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羅樊妮
論文名稱: 父母管教方式、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與青少年異性交往態度之相關研究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arenting style,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on heterosexual relationship, and adolescents' attitudes toward heterosexual relationship
指導教授: 周麗端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5
中文關鍵詞: 父母管教方式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異性交往態度
英文關鍵詞: parenting style,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on heterosexual relationship, attitudes toward heterosexual relationship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600下載:13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父母管教方式、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與青少年異性交往態度之相關研究。本研究採分層叢集非隨機抽樣法進行調查研究,回收後剔除廢卷共獲得有效651位台北市公私立高中一、二年級學生樣本。本研究以「異性交往態度量表」、「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量表」、「父母管教方式量表」及「個人基本資料」為研究工具收集資料進行分析。本研究所得之資料乃以SPSS 11.5進行資料處理,以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多元迴歸進行統計考驗。分析結果如下:
    一、現況
    青少年父母親管教方式其反應、要求的程度均略高。青少年親子間對異性交往之溝通少、干涉多。青少年異性交往態度趨向兩性平等、對婚前性行為持保守態度且對外表不太重視。

    二、父母管教方式分析
    不同戀愛次數其父母管教方式之「反應」面向有顯著差異。而父母社經地位與父母管教方式之「反應」面向有顯著相關。

    三、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分析
    子女不同性別其「親子婚姻/性溝通」與「父母干涉」有顯著差異。有無戀愛經驗其「父母干涉」與「子女告知」有顯著差異。而不同戀愛次數在「父母干涉」有顯著差異。此外,父母不同教育程度其「父母干涉」有顯著差異。

    四、異性交往態度分析
    子女性別與不同戀愛經驗其「對婚前性行為的看法」有顯著差異。父母不同職業狀況其「交往態度」有顯著差異。此外,父母社經地位與「對婚前性行為的看法」有顯著相關。

    五、父母管教方式、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與異性交往態度相關分析
    父母管教方式之反應與交往態度呈顯著相關;而要求與交往態度、婚前性行為的看法、期待異性的表現呈顯著相關。而親子婚姻/性溝通與交往態度、婚前性行為的看法呈顯著相關;父母干涉與期待異性的表現、對婚前性行為的看法呈顯著相關;此外,子女告知與交往態度、對婚前性行為的看法呈顯著相關。

    六、對異性交往態度之多元迴歸分析
    性別、戀愛經驗、父母干涉對「對婚前性行為的看法」有顯著解釋力,要求對「交往態度」有顯著解釋力。

    本研究根據以上的結果提出建議,供家庭親職教育、學校兩性教育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parenting style,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on heterosexual relationship, and adolescents’ attitudes toward heterosexual relationship. With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stratified cluster judgmental sampling, the study obtained 651 valid samples from first-year and second-yea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The instruments of the study include scale of parenting style, scale of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on heterosexual relationship, scale of attitudes toward heterosexual relationship, and the personal information of the samples.
    Processed with SPSS 11.5 for Windows program runn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NA, Pearson product- 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the data shows the following results:

    1.General situations
    Parents of adolescents demonstrate a more responsive and demanding parenting style. In terms of heterosexual relationship, parents tend to interfere rather than communicate with their children. As for adolescents’ attitudes toward heterosexual relationship, gender equity, a conservative view about premarital marriage and little emphasis on appearance are highlighted.

    2.Analysis of parenting style
    Varied number of previous relationships leads to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aspect of “response” in parenting style, and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is found between the socio-economic status of parents and the “response” of parenting style.

    3.Analysis of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of heterosexual relationship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on marriage and sex” and “parental interference” vary significantly as the gender of the adolescent is different. Having previous relationships or not brings about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arental interference” and “information for parents”. Furthermore, the number of previous relationships results in great differences in “parental interference”, so do the education level of parents.
    4.Analysis of attitudes toward heterosexual relationship
    Gender and different relationship experiences of adolescents leads to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ir “view about premarital sex”. Adolescents with parents of different careers differ greatly in their “attitudes toward heterosexual relationship”. It is also noted that the socio-economic status of parents h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adolescents’ “view about premarital sex”.

