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桂馨
Kuei-Hsin Lin
論文名稱: 臺北市某國小學生網路成癮傾向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Correlates of Internet Addiction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指導教授: 呂昌明
Lu, Chang-Ming
胡益進
Hu, Yih-J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Health Promo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9
中文關鍵詞: 國小學童網路成癮網路使用時間憂鬱傾向人際關係
英文關鍵詞: elementary-school students, Internet addiction tendency, hours of Internet use, depression tendenc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39下載:4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生個人背景、網路使用時間、憂鬱傾向、人際關係、父母對子女網路使用監督行為與網路成癮傾向的關係。以台北市某國小的學生為研究母群體,採結構式問卷進行調查,得到有效問卷242份(86.7%)所得資料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等統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的網路成癮傾向低於中間值。
    二、男生的網路成癮傾向高於女生;六年級的網路成癮傾向高於五年級。
    三、研究對象的網路使用時間與網路成癮傾向成正向關係。網路使用時間越長,網路成癮傾向越高。
    四、研究對象的憂鬱傾向與網路成癮傾向成正向關係。憂鬱傾向越高者,網路成癮傾向越高。
    五、研究對象的真實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傾向成負向關係;網路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傾向成正向關係。
    六、父母對子女網路使用監督行為與網路成癮傾向成負向關係;父母對子女網路使用監督行為越多者,網路成癮傾向越低。
    七、個人背景、網路使用時間、憂鬱傾向、人際關係、父母對子女網路使用的督導行為對網路成癮傾向的解釋力為47.3%,其中年級
    、網路使用時間、憂鬱傾向、網路人際關係為重要變項。

    最後根據研究所得的結果提出建議。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social variables and internet addiction tendency respectively. The subjects were selected from on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Structured questionnaire was adopted as the research instrument, and 242 valid samples (response rate 86.7%) were obtained. Data was analyzed by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The level of the subjects’ Internet addiction tendency was below average.
    2.The Internet addiction tendency of male student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female students. Moreover, the Internet addiction tendency of elementary school six-grader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five-graders.
    3.Subjects who spent longer time on the Internet had higher Internet addiction tendency.
    4.Subjects who had higher depression tendency had higher Internet addiction tendency.
    5.Real social relationships were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Internet addiction tendency while virtual social relationship on the Internet wa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Internet addiction tendency.
    6.Subjects who received more parental supervision on Internet use had lower Internet addiction tendency.
    7.The “background factors”, “hours of internet use”, “depression tendenc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parental supervision of children’s Internet use” could explain 47.3% variance of” Internet addiction tendency”. Moreover, “grade”, “depression tendency”, “hours of internet use”, and “virtual social relationship on the Internet” were important factors to Internet addiction tendency.
    These results were given suggestions to educators and provided for further studies.

    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誌謝.................... vii 目錄.................... vii 圖目次....................ix 表目次....................ix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問題....................3 第四節 研究假設....................4 第五節 名詞界定....................4 第六節 研究限制....................6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網路成癮....................7 第二節 學生網路成癮之現況 ....................12 第三節 網路成癮傾向及其相關因素....................13 第四節 國小生網路成癮相關研究....................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29 第一節 研究架構....................29 第二節 研究對象....................30 第三節 研究工具....................31 第四節 研究步驟....................36 第五節 資料分析....................3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38 第一節 個人背景變項、網路使用時間、憂鬱傾向、人際關係、父母對子女網路使用監督行為和網路成癮傾向的現況及分析....................38 第二節 個人背景變項、網路使用時間、憂鬱傾向、人際關係、父母對子女網路使用監督分別與網路成癮傾向之關係....................52 第三節 個人背景項、網路使用時間、憂鬱傾向、人際關係、父母對子女網路使用監督對網路成癮傾向的預測情形....................5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63 第一節 結論....................63 第二節 建議....................64 參考文獻....................68 中文部分....................68 英文部分....................75 附錄.................... 78 附錄一 問卷內容效度專家名單 ....................78 附錄二 問卷....................79 附錄三 量表使用同意書....................87

    中文部分
    天下出版社(2000)。天下雜誌2000年教育特刊。
    王秀蘭(2010)。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沉迷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王澄華(2001)。人格特質與網路人際互動對網路成癮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市。
    朱美慧(2000)。我國大專學生個人特性.網路使用行為及網路成癮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
    江永進(2009)。以人際互動特質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生網路成癮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立德大學,台南。
    江佩縈(2008)。國小高年級學生網路沉迷現象對自我概念、人際關係和課業學習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何振珮(2006)。花蓮市國民中學學生網路成癮傾向與身心健康、學業成績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
    吳怡靜(2000)。資訊教育家長信心調查。天下雜誌,233。
    吳慧菁(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父母管教方式與網路成癮行為的關係 ─以桃園縣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
