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怡碩
I-Shuo Chen
論文名稱: 日治時代玉井盆地的農林土地開發
The land cultivation of farming and forestry in Yujing Basin during the Japanese-ruled period
指導教授: 吳進喜
Wu, Jinn-Shi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論文出版年: 2002
畢業學年度: 9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7
中文關鍵詞: 日治時代玉井盆地土地開發日資會社邊區土地調查林野調查林野整理國有林野新式製糖業國家掌控區域特色區域地理
英文關鍵詞: Japanese-ruled period, Yujing Basin, land cultivation, private Japanese corporation, frontier, land investigation, forest-wild investigation, forest-wild arrangement, public forest-wild areas, modern cane-sugar refinery industry, authority of the state, regional specialty, regional geograph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14下載:5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土地開發過程的角度,瞭解位處臺南淺山邊區地帶的玉井盆地,自清代至日治時代墾拓的空間差異,並以日資會社為主體,說明其在盆地內的進駐過程、經營內容與開發成果,以檢視一個具封閉性的山間盆地,在日人五十年的統治後,呈現的區域特色及其影響。
    清末玉井盆地的區域特性, 其自然環境,呈現常年高溫、夏雨集中、乾濕分明、易生乾旱的氣候,嚴重影響水資源的分配與農業活動的經營;而逼近內山、地勢叢雜、大河貫流、階地廣布的盆地地形,使之對外交通不便,形勢較為封閉。盆地內的土地利用,除田園耕地與聚落主要分布於盆底河階,廣大的淺山坡地淪為採集、放牧、濫墾的場所,荒地遍佈。整體而言,盆地之總耕地率偏低,土地贍養力不高,土地具有低報酬性的環境特質,以及耕地零碎,以傳統自給性經濟為主的經濟型態。盆地的歷史發展,由原屬於平埔族原住民族群的生活領域,在清初原住民內附而納入清帝國的統治後,隨著漢人不斷入墾,盆地原有的社會經濟結構乃逐漸轉變,復因林爽文事件的影響,在設官治理與軍事佈防下,遂成為臺灣的邊防重地之一。此後,盆地內的區域發展,是傳統漢人社會組織與聚落的成形,與原住民族群的衰弱、退卻,長久作為清廷治臺的邊區,在清末開山撫番事業的刺激下,私人墾殖風潮再起,而土地清丈事業的施行,可視為國家體制引入的前奏。
    日資會社進駐的時代背景,則是日治初期盆地附近成為抗日武力與日本軍警相互襲殺的場所,在總督府施以武力討伐後,國家權力終於掌控盆地,有助於土地調查事業的迅速推展,也為後來日本內地資本的投入奠定基礎。明治31年(1898)由北臺開始施行的土地調查事業,確立田園耕地的業主權,促進臺灣的近代化與資本主義化,也建立了一套有助於國家統治的地理系統。明治43年(1910)開始施行的林野調查,則是將廣大的山林原野地也納入國家掌控,不但全面建立林野地帶的地權關係,在林野地幾乎全屬國有的情況,有助於總督府誘導日人資本投入墾殖,達到資源開發的目的;繼而大正3年(1914)開始施行林野整理,將國有林野施以區分與處分調查,逐步建立臺灣現代林業經營的基礎。至於日治時代玉井盆地的產業發展方向,在臺灣作為日本之殖民地,呈現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與集權統治,納入日本資本主義再生產的結構中,以及臺灣西南部利於蔗作生產的經濟條件,成為日人資本之新式製糖業與旱作大地主資本集中地的影響下,玉井盆地存有大片國有林野的條件,與總督府頒佈有利於日人資本取得大片土地利權的優厚獎勵,使日資會社得以進駐施以大規模的農、林、牧業與新式製糖廠的經營。
    因此,在日俄戰後日本國內景氣熱絡引發日人在臺投資熱潮的1910年代,當臺灣西部平原紛紛出現以銀行資本為主力,設置大規模新式製糖工廠的同時,玉井盆地也以三千餘甲可耕地的地理環境,於明治末期吸引臺灣人資本在此設置機械製糖工廠,後因財力不足而轉讓與日人經營。新式製糖場為確保原料來源的充足,不但擴大原料採取區、獎勵植蔗、興修水利、贌耕民有地、開設自營農場以外,更在總督府的優厚獎勵下,在大正時期開始在盆地周緣的淺山丘陵進行經濟造林與坡地旱園的墾殖活動。另一方面,依總督府制訂的林野新規獎勵,玉井盆地周圍的淺山地帶也因此同時存在著其他具大規模特徵的山林業(臺南農林、渡瀨同族株式會社)、畜牧業(川原牧場、柏尾牧場)經營。在這波墾殖浪潮下,盆地內的淺山地帶已全面性地被日資會社圈佔殆盡。
