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韵婷
論文名稱: 臺灣社區運動發展之研究——以新港文教基金會為例
指導教授: 溫振華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1
中文關鍵詞: 臺灣社區運動新港文教基金會社區總體營造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01下載:1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臺灣社區運動起源於1980年代環境遭受污染居民產生生存危機,以及反對「鄰避設施」與對本土文化的關懷。本文以成立於西元1987年的「新港文教基金會」為例,觀察其與臺灣社區運動的關係為何?其發展反應各階段的臺灣何種問題?基金會發展過程中面臨哪些困境?如何解決?當國家力量開始注入社區議題時,基金會如何回應?回應方式又對社區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第二章「開創與奠基」描述新港文教基金會成立的背景,並與1990年代左右成立的文教基金會進行比對,瞭解當時臺灣面臨著鄉間藝文環境匱乏、歷史文物流失,以及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此時基金會主要透過在地的董事與義工拓展基金會於社區的網絡。初期活動主要以「藝文展演」、「圖書推廣」與「文化資產與藝術薪傳」為主。
    第三章「厚植鄉土與環保運動」探討1990年組織運作的轉變——走向以在地人士、義工為主的集體領導模式,使義工組織逐漸走向制度化,並因而發展出使基金會資金來源穩定的會友募款與餐會募款制度。此時期活動不再局限於高水準的演出,走向「本土化」、「培育下一代」、「多元化」與「社區化」,吸引更多居民參與基金會活動,並發展出「OTB」的扶植新生社團模式,且開始結合鄉內各民間社團。透過與官方合作推展環保活動,使基金會逐漸成為地方與政府的溝通橋樑,亦是政府將資源挹注於社區時的中介。
    第四章「社區總體營造的推動」論述新港文教基金會參與1994年全國文藝季的背景,並因著亮眼的成績單成為當時政府推動社區總體營造時各項計畫案的示範點。自「造街」切入社區營造的新港,社區總體營造理念得以傳播,並因著「參與式設計」,予社區居民參與公共事務經驗。雖然中山路造街失敗,卻是開啟基金會規劃「造人」工程——「新港社區終生學習體系」的一扇窗。
    第五章「社區總體營造的深化」探討「新港社區終生學習體系」建立的背景,其來自於政府因應時代趨勢,與基金會於「造街」面臨的困境。文化與產業的結合則來自於因應2002年加入WTO後的衝擊。社區型的新港文教基金會,在地關懷的對象反應當時臺灣社會所面臨的問題,並因著發展需求與政府政策,逐漸帶領社區走向國際化。
    觀察新港文教基金會之所以能先行於政府文化、社區政策,在發展過程中逐漸成為政府與地方的溝通橋樑,且能運作至今,會務蒸蒸日上,成為社區營造的典範,其與基金會主要以在地義工當家,並能洞察社區問題,並積極因應政府政策引進資源解決有關。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回顧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 8 第二章 開創與奠基 17 第一節 成立背景 20 第二節 組織與動員 25 第三節 初期活動內容 29 第三章 厚植鄉土與環保運動 39 第一節 組織運作的改變 40 第二節 活動方向的轉型 46 第三節 環保活動的推展 53 第四章 社區總體營造的推動 63 第一節 全國文藝季的參與 69 第二節 社區總體營造下的「造街」 74 第五章 社區總體營造的深化 93 第一節 社區終生學習體系的建立 95 第二節 文化與產業的結合 103 第三節 在地關懷與國際化 108 第六章 結論 119 徵引書目 127 附錄 附錄一:社區總體營造運動大事記 140 附錄二:訪問稿 152 附錄三:新港文教基金會歷屆董事會 164 附錄四:1987~1990年藝文展演活動整理 168 附錄五:新港文教基金會義工組織歷年組別 170 附錄六:八十三年度全國文藝季活動總表 172 附錄七:新港及大興路街區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實驗大事記 175 附錄八:新港社區終生學習體系規劃大事記 178 附錄九:推展學習型社區方案 180 圖表目次 圖2-1-1:嘉義縣地理區域圖 18 圖2-1-2:新港鄉地理區域圖 19 圖3-1-1:西元1990年12月新港文教基金會義工組織表 43 圖4-2-1:新港社區總體營造工作組織 86 圖4-2-2:「造街」後的大興路 92 表1-3-1:新港文教基金會相關研究整理 11 表3-3-1:1980年代臺灣的環保抗爭運動 54 表3-3-2:「新港鄉垃圾清理示範區工作計畫」活動整理 59 表4-1-1:1994年嘉義縣全國文藝季系列活動 74 表4-2-1:「社區總體營造」相關計畫 76 表4-2-2:文建會「社區總體營造」相關計畫 77 表4-2-3:1997年新港鄉「民俗表演場管理委員會」 82 表4-2-4:新港長期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可能工作內容 86 表4-2-5:「社區總體營造小組」工作計畫 87 表4-2-6:大興路居民自治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之活動整理 88 表4-2-7:新港社區總體營造小組推動之社區營造之行動 88

