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許牧慈 Hsu Mu-tzu |
---|---|
論文名稱: |
傳統琵琶曲目研究 Solo repertoi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ipa |
指導教授: |
呂錘寬
Lu, Chui-Kuan 林谷芳 Lin, Gu-Fang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音樂學系 Department of Music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444 |
中文關鍵詞: | 琵琶 、曲目 、華秋蘋 、一素子 、高和江東 、五絃琵琶譜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63 下載:2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研究中國傳統樂器「琵琶」以獨奏形式發展過程中所涉及之歷代曲目,包含曲目列舉、曲名探源、文獻探討、譜式介紹與傳譜研究、樂曲功能、體裁、風格之分析以及版本比較、曲目數量估計、曲目分類以及曲目源流概述。
本論文章節之安排如下:第一章序論,說明研究目的、範圍,每部分不同之研究方法和撰寫方式,研究之條件與限制。第二章說明琵琶獨奏形式之特殊性與發展過程,琵琶曲目研究之意義與背景,此部分實為研究範圍和研究資料的進一步界說。第三至六章依時代先後以及樂譜記載狀況分類,逐首列舉並探討歷代琵琶樂曲。第三章列舉僅存文字記載而無樂譜之曲目,並對文獻中記載之資料作梳理,嘗試勾勒出此類樂曲之屬性風貌;第四章探討唐、五代時期以二十字譜式記載之樂譜、曲目,包含譜式研究之回顧、曲目列舉及分析;第五章則探討工尺譜式之樂譜與樂曲,此部分深入探究樂譜輯曲方式,選取對曲目研究有意義之樂譜,並詳細考慮各種樂譜所列出之樂曲、曲目數量。第六章是對第五章所列樂曲之橫向比較,工尺譜式所載之樂曲,在各傳譜間有重疊者,在此章作詳細的比對,首先將各譜本中相關樂曲名實關係作較徹底的梳理,另外也對一樂曲在不同譜本中呈現出的變化發展過程作一探討。第七章將所有列舉之曲目,作不同切入點的分類,以呈現琵琶曲目之特點、屬性、歷史發展。第八章結論,則提出本論文之研究成果、侷限與意義。
琵琶歷史悠久,沈澱豐厚之文化意涵;音樂風格縱橫開闔,極具縱深,實為中國文化中重要的部分。樂曲是樂種的軟體、靈魂,本論文以宏觀的視點,透過曲目的詳細列舉與源流研究,對琵琶音樂之歷史、美感手法、功能與在文化中產生的意義,反能得到更深入的認知和領受。
樂譜類(參考內容包含樂譜以及所附之序、跋、曲論、文集等)
一素子。《一素子寫本琵琶譜》(手抄本)。
人民音樂出版社編輯部編。《【十面埋伏】匯編》。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3。
上海音樂出版社編。《中國琵琶名曲薈萃》。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
中央音樂學院民族器樂系、音樂理論系編。《民族樂器傳統獨奏曲選集-琵琶專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
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編。《南北派大曲琵琶新譜》。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55。
中國管絃樂團。《衛仲樂琵琶演奏曲集》。上海:學林出版社,1994。
王範地。《王範地琵琶譜》(手抄本)。
王範地。《養和集》。
王露編著,李華萱、謝毓鵬、李榮聲整理。《玉鶴軒琵琶譜選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1。
朱荇菁、楊少彝傳譜,任鴻翔整理。《平湖派琵琶曲十三首》。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
任鴻翔。《琵琶曲論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
李廷松傳譜,李光祖整理。《李廷松琵琶譜》(手抄本)。
沈浩初。《養正軒琵琶譜》。上海:南匯商益印務局,1929。
沈浩初編著、林石城整理。《養正軒琵琶譜》。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
李芳園。《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手抄本)。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
李芳園。《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北京:音樂出版社,1955一版。
李芳園編;何明威,王天健譯譜;王天健執筆。《南北派琵琶新譜(今譯本)》。北京:華樂出版社,1997。
汪昱庭傳譜,李廷松整理《汪派琵琶─李廷松先生演奏譜》。台北:台北市立國樂團,1986。
沈肇州。《瀛州古調》。抄本。1916。
林石城
《林石城琵琶曲選》。香港:上海書局有限公司,1986。
《琵琶名曲選淺說》。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
《鞠士林琵琶譜》。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
林寅之。《琵琶古曲【十面埋伏】版本集錦與研究》。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9。
《高和江東》抄本琵琶譜。1528(存疑)。
陳澤民。《汪昱庭先生琵琶傳譜》。中央音樂學院油印本。1980。
張兼山。《檀槽集》抄本琵琶譜。1842。傅雪漪1979轉抄本。
解金福、葉緒然、謝家國編。《中國琵琶考級曲集》。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5。
