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勉均
Mien-Chun, Liu
論文名稱: 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之性別教育論述探究
A Study of Discourse of Gender Eduaction in Civics and Society Textbooks of Senior High School
指導教授: 陳素秋
Chen, Su-Chi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32
中文關鍵詞: 高中公民與社會論述分析性別平等教育
英文關鍵詞: senior high school civics and society, discourse analysis, gender equality educa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732下載:8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究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科書性別教育的論述呈現情形,採用論述分析之方法進行文本的研究。並以公民與社會科九九課綱、現行公民與社會科必修與選修之教科書作為分析對象,探詢四大領域文本論述對性別平等教育的態度與其所持的意識型態,以檢視各領域之性別平等教育圖像,分析結果如下:
    一、四大領域在課綱中置入性別議題的態樣:
    (一)社會領域成為性別議題發聲的主要空間。
    (二)各領域對於個體的不同預設皆影響該領域往後在性別議題發展的方向。
    (三)四大領域雖為同一學科,各領域對於該議題的詮釋仍堅守不同的領域知識,呈現各說各話的情形。
    二、四大領域在教科書文本論述實踐下的圖像:
    (一)社會領域:在性別認同上給予多元性別關係的理想描繪,在圖文的描述上仍再現了異性戀的性別框架。忽略多元的性別群體受壓迫的經驗與其他多元文化因素的交織探討。
    (二)政治領域:承襲課綱保持緘默的態度,但檢視圖文的內容卻也可發現文本往往在去性別的論述中,潛藏男性為中心的知識價值,遺忘了女性與其他性別群體在政治領域的參與經驗與社會貢獻。
    (三)法律領域:其嘗試在相關刑事法規納入性別平權立法的推動脈絡,與性別平等教育相扣合,但文本談及相關不平等之事例,仍聚焦在兩性上的不平等議題,對於多元的性別群體在權利上的保障與適用並未提及。
    (四)經濟領域:從客觀中立的經濟學論述,排除性別議題置入的可能性。但檢視相關供需與家務生產議題,可發現文本對家務勞動的性別劃分、市場生產與消費行為的性別想像間接合理的與父權社會的性別配置相扣合,再現父權社會的市場性別結構。
    三、四大領域在教科書文本論述中的互動:
    (一)文本與課綱的論述承接,仍受主流意識形態的撼動。
    領域之間的論述雖承襲課綱的內容與安排,但仍受到主流性別意識形態的左右,最後形塑出不同面貌的性別圖像。其不僅凸顯出各領域在課綱保有論述的能動性,也說明了教科書文本仍受主流性別價值的影響。
    (二)領域間透過論述的支持與搭架,再現父權社會的性別秩序
    四大領域透過不同的學理知識、選擇說與不說的方式,彼此橫向的串聯與支持,構連出父權體制在不同場域中的性別秩序,鞏固了父權體制的性別價值。雖在社會領域存在溢出的論述挑戰父權的搭架,但力量仍顯薄弱,父權透過文本論述所表露的權力一覽無遺。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representation of discourse of gender education in civics and society textbooks by applying discourse analysis to the 2010 curriculum guideline and to the textbooks.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of how the ideology and attitude of gender-equal education are held, the study examines the image of gender-equal education in the four areas—social, political, law, and economic—in civics and society textbook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The first how gender issues are deal with in the 2010 curriculum guideline is about:
    1.The social area provides more room for gender issues than the other areas do.
    2.The different attitude for gender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gender issues in the four areas.
    3.Although the four areas are integrated as one subject, each area sticks to its own content knowledge and therefore shares little commonality of perspectives on gender issues.
    Second, how gender equality is depicted through the discourse in the four areas of the textbooks:
    1.In social area:
    It ideally illustrates the multiplicity of gender relationships in terms of gender identity. However, the descriptions of the graphics still represent heterosexual-oriented perspectives, ignoring the minors’ experiences of being oppressed and failing to also include multicultural factors in the exploration of gender issues.
