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郁雅 |
---|---|
論文名稱: |
幼稚園教師利用博物館實施校外教學之研究─以參觀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為例 A Study of Preschool Teachers’ Teaching in the Museum Field Trip - The Experience of Visiting Taipei Astronomical Science Museum |
指導教授: | 黃明月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2 |
中文關鍵詞: | 幼稚園 、教師 、天文科學教育館 、博物館 、校外教學 |
英文關鍵詞: | Preschool, Tecaher, Science museum, Museum, School field trip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03 下載:2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幼稚園教師利用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以下簡稱天文館)實施校外教學之參觀經驗,目的在分析幼稚園教師利用天文館實施校外教學之動機、過程與反思,並了解其利用天文館實施校外教學之資源需求。研究方法採用質性研究的取向,依立意取樣選取8位臺北市具有利用天文館實施校外教學經驗之教師,以焦點團體訪談法收集資料並進行分析。研究發現與結論如下:
一、幼稚園教師利用天文館實施校外教學之動機
天文館之展示內容與展示型態符合幼兒學習需要;環境條件利於安排幼兒團體參觀;能主動提供幼稚園師生適切之資源服務,有助教師安排幼兒實施校外教學。
二、幼稚園教師利用天文館實施校外教學之過程
幼稚園教師利用天文館實施校外教學時,在參觀前之行前準備、參觀中之活動進行以及參觀後之後續活動,皆具有妥善之規劃與準備;惟在參觀過程中教師角色之教學主導性應更為積極。
三、幼稚園教師對天文館之資源利用需求與意見
在展示資源方面,希望館方能加強規劃多樣化的主題展示活動與幼兒專屬體驗學習區;在服務資源方面,導覽解說宜依觀眾年齡層分級服務、多元開發符合幼教的天文教育資源、教育研習活動以教師利於參與的時間為考量,並提供天文科學教材教具外借服務。
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分別對天文館、幼稚園教師與後續研究等三方面提出具體建議,以供未來相關實務工作以及後續研究發展之參考。
This study focuses on exploring the preschool teachers’ teaching experiences in Taipei Astronomical Science Museum field trip. Specifically, the purposes are to analysis the motivation, the process, the reflection, and to understand their need of resources for using and teaching in Taipei Astronomical Science Museum field trip.
This study applied qualitative research approaches and employed focus-group interviews to gather empirical data. By analyzing the preschool teachers’ teaching experiences and thoughts on Taipei Astronomical Science Museum field trips, this study presents the exhibitions and resources in Taipei Astronomical Science Museum are suitable for pre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and teachers teaching, teachers’ preparation and teaching for the museum field trips are well, and the teachers’ need and hope of Taipei Astronomical Science Museum is enriching the resources for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In addition to discuss and apply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the suggestion is submitted to the preschool teachers about using and teaching in Taipei Astronomical Science Museum field trips, the museums to promote teacher-museum interrelation, and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as references.
