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謝麗君
Hsieh, Li-jiun
論文名稱: 我國推動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政策評估—以科技校院為例
A Study of Policy Assessment for the Project of Promoting Teaching Excellence of Universities: Tak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echnic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 胡茹萍
Hu, Ru-Ping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14
中文關鍵詞: 政策評估教學卓越計畫科技校院
英文關鍵詞: Policy Assessment, Project for Promoting Teaching Excellence of Universities, Universities/colleg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DIS.NTNU.DIE.013.2018.E01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61下載: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臺灣自2005年起推動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以提升教學品質為目標,自2006年起計畫範圍涵蓋科技校院,截至2017年共推動12年,2015年至2017年共計38所科技校院獲補助,本研究從利害關係人—該38校之教師、學生與學校行政主管之角度來進行學校教學品質及計畫政策目標達成情形之政策成果評估,並建立教師與學生觀點之獎勵科技校院教學卓越計畫教學品質評估模式。採用問卷調查法及焦點團體訪談法,以自編之「獎勵科技大學及技術學院教學卓越計畫師生教學品質評估【教師】及【學生】」調查問卷,共計分別回收128份及831份有效問卷,以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多元逐步迴歸分析進行資料處理後,與焦點團體訪談資料進行綜合分析,主要結論如下:
    一、獎勵科技校院教學卓越計畫執行有成效。
    二、教師與學生對獎勵科技校院教學卓越計畫成效評估均持肯定態度。
    三、公私立學校師生對教學品質之評估不同,私校師生感受較高。
    四、不同職級教師對教學品質之評估略有不同,助理教授在教學面感受較講師高。
    五、教師與學生間對實務課程之成效評估略有差異,教師感受更高。
    六、教師與學生評估學生語言能力提升有成效但可再加強。
    七、學校與學生對教學品質方案部分措施成效之認知有差異,致學生實際感受與期待有缺口。
    八、獎勵科技校院教學卓越計畫成效評估模式成立。
    最後本研究並提出建議,以供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及科技校院後續推動教學品質相關方案參考。

    In order to improve Universities / Colleg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eaching quality, the Minister of Education in Taiwan launched a Teaching Excellence Program from 2006-2017, and there was a total of 38 schools received subsidies to implement the program. This study assessed the policy perform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takeholders, teachers, students and administrators of the 38 schools, and established an evaluation model for teaching quality. The research employed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and focus group interviews, and tested with self-developed Questionnaire, recycling effective questionnaire 128 from faculty and 831 from student. Processed data with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one-way ANOVA and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main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the project had effectiveness; (2) teachers and students affirme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ject; (3) private school teachers and students assessed teaching quality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public school teachers and students; (4) teachers assessed teaching quality differently by their position, the assistant professors were higher than the lectures; (5) teachers assesse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actical courses higher than the students; (6) teachers and students assess that students' language skills are effective but can be strengthened; (7) schools and students have different perceptions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some of the measures of the teaching quality program, resulting in gaps in students' actual feelings and expectations;(8) the evaluation model of the project was confirmed.
    Finally, this study proposed recommendations to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Universities / Colleg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摘要………i Abstract………ii 目次……iii 表次………v 圖次………ix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7 第三節 名詞解釋…………………………………………………9 第四節 研究流程…………………………………………………13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19 第一節 政策評估理論…………………………………………19 第二節 教學品質評估理論……………………………………31 第三節美英澳提升高等教育教學品質發展情況探析…………48 第四節 我國獎勵科技校院教學卓越計畫……………………69 第五節 我國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相關研究與評估………100 第六節 我國獎勵科技校院教學卓越計畫教學品質評估模式……13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143 第一節 研究架構………………………………………………143 第二節 研究方法………………………………………………146 第三節 研究對象……………………………………………… 150 第四節 研究工具……………………………………………… 154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16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169 第一節 受測者基本資料之分析……………………………… 169 第二節 信度與效度分析……………………………………………172 第三節 獎勵科技校院教學卓越計畫政策成效評估之分析…190 第四節 獎勵科技校院教學卓越計畫成效評估模式分析……229 第五節 焦點團體訪談資料分析………………………………236 第六節 綜合分析與討論………………………………………25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263 第一節 結論……………………………………………………263 第二節 建議……………………………………………………270 參考文獻…………………………………………………………………277 附錄一正式問卷……303 附錄二焦點團體訪談同意書……311 附錄三焦點團體訪談題綱……312 表次 表2-1 P.Z.B.