葉棟。《唐樂古譜譯讀》。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華秋蘋。《琵琶譜》。觀文社印行,嘉慶己卯春日,1819。
樊少云傳譜,陳恭則、樊伯炎、殷榮珠整理。《瀛洲古調選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
鄭向恆。《琵琶獨奏十大名曲》。台北:學藝出版社,1981。
學藝出版社編輯部編。《琵琶獨奏十大名曲─附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譜》。台北:學藝出版社,1990。
劉德海。《劉德海傳統琵琶曲集》。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
曹安和編《文板十二曲》。台北:學藝出版社,1971。
榮齋等編;曹安和、簡其華譯譜,《絃索十三套》。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62。
書籍類
王維真。《漢唐大曲研究》。台北:學藝出版社,1988.5。
王重民。《敦煌曲子詞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50。
中國音樂史料。《古今圖書集成》琵琶部。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音樂史圖鑑》。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8。
任二北。《敦煌曲初探》。上海:上海文藝聯合出版社,1954。
任半塘。《唐聲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李民雄。《民族器樂概論》。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
東方音樂學會。《中國民族音樂大系—民族器樂卷》。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89。
吳祖強。《曲式與作品分析》。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94。
林谷芳。《諦觀有情》。台北:望月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7。
林石城。
《嘈切雜談—林石城教授琵琶文錄》。台北:學藝出版社,1996。
《琵琶教材》。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8。
林謙三。
《東亞樂器考》。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
《敦煌琵琶譜的解讀研究》。潘懷素譯。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57。
《雅樂—古樂譜的解讀》。日本:音樂之友社,1969。
修海林。《中國古代音樂史料集》。西安: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0。
修君、鑒今。《中國樂妓史》。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3。
高厚永。《民族器樂概論》。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8。
陳應時。《敦煌樂譜解譯辯證》。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
陰法魯等。《全唐詩中的樂舞資料》。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袁靜芳。
《民族器樂》。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
《樂種學》。北京:華樂出版社,1999。
張肖虎。《五聲性調式及和聲手法》。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
莊永平。《琵琶手冊》。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趙璞。《中國樂器學─琵琶篇》。嘉義市:著者發行,1991。
蔡宗德。《伊斯蘭世界音樂文化》。台北:五南出版社,2002。
黎英海。《漢族調式及其和聲》。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葉棟。
《民族器樂的體裁與形式》。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
《唐樂古譜譯讀》。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5。
楊蔭瀏。
《中國古代音樂史稿》。台北:大鴻圖書有限公司,1997。
《中國音樂史綱》。台北:樂韻出版社,1996.2。
鄭德淵。《中國樂器學》。台北:生韻出版社,1984。
韓淑德、張之年。《中國琵琶史稿》。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
劉靖之。《中國新音樂史論》。香港:音樂時代出版社,1998年。
學位論文:
王宣惠。〈琵琶古曲中的武套音樂探討--以【十面埋伏】、【霸王卸甲】與【海青拿天鵝】為例〉。台北藝術大學碩士論文,2004。
史辰蘭。〈上古梨形琵琶再分類與中國梨形琵琶之探源--以歷史圖像為主的研究〉。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范光治。〈琵琶古曲【夕陽簫鼓】之研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許克巍。〈華秋蘋琵琶譜之譯訂與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音樂組碩士論文,1988。
張嘉玲。〈林石城琵琶演奏風格例析〉。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音樂組碩士論文,1999。