    2.In political area:
    The discourse of textbooks inherited the attitude of 2010 curriculum guideline: not referring to any gender issues. Through inspection of the graphics, however, the hidden male-centered value and knowledge can be found in the discourse of de-gendering. Females’ and other gender groups’ community involvement experiences and contributions to the society are overlooked.
    3.In law area:
    It attempts to incorporate legislation of gender equality into the introduction of criminal laws, which corresponds with the objectives of gender equality education. Nonetheless, when cases of gender inequality are mentioned, the focus is limited to male and female. How the rights granted by law can be applied to multi gender groups has yet been discussed.
    4.In economic area:
    It excludes the integration of gender issues with neutral and objective discourse of economics. If we further investigate relevant issues such as demand, supply or household, we can find that gender images of household work and market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activities are suggesting gender arrangements in a patriarchal society and reproducing patriarchal gender structure.
    Third, the relation of four areas in text discourse:
    1.Although the discourse in the textbooks follow 2010 curriculum guideline, they are still influenced by mainstream ideology, shaping different gender image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each area maintains its authority to deal with gender issues, and that textbooks are under the impact of mainstream values of gender.
    2.The four areas support and connect with one another, representing and consolidating patriarchal gender values and orders by applying their respective content knowledge and by choosing either to deal with gender issues or not. Although parts of the discourse in social area expresses different opinions on gender which are not based on patriarchal gender values, the impact is not strong enough. Patriarchy can be easily shown through the discourse.

    謝誌....................................i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v 表次....................................ix 圖次.....................................x 第一章 緒論..............................0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06 第三節 名詞釋義...........................09 第二章 文獻探討...........................13 第一節 性別平等教育的醞釀與發聲............13 第二節 性別平等教育在中學階段的課綱論述.....28 第三節 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研究之分析.........60 第三章 研究對象與方法......................81 第一節 研究對象...........................81 第二節 文本處理與分析......................85 第三節 研究方法............................91 第四節 研究流程...........................107 第四章 研究結果...........................108 第一節 社會領域課程之性別教育論述...........108 第二節 政治領域課程之性別教育論述...........138 第三節 法律領域課程之性別教育論述...........156 第四節 經濟領域課程之性別教育論述...........176 第五節 社會、政治、法律與經濟領域的論述互動..19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203 第一節 研究結論............................203 第二節 研究建議............................210 第三節 研究的限制與未來研究的建議............216 第四節 研究者的反身與後台揭露................218 參考文獻...................................223