服務品質缺口評估模式構面與「SERVQUAL量表」題項……40 表2-2 臺灣高等教育淨在學率……72 表2-3 各國高等教育單位學生教育經費比較……73 表2-4 1977年至2017年出生人口數統計表……75 表2-5 歷次核定獎勵總金額、核定獎勵校數、每次核定最高最低獎勵金額、被淘汰校數及第一次獲獎勵校數……83 表2-6 第一期到第三期計畫目標……84 表2-7 第一期至第三期計畫審議標準/審核指標/審核重點比較……87 表2-8 第一期至第三期計畫績效考核指標比較……96 表2-9 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教學品質之衡量問卷題目(教師及學生問卷)……110 表2-10 我國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相關研究彙整表……118 表3-1 2015-2017年獲獎勵科技校院教學卓越計畫學校名單……151 表3-2 2015-2017年獲獎勵科技校院教學卓越計畫學校教師及學生人數……152 表3-3 2015-2017年獲獎勵科技校院教學卓越計畫學校各職級教師人數……153 表3-4 2015-2017年獲獎勵科技校院教學卓越計畫學校日間大學部學制學生人數……153 表3-5 焦點團體訪談名單……154 表3-6 獎勵科技校院教學卓越計畫教學品質成效評估問卷(教師)……157 表3-7 獎勵科技校院教學卓越計畫教學品質成效評估問卷(學生)……160 表3-8 內容專家效度名單……163 表4-1 教師背景變項描述性統計……170 表4-2 學生背景變項描述性統計……172 表4-3 教師問卷信度係數分析彙整表……173 表4-4 教師問卷探索式因素分析數值彙整表……173 表4-5 教師問卷驗證模型參數估計摘要表……178 表4-6 教師問卷驗證模式「收斂效度」之參數估計摘要表……180 表4-7 教師問卷「區辨效度」參數估計值摘要表……181 表4-8 教師問卷模式適配度驗證之參數彙整表……182 表4-9 學生問卷信度係數分析彙整表……183 表4-10 學生問卷探索式因素分析數值彙整表……183 表4-11 學生問卷驗證模型參數估計摘要表……187 表4-12 學生問卷驗證模式「收斂效度」之參數估計摘要表……189 表4-13 學生問卷驗證模型「區辨效度」參數估計值摘要表……190 表4-14 學生問卷模式適配度驗證之參數彙整表……190 表4-15 教師問卷各構面平均數及標準差等描述性統計分析表……192 表4-16 教師之「教師面」題項平均數及標準差分析表……196 表4-17 教師之「資源面」題項平均數及標準差分析表……199 表4-18 教師之「課程面」題項平均數及標準差分析表……201 表4-19 教師之「教學面」題項平均數及標準差分析表……203 表4-20 教師之「學生面」題項平均數及標準差分析表……204 表4-21 學生問卷各構面平均數及標準差等描述性統計分析表……205 表4-22 學生之「教師面」題項平均數及標準差分析表……207 表4-23 學生之「資源面」題項平均數及標準差分析表……208 表4-24 學生之「課程面」題項平均數及標準差分析表……210 表4-25 學生之「學生面」題項平均數及標準差分析表……211 表4-26 學生之「輔導面」題項平均數及標準差分析表……214 表4-27 不同學校屬性教師在各構面平均數差異之t檢定分析表……216 表4-28 不同性別教師在各構面平均數差異之t檢定分析表……217 表4-29 不同主管經歷教師在各構面在各構面平均數差異之獨立樣本t檢定……218 表4-30 不同職級教師在各構面平均數差異檢定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219 表4-31 不同服務年資教師在各構面平均數差異檢定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220 表4-32 不同身分教師在各構面平均數差異檢定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221 表4-33 不同參與程度教師在各構面平均數差異檢定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223 表4-34 不同學校屬性學生在各構面平均數差異之t檢定分析表……224 表4-35 不同性別學生在各構面平均數差異之t檢定分析表……225 表4-36 不同學制學生在各構面平均數差異之t檢定分析表……226 表4-37 不同就讀年級學生在各構面平均數差異檢定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227 表4-38 教師觀點對教學卓越計畫成效評估模式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參數估計摘要表……230 表4-39 學生觀點對教學卓越計畫成效評估模式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參數估計摘要表……233 圖次 圖1-1 研究流程圖……15 圖2-1 服務品質的缺口模式……35 圖2-2 P.Z.B.服務品質延伸模式……37 圖2-3 P.Z.B.服務品質構面……39 圖2-4 1977年至2017年出生數趨勢圖……76 圖2-5 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教學品質評估模式……113 圖2-6 獎勵科技校院教學卓越計畫教學品質評估模式……140 圖2-7 教師觀點之獎勵科技校院教學卓計畫成效評估模式……142 圖2-8 學生觀點之獎勵科技校院教學卓計畫成效評估模式……142 圖3-1 研究架構:教師觀點……145 圖3-2 研究架構:學生觀點……146 圖4-1 教師觀點獎勵科技校院教學卓越計畫成效評估模式之徑路係數圖……230 圖4-2 學生觀點觀點獎勵科技校院教學卓越計畫成效評估模式之徑路係數圖……233 圖4-3 教師觀點獎勵科技校院教學卓越計畫成效評估模式(驗證後)……235 圖4-4 學生觀點獎勵科技校院教學卓越計畫成效評估模式(驗證後)……236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于長禧、張秀珍(2003)。學校行政服務品質之探討—以元智大學為例。育達研究叢刊,4,147-162。
    于國華(2013)。如何解決大學畢業生「學用落差」,提升臺灣競爭力?。102年青年政策論壇地方論壇議題背景資料。2014年9月20日取自http://www.youthhub.tw/upload/file/20130619105859974.pdf
    于第(2014)。職場導向之學生e-portfolio 的內容與特性。技術及職業教育學報,5(2),1-27。
    內政部戶政司(2018)。出生數按性別及粗出生率-按登記日期統計。2018年2月19日取自https://www.ris.gov.tw/346;jsessionid=38E4FF4BEFA458CDB2EBC61F38B42E7F
    王文科(1997)。質的教育研究法(3版)。臺北市:師大書苑。
    王文科、王智弘(2006)。教育研究法(增訂10版)。臺北市:五南。
    王秀槐(2007)。大學教與學的學術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教學發展中心電子報,6,2015年7月15日擷取自https://ctld.ntu.edu.tw/fd/teaching_resource/page1-1_detail.php?bgid=2&gid=18&nid=146
    王政傑(2009)。教育部94至97學年度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競賽理論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王俊貴(2001)。國民小學教師對理想服務品質與實際服務品質知覺差異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
    王保進(2006)。以品質保證為目標的美國高等教育認可制度,評鑑雙月刊,2,2015年4月8日取自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06/10/18/51.aspx
    王保進、周祝瑛、王輝煌(2011)。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成效評估。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編號:RDEC-RES-099-023),未出版。
    王素君、陳偉瑀、陳安妮(2014)。學生評鑑體育教師教學滿意度之研究—以亞太創意技術學院為例。興大體育學刊,13,21-33。
    田振榮、徐明珠(2003)。找回技職教育的光榮與尊嚴。2014年10月12日擷取自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EC/092/EC-R-092-015.htm
    朱啟華(2006)。論德國高等教育提升競爭力的意義與啟示。初等教育學刊,4,37-58。
    池俊吉(2011)。大學校院推動學習成效為本教育應有之認知與作為。評鑑雙月刊,33,取自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11/09/01/4825.aspx
    池婉華(2014)。科技大學教師赴公民營機構研習服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12)。101年度由院管制「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第二期)」查證報告。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3)。我國技職教育定位問題研析。2014年10月12日取自http://www.ndc.gov.tw/m1.aspx?sNo=0004268#.VDptgvQW1zU
    何卓飛(2012)。教育部推動邁向頂尖大學計畫之檢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6),28-34。
    何明鏡(2011)。教師評鑑之理念、實務與分析及系統研製-以建國科技大學為例。建國科大社會人文期刊,30(1),47-68。