    一、政府公報
    1.〈立法院教育委員會第二屆第一會期第八次會議記錄〉,《立法院公報》,82:18(1993.4.7),頁139-175。
    2.〈立法院教育委員會第二屆第二會期第十二次會議記錄〉,《立法院公報》,82:73(1993.12.8),頁292-331。
    3.〈立法院第二屆第三會期教育委員會第六次會議記錄〉,《立法院公報》,83:22(1994.4.9),頁181-205。
    4.〈立法院第二屆第四會期教育委員會第五次會議記錄〉,《立法院公報》83:64(1994.10.15),頁400-446。
    5.〈立法院教育委員會第八十五會期第三次會議記錄〉,《立法院公報》,79:65,頁14-38。
    6.〈立法院教育委員會第八十四會期第四次會議記錄〉,《立法院公報》,79:12(1990.2.10),頁27-40。
    7.〈立法院教育委員會第八十七會期第三次會議記錄〉,《立法院公報》,81:8(1992.1.25),頁183-199。

    二、新港文教基金會資料
    1.財團法人新港文教基金會第一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記錄(1987.10.17)。
    2.財團法人新港文教基金會第一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記錄(1988.6.11)。
    3.財團法人新港文教基金會第一屆董事會第四次會議記錄(1989.1.2)。
    4.財團法人新港文教基金會第一屆董事會第五次會議記錄(1989.6.24)。
    5.財團法人新港文教基金會第一屆董事會第六次會議記錄(1990.1.14)。
    6.財團法人新港文教基金會第一屆董事會第七次會議記錄(1990.8.5)。
    7.財團法人新港文教基金會第一屆董事會第八次會議記錄(1990.11.25)
    8.財團法人新港文教基金會第二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記錄(1991.3.18)。
    9.財團法人新港文教基金會第二屆董事會第二次會議記錄(1991.10.27)。
    10.財團法人新港文教基金會第二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記錄(1992.3.14)。
    11.財團法人新港文教基金會第二屆董事會第五次會議記錄(1993.3.20)。
    12.財團法人新港文教基金會第三屆董事第一次董事會議(1994.3.27)。
    13.財團法人新港文教基金會第三屆董事第二次董事會議 (1994.12.10)。
    14.財團法人新港文教基金會第三屆董事第五次董事會議記錄(1996.3.30)
    15.財團法人新港文教基金會義工幹部會議記錄(1990.2.8)。
    16.財團法人新港文教基金會義工幹部會議記錄(1990.4.20)。
    17.財團法人新港文教基金會80年度幹部會議紀錄(1991.3.31)。
    18.財團法人新港文教基金會80年度幹部會議紀錄(1991.11.17)
    19.財團法人新港文教基金會81年度第五次幹部會議(1992.3.24)。
    20.財團法人新港文教基金會81年度第十四次幹部會議(1992.8.5)。
    21.財團法人新港文教基金會81年度第十五次幹部會議 (1992.8.19)。
    22.財團法人新港文教基金會81年度第十八次幹部會議記錄 (1992.10.7)
    23.財團法人新港文教基金會81年度第二十三次幹部會議(1992.12.16)。
    24.財團法人新港文教基金會82年度第十八次幹部會議(1993.9.8)。
    25.財團法人新港文教基金會82年度義工幹部會議 (1993.11.24)。
    26.財團法人新港文教基金會83年度第一次館務會議記錄(1994.1.5)。
    27.財團法人新港文教基金會83年度館務會議記錄(1994.9.29)。
    28.財團法人新港文教基金會84年度資深義工幹部會議記錄(1995.4.19)。
    29.財團法人新港文教基金會84年度資深義工幹部會議記錄(1995.5.3)。
    30.財團法人新港文教基金會84年度幹部會議記錄(1995.11.15)。
    31.〈財團法人新港文教基金會捐助及組織章程〉。
    32.〈新港文教基金會八十年度工作計畫〉。
