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葉忠誠
Yeh, Chung-Cheng
論文名稱: 慈輝班十鼓打擊課程融入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之敘說探究
Narrative Inquiry of Teaching Personal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Model-The Case of Tsu-Hui Ten-Drum Class
指導教授: 闕月清
Keh, Nyit-Ch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0
中文關鍵詞: 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慈輝班十鼓敘說探究
英文關鍵詞: TPSRM, Tsu-Hui class, Ten-Drum, narrative inquiry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371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60下載:3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美國學者 Don Hellison 所提倡的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已成為新興體育課程模式,研究發現指出能改善青少年責任感、尊重與幫助他人的品格之塑造。由於研究者為慈輝班十鼓打擊教練,經常接觸行為偏差、中輟、學習成就低落之學生。為此,透過慈輝班十鼓打擊課程融入 TPSRM 之敘說探究,藉以培養與提升慈輝班學生的個人與社會責任層級。目的:瞭解慈輝班學生透過十鼓打擊課程融入 TPSR 模式之責任層級轉變,並進一步探究慈輝班學生的行為知覺改變。方法:採用敘說探究法,於十鼓打擊課程融入 18 堂 TPSR 模式教學中,以錄影觀察、開放性訪談、教師日誌、專家日誌、學習單等方法蒐集資料,並以內容分析法分析所蒐集之質性資料。研究結果:一、慈輝班學生於十鼓打擊課程教學歷程中能讓學生培養合作關係、尊重他人、勇於嘗試、主動學習等責任層級轉變。二、慈輝班學生於十鼓打擊課程教學歷程中使學生勇於接受挑戰、積極參與活動、能設定自我目標等行為知覺改變。三、研究者於十鼓打擊課程教學歷程中將不同教學方法和技能可幫助學生達成不同的責任感,進而促進學生責任層級之學習。此研究可提供體育教師實施 TPSRM 之建議。

    The moral education has become a significant issue of all levels of schools because of the trend of the domestic education reform. Teaching Personal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Model (TPSRM) has been developed for improving adolescents’ responsibility and self-sfficacy through physical activities and/or through physical education. As the researcher myself as a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a substitute of Director of Student Affairs, and as a coach of Tsu-Hui Ten Drums Class, has to interact with misbehavior students, dropout students, and low achieving learning students. Based on the reasons, this research aimed to use Tsu-Hui Ten Drums Class as an example to fit into the model of TPSRM narrative approach. Through this model, to develop and raise personal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levels of the students of Tsu-Hui Class. This research aimed to realize the Tsu- Hui Class students how to transform by using Ten-Drum Class of TPSRM. Furthermore, this study wanted to analysis how Ten-Drum Class able to bring the effect on the behavior of students. This research adopted narrative research, through Ten-Drum Class with TPSRM, eighteen-class video recorded observation, open-end interview, teachers’ journals, worksheets, other information collection, andanalyzed by content 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at 1)the learning attitude and responsibility levels toward Tsu-Hui Class students were changed; 2) the positive learning experience of Tsu-Hui Class students were increased; 3) the research learned to be more reflective about the teaching approach and ways to help students to achieve different level of responsibility.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could provid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some suggestions for imnplementing TPSRM.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謝 誌………………………………………………………………………………iii 目 次…………………………………………………………………………………iv 表 次……………………………………………………………………………………v 圖 次…………………………………………………………………………………vi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研究問題………………………………………………………………………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重要性……………………………………………………4 第五節 名詞解釋………………………………………………………………………5 第貳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理論基礎………………………………7 第二節 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相關研究………………………………12 第三節 敘說探究………………………………………………………………………18 第四節 中介教育—慈輝班………………………………………………………21 第五節 十「鼓」打擊………………………………………………………………26 第叁章 研究方法………………………………………………………………………31 第一節 質性研究之敘說探究…………………………………………………31 第二節 研究情境與參與者………………………………………………………32 第三節 研究流程…………………………………………………………………………38 第四節 教學單元設計與檢核…………………………………………………39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40 第六節 研究倫理………………………………………………………………………43 第肆章 真相大白………………………………………………………………………44 第一節 另類風格-家興……………………………………………………………45 第二節 