    何瑋琳(2012)。我國技職校院辦學績效之研究-以獲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補助款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
    余曉雯(2008)。德國學術卓越計畫之研究,高等教育,3(2),89-122。
    吳文彬、朱小華、林靜如(2011)。學生評鑑教師教學影響因素之研究。醒吾學報,44,157-199。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原作者:Michael Quinn Patton)。臺北市:桂冠。
    吳定(1983)。公共政策影響評估標準之研究。論文發表於中央研究院舉辦之「第三次社會指標研討會」,2018年4月12日取自http://www.rchss.sinica.edu.tw/publication/ebook/pdf1/bk12/charp-14.pdf
    吳政達(2002)。教育政策分析:概念、方法與應用。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柏毅(2007)。我國大學經營績效與教學卓越計畫補助款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
    吳清山(2007)。提升教育品質強化教育競爭力。品質月刊,62-66。
    吳清山、簡惠閔(2008)。臺灣高等技職教育改革分析:1996~2007年,教育研究月刊,167,47-67。
    吳清在、施念恕、朱靜玉(2014)。台灣地區大學教授薪資待遇之合理性初探:大、中、小學教師之比較研究。臺大管理論叢,24(2),1-52。
    呂美嫺(2006)。歐洲高等教育品質保證機制。評鑑雙月刊,1,2015年4月8日取自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06/10/17/29.aspx
    李介至(2010)。幼保系科學生實習經驗及未來工作意願之關係探究。技術及職業教育學報,4(2),1-22。
    李允傑、丘昌泰(2009)。政策執行與評估。臺北市:元照。
    李安明(2016)。從教育領域的質性研究談研究倫理議題。教育研究月刊,272,30-43。10.3966/168063602016120272003
    李坤崇(2010)。大學核心能力與能力指標之建置。教育研究月刊,190,107-122。
    李宜玫、孫頌賢(2010)。大學生選課自主性動機與學習投入之關係。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5(1),155-182。
    李怡慧(2016)。應用PZB模式與TRIZ創新理論於學校環境教育品質提升之研究-以台南市A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首府大學,臺南市。
    李金玲(2009)。中區技專校院實施英語分級教學之研究。技術及職業教育學報,3(2),23-40。
    李金玲、蘇綉惠(2009)。中區技專校院實施英語分級教學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2(1),233-254。
    李振清(2006)。建立有效教學機制—教師發展是高等教育評鑑的核心議題。評鑑雙月刊,3,2014年10月5日取自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06/10/18/58.aspx
    李振清(2012)。台灣英語教育的演進與前瞻思維。台灣教育,674,31-40。
    李琪明(2015)。一所國立大學之教師教學評鑑多元化指標建構。教育政策論壇,18(3),78-103。
    李菁菁(2009)。教育學門與一般學門之教師教學法與學生學習滿意度關係之比較研究:以大三學生為例。彰化師大教育學報,15,1-21。doi:10.6769/JENCUE.200906.0001
    李曉康(2002)。大眾化、管理主義和市場化:香港的大學質素評鑑經驗。教育學報,30(1),79–104。
    李偉誠(2008)。我國大學卓越政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周祝瑛(2005)。新自由主義對高等教育之影響—以紐西蘭為例。教育研究月刊,136,148-158。
    周祝瑛(2008)。重視教學品質的哈佛大學。研習資訊,25(6),137-146。
    周雅容(1997),焦點團體法在調查研究上的應用,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3,51-73。
    周碩貴(2005)。技職校院英語教學之困境與突破。教育研究月刊,138,86-94。
    孟克培(Nicholas McKay)(2011)。澳大利亞高等教育的學習成效,評鑑雙月刊,34,2015年5月10日取自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11/10/27/5051.aspx
    林文麒、鍾幸潔、蔡長清(2016)。餐旅相關科系學生學習風格與教師教學風格之關聯性。商業現代化學刊,8(2),191-203。DOI: 10.6132/JCM.2016.8.2.11
    林宜玄、何敘瑜(2014)。台灣、美國與德國技專校院學生校外實習成效評估項目之比較。技術及職業教育學報,5(3),1-32。
    林明昱(2009)。淺談澳洲高等教育商業化之趨勢。網路社會學通訊,80。2015年4月11日取自www.nhu.edu.tw/~society/e-j/80/80-14.htm
    林俊彥、陳幼珍(2012)。技專校院教師評鑑困境與因應—以教師賦權增能觀點分析。學校行政雙月刊,82,161-175。
    林貞姬(2017)。公立幼兒園家長對學校服務品質評價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林穎君(2012年5月30日a)。麻州大學安默斯特分校教學中心簡介。國立臺灣大學教學發展中心電子報,95,2014年10月5日取自ctld.ntu.edu.tw/_epaper/news_detail.php?nid=40
    林穎君(2012年5月30日b)。邁阿密大學俄亥俄教學中心簡介。國立臺灣大學教學發展中心電子報,95,2014年10月5日取自ctld.ntu.edu.tw/_epaper/news_detail.php?nid=63
    邱于真(2012年5月30日a)。美國華盛頓大學:教學發展與研究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教學發展中心電子報,95,2014年10月5日取自ctld.ntu.edu.tw/_epaper/news_detail.php?nid=26
    邱于真(2012年5月30日b)。美中名校參訪經驗─密西根大學、印第安納大學與伊利諾大學。國立臺灣大學教學發展中心電子報,95,2014年10月5日取自ctld.ntu.edu.tw/_epaper/news_detail.php?nid=121
    邱心怡(2007)。教師教學品質之論述。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64。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64/64-25.htm
    邱莉珺(2003)。OECD教育指標系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侯永琪(2008)。以學生學習成效為主的美國大學評鑑新模式。評鑑雙月刊,15,2015年4月11日取自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08/09/01/721.aspx
    侯永琪、蔡小婷、洪維佳(2011)。澳洲大學品質保證局(AUQA)的轉型與新任務—高等教育品質與標準署(TEQSA)的新角色。評鑑雙月刊,34,2015年4月11日取自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11/11/01/5055.aspx
    姜麗娟(2014)。澳洲高等教育品質與標準署(TEQSA)之品質保證與規範。評鑑雙月刊,34,2015年4月11日取自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14/03/01/6133.aspx
    施宏彥(2009)。大學學生評鑑教師教學量表編製之研究—以南部某科技大學為例。嘉南學報,35,790-804。
    柳玉清(2016)。大學生專題報告Rubrics之發展與成效評估:以人力資源管理相關課程為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33(1),77-108。DOI:10.3966/199679772016063301003
    洪月照(2014)。大學教學卓越計畫實施經驗之研究-以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洪雯柔(2010)。紐西蘭高等教育國際學生招生策略。教育資料集刊,48。61-90。
    洪瑞斌、莊騏嘉、陳筱婷(2015)。深思敘說研究之研究倫理議題:回到倫理學基礎探討。生命敘說與心理傳記學,3,55-79。DOI: 10.6512/lnp.2015.03.03
    計智豪(2008)。大學教學卓越計畫執行現況與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孫志麟(2007)。績效控制或專業發展?大學教師評鑑的兩難。教育實踐與研究,20(2),95-128。
    馬一中(2017)。國小高年級學生對學校行政服務品質滿意度之研究--以Y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苑科技大學,高雄市。
    馬星園(2014)。整合SERVQUAL和KANO二維品質模式導入QFD改進教學績效評量與提升服務品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志科技大學,新北市。
    張仁家、葉淑櫻(2007)。技專校院企業倫理課程之探討。應用倫理研究通訊,42,73-80。
