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徐墡妮 Hsu, Shan-Ni |
---|---|
論文名稱: |
與ㄞˋ同行-以特殊教育議題入班宣導之多元文化課程研究 A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Research of In-class Publicity Programs with Special Education Issue |
指導教授: | 黃純敏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畢業學年度: | 10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32 |
中文關鍵詞: | 入班宣導 、同儕接納 、多元文化課程 、特殊教育議題 、標記理論 |
英文關鍵詞: | in-class publicity programs, peer acceptance,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special education issue, labeling theory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2166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57 下載:2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法,以國中普通班學生為主要研究參與者,建構並實施特殊教育議題入班宣導之多元文化課程。
研究旨在透過行動研究取向之課程設計與教學實踐,採取觀察、訪談、調查、文件分析等資料蒐集方法,從課程建構與教學實施、學生學習成效和教師專業成長三個層面,探究多元文化課程的建構與實施。
研究結果如下:一、以破除偏見、尊重差異、同理接納為主要核心目標,並以Banks多元文化課程發展模式,建構以特教議題入班宣導之多元文化課程。二、多元的教學活動、媒材與評量方式,配合增強策略與尊重友善之學習氣氛,能提升學生學習動機與成效。三、多元文化課程可增進學生對特教議題之認知,培養同理尊重之態度與展現關懷之行動。四、實踐多元文化課程之教育行動,能深化教師多元文化教育之知能與信念,並提升行動研究之能力。
In this study, the action research method is adopted, and the general class students as the main research participants, to construct and implement a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research of in-class publicity programs with special education issue in junior high school.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Through observation, interviews, surveys, document analysis and other data collection methods, discuss how to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the outcomes of student learning, as well as professional growth of teachers.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To break the prejudice, respect for differences, empathy and acceptance as the main concept, and with Banks'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model to construct a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of in-class publicity programs with special education issue.
2.Multiple teaching strategies, media and evaluation methods, with the enhanced strategy and respect for the friendly atmosphere of learning can enhanc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effectiveness.
3.A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can enhance students' awareness of special education issues, and helps students to cultivate an attitude of respect and empathy, and show the action of concern.
4.The practice of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can deepen teachers' knowledge, capability and belief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一、中文文獻
九年國民教育實施條例(1968)。
孔秀麗(2008)。國小學童對融合教育之身心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王天苗(1994)。啟智工作的省思-朝向人性化、本土化的發展。特殊教育季刊,50,5-14。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王欣宜、王淑娟(2008)。心理學。載於林寶貴(主編),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頁35-47)。台北:心理。
王欣宜、吳武典、陳俊隆、簡明建(2001)。對殘障者的態度調查及二十年前後的比較。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1,77-88。
王柏壽(1989)。國小學童受同儕接納的相關因素之研究。嘉義師院學報,2,9-151。
王科雅(2015)。綜合活動融合教育方案對國小普通班學生同儕接納成效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王振德(1999)。資源教室方案。台北:心理。
白佳民(2012)。國小高年級學生對資源班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何東墀、杞昭安、張勝成(1995)。師範學院學生對視覺障礙兒童態度之實驗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2,147-178。
何華國(2004)。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台北:五南。
何睿宜(2016,12月)。導盲犬上捷運,乘客嗆:那我也能帶訓練過的獅子老虎。ETtoday新聞。取自http://www.ettoday.net/news/20161205/823615.htm
吳亭芳、簡明建(2009)。特殊教育的發展與趨勢。載於林寶貴(主編),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頁3-34)。台北:心理。
吳婉君(2008)。國小學童對身心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以圖片情境式量表調查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吳淑美(1999)。融合教育的實施與困境。國教世紀,188,6-11。
吳淑美(2004)。融合班的理念與實務。台北:心理。
吳舜菁(2008)有愛無礙─特教宣導活動經驗分享。特教通訊,39,52-57。
吳曉玫(2005)。圖畫書教學應用於國小學童對身心障礙同學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
宋佳霓(2016)。以ADDIE模式發展學習障礙入班宣導之課程與教材研究-以桃園市W國中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心瑋(2007)。多元文化課程對國中生同儕接納程度之影響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李玉琴(2002)。東部地區國小學生對聽覺障礙同儕的接納態度與互動模式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特殊教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李美枝(2004)。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台北市:文笙。
李碧真(1992)。國民中學學生對聽覺障礙學生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李慧韻(2008)。國中普通班學生對資源班身心障礙同儕的態度:以台中縣為例。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沈慶盈、蔣明珊(2009)。社會學。載於林寶貴(主編),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頁93-132)。台北:心理。
沈寶玉(2001)。特殊教育理念融入社會科課程設計之協同行動研究─以「認識特殊需求兒童」課程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2013)。
身心障礙學生支持服務辦法(2013)。
孟海英和楊德華(2007)。有關兒童同伴接納狀況的略探討。現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6,7-8。
林生傳(2007)。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台北:心理。
