五年定州王氏謙德堂畿輔叢書本影印。
4.〔清〕刁包:《用六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196冊,文
淵閣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據清華大學圖書
館藏清康熙三年熊仲龍刻本影印。
5.〔清〕刁包:《斯文正統》,《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194冊,
文淵閣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據清華大學圖
書館藏清康熙三年熊仲龍刻本影印。
貳、 四部
一、 經部
﹙一﹚易類﹙依作者生卒年排列﹚
1.﹝魏﹞王弼、﹝晉﹞韓康伯:《周易注》,收入大安出版社編:《周易二種》,臺
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2.〔魏〕王弼注、樓宇烈校釋:《周易正義》,臺北:華正書局,2006年。
3.〔唐〕孔穎達:《周易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影印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刊宋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4.〔宋〕程 頤:《易程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5.〔宋〕朱 熹:《周易本義》,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6.〔宋〕項安世:《周易玩辭》,收入〔清〕徐乾學輯《索引本通志堂經解》,臺
北:漢京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85年。
7.〔明〕胡 廣:《周易大全》,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2009年。
8.〔明〕高攀龍:《周易易簡說》,《欽定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34冊,文淵
閣影印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9.〔明〕焦 竑:《易筌》,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十一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明萬曆四十年刻本影印原書版。
10.〔明〕何 楷:《古周易訂詁》十六卷,《欽定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36冊,文淵閣影印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11.〔清〕孫奇逢:《讀易大旨》,《欽定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39冊,文淵閣影印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12.〔清〕錢澄之:《田間易學》,《欽定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39冊,文淵閣影印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13.〔清〕黃宗羲:《易學象數論》,《欽定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40冊,文淵閣影印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14.〔清〕黃宗炎:《圖學辨惑》,《欽定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40冊,文淵閣影印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15.〔清〕張 烈:《讀易日鈔》,《欽定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42冊,文淵閣影印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16.〔清〕毛奇齡:《仲氏易》,《欽定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41冊,文淵閣影印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17.〔清〕毛奇齡:《推易始末》,《欽定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41冊,文淵閣影印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18.〔清〕李光地:《御纂周易折中》,《欽定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38冊,文淵閣影印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19.〔清〕李光地:《周易通論》,臺北:廣文書局,1991年再版。
20.〔清〕陳夢雷:《周易淺述》,《欽定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43冊,文淵閣影印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21.〔清〕胡 渭:《易圖明辨》,《欽定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44冊,文淵閣影印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22.〔清〕王心敬:《豐川易說》,《欽定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51冊,文淵閣影印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23.〔清〕惠 棟:《易漢學》,《欽定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52冊,文淵閣影印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24.〔清〕惠 棟:《易例》,《欽定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52冊,文淵閣影印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25.〔清〕程廷祚:《大易擇言》,《欽定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52冊,文淵
閣影印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26.〔清〕王又樸:《易翼述信》,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
27.〔清〕張其淦:《邵村學易》,收入嚴靈峰編:《無求備齋易經集成》,臺北:
成文出版社,1976年台一版。
﹙二﹚書類、詩類、禮類、春秋類、四書類、其他﹙依類別排列﹚
1.﹝清﹞阮元校勘:《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尚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2.﹝清﹞阮元校勘:《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詩經》,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3.﹝清﹞阮元校勘:《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禮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4.﹝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左傳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影印嘉
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刊宋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5.﹝清﹞阮元校勘:《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1989年。
6.﹝宋﹞胡安國:《春秋胡氏傳》,《四部叢刊續編‧經部》,臺北:商務印書館,1976年。
7.〔清〕毛奇齡:《春秋占筮書》,《欽定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41冊,文淵閣影印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8.﹝清﹞阮元校勘:《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論語》,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9.﹝清﹞阮元校勘:《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孟子》,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10.〔清〕陸隴其:《四書講義困勉錄》,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11.〔漢〕許愼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
司,1998年。
12.〔清〕皮錫瑞:《經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
13.〔清〕皮鍚瑞:《經學歷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87年。
二、 史部
1.〔明〕宋濂編:《元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收入《二十五史》,1986年。
2.﹝明﹞顧憲成:《顧端文公年譜》,收錄於《宋明理學家年譜》,北京:北京圖
書館出版社,2005年。
3.〔清〕王 楷:《祁州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收入《中國方志叢書》第503
冊,1976年。
三、 子部
1.﹝宋﹞周敦頤:《周子全書》,臺北:廣學社印書館,1975年初版。
2.﹝宋﹞程 顥:《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3.〔宋〕朱 熹:《伊洛淵源錄》,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2年。
4.〔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臺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
5.﹝宋﹞張 載:《張子全書》,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
6.﹝明﹞王陽明:《傳習錄》,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2月。
7.﹝明﹞高攀龍:《高子遺書》,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2009年。
8.﹝明﹞鍾 錂:《顏習齋先生言行錄》,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年。
9.〔清〕黃宗羲:《明儒學案》,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4年。
10.〔清〕黃宗羲原著、〔清〕全祖望補修:《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6
年。
11.﹝清﹞顧炎武:《日知錄》,收入王雲五主編:《國學基本叢書四百種》第14