    5.Correlation among parenting style,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on heterosexual relationship, and adolescents’ attitude toward heterosexual relationship
    In parenting styles, parental response is highly correlated to adolescents’ attitude toward relationship, and so is demand to adolescents’ attitude toward relationship, view about premarital sex and expectations for the other gender.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on marriage and sex is notably correlated with adolescents’ attitude toward relationship and view about premarital sex, and so is parental interference by adolescents’ expectation for the other gender and view about premarital sex. In addition,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is found between information for parents and adolescents’ attitude toward relationship and their view about premarital sex.

    6.Results of multiple regression of attitudes toward heterosexual relationship
    Gender, relationship experience, and parental interference can predict “view about premarital sex”. Demand in parenting style can predict attitudes toward relationship.

    Suggestions are made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shown above for parenting education, school-based gender education and further studie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青少年的自我發展 7 第二節 父母管教方式、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與青少年異性交往態度之相關研究 11 第三節 其他影響青少年異性交往態度的因素 34 第三章 研究設計 4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2 第三節 研究假設 44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6 第五節 研究程序 56 第六節 資料處理 5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9 第一節 樣本基本資料分析 59 第二節 父母管教方式分析 67 第三節 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分析 74 第四節 異性交往態度分析 83 第五節 父母管教方式、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與異性交往態度之相關分析 92 第六節 影響異性交往態度之多元迴歸分析 9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2 第一節 結論 102 第二節 建議 108 第三節 研究限制 113 參考文獻 114 附錄一 施測母群體分佈情形 128 附錄二 專家效度名單 130 附錄三 預試問卷 131 附錄四 正式問卷 137 附錄五 異性交往態度量表預試項目分析 143 附錄六 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量表預試項目分析 144 附錄七 父母管教方式量表預試項目分析 145 表次目錄 表3-2-1 預試施測樣本………………………………………43 表3-2-2 正式施測樣本…………………………………………43 表3-4-1 預試問卷題目各面向題目的分佈情形及信度係數……49 表3-4-2 正式問卷異性交往態度各因素之因素負荷量值…………54 表3-4-3 正式問卷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各面向分佈情形及信度係數55 表3-4-4 正式問卷父母管教方式各面向分佈情形及信度係數……55 表3-5-1 研究程序………………………………………………57 表4-1-4 樣本描述……………………………………………60 表4-1-2 父母社經地位之平均數標準差…………………………61 表4-1-3 父母管教方式與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之相關分析………63 表4-1-4 樣本在父母管教方式的得分分佈情形……………………64 表4-1-5 樣本在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的得分分佈情形……………65 表4-1-6 樣本在的異性交往態度得分分佈………………………66 表4-2-1 不同性別其父母管教方式之t考驗………………………67 表4-2-2 不同家庭結構其父母管教方式之t考驗……………………68 表4-2-3 不同戀愛經驗其父母管教方式之t考驗…………………69 表4-2-4 不同戀愛次數其父母管教方式之變異數分析………………70 表4-2-5 父母不同教育程度其父母管教方式之變異數分析…………71 表4-2-6 父母不同職業狀況其父母管教方式之變異數分析………72 表4-2-7 父母社經地位與父母管教方式之相關係數表…………73 表4-3-1 不同性別其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之t考驗…………………75 表4-3-2 不同家庭結構其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之t考驗…………76 表4-3-3 不同戀愛經驗其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之t考驗……………77 表4-3-4 不同戀愛次數其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之變異數分析……78 表4-3-5 父母不同教育程度其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之變異數分析…80 