林姉瑤(2009)。台中縣國民中學學生對聽覺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林東山(2005)。台中縣國小學生對接受融合教育之身心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林金誼(2009)。國中普通班學生對情緒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春嬿(2010)。台中縣國小普通班學生對學習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林真鍊(2004)。國小學童對於資源班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林乾福(2003)。國中學生對智能障礙同儕的態度。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淑鈴(2002)。國小二年級普通班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同儕接納課程之實施。臺東特教,16,31-43。
林暘甄(2013)。以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提昇普通班學生對身心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行動研究-以桃園縣某國小三年級為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身心障礙教育教學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寶貴(2009)。特殊教育學生鑑定、安置與輔導。載於林寶貴(主編),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頁211-254)。台北:心理。
邱佩瑩(1994)。國小學生對自閉症兒童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邱鈺喬(2003)。台北市國中生對就讀資源班學生的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邱嘉琳(2007)。高雄縣國小高年級學童對資源班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凃怡欣(2015)。金門縣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認同資源班學生學習情況與接納態度之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洪曼佾(2004)。「認識特殊兒童」課程對國中生接納障礙同儕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洪淑梅(2010)。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對輕度視覺障礙學生同儕互動及技能學習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洪儷瑜、蔡明富(2005)。還原「ADHD標記」真相?-不同標記與行為訊息對國小師生之知覺影響。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8,167-190。
紀建宇(2014)。國小普通班學童對學習障礙及情緒行為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胡士琳、梁瑞芸、陳怡潔、謝宇斐(2006)。行動研究。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台北:高等教育。
胡永崇(1993)。標記理論與特殊教育。特教園丁,8(3),1-6。
胡永崇(1996)。檢討幾個國內現有的特殊兒童鑑定與安置問題。特教新知通訊,4(2),1-3。
胡靜怡(2009)。以繪本教學提升普通班學生對身心障礙同儕態度之行動研究-以台北市某國小六年級學生為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徐享良(2007)。緒論。載於王文科(主編),特殊教育導論(頁1-46)。台北:心理。
涂添旺(2002)。台中市國民小學學生對視覺障礙學生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特殊教育法(2014)
高淑清(2008a)。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麗文文化。
高淑清(2008b)。質性研究的18堂課:揚帆再訪之旅。高雄:麗文文化。
康瀚文、張育嫻、張蕙蘭、陳鏗任(2006)。民族誌研究。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台北:高等教育。
張世慧、藍瑋琛(2011)。特殊教育學生評量。台北:心理。
張正偉(1999)。社會心理學。台北市:精銳。
張芬芬(2001)。研究者必須中立客觀嗎:行動研究的知識論與幾個關鍵問題。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頁1-32 )。台北市:揚智文化
張建成(2007)。獨石與巨傘-多元文化主義的過與不及。教育研究集刊,53(2),103-127。
張建成(2012)。同儕團體Peer Groups。載於劉真(主編),教育大辭書。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4550/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珍甄(2015)。嘉義地區國中普通班學生對情緒行為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張英鵬(2000)。原住民特殊教育學童之調查報告。教育部特殊教育小組委託研究報告。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
張宿志(2006)。國小普通班自閉症兒童同儕接納課程成效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蓓莉(1998)。資源教室方案應提供的支援服務。特殊教育季刊,67,1-5。
張靜雯(2003)。國中生對智障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莊勝義(2009)。從多元文化觀點省思「弱勢者」的教育「問題」與「對策」。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期刊,1,17-56。
陳玉祥(2007)。高雄縣國小學生對資源班同儕的態度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台北市:洪葉文化。
陳伯璋(1988)。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南宏。
陳佩貞(2014)。普通班學生對身心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以台北市Z國小為例。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怡靜(2014)。學生融合教育經驗對身心障礙者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奎憙(2006)。教育社會學導論。台北:師大書苑。
陳奎熹(1991)。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姿諭(2012)。彰化縣高中職學生對身心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陳思吟(2014)。入班宣導課程對於普通班學生接納亞斯伯格症兒童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政見(2000)。緒論:基本概念。載於王亦榮、李乙明、李永昌、杞昭安、洪榮照、胡永崇、徐享良、張昇鵬、陳政見、陳訓祥、黃世鈺、銷寶香、謝建全著,特殊兒童鑑定與評量(頁1-15)。台北:師大書苑。
陳柏璋(2009)。當前多元文化教育實踐與省思-兼論新多元文化教育的可能。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期刊,1,1-16。
陳美如(2000)。多元文化課程的理念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陳筱璘(2015)。臺南市國中普通班學生對自閉症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裕升(2014)。台北市國小普通班學生對視覺障礙學生接納態度之研究。台北市立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身心障礙教育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慧茹(2010)。台中縣國中學生對自閉症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陳麗如(2007)。特殊學生鑑定與評量。台北:心理。
彭素真(2006)。國小學童對身心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調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曾美玲(2008)。運用讀書會方案提升國小學童對身心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曾莉雯(2009)。統合取向繪本活動之班級輔導方案對國小一年級學童同理心與同儕接納之輔導效果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曾瓊霞(1998)。國小回歸主流的聽障學生與普通學生合作學習之成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游美惠(2009)。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基礎。載於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多元文化教育(頁39-60)。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
黃玉嬌(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對啟智班之認知與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黃金美歡(2005)。台北市國中學生對視覺障礙學生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政傑(1995)。多元社會課程取向。台北:師大書苑。
