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談啟志 TAN,CI-JHIH |
---|---|
論文名稱: |
再現的城市:《點石齋畫報》中的上海(1884-1898) |
指導教授: | 李志宏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22 |
中文關鍵詞: | 再現 、城市 、《點石齋畫報》 、晚清上海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828 下載:4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再現的城市:《點石齋畫報》中的上海(1884-1898)」為題,以「畫報裡的城市」與「城市裡的畫報」二概念出發,討論晚清《點石齋畫報》透過「再現」途徑所見之上海城市面貌,並企圖映證畫報對於上海城市之價值。
內文凡分六章,除第一章緒論及第六章結論外,又可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份即第二章,梳理關於《點石齋畫報》的發行背景、文本性質,以及上海城市再現的敘述模式,詮解此「城市裡的畫報」的生成與發展,並指出圖文並茂的畫報傳播媒體,與上海城市的關係極為密切,為地域性的城市發展作了側面的紀錄,以生活化的事件與活潑的敘述模式,將上海城市變為一個敘述者筆下可解讀的對象;第二部分即三、四、五章,為本文之核心,從文本的歸納與分析出發,主要探究關於晚清上海城市發展的三個面向,即生活空間、娛樂文化、社會問題,研究其側重的面向、所持的態度與可能達到的效果。首先針對城市的生活空間闡述,羅列常見於畫報中的日常生活的物質器用、與城市相關的市政建設與制度,乃至依著城市現代化而生成的城市人的交遊網絡,推論出對於城市生活空間的觀看視角,為城市生活建構了一套清楚可感知的敘述範式;其次討論城市中的休閒娛樂活動,畫報一來間接認定了城市對休閒娛樂的需要,從其繁盛的娼妓業、鴉片煙館、賭博場所和茶樓的開設可知,另一方面也透顯出上海具有融匯中西的特色,不僅接受外來休閒活動的推行,也受其影響而改變自身的價值觀念,城市消閑活動凸顯了上海的享樂性格;最後揭示畫報筆下如何處理已發生的社會問題,在報導新聞的敘述策略下紀錄事件,在此之中可見城市居民彼此之間、以及居民與市政管理階層的互動模式,同時,畫報作為一外在的城市觀察者,透過犯罪紀錄、居民糾紛的揭露,製造一種社會輿論的價值判斷體系,藉由各種社會事件的闡述來告誡民眾並教化以向善,在圖文並茂的趣味性中帶出嚴肅的法治意義與社會秩序的建構,可作為解決當時社會問題的最佳指導範式,強化了居民對租界政治體制的信任,對穩定城市生活型態有著積極的作用。但在另一方面,在幾個案例解析中,卻清楚可見受制於外國列強、失去自身主權的被統治現象,在此顯然是十分具反諷意味的。以上三者,便是用來詮解「畫報裡的城市」所見之現象。
根據上述分析之後,可得結論有二,首先,針對《點石齋畫報》中的城市場景的展示來推測其涵義所在,在此本文認為,畫報對於生活空間的展示乃是城市現代化的接受,基於城市空間中所形成的現代化生活經驗,將是《點石齋畫報》敘述者與閱讀者的共構創作,屬於當代的集體認同。對於本地與外來娛樂活動的描繪凸顯了城市的享樂文化,乃是當下中西人民的共同追求。對於社會問題的省視則是一種啟示,傳達維繫城市社會秩序的重要性,以及隱微內化的被統治心態,敘述者和閱讀者在文本內完成犯罪、衝突與法治之間的辯證,並且轉喻了畫報敘述者己身對上海城市美好生活的想望,期待對立的雙方能平等尊重處之;其次,對於《點石齋畫報》在晚清上海城市發展過程中的自身價值亦不可忽視,此在延伸「城市裡的畫報」之功用,從畫報的形式、內容等文本性質以及再現的敘述策略等方面來闡述,欲呼應本文第二章中所述畫報之特色,嘗試建立畫報此報刊媒體在上海時空情境中的地位,其以空間再現方式來形構文本,運用「圖文並茂」重述時空情境,達到藉由視覺接受以活化題材內容的敘述方式,並且融合真實現代化生活經驗,成功吸引人們的目光,將可作為城市生活的指導範本,同時,畫報秉持「通俗易讀」之動機轉喻城市新聞,將關於某敘述主體的形象將生動地結合起來,空間意義將延伸出各種具有情感記憶模式的敘述,創設從空間地域到整個文化背景的集體想像,進而外顯為對生活空間的關懷,如是,「再現」途徑便可建立屬於當代敘述者與閱讀者之間的上海印象/想像,此乃《點石齋畫報》中再現上海城市的特殊之處。
一、文本
張奇明主編:《點石齋畫報:大可堂版》,上海:上海畫報,2001年。
二、專書(依姓名筆劃排列)
[日]小濱正子著,葛濤譯:《近代上海的公共性與國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
[日]高綱博文:〈上海的日本人居留民〉,收入熊月之等選編:《上海的外國人(1842-194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頁150-177。
[加]馬歇爾•麥克盧漢著、何道寬譯:《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宋]鄭樵:《通志略•圖譜略》收入《四部備要•史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法]安克強(Christian Henriot)著,袁燮銘、夏俊霞譯:《上海妓女:19-20世紀中國的賣淫與性》,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
[法]梅朋、傅立德著,倪靜蘭譯:《上海法租界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年4月。
[法]羅歇•蘇(Roger Sue)著,姜依群譯:《休閒》(Le Loisir),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8月。
[法]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許薔薔、許綺玲譯:《神話學》,臺北:桂冠出版社,1997年。
[俄]巴赫金(Bakhtin, M. M.)著,白春仁、曉 河譯:《巴赫金全集》第三卷《小說理論》,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美]Robert Levine著、馮克芸等譯:《時間地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10月。
[美]李歐梵著,毛尖譯《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第四次印刷。
[美]施堅雅主編,葉光庭等合譯:《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12月。
[美]賀蕭(Gail B. Hershatter)著,韓敏中、盛寧譯:《危險的愉悅:20世紀上海的娼妓問題與現代性》,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