    張本杰(2014)。Capstone課程設計—實務專題不只是規劃「一門」課。評鑑雙月刊,49。取自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14/04/28/6157.aspx
    吳軒億(2010)。大學教學卓越計畫與教學品質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良政、吳蘊容、張伃瑄、劉姵珺(2017)。以資料探勘分析推甄入學之學生就讀機率—以某大學資管系為例。管理資訊計算,6(2),1-11。DOI: 10.6285/MIC.6(2).01
    張芳全(2001)。教育政策導論。臺北市:五南。
    張芳全(2006)。教育政策指標研究。臺北市:五南。
    張善楠(譯)(2008)。大學教了沒?哈佛校長提出的八門課(原作者:Derek Bok)。臺北市:天下文化。
    張媛甯(2005)。高等技職教育體制改革之探討。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集刊,1,131-154。
    張媛甯(2011)。Kano二維品質模式應用於個案科技大學教學品質之改善。教育實踐與研究,24(2),129-162。
    張媛甯(2012)。大學教師教學專業發展之個案研究-以N科技大學為例。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5(1),49 -74。
    張媛甯(2013)。大學教師評鑑制度之後設評鑑研究—以N科技大學為例。中正教育研究,12(2),65-106。
    張媛甯、吳紋菁(2012)。大學實施「學生評鑑教師教學」之研究—以南部一所科技大學為例。學校行政雙月刊,77,158-181。
    張源泉(2014)。德國大學「卓越計畫」對教學與研究之影響。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2(3),1-47。DOI: 10.6151/CERQ.2014.2203.01
    張鈿富(1996)。教育政策分析-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張學聆(1995)。私立商專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間關係之研究─以崇右企專為例。崇右學報,5,111-144。
    教育部(2000)。追求卓越的技職教育—建設人文科技島 提昇國家競爭力。2014年11月25日取自http://www.edu.tw/pages/list.aspx?Node=1255&Type=1&Index=9&wid=45a6f039-fcaf-44fe-830e-50882aab1121
    教育部(2001)。大學教育政策白皮書。2014年11月25日擷取自http://www.edu.tw/pages/list.aspx?Node=1255&Type=1&Index=9&wid=45a6f039-fcaf-44fe-830e-50882aab1121。
    教育部(2004)。專科以上學校教師以技術報告送審教師資格作業要點。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Source.aspx?id=FL028930#lawmenu
    教育部(2006)。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未出版。
    教育部(2008)。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修正版)。未出版。
    教育部(2009a)。第二期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未出版。
    教育部(2009b)。教育部補助技專校院教師赴公民營機構研習服務作業要點。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History.aspx?hid=499
    教育部(2010)。延攬及留住大專校院特殊優秀人才實施彈性薪資方案。2018年5月20日取自http://rd.nctu.edu.tw/web/attfile.php?type=DOCATTR&sid=SPz8&dbid=s1S5
    教育部(2011)。第二期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修正版)。未出版。
    教育部(2012)。第三期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未出版。
    教育部(2013a)。紐西蘭高等教育簡介。教育部電子報,577,2015年4月11日擷取自epaper.edu.tw/old/windows.aspx?windows_sn=13396
    教育部(2013b)。高教學習成效評量:PISA測驗的延伸。教育部電子報,574,2015年4月12日取自epaper.edu.tw/old/print.aspx?print_type=windows&print_sn=13271&print_num=574
    教育部(2014)。教育部補助技專校院辦理師生實務增能實施要點。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History.aspx?hid=2097
    教育部(2016)。教育部106年高等教育競爭性經費延續計畫。未出版。
    教育部(2017)。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核定版)。2018年5月20日取自https://depart.moe.edu.tw/ED2200/News_Content.aspx?n=38E925417DBAF594&sms=A882C6AAB4E9A0CC&s=48B633D53D143A26
    教育部技職司(2006)。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95年度作業計畫手冊。未出版。
    教育部技職司(2007a)。2007年4月18日96 年度技職校院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自評報告填寫說明會議議程。2014年10月19日取自http://mis2.hk.edu.tw/QuickPlace/erc/Main.nsf/$defaultview/95E0F8EAADE61FB7482572B8002A257F/$File/07.4.18%E6%95%99%E8%82%B2%E9%83%A8%E6%95%99%E5%AD%B8%E5%8D%93%E8%B6%8A%E8%A8%88%E7%95%AB%E8%87%AA%E8%A9%95%E5%A0%B1%E5%91%8A%E5%A1%AB%E5%AF%AB%E8%AA%AA%E6%98%8E%E6%9C%83.pdf?OpenElement
    教育部技職司(2007b)。2007年6月5日95 年度技職校院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實地訪視學校說明會議議程。2014年10月19日取自http://mis2.hk.edu.tw/QuickPlace/erc/PageLibrary482572F0001326D0.nsf/$defaultview/B5932414F4CCD093482572F000136A13/$File/2007.6.5%E5%AF%A6%E5%9C%B0%E8%A8%AA%E8%A6%96%E6%9C%83%E8%AD%B0%E8%AD%B0%E7%A8%8B.pdf?OpenElement
    教育部技職司(2008a)。2008年4月10日97年度技職校院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新申請計畫說明會議議程。2014年10月19日取自http://administration.tht.edu.tw/otc/%B1%D0%A8%7C%B3%A1/97%A8%F4%B6V%A5%D3%BD%D0%B7%7C%C4%B3%C4%B3%B5%7B.pdf
    教育部技職司(2008b)。2008年5月25日96年度技職校院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訪視說明會議紀錄。2014年10月19日取自https://www.google.com.tw/url?sa=t&rct=j&q=&esrc=s&source=web&cd=2&cad=rja&uact=8&ved=0CCEQFjAB&url=http%3A%2F%2Fwww.csal.fcu.edu.tw%2FEdu%2FDoc%2F970525%25AC%25F6%25BF%25FD.DOC&ei=CsdDVNzAIJbt8AX_0ICABA&usg=AFQjCNF8mWAAT1sF-Kr2mmiwn8VU7r7P7w&sig2=jViMgAm5ERFs2gIinGu2Zg&bvm=bv.77648437,d.dGY
    教育部技職司(2008c)。97年度技職校院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格式。未出版。
    教育部技職司(2010)。100-101年度獎勵科技大學及技術學院教學卓越計畫管考表單。未出版。
    教育部技職司(2012a)。教育部獎勵科技大學及技術學院教學卓越計畫要點(民國101年11月29日修正)。2014年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Details.aspx?id=FL048487&KeyWordHL=&StyleType=1
    教育部技職司(2012b)。獎勵科技大學及技術學院教學卓越計畫102~105年度申請計畫書格式。未出版。
    教育部統計處(2013)。各級政府教育經費占歲出比率。2018年5月20日取自https://stats.moe.gov.tw/files/ebook/indicators/101indicators.xls
    教育部統計處(2017)。歷年校數教師職員班級學生及畢業生數(57~105學年度)。2017年9月2日取自https://depart.moe.edu.tw/ED4500/cp.aspx?n=1B58E0B736635285&s=D04C74553DB60CAD