中文部分
于瑞珍(1997)。現代科學博物館的學習特徵。科技博物,1(3),4-10。
于瑞珍(2001)。教育理論在博物館教育上的應用。博物館學季刊,15(2),15-24。
于瑞珍(2002)。利用博物館作為學校教學資源之探討。教學科技與媒體,59,78-90。
于瑞珍(2004)。校外教學與科學博物館。教學科技與媒體,70,15-28。
于瑞珍(2005)。科學博物館與中小學互動關係─臺美兩個案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3(2),121-140。
王啟祥(2004)。國內博物館觀眾研究知多少。博物館學季刊,18(2),95-104。
王啟祥(2005)。博物館觀眾研究的進路。科技博物,9(4),33-46。
王靜如(1991)。高屏地區國小戶外教學現況與困難之調查分析。初等教育研究,3,363-396。
王鑫和朱慶昇(1995)。戶外教育的範疇。教師天地,75,2-11。
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1997)。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全館簡介。臺北市: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伍振鷟、林逢祺、黃坤錦、蘇永明(1999)。教育哲學。臺北市:五南。
朱敬先(2004)。幼兒教育。臺北市:五南。
何青蓉(2000)。從終身學習談博物館教育。博物館學季刊,14(2),7-14。
余民寧(1997)。有意義的學習。臺北市:商鼎。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臺北市:五南。
呂理政(1999)。博物館展示的傳統與展望。臺北市:南天。
宋嬪嬪(2007)。臺南市幼稚園教師博物館經驗之研究。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縣。
李宜嘩、林詠能(1997)。十三行博物館導覽服務滿意度與重遊意願研究。博物館學季刊,22(1),93-104。
李婓瑩(1999)。觀眾研究與二十一世紀博物館。美育,109,20-26。
李 晶(2001)。國小教師對休閒農場提供資源實施校外教學活動之評估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46(1),93-110。
李瓊慧(2007)。高雄市幼稚園教師運用高雄市立美術館資源之現況與滿意度調查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李麗芳(1997)。博物館學習與學校教育的互動。博物館學季刊,11(3),3-9。
沈 六(1997)。臺灣省各級學校校外教學參考手冊。臺中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周淑惠(1998)。幼兒自然科學經驗:教材教法。臺北市:心理。
周淑惠(2001)。海闊天空任遨遊-兒童學習環境規劃新視野。國教世紀,196,53-60。
周淑惠(2006)。幼兒園課程與教學。臺北市:心理。
林世洲(2000)。使用活動單的參觀模式對國一學生參觀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玉体(2001)。幼兒教育思想。臺北市:五南。
林志興(2004)。解說技巧。載於解說的藝術(頁48-55)。臺東市: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林佳慧、陳淑琴、薛婷芳、謝明昆、謝瑩慧、魏美惠(2007)。幼教課程與教學:理論與實務。臺北市:華都文化。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3,122-137。
林政弘(2005)。臺灣地區博物館經營管理策略。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林勝義(1997)。博物館功能與民眾之終身學習。博物館學季刊,11(4),7-12。
林輝明(2001)。國中教師安排學生參觀科學工藝博物館之障礙因素。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儷蓉(1999)。休閒農場資源與國小校外教學目標之相關研究─以學童及教師之觀點。朝陽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施明發(2000)。如何規劃博物館教育活動。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施明發(200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於博物館教育的啟示。博物館學季刊,15(2),25-38。
胡幼慧(主編)(1996)。焦點團體法。臺北市:巨流。
胡安慶(1994)。影響國小教師利用學童農園從事戶外教學活動意願之因素研究─以彰化地區辦理過校外教學國小為例。中興大學農業推廣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胡家豪(2006)。國中教師以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為校外教學地點之教育活動需求及障礙因素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范賢娟(2002)。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與教師社群的關係。博物館學季刊,16(1),63-67。
秦裕傑(2003)。博物館法難產。博物館學季刊,17(4),85-95。
耿鳳英(2003)。身體、行為與博物館展示。博物館學季刊,17(4),35-45。
馬若喬(2004)。鶯歌陶瓷博物館展示環境之教育性─從藝術教師的博物館經驗及其觀點探討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高慧芬(1997)。從教師的社會角色檢視博物館的成人教育功能-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為例。博物館學季刊,11(4),71-83。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翠娥(1998)。幼兒教材教法。臺北市:心理。
張譽騰(1987)。科學博物館教育活動之理論與實際。臺北市:文史哲。
張譽騰(2000)。當代博物館探索。臺北市:南天。
教育部(1987)。幼稚園課程標準。臺北市:正中。