    不過日資會社的土地墾殖,深受乾旱頻仍、林火不斷、地勢叢雜、疫癘盛行等自然環境的制約,以及余清芳事件與經濟不景氣等外在環境的影響,導致墾拓不順、經營困難,也造成各會社的墾殖成果,在經營內容、資本能力、歷史因素、與甘蔗原料採取區制約的差異下,呈現區域差異。結果顯示墾殖成功地主要集中於盆地東西兩側的淺山坡地,土地利用以相思樹造林地為主,除代表耕地開墾極受限制以外,大規模的林地利用為獲取國有林野所有權的最佳方式。至於非會社資本的土地開發,除受到會社進駐的制約,尚有開墾規模較小,土地規模零細的特色。而盆地內未處分的國有林野地,則施以國營造林,因此,玉井盆地的淺山丘陵的地表景觀,經由民營與國營造林活動,漸由昔日荒廢禿山,轉型成具現代性林政管理下的林產空間。
    此外,以日資會社為主體的墾殖,也改變盆地內土地分配、土地利用與農業生產關係。在日資會社積極的土地佔有下,已改變傳統漢人在玉井盆地的農業經營與土地所有的分配結構。整體而言,盆地內的耕地經營,呈現土地墾耕空間較大,耕地不足的問題較為和緩,但以佃耕為主的區域特徵。農業生產方面,盆地的耕地面積呈擴張趨勢,尤以昭和後期之旱園墾殖日熾,顯示國有林野的整理處分,具體呈現於土地開發的成果上。綜觀整個時代的生產內容,大正初期蔗作面積快速增加,顯示在鼓勵植蔗的環境下,將盆地的蔗作面積推向一波高峰,但大正4年(1915)的余清芳抗日事件,不但造成當地人口流失,也打擊到盆地的經濟,除了蔗作以外,整個生產停滯約持續至大正10年(1921)。後因製糖業的不景氣,導致蔗作、稻作互為消長,昭和4年(1929)後,在昭和製糖的銳意經營下,蔗作生產日益躍升,地方經濟趨於穩定;日治末期,因戰爭環境的需求,盆地內再度出現新一波的墾殖、生產高峰。
    是故,日治時代盆地內的農林土地開發,在國家力量的強勢掌控,與日資會社的進駐墾殖,兩者相互作用的機制之下,形塑出玉井盆地的區域特色:
    1.土地開發將淺山坡地納入國家的經濟體制
    位於盆地周緣淺山坡地,在逐步建立以日資會社為首的民營墾殖,與國營造林經營雙軌並行的策略,改變清末以來荒蕪遍佈的地表景觀,消除以往掠奪式農林業的弊端,轉而圖謀土地之改良發達,納入國家的整體經營策略之中。
    2.新式製糖廠對盆地內生產活動的區域整合
    盆地內隨著新式製糖廠的設置,以原料採取區域、蔗作獎勵制度的運行,自作農場的開設、贌耕民有地、開墾山坡旱地,以及水利、交通設施的建構,加深糖業資本的生產空間支配,因此,盆地內的可耕平坦地亦被納為一個整合的區域。
    3.聚落、人口的變遷以及區域交通的改善發達
    盆地內的人口,因日治前期的社會浮動,人口數長期陷於停滯,至日治後期,在常年高度的人口流動、土地墾拓漸具成效,與衛生條件改善的影響,日治末期進入一波人口增長的高峰。此外,因會社墾殖引發的人口移入,則有新聚落的出現與舊聚落的轉移,而玉井市街,在糖廠生產擴增引發勞力移入,與交通設施改善,市街範圍進一步向外擴展。
    4.生活與生產的整合強化
    隨著玉井市街的成長,與日治後期生產活動穩定發展,地域社會逐步建立,在參與地方事務的領導人往往身兼數職的情況下,促成社會空間的整合,並在製糖會社具有的生產空間相互運作下,合而為一,形塑以盆地為腹地,以糖廠所在的市街為核心的整合區域。
    簡而言之,日治時代玉井盆地在土地開發下的區域發展,乃是將清末盆地內各自獨立而鬆散的傳統生產、生活空間,強化整合至背後有國家支持、掌控,具現代資本主義雛形的社會經濟體系,造成區域的重組。

    This thesis study land cultivation process from Ch’ing dynasty to Japanese-ruled period in Yujing Basin, on the frontier of Tainan. In order to restructure the regional specialty, we selected private Japanese corporations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meanwhile, through describing their establishment, operative contents, and results of land cultivation in Yujing Basin, to examine the closed-mountainous basin.