    呂謂正(2009)。國中生網路成癮與青少年憂鬱症之相關研究,以新竹縣市國中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中壢市。
    李盈數(2010)。台北縣某國中學生網路成癮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佳蓁 (2005)。高職學生網路成癮相關因素及學習成就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
    李桂先(2006)。高雄市高職學生生命意義感、憂鬱情緒與自殺傾向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李曉君(2006)。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54期。
    沉福財(2011)。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成癮初探-以高雄市小港和前鎮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高雄。
    佘金玲(2004)。大學生依附連續性與憂鬱傾向、問題解決能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周榮、周倩(1997)。網路上癮現象、網路使用行為與傳播快感經驗之相關性初探。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臺北市。
    周榮輝(2009)。親子關係、社會支持與網路成癮傾向關係之研究-南桃園城鄉地區兩所小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元智大學,中壢市。
    孟繁中(2010)。高中職學生網路成癮、人際關係與攻擊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林杏足(2003)。高危險群學生輔導-網路成癮。取自http://highrisk.heart.net.tw/internet.htm(最後閱覽日2012/6/20)
    林季謙(2003)。不同網路能力、人格特質與人際關係中小學生對網路成癮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林怡杉(2008)。北部地區國小學童網路素養與網路沉迷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欣玫(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學業成就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市。
    林美芳(2008)。台北市高職學生完美主義、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唯斯(2008)。國中生網路成癮、人格特質與人際關係之研究-以瑞芳附近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邱瀕瑩(2010)。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成癮現象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五南。
    柯慧貞,2002。憂鬱症的心理因素。學生輔導,80,68-75。
    張文綺(2011)。國小高年級學童電腦網路使用行為、自我效能與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
    張春興(1992)。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重訂版)。臺北:東華。
    張高賓(2009)。國中小學生憂鬱篩檢量表編製之研究。測驗學刊,56(2),269-294。
    許仲毅(2008)。國小學生網路成癮、從眾行為與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許淑慧(2007)。國小六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家庭相關因素與網路成癮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
    許勝雄(1980)。如何促進良好的人際關係。台灣教育,354,31-34。
    許怡安(2001)。兒童網路使用與網路媒體素養之研究--以台北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梁良淵(2007)。探討嘉義地區國小學童之休閒活動類型、學習態度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
    陳昭佑(2010)。臺北市國小學童家庭環境對網路成癮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慧苓(2011)。青少年網路成癮評估模組之初探(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陳冠名(2004)。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及網路沈迷的因素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陳金英(2004)。網路使用習性、網路交友期望與社交焦慮之分析。資訊社會研究,7,111-145。
    陳淑惠、翁儷禎、蘇逸人、吳和懋、楊品鳳(2003)。中文網路成癮量表之編製與心理計量特性研究。中華心理學,45(3),279-294。
    陳嬿竹(2002)。網路與真實人際關係、人格特質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陳淑惠 (2000),「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劃一(1/2):網路沉迷現象的心理需求與適應觀點研究:網路成癮、壓力、與心理症狀之關連性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
    陳淑惠(1998)。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畫一:網路沉迷現象的心理病因之初探(1/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87-2511-S-002-023-N
    陳淑惠(1999)。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劃一:網路沉迷現象的心理病理之初探(2/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 NSC89-2511-S-002-010-N。
    游森期(2001)。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成癮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黃玉蘋(2003)。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自我概念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黃雅慧(2003)。虛擬世界中的真實人生:線上遊戲成癮現象及其相關因素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黃瑟娟(2011)。新北市三重與蘆洲兩所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成癮與學業成就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黃群峰(2009)。大專院校學生虛擬社會支持對憂鬱傾向與網路成癮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塗怡芳(2011)。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網路使用動機與網路成癮關係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葉士如(2008)。國中學生網路成癮與偏差行為之研究-以基隆市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楊易蕙(2005)。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自我概念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
    楊垂青(2005)。少年網路沉迷之研究-子女與父母管教之觀點(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
    楊美鋆(2010),國中生知覺父母管教方式、網路成癮及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
    楊國樞(1984)。青年的人際關係。中國論壇,204,10-26。
    楊淙傑(2011)。國中生人格類型、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楊德一(2010)。現實與虛擬的競賽-台北市高中職青少年網路成癮之緩衝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
    溫婉玉(2008)。大學生人際關係、自尊、網路使用時間和網路成癮傾向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董潔如(2002)。高中學生網路使用動機、使用行為、個人特性與網路沉迷現象之初探(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
    鄒佩璇(2009)。台北市高中職學生網路成癮行為與其相關因素研究-計劃行為理論之應用(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廖家和(2009)。影響中學學生網路成癮與虛擬人際關係之相關因素研究-以臺中縣某中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文尚 (2004)。國小學童網路成癮及網路素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
    劉玫君(2008)。國中生父母對子女電腦網路使用態度與其網路監督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劉漢政(2010)。國中學生社會支持、憂鬱傾向與網路成癮之分析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蔡沛錡(2004)。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之研究-以嘉義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