黃純敏(2014)。轉化的力量-多元文化課程與教學研究。台北:學富文化事業。
黃素娥(2006)。電腦動畫特教宣導活動對國小學生接納聽覺障礙同儕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黃梅貞(2009)。視覺障礙學生參與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瑞琴(1995)。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
黃翠琴(2005)。台中市國小普通班學生對自閉症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黃馨誼(2014)。國小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課程與教學調整及同儕接納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葉冠志(2006)。融合式體育教學對國小學童接納智能障礙同儕之態度與學習成效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葉振彰(2006)。彰化縣國小學習障礙學生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寧李羽娟(2006)。以繪本引導認識特殊學生課程設計與實施。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特殊教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趙麗華(譯)(2005)。Martin, R.著。真實的生活,真實的社區-智障者的賦權與全面參與。特殊教育季刊,97,17-26。
齊作毅(譯)(2010)。聯合國社會政策及發展部(Division for Social Policy and Development)。與身心障礙者—第一個五十年。取自http://disable.yam.org.tw/node/569
劉芯綺(2009)。合作學習介入融合式體育教學對國中生接納智能障礙同儕態度之研究。台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美慧(2009)。多元文化教育的基本概念。載於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多元文化教育(頁3-37)。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
潘慧玲(2006)。緒論:轉變中的教育研究觀點。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台北:高等教育。
蔡明富(2003)。教師與同儕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之知覺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明富(2006)。「標記」=「烙印」嗎?─從標記理論與相關研究談起。載於蔡明富(主編),打開「接納」開關─同儕接納情緒或行為問題學生課程彙編(1-14頁)。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蔡清田(2000)。行動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307-333)。高雄:麗文。
蔡清伶(2011)。班級輔導活動增進國小學童對身心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維真(2011)。高雄縣高職普通班學生對資源班學生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
賴采茵(2014)。國小高年級學童對身心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以臺中市太平區國小為例。大葉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鍾佳娟(2013)。同儕接納課程對亞斯伯格症兒童同儕關係與接納態度之成效。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簡瑄鍰(2014)。同儕接納課程對改善國小普通班智能障礙學生同儕接納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譚光鼎(2009)。特殊學生與多元文化教育。載於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多元文化教育(頁249-285)。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
蘇孟君(2007)。特教宣導課程對改變國中生接納障礙同儕態度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二、西文文獻
Athanasia, S. H. (1996). The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fiction and nonfiction literature:Increasing acceptance of children with diabilities. ( ERIC Reproductive Document No.ED394219)
Banks, J. A. (2004).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goals. In J. A. Banks & C. A. M. Banks (Ed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5thed.) (pp.3-30). Hoboken, NJ: Wiley.
Banks, J. A., & Banks C. A. M. (Eds.). (2004).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2nded.).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Bennett, C. I. (2010). Comprehensive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7thed.).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Donaldson, J., & Martinson, M. C. (1977). Modifying attitudes toward physically disabled persons. Exceptional Children, 43(6), 337-341
Grant, C. A., & Ladson-Billings, G. (1997). Dictionary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Phoenix, AZ: Oryx Press.
Heward, W. L., (2003). Exceptional children: an introduction to special education (7th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Merrill/Prentice-Hall.
Heward, W. L., Cavanaugh, R. A. & Ernsbarger, S. C. (2004).Educational equality for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In J. A. Banks & C. A. M. Banks (Ed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5thed.) (pp.317-349). Hoboken, NJ: Wiley.
Ibrahim, F., & Herr, E. (1982). Modification of attitudes toward disability: Differential effect of two educational modes. Rehabilitation Counselling Bulletin, 26(1), 29-36.
Laws, G. & Kelly, E. (2005). The Attitudes and friendship intentions of Children in United Kingdom Mainstream Schools towards Peers with Physical or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bility,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52(2), 79-99.
Nowicki, E. A.& Sandieson, R. (2002). A Meta-Analysis oh School-Age Children’s Attitudes towards Person with Physical or Intellection Disabilities. Internatioal Journal of Disability,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49(3) , 22-24.
Richard, T. S. (2005). Sociology (9thed.). New York, NY: McGraw-Hill
Sapon-Shevin, M. (1994). Playing favorites: Gifted education and the disruption of community.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Tiedt, P. L. & Tiedt, I. M. (1986). Multicultural teaching: a handbook of activities, information, and resources (2nded.).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Young, P. & Susan, A. A. (2006). Cultural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 (4th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