    33.〈「新港文教基金會80年募款餐會」籌備大綱〉。
    34.〈新港文教基金會義工組織章程〉(1990.12.21)。
    35.〈年度檢討會議記錄〉(1989.11.21)。
    36.〈新港鄉KTV聯誼會成立辦法〉。
    37.〈法人登記證書〉。
    38.新港鄉八十一年度新港公園美化第一次籌備會會議記錄(1992.4.15)。
    39.〈大甲媽祖進香團環保「淨港」專案計畫〉(1991)
    40.〈新港鄉八十一年度大甲媽祖繞境進香環保「淨港」專案籌備會議〉。
    41.〈新港文教基金會史蹟研究組培訓計畫〉
    42.〈中華民國八十二年文藝季嘉義縣『古笨港到新港一六二三—一九九三年系列動企畫書〉。
    43.〈新港文教基金會義務工作人員徵募簡章〉。
    44.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託,專業都市改革組織、大興路居民自治會、新港文教基金會執行,〈嘉義縣新港鄉大興路社區總體營造實驗計畫〉,1996.4。
    45.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託,淡江大學建築系、淡水工作室執行,《輔導美化地方傳統文化建築空間示範點——新港規劃案》(期中報告),1995.6。
    46.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辦,新港文教基金會承辦,《新港社區終生學習體系計畫——第二階段推動計畫》,1997.6。
    47.新港文教基金會主編,《社區終生學習體系研討會會議手冊》,1996。
    48.參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主辦,新港文教基金會協辦,《學習社會實驗園區——新港學習型社區成果報告》,1999.11。
    49.新港鄉公所主辦,新港文教基金會承辦,《新港鄉新點子創意構想規劃案——【微笑˙新港】新港鄉文化休閒產業園區 九十二年執行計畫期末報告》,2003。
    50.新港文教基金會申請,《嘉義縣九十二年度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傳統與創新】新港鄉交趾陶文化產業計畫成果報告》,2003.11.30。
    51.葉玲伶、王嘉慧、李冠澐編輯,《新港慢步香——新港文化休閒生活園區 92至94年度發展鄉村社區小企業輔導社區產業自主輔導計畫「嘉義縣新港鄉社區輔導計畫」成果專輯》,臺北:經濟部中小企業處,2005。
    52.陳錦煌,〈新港有能力承辦國際性展演活動?〉,《新港文教基金會會訊》,23(1994.11),頁4。

    三、報紙資料
    1.〈我是誰你知道嗎?文化運動與身份認同的追求座談會〉,《自立早報》(臺北),1993年5月24日,5版。
    2.〈從拆除第一街痛論拯救教科書〉,《臺灣時報》(高雄),1994年12月30日,4版。
    3.〈鄉土文化教育的缺失與改進之道〉,《民眾日報》(高雄),1995年9月3日,3版。
    4.〈為文化政策本土化建言——「文建會」該醒醒面對現實了!〉,《首都早報》(臺北),1989年12月15日,6版。
    5.〈復興中華文化尤應發揚本土文化〉,《民眾日報》(高雄),1991年3月31日,2版。
    6.〈我是誰你知道嗎?文化運動與身份認同的追求座談會〉,《自立早報》(臺北),1993年5月24日,5版。
    7.〈臺灣本土文化發展的新生現象〉,《自由時報》(臺北),1990年5月2日,3版。
    8.〈民進黨制訂族群與文化政策綱領,否定台灣是由單一的「中華民族等於中國人」所組成〉,《聯合報》(臺北),1992年10月20日,4版。
    9.〈李總統文化週末快樂〉,《聯合報》(臺北),1992年2月16日,20版。
    10.〈真心落實民主〉,《聯合晚報》(臺北),1990年1月1日,2版。
    11.〈施政重點,文建掛帥——李院長方向明確,郭主委展開行動〉,《民生報》(臺北),1990年1月4日,14版。
    12.〈文化建設是當前要務〉,《民生報》(臺北),1990年1月7日,2版。
    13.〈文建會調整角色文藝季等活動決委託辦理〉,《聯合報》(臺北),1991年11月12日,18版。
    14.〈社區與國家重建〉,《中國時報》(臺北),1994年10月6日,11版。

    四、專書
    1.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臺灣社會》,臺北:巨流,2005。
    2.台灣省政府建設廳手工業硏究所主辦,《文化產業硏討會曁社區總體營造中日交流展》,南投市:台灣省政府建設廳手工業硏究所,1995。
    3.正中書局主編,《存在、希望、發展:李登輝先生「生命共同體」治國理念》,臺北:正中,1993。
    4.正中書局主編,《存在、希望、發展:李登輝先生「生命共同體」治國理念》,臺北:正中,1993。