    The land cultivation before Japanese-ruled period in Yujing Basin, was a process of long-term interaction between Han-Chinese and plain aborigines, and that of 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Han-Chinese society. Despite the fact that Yujing Basin had been developed for a long time, the high limitation of unstabl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traditional self-subsistent economy, which compelled the phenomena as the low rate of cultivated land, a lot of wasteland, low land capacity, and low rate of repayment on land investment.
    Inasmuch as conquering anti-Japanese resisters and controlling by government authority in the early stage of Japanese-ruled period, the colonialists accelerated a new growth of development of land cultivation in the basin. A modern cane-sugar refinery established in this area was later than others in south-western Taiwan, but still there were lots of uncultivated public forest-wild area. However, after private Japanese corporations invested in the basin, they not only had changed the land-use of the hillside around the basin, but had controlled the land operation and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Under the powerful control of the colonial authority, the cultivated activities arranged the area to be Yujing Street, where a sugar factory located, as the core, and basin boundary as the hinterland by means of catching land-ownerships and controlling production of materials. That is to say,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Japanese-ruled period was forcing each independent productive and living space as the social-economic system related to modern capitalism, according to the strength of the state, which resulted in reconstruction of the region.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概念與文獻閱讀…………………………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方法………………………… 9 第二章 清末玉井的區域特性…......………………………… 10 第一節 自然環境的特質…………………………… 10 第二節 清末玉井盆地的土地利用………………… 20 第三節 傳統社會的建立過程與區域發展………… 22 第四節 小結………………………………………… 38 第三章 日資會社進駐的背景…………………………………… 39 第一節 抗日蜂起與討伐平定……………………… 39 第二節 土地調查、林野調查、林野整理與地權確定44 第三節 玉井盆地在整體環境下的角色和定位…… 58 第四節 小結………………………………………… 72 第四章 日資會社的經營過程…………………………………… 74 第一節 日治前期在臺會社資本的類型…………… 74 第二節 製糖會社的成立與經營…………………… 79 第三節 其他日資會社的成立與經營……………… 89 第四節 小結………………………………………… 96 第五章 農林土地的開發與區域特色的塑造…………………… 99 第一節 會社地的開發過程及其結果……………… 99 第二節 其他民有地的開發與國有林野的經營…… 110 第三節 會社與盆地內土地分配、土地利用的關係 114 第四節 區域特色的塑造…………………………… 126 第五節 小結………………………………………… 139 第六章 結論……………………………………………………… 142 參考文獻…………………………………………………………… 147 附錄………………………………………………………………… 161

    一、 中文部分
    (一)史料
    丁紹儀
    1957 《東瀛識略》,臺灣文獻叢刊第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不著撰人
    1959 《安平縣雜記》,臺灣文獻叢刊第5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不著撰人
    1961 《欽定平定臺灣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10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不著撰人
    1963 《臺灣府輿圖纂要》,臺灣文獻叢刊第18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不著撰人
    1964 《清宣宗實錄選輯》,臺灣文獻叢刊188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不著撰人
    1969 《劉銘傳撫臺前後檔集》,臺灣文獻叢刊27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江日昇
    1960 《臺灣外記》,臺灣文獻叢刊第6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余文儀
    1962 《續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2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杜臻
    1961 《澎湖臺灣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10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周元文
    1960 《重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6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周鍾瑄
    1962 《諸羅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4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林謙光
    1961〈臺灣記略附澎湖〉,《澎湖臺灣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10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夏獻綸
    1959 《臺灣輿圖》,臺灣文獻叢刊4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高拱乾
    1960 《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6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黃叔璥
