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偉印
Wang, Wei-Yin
論文名稱: 希望感理論融入綜合高中一年級物理教學之行動研究
Action Research of immersive the Hope Theory into First Grade Physics Teaching in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s
指導教授: 唐淑華
Tang, Shu-Hua
口試委員: 唐淑華
Tang, Shu-Hua
鄭章華
Zheng, Zhang-Hua
王秀玲
Wang, Xiu-Ling
口試日期: 2021/01/20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教育管理與課程教學領導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Education_In-service Teacher Master's Program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 and Leadership for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1
中文關鍵詞: 希望感物理教學行動研究
英文關鍵詞: Hope theory, Teaching Strategies of Physical, Action Research
研究方法: 行動研究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0826
論文種類: 代替論文:專業實務報告(專業實務類)
相關次數: 點閱:284下載:4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探討希望感理論融入物理課程後對學生的物理學習改善情況。研究方法採用行動研究法。研究對象為綜合高中一年級某班26名學生。課程設計方面採用希望感融入物理課進行教學。行動研究期間共計12週。研究工具方面使用中文希望感量表、學生訪談紀錄、學生學習日誌、同儕觀摩與訪談。
    第一個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對於物理學習的整體希望感是有提升,希望感有正面影響的佔了75%左右,有部分正面影響佔了4%左右。在希望感的各層面來看,「目標」有正向影響的佔33%左右,有部分正向影響的佔25%左右;「方法」層面來看,學生的回應上發現在希望感融入課程中,有正向影響的佔63%左右,有部分正向影響的佔8%;「意志力」的層面,沒有出現部分影響,只有正向影響佔了62.5%。
    第二個研究結果顯示學生的物理學習成績是有進步,平均分數進步了9分左右,並且還縮小了班級分數的標準差,因此對原本低分的學生是非常有幫助的。
    第三個研究結果是希望感融入物理課的教學方法讓教師自身的物理教學能力獲得成長,能對學生在物理學習困難的地方有效的進行指導。

    In this research we discuss of physical teaching immersive into Hope Theory. And whether to improve of learning effective for students. We using “Action Research” to study of the twenty-six first grade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is physical course was designed based on Hope Theory and the total study time period took twelve weeks. We use Hope Theory Table, student interview record, student daily note, and peer review as tools for this study. 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shows that students grow the sense of hope on physical subject learning. It also shows students average learning grade of grow together with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on this specific subject.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解釋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希望感理論 5 第二節 學習低成就學生與其希望感關係 10 第三節 希望感應用在物理教學 14 第四節 希望感應用於教學現場 18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流程 27 第一節 研究對象的特性與限制 27 第二節 研究工具 27 第三節 研究期程與方法 28 第四節 希望感融入物理課進行流程設計 30 第四章 研究歷程與反思 37 第一節 研究醞釀期與發現問題 37 第二節 執行改善策略與行動 39 第三節 行動與省思階段_第一輪 40 第四節 行動與省思階段_第二輪 46 第五節 課後訪談資料 50 第六節 學習日誌回饋與段考成績變化 53 第七節 研究者的成長醒悟與學生回饋 54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7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61 參考文獻63 壹、中文文獻 63 貳、西文文獻 64 附錄一、中文版希望感量表授權同意書 66 附錄二、中文版希望感量表 67 附錄三、自然科學習之希望感訪談大綱 68 附錄四、學習日誌 70 附錄五、研究同意書 71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尤淑盈(2014)。希望感理論融入國小數學學習領域對學童之希望感、內隱智力信念和學業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
    日惠季(2012)。文本討論提升國中生學業希望感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王婉禎(2015)。以希望感英語學習課程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生英語學習態度、希望感及增進英語學習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
    宋雨親(2012)。國中英語低成就學生希望感、正向學習態度和氣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
    沈美吟(2018)。希望感理論融入英語教學對國中三年級學生之希望感、恆毅力及學業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教育系。
    林靜慈(2017)。分組學習合作提升國中九年級學生英語學習希望感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
    芭芭拉.歐克莉(2017)。大腦喜歡這樣學〔黃家瑜譯〕。木馬文化。
    洪鈺淳(2018)。希望感理論融入輔導活動課程以提升國中體育班學生希望感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
    唐淑華(2006)。我的未來不是夢?:以一個希望感角度探究國中學生學業挫折經驗的研究。中等教育,57(3),4-21。
    唐淑華(2010)。從希望感模式論學業挫折之調適與因應-正向心理學提供的「第三種選擇」。五南。
    唐淑華,蔣宛儒(2013)。教育影片應用於教師希望感團體之研究。中等教育,64(2),39-60。
    張玉蘭(2013)。希望感融入國小五年級視覺藝術課程對學生希望感影響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學刊 ; 11期 , P113 - 143
    陳秀蘭(2013)。希望感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弱勢低成就學生數學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
    陳章正、江新合(2004)。高中物理學習困難之初探性研究。載於中華民國物理教育學會主辦之「2004年中華民國物理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頁49-63)。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陳章正、江新合(2005)。發展高中物理教學模式支出探性研究。科學教育與發展,41,1-16。
    陳章正、江新合(2007)。建構高中物理解題教學模式之研究。台中教育大學學報,21(1),17-42。
    陳慧芬(2011)。希望理論在提升國小六年級英語學習低成就學生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
    童竹暄(2010)。希望課程方案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希望感及挫折復原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
    蘇靖雯(2016)。希望理論融入國民中學英語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取自Airiti Library華藝線上圖書館。(DOI: 10.6341/fcu.M0317088 )

    二、西文文獻
    Dweck, C.S. (2000). Self-theories: Their role in motivation, personality, and development. Psychology Press.
    Dweck, C.S. (2002). Message that motivate: How praise molds students’ beliefs, motivation, and performance (in surprising ways). In J. Aronson(Ed.), Improving academic achievement: Impact of psychological factors on education (pp.37-60). Academic press.
    McDermott, D.,& Snyder, C.R. (1999). The great big book of hope. New Harbinger.
    Snyder, C. R. (1994). The psychology of hope: You can get there from here. Free Press.
    Snyder, C. R. (2002). Hope theory: Rainbows in the mind. Psychological Inquiry, 13(4),249-275.
    Snyder, C. R., & Lopez, S. J. (2002).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Oxford press.
    Snyder, C. R., Rand, K. L., & Sigmon, D. R. (2002). Hope theory: A member of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family. In C. R. Snyder & S. J. Lopez.(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pp. 257-270). Oxford university.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