歹竹出好筍-秉葳………………………………………………………53 第三節 心事誰人知-姿芸………………………………………………………61 第四節 三人蛻變自我成長………………………………………………………70 第五節 研究者的成長與反思……………………………………………………76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78 第一節 結論…………………………………………………………………………………78 第二節 建議…………………………………………………………………………………80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81 二、英文部分………………………………………………………………………………85 附 錄 附錄一 十鼓打擊融入 TPSRM -教學大綱……………………87 附錄二 十鼓打擊融入 TPSRM -教學設計表………………90 附錄三 課程設計專家檢核…………………………………………………108 附錄四 教師日誌……………………………………………………………………109 附錄五 課後學習單…………………………………………………………………111 附錄六 訪談大綱……………………………………………………………………113 附錄七 研究參與者–學生同意書………………………………………114 附錄八 訪談同意書…………………………………………………………………115 附錄九 專家觀察紀錄……………………………………………………………116 附錄十 國中出缺席獎懲統計表……………………………………………118 附錄十一 課程紀實照片……………………………………………………………119 表 次 表 1 個人與社會責任層級概念表……………………………………10 表 2 TPSR 相關文獻探討…………………………………………………16 表 3 各類型中途學校之比較表…………………………………………24 表 4 擊鼓相關研究文獻表…………………………………………………28 表 5 十鼓擊樂團發展過程重要事件表……………………………30 表 6 起點行為特徵表……………………………………………………………37 表 7 諮詢專家名單…………………………………………………………………40 表 8 編碼代號表……………………………………………………………………42 表 9 研究參與者責任層級及其隱喻對照表…………………44 圖 次 圖 1 TPSRM 流程圖………………………………………………………………11 圖 2 研究流程圖………………………………………………………………………38

    中文部分
    丁立宇(2011)。青出於藍-品格教育融入籃球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丁立宇(2011)。品格教育的體育教學模式—TPSR責任模式之介紹。學校體育,127,71-76。
    尤虔怡(2012)。高關懷學生在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之敘說探究—以獨輪車學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凡盈(2014)。住宿式安置少年與輔導人員之依附關係及其因應-以慈輝班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臺北市。
    王秋嵐(1999)。研究工具書-研究技巧整合實用手冊。臺北市:洪葉文化。
    王昭正、朱瑞淵(1999)。參與觀察法。臺北市:弘智文化。
    王一芝、高宜凡、林讓均(2009)。小學生大未來-搶救桃太郎。遠見雜誌,280,取自http://www.gvm.com.te/Boardcontent_15366_5.html
    王真毅(2007)。冒險式諮商影響高關懷青少年自我概念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休閒產業經營學系。
    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2000)。質的研究方法。高雄市:麗文文化。
    中華音體教育發展協會(2010)。鼓舞的介紹。取自
    http;//www.wretch.cc/blog/cpmtaiko999/26672445
    台灣太鼓協會(2007)。日本太鼓教本。台北市:作者。
    田哲榮、司徒懿(2010)。解析質性研究法與資料。新北市:韋伯文化。
    田續鴻(2008)。不同體育教學方式對個人社會責任模式(TPSR) 、撞球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江吟梓、蘇文賢(2010)。教育質性研究實用指南。台北市:學富文化。
    朱儀羚、柯禧慧、康翠婷、蔡欣志、吳芝儀譯(2006)。M.L.Crossle著。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嘉義市:濤石文化。
    呂岱縈(2014)。臺灣傳統鼓樂初探-以十鼓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碩士論文。
    汪慧敏、鍾思嘉(2008)。諮商與輔導學報—高師輔導所刊,19,1-29。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
    李曉晶(2001)。台灣慈輝班學生在校生活狀況及學校適應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余雅婷、周宏室(2011)。從身體活動中建立學習者的責任感—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TPSRM)的觀點。台灣運動教育學報,6(1),45-60。
    周宏室、徐偉庭(2012),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之探究。中華體育季刊,26(1),20-26。
    周志建(2002)。敘事治療的理論與實踐—以一個諮商個案為例的敘說探究。未出版碩士論學位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周慧菁(2003)。品格教育的第一堂課。天下雜誌,287,36-40。
    吳芝儀(2001)。中輟學生的危機與轉機。嘉義市:濤石文化。
    吳芝儀(2003)。危機邊緣學生綜合團體輔導方案之理倫與實施。取自財團法人向陽文教基金會,網址:http://www.tosum.org.tw/database/database.htm
    吳芝儀(2005)。敘事研究的方法論探討,在於齊力、林本炫,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南華大學教育社會研究所。嘉義。
    吳芝儀、李奉儒譯(2008)。質性研究與評鑑Michanel Quinn Patton原著。嘉義市:濤石文化。
    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新北市:巨流圖書。
    林憶如(2013)。個人與社會責任融入國中體育教學實務分享。中等教育,64(2)。
    林裕強、林加耀(2011)。鼓動身心-太鼓技藝的身體經驗與意涵之初探。國北教大體育,5,113-118。
    林靜萍,丁立宇(2013)。體育課中發展品格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中等教育,64(2)。
    林美珠(2000)。敘事研究:從生命故事出發。輔導季刊,36(4),27-34。
    洪 蘭(2013)。學打鼓,找回自信心。天下雜誌,520。
    段正英(2007)。高關懷國中生人際關係溝通技巧課程介入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學位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邱靖惠、蕭慧琳(2009)。臺灣校園霸凌現象與危機因素之解析。兒童與青少年福利期刊,15(4),1-28。
    洪琇惠(2010)。走過青春叛逆的少年兄-運動隊品格行為轉變之生命敘說。未出版碩士學位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台北:巨流。
    胡茵潔(2013)。音樂文化產業研究─以「十鼓擊樂團」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范信賢(2005)。敘說課程實踐的故事一種敘事性觀看教師經驗的方式。教育研究月刊,130,45-55。
    徐偉庭(2012)。中學生體育課責任概念之探討。課程與教學季刊,15(3),頁165~180。
    唐惠珠(2002)。解決國中生輟學問題之行行動研究:以花蓮縣秀林國中慈輝班為例。