    網路資料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a)第三期諮議報告書。2013年10月26日,取自http://homepage.ntu.edu.tw/~floratien/text/gen/edu_reform/subject3.pdf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b)總諮議報告書。2013年10月27,取自:http://www.sinica.edu.tw/info/edu-reform/farea2/
    教育部(199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2013年10月27,取自:http://teach.eje.edu.tw/data/files/class_rules/all.pdf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重大議題:兩性教育。2013年10月27,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2.php
    教育部(2004)普通高級中學家政課程暫行綱要。2013年12月9日,取自:http://www3.cnsh.mlc.edu.tw/~aao/ruels/edurules/95curriculum.htm
    教育部(2008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性別平等教育。2013年12月9日,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
    教育部(2008b)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2013年11月14日,取自: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3015&Page=8657&Index=3
    教育部(2009b)普通高級中學健康與護理科課程綱要補充說明。2013年11月30,取自:http://health-nursing.lygsh.ilc.edu.tw/%E7%9B%B8%E9%97%9C%E6%96%87%E4%BB%B6/18.pdf
    教育部(2012)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修正─重大議題:性別平等教育。2013年11月30,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普通高級中學「102學年度下學期」教科用書一覽表。2014年04月04日,取自國家教育研究院教科書審定資訊網:http://review.naer.edu.tw/Bulletin/FA.php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普通高級中學「102學年度上學期」教科用書一覽表。2014年04月04日,取自國家教育研究院教科書審定資訊網:http://review.naer.edu.tw/Bulletin/FA.php
    許芳菊(2011)面對危險「性」時代,怎麼辦?親子天下雜誌,第24期,2013年11月25,取自: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19908
    曾嬿芬(2006)照顧經濟學導讀,取自性別研究之理論與實踐研究營網站,擷取自:2014年09月14日:http://gteacher.kmu.edu.tw/main08.htm#第三梯次活動紀錄。
    期刊、論文
    王蘋(1997)反性騷擾運動的騷動主體,摘錄自《性/別研究的新視野:第一屆四性研討論論文集(上)》,169-88。
    王雅各(1999)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史。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王雅玄(2005)社會領域教科書的批判論述分析—方法論的重建。教育研究集刊,51(2),67-97。
    王雅玄(2012)當代歷史教科書中的他者論述,教科書研究,5(3),131-142。
    方德隆(2009)高中新課程特色與展望。教育研究月刊,1,12-25。
    方毓聖(2012)高中英語教材之性別角色探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班,台北市。
    方孝鼎(2002)「雛妓救援理性的緣起與流變:1987-1996」,重訪東亞:全球、區域、國家、公民,文化研究學會2002年會。
    石之瑜(1994)女性主義的政治學方法論,婦女與兩性學刊,(5),185-207。
    成令方(2004)都是異性戀父權惹的禍!性別平等教育季刊,27,131-139 。
    朱淑雅、黃儒傑、葉雪枝、廖裕月、蕭敏華(1997)國民小學一年級(上)----社會科教科書內容之分析。國民教育,37(3),39-54。
    朱美珍(2011)課程審議的理想與實際:臺灣中學社會類科教科書審定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研究所,台北市。
    江宜樺(1998)。社群主義與歷史文化共同體 收於: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
    江佩璇(2008)中等教育社會科教科書中同性戀議題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嘉義。
    卯靜儒(2001)台灣近十年來課程改革之政治社會學分析。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1):79-102。
    卯靜儒(2002)個人的/政治的:艾波的權力、知識與教育。載於蘇峰山主編《意識、權力與教育-教育社會學理論導讀》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卯靜儒、張建成(2005)「在地化與全球化之間─解嚴後台灣課程改革論述的擺盪」,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5(1) :39-76
    卯靜儒、甄曉蘭、林永豐(2012)高中課程改革之政策形塑與實施的歷程分析:以95課程暫綱為例。課程與教學季刊15(3): 181–206。
    羊憶蓉(1994)教育與國家發展:台灣的經驗。台北:遠流。
    李元貞(主編)(1988)兩性平等教育手冊。財團法人婦女新知基金會。台北。
    李元貞(1993)體檢國小教科書---主體檢驗:兩性觀。台北:台灣教授協會。
    李淑菁(2011)性別教育的論述角力:教師的詮釋與想像。教育與社會研究,第22期,頁39-92。
    李淑菁、謝小芩(2008)性別教育政策的形成:從行政院教改會到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研究台灣,4,119-148。