鄭溪和。〈傳統琵琶記譜法及其符號系統的比較研究〉。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鄭聞欣。〈兩首七十年代琵琶協奏曲─【草原小姐妹】及【花木蘭】的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音樂組碩士論文,2003。
戴慧冕。〈琵琶武曲【霸王卸甲】之研究─五種流派曲譜風格之特色〉。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音樂組碩士論文,1996。
舒銀。〈浦東派琵琶曲【海青拿天鵝】演奏分析〉。中央音樂學院碩士論文,2008。
賴秀綢。〈瀛州古調之研究〉。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萬莉。〈【月兒高】諸版本比較研究〉。中國藝術研究院在職人員碩士論文,2005。
期刊論文:
王霖。〈琵琶「瀛洲古調派」發源地所見曲目〉,《中國音樂》No.1。2000。
王震亞。〈【瀟湘水雲】初析〉。中央音樂學報《民族音樂結構研究論文集》。1986。
毛繼增。〈敦煌曲譜質疑〉。《音樂研究》No.3。1983。
李武華。〈談任鴻翔琵琶新技法之意義〉。《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No.4。1996。
李榮聲。〈我對《關於琵琶曲譜【霸王卸甲】的分段標目》的看法〉。《人民音樂》No. 3。1963。
李吉提、鄺宇忠〈琵琶套曲【海青拿天鵝】結構特點〉。《中央音樂學院學報》No.4。1987。
李石根。〈唐大曲與西安鼓樂的形式結構〉。中央音樂學報《民族音樂結構研究論文集》。1986。
吳犇。
〈傳統琵琶小曲研究〉。《音樂研究》No.3。1987。
〈從傳統琵琶大曲的曲調素材及早期結構型態看其創作方式的一個方面〉。《中國音樂學》No.3。1990。
吳曉萍。〈《絃索十三套》曲式結構研究〉。《中央音樂學院學報》No.3。1996。
杜亞雄。〈【八板】及其形式美〉。中央音樂學報《民族音樂結構研究論文集》。1986。
欣立。〈圍繞琵琶史料的學術討論〉。《北市國樂》No.3。1997。
何昌林。
〈唐傳日本五絃譜之譯解研究〉。《西安音樂學院學報》No.4。1984。
〈唐傳日本五絃譜之譯解研究的幾點說明〉。《西安音樂學院學報》No.2。1984。
[日]峰 雅彥著、青野繁治譯。〈《三五要錄》所記載的演奏樣式〉。《民族音樂》No.4,1987。
林石城。
〈三點說明〉。《北市國樂》No.17。1992。
〈琵琶指法與表演之窺見〉。《中央音樂學院學報》No.1。1996。
〈一份珍貴的琵琶古譜《高和江東》〉。《中央音樂學院學報》No. 4。1981。
林谷芳。
〈從【塞上曲】看琵琶流派在左手指法運用上的基本分野—一個演奏法與風格間的初步探討〉。《台北市傳統藝術季特刊》。1994。
〈五本傳統琵琶譜〉。《中國音樂》No.6。1987。
林寅之。〈80年代中國琵琶藝術研究成果評述〉。《北市國樂》No.82。1992。
金建民。〈《絃索備考》曲源考譯〉。《音樂研究》No.3。1987。
武俊達。〈論曲牌聯套體---中國戲曲音樂構成形式之一〉。中央音樂學報《民族音樂結構研究論文集》。1986。
席臻貫。
〈佛本行集經.優波離品次琵琶譜符號考〉。《音樂研究》No.3。1983。
〈敦煌曲譜第一群定絃之我見〉。《西北師院學報》敦煌學研究增刊 No.10。1984。
〈唐五代敦煌樂譜新解譯〉。《音樂藝術》No.2。1988。
〈敦煌古樂〉。《音樂研究》No.4。1992。
孫麗偉。
〈【十面埋伏】的流派比較〉。《中國音樂》No.3。1995。
〈傳統琵琶樂曲中的文曲、武曲、文武曲〉。《音樂研究》No.3。2001。
常任俠。〈漢唐時期西域琵琶的輸入和發展〉。民族音樂研究論文集(一)。1956。14-28。
袁靜芳。
〈民間鑼鼓樂結構探微—對《十番鑼鼓》中鑼鼓樂的分析研究〉。中央音樂學報《民族音樂結構研究論文集》。1986。
〈文化背景與音樂功能的演變─【料峭】樂目家族研究之一〉,《中央音樂學院學報》No.2。1989。
〈模式分析與譜系家族梳理─【料峭】樂目家族研究之二〉,《中央音樂學院學報》No.2。1990。
〈絃索十三套的發掘與傳承〉。《音樂研究》No.3。1987。
曹月。〈略論明清琵琶曲譜及演奏家〉。《藝苑》No.3。1995。
曹安和。
〈唐代的琵琶技巧〉。《人民音樂》No.7,1962。507-514。
〈琵琶介紹〉,《音樂研究文選》,498-506。
〈絃索十三套派生出來的幾種偽譜〉。《文藝研究》No.4。1981。
賀善達。〈曠世瑰寶-琵琶古曲譜〉,《收藏》No.12,2006。
陳澤民。
〈對林石城先生“三點說明”的意見〉。《北市國樂》No.23。1995。
〈從【十面埋伏】樂譜版本看流派的衍變〉。《中央音樂學院學報》No.1。1997。
陳應時。
〈關於琵琶曲譜【霸王卸甲】的分段標目〉。《人民音樂》No.8。1962。
〈論敦煌曲譜的琵琶定絃〉。《廣州音樂學院學報》No.2。1983。
〈敦煌曲譜研究〉。《中國音樂》No.1。1983。
〈敦煌曲譜研究實錄初篇〉。《陽關》No.3。1983。
〈敦煌曲譜研究實錄補遺〉。《陽關》No.4。1983。
〈敦煌曲譜研究尚須繼續努力〉。《西安音樂學院學報》No.2。1984。
游昌發。〈【十面埋伏】初析〉。《藝術評論》No.11。1998。
傅雪漪。〈兩部新發現的琵琶古譜〉。《文藝研究》No. 4。1979。
董維松。〈論民族音樂中的三部性結構〉。中央音樂學報《民族音樂結構研究論文集》。1986。
楊久盛。〈琵琶名曲【海青拿天鵝】探源〉。《中國音樂學》No. 4。1994。
錢鐵民。〈李芳園的琵琶藝術〉。《音樂研究》No. 4。1986。
羅映輝。〈論板腔體戲曲音樂的結構原則〉。中央音樂學報《民族音樂結構研究論文集》。1986。
饒宗頤。〈敦煌琵琶譜讀記〉。《新亞學報》No.4 -2。1960。
五、 影音資料
The JVC video anthology of world music and dance.
正倉院之雅樂Gagaku Miusic of Eternety。Old sea 株式會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