    1957 《臺海使槎錄》,臺灣文獻叢刊第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黃典權
    1966 《臺灣南部碑文集成》,臺灣文獻叢刊218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程家穎
    1963 《臺灣土地制度考查報告書》,臺灣文獻叢刊18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劉良璧
    1960 《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7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1963 《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臺灣文獻叢刊15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藍鼎元
    1958 《東征集》,臺灣文獻叢刊1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二)著作
    中村孝志原著,賴永祥、王瑞徵共譯
    1956 〈荷蘭人對臺灣原住民的教化-以一六五九年中南部視察報告為中心而述〉,《南瀛文獻》3(3)、(4):687-706。臺南:臺南縣文獻委員會
    中村孝志著,吳密察、許賢瑤譯
    1994 〈荷蘭時代的臺灣番社戶口表〉,《臺灣風物》44(1):197-234。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
    尹章義
    1989 《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
    王世慶
    1994a 〈十九世紀中葉臺灣北部農村金融之研究〉,《清代臺灣社會經濟》,pp.1-71。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94b 〈民間信仰在不同祖籍移民的鄉村之歷史〉,《清代臺灣社會經濟》,pp.295-372。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94c 〈日據初期臺灣撫墾署始末〉,《清代臺灣社會經濟》,pp.475-546。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王柏山等
    2000 《臺灣地區水資源史,第三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王榮春等
    2000 《臺灣地區水資源史,第四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王秋原、趙建雄、何致中
    1997 〈區域地理研究的探討〉,《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系地理學報》22:83-102。臺北:臺灣大學地理學系。
    台灣糖業公司
    1996 《台糖五十年》。臺北:臺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
    江丙坤
    1972 《臺灣田賦改革事業之研究》,臺灣研究叢刊第108種。臺北:臺灣銀行。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
    2001 《嘉義林區管理處森林生態系經營計畫草案三審稿本》。嘉義: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
    伊能嘉矩
    1991 《臺灣文化志》(中譯本)。臺中:臺灣省文獻會。
    何春蓀
    1975 《台灣地質概論:台灣地質圖說明書》。臺北: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吳進喜
    2000 〈羅漢門地區的開發與中心移轉〉,《師大地理研究報告》33:129-162。臺北:臺灣師大地理學系。
    宋國城等
    2000 《五萬分之一台灣地質圖說明書:甲仙》。臺北: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李文良
    1996b 〈日治時期臺灣林野經營之展開過程~以大嵙崁(桃園大溪)地區為中心〉,《臺灣史研究》3:(1)143-172。臺北: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1997a 〈三層埔的土地拓殖過程與業主權取得~一個隘墾區的拓殖史研究〉,《臺灣開發史論文集》217-262。臺北:國史館。
    1997b 〈臺灣林野研究關係資料介紹—臺灣總督府『高等林野調查委員會公文類纂』〉,《臺灣史料研究》8:162-173。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
    1999 《中心與周緣—臺北盆地東南緣淺山地區的社會經濟變遷》。臺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李汝和編
    1970 《台灣省通誌》,卷一土地志疆域篇(下)。臺北:台灣省文獻會。
    李國祁
    1975 〈清季臺灣的政治近代化:開山撫番與建省(一八七五~一八九四)〉,《中華文化復興月刊》8(12):4-16。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
    周憲文
    1980 《臺灣經濟史》。臺北:臺灣開明書店。
    東嘉生
    1955 〈臺灣經濟史概說〉,《臺灣經濟史二集,臺灣研究叢刊第三十二種》,pp.1-42。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東嘉生著、周憲文譯
    1985 《臺灣經濟史概說》。臺北:帕米爾書店。
    林玉茹
    2001 〈國家與企業同構下的邊區開發:戰時臺灣拓殖株式會社在東臺灣的農林栽培事業〉,《國家與東臺灣區域發展史研討會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林金莖、吳定葉
    1980 《台南縣志》卷三政制志(上)。臺南:台南縣政府。
    林朝棨
    1958 《臺灣地形》。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林滿紅
    1997 《茶、糖、樟腦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臺北:聯經出版社。
    施添福
    1982 《臺灣的人口移動和雙元性服務部門》。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1987 《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師大地理系地理研究叢書,第15號。臺北:師大地理系。
    1990a 〈清代臺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與區域發展~一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臺灣風物》40(4):1-68。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
    1990b 〈清代臺灣「番黎不諳耕作」的緣由:以竹塹地區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9:67-92。臺北:中研院民族所
    1991 〈紅線與藍線~清乾隆中葉台灣番界圖〉,《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19:46-50。臺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田野研究計劃工作室。
    1995 〈日治時代臺灣東部的熱帶栽培業經營和區域發展〉,臺灣大學歷史系與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臺灣史研究百年回顧與專題研討會論文」,未刊:pp.1-50。
    1999 〈開山與築路:晚清臺灣東西部越嶺道路的歷史地理考察〉,《師大地理研究報告》30:65-99。臺北:臺灣師大地理學系。
    2001 〈日治時代臺灣地域社會的空間結構及其發展機制〉,《臺灣史研究》8(1):1-39。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柯志明
