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盈婷
Huang,Ying-Ting
論文名稱: 教師教學轉化之個案研究-以一所國中專題探究課程為例
A Case Study of a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Pedagogical Transformation in Practicing Project-based Learning
指導教授: 卯靜儒
Mao, Chin-J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0
中文關鍵詞: 教學轉化推理與行動模式專題探究課程以學生為中心
英文關鍵詞: Pedagogical Transformation, Pedagogical Reasoning and Action, Project-based Learning, Student-Centered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0273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20下載:6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12年國教以素養導向出發,在國中階段發展以專題探究為主的校訂彈性學習課程。當教師面對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課程,教師的課程與教學轉化歷程會變什麼樣貌,其如何思考與詮釋;而影響教師進行教學轉化之因素和面對的挑戰有哪些,以及在教學實踐中師生的互動有哪些變化產生,最後教師產生的新理解是什麼。因此本研究在此脈絡下以個案學校的專題探究課程為例,從Shulman(1987)的推理與行動模式觀點,以一位教師的課堂教學為個案,透過觀察課堂、訪談和文件分析的質性研究方法,來探討個案教師教學轉化實踐歷程。研究結果發現,在專題探究課程下,教師的教學轉化(一)轉化和教學實踐互為循環,教師的理解轉化受到學生實際學習狀況相互影響且不斷再調整,形成做中學的循環探究歷程。(二) 師生關係的轉變,當學生學習的樣貌轉為自主探究,教師固有的教學習慣與主導性會產生再理解。(三)教與學的文化增添更多與學生情緒相關以及教師面臨多元角色的轉換等挑戰。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12-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which literacies-based that schools have developed the inquiry-based alternative curriculum. When teachers face student-centered, what do their curriculum and transform teaching process look like, and how do they think and interpret it? What are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eachers' teaching transformation and the challenges they face? What are the changes in the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in practice, and what is the new understanding that the teachers think? Therefore, in this context, the researcher takes a case study of a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 who practices in project-based learning for an example. Through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of classroom observation, interview and document analysis, and then the researcher employs major steps of Shulman's (1987) pedagogical reasoning and action to examine pedagogical transformation of a teacher. The research results found that under the project-based learning, the teacher's teaching transformation are (1) transformation and teaching practice cycle each other, and the teacher's understanding transformation is affected by the actual learning situation of the students and constantly readjusted, forming a cyclic inquiry course with learning by doing. (2) The change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When the appearance of student learning is changed to autonomous inquiry, teacher's inherent teaching habits and dominance will re-understand. (3) The culture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adds challenges related to students' emotions and teacher face multiple role transition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2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四節 重要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教學轉化之意義與理論 7 第二節 國內教學轉化相關研究 14 第三節 專題探究課程之學理基礎 1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27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 27 第二節 研究場域 30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3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1 第五節 研究倫理 42 第四章 研究結果 43 第一節 小麗老師對專題探究課程的理解與轉化 44 壹、 理解 44 (一) 從九年一貫到十二年國教素養導向 44 (二) 國文科與專題探究課程的差異 45 貳、 轉化 47 (一) 教材轉化 48 (二) 教學步驟的改變 53 (三) 教學方法的轉變 59 (四) 共備討論的影響 66 第二節 小麗老師的教學實踐和評估反省 68 壹、 小麗老師為學生學習所做的教學引導 68 (一) 引導的「強」介入:直接修改 69 (二) 引導的「中」介入:先與學生討論後再加入策略性引導 70 (三) 引導的「弱」介入:稍微點個方向剩餘讓學生決定 74 貳、 小麗老師建立的文化與經營策略 75 (一) 分組互動文化 76 (二) 分組下同儕的學習狀況 84 參、 專題探究課程下的挑戰 89 (一) 與學生情緒共舞 89 1. 提醒學生留意自我情緒 89 2. 外部因素擾動學生情緒 91 (二) 教師主導與學生聲音的拿捏 93 肆、 小麗老師對學生學習的評估與反省 95 第三節 小麗老師的新理解 98 (一) 教師角色的轉換 98 (二) 面對以學生為中心課程想像的新思維 99 1. 分組的安排 100 2. 學習目標與內容的再定位 101 第四節 綜合討論 102 壹、教學轉化實踐歷程 102 1. 從忠實觀到相互調適觀的課程思維轉化 102 2. 轉化的思考與詮釋 103 貳、專題探究課程下師生的改變 10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6 第一節 結論 106 壹、 教學轉化實踐歷程由師生共構之循環模式 106 貳、 教師教學文化與學生學習文化的轉變 107 第二節 建議 108 壹、 教學支持助於教學轉化的發生 108 貳、 對後續教師面對專題探究課程教學轉化研究之建議 109 (一) 反思學生聲音選擇與教師的引導程度 109 (二) 課程設計與任務安排的思考 109 (三) 未來研究可納入學生資料,將教師與學生進行對話 110 參考文獻 111 附錄一 課程大綱架構 115 附錄二 課堂觀察記錄單 117 附件三 訪談大綱 118 附件四 研究同意函 119

    中文部分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取自: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87/pta_5320_2729842_56626.pdf
    尤偉安(2018)。十二年國教之國小各領域學習節數調整可能造成的影響。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5),125-134。
    卯靜儒(2015a)。從知識本位到學習本位:一位高中歷史教師課程的教學轉化。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的想像演化與創新」(頁189-218)。臺北市:學富。
    卯靜儒(2015b)。構繪一位歷史教師的教學轉化。課程與教學,18(4),57-83。
