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劉國興 |
---|---|
論文名稱: |
尋找當代新樂園 ──劉國興現代水墨與科技對話 The Search for a Modern Utopia: Liu Kuohsing’s Dialogue between Contemporary Ink and Technology |
指導教授: | 李振明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96 |
中文關鍵詞: | 樂園 、基因 、數位 、意象 、枯山水 |
英文關鍵詞: | Utopia, genetics, digital, image, dry landscap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75 下載: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題「尋找當代新樂園——劉國興現代水墨與科技對話」內容包含三大部分
一、抽象與現代水墨:現代水墨的表現形式自六○年代發軔迄今,持續不斷,從西方抽象主義切入,從事各種媒材、技法的實驗,在臺灣當代創作形式中,獨具一格,有個鮮明的面向、成果也極為豐碩。
二、多元面相與當代水墨語境:當水墨的新興發展在兩岸三地相繼進行中,其表現手法與形式呈現更加多元且豐富,更有不同領域的介面轉入,例如錄像、裝置、數位科技……等。
三、科技與電腦水墨:現代科技日新月異,電腦數位化更加速了人類生活方式的改變。視覺藝術也千變萬化,對人的美感經驗造成很多新的驚奇與衝擊,同時也衍生了很多不同表現的創新多媒體藝術。
隨著現代科技一瀉千里,迅速進展,電腦已成為人類不可或缺的配備與工具。尤其對新世代而言,影像科技已成為其主要溝通及依賴的方式,早已習慣處於此種科技的環境中,其未來的走向會是如何呢?目前尚無法預知,但科技卻是一種新興的動力,能間接幫助藝術創作展現潛藏的可能性,及賦有更新生命力的藝術景象。
讓「電腦」成為創作者另一隻「筆」、「工具」是可以去實驗與接受,不是嗎?也思索將傳統素材「水墨」與現代「科技」兩者來做一融合的可能性,創作一種嶄新的藝術表現形式。
因藝術與科技整合的時代已來臨,且已持續蓬勃開展形成可觀的局面。
1. 對本身處於當代藝術中重新探討水墨的價值與意義
2. 從中國傳統繪畫的藝術特徵、審美觀再深入理解與反思
3. 現代「科技」與傳統「水墨」的融合與應用
This study “The Search for a Modern Utopia: Liu Kuohsing’s Dialogue between Contemporary Ink and Technology”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1. The Abstract and Contemporary Ink: Contemporary ink first appeared in the sixties, and has evolved continuously ever since. It stems from Western abstract art forms and experiments with different media and techniques. It holds a unique position in modern Taiwanese creative forms, and not only does it have distinct qualities but has also resulted in numerous works.
2. The Diverse Forms of Contemporary Ink Expressions: As new developments in ink continue to take place in Taiwan, Hong Kong, and China, more diverse as well as more abundant forms of expression and techniques begin to emerge. Media from different fields have also been introduced, such as video recordings, installations, digital technology, etc.
3. Technology and Computerized Ink: Modern technology is advancing rapidly and digitalization has changed the way humans live. Visual art forms have also created new surprises and innovations to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At the same time, many news forms of original multimedia art have been produced.
With the rapid advancement of technology, computers have become a tool and accessory that we cannot do without. In particular for younger generations, image technology has become the main means of communication and an essential part of their everyday lives. What will the future be like for the generations who have become accustomed to this technology-rich environment? There is no way to tell yet, but technology has become a new force capable of indirectly assisting in revealing the hidden potential in artistic creation, and can also breathe new life into present art forms.
It is possible to accept and experiment with computers as a “pen” or “tool” by the artist, is it not? This also creates the possibility of combining the traditional art medium “ink” with “technology” to create a brand new form of art.