    1988 〈農民與資本主義:日據時代臺灣的家庭小農與糖業資本〉,《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6:51-84。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01 《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中研院社會所專書第三號。臺北: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
    洪敏麟
    1978 《臺灣南部地區抗日份子名冊(第一冊)》。臺中:臺灣省文獻會。
    洪麗完
    1999 〈二林地區漢人拓墾過程與平埔族移居活動之探討〉,《臺灣史研究》4(1):.49-95。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夏黎明
    1996 《清代台灣地圖演變史》。臺北:知書房出版社。
    翁佳音
    1986 《臺灣漢人武裝抗日史研究(1895-1902)》。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耿文溥
    1981〈臺南以東丘陵之地質〉,《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彙刊第一號》,pp.1-31。臺北: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馬若孟著,陳其南、陳秋坤譯
    1979 《臺灣農村社會經濟發展》。臺北:牧童出版社。
    涂照彥著,李明峻譯
    1993 《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臺北:人間出版社。
    張旭宣
    1994 〈山地開發現狀調查與『山地開發現狀調查書』介紹〉,《館藏與臺灣史研究論文發表研討會彙編》,pp.309-345。臺北: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張漢裕
    1955 〈日據時代臺灣經濟之演變〉,《臺灣研究叢刊第32種》,pp.74-128。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曹永和
    1979a 〈荷據時期臺灣開發史略〉,《臺灣早期歷史研究》,pp.45-70。臺北:聯經出版社。
    1979b 〈鄭氏時代之臺灣墾殖>,《臺灣早期歷史研究》,pp.255-293。臺北:聯經出版社。
    淺田喬二著,張炎憲譯
    1981 〈在臺日人大地主階級的存在結構〉,《臺灣風物》31(4):51-94。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
    莊金德
    1960 〈臺灣屯政之興廢〉,《臺灣文獻》11:(4)33-107。臺中:臺灣省文獻會。
    莊英章
    1978 《林圯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許雪姬
    1993 《滿大人最後的二十年:洋務運動與建省》。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許嘉明
    1978 〈祭祀圈之於居臺漢人社會的獨特性〉,《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1(6):59-68。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
    陳正祥
    1961 〈三百年來臺灣地理之變遷~為紀念鄭成功復臺三百週年而作〉,《臺灣文獻》12(1):67-92。臺中:臺灣省文獻會。
    1993 《臺灣地誌》。臺北:南天書局。
    陳其南
    1987 《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允晨文化。
    陳秋坤
    1994 《清代台灣土著地權—官僚、漢佃與岸裡社人的土地變遷,1700-1895》。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陳國川
    1995 《地理教材設計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師大書苑。
    2000 〈日治時代雲林官有原野的土地開發〉,《地理研究報告》33:1-53。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陳國棟
    1995 〈臺灣的非拓墾性伐林(約1600-1976)〉,《積漸所至:中國環境史論文集》,pp.1017-1061。臺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陳震東
    2001 《玉井風華史》。臺南:臺南縣玉井鄉公所。
    程大學等
    1974 《余清芳抗日革命案全檔.第一輯第一冊》。臺中:臺灣省文獻會。
    黃立沅
    1984 《臺灣坡地社區工程地質調查與探勘報告第三卷第三集旗山分區》。臺北: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黃紹恆
    1995 〈明治後期日本製糖業的「雙重構造」〉,《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2(1):79-109。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1996 〈從糖業之投資看日俄戰爭前後臺灣人資本的動向〉,《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3:83-146。臺北:臺灣社會研究社。
    1998 〈日治初期在臺日資的生成與積累〉,《臺灣社會研究季刊》32:165-214。臺北:臺灣社會研究社。
    黃富三
    1975 〈臺灣史上第一次土地改革〉,《中華文化復興月刊》8(12):29-39。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
    葉淑貞
    1993 〈日據臺灣租稅結構之分析〉,《經濟論文叢刊》21(2):179-227。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系。
    1996 〈臺灣工業產出結構的演變:1912-1990〉,《經濟論文叢刊》24(2):227-274。臺北:臺灣大學經濟學系。
    臺灣省農林廳山地農牧局
    1986 《山坡地土壤調查報告:臺南縣》。南投:臺灣省農林廳。
    臺灣憲兵隊編著,王洛林監譯
    2001(1932原著),《臺灣憲兵隊史(上)(下)》。臺灣海峽出版社。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王洛林監譯
    2000(1938原著) 《臺灣抗日運動史(一)(二)(三)(四)》(原《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篇領臺以後之治安狀況(上卷))。臺北:海峽出版社。
    劉翠溶
    1995 〈漢人拓墾與聚落之形成:臺灣環境變遷之起始〉,《積漸所至:中國環境史論文集》,pp.295-347。臺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盧嘉興
    1965 〈大武壠地方考〉,《南瀛文獻》10:155-173。臺南:臺南縣政府。
    1982a 〈台南縣下古番社地名考〉,《台南縣地名研究輯要》,pp.63-80。臺南:台南縣政府民政局。
    1982b 〈台南縣疆域沿革〉,《台南縣地名研究輯要》,pp.81-102。臺南:台南縣政府民政局。
    興瑟(W.Ginsel)著,翁佳音譯註
    2001 〈荷蘭時代臺灣教會史(二)~戴雍牧師承先啟後〉,《臺灣文獻》,52(1):451-472。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蕭寶宗
    1962 〈臺南玉井盆地早期上新世沈積環境之變遷〉,《中國地質學會專刊》第一號,pp.153-160。臺北:中國地質學會。
    戴炎輝
    1979 《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社。
    戴寶村
    1993a 《帝國的入侵:牡丹社事件》。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1993b 〈一九一五年武裝抗日事件的新視角〉,《臺灣史料研究》2:20-27。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