[美]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王志弘等譯:《東方主義》,臺北:立緒文化,1999年10月。
[美]盧漢超著,段煉、吳敏、子羽譯:《霓虹燈外──20世紀初期日常生活中的上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
[美]戴維•斯沃茨(David Swartz)著,陶東風譯:《文化與權力:布爾迪厄的社會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11月第二次印刷。
[美]魏斐德著,章紅等譯:《上海警察,1927-193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8月。
[美]羅茲•墨菲(Rhoads Murphey)著,章克生等譯:《上海──現代中國的鑰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第二次印刷。
[美]顧德曼:《家鄉、城市和國家──上海的地緣網路與認同1853-193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
[英]Stuart Hall編,徐亮、陸興華譯:《表徵──文化表象與意指實踐》,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11月。
[英]Terry Eagleton 著,伍曉明譯:《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9月第四次印刷。
[英]吉莉恩‧蘿絲(Gillian Rose)著、王國強譯:《視覺研究導論:影像的再思考》(Visual Methodologies),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3月初版。
[英]利薩•泰勒、安德魯•威利斯著,吳靖、黃佩譯:《媒介研究:文本、機構與受眾》,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7月第二次印刷。
[英]彼得‧伯克(Peter Burke)著,楊豫譯:《圖像證史》(The Use of Images as Historical Evidence),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第二次印刷。
[清]王韜:《瀛壖雜志》,臺北:廣文書局,1969年9月。
[清]邗上蒙人:《風月夢》,《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
[清]吳友如等著:《清末浮世繪:點石齋畫報精選集》,臺北:遠流出版社,2008年7月新版。
[清]李伯元:《文明小史》,臺北:三民書局,2007年6月第二版。
[清]黃式權著,鄭祖安標點:《滬遊夢影》,收入[清]葛元煦等著:《滬遊雜記 淞南夢影錄 滬遊夢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5月。
[清]葛元煦:《滬游雜記》,臺北:廣文書局,1968年7月。
[清]葛元煦著、鄭祖安整理:《滬游雜記》,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7月。
[清] 韓邦慶著,姜漢椿校注:《海上花列傳》,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10月。
[清]嚴復:〈論世變之亟〉,《嚴復集》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荷]約翰•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e)著,何道寬譯:《遊戲的人:文化中遊戲成分的研究》,廣州:花城出版社,2007年9月。
[德]萊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著、朱光潛譯:《拉奧孔》,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2月第一次印刷。
〈工部局告示〉,1872年(同治十一年五月二十二日)。
《上海公共租界史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第二次印刷。
《上海詞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9年9月第一版第一刷。
《申報》影印本,上海:上海書店影印,1983年8月出版。
《江蘇省上海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據[清]應寶時修,[清]俞樾纂,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刊本影印。
Catherine Vance Yeh. (2006). “Shanghai Love: Courtesans, Intellectuals, and Entertainment Culture, 1850 – 1910”,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Georg Simmel撰,郭子林譯:〈大都市與精神生活〉,收入汪民安等主編:《城市文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1月),頁132-141。
Harold L. Vogel 著,陳智凱、鄧旭茹譯:《娛樂經濟》(Entertainment Industry Economics)(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10月),頁4。
Robert E. Park等著、宋俊嶺等譯:《城市社會學──芝加哥學派城市研究文集》,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年6月。
Rhoads Murphey(羅茲•墨菲)著,林維紅譯:〈通商口岸與中國的現代化:走錯了那一步〉,收入金耀基等著:《中國現代化的歷程》(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0年11月初版六刷),頁213-232。
Simon Parker著,王志弘、徐苔玲譯:《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臺北:群學出版,2007年11月。