    教育部統計處(2018a)。106學年度 SY2017-2018大專校院校別專任教師數。2018年5月20日取自https://depart.moe.edu.tw/ed4500/News_Content.aspx?n=5A930C32CC6C3818&sms=91B3AAE8C6388B96&s=2D0E391A40CFC3C4
    教育部統計處(2018b)。106學年度 SY2017-2018大專校院校別學生數。2018年5月20日取自https://depart.moe.edu.tw/ed4500/News_Content.aspx?n=5A930C32CC6C3818&sms=91B3AAE8C6388B96&s=2D0E391A40CFC3C4
    教育部統計處(2018c)106學年度大專校院圖書館統計。取自https://quality.data.gov.tw/dq_download_xlsx.php?nid=6288&md5_url=1f63b49f8812776fa8f7b32643ad460f
    曹俊漢(1983)。公共政策之評估及其在決策過程上的限制:運作模式與美國經驗之研究。美國研究,13(1),39-100。
    曹真睿(2013)。最大化即最適化?高等教育擴張的省思。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5(1),37-45。
    莊小燕(2015)。以服務觀點評量台灣國際學生教育品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莊順天、林建仲、宋競賢(2009)。技專校院商管學生實務專題學習成效相關因素之研究-以美和技術學院爲例。美和技術學院學報。28(2),115-134。doi:10.7067/JMHIT.200909.0115
    莫家豪(無日期)。新自由主義與亞洲高等教育發展——呼喚當代大學“公共意識”的回歸。2014年10月8日取自www.cnsaes.org/homepage/saesmag/jyfzyj/2007/11a/gj071110A.htm
    莫家豪、羅浩俊(2001)。市場化與大學理治模式變遷:香港與臺灣比較研究。教育研究集刊,47,329-361。
    許彩禪(2008年11月)。新公共管理對法國高等教育的影響。論文發表於國立臺南大學舉辦之「第七屆臺灣學者暨博士生教育經營與管理學術研討會」,國立臺南大學。
    許淑婷、許純碩、王盈文(2008)。教師教學態度與學生學習成效之關係探討。立德學報,5(2),62-77。doi:10.7080/JLU.200806.0062
    許鈴金(2012)。從人力資源觀點探討學生對校外實習重視度與滿意度之研究-以遠東科技大學餐飲管理系為例。遠東學報,29(3),247-258。
    許銘珊、詹玉瑛(2011)。餐旅系學生對校外實習制度知覺之差異分析研究。大仁學報,38,99-112。
    郭千瑜(2014)。臺灣大專院校經營績效與教學卓越計畫獎助款相關性研究-三階段資料包絡分析法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
    郭生玉(2012)。心理與教育研究法:量化、質性與混和研究方法(修訂初版)。臺北市:精華。
    郭俊麟(2016)。現代公民核心能力課程改進計畫:績優夥伴課群推動與實務。通識學刊:理論與實務,4(1),175-212。
    郭德賓(2006)。餐飲技職教育校外實習學生滿意度之研究:以國立高雄餐旅學院餐飲管理科系為例。餐旅暨家政學刊,3(2),187-204。
    陳世佳(2007)。大學生工讀經驗與學業成就之初探。高等教育,2(2),131-164。
    陳正男、李沿儒(2014)。推動大學商管領域技術報告升等之省思。產業管理評論,7(1),9-16。
    陳怡如(2006)。由英國高等教育改革看教師專業角色之轉變。論文發表於第五屆臺灣學者暨博士生教育行政學術研討會,國立臺南大學。
    陳怡如(2007)。高等教育教學卓越之追求:以英國經驗為例。教育研究月刊,157,143-156。
    陳東陞(2002)。科技大學學科學習低成就學生輔導制度實施之研究—以朝陽科技大學學科低成就學生學習輔導活動為例。朝陽學報,7,57-80。
    陳芳吟(2012)。瑞典高等教育政策轉變之分析。教育資料集刊,56,141-166。
    陳品華(2004)。融入式介入方案對技職大學生自我調整學習之影響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7(1),159-180。
    陳琦媛(2012)。澳洲與紐西蘭高等教育教學認證課程之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8(1),125-156。
    陳琦媛(2014)。高等教育教師教學培訓課程之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1(7),1-30。
    陳琦媛、蘇錦麗(2013)。大學教師教學專業發展策略之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9(4),149-176。DOI 10.3966/181665042013120904006
    陳甦彰、陳若雲、蔡思穎、葉佳琪、吳佩珊、黃瓊嬅、李子琦(2010)。澎湖地區科技大學學生英語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技職教育期刊,1(2),85-101。
    陳紫玲、沈進成(2011)。學生對校外實習滿意度與續留產業影響之分析:以高等技職教育餐旅觀光相關學系為例。餐旅暨觀光,8(1),21-38。
    陳鎰斌(2013)。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對高職發展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陳麗如(2012)。大專校院學生進行教師教學評鑑之干擾因素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8(3),91-122。
    傅夢瑛(2014)。應用PZB模式探討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美勞教學品質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彭森明(2006)。大學教師評鑑機制之研究,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計畫成果報告(94A1004EI)。新竹:國立清華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
    彭錦鵬(2014)。我國大學教師薪資待遇制度之評述。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8),頁4-10。
    曾明基、邱于真、張德勝、羅寶鳳(2011)。學生認知歷程對學生評鑑教師教學的影響:階層線性模式分析。課程與教學季刊,14(3),157-180。
    曾麗灼(2017)。大專院校服務品質改善研究-以交通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徐嘉琪(2009)。教學卓越計畫審核指標信度與效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勤益科技大學,臺中市。
    湯堯、徐慧芝、蘇建州(2016)。大學校院理工科系跨領域課程品質評估量表發展之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1(1),91-113。doi:10.6209/JORIES.2016.61(1).04
    湯雅惠(2014)。運用缺口模式探討學校服務品質認知差異—以某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虎尾科技大學,雲林縣。
    湯誌龍、黃銘福(2009)。大專校院之專題製作課程與產業需求的關係:以機械領域為例。教育實踐與研究,20(2),157-186。
    黃弘州(2014)。E-portfolio於高等教育學生事務工作之重點。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7),76-80。
    黃玉幸(2015a)。產學合作績效為導向的大學教師評鑑之評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9),29-35。
    黃玉幸(2015b)。科技大學教師以教學實務升等之困境與因應。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11),47-51。
    黃和堂(2007)。教師評鑑:理論與實務。臺北市:高等教育。
    黃淑玲(2011)。量身訂做大學生核心能力之具體建議。評鑑雙月刊,32,取自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11/07/01/4595.aspx
    黃義良、鄭博真(2011)。大學通識課程學生評鑑教師教學量表驗證與影響因素考驗。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5(1),139-161。
    黃曙東(2012)。臺灣公立大學教師彈性薪資制之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8(1),157-188。
    楊思偉、陳盛賢、許筱君(2013)。新自由主義下日本中小學學校經營改革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7(1),1-17。
    楊致慧、蔡宗宏、吳明隆、何聖欣(2013)。科技大學英文教師教學風格量表之編製,美和學報,32(2),49-66。
    楊國賜(2013)。臺灣高等教育面對的挑戰及其因應策略,臺灣教育,679,2-10。
    楊瑩(2007)。歐洲高等教育品質保證機制九大進展—「波隆那歷程」執行成效高峰會最新成果報告。評鑑雙月刊,8,取自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07/07/06/304.aspx
