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家偉
CHEN CHIA WEI
論文名稱: 寂寞城市-建築場景與其情感場域之研究
The Lonely City - A Study of the Landscape of Architecture and It`s Affectional Field
指導教授: 黃進龍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3
中文關鍵詞: 城市建築台北台北學
英文關鍵詞: City, Architecture, Taipei, Taipei-olog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79下載:2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城市是人類文明發展下所遺留的產物,除了構成城市外貌的物理條件外,包容於其中的文化與人群則是真正賦予城市生命特質的要件。而「建築」因為是同時具有物理及文化雙重面貌的「都市人為事實」,在其物理條件上遺留獨特的社會、文化及人群痕跡。筆者在求學期間,台北的城市景觀一直對筆者有股莫名的吸引力,筆者也因此對這城市產生極大興趣,希望藉由在這城市漫遊及觀察的過程中體會台北建築景觀的特質與形成原因,以及背後的人文意涵與創作的契機。

    本創作研究以台北發展中所遺留的建築場景為主題,探討其形成的背景與衍生出的人文情感意念,藉由藝術創作將筆者觀察到的特殊人文與情感意念,以描繪建築場景的形式呈現出來,期待觀者從作品中檢視城市文化與自身情感,進而提升自我與環境的認同。

    第一章針對本研究主題與目的做簡單的說明與名詞解釋;第二章則從各個面向探討台北建築景觀的特質與形成原因,以及筆者所觀察體會到的城市人文與情感意念;第三章從藝術史流派及創作技巧切入探討創作研究的理論基礎,以及攝影帶給筆者創作上的激盪與影響;第四章則說明筆者在創作中描繪的內容以及運用的形式與技法;第五章為作品說明,針對作品表現形式、創作理念及過程做介紹;第六章則為此研究做總結與反省。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前 言 1 第二節 創作動機與目的 3 第三節 創作的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四節 名詞解釋 9 (一) 城市建築 9 (二) 情感場域 11 第二章 創作契機及理念 12 第一節 台北建築景觀的特質與形成原因 12 (一) 失序紛亂的空間向度 13 (二) 極度壓縮的時間感受 15 (三) 形成背景及原因 17 第二節 城市空間與情感 29 (一) 台北城市空間對美感心理的影響 29 (二) 城市性寂寞 33 (三) 視覺空間的原風景 36 (四) 懷舊與歷史感 39 第三章 創作的學理基礎與攝影的影響 40 第一節 學理基礎 40 (一) 立體主義的空間概念 40 (二) 認知發展理論 48 (三) 蒙太奇手法與拼貼 50 第二節 攝影的影響 53 (一) 攝影物理條件的影響 54 (二) 攝影美學本質的影響 58 第四章 創作內容與技法 65 第一節 創作表現內容 65 (一) 建築場景及建築元素 65 (二) 畫面的時間性 66 (三) 情感意象及指涉 68 第二節 創作表現形式 71 (一) 分割性的空間表現 71 (二) 拆解錯置的空間配置 73 (三) 菱形畫面的運用 74 第三節 創作表現技法 76 (一) 水性媒材與油性媒材的混用 76 (二) 轉印手法 82 (三) 肌理構成-裱貼 84 第五章 作品說明 86 一、《寂寞城市》 87 二、《逝去的原風景》 89 三、《城市拼圖》 91 四、《惆 悵》 93 五、《逝 去》 95 六、《悼》 97 七、《聯 繫》 99 八、《城市夾縫》 101 九、《禁止飛翔》 103 十、《往復之城》 105 十一、《可見與不可見》 107 第六章 結 論 109 參 考 書 目 112

    1、柯錫杰,《心的世界-柯錫杰的攝影美學》(2006)。台北市,大塊文化
    2、郭冠霖 主編,《國軍眷村發展史》(2005)。台北市,史政編譯室
    3、黃孫權 等著,《隱逸的城市靈魂》(2005)。台北市,台北市文化局
    4、林昌修 等箸,《台灣的世界級=The selected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in Taiwan》(2005)。台北縣,木馬文化
    5、鄭晃二 編.,《城市散步 : 十二場城市文化、生活、景觀的漫遊紀事》(2005),台北市,田園城市
    6、安藤忠雄,《安藤忠雄的都市徬徨》(2005) /謝宗哲 譯。台北市,田園城市
    7、石井和紘 編著,《都市地球學 : 日本三大建築家的都市論集》(2004) / 謝宗哲譯。台北市,田園城市
    8、章光和,《住在巴特、宋坦、班雅明的照片裡》(2004)。台北市,田園城市
    9、黃文叡,《現代藝術啟示錄》(2002)。台北市,藝術圖書公司
    10、黃衍明,《尋找失落的故鄉:台灣城鄉紀實》(2001)。台北市,建築情報
    11、羅西(Aldo Rossi)著,《城市建築》(L'archittura della citta)(2000) /施植明 譯。台北市,田園城市
    12、陳淑華,《油畫材料學》(2000)。台北市,宏葉文化出版社
    13、張春興,《教育心理學》(2000)。台北市,東華書局
    14、華特‧班傑明(Walter Benjamin)著,《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Walter Benjamin Essais)(1998) /許琦玲 譯。台北市,台灣攝影工作室
    15、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明室–攝影札記》(La Chambre Claire) (1997)/ 許綺玲 譯。台北市,台灣攝影工作室
    16、劉振源,《立體派繪畫》(1996)。台北市,藝術圖書公司
    17、趙惠玲,《美術鑑賞》(1995)。台北市,三民書局
    18、吳光庭,《城市風格與建築形式》(1994)。台北市,文建會
    19、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著,《看不見的城市》(Le citta invisibili) (1993) /王志弘 譯。台北市,時報文化
    20、陳秋瑾,《現代西洋繪畫的空間表現》(1992)。台北市,藝風堂
    21、阮義忠,《攝影美學七問》(1991)。台北市,攝影家出版社
    22、傅雷(Fry, Edward F.)編,《立體派》(Cubism) (1991) / 陳品秀 譯。台北市,遠流出版
    23、劉其偉,《現代繪畫理論》(1989)。台北市,雄獅圖書
    24、詹宏志,《城市人:城市空間的感覺,符號和解釋》(1989)。台北市,經濟與生活
    25、雄獅西洋美術辭典編委會 編譯,《西洋美術辭典》(1988)。台北市,雄獅圖書
    26、李乾朗,《台灣建築》導論 (1985)。台北市,台北市建築師公會
    27、王秀雄,《美術心理學-創作、視覺與造型心理》(1975)。高雄市,三信出版社
    28、佳慶編輯部,《世界藝術百科全書》。台北市,佳慶文化事業

    文章及網路資料
    1、蔣戴榮,《完形心理學的視覺法則》,http://gc.shu.edu.tw/~tjchiang/indite/ 2008/3/18瀏覽
    2、陳純真,《簡論蒙太奇》,http://www.xiachao.org.tw/i_f_page.asp?repno=439 2008/3/26瀏覽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