表4-3-6 父母不同職業狀況其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之變異數分析…81 表4-3-7 父母社經地位與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之相關係數表………82 表4-4-1 不同性別其異性交往態度之t考驗………………………84 表4-4-2 不同家庭結構其異性交往態度之t考驗……………………85 表4-4-3 不同戀愛經驗其異性交往態度之t考驗……………………86 表4-4-4 不同戀愛次數其異性交往態度之變異數分析……………87 表4-4-5 父母不同教育程度其異性交往態度之變異數分析………89 表4-4-6 父母不同職業狀況其異性交往態度之變異數分析……90 表4-4-7 父母社經地位與異性交往態度之相關係數表…………91 表4-5-1 父母管教方式與異性交往態度之相關係數表…………94 表4-5-2 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與異性交往態度之相關係數表…94 表4-6-1 各有關變項與異性交往態度之相關係數表…………96 表4-6-2 影響異性交往態度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99 表4-6-3 研究假設之檢定結果………100 圖次目錄 圖3-1-1 研究架構………………………………………………41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丁興祥、李美枝與陳皎眉(民80)。 社會心理學(三版)。 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王秀枝(民92)。 兒童氣質與知覺父母教養方式關係之研究。 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德琳(民83)。 繼親家庭父母管教方式對國中生自我概念與偏差行為影響之比較研究。 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鍾和(民82)。 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王鍾和主編(民75)。 台北市高中男女學生社交輔導態度與意見問卷調查研究報告。 台北市: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古易儒(民90)。 高職學生性態度之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例。 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白瑞聰(民77)。 大學生約會行為之調查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
    朱崑中(民85)。 青少年所知覺的親子溝通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朱敬先(民70)。 大學生異性交往態度調查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學報,44,27-75。
    吳秀惠(民85)。 親子溝通、父母管教方式與青少年性知識、性態度及性行為之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系碩士論文,已出版。
    吳秀惠與柯澍馨(民86)。 親子溝通、父母管教方式與青少年性態度之研究。台灣性學學刊,3(1),29-41。
    吳明燁(民87)。 青少年初期父親與母親管教行為之比較。 東吳社會學報,7,39-79。
    吳俊賢(民89)。 台灣省中部地區青少年親子互動模式與道德判斷之相關研究。 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呂素卿(民76)。 台灣地區製造業工廠女作業員婦女角色態度與兩性交往關係之研究。 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文欽 (民92)。 國民小學單親兒童與雙親兒童行為困擾及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文懿(民86)。 台北市大學生親子溝通、同儕互動與性知識、性態度及性行為關係之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育忠(民89)。 父母婚姻關係、親子溝通對高中職子女異性交往相關研究。 台東師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怡玲(民91)。 台北市高中學生愛情態度及相關因素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惠加(民86)。 青少年發展。 台北:心理出版。
    李閏華(民82)。 父母婚姻關係對子女婚姻態度影響之研究。 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沈利君(民91)。台北縣市國中學生愛情態度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沈欣怡(民87)。 高中階段青少年及其父母、老師對青少年發展任務觀點差異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新富(民88)。 高雄市國中生兩性交往問題之研究。 教育資料文摘,44(1),97-111。
    周麗端與黃馨慧主編(民92)。 高中家政下。 台北:龍騰文化。
    林玉慈(民87)。 親子溝通品質與青少年生活適應、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良姿(民80)。 親子溝通型態對兒童焦慮之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邦傑(民69)。 青年與家庭、同儕的關係。 載於胡秉正(主編),青年心理學(頁155-165)。 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林宜旻(民83)。 愛情類型、嫉妒與關係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淑芳(民77)。 台南師院大學部學生異性交往態度調查問卷。 台南師院學生學刊,10,1-44。
    林惠生與林淑慧(民86)。 台灣地區高中、高職及五專在校男女性知識、態度與現況及變遷,本文發表於第四屆亞洲性學會議「青少年與性」工作坊。 台北:台灣省家庭計畫研究所。
    林燕卿(民87)。 校園兩性關係。 台北:幼獅出版。
    林燕卿與晏涵文(民88)。 親子性教育介入效果研究。 衛生教育學報,12,159-181。
    林顯宗 (民87)。 青少年的心靈改革-- 從兩性親密關係談起。 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6(1),51-75。
    洪賢明與彭仁雄(民81)。 國中學生異性交往之調查研究。 竹縣文教,4,71-85。
    胡海國(譯)(民77)。 E.B.Hurlock著。 發展心理學。 台北:桂冠。