Ye Xiaoqing. (2003). “The Dianshizhai Pictorial─Shanghai Urban Life,1884-1898.” Ann Arbor: Center of Chinese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上海文史研究館編著:《舊上海的煙賭娼》,香港:中原出版社,1989年1月。
上海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工作委員會:《舊上海的幫會》,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
上海市檔案館編:《上海租界志》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年11月。
上海通社:《上海研究資料》,臺北:中國出版社,1973年6月。
上海通社:《上海研究資料續集》,臺北:中國出版社,1973年6月。
上海攝影家協會、上海大學文學院編:《上海攝影史》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2年11月。
于醒民、唐繼無:《上海:近代化的早產兒》,臺北:久大文化,1992年3月。
戈公振:《中國報學史》,臺北:學生書局,1964年。
方平:《晚清上海的公共領域(1895-1911)》,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
方師鐸主編:《點石齋畫報》,臺北:天一出版社,1978年。
方漢奇:《中國近代報刊史》,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王天濱:《臺灣地方新聞理論與實務》,臺北:三民書局,2000年。
王伯敏:《中國版畫史》,臺北:蘭亭書店,1986年9月。
王孝儉主編,上海縣縣志編纂委員會編:《上海縣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7月。
王洪鈞:《新聞報導學》,臺北:正中書局,2000年9月臺初版。
王家儉:《清末民初我國警察制度現代之歷程,1901-1928》,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王書奴:《娼妓史》,臺北:代表作國際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1月初版。
王敏:《上海報人社會生活(1872-1949)》,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年12月。
王爾敏:〈《點石齋畫報》所展現之近代歷史脈絡〉,收入黃克武主編:《畫中有話:近代中國的視覺表述與文化構圖》(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12月),頁1-25。
王德威:《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臺北:麥田出版,2003年8月。
王儒年:《欲望的想像──1920-1930年代《申報》廣告的文化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
王曉路等:《文化批評關鍵詞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
向楷:《世情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朱弘:〈近代上海的興起1843-1862〉,收入汪暉、余國良編:《上海:城市、社會與文化》(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8年),頁3-13。
衣若芬:〈題畫文學研究概述〉,收入衣若芬:《觀看•敘述•審美――唐宋題畫文學論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4年初版),頁30-44。
吳圳義:《清末上海租界社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4月。
吳庠鑄編:《點石齋畫報的時事風俗畫》,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58年。
吳群:《中國攝影發展歷程》,北京:新華書局,1986年。
呂文翠:《海上傾城:上海文學與文化的轉異,1849-1908》,臺北:麥田出版,2009年11月。
岑德彰編:《上海租界略史》,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
李仁淵:《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份子──以報刊出版為中心的討論》,臺北:稻鄉出版社,2005年12月。
李良榮:《中國報紙文體發展概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
李長莉:《晚清上海社會的變遷:生活與倫理的近代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李豐楙、劉苑如主編:《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12月二刷。
李鑄晉、萬青力:《中國現代繪畫史•晚清之部》,上海:文匯出版社,2003年8月。
杜建人:《城市犯罪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1997年9月。
忻平:《從上海發現歷史──現代化進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會生活1927-1937》,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
卓聖格:《晚清通俗繪畫研究:以《點石齋畫報》為主軸》,臺中:弘祥出版社,2000年。
卓聖格:《點石齋畫報的插圖繪畫研究》,臺中:弘祥出版社,1998年。
孟亞男:《中國園林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林鎮山(Jenn-Shann Lin):《離散•家國•敘述──當代臺灣小說論述》,臺北:前衛出版社,2006年7月初版。
金元浦:《接受反應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第二次印刷。
金耀基:《從傳統到現代》,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9月。
阿英:〈中國畫報發展之經過──為《良友》一百五十期紀念號作〉,收入氏撰:〈晚清文藝報刊述略〉,《阿英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六卷,頁313-321。