We are now in an age of integration between art and technology, a combination that continues to flourish and come into its own.
a. We must reexamine the new role and meaning of ink through contemporary art
b. We must reevaluate and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art forms and aesthetics
c. We must implement the integ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modern technology and traditional ink
一 專書
1. 王其鈞編著,《專家帶你看建築─中國著名園林》,大陸: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一版。
2. 王南溟,《藝術必須死亡》,大陸: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3. 皮道堅、王璜生,《中國水墨實驗二十年》,大陸: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1年。
4. 朱立元主編,《美學大辭典》,大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
5. 朱立元主編,《當代西方文藝理論》,大陸: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第二版。
6. 朱光潛,《談美》,臺北:康橋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5年元月出版。
7. 何政廣編,《世界100大畫家──從喬托到安迪沃荷》,臺北:藝術家出版社,民國96年1月。
8. 巫鴻、王璜生編,《地點與模式──當代藝術展覽的反思與創新》,大陸: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
9. 李君毅編,《香港現代水墨畫文選》,香港:香港現代水墨畫協會,2001年。
10. 李君毅編,《劉國松談藝錄》,大陸:河南美術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11. 李鑄晉,〈水墨畫與現代水墨畫〉,收錄於《現代中國水墨畫學術研討會其論文專輯暨研討紀錄》,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4年8月。
12. 宗白華,〈中國詩畫中所表現的空間意識〉,《宗白華全集》卷2,大陸: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
13. 宗白華,《美學與意境》,臺北:淑馨出版社,民國78年4月出版。
14. 胡適,〈充分世界化與全盤西化〉《胡適與中西文化》,臺北:水牛出版社。
15.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學生書局,1998年8月第12次印刷。
16. 高明潞,《另類方法另類現代》,大陸: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17. 張岱年、程宜山著,《中國文化與文化論爭》,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
18. 程光泉主編,《全球化理論譜系》,大陸: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19. 雄獅中國美術辭典編輯委員會,《雄獅中國美術辭典》,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9月二版。
20. 馮作民編,《中國美術史》,臺北:藝術圖書,民國91年再版。
21. 聖經資源中心,《聖經和合本》,臺北:聖經資源中心,1919年。
22. 靳之林,《緜緜瓜迭〈下〉論述篇》,臺北:漢聲雜誌社,民國82年10月出版。
23. 臺灣中華書局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87年5月九版。
24. 劉國松,《永世的癡迷》,大陸:山東畫報出版社,1998年10月。
25. 劉國松,《現代水墨畫展畫冊》,臺北:21世紀現代水墨畫會,民國88年2月。
26. 劉國興,《畫境‧心境‧情境》,青島:青島市文化博覽中心,民國92年9月。
27. 蔣勳,《美的沉思──中國藝術思想芻論》,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6年3月三版。
28. 蕭瓊瑞,《中國巨匠美術週刊》,臺北:錦繡出版社,民國85年8月。
29. 蕭瓊瑞,《水墨變相──現代水墨在台灣》,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民國97年12月。
30. 蕭瓊瑞,《抽象抒情水墨》,臺北:藝術家出版社,民國94年2月。
31. 羅芳,《現代水墨畫展畫冊》,臺北:21世紀現代水墨畫會,民國88年2月。
32. 藝術家工具書編委會,〈外國美術名詞術語:抽象表現派〉《美術大辭典》,臺北:藝術家出社,民國70年10月第一版。
二 期刊、論文集
1. 王雅倫,《從最低限到無限:羅伯特‧莫里斯作品的「空間場域」概念研究》,博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民國98年6月。
2. 生琴,〈論中國古代文人園林藝術對山水詩畫意境的追求〉,臺北:藝術貴族雜誌社,民國82年3月號。
3. 吳桃源,〈現代水墨新動向〉《水墨新動向畫冊》,臺北:廿一世紀現代水墨畫會出版,原載於管理雜誌第360期,2004年6月。
4. 李君毅,〈文化認同與「國畫」論述〉《匯墨高升:國際水墨大展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12年7月。
5. 林君潔,《超現實影像創作──類比與數位影像呈現分析與研究》,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民國98年6月。