    孫毓英(民85)。 親子互動模式與青少年社會關係之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百儀(民91)。 國中生父母採取忽視型管教相關背景因素之探討。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晏涵文(民87)。 青少年約會行為關係探討。 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晏涵文(民87)。 現代青少年的感情生活與性教育。 理論與政策,12(3),165-182。
    晏涵文、李蘭、白瑞聰與林燕卿(民81)。 國中至高中學生家長及教師對實施性教育內容之需求研究。 衛生教育雜誌,13,18-35。
    晏涵文、林燕卿與張利中(民87)。 青少年婚前性行為及其趨勢之探討。 台灣性學學刊,4(2),1-14。
    祝咸仁(民67)。 性別隔離與異性交往—台灣大學交友調查之分析。 民族社會學報,16,147-168。
    秦玉梅(民76)。 高職三年級學生性知識、態度、行為及家長、教師對性教育之看法調查研究。 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翁樹澍(民79)。 親子互動關係對青少年心理社會福利感之影響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強華(民89)。 理解青少年問題—透視新新人類。 台北:師大書苑。
    張春興(民69)。 青年的認同與迷失。台北:東華出版。
    張春興(民78)。心理學概要。 台北:東華出版。
    張春興(民80)。 張氏心理辭典。 台北:東華出版。
    張春興(民84)。 教育心理學。 台北:東華出版。
    張美皓與晏涵文(民84)。 台北市國二學生與母親溝通與性有關主題之研究。 台灣性學學刊,1(2),14-23。
    張鳳燕與羅素貞(民74)。 師專學生異性交往態度之調查研究。 屏東師專書報,3,199-262。
    張增治(民87)。 青少年對異性交往態度之調查研究。 南華管理學院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珍琳(民88)。 台北市高中職學生有關性知識、性態度極其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連惠君(民89)。 不同家庭發展階段父母隊長子女教養方式之研究:以嘉義縣市為例。 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明雪(民77)。 台北市五專五年級學生約會行為之調查研究。 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雪玉(民82)。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學生「兩性教育」知識、態度之研究報告。學校衛生,22,15-22。
    郭靜晃與吳幸玲(譯)(民82)。 Philip & Barbara Newman著。 兒童發展 : 心理社會理論與實務。 台北:揚智。
    陳怡文(民91)。 青少年父母婚姻關係知覺、父母控制知覺對其婚前性行為影響之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
    陳怡文與柯澍馨(民92,10月)。 青少年父母婚姻關係、父母控制對其婚前性行為之影響。 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庭教育中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舉辦之「生命歷程中的家庭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手冊(頁65-76),台北。
    陳明月(民89)。 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生親子溝通與其性知識、性態度關係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陳俐君(民91) 。 青少年自尊、親子關係、性態度與性行為之關係研究。 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春秀(民90)。 國小中高年級學童親子溝通、家庭氣氛與親子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美秀(民92)。 國中生知覺父母婚姻衝突、負向情緒經驗與異性交往態度之相關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美玲(民86)。 五專生的異性交往態度。 教育資料文摘,39(1),182-192。
    陳美惠(民91)。 從喜歡、愛情到婚姻—談兩性的交往。 輔導通訊,70,13-15。
    陳貞夙(民86)。 青少年對於兩性互動的態度與看法研究。 學生輔導通訊,48,126-138。
    曾文星與徐靜(民80)。 青少年的心理衛生。 台北:水牛出版。
    黃玉臻(民86)。 國小學童A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怡瑾(民89,12月)。 父母性別角色、對子女性別教養態度與其相關背景因素之探討。 載於新竹師範學院主辦之八十九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87-413),新竹。
    黃拓榮(民85)。 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失敗容忍力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所碩士碩文,已出版。
    黃拓榮(民86)。 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失敗容忍力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 教育資料文摘,40(3),114-134。
    黃春枝(民75)。 青少年親子關係適應與父母管教態度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9,83-96。
    黃郁婷(民84)。 親子溝通、因應方式與老年人幸福感之關係。 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堅厚(民63)。 大學生對於社交行為及擇偶的態度。 教育心理學報,7,1-14。
    黃聖桂(民90)。 對青少年子女親子管教的文獻回顧:性別敏感的觀點。 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4(1),89-111。
    黃德祥(民83)。 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出版。
    楊妙芬(民84)。 單親兒童非理性信念、父母管教態度、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研究 。 屏東師院學報,8,71-110。