侯運華:《晚清狹邪小說新論》,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第一刷。
施福康主編:《上海社會大觀》,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1月。
胡經之主編:《西方文藝理論名著教程(第二版)》下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11月。
胡曉真:《新理想、舊體例與不可思議之社會:清末民初上海「傳統派」文人與閨秀作家的轉型現象》,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0年9月。
唐振常:《上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徐小蠻、王福康:《中國古代插圖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2月第一版第一刷。
徐岱:《小說敘事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6月。
徐德明:《中國茶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
秦紹德:《上海近代報刊史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年7月第一版第一刷。
耿傳明:《決絕與眷戀:清末民初社會心態與文學轉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6月。
袁進:《中國近代文學史》,臺北:人間出版社,2010年9月。
馬惠娣:《休閒:人類美麗的精神家園》,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年10月。
高有鵬:《廟會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
高宣揚:《布爾迪厄》,臺北:生智出版社,2002年。
高福進:《洋娛樂的流入──近代上海的文化娛樂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康無為(Harold Kahn):〈畫中有話:點石齋畫報與大眾文化形成之前的歷史〉,收入康無為(Harold Kahn):《讀史偶得:學術思想三篇》(臺北:南港近史所,1999年3月),頁89-100。
張仲禮主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4月第二次印刷。
張豈之主編,陳振江、江沛本書主編:《晚清民國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6月初版一刷。
張開敏主編:《上海人口遷移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張鴻聲:《都市文化與中國現代都市小說》,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9月第一版,2009年3月第二次印刷。
張鐘汝等編著:《城市社會學》,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2年1月第二次印刷。
曹正文、張國瀛:《舊上海報刊史話》,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8月第一版第一刷。
曹軍:《觀看的文化分析》,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8年5月。
曹勝梅:〈四明公所事件之根源──四明公所地產權問題試析〉,收入馬長林主編:《租界裡的上海》(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3年10月),頁145-154。
許紀霖、羅崗等著:《城市的記憶:上海文化的多元歷史傳統》,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年7月。
許倬雲:《我者與他者:中國歷史上的內外分際》,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年8月。
陳文彬:《近代化進程中的上海城市公共交通研究(1908-1937)》,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年4月。
陳平原、夏曉虹編注:《點石齋畫報──圖像晚清》,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年4月第二次印刷。
陳平原:〈晚清人眼中的西學東漸——以《點石齋畫報》為中心〉,收入:《慶祝王元化教授八十歲論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1月),頁223-261。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三次印刷。
陳平原:《文學的周邊》,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
陳平原:《左圖右史與西學東漸──晚清畫報研究》,香港:三聯書店,2008年10月香港第一版第一刷。
陳平原:《點石齋畫報選》,貴州:貴州教育出版社,2000年。
陳平原主講、梅家玲編訂:《晚清文學教室——從北大到台大》,臺北:麥田出版,2005年5月初版一刷。
陳玉申:《晚清報業史》,山東: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年1月。
陳申等編著:《中國攝影史1840-1937》,臺北:攝影家出版,1990年2月。
陳兆復:《中國畫研究》,臺北:兆青出版社,1986年。
陳宇飛:《城市文化概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年10月。
陳建華:《帝制末與世紀末:中國文學文化考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陳無我:《老上海三十年見聞錄》,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1月。
曾慶香:《新聞敘事學》,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年1月。
湯偉康、杜黎:《租界一百年》,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1991年8月。
焦雨虹:《消費文化與都市表述:當代都市小說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10年5月第一版第一刷。