    蔡政軒(2011)。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在校學習態度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盧永欽(2009)。憂鬱程度與正向線上遊戲效果預期對臺灣男女大學生線上遊戲使用與網路成癮程度之預測(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
    盧浩權(2006)。認識青少年網路沉迷現象與因應。中等教育。57(2),114-127。
    賴昱霖(2007)。國小學童網際網路使用行為與資訊能力之相關研究-以雲林縣國小高年級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
    簡毓怡(2007)。青少年網路遊戲玩家的憂鬱情緒、親子關係適應與網路遊戲成癮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戴秀津(2003)。高中職學生網路成癮之相關因素及其身心健康影響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
    戴秀津、楊美賞、顏正芳(2004)。臺灣南部青少年網路成癮及其對身心健康影響之探討。慈濟醫學。16(4)。241-248。
    謝佑新(2010)。參與課後照顧之國小學童憂鬱傾向及其相關影響因子流行病學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防醫學院。臺北市。
    謝寶蓮(2007)。臺北縣國中生網路成癮與電腦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謝明達(2004)。國民中小學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之區辨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
    韓佩凌(1999)。台灣中學生網路使用者特性、網路使用行為、心理特性對網路沈迷現象之影響(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顏如佑(2004)。青少年網路成癮相關因子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
    顏碧伶(2000)。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生活壓力與網 路沉迷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魏希聖、李致中、王宛雯(2006)。高中職學生網路成癮之危險因子與偏差行為研究:以台中縣霧峰大里地區為例。台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0(1),89-105。
    龔慧玲(2010)。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成癮、真實與網路人際關係與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台東。
    英文部分
    Brenner,V.(1996). Psychology of computer use:XLVII. Parameters of internet use, abuse and addiction:The first 90 days of the internet usage survey. Psychological Reports, 80(2), 879-882.
    Chou, C.(2001). Internet Heavy Use and Addiction among Taiwanese College Students: An online interview study.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s, 4(5), 573-585.
    Costa, P. T. & McCrae, R. P.(1992). NEO-PIR: Professional Manual. Odessa, FL: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
    Goldberg, I.(1996). (2008, January 9).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Online forum comment. Retrieved 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ki/Internet_addiction_disorder.
    Griffths, M(1998).Internet addition:Does it really exist? In .Gackenbach(Ed.) ,Psychology and the Internet: Intrapersonal and interpersonal, and transpersonal Implications(pp.61-65). San Diego,CA:Academic Press.
    Heider, F. (1959). 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Jennifer, R.F.(1997)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Causes, Symptoms, and Consequences. Online forum comment. Retrieved From:http://chem.vt.edu/chem~dept/dessy/homors/ferris.html.
    Kaltiala-Heino, R., Lintonen, T., & Rimpela, A. (2004). Internet addiction? Potentially problematic use of the internet in a population of 12-18 year-old adolescents. Addic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12(1), 89-96.
    Kohlberg, L. (1995). The COgnitive-Developmental Appreach to Moral Education.InA.C.Ornstein&L.S.Behar-Horenstein(Eds.),Contemporary Issues in Curriculum,163-175. Boston:Allen & Bacon.
    Krejcie, R. V., & Morgan, D.W. (1970). Determining Sample Size For Research Activitie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30(3), 88.
    Lazarus, R. S., & Folkman, S. (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ew-York: Springer.
    Morahan-Martin, & Schumacher. (2000). Incidence and correlates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among college student. . Computer in Human Behavior, 16, 13-29.
    Nalwa, K., & Anand, A. P. (2003). Internet Addiction in Students:A Cause of Concern.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6(6),653-656.
    Peterson, A. V., Compas, B.E., & Brooks-Gunn, J. (1992). Depression in adolescence: cureent knowledge, research directions, and implications for programs and policy.Working paper commissioned by the Carnegie Council on Adolescent Development. New Yourk :Carnegie’ Corp.
    Petrie, H., & Gunn, D. (1998).Internet addiction : The effects of sex, age ,depression and introversion. 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 London Conference, 15
    Powell,D.H.(1983).Understanding human adjustment:Normal adaption in the life cycles.Boston:Little-Brown.
    Schutz, W. C.(1973). Enocounter, In Raymonl Corsini (Ed). Current psychotherapies. Itasca, Illinois: F. E. Peacock.
    Theodorson, G. A. (1970).Modern dictionary of sociology. Manufactured in the U. S. A. Apollo Edition, Online forum comment.Reprinted in Taiwan, 213. Workshop and Microsoft Corpor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nsbf.org/safe-smart/full-report.htm.
    Young, K. S. (1996).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04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ugust 11. from http://www.netaddiction.com/articles/newdisorder.html
    Young, K. S. & Rogers, R. C. (199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and Internet Addiction. Cyber Psychology & Behavior, 1(1), 25-28.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