    楊茜如(民89)。 大學生愛情觀、性別角色與兩性關係及相關因素之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國樞(民75)。 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 中華心理學刊,28(1),7-28。
    楊雅雯(民83)。 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對青少年個人適應社會適應及異性交往行為影響的比較研究~生親與單親家庭之比較。 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玲君(民85)。 高職學生對異性親密關係的態度與看法。 測驗與輔導,135,2791-2794。
    劉玲君與黃瓊瑢(民84)。 「青少年對親密關係之看法與態度」調查報告。 學生輔導通訊,41,136-143。
    潘婉茹(民89)。 母親性別教養態度與高職女生性別特質、異性交往態度之相關研究。 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佳芬(民88)。 影響繼親家庭青少年偏差行為家庭因素之相關分析研究--以大台北地區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駱芳美(民75)。 我國大專院校學生異性交往態度與事實之探討。 輔導月刊,22(2),21-30。
    謝雪貞(民83)。 本校高二學生異性交往調查報告。 彰中學報,20,135-139。
    魏慧美(民82)。 高中學生性格及性知識﹑性態度﹑性行為對其性教育需求之調查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魏慧美(民87)。 高雄市高中職學生家庭因素、親子溝通及同儕關係對其婚前性行為與態度關係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羅佳芬(民91)。 國小兒童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改念、人際關係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 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二、英文部分
    Amato, P. R. (1996). Explaining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divorc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8(3), 628-640.
    Armentrout, J. A., & Burger, G. K. (1972). Children’s report of parental child-rearing behavior at five grade levels. Development Psychology, 7(1), 44-48.
    Baldwin, S. E., & Baranoski, M. V. (1990). Family interactions and sex education in the home. Adolescence, 25(99), 573-583.
    Barber, B. K., Olsen, J. E., & Shagle, S. C. (1994). Associations between parental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control and youth internalized and externalized behaviors. Child Development, 65(4), 1120-1136.
    Barnes, G. M., & Farrell, M. P. (1992). Parental support and control : as predictors of adolescent drinking, delinquency, and related problem behavior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4(4), 763-776.
    Baumrind, D. (1967). Child care practices anteceding three patterns of preschool behavior. Genetic Psychology Monographs, 75, 43-88.
    Becker, W. C. (1964). Consequences of different kinds of parental disciplines. In M.L.Hoffman&L.W. Hoffman(Eds.), Review of child development research(vol.1)(pp.169-208). New York :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Benshoff, J. M., & Alexander, S. J. (1993). The family communication project: Fostering parent-childcommunication about sexuality. Elementary School Guidance and Counseling, 27(4), 288-300.
    Bloom, M. V. (1980). Adolescent-parental separation. New York : Gardner Press.
    Coleman,M.,Ganong,L.H.,&Ellis,P.(1985). Family structure and dating behavior of adolescents. Adolescence, 20(79), 537-543.
    Crouter, A. C., MacDermid, S. M., McHale, S. M., & Perry-Jenkins, M. (1990). Parental monitoring and perceptions of children’s school performance and conduct in dual- and single- earner famili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6(4), 649-657.
    Cusinato, M. (1994). Parenting over the family life cycle. In L. L'Abate(Ed.) , Handbook of developmental family psychology and psychopathology(pp.83-115). New York:John Wiley&Sons.
    Darling, N., & Steinberg, L. (1993). Parenting style as context:an integrative model.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3(3), 487-496.