程國賦:《唐代小說與中古文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2月初版一刷。
馮紹霆:《石庫門︰上海特色民居與弄堂風情》,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
黃克武:〈從追求正道到認同國族──明末至清末中國公私觀念的重整〉,收入黃克武、張哲嘉主編:《公與私:近代中國個體與群體之重建》(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頁59-112。
黃克武:〈導論:映現抑或再現?──視覺史料與歷史書寫〉,收入黃克武主編:《畫中有話:近代中國的視覺表述與文化構圖》(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12月),頁i-xii。
黃勇編著:《回眸晚清――點石齋畫報精選釋評》,北京:京華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第一刷。
黃鳳祝:《城市與社會》,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9年2月。
黃霖等:《中國古代小說敘事三維論》,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年7月。
楊光輝等編:《中國近代報刊發展概況》,北京:新華出版社,1986年9月第一版第一刷。
楊東平:《城市季風: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1月。
楊逸:《海上墨林》,臺北:文史哲,1975年7月。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2月北京第二次印刷。
葉中強:《從想像到現場──都市文化的社會生態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5年3月。
葉文心著,王琴、劉潤堂譯:《上海繁華──都市經濟倫理與近代中國》,臺北:時報出版,2010年6月。
葉至誠:《社會學概論》,臺北:揚智文化,2001年2月。
葉漢明等編:《《點石齋畫報》通檢》,香港:商務印書館,2007年3月。
葉曉青:〈「點石齋畫報」中的上海平民文化〉,原載《二十一世紀》,1990年10月,頁36-47,後收入汪暉、余國良編:《上海:城市、社會與文化》(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8年),頁133-150。
葛永海:《古典小說與城市文化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第一刷。
鄒依仁:《舊上海人口變遷的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廖炳惠編:《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臺北:麥田出版,2007年5月出版八刷。
熊月之、周武主編:《上海:一座現代化都市的編年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1月。
熊月之、周武主編:《海外上海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8月。
熊月之:〈晚清上海私園公用與公共活動空間的拓展〉,收入黃克武、張哲嘉主編:《公與私:近代中國個體與群體之重建》(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頁149-176。
熊月之:《異質文化交織下的上海都市生活》,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年12月。
熊月之主編,周武、吳桂龍:《上海通史第五卷•晚清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
熊月之主編,熊月之、袁燮銘:《上海通史第三卷•晚清政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
熊月之主編,熊月之、張敏:《上海通史第六卷•晚清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
趙世瑜:《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與民間社會》,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4月。
趙岡:《中國城市發展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5月。
趙炎秋等:《明清敘事思想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12月。
劉惠吾編著:《上海近代史》(上冊),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11月第二次印刷。
劉善齡:《西洋風:西洋發明在中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鄭土有、劉巧林:《護城興市──城隍信仰的人類學考察》,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12月。
鄭文惠:《文學與圖像的文化美學──想像共同體的樂園論述》,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9月。
鄭文惠:《詩情畫意──明代題畫詩的詩畫對應內涵》,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4月初版。
鄭為編:《點石齋畫報時事畫選》,北京:中國古典藝術出版社,1958年。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臺北:麥田出版,2005 年12月。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北京:團結出版社,2005年3月。
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北京第四次印刷。
錢存訓:《中國紙與印刷文化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5月。
薛理勇:《上海妓女史》,香港:海峰出版社,1996年4月。
韓琦:〈晚清西方印刷術在中國的早期傳播──以石印術的傳入為例〉,收入韓琦、[意]米蓋拉編:《中國與歐洲──印刷術與書籍史》(北京:商務印刷館,2008年12月),頁114-127。