    李淑菁(2008)族群想像下的性/別意象再思:台灣多元文化教育,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76期,頁179-216
    李坤崇、林堂馨(2003)高中新課程發展及其與舊課程總綱之比較。教育研究月刊,115。
    余曉嵐(2005)現代「性」的追求:台灣性教育論述之歷史考察。(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呂純如(2004)七年級社會學習領域性別平權教育之研究-教科書分析與教室觀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研究所,台北市。
    呂美慧(2008)M. Foucault與D. E. Smith論述分析之比較及其對教育研究之啟示。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39(2),71~104。
    邱齡嬅(2004)現行高中國文教科書的性別偏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高雄市。
    吳孟芬(2008)國小社會教科書族群意識型態之批判論述分析。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
    吳瓊洳、蔡明昌(2011)國中社會學習領域公民教育課程之多元文化概念分析與建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報,21,71-91。
    吳財順、張素貞(2004)國民中小學課程鬆綁的美麗與哀愁-析論課程改革的問題與對策,載於課程綱要實施檢討與展望〈上〉。台北:師大書院。
    林有土(2012)論現行「公民與社會」課程在公民教育中的角色-以98高級中學必修課程為例。商業職業教育,125,33-40
    林信志(2011)高中教科書性別偏見之初探:以各版本高中公民與社會第一冊為例,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雙月刊,6,61-72。
    林信志、楊國揚、林以文、劉寶琦、裘長平(2011)高級中學公民與社會教科書性別偏見之研究。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洪慧玲(2008)性別平等教育法形成之論述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台北市。
    洪鎌德(2011)女性主義在國際關係學說中的挑戰與定位,台灣國際研究季刊 第7卷第2期,頁93-128。
    周麗玉(1999)兩性平等教育融入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時代意義。兩性平等教育季刊,7,97-101。
    周佩儀(2002)國小教師解讀教科書的方式。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5,115-138。
    畢恆達(2000)從兩性平等到性別平等:記葉永鋕。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3, 125-132
    范 雲(2003)政治轉型中的婦女運動:以運動者及其生命傳記背景為核心的分析取向〉,《台灣社會學》,5: 133-194。
    栗慧文(2003)國小教科書性別角色內容分析以語文領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
    莊明貞(2003)性別與課程理念、實踐。台北:高等教育出版。
    莊明貞、林碧雲(1997)檢視國小社會科新版教科書性別角色之偏見。發表於新興課程領域系列研討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主辦。
    莊明貞(2012)性別、知識與權力:九年一貫社會領域教科書中性別文本的論述分析。摘錄自:課程改革-理念、趨勢與議題。台北:心理出版社
    倪炎元(2006)進入傅柯系譜學分析的兩種策略,新聞學研究,87,183-188。
    倪炎元(2011)批判論述分析的脈絡建構策略:Teun A. van Dijk與Norman Fairclough的比較,傳播研究與實踐,1(2),83-97。
    倪炎元(2012)批判論述分析的定位爭議及其應用問題:以 Norman Fairclough 分析途徑為例的探討,新聞學研究,110,1-42。
    黃光雄(1993)多元文化教育─序,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台灣書店。
    黃書祥(2007)國小社會教科書家庭概念之批判論述分析-以K版第一冊第一單元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
    黃政傑(1988)生活與倫理課本教些什麼;教材理想的需求。台北:心理。
    黃政傑(2002)重建教科書的概念與實務。課程與教學季刊,6(1),1-12。
    黃煜文(2000)傅柯的思維取向─另類的歷史書寫。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印行。
    黃琦珴(2011)高職英文教科書中性別歧視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高雄市。
    陳柳妃(2005)台灣女性議題報導文學:以文學傳播理論為核心的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
    陳春月(2009)國小國語教科書中人物形象演變之研究--以民國39年-97年教科書為例(未出版之博士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博士班,臺中市。
    陳怡茹(2008)高中美術教科書中性別意識型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台北市。
    陳昭如(2006)性別與國民身分-台灣女性主義法律史的考察,臺大法學論叢,35(4),2-103。
    陳昭如(2010)婚姻作為法律上的異性戀父權與特權,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27期,頁:113-199。
    陳素秋(2008)性別化公民主體,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25期,頁127-163。
    陳素秋(2012)以女性主義觀反思公民參與:普遍性與特殊性之辯。收於:現代公民素養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家教育研究院出版。
    陳素秋(2013)差異化的女性公民社會參與:以過程中主體出發,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第8期,頁:76-103。