    Driskill, P., & Delcampo, R. L. (1992). Sex education in the 1990s’:a systems perspective on family sexuality . Journal of sex education and therapy, 18(3), 175-185.
    Elder, G. H. (1962). Structural variations in the child rearing relatiship. Sociometry, 25, 241-262.
    Erikson, E. H. (1968). Identity:youth and crisis. New York:W.W.Norton and Company.
    Fine, M. A., Moreland, J. R., & Schwebel, A. I. (1983). Long-term effects of divorce on parent-child relation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 703-713.
    Fisher, T. D. (198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about sexuality and college students' sexual behavior and attitudes as a function of parental proximity.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24 , 305-312.
    Fisher, T. D. (1986a).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about sex and young adolescents' sexual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Adolescence, 21 (83), 517-527 .
    Fisher, T. D. (1986b). An exploratory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about sex and the sexual attitudes of early,middle,and late adolescents. 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147(4), 543-557 .
    Fox, G. L., & Inazu, J. K. (1980). Patterns and outcomes of mother-daughter communication about sexuality.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36, 7-29.
    Gorman, J. C., (1998). Parenting attitudes and practices of immigrant Chinese mothers of adolescents. Family Relations, 47(1), 73-81.
    Greenberg, E. F., & Nay, W. R. (1982).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marital instability reconsidered.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4(2), 335-347.
    Henderson , R. W. (1981).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 theory, research, and prospects . New York : Academic Press.
    Hendrick, C. & Hendrick, S. S.(1988). Lovers wear rose colored glasse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 5, 161-183.
    Hobart, C. W. (1972). Sexual permissiveness in young English and French Canadian.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34(2), 292-303.
    Hoffman, M. L. (1975). Moral internalization,parental power and the nature of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Developmental on the psychology, 11, 228-239.
    Howard, B. J. (1996). Advising parents on discipline : what works. Pediatrics, 98(4), 809-815.
    Hollingshed, A. B., & Redlich, F. C. (1958). Social Class and Mental Illness: A Community Study. New York : John Wiley & Sons.
    Krejcie, R. V., & Morgan, D. W. (1970). Determining sample size for research activitie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30, 607-610.
    Kinnaird, K. L., & Gerrard, M. (1986). Premarital sexual behavior and attitudes toward marriage and divorce among young women as a function of their mother’s .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8(4), 757-765.
    Lamb, M. E. (1975). Fathers:forgotten contributors to child development. Human Development, 18, 245-266.
    Lamb, M. E. (1987).(Ed.). The father's role :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 Hillsdale,NJ : Erlbaum.
    Larsen, A., & Olson, D. (1990).Capturing the complexity of family systems: Intergrating family theory, family scores, and family analysis. In T. Draper & A. Marcos(Eds.), Family Variables(pp.19-47). Newbury Park, CA: SAGE.
    Lepper, M. R. (1983). Social control processes,attribution of motivation, and the internalization of social values. In E. T. Higgins, D. N. Ruble, and W. W. Hartup(Eds.), Social cogni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 a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pp.294-330). New York : Cambridge Unversity Press.
    Lytton, H. (1971). Observation studies of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a methodological review. Child Development , 42(3), 651-684.
    Malm, M. & Jamison, O. G. (1952). Adolescence. New York : Mcgraw-Hill.
    Martin, D. H. (1985). Fathers and adolescents. In S. M. Hanson & F. W. Bozett(Eds.), Dimensions of fatherhood(pp.170-195). Bevely Hills, Ca : Sage.
    MacCoby, E. E., & Martin, J. A. (19830. 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nt of the family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In P.H.Mussen(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vol.4)(pp.1-101). New York : John Wiley&Sons.
    McCabe, M. P. (1984). Toward a theory of adolescent dating. Adolescence, 19(73), 159-169.
    Miller, B., McCoy, J., Olson, T., & Wallace, C. (1986). Parental discipline and control attempts in relation to adolescent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8(3), 503-512.