薩空了:〈五十年來中國畫報之三個時期〉,收入張靜廬輯註:《中國現代出版史料乙編》(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第一版,1957年第二次印刷),頁408-415。
羅榮渠:《現代化新論──世界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10月第二次印刷。
羅蘇文:〈晚清上海租界公共娛樂區的興起(1860-1872)〉,收入馬長林主編:《租界裡的上海》(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10月),頁71-92。
羅蘇文:《近代上海:都市社會與生活》,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7月。
蘇智良、陳麗菲:《近代上海黑社會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3月。
蘇智良:〈黃金榮與法租界──租界與中國黑社會關係的典型事例〉,收入馬長林主編:《租界裡的上海》(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3年10月),頁145-154。
蘇智良:《上海黑幫》,臺北:立緒文化,2010年11月。
三、學位論文(依姓名筆劃排列)
王俊玲:《點石齋與晚清時期的小說圖像傳播》,上海:上海師範大學碩士,人文與傳播學院,2007年。孫遜指導。
衣若芬:《鄭板橋題畫文學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曾永義指導。
吳兆華:《情慾的流動:遊戲主人《笑林廣記》葷笑話研究》,臺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10年,林淑貞指導。
李佩芬:《《點石齋畫報》中的秩序觀(1884-1898)》,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2007年。吳志鏗指導。
李惠磊:《被淡忘的記憶:論《寰瀛畫報》對《點石齋畫報》的影響》,南京:南京藝術學院碩士,2010年,孔六慶指導。
李景龍:《以《點石齋畫報》論吳友如新聞風俗格致畫》,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2003年。沈以正指導。
李蘭:《上海公共租界的安全秩序管理初探(1854—1927)》,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9月,李蓓蓓指導。
俞瑋婭:《我看《點石齋畫報》》,上海:上海戲劇學院碩士,2006年。王邦雄指導。
張廣杰:《晚清上海鴉片消費研究(1858-1906)》,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韋恒指導。
郭秋惠:《“點石”:《點石齋畫報》與1884-1898年間的設計問題》,清華大學博士,2009年,杭間指導。
黃孟紅:《從點石齋畫報看清末婦女的生活型態》,南投: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2001年。李孝悌指導。
黃春豔:《明清之際西洋鐘錶在中國的傳播與創造》,暨南大學中國文化史籍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湯開健指導。
裴丹青:《從《點石齋畫報》看晚清社會文化的變遷》,河南:河南大學碩士,2005年。張九洲指導。
鄭淑文:《交換、窺視與文化消費──《交換日記》文字與圖像的互文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7年,鄭文惠指導。
謝菁菁:《西畫東漸與《點石齋畫報》》,中國美術學院碩士論文,2010年7月,畢斐指導。
四、期刊論文(依姓名筆劃排列)
[日]青木正兒撰、馬導源譯:〈題畫文學之發展〉,《大陸雜誌》第3卷第10期,1951年11月,頁317-321。
[美]葉凱蒂:〈妓女與城市文學〉,《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1年第2期,頁23-24。
[德]魯道夫•瓦格納(Prof. Rudolf G. Wagner),徐百柯譯:〈進入全球想像圖景:上海的《點石齋畫報》〉,《中國學術》第八輯,頁1-96。
丁一平:〈試論城市史研究的特色〉,《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2期,2007年3月,頁115-118。
王天平、蔡繼福:〈上海最早照相業新證〉,《上海大學學報》第11卷第6期,2004年11月,頁95-98。
王永恩:〈江南青樓文化與明末清初士子娼妓劇的興盛〉,《紹興文理學院學報》,第28卷第3期,2008年5月,頁28。
王立群:〈直覺的欣賞與內在的抗拒──從王韜看近代中國文人對西方文化的反應〉,《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1期,2008年1月,頁79-83。
王立璋、顧旭娥:〈雅俗共賞的《點石齋畫報》〉,《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4月,頁132-135。
王志弘:〈城市、文學與歷史:評《看不見的城市》〉,《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4期,1993年3月,頁165-180。
王芝芝:〈時間的革命:時鐘與西方近代時間觀念的形成〉,《歷史月刊》第6期,1988年7月,頁91-96。
王爾敏:〈中國近代知識普及化傳播之圖說形式──點石齋畫報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9期,1990年6月,頁135-172。
朱煒:〈上海”四明公所”抗法事件始末〉,《史海精華》,1999年8月,頁38-42。
何益忠:〈近代中國早期的交通城市交通與社會衝突──以上海為例〉,《史林》2005年第4期,頁110-116。
何新會:〈晚清上海四明公所初探〉,《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7年6月,頁181-182。
何蘭萍:〈人力車與近代上海都市居民生活〉,《江西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1月,頁116-117。
吳志偉:〈舊上海租界的印捕風潮〉,《檔案春秋》,2009年4月,頁52-54。
吳定勇:〈接受美學對於報紙新聞傳播的啟示〉,《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1期,2006年1月,頁146-150。