    藤井志津枝
    1997 《理蕃:日本治理台灣的計策》。臺北:文英堂。
    蘇籐成等
    1982 《歷年來臺灣枯旱研究》。臺北:經濟部水資源統一規劃委員會。
    二、日文
    大久保源吾
    1934 《全島水利組合職員錄》。臺北:全島水利組合職員錄發行所。
    大園市藏
    1927 《臺灣產業の批判》第一卷。臺北:臺灣產業の批判社。
    山川岩吉
    1913 《臺灣產業之現勢》。臺北:臺灣大觀社。
    中越榮二
    1937 《臺灣街庄職員錄》。臺北:臺灣地方自治協會。
    手島康
    1937 《製糖會社職員錄》。臺北:臺灣糖業通信社。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
    1985 《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臺北:帕米爾書店。
    矢次弘
    1940 《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臺灣支社概況》。虎尾:虎尾製糖所。
    伊能嘉矩
    1909 《大日本地名辭書台灣之部》。東京:富山房。
    伊藤重郎
    1939 《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史》。東京:臺灣製糖株式會社。
    竹本伊一郎
    1932 《昭和七年臺灣株式年鑑》。臺北:臺灣經濟研究會。
    佐藤吉治郎
    1926 《臺灣糖業全誌》。臺中:臺灣新聞社。
    杉野嘉助
    1919 《臺灣商工十年史》。臺南市:杉野嘉助。
    赤木猛市
    1929 《臺灣に於けゐ母國人農業植民》,殖產局出版第540號。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松下芳三郎
    1924 《臺灣樟腦專賣志》。臺北:臺灣總督府史料編纂委員會。
    林進發
    1929 《臺灣人物評》。臺北:赤陽社。
    1934 《臺灣官紳年鑑》。臺北:民眾公論社。
    屋部仲榮
    1927 《臺南官民職員錄》。臺北:臺南人物名鑑發行所。
    屋部仲榮
    1936 《新臺灣の事業界》。臺北:民眾事報。
    持地六三郎
    1912 《臺灣殖民政策》。東京:合資會社富山房。
    原幹洲
    1936 《新臺灣之人物》。臺北:拓務評論社臺灣支社。
    淺田喬二
    1989 《增補日本帝國主義と舊殖民地地主制:臺灣、朝鮮、「滿州」における日本人大土地所有の史的分析》。東京:龍溪書舍。
    移川子之藏、馬淵東一、宮本沿人著
    1935 《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台北:臺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 。(黃文新譯 中研院民族所)。
    野呂寧
    1922 〈林野整理事業之一班〉,《臺灣時報》大正11年3月號。臺北:臺灣時報發行所。
    鼻中正行
    1938 《昭和十三年臺灣殖產年鑑》。臺北:臺灣 海外社。
    雄野城造
    1928 《臺灣事業界と內容批判》。臺北:事業界と內容批判社。
    新化郡役所
    1929 《昭和四年新化郡概況》。臺南:臺南州新化郡役所。
    1937 《昭和十二年版新化郡要覽》。臺南:臺南州新化郡役所。
    緒方武歲
    1938 《臺灣大年表》。臺北:臺灣經世新報社編輯局。
    臺南州
    ─ 《臺南州產業狀況》。臺南:臺南州。
    臺南縣內務部庶務課
    1901 《臺南縣地方事項要覽》。臺南:臺南縣廳。
    臺灣山林會
    1935 《臺灣の林業昭和十年版》。臺北:社團法人臺灣山林會。
    1937 《臺灣の山林》85:83-90。臺北:社團法人臺灣山林會。
    臺灣日日新報社
    1933 《臺南州祠廟名鑑》。臺南:臺灣日日新報社臺南支社。
    臺灣新民報社
    1937 《臺灣人士鑑》。臺北:臺灣新民報社。
    臺灣新聞社
    1917 《臺灣糖業年鑑第一卷.大正五-六年期》。臺北:臺灣新聞社。
    1920a 《臺灣糖業年鑑第四版.大正九年期》。臺北:臺灣新聞社。
    臺灣銀行調查課
    1920b 《島內銀行會社摘要》。臺北:臺灣銀行調查課。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
    1926 《臺灣官有林野整理事業報告書》。臺北:臺灣總督府內務局。
    臺灣總督府文書課
    1905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第五回事業報告》。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
    1928 《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
    臺灣總督府官房統計課
    1900 《明治三十一年臺灣總督府第二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文書課。
    臺灣總督府官房臨時國事調查部
    1933 《國事調查結果中間報臺南州新化郡》。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臨時國事調查部。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1915 《臺灣林野調查事業報告》。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1916 《領臺二十年臺灣林業之沿革立立成績概要》。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1920 《臺灣ノ傾斜地利用ニ關スル豫查調查》。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1922 《耕地分配及經營調查》農業基本調查書第2號。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1929 《臺灣林業史第二卷》。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1931 《臺灣林業ノ基本調查書》。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1935 《臺灣の鳳梨產業》。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1937 《森林計畫事業報告書上卷》。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1941 《耕地所有立立經營狀況調查》農業基本調查書第41號。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特產課
    1927 《臺灣糖業概觀》。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特產課。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公文類纂》,南投:臺灣省文獻會藏。
    1900 《清賦一斑》。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1904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第三回事業報告》。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1905a《臺灣土地慣行一斑》。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1905b《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第四回事業報告》。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1905c《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第五回事業報告》。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三、英文
    Batten, Bruce
    1999 Frontiers and boundaries of pre-modern Japan, Journal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Vol.25,No.2,:166-182.