許功明、劉幸真(1998)。博物館參觀經驗之比較─以省美術館與科博館為例。博物館學季刊,12(3),3-34。
郭世文(2003)。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行銷組合之研究:以學前教育機構目標觀眾為例。臺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縣。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育瑩(2001)。美術館幼兒教育學習環境初探─以高雄市立美術館為例。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國寧(2003)。博物館學。臺北市:空大。
陳淑琦(1994)。幼兒教育課程設計。臺北市:心理。
陳雪雲(2005)。臺灣博物館觀眾研究回顧與展望:從現代到後現代主體。載於王嵩山(主編),博物館、知識建構與現代性(115-140)。臺中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陳 媛(1995)。博物館四論。臺北市:國家。
陳慕迪(2001)。國小教師利用科學博物館教育發展學校本位課程的合作模式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陳麗華、林陳涌(2002)。情境模式的教學設計。載於詹志禹(主編),建構論 : 理論基礎與教育應用(頁147-160)。臺北市:正中。
彭子凌(2007)。博物館服務品質與滿意度之研究:以學齡前教師使用兒童美術館戶外教學為例。國立臺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曾瑞蓮(2002)。博物館幼兒科學教育理論與實務之探討。科技博物,6(6),42-54。
黃明月(1997)。博物館與自我導向學習。博物館學季刊,11(4),31-36。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臺北市:東華。
黃淑芳(1997)。現代博物館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市:臺灣省立博物館。
黃瑞琴(1994)。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黃嘉郁(2000)。博物館的非制式科學教育。科技博物,4(4),3。
葉冠菁(2000)。幼兒戶外教學規劃與實施歷程之個案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
葉英晉(1998)。從「請勿動手」到「請你動手」。歷史文物,8(4),73-85。
葉蓉樺(1997)。社會變遷中的博物館教育功能反思。博物館學季刊,18(1),55-62。
詹志禹(主編)(2002)。建構論 : 理論基礎與教育應用。臺北市:正中。
靳知勤(1997)。教師對科學博物館教學資源認知、運用之現況與障礙。教育研究資訊,5(4),101-118。
靳知勤(1999)。以博物館情境為例探討國小自然科教師運用社會教育資源充實教學之個案研究。科學教育學刊,7(2),111-133。
漢寶德(1991)。「教」與「化」之間。博物館學季刊,5(4),1。
漢寶德(2000)。博物館管理。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劉幸真(1997)。學校到博物館參觀教學之探討─從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星象教學談起。博物館學季刊,11(3),39-49。
劉婉珍(2002)。美術館教育理念與實務。臺北市:南天。
劉慶宗(2001)。博物館觀眾參觀經驗之研究-以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盧美貴(2005)。幼兒教育概論。臺北市:五南。
盧素碧(1980)。幼兒教育課程理論與單元活動設計。臺北市:文景。
謝文和(2000)。博物館與學校的教育夥伴關係。博物館學季刊,14(2),15-21。
鍾信明(2006)。臺北市國小五年級學童天文教學之研究─以參觀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簡楚瑛(1999)。幼兒教育課程模式。臺北市:心理。
中華民國博物館協會(2009)。中華民國博物館協會章程。檢索日期:2009年10月15日,取自:http:// http://www.cam.org.tw/big5/about2.htm#ch6。
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2009)。檢索日期:2009年8月15日,取自:http://www.tam.gov.tw/。
左曼熹(2009)。博物館參觀教學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展示參觀活動單。檢索日期:2009年2月5日,取自:http://www.mtedu.tmue.edu.tw/leeys_teaching/%AC%E3%B0Q%B7%7C/2001-17%AC%EC%B1%D0%AC%E3%B0Q%B7%7C/C54.doc。
教育部(2009)。國民中小學辦理校外教學實施原則。檢索日期:2009年9月20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regulation/B0055/國民中小學辦理校外教學實施原則.doc。
傅斌暉(2008)。以學校教育觀點解讀博物館觀眾研究。檢索日期:2008年12月25日,取自:http://www.ntnu.edu.tw/art/tank/art_education/museums/visitor_study.htm。
英文部分
AAM,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 (1992). Excllence and equity: Education and the public dimension of museums. Washington, D.C.: AAM.
Ault, C. R., & Herrick, J. (1991). Integrating teacher education about science learning with evaluation studies of science museum exhibits.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4), 101-105.