吳美鳳:〈從「點石齋畫報」看晚清時期的民間信仰意識〉,《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91期,2001年2月,頁33-57。
吳學文:〈《點石齋畫報》研究綜述〉,《文山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3月,頁56-58、96。
宋莉華:〈插圖與明清小說的閱讀及傳播〉,《文學遺產》,2000年第4期,頁116-125。
巫仁恕:〈節慶、信仰與抗爭──明清城隍信仰與城市群體的集體抗議行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第34期,2000年12月,頁145-210。
李明歡:〈Diaspora:定義、分化、聚合與重構〉,《世界民族》2010年第5期,頁1-8。
李貴豐:〈前電影時代中國的動感漫畫──點石齋畫報例〉,《電影》第五期,1995年10月,頁41-60。
李慧娟:〈論上海公共租界混合法庭〉,《湖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1卷第3期,2006年6月,頁48-51。
李豐楙:〈由常入非常:中國節日節慶中的狂文化〉,《中外文學》第22卷第3期,1993年8月,頁116-150。
李艷平:〈圖像閱讀時代的開啟:《點石齋畫報》〉,《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1月,頁343-345。
李孝悌:〈走向世界,還是擁抱鄉野——觀看《點石齋畫報》的不同視野〉收入劉東主編,《中國學術》(北京)2002年3月,頁287-293。
汪燕崗:〈古代小說的插圖〉,《文史知識》,2007年5月,頁20-25。
卓聖格:〈時事新聞插畫的特質與在中國的發展〉,《商業設計學報》第1期,1997年11月,頁81-93。
卓聖格:〈從畫報說歷史――中國近代畫報的發展〉,《歷史月刊》,1999年12月,頁94-103
卓聖格:〈晚清石印畫報的形成與發展研究〉,《臺中商專學報》31期,1999年6月,頁395-397。
卓聖格:〈點石齋畫報插畫之表現形式與技法研究〉,《臺中商專學報》30期,1998年6月,頁73-91。
卓聖格:〈攝影術對中國近代寫實繪畫影響之探討──以吳友如新聞畫為例〉,《現代美術學報》第三期,2000年,頁109-131。
周武:〈小刀會起義、太平軍戰事與近代上海的崛起〉,《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96年第4期,頁139-147
邱國盛:〈從人力車看近代上海城市公共交通的演變〉,《華東師範大學學報》,第36卷第2期,2004年1月,頁97-103。
邱德亮:〈從局限經濟到普遍經濟:鴉片消費的東方語藝?〉,《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69期,2008年3月,頁1-55。
俞月亭:〈我國畫報的始祖――《點石齋畫報》初探〉,收入《新聞研究資料》(北京:新華出版社,1981)。
俞瑋婭:〈從《點石齋畫報》看視覺文化的融合與延續〉,《吉林藝術學院學報》, 2008年2月,頁32-34。
南宮搏:〈重印點石齋畫報序言〉,《大成》第99期,1982年2月,頁43-45。
姚民義:〈當代城市生活空間方式分析〉,《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8卷第2期,2007年4月,頁23-26。
洪英雪:〈青樓場域之分析〉,《漢學論壇》第三輯,2003年12月,頁121-146。
胡成:〈「不衛生」的華人形象:中外間的不同講述--以上海公共衛生為中心的觀察(1860-1911)〉,《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6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7年6月,頁1-43。
胡萬川:〈傳統小說的版畫插圖〉《中外文學》第16卷第12期,1988年5月,頁28-50。
胡曉真:〈世變之亟──由中研院文哲所「世變中的文學世界」主題計畫談晚明晚清的研究〉,《漢學研究通訊》,第20卷第2期,總第78期,2001年5月,頁27-34。
胡璟:〈”功架”想像──海派狹邪小說妓女擇偶觀的新變〉,《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3期,2010年9月,頁84-88。
胡璟:〈女性想像與都市想像的互為一體──論海派狹邪小說中妓女與上海的關係〉,《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3期,2009年9月,頁81-85。
唐紹華:〈中國第一份畫報〉,《暢流》,第69卷第9期,1984年6月16日,頁12-18。
徐沛、周丹:〈早期中國畫報的表徵及其意義〉,《文藝研究》,2007年第6期,頁82-91。
徐新:〈從「點石齋畫報」看清末澳門〉,《文化雜誌》,1997年春,頁187-212。
徐濤:〈自行車普及與近代上海社會〉,《史林》,2007年1月,頁103-113。
祝君波:〈論中國古代題畫詩〉,《中國美術》第29期,1991年7月,頁26-35。
袁燮銘:〈工部局與上海早期路政〉,《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88年第4期,頁77-85。
張玉勤:〈從巴赫金狂歡節理論看城市休閒廣場的文化意蘊〉,《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3期,2009年5月,頁48-53。
張春田:〈圖像上海與晚清都市媒體的表意實踐——以《點石齋畫報》(1884-1898)為中心〉,《粵海風》,2007年1月,頁67-73。
張書華:〈西制東漸:試探「星期制」於清末上海之傳布〉,《中極學刊》第7輯,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08年6月,頁179-196。
張偉:〈得風氣之先的上海早期照相業〉,《檔案與史學》,2002年2月,頁63-65。
梁翠等:〈巡捕與警察──論我國近代警察產生的萌芽〉,《河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六卷,2009年12月,頁104-107。
連玲玲:〈評葉凱蒂《情愛上海:名妓、文人與娛樂文化》〉,《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5期,2007年12月,頁263-273。
陳文彬:〈近代城市公共交通與市民生活:1908-1937年的上海〉,《江西社會科學》,2008年3月,頁135-139。
陳占彪、陳占宏:〈從“點石齋”看晚清上海〉,《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3期,2003年3月,頁25-31。