    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碩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許育光(2000)。敘說研究的初步探討—從故事性思考和互為主体的觀點出發。輔導季刊,36(4),17-26。
    許富美、王姿勻(2007)。國中中輟生高關懷班學生之課程規劃。北縣體育,61,49-55。
    莊明貞(2002)。敘說性探究。教育研究法上課講義,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未出版。
    教育部學生輔導資訊網(2007)。籌設多元型態中途學校的目的及目前籌設情形。2015年6月20日取自:http://www.guide.edu.tw/faq.php。
    黃瀞瑩(2010)。戲劇活動策略運用在國中表演藝術課程之情動研究-以輔導慈
    輝班學生自我概念型成為例。碩士論文。
    黃韻如(2006)。台灣中輟高風險學生社會工作干預之研究。國立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黃韻如(2007)。中途輟學學生輔導。載於林萬億、黃韻如等著,學校輔導團隊工作:學校社會工作師、輔導教師與心理師合作(頁137-190)。台北市:五南。
    陳修蕙(2010)。繩索挑戰課程對高關懷青少年之影響研究。未出版碩士學位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陳麗秀(2004)。我國國民中學中途輟學生處遇模式及其成效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碩士論文。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性研究。臺北市:洪葉文化。
    陳若芝(2010)。國中生自尊、情緒智能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
    張朝忠(2006)。分部事慈輝班對中輟生在一般課程,技藝課程及家庭觀念影響
    之質性研究-以台南永仁國中慈輝班為例。碩士論文。
    張秋禹(2005)。和太鼓教育課程對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以台中技術學院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張凱棋(2008)。十鼓擊樂團創業之個案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
    張琇雲(譯)(2000)。負責任也是一種快樂─學會做自己的主人。臺北市:臺灣實業文化。(Branden, N., 1997)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陶秀珠(2013)。球類教學融入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碩士學位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詹恩華(2013)。跑道上的覺醒-兩位國中體育教師實踐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之課程意 識。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季霖(1999)。認輔制度比較:以基隆市大德國中慈輝班學生及一般學生為例。台北市建國高級中學97學度人文社會資優組專題研究計畫。
    楊宇彥(2000)。女性生涯發展研究之質的取向-敘說研究法。測驗與輔導,163,3429-3431。
    楊茂秀(2001)。載於吳慧貞譯,故事的召喚。臺北:遠流。
    葉哲維(2006)。國中慈輝班之研究-激勵理論之觀點。碩士論文。
    鄭麗鳳(2004)。國中學生內外控信念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
    鄧貴安(2012)。理解式籃球教學法應用於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之行動研究。碩
    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潘義祥(2012)。體育課程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之研究發展趨向。中華體育季刊,26(4),491~498。
    潘義祥(2013)。個人與社會責任教學融入運動教育模式之整合課程規劃。中華體育季刊,27(2),105~112。
    顏宛平(2013)。國中體育課實施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之學生經驗。中等教育,64(2)。
    闕月清(2013)。體育教學中的品德教育: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之源起與發展。
    中等教育,64(2)。
    英文部分
    Balderson, D.W., & Martin, M.(2011).The efficacy of the personal and sorcal responsibility model in a physical education setting. PHEnex Journal, 3(3), 1-5.
    Clandinin, D. J., Connelly F. M. (2000). Narrative inquiry: 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San Fracisco: Jossey Bass Press.

    Compagnone, N. (1995). Teaching responsibility to rural elementary youth: Going beyond the urban at-risk boundaries.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and Dance, 66(6), 58-63.
    Escart, A., Gutierrez, M., Pascual, C., & Llopis, R. (2010). Implementation of the personal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model to improve self-efficacy during physical educationclasses for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Psychological
    Therapy,10 (3), 387-402
    Hellison, D. (1995). Teaching responsibility through physical activity. Champaign, I L: Human Kinetics.
    Hellison, D. (2011). Teaching responsibility through physical activity (3rd ed.).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McAdmin, D. (1993). The Stories we live by: Personal myths and the making of the self. New
    York: Morrow.
    Richardson, L. (1990). Writing stories: Reaching diverse audiences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Series. Vol. 21 ). CA: Sage.
    Richardson, L. (1995). Narrative and Sociology. In J. V. Maanen (Ed.), Representantion in ethnography (pp. 198-221). London: Sage.
    Walsh, D. S., Ozaeta, J., & Wright, P. M. (2010). Transference of responsibility model goals to the school environment: Exploring the impact of a coaching club program.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Pedagogy, 15(1), 15-28.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