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12.〔清〕顏 元:《性學編》,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5年。
13.﹝清﹞阮 元:《儒林傳稿》,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四、 集部
1.﹝宋﹞周敦頤:《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2.﹝明﹞焦 竑:《焦氏筆乘續集》,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
印書館,2009年。
3.﹝明﹞顧憲成:《小心齋劄記》,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5年出版。
4.〔清〕魏象樞:《寒松堂集》,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5.〔清〕陸隴其:《陸稼書先生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6.〔清〕陸隴其:《三魚堂賸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7.〔清〕王士禎:《池北偶談》,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
叁、近人論著﹙依作者姓氏筆畫﹚
一、 專書
(一)中文
1.王天有:《晚明東林黨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2.王汎森:《晚明清初思想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3.左東嶺:《王學與中晚明士人心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4.安樂哲:《中國哲學問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5.朱伯崑:《易學哲學史》全四冊,臺北:藍燈文化出版公司,1991年初版。
6.朱鵬壽編:《清代人物大事紀年》,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
7.牟宗三:《周易的自然之學與道德函義》,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
8.江慶柏編:《清代人物生卒年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9.祁潤興:《周易義理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10.吳琦主編:《明清社會群體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11.吳懷祺:《易學與史學》,臺北:大展出版社,2004年。
12.呂元驄、葛榮晉:《清代社會與實學》,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00年。
13.李 申:《周易與易圖》,瀋陽:瀋陽出版社,1997年。
14.李 申:《易圖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15.李 瑄:《明遺民群體心態與文學思想硏究》,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
16.李紀祥:《明末清初儒學之發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17.步近智、張安奇:《顧憲成、高攀龍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18.季旭升:《說文新證》,臺北:藝文印書館,2008年修訂版。
19.汪學群:《王夫之易學——以清初學術為視角》,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20.汪學群:《清代中期易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21.汪學群:《清初易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22.屈萬里:《先秦漢魏易例述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9年。
23.杭辛齋:《學易筆談》,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5年。
24.林忠軍:《象數易學發展史》,濟南:齊魯書社,1994年。
25.林國標:《清初朱子學研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26.林義正:《《周易》、《春秋》的詮釋原理與應用》,臺北:臺灣大學出版
中心,2012年。
27.林慶彰:《清代經學研究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初版。
28.《東林書院志》整理委員會:《東林書院志》上下冊,北京:中華書局,2004
年。
29.哈佛燕京社主編:《波士頓的儒家》,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年。
30.徐世昌編:《晚晴簃詩匯》,北京:新華書店北京發行所,1990年出版。
31.徐世昌編:《清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32.徐芹庭:《易學源流》,臺北:國立編譯館,1987年初版。
33.唐 鑑:《清學案小識》,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2年。
34.高懷民:《先秦易學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75年。
35.康全誠:《清代《易》學八家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
36.張力文主編:《和境——易學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37.張善文:《象數與義理》,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38.張善文:《歷代易家考略》,臺北:頂淵文化公司,2006年初版。
39.張善文:《歷代易家與其易學要籍》,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
40.張學智:《明代哲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41.張麗珠:《清代的義理學轉型》,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初版。
42.張麗珠:《清代新義理學:傳統與現代的交會》,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43.張麗珠:《清代義理學新貌》,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初版。
44.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
45.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46.陳新雄主纂:《字形匯典》,臺北:聯貫出版社,1983年初版。
47.陳政揚:《張載思想的哲學詮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7年初版。
48.陳祖武:《清初學術思辨錄》,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49.陸寶千:《清代思想史》,臺北:廣文書局,1983年出版。
50.黃沛榮:《周易彖象傳義理探微》,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
51.黃沛榮:《易學乾坤》,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
52.黃忠天編著:《周易程傳註評》,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6年。
53.黃慶萱:《周易縱橫談》,臺北:東大出版社,1995年。
54.黃慶萱:《新譯乾坤經傳通釋》,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55.楊自平:《世變與學術——明清之際士林《易》學與殿堂《易》學》,臺北:
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
56.楊 菁:《清初理學思想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57.葉高樹:《清朝前期的文化政策》,臺北:稻鄉出版社,2009年第二版。
58.葉國良、夏長樸、李隆獻:《經學通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6年。
59.廖名春、康學偉、梁書弦:《周易研究史》,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
60.劉大鈞主編:《象數易學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
61.潘雨廷:《讀易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版。
62.蔣秋華:《乾嘉學者的治經方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0年初版。
63.蔡仁厚:《宋明理學‧北宋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7年。
64.鄭吉雄:《易圖象與易詮釋》,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65.賴師貴三:《焦循雕菰樓易學研究》,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
66.賴師貴三主編:《臺灣易學史》,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初版。
67.賴師貴三:《項安世《周易玩辭》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
年。
68.賴師貴三主編:《中孚大有集——黃慶萱教授八豑嵩壽論文集》,臺北:里仁
書局,2011年初版。
69.賴玉芹:《博學鴻儒與清初學術轉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年。
70.戴璉璋:《易傳之形成及其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
71.謝國楨:《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年一版。
72.嚴文郁編:《清儒傳略》,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73.錢基博:《周易解題及其讀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74.〔德〕衛禮賢著,王宇潔、羅敏、朱普平譯:《中國心靈》﹙The Soul of China﹚,
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第一版。
(二)英文
1. Balkin,Jack M.,The Laws of Change:I Ching and the Philosophy of Life,New York:Schocken Books,2002.
2. Chung, Chang-Soo,The I Ching on Man and Society : An Exploration into its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in Social Sciences,Lanham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2000.