    田奇玉(2008)。課程的教學轉化過程及影響因素之研究:一個闡釋性架構之構築(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余俊樑(2003)。二階段專題導向探究模式對國小科研社學生進行探究活動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余政賢(2014)。為什麼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草案在國民中小學教育階段要保留彈性學習課程呢?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取自:https://epaper.naer.edu.tw/edm.php?grp_no=1&edm_no=89&content_no=2213
    吳清山、林天祐(2011)。教育名詞課程轉化。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102,203-204。
    李慶森(2009)。專題導向學習應用於國小高年級社會學習領域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臺北市。
    周健、霍秉坤(2012)。教學內容知識的定義和內涵。香港教師中心學報,11,145-163。
    周淑卿(2004)。教師的課程知識內涵及其對師資教育的意義。課程與教學季刊,7(3),129-142。
    林正昌(譯)(2015)。John W.Creswell著。研究設計-質性、量化及混合方法取向(Research Design Qualitative, Quantitative,and Mixed Methods Approaches)。臺北市:學富文化。
    姜文閩(譯)(1992)。John Dewey著。經驗與教育(Experience and Education)。臺北市:五南。
    柯雅齡(2018)。幼兒園普通班教師轉化「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以適應特殊需求幼兒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洪榮昭、林展立(2006)。問題導向學習課程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師大書苑。
    唐淑華(2011)。眾生喧嘩?跨界思維?-論「教學轉化」的意涵及其在文史科目教學上的應用。教科書研究,4(2),87-120。
    梁繼權(2008)。Problem Based Learning 教師手冊。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
    許素(2002)。專題導向教學在國小六年級自然科實施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陳素如(2014)。以專題本位學習進行資優生生涯輔導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臺北市。
    陳毓凱、洪振方(2007)。兩種探究取向教學模式之分析與比較。科學教育月刊,305,4-19。
    黃仁柏(2005)。國小教師教學轉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南市。
    黃文定(2012)。教育大辭書。取自: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453926/?index=1。
    黃永和、黃儒傑、陳新轉、林佑真、林曜聖、曾俊傑……陳永裕(譯)(2011)。John Barell著。問題引導學習:探究取向(Problem-Based Learning:An Inquiry Approach)。臺北市:華藤文化。
    黃亮瑋(2015)。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法律與人權議題」課程與教學轉化的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臺北市。
    黃品瑄、湯仁燕(2017)。國中公民科初任教師學科教學知識發展之研究。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10(3),1-26。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臺北市:東華。
    黃詩雯(2009)。運用Shulman教學推理模式發展國小數學教師PCK歷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市。
    甄曉蘭(2002)。中小學課程改革與教學革新。通識教育季刊,8(3),1-17。
    甄曉蘭(2003)。教師的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教育研究集刊,49(1),63-94。
    潘寶秀(2010)。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能力指標教學轉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新竹市。
    蔡宜芬(2013)。教師教學轉化的歷程探究-以歷史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蔡濱如(2005)。課程的教學轉化策略探究─以國中英語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魏曉盈(2011)。國中社會學習領域公民篇新移民議題的課程與教學轉化(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臺北市。

    英文部分
    Dweck, C. S. (1986). Motivational processes affecting learn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41(10), 1040–1048.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The Kappa Delta Phi lecture series. New York, NY:Kappa Delta Pi.
    Goodlad, J. I. (1979). Curriculum inquiry: The study of curriculum practice. New York: McGraw-Hill.
    Grossman, P., Dean, C. G. P., Kavanagh, S. S., & Herrmann, Z. (2019). Preparing teachers for project-based teaching. Phi Delta Kappan, 100(7), 43–48.
    John Larmer, John Mergendoller & Suzie Boss. (2015). What is PBL?Abstract retrieved from https://www.pblworks.org/why-project-based-learning 
    John Larmer. (2015). Project-based learning vs. problem-based learning vs. X-BL. Retrieved from http://www.edutopia.org/blog/pbl-vs-pbl-vs-xbl-john-larmer
    Krajcik, J. S., & Blumenfeld, P. C. (2006). Project-based learning. In R. K. Sawyer (Ed.),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New York,NY: Cambridge.
    Larmer, J., Mergendoller, J., & Boss, S. (2015). Setting the standard for project based learning. Alexandria, VA: ASCD.
    Pasi Silander. (2015). Phenomenon Based Learning. Abstract retrieved from http://www.phenomenaleducation.info/phenomenon-based-learning.html
    Rogers, M. A. P., Cross, D. I., Gresalfi, M. S., Trauth-Nare, A. E., & Buck, G. A. (2011). First year implementation of a project-based learning approach:The need for addressing teachers’ orientations in the era of refor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9(4), 893-917.
    Shulman, L.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1), 1-23.
    Shulman, L. S. (1986). Paradigms and research programs in the study of teaching: A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 In M. C. Wittrock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pp. 3-36) . New York,NY: Macmillan .
    Wilson, S. M., Shulman, L. S., & Richert, A. E. (1987). "150 different ways" of knowing: Representations of knowledge in teaching. In J. Calderhead (Ed.), Exploring teachers' thinking (pp. 104-124). London,UK: Cassell.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