    陳先雲(2013)影響你生活的平民經濟學。台北:大智文化。
    張輝潭(1995)台灣當代婦女運動與女性主義實踐初探──一個歷史的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張玨(1999)性教育╱兩性教育╱性別教育╱兩性平等教育。兩性平等教育季刊,7,17-23。
    張盈堃(2001)性別教育:批判教育學觀點。台北:師大書苑9。
    張娟芬(2001)愛的自由式:女同志故事書。台北:時報。
    張建成(2007)獨石與巨傘—多元文化主義的過與不及。教育研究集刊,53(2),103-127。
    張茂桂(2009)再探公民:反思高中《公民與社會》新課綱之訂定,公民訓育學報,20,1-31。
    張馨丹(2010)性別平等教育議題融入國小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
    楊佳羚(2002)衛教性教育論述中的性別政治與權力關係。發表於「性別、知識與權力研討會」,147-174。
    楊鳳純(2007)國民小學生活敎科書性別角色偏見之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社會學習領域碩士班,新竹。
    楊露萍(2007)歷史、性別與教學:高中歷史教科書中的婦女及其敘寫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市。
    楊献文(2007)國小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科書性別平等教育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體育教學碩士在職專班,臺東。
    楊婉瑩(2011)台灣婦運與世代價值差異。政治科學論叢,49,161-196。
    董秀蘭(2009)多元文化公民權導讀。載於:多元文化教育名著導讀,劉美惠主編,台北:學富文化。
    游鑑明(1999)明明月照來時路:臺灣婦運的歷史觀察。王雅各編,性屬關係(下):性別與文化再現,頁197-226,台北:心理出版社。
    游美惠(2004)多元文化與女性主義教育學:文獻評析與議題深探。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4(2),41-69。
    游美惠、黃馨慧、潘慧玲、謝小岑(2004)從性別盲到性別敏感的教育研究-以婦女的成人教育與性教育研究的文獻回顧為例。通識教育季刊,第11卷,第1-2期,第1-38頁
    游美惠(2005)性別教育最前線。台北:女書店
    游美惠(2008)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的性別實踐初探:從性別平等與多元文化觀點出發。載於:認識新興重要教育議題專刊,頁88-102,銘傳大學師資培育中心與教育研究所:台北。
    游美惠、蔡麗玲(2010)性別好好教:性別平等教育課程與教學教材「國中版」。教育部。
    趙凱(2005)當經濟學遭遇性別─女性主義經濟學的綱領與範疇。思想戰線,第4期 第31卷。
    趙素貞(2011)台灣原住民學生族語認證政策之批判論述分析,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 第4 卷 第2 期 77-96 。
    廖月觀(2008)國小高年級教科書性別平等教育議題之內雌容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雲林。
    蔣淑如(2012)國中臺灣史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之演變:女性主義史學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嘉義市。
    潘慧玲、黃馨慧(2003)婦女與教育。載於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主編),婦女權益報告書,78-115。台北: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
    潘慧玲(2005)台灣新一波之高中課程改革。文教新潮,10(3),6-20。
    潘慧玲、王淑芬、李明穎(2006)台灣教育政策中性別論述之形構。論文發表於香港教育學院主辦之「性別平等教育的挑戰與前景:亞太地區第二屆國際研討會」,香港。
    劉容伊(2005)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之研究--以視覺藝術範畴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台北市。
    劉珍齡(2008)高中學生對99家政課程綱要學習需求與學習興趣之探討:教師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學系,台北。
    黎倩菱(2013)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研究所,台北。
    歐用生(1985)我國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意識型態之分析。新竹師專學報,12,91-123。
    盧怡君(2009)臺海兩岸國/初中健康與體育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台北市。
    賴玉真(2011a)高中公民與社會科課程中的性別平等教育之研究--以中部地區三所學校公民與社會科教材及教師訪談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彰化。
    賴玉真(2011b)淺談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的性別平等--以高中「公民與社會」教師的觀點。公民與社會議題專欄。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賴文惠(2011)性別平等教育議題年度比較之內容分析-以國小社會教科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台中市。
    賴桂玲(2014)戰後國(初)中公民教科書社會議題內涵演變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謝小芩(1995)教育:從父權的複製到女性的解放,劉毓秀編,載於台灣婦女處境白 皮書。台北:時報。
    謝臥龍(1998)兩性平等教育的意涵與反思。高市文教,62,38-43。
    謝小芩(1999)「檢視國中一年級教科書是否符合兩性平等原則」專案報告書。教育部兩性平等委員會,臺北。
    謝臥龍(2002)國民小學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的檢視,載於性別平等教育─探究與實踐。台北五南。