3. Hellmut Wilhelm, Heaven, Earth, and Man in The Book of Changes : Seven Eranos Lectures, Seattle :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77.
4. Hon Tze Ki, The Yijing and Chinese Politics : Classical Commentary and Literati Activism in the Northern Song Period,960-1127, 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5.
5. Richard J. Smith, Fathoming the Cosmos and Ordering the World——The Yijing and Its Evolution in China, 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2008.
6. Richard J. Smith, The I Ching:A Biograph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2.
7. Richard Rutt, The Book of Changes (Zhouyi) : A Bronze Age Document Translated with Introduction and Notes, Richmond, Surrey :Curzon,2002.
二、 單篇論文
(一)中文
1.王開府:〈思想研究法綜論——以中國哲學為例〉,《國文學報》,第二十七期,1998年6月
2.周積明:〈《四庫全書總目》的經學批評〉,《孔孟學報》,第七十一期,1996年。
3.林 尹:〈清代學術思想史引言〉,《師大學報》,1962年6月。
3.林素英:〈焦竑之三教觀〉,《花蓮師院學報》,第六期,1996年。
4.段懷清:〈理雅各與晚清中國社會〉,《漢學研究通訊》2005年5月。
5.段懷清:〈對異邦文化的不同態度:理雅各與王韜〉,《二十一世紀》,2005年10
月。
6.唐經欽:〈論焦竑會通三教思想——兼比較焦竑與林兆恩之會通思想〉,《中央
大學人文學報》,第四十九期,2012年1月。
7.陳居淵:〈學人社集與清初經學〉,《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4月。
8.康凱淋:〈論清初官方對胡安國《春秋胡氏傳》的批評〉,《漢學研究》,第二十
八卷第一期,2010年3月。
9.曾春海:〈顧憲成、高攀龍易學中的天人合德論〉,《哲學與文化》,第三十一卷
第十期,2004年。
10.曾聖益:〈《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易類述論〉,《國家圖書館刊》,1997年12月第2期。
11.黃愛平:〈論明末清初學術向傳統經學的回歸〉,《中國文化》,2004年第
一期。
12.楊自平:〈從《易經蒙引》論蔡清疏解《周易本義》的作法及太極義理的轉
折〉,《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三十二期,2007年10月。
13.楊自平:〈李光地之卦主理論及卦主釋《易》論析〉,《漢學研究》,第二十六
卷第一期,2008年3月。
14.楊自平:〈刁包《易》學的思想基礎及治《易》立場與作法〉,《臺大中文學報》,
第三十四期,2011年6月。
15.葉 曄:〈晚明黨爭人物的地理分佈和特徵〉,《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5年第二期。
16.劉謹銘:〈宋代史事易探究——以李光與楊萬里為核心的展開〉,《漢學研究集刊》,第二期,2006年。
17.蔣銳:〈德國漢學家魏禮賢與儒學〉,《漢學研究通訊》,2010年5月。
18.羅軍鳳:〈論清初經學復興的民間性〉,《求索》,2007年4月。
(二)英文
1. Crossley,Pamela. , A Translucent Mirror:History and Identity in Qing Imperial Ideology,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9.
2. De Bary,William T. ed., Self and Society in Ming Thought.,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0.
3. Liu,Shu-hsien., Paradigm Shifts Through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f the Classics in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from the Late Ming to the Early Qing., presented at Interpretation and Intellectual Change in China: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Hermeneutics ,New Brunswick, NJ.: Rutgers University.2001.
三、 學位論文
(一)博士論文
1.康全誠:《清代易學八家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2.許維萍:《宋元易學的復古運動》,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6月。
3.陳伯适:《惠棟易學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4.黃忠天:《宋代史事易學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
(二)碩士論文
1.吳茂松:《胡瑗易學哲學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2.吳淑慧:《清儒翁方綱及其《易》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3.郄軍紅:《刁包思想初探》,河北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4.張青松:《杭辛齋《易》學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5.張敏容:《毛奇齡《易》學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6.張耀龍:《杭辛齋易學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7.許朝陽:《胡渭《易圖明辨》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8.陳正榮:《張載易學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
9.陳美吟:《高攀龍理學思想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10.陳韋銓:《金士升易學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6月。
11.黃忠天:《楊萬里易學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12.蔡龍九:《高攀龍易學思想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13.鄭雅竹:《李光地易學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14.蕭敏如:《東林學派與晚明經世思潮》,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