    Chiang,Tao-Chang
    1980 Walled cities and towns in Taiwan, China’s island frontier:Studies in the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Taiwan. 臺北:南天書局台一版.pp.117-141.
    Cronon, W., Miles, G. and Gitlin, J.
    1992 Becoming West:Toward a new meaning for Western history, Under an Open Sky:rethinking America’s western past . New York:Norton pp.3-27.
    Deglopper,Donald R.
    1980 Lu-kang:A city and its trading system, China’s island frontier:Studies in the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Taiwan. 臺北:南天書局台一版.pp.143-165.
    Hsieh,Chiao-Min
    1980 Sequent occupance and place names, China’s island frontier:Studies in the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Taiwan. 臺北:南天書局台一版.pp.107-114.
    Hsu, Cho-Yun
    1980 The Chinese settlement of the I-lan Plain, China’s island frontier:Studies in the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Taiwan. 臺北:南天書局台一版.pp.69-86.
    Hsu, Wen-Hsiung
    1980a From aboriginal island to Chinese frontier: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 before 1683, China’s island frontier:Studies in the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Taiwan. 臺北:南天書局台一版.pp.3-29.
    1980b Frontier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social disorder in Ch’ing Taiwan, China’s island frontier:Studies in the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Taiwan. 臺北:南天書局台一版.pp.87-105.
    Hsu, Yi-Rong Ann
    1980c The development and structure of transportation, China’s island frontier:Studies in the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Taiwan. 臺北:南天書局台一版.pp.167-201.
    Kristof, L. K. D.
    1959 The nature of frontiers and boundaries,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Vol.49:269-274.
    Knapp, Ronald G.
    1980a China’s island frontier:Studies in the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Taiwan. 臺北:南天書局台一版.
    1980b Settlement and frontier land tenure, China’s island frontier:Studies in the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Taiwan. 臺北:南天書局台一版.pp.55-68.
    1980c Push car railways and Taiwan’s Development, China’s island frontier:Studies in the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Taiwan. 臺北:南天書局台一版.pp.203-218.
    Shepherd, John Robert
    1995 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1600-1800. 臺北:南天書局台一版.
    Wang, I-Shou
    1980 Cultural contact and the migration of Taiwan’s aborigines: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China’s island frontier:Studies in the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Taiwan. 臺北:南天書局台一版.pp.31-54.
    Willard, James F. and GoodyKoontz ,Colin B.(ed.).
    1965 Historical Geography and the Western Frontier,Land and life:A selection from the writings of Carl Ortwin Sauer, Berkeley,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45-52.
    Williams, Jack F.
    1980 Sugar:The sweetener in Taiwan’s development, China’s island frontier:Studies in the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Taiwan. 臺北:南天書局台一版.pp.219-251.