    Mueller, C., & Pope, H. (1977). Marital instability:A study of its transmission between generation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39(1), 83-92.
    Olson, D. H. (1994). Commentary curvilinearity survives:the world in not flat. Family Process, 33, 471-487.
    Olson, C. F., & Woroby, J. (1984). Perceived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 in a pregnant and nonpregnant adolescent sample. Adolescence, 19(76), 781-794.
    Palan, K. M. (1998). Relationships between family communication and consumer activities of adolescent: an exploratory study. Journal of Marketing Science, 26(4), 338-349.
    Pattson, G. R., & Stouthamer-Loeber, M. (1984). The correlation of family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delinquency. Child Development, 55(4), 1299-1307.
    Paulson, S. E., & Sputa, C. L. (1996). Patterns of parenting during adolescence:Perceptions of adolescents and parent. Adolescence, 31(122), 369-373.
    Rollins, B. C., & Thomas, D. L. (1979). Parental support, power, and control techniques in the socialization of children. In W. R. Burr, R. Hill, F. I. Nye, & I. L. Neiss(Eds.), Contemporary theories about the family:Research-based theories(vol.1)(pp.317-364). New York : The Free Press.
    Richardson, J. G., & Cranston, J. E. (1981). Social change, parental values, and the salience of sex education.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3(2), 547-556.
    Sander, G. F., & Mullis, R. L. (1988). Family influences on sexual attitudes and knowledge as reported by college students. Adolescence ,23(84), 971-980.
    Shek, D. L. (1995). Chinese adolescents’ perceptiona of parenting styles of fathers and mothers. 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156(2), 175-190.
    Shek, D. L. (1998). Adolescents’ perceptions of paternal and maternal parenting styles in a Chinese context. Journal of psychology, 132(5), 527-537.
    Shelley, S. I. (1981). Adolescent attitudes as related to perception of parents and sex education.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17, 350-367.
    Snow, M. E., Jacklin, C. N., & MacCoby, E. E. (1993). Sex of child differences in father-child interaction at one year of age. Child Development , 54, 227-232.
    Sorosky, A. (1977). The 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divorce on adolescents. Adolescence, 12, 123-136.
    Shwalb, D. W., Imaizumi, N., & Nakazawa, J. (1987). The modern Japanese father:roles and problems in a changing society. In M. E. Lamb(Ed.), The father's role :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pp.247-269). Hillsdale, NJ : Erlbaum.
    Small, S. A., & Kerns, D. (1993). Unwanted sexual activity among peers during early and middle adolescence: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5(4), 941-952.
    Small, S. A., & Luster, T. (1994). Adolescence sexual activity : an ecological,risk-factor approach.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6(1), 181-192.
    Sprecher, S., Cates, R., & Levin, L. (1998). Parental divorce and young adult’s belief about love. Journal of Divorce and Remarriage, 28(3-4), 107-120.
    Taris, T. W., & Semin, G. R. (1998). How mothers’ parenting styles affect their children’s sexual efficacy and experience. 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159(1), 68-81.
    Thornton, A. & Camburn, D. (1987). The influence of the family on premarital sexual attitudes and behavior. Demography, 24(3), 323-340.
    Walter, J., & Stinnett, N. (1971). Parent-child relations : a decade review of research.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33(1), 70-111.
    Weinraub, M., & Wolf, B. M. (1983). Effect of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s on Mother-Child interactions in single and two-parent family. Child Development, 54, 1297-1311.
    Whitbeck, L. B., Simons, R. L., & Kao, M. Y. (1994). The effect of divorced mother’s dating behavior and sexual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of their adolescent children.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6(3), 615-621.
    White, S. D., & Deblassie, R. R. (1992). Adolescent sexual behavior. Adolescence, 27(105), 183-191.
    Williams, W. C. (1958). The PALS tests : a technique for child to evaluate both parents. Journal of Consulting Psychology, 22(6), 487-495.
    Youniss, J., & Smollar, J. (1985). Adolescent relations with mothers, fathers, and friends .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