    楊瑩(2013)。英國QAA:從機構審核轉為機構檢視,評鑑雙月刊,42,2015年4月8日取自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13/03/01/5938.aspx
    楊瑩(2016)。教學卓越架構(TEF)──英國大學教學評鑑之新制規劃。評鑑雙月刊,62,2018年3月26日取自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16/07/01/6580.aspx
    楊瑩(2017)。英國大學教學評鑑新制 2017年「教學卓越架構」結果揭曉。評鑑雙月刊,69,2018年3月26日取自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17/09/01/6828.aspx
    楊輝南、夏太長(2013)。建國科技大學教師績效評鑑之專案研究。建國科大社會人文期刊,32(1),21-40。
    楊舒伃(2013)。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的影響-制度、資源與組織之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葉乃嘉(2013)。研究方法的第一本書:教育、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的入門書。臺北市:五南。
    葉兆祺(2009)。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成效評估-師生觀點之分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葉連祺(2007)。大學教學品質提升措施成效影響大學品牌之跨時間比較。教育學刊,28,195-224。
    葉連祺(2009)。大學教學品質、品牌管理與品牌效應之關係。教育行政與評鑑學刊,8,23-52。
    葛湘瑋、何素美、陳建佑(2017)。新生就讀與學習意向調查:以致理科技大學為例。致理學報,37,161-198。
    詹文碧(2007)。我國大專院校辦學績效與教育部獎助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
    詹志禹(2016)。大學教師評鑑:量化指標的反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3),10-13。
    廖俊松(2007)。二十一世紀的公共行政:從新公共管理到民主治理。T&D飛訊,56,1-6。
    蓋浙生(2004)。臺灣高等教育市場化政策導向之檢視。教育研究集刊,50(2),29-51。
    劉秀曦(2011)。OECD「高等教育學習成果評量」計畫簡介,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21,2015年4月11日取自epaper.naer.edu.tw/print.php?edm_no=21&content_no=486
    劉育慈(2007)。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劃經費使用效率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劉坤億(2003)。英國柴契爾政府改革背景與理念的探索。行政暨政策學報,36,81-118。
    劉春榮(2003)。教師績效評鑑的教育品質觀點。教育資料與研究,53,11-14。
    劉若蘭(2009)。大學教育品質與學生學習發展之因果模式研究。教育政策論壇,12(3),99-124。
    劉舒文、莊謙亮(2017)。因應少子化現象探討育達科技大學永續發展之策略。中華管理發展評論,6(1),45-59。DOI: 10.6631/JCMD.2017.6.1.45
    潘世尊(2009)。大學教師教學評鑑—一所私立科技大學的實踐之反思與探究。弘光學報,57,24-45。
    潘世尊、張斯寧(2009)。。幼保系實習課程之問題與因應:二個「局內人」的反省性探究。幼兒保育研究集刊,4(1),2-23。
    潘世尊、黃志雄、陳淑齡、趙蕙鈴、雷若莉、高采秀、蔡旻璇、陳怡君、溫志中、陳翰裕、林佩蓉、林永昇、陳怡君、賴秀慈(2015)。弘光科大103學年實習課程自我檢核─一個校務研究報告。弘光學報,75,87-113。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蔡小婷(2012a)。美國高等教育區域性評鑑機構:新英格蘭與中部地區。評鑑雙月刊,36,2014年4月19日取自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12/03/01/5583.aspx
    蔡小婷(2012b)。美國高等教育區域性評鑑機構:中北部與西北部地區。評鑑雙月刊,37,2014年4月19日取自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12/05/01/5666.aspx
    蔡小婷(2012c)。美國高等教育區域性評鑑機構:西部與南部地區。評鑑雙月刊,38,2015年4月11日取自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12/07/01/5831.aspx
    蔡小婷(2012d)。AHELO─OECD高等教育學習成果評量計畫。評鑑雙月刊,39,2015年4月4日取自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12/09/01/5863.aspx
    蔡書彰(2015)。應用PZB模式探討台中某一所私立大學師資培育中心之服務品質與學生滿意度(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蔡進雄(2014)。從公共政策特徵看教育政策評估之必要性。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102,2018年5月6日取自http://epaper.naer.edu.tw/index.php?edm_no=102&content_no=2408
    鄧彗妤(2013)。中部地區大學生對學校行政服務品質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鄭育萍(2016)。大學教育再想像:史丹佛2025之創新大學學習生態系統。教育研究月刊,266,96-112。
    鄭博真(2011)。南區技職校院實施學生評鑑教師教學之研究。華醫學報,35,71-93。
    鄭博真(2012a)。大學教師和學生對卓越教學認知之初探。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30(3),67-83。
    鄭博真(2012b)。我國大學教師專業發展之現況、困境與展望。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8(1),61-92。
    鄭博真、黃義良(2009)。大學教師教學評鑑量表發展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32(2),57-80。
    鄭增財、湯誌龍(2011)。中華科技大學98學年度學生對教師教學之評量結果分析。中華科技大學學報,48,247-274。doi:10.7095/JCUST.201107.0247
    蕭玉真(2010)。高等技職校院教學卓越評估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賴建榮、黎韻萍、陳威伃、黃郁琳、陳淑敏、陳姿穎(2010)。技職院校流通管理系科三明治實習模式與成效之探討。創新與經營管理學刊,1(1),1-14。
    錢昭萍、梁麗珍(2017)。多元教學對不同學院與性別的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之影響—以科技大學大一國文課為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13(3),219-249。
    戴華、甘偵蓉、鄭育萍(2010)。人文社會科學與研究倫理審查-執行研究倫理治理架構計畫的考察與反思。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2(1),10-18。
    戴曉霞(1999)。市場導向及其對高等教育之影響。教育研究集刊,42,233-254。
    戴曉霞(2001)。全球化及國家/市場關係之轉變:高等教育市場化之脈胳分析。教育研究集刊,47,29-51。
    戴曉霞(2006a)。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外國學生政策之比較分析。收錄於世界一流大學之卓越與創新,113-157。臺北市:高等教育。
    戴曉霞(2006b)。學術卓越的追求與世界一流大學之特質,收錄於世界一流大學之卓越與創新,191-253。臺北市:高等教育。
    謝卓君、詹盛如(2012)。歐洲高等教育區品保機制的發展:後波隆納時期的歐盟標準與指導方針。評鑑雙月刊,40,2015年4月8日擷取自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12/07/01/5892.aspx
    鍾昌蘊(2008)。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政策分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鍾振文(2014)。應用模糊理論於學校服務品質之研究-高雄市某高中(職)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高雄市。
    簡君蓉(2002)。國民中學學校服務品質缺口模式問卷發展與應用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簡瑋成、張鈿富(2011)。臺灣地區大學生學習態度與核心就業力之相關性探究。教育研究月刊,211,77-93。