    四、公私文書、統計資料、報紙
    中央氣象局
    2001 《氣候資料年報:第一部份~地面資料》。臺北: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東洋協會臺灣支部
    1909-1919 《臺灣時報》。臺北:東洋協會臺灣支部。
    國立國會圖書館憲政資料室
    n.d. 《鈴木三郎文書》。東京:國立國會圖書館憲政資料室。中研院傅斯年圖書館藏,微卷。
    經濟部水資源統一規劃委員會
    1971 《臺灣省蒸發量記錄 西南部(急水溪~曾文溪至保力溪及澎湖群島)》。臺北:經濟部水資源統一規劃委員會。
    1989 《臺灣地區雨量記錄》。臺北:經濟部水資源統一規劃委員會。
    臺南州
    各年度《臺南州統計書》。臺南:臺南州知事官房文書課。
    臺南廳
    1904 《臺南廳第一統計書》。臺南:臺南新報社。
    臺南廳庶務課
    1911-1916 《臺南廳統計摘要》。臺南:臺南廳庶務課。
    1916 《臺南廳第四統計摘要》。臺南:臺南廳庶務課。
    1919 《臺南廳第七統計書》。臺南:臺南廳。
    臺灣總督府
    n.d.《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南投:臺灣省文獻會藏。
    n.d.《臺灣總督府府報》。臺北:臺灣總督府。
    臺灣總督府官房統計課
    1900 《臺灣總督府第二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文書課。
    1904 《臺灣總督府第六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統計課。
    1912 《臺灣總督府第十四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統計課。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糖務課
    1917 《臺灣糖業統計》大正六年。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糖務課。
    1919 《臺灣糖業統計》大正八年。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糖務課。
    五、學位論文
    王怡方
    1999 日治時代虎尾市街的出現與成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文良
    1996a 日治時期臺灣林野整理事業之研究~以桃園大溪地區為中心。台大歷史所碩士論文。
    李明賢
    1991 咸菜甕:一個沿山鄉街的空間演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孟祥翰
    1988 臺灣東部之拓墾與聚落發展:1874-194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思佳
    1998 臺灣糖業發展和地方特性之形塑:以高雄縣橋頭鄉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聖欽
    1995 花東縱谷中段的土地開發與聚落發展:1800-194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1 日本時代臺灣糖業的不均衡發展:以鹽水港地區的農家生計差距擴大為例(1896-1930)。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雯娟
    1990 清代蘭陽平原的水利開發與聚落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瓊慧
    1996 屏北地區的聚落型態、維生活動與社會組織。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宗穆
    2001 卓蘭地方的拓墾與聚落發展(1790-194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淑卿
    1993 北港區域之形塑與演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全玄
    1993 臺東平原的移民拓墾與聚落。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瑾霖
    1998 林邊溪中游的拓墾與聚落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鐘寶珍
    1992 惡地上的人與地~田寮鄉民生活方式的形成與內涵。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六、地圖
    大日本帝國陸地測量部
    1929 《五萬分之一地形圖臺南九號 新營》。大日本帝國陸地測量部發行。
    1929 《五萬分之一地形圖臺南十號 新化》。大日本帝國陸地測量部發行。
    1931 《五萬分之一地形圖臺南五號 大埔》。大日本帝國陸地測量部發行。
    1931 《五萬分之一地形圖臺南六號 甲仙》。大日本帝國陸地測量部發行。
    不著繪者
    1998 《康熙台灣輿圖》,臺灣省立博物館藏原本。臺北:大地地理出版公司重刊。
    不著繪者
    ─ 《雍正臺灣輿圖》,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原本。
    玉井地政事務所
    1955 《1/4800區段圖》。
    航空測量及遙感探測學會
    1988 《臺灣地土壤分佈圖 臺南縣、市》。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1996 《玉井事業區林班圖》。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2000 《臺灣地質圖》。臺北: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1904 《臺灣堡圖》。臺北: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遠流出版社1996年重刊。
    聯合勤務總司令部測量處
    1954 《五萬分一臺灣省圖,大埔》圖號51Q TR483140。聯合勤務總司令部測量處。
    1954 《五萬分一臺灣省圖,甲仙》圖號51Q TR483139。聯合勤務總司令部測量處。
    1954 《五萬分一臺灣省圖,新化》圖號51Q TR482139。聯合勤務總司令部測量處。
    1954 《五萬分一臺灣省圖,臺南縣》圖號51Q TR482140。聯合勤務總司令部測量處。
    1955 《二萬五千分一臺灣省圖第三版,玉井莊》圖號NE-И-2116 圖組L892。聯合勤務總司令部測量處。
    1955 《二萬五千分一臺灣省圖第三版,珊瑚潭》圖號SE-І-2116 圖組L892。聯合勤務總司令部測量處。
    七、其他
    日治時代玉井鄉、楠西鄉各段土地臺帳。玉井地政事務所保存。
    日治時代玉井鄉、楠西鄉各段連名簿。玉井地政事務所保存。
    臺南地方法院新化出張所
    n.d.《新化郡玉井庄建物登記簿》。玉井地政事務所保存。
    臺灣省政府農林廳林務局楠濃林區管理處,各年度之《造林臺帳》。嘉義林區管理處玉井工作站提供。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