6. 林章湖,(現代水墨創作理念的幾點思辯)《現代美術》第45期,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2年。
7. 南條史生,〈全球論是本土論的敵人嗎?〉《地點與模式──當代藝術展覽的反思與創新》,大陸: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
8. 馬知遙,〈現代水墨先驅〉,引自 劉國松:《21世紀東方繪畫的新展望》《貴州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
9. 張小虹,〈水火不容蔡國強〉,聯合報,2009年11月22日。
10. 張長虹,〈三百年來石濤形象重構問題的歷史考察〉,《二十一世紀》網絡版,2006年一月號,總第46期。
11. 許東海,〈中國文人心靈的寄託與解脫──山水田園文學創作舉隅〉,民國92年12月13日。
12. 棟棟,〈新媒介藝術是介入世界的新方式——專訪魯虹〉(魯虹博文),大陸:北京文藝網,2009年12月。
13. 楊檉權,《網路符號與水墨書法的交會》,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民國100年6月。
14. 楚戈,(水墨現象)《現代美術》第59期,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5年。
15. 漢寶德,〈自眼界到境界──看陳其寬的藝術〉《須彌芥子──陳其寬八十回顧展》,臺北:財團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會,2000年9月出版。
16. 熊宜中(現代水墨畫近十年的展望與省思)《美育月刊》第75期,臺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1996年9月。
17. 劉國松,(東方畫系的未來),香港:水墨新貌現代水墨畫展暨學術研討會,2007年8月
18. 劉國松,(談水墨畫的創作與教學)《美育月刊》第75期,台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1996年9月。
19. 魯虹,《新興水墨發展──從現代水墨到當代水墨》,雅昌藝術網,2009年11月。
20. 魯虹、孫振華,〈走向開放的水墨藝術〉,四方沙龍第26期,2007年6月30日。
21. 盧福壽,〈從筆墨質素論成就水墨繪畫的不同途徑-回應『筆墨等於零』〉《典藏--今藝術》142期,臺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7月。
22. 蕭瓊瑞,(台灣新世代的水墨試探),臺北:臺灣國父紀念館,2011年6月。
23. 薛永年,〈變古為今,引吸潤中──廿世紀現代中國現代中國水墨畫的回顧與前瞻〉,收錄於《現代中國水墨畫學術研討會其論文專輯暨研討紀錄》,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民國83年。
24. 魏光莒,〈『生活是界』──由『視域』理論到『場域』理念〉《環境與藝術期刊》第四期,2006年5月出刊。
三 網路資料
1. 《2010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臺灣美麗的力量》,來源:http://airitiblog.wordpress.com/2010/10/31/2010%E8%87%BA%E5%8C%97%E5%9C%8B%E9%9A%9B%E8%8A%B1%E5%8D%89%E5%8D%9A%E8%A6%BD%E6%9C%83%C2%A0%E8%87%BA%E7%81%A3%E7%BE%8E%E9%BA%97%E7%9A%84%E5%8A%9B%E9%87%8F%EF%BC%81/
2. 《介面──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來源: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B%8B%E9%9D%A2_(%E7%A8%8B%E5%BC%8F%E8%A8%AD%E8%A8%88),2012/5/14。
3. 《生命樹──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來源: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4%9F%E5%91%BD%E4%B9%8B%E6%A8%B9,2012/5/6。
4. 《枯山水──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E%AF%E5%B1%B1%E6%B0%B4,2012/4/10。
5. 《桃花源記──百度百科》,來源:
http://baike.baidu.com/view/94220.htm,2012/4/9。
6. 《基因──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F%BA%E5%9B%A0,2012/4/9。
7. 《媒介——百度百科》,來源:
http://baike.baidu.com/view/296558.htm,2012/5/14。
8. 《虛擬─維琪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8%99%9B%E6%93%AC%E7%A4%BE%E7%BE%A4,2012/5/14。
9. 《意境──百度百科》,來源:
http://baike.baidu.com/view/56245.htm,2012/4/10。
10. 《樂園──維基百科》,來源:
http://baike.baidu.com/view/493117.htm,2012/4/9。
11. 《蔡國強──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來源: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94%A1%E5%9B%BD%E5%BC%BA,2012/4/10。
12. 蔡國強泡美術館網站,來源:
http://www.caiguoqiang.tw/,2012/5/5
13. 《蘇州博物館──百度百科》,來源:http://baike.baidu.com/view/90270.htm#2,2012/4/10
(以上書目依照筆劃多寡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