    謝臥龍(2003)女性主義思潮下性別權力關係重購的省思。載於:知識型構中性別與權利的思想與辯證,謝臥龍主編,台北:唐山。
    顏國樑、簡安茹(2006)性別平等教育法的立法背景、過程、內涵及啟示,學校行政雙月刊 46,279-299。
    簡玉萍(2011)國小綜合活動教科書中的性別平等教育。教育研究論壇,3(1),207-225。
    蕭揚基(2001)公民與公民教育─新世紀公民教育發展方向。公民訓育學報,10,p.125-148
    藍順德(2011)教科書意識型態—— 歷史回顧與實徵分析。台北:華騰。
    蘇峰山(1996)公民身份與公民教育的理論探討。國立編譯館通訊,9(4),19-26。
    蘇芊玲(1996)從教材看女性的教育處境。刊載於第二屆全國婦女國是會議論文集(頁18-23)高雄:高雄縣政府社會科婦幼青少年館。
    蘇峰山(2004)論述分析導論。教育社會學通訊。54,18-31
    蘇芊玲(2002)兩性平等教育的本土發展與實踐。台北:女書。
    蘇怡婷(2008)國中英語科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
    顧燕翎(1989)女性意識與婦女運動的發展,載於女性知識份子與台灣發展,頁 91-134。台北:聯經。
    西文翻譯
    Allan G. Johnson(2008)成令方、王秀雲、游美惠、邱大昕、吳嘉苓譯。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台北:群學。
    Apple. M(2002)王麗雲譯。意識型態與課程。台北:桂冠
    Bourdieu, P(1972)宋偉航譯。實作理論綱要。台北:城邦。
    Connell,R.W(2002)劉泗翰譯。性/別 多元時代的性別角力。台北:書林。
    Foucault, M(1972)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台北:麥田。
    Foucault, M(1990)尚 衡譯。性意識史-第一卷:導讀。台北:桂冠圖書。
    Foucault, M(1975)劉北成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台北:桂冠圖書。
    Mary Holmes(2012)謝明珊譯。性別社會學導讀。台北:韋伯。
    McLaren P.(2003)蕭昭君、陳巨擘譯。校園生活—批判教育學導論(Life in schools : an introduction to critical pedagogy in the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台北:巨流。
    西文
    Althusser, L(1970)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 Monthly Review Press.New York.
    Bourdieu, P.(1977)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Cambridge, M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ourdieu ,P(1977/1990)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Society and Culture, Sage Publications Chapter 4, pp177-219.
    Baker(2009)Economic Criticism as Feminist Intervention,Early American Literature,44, pp.653-656.
    Carabine, J. (2003)Unmarried Motherhood 1830-1990: A Genealogical Analysis. In M. Wetherell, S. Taylor, and S. J. Yates(eds.)Discourse as Data: A Guide for Analysis (Ch7)
    Foucault, M.(1972)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Foucault, M.(1980)Power/Knowledge: Selected Interview and OtherWritings 1972-1977, C. Gordon, ed.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Foucault, M.(1995)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prison. New York: Vintage.
    Foucault, M.(1990)The history of sextuality: An introduction(Vol. 1). New York:Vintage.
    Himmelweit, S.(1995)‘'The Discovery of ‘Unpaid Work.’ ’’ Feminist Economics 1(2):1 – 20.
    Kendall, G. & Wickham, G.(1999)Using Foucault’s methods. London: SAGE
    Kincheloe J.L & Steinberg, S.R.(1997)Changing multiculturalism.Philadephia:Op
    Mills, S.(2004)discourse. London: Routledge.pp.1-25.
    Marilyn Power(2004)Social Provisioning as a Starting Point for Feminist Economics. Feminist Economics 10(3),pp.3-19.
    Folbre, Nancy(1994)Who Pays for the Kids? Gender and the Structures of Constraint. London:Routledge.
    Plummer Ken(2004)Speaking Its Name- Inventing a lesbian and gay studies, in Modern Homosexualities: Fragments of Lesbian and Gay Experience .(NY: Routledge, 1992).
    Sandra J. Schmidt(2012)Am I a Woman? The normalization of woman in US history. Gender and Education 24(7),pp1-18.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