Bitgood, S. (1988). A comparison of formal and informal learning. Technical Report, 88, 10.
Bitgood, S. (1993). What do we know about school field trips. What research says about learning in science museums, 2, 12-16. Washington D.C.: ASTC.
Bruner, J. S. (1964). The course of cognitive thought.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 1-15.
Burcaw, G. E. (1997). Introduction to museum work . London: Alta Mira Press, A Division of Sage Publications Inc.
CMNC, Commision on Museum for a New Century. (1984). Museum for a new century. Washington, D.C.: The American.
Dale, E. (1969). Audiovisual methods in teaching. New York: The Dryden Press.
Essa, E. & Rogers, P. R. (1992/1998). An early childhood curriculum : from developmental model to application.
陳滄堯(譯)。幼兒課程 : 從發展模式到實際應用。臺北市:五南。
Falk, J. H. & Dierking, L.D. (1992/2002). The museum experience. Washington, D C: Whalesback Books.
林盈潔、羅欣怡、皮淮音、金靜玉(譯)。博物館經驗。臺北市:五觀藝術。
Falk, J. H., & Dierking, L. D. (2000). Learning from museums. Lanham, MD: AltaMira Press.
Falk, J. H. , Dierking, L. D. , & Foutz, S. (Eds.) (2007). In principle, in practice: Museums as learning institutions. Lanham, MD: AltaMira Press.
Falk, J. H., Koran, J. J., & Dierking, L. D. (1986). The things of science: assessing the learning potential of science museums.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70(5), 503-508.
Falk, J. H., Koran, J. J., & Dierking, L. D., & Dreblow, L. (1985). Predicting visitor behavior. Curator, 28, 249-257.
Ford, P. M. (1981).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outdoor /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Gardner, H. (1991). The unschooled mind: How children think and how schools should teach. New York: Basic Books.
Hammerman, D. R., Hammerman, W. M. & Hammerman, E. L. (1994/1999).Teaching in the outdoors.
周儒、呂建政(譯)。戶外教學。臺北市:五南。
Hein, G. E. (1998). Learning in the museum. London: Routledge.
Hooper-Greenhill, E. (1991). Museum and gallery educa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Hooper-Greenhill, E. (Ed.) (1999). The education role of the museum. London: Routledge.
Krechevsky, M. (1998). Project spectrum: Preschool assessment handbook.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Krueger, R. A. & Casey, M. A. (2000). Focus goup-a practical guid for applied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Sage.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CA: Sage.
Loomis, R. J. (1987). Museum visitor evaluation: New tool for management. Nashville Tennesse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State and Local History.
Loomis, R. J. (1993). Planning for the visitor: The challenge of visitor studies. In S. Bicknell & G. Farmelo (Eds.). Museum visitor studies in the 90s. (pp. 13-23). London: Science Museum.
Mitsakos,C. L. (1982). Six personal views of museums from the outside: An educator. Museum News, 60(5). 22-23.
Neuman, W. L. (1997/2000).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朱柔若(譯)。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臺北市:揚智。
Patton, M.Q.(1990/1995).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吳芝儀、李奉儒(譯)。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市:桂冠。
Rudmann, C. L. (1994). A review of the use and implementation of science field trips. School Sciece and Mathematics, 94(3), 138-141.
Screven, C. (1993). United States: A science in the making. Museum International, 178, 6-12.
Shields, J. (2001). Museum–school connections in the digital age. Technology and Learning, 21, 28-40.
Smith, J. U. (1970). Outdoor education. New York: Prentice Hall.
Stewart, D. W., Shamdasani, P. N. & Rook, D. (1990/2000). Focus Groups: Theory and Practice.
歐素汝(譯)。焦點團體: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弘智。
Strauss, A. & Corbin, J. (1990/1997).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iques.
徐宗國(譯)。質性研究概論。臺北市:巨流。
Talboys, G. K. (1996). Using museums as an educational resource. Aldershot: 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
Tamir, P. (1990).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mal, informal and non-formal science learni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2(2), 3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