    顏旭男(2015)。私立技專院校經營之要:提升系科實質就業率。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1),102-105。
    顏國樑(1997)。教育政策執行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師大書苑。
    蘇錦麗(2009)。美國WASC採行的「學生學習成果本位評估模式」,評鑑雙月刊,22,2015年4月11日取自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09/11/01/1929.aspx
    蘇錦麗、黃曙東(2009)。美國大學教師評鑑之探討。教育政策論壇,12(2),1-44。
    蘇錦麗、楊正誠(2011)。美國WASC採行之「成果本位」學程評鑑,評鑑雙月刊,30,2014年7月23日取自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11/03/01/4170.aspx
    蘇錦麗、詹惠雪(2006)。英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新發展:QAA機構審議的作法。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1),173-206。

    貳、英文部分
    Ananda, S. & Rabinowitz, S. N. (2001). Building a workable accountability system: Policy brief. Retrieved https://wested.org/online_pubs/po-01-02.pdf
    Baturay, M. H., Daloğlu, A. (2010). E-portfolio assessment in an online English language course.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23(5), 413-428.
    Chou, C. P. (2008). The Impact of Neo-liberalism on Taiwanese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education and society, 9, 297-31.
    Cokley, K. O., Bernard, N., Cunningham, D., & Motoike, J. (2001). A psychometric investigation of the academic motivation scale using a United States sample.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34(2), 109-119.
    Connell, R. (2013). Neoliberalism and Higher Education: The Australian Case. Retrieved April 30, 2016, from http://www.isasociology.org/universitiesincrisis/?p=994
    Damme, D. V. (2015). Global higher education in need of more and better learning metrics. Why OECD's AHELO project might help to fill the gap. European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5(4), 425-436, DOI: 10.1080/21568235.2015.1087870
    Department for Business, Innovation and Skills, UK. (2015). Fulfilling our potential: Teaching excellence, social mobility and student choic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sites/default/files/breaking_news_files/green_paper.pdf
    Department for Business, Innovation and Skills, UK. (2016a). Teaching excellence framework: Technical consultation for year 2. Retrieved from https://www.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523340/bis-16-262-teaching-excellence-framework-techcon.pdf
    Department for Business, Innovation and Skills, UK. (2016b). Success as a knowledge economy: Teaching excellence, social mobility and student choic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523396/bis-16-265-success-as-a-knowledge-economy.pdf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DfE), UK. (2017). Teaching Excellence and Student Outcomes Framework Specific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teaching-excellence-and-student-outcomes-framework-specification
    Dursun, T., Oskaybas, K. & Gokmen, C. (2014).Perceived Quality of Distance Education from the User Perspective.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5(2), 121-145.
    Education, Audiovisual and Culture Executive Agency (EACEA P9 Eurydice)(2012). The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 in 2012: Bologna Process Implementation Report. doi:10.2797/81203
    Emanuel, R. and Adams, J. N. (2006). Assessing college student perceptions of instructor customer service via the Quality of Instructor Service to Students (QISS) Questionnaire. Assessment &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31(5), 535–549.
    Ewell, P. T. (2010). A World of Assessment: OECD’s AHELO Initiative. Change, September/October, 35-42.
    Giroux, H. A. (2002). Neo-liberalism, corporate culture, and the promise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 as a Democratic Public Sphere. Harvard Education Review, 72(4), 425-463.
    GOV.UK. (2015). Minister’s speech at Universities UK: Teaching at the heart of the system. Retrieved from https://www.gov.uk/government/speeches/teaching-at-the-heart-of-the-system
    Hansen, J. B. (1993). Is Educational Reform through Mandated Accountability an Oxymoron?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26(1), 11-21.
    Harvard of University (2015a). About the Q. Retrieved November 14, 2015, from http://www.fas.harvard.edu/~evals/about.htm
    Harvard of University (2015b). Guide for Instructors. Retrieved November 15, 2015, from http://guideforinstructors.fas.harvard.edu/icb/icb.do?keyword=k77826&pageid=icb.page609918
    HEA (2011). The UK Professional Standards Framework for teaching and supporting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2011. Retrieved October 3, 2015, from https://www.heacademy.ac.uk/recognition-accreditation/uk-professional-standards-framework-ukpsf.