陳平原:〈以圖像為中心──關於「點石齋畫報」〉,《二十一世紀》2000年6月,頁90-98。
陳平原:〈在圖像與文字之間〉,《讀書》第七期,2000年,頁94-102。
陳平原:〈從左圖右史到圖文互動──圖文書的崛起及其前景〉,《學術界》,2004年3月,頁255-266。
陳平原:〈從獨特編訂法看《點石齋畫報》的終刊時間〉,《中華讀書報》,1999年12月22日。
陳雅琳:〈《點石齋畫報》對「中法戰爭」新聞的圖文建構〉,《東方人文學誌》第 8卷第1期,2009年3月,頁157-178。
陳新山、黃瑞亭:〈《洗冤集錄》的現代價值〉,《中國法醫學雜誌》,第24卷第5期,2009年,頁358-360。
陳熙遠:〈中國夜未眠──明清時期的元宵、夜禁與狂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五本,第二分,2004年6月,頁283-329。
陳蘊茜:〈論清末民國旅游娛樂空間的變化──以公園為中心的考察〉,《史林》,2004卷5期,2004年10月,頁93-100。
傅為群:〈從清末「點石齋畫報」中看幾則「錢」的故事〉,《臺北市集幣會刊》2002年5月,頁41-46。
曾時模、李杉峰:〈臺灣報紙地方新聞圖文編輯之演進〉,《商業設計學報》,第8期,2004年7月,頁147-159。
曾敏:〈接受美學與新聞故事化報導〉,《青年記者》,2008年7月,頁28-29。
鄂藍秀:〈世界最早的最完整的法醫學專著──宋慈的《洗冤集錄》對法醫學的成就〉,《內蒙古電大學刊》,2007年第8期,頁16-17。
葉中強:〈晚清民初上海文人的經濟生活與身份轉型──以王韜、包天笑為例〉,《上海財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9卷第6期,2007年12月,頁8-15。
葛桂錄:〈Shanghai、毒品與帝國認知網路──帶有防火牆功能的西方之中國敘事〉,《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3期,頁97-108。
道載文:〈記點石齋畫報〉,《大成》第60期,1978年11月,頁54-55。
熊月之、羅蘇文、周武:〈略論近代上海市政〉,《學術月刊》1999年第6期,頁85-93。
熊月之:〈待客之道:從外事活動看近代上海華界與租界關係〉,《學術月刊》,2004年7月,頁50-55。
熊月之:〈張園──晚清上海一個公共空間研究〉,《檔案與史學》,1996年6月,頁31-42。
裴丹青:〈《點石齋畫報》和中國傳媒的近代化〉,《安陽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3月,頁130-132。
趙家琦:〈海上•奇觀──論晚清上海「水龍會」對城市文化的視覺性建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四十八期,2011年10月,頁97-162。
劉海岩:〈20世紀前期天津水供給與城市生活的變遷〉,《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1期,頁52-67。
劉赦:〈圖象與新知——《點石齋畫報》與美術大眾化〉,《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5年4月,頁17-18。
劉惠新:〈近代上海會館公所慈善醫療事業的發展──以四明醫院為例〉,《新鄉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4期,2009年8月,頁51-53。
劉燕:〈清末風靡上海的《點石齋畫報》〉,《檔案春秋》,2007年2月,頁48-51。
劉燕等:〈接受美學方法論與新聞傳播學〉,《湖南科技學院學報》,第31卷第3期,2010年3月,頁208-210。
潘元石:〈談點石齋與飛影閣石印畫報〉,《雄獅美術》,第76期,1977年6月,頁94-98。
潘洪綱:〈清代的賭博與禁賭〉,《江漢論壇》,2008年9月,頁61-66。
潘耀昌:〈從蘇州到上海,從「點石齋」到「飛影閣」──晚清畫家心態管窺〉,《新美術》,1994年2月,頁65-72。
蔣晗玉:〈臺基、姘居、棄夫之風與上海小男人〉,《書屋》,2006年9月,頁52-54。
蔡秀美:〈評介葉曉青著《點石齋畫報──上海城市生活,1884-1898》〉,《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39期,2008年6月,頁111-122。
衛琪:〈《點石齋畫報》中乙未(1895)抗日的客籍義勇軍──〈賢母守城〉係指何人?〉,《歷史月刊》第254卷,2009年3月,頁86-92。
談啟志:〈「風月原來是夢」──試論《風月夢》的敘事策略〉,《思辨集》,2010年3月,頁21-43。
鄭星球:〈《點石齋畫報》圖式流傳與衍化〉,《美術學報》,2006年3月,頁36-40。
鄭祖安:〈吳友如與《點石齋畫報》〉,《中華文化畫報》,2008年3月,頁108-113。
鄭麗榕:〈跨海演出:近代臺灣的馬戲團表演史(1900-1940年代)〉,《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43期,2010年7月,頁1-46。
謝俊美:〈清代上海會館公所述略〉,《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2期,頁36-41轉48。
羅崗:〈性別移動與上海流動空間的建構──從《海上花列傳》中的「馬車」談開去〉,《華東師範大學學報》,第35卷第1期,2003年1月,頁89-97轉124。
蘇智良、姚霏:〈廟、信仰與社區──從城隍信仰看近代上海城隍廟社區〉,《社會科學》2007年第1期,頁63-73。
五、研討會論文
王維資:〈撰/改寫台灣:日治時期台灣論述與歷史詮釋〉,「疆界/將屆:2004年文化研究學生研討會」,2004年12月18、19日發表。
李開軍:〈晚清中國對西方報刊形式的接受〉,「第八屆國際青年學者漢學會議近現代報刊與文化研究學術研討會」,2009年3月14、15日,頁193-214。
六、網路資源
《上海租界志》,上海地方志辦公室,第二篇「機構」,第四章「警務機構與武裝」,網路資料: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63852/node63858/node63882/node64474/userobject1ai57982.html ,2011年2月14日查閱。
「上海地方志辦公室,第四篇 交通地名(一)」:http://www.shsmi.cn/dmb/dmkw/8-4-0.htm,2011年11月7日查閱。
王正華:〈藝術史研究中的再現問題〉,2004年2月28日演講紀要,國立故宮博物院藝術史討論區,http://arthf.npm.gov.tw/art/dc/d_types.asp?item=1104&D=2004/3 ,2011年5月17日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