    5.仰山文教基金會、文化環境工作室主編,《1997年全國社區總體營造博覽會記事》,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7。
    6.朱維瑜主編,《中華民國名人錄》,臺北:中央通訊社,1998。
    7.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土壤、接力深耕—文建會二十年紀念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
    8.何傳坤、劉克竑、陳浩維著,《嘉義縣新港鄉板頭村遺址考古試掘報告》,嘉義:新港文教基金會,1999。
    9.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21種,臺北:臺灣銀行,1962。
    10.吳明烈,《終身學習——理念與實踐》,臺北:五南,2004。
    11.李天賞主編,《臺灣的社區與組織》,臺北:揚智文化,2005。
    12.李登輝,《臺灣的主張》,臺北:遠流,1999。
    13.李登輝,《臺灣的主張》,臺北:遠流,1999。
    14.沈清松,《臺灣精神與文化發展》,臺北:商務,2001。
    15.周炳志等編著,《新港漫步香》,嘉義:新港文教基金會,2002。
    16.周鍾瑄,《諸羅縣志》,中國方志叢書,臺北:成文,1983。
    17.官有垣、謝宜祿、李宜興,《台灣公民社會的實踐:社區型基金會在社區營造的角色與功能之探索》,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2003。
    18.官有垣主持,《非營利組織推展休閒活動的成功案例分析:以新港文教基金會為例》,臺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02。
    19.林洸沂編著,《歷代媽祖金身在新港》,嘉義:新港文教基金會,2002。
    20.施信民主編,《臺灣環保運動史料彙編》上冊,臺北:國史館,2006。
    21.胡偉姣、徐黛妮撰稿,《文化統計‧民國八十一年》,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2。
    22.胡偉姣、徐黛妮編,《文化統計彙編‧民國八十年》,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1。
    23.徐正光、宋文里合編,《臺灣新興社會運動》,臺北:巨流,1990。
    24.徐震,《社區發展--方法與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1985。
    25.徐震,《社區與社區發展》,臺北,正中,1980。
    26.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中心編輯,《全國文藝精華錄‧八十三年度》,臺北:藝術學院藝研,1994。
    27.張炎憲、曾秋美、陳朝海主編,《20世紀臺灣新文化運動與國家建構研討會》,臺北:財團法人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3。
    28.許倬雲主編,《站在歷史的轉捩點上——李登輝先生政策理念之探析》,臺北:正中書局,1990。
    29.陳其南,《公民國家意識與臺灣政治發展》,臺北:允晨,1992。
    30.陳其南、申學庸,《文化建設與國家發展》,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政策研究工作會,2000。
    31.陳其南、申學庸,《文化建設與國家發展》,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政策研究工作會,2000。
    32.陳昭瑛,《臺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臺北:正中,1998。
    33.陳錦煌,《對話新港——記錄臺灣‧新港移風易俗的腳步(1989-2000)》,嘉義:新港文教基金會,2000。
    34.曾旭正,《臺灣的社區營造》,臺北:遠足文化,2007。
    35.黃富順主編,《比較終身教育》,臺北:五南,2003。
    36.黃煌雄、郭石吉、林時機調查,《社區總體營造總體檢調查報告書》,臺北:遠流,2001。
    37.黃睿妍主編,《新港微微笑——新港文教基金會20週年回顧專輯》,嘉義:新港文教基金會,2008。
    38.新港文教基金會史蹟研究組編著,《西庄報告》,嘉義:新港文教基金會,1997。
    39.楊孟瑜,《少年懷民》,臺北:天下遠見,2003。
    40.楊孟瑜,《飆舞——林懷民與雲門傳奇》,臺北:天下文化,2008。
    41.葉玲伶主編,《囝仔牽手迎世界——1998嘉義新港國際社區兒童藝術節成果報告專輯》,嘉義:新港文教基金會,1999。
    42.廖俊穆等編,《全國文化會議實錄(民79年)》(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1。