    HEA (2015a). About the HEA. Retrieved October 3, 2015, from https://www.international.heacademy.ac.uk.
    HEA (2015b). Centres for Excellence in Teaching & Learning (CETL) home page. Retrieved October 4, 2015, from http://www.english.heacademy.ac.uk/explore/resources/cetl/
    HESA(2014). Destinations of Leavers from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Kingdom for the Academic Year 2012/13. Retrieved June 21, 2015 from https://www.hesa.ac.uk/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899&Itemid=239#long
    HESA(2015). UKPIs: Definitions. Retrieved June 21, 2015, from https://www.hesa.ac.uk/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2379#continuation
    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 for England (HEFCE) (2011). Summative evaluation of the CETL programme- Final report by SQW to HEFCE and DEL. Retrived From http://www.hefce.ac.uk/media/hefce/content/pubs/indirreports/2011/re1111evalofcetl/rd11_11.pdf
    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 for England (HEFCE) (2015). National Student Survey questionnaire. Retrieved June 21, 2015, from http://www.thestudentsurvey.com/content/NSS2015_Questionnaire.pdf
    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 for England (HEFCE). (2016). Teaching excellence framework: Year Two additional guidance. Retrieved from http://www.hefce.ac.uk/media/HEFCE,2014/Content/Pubs/2016/201632/HEFCE2016_32.pdf
    Hu, L., & Bentler, P. M. (1999). Cutoff criteria for fit indexes in covariance structure analysis: Conventional criteria versus new alternative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6(1), 1-55.
    Hyslop-Margison, E.J. & Leonard, H. A. (2012).Post Neo-Liberalism and the Humanities: What the Repressive State Apparatus Means for Universities. Canadian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42(2), 1-12.
    Institute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University of Sidney (2015). ITL/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Retrieved October 17, 2015, from http://www.itl.usyd.edu.au/programs/.
    Kline, R. B. (1998).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New York, NY: Guilford Press.
    Lan, Z., & Rosebloom, D. H. (1992). Editorial: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Transi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52, 535-537.
    Lasher, W. F. (2011). The History of Institutional Research and Its Role in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Over the Past 50 Years. In Mary Ann Coughlin, & Richard Howard (Eds.), The Association for Institutional Research: The First 50 Years (pp. 9-52). U.S.: The Association for Institutional Research.
    Lepper, M. R., Corpus, J. H., & Iyengar, S. S. (2005).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s in the classroom: Age differences and academic correlat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7(2), 184-196.
    McDonald, J. B. (1991). Parametric Models for Partially Adaptive Estimation with Skewed and Leptokurtic Residuals. Economics Letters, 37, 273-278.
    McEwen, N. (1995). Accountability in education in Canada. Canadian Journal of Education, 20(2), 3-17.
    Miserandino, M. (1996). Children who do well: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perceived competence and autonomy in above-average childre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8, 203-214.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2012)。Assess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Learning Outcomes: Feasibility Study Report, Volume 1 –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Retrieved April 11, 2015, from http://www.oecd.org/education/skills-beyond-school/testingstudentanduniversityperformancegloballyoecdsahelo.htm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n.d).Testing student and university performance globally: OECD’s AHELO. Retrieved April 12, 2015, from http://www.oecd.org/education/skills-beyond-school/testingstudentanduniversityperformancegloballyoecdsahelo.htm#Preliminary_findings
    Parasuraman, A., Zeithaml, V. A. & Berry, L. L. (1985). A conceptual model of service qualit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Journal of Marketing, 49(1), 41-50.
    Parasuraman, A., Zeithaml, V. A. & Berry, L. L. (1988). SERVQUAL: A Multiple-Item Scale for Measuring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Service Quality. Journal of retailing, 64(1), 12-40.
    Reeve, T. G. (2010). Assessment, Accreditation, and Accountability: Using the A-List to Promote Kinesiology Programs in Higher Education. Quest, 62(1), 15-34. DOI:10.1080/00336297.2010.10483630
    Stanford University(2014). Stanford 2015. Retrieved from http://www.stanford2025.com/#intro.
    Swing, R. L., & Ross, L. E. (2016). A New Vision for Institutional Research. Change: The Magazine of Higher Learning, 48(2), 6-13.
    Teaching and Learning Laboratory (TLL) (2018). Teaching and Learning Laboratory,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Retrieved April 13, 2018, from https://tll.mit.edu/about/who-we-are-and-what-we-do
    Tertiary Education Quality and Standards Agency (TEQSA) (2014). Higher Education Standards Framework: Advice to Minister. Retrieved May 16, 2015, from https://www.google.com.tw/webhp?tab=ww#q=TEQSA
    Tertiary Education Quality and Standards Agency (TEQSA) (2015). A risk and standards based approach to quality assurance in Australia’s diverse higher education sector. Retrieved May 16, 2015, from http://www.teqsa.gov.au/regulatory-approach/teqsa-and-quality-assurance
    The Derek Bok Center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DBC) (2015). The Derek Bok Center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Harvard University. Retrieved September 26, 2015, from http://bokcenter.harvard.edu/history
    Trow, M. (2005). Reflections on the Transition from Elite to Mass to Universal Access: Forms and Phase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Modern Societies since WWII. Retrieved Oct. 11, 2014, from http://escholarship.org/uc/item/96p3s213#page-1
    Tuan, L. (2012). An empirical research into EFL learners’ motiv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Language Studies, 2(3), 430-439.
    Vogt, F. (2002, September). Global new managerial policy developments enacted at local level in England and Switzerland.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British Research Association, University of Exeter, England, 12-14.
    Western Association of Schools and Colleges (WASC) (2013). 2013 Handbook of Accreditation Revised. Retrieved November 14, 2015, from file:///D:/DL/2013%20Handbook%20of%20Accreditation%20Revised.pdf
    Wheelahan, L.(2007). How not to fund teaching and learning. Australian Universities Review, 49(1&2), 31-38.
    Wholey, J. S. & Hatry, H. P. (1992). The Case for Performance Monitor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52, 604-610.
    Wright, C., & Oneill, M. (2002). Service quality evaluation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sector: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students' perceptions.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1(1), 23-39.
    Zeithaml, V. A., Berry, L. L. & Parasuraman, A. (1988). Communication and control processes in the delivery of service qual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52(1), 35-48.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