    43.廖嘉展,《老鎮新生》,臺北:遠流,1995。
    44.劉還月主持,《地方文史工作室現況初探》,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9。
    45.蔡石山著,曾士榮、陳進盛譯,《李登輝與臺灣的國家認同》,臺北:前衛,2006。
    46.蔡石山著,曾士榮、陳進盛譯,《李登輝與臺灣的國家認同》,臺北:前衛,2006。
    47.蔡宏進,《社區原理》,臺北:三民書局,1985。
    48.蔡宗勳,《說庄頭》,嘉義:新港文教基金會,1997。
    49.蕭新煌,《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臺北:巨流,2000。
    50.蕭新煌,《臺灣的民間基金會——組織與趨勢》,香港:香港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1999。
    51.閻振瀛、石光生主編,《八十六年度鄉鎮展演設施(南區)經營管理研討會》(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頁193-203。
    52.顏新珠,《打開新港人的相簿》,臺北:遠流出版社,1995。
    53.蘇昭英、蔡季勳主編,《臺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9。

    五、期刊
    1.王振寰,〈臺灣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1(1989.春),頁71-116。
    2.官有垣、李宜興,〈地方民間組織與政府在社區營造的夥伴關係:以嘉義新港文教基金會推動淨港計畫為例〉,《研考雙月刊》,26:3(91.06),頁87-99。
    3.官有垣、李宜興、謝祿宜,〈社區型基金會的治理研究:以嘉義新港及宜蘭仰山兩家文教基金會為案例〉,《公共行政學報》,18(2006.3),頁21-50。
    4.林秀幸,〈民間力量與政治結構的辯證關係——以新港文教基金會的地方經營為例〉,《思與言》,36:2(1998.6),頁213-252。
    5.林秀幸,〈重建鄉村社群:新港文教基金會的成立背景與組織探討〉,《思與言》,35:3(1997.9),頁87-117。
    6.林家駒,〈敬懷林蘭芽先生〉,《嘉義文獻》9(1978.5),頁1-5。
    7.洪敏麟,〈笨港之地理變遷〉,《台灣文獻》,23:2(1972),頁1-42。
    8.張必瑜,〈古蹟的救火隊——樂山文教基金會〉,《文訊》,73(1991.11),頁81-84。
    9.郭為藩,〈現階段文化政策的輪廓〉,《社教雙月刊》,44(1991.8),頁12-20。

    六、學術論文
    1.余佩倫,〈非營利組織存在利基之探討:以新港文教基金會為例〉,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2.吳建昇,〈探討社區型非營利組織與社區之互動——以新港文教基金會為例〉,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3.吳政裕,〈鄉村社區成年智障者之照顧——以嘉義縣新港鄉為例〉,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4.李宗麟,〈社造如何可能?——以新港社造「在地化」歷程為例〉,雲林縣: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5.李宜興,〈社區型基金會與台灣公民社會發展——以嘉義新港文教基金會為例〉,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
    6.李宜興,〈家庭與社區中非正式福利部門的動態關係——以嘉義縣新港鄉殘障團體為例〉,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7.李芳玲,〈漢人社會的公共參與——以嘉義新港中山路的美化造街為例〉,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8.沈又斌,〈社區動員與都市意義的轉變——臺北市「慶城社區」的形成〉,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9.林方儀,〈共同打造新蘭陽:仰山文教基金會(1990-2008)〉,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10.林世旺,〈嘉義縣新港地區社區總體營造之研究〉,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11.林俐彣,〈文教基金會活動舉辦與資源連結模式之研究——以新港等三個文教基金會為例〉,嘉義縣:私立南華大學文化與出版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12.郁道玲,〈社區事件居民抗爭動員過程之研究——三個臺北案例〉,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13.張鈺杰,〈新港市街空間變遷之社會歷史分析〉,臺北縣:私立淡江大學建築工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14.梁玫玲,〈新港文教基金會推展社區成人教育之研究〉,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15.陳信甫,〈重建「街道-社區」新港大興路參與式設計之個案研究〉,臺北縣:私立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16.黃韋維,〈看見;場所中不可見空間的情境研究——新港車站之地方性知識建構〉,嘉義縣:私立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17.黃麗玲,〈新國家建構過程中社區角色的轉變:「生命共同體」之論述分析〉,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18.葉文德,〈社區文教基金會方案規劃之研究〉,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19.葉玲伶,〈非營利事業產業化——以新港文教基金會與新港客廳為例〉,嘉義縣:私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20.董俊仁,〈當前臺灣地方社區組織空間條件研究〉,臺北縣:私立淡江大學建築工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21.蔡佳宜,〈探討社區型基金會推動社區旅遊資源整合及行銷機制之研究——以新港文教基金會為例〉,嘉義縣: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22.鄭宗玫,〈鄉村社區組織間關係之研究——以新港文教基金會為例〉,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23.鄭益浚,〈住民雞婆——風起雲湧的台灣新社區運動〉,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24.鄭雯瑩,〈非營利組織與藝術教育資源整合之研究——以新港文教基金會為例〉,嘉義縣:私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25.鄧寧,〈新港大街空間制度性形塑過程之研究〉,臺北縣:私立淡江大學建築工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26.蘇顯星,〈戰後臺灣文化政策變遷歷程研究——歷史結構分析〉,台南:國立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七、網路資料
    1.葉玲伶,〈NPO之經營管理─以新港文教基金會為例〉,《社區營造學會電子報》,第四十四期:
    http://www.cesroc.org.tw/eNEWS/index44.htm。
    2.鹿港文教基金會網站:
    http://www.twlukang.org/index_about.php。
    3.笨港媽祖文教基金會網站:
    http://589.com.tw/poonkan/bbs/my_page/poonkan.php。
    4.參見奉天宮網誌:
    http://tw.myblog.yahoo.com/jw!oW7UMkeRCR93Q1iwBzAB/article?mid=160&prev=168&next=157。
    5.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白皮書》,網址:
    http://web.cca.gov.tw/intro/1998YellowBook/index.htm。
    6.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站: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sh?cond=%B2%D7%A5%CD%B1%D0%A8%7C&pieceLen=50&fld=1&cat=&ukey=1968981991&serial=1&recNo=0&op=&imgFont=1。
    7.教育部,《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網址:
    http://study.ks.edu.tw/learn/low/low1.asp。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