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簡文興 CHIEN, Wen-Hsing |
---|---|
論文名稱: |
台北縣市公立高職資訊科高一學生學習適應問題研究 A study on learning adjustments problem of 1st year students in the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f Public Technical Vocational High School in Taipei county and city |
指導教授: |
莊謙本
Chuang, Chien-Pen 壽大衛 Shou, Ta-We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9 |
中文關鍵詞: | 高職資訊科 、學習適應 |
英文關鍵詞: |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earning adaptability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64 下載:5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瞭解與探討高職資訊科高一學生所面臨的學習適應問題與問題背後的成因。本研究係以台北縣市公立高職資訊科94學年度入學之高一學生為研究對象,以叢集取樣方式進行問卷調查,獲得有效樣本數共484位。量表調查所得資料,係以平均數、標準差、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和Scheffe´法事後比較進行資料的分析,獲得以下發現:
一、學習適應的現況整體而言還算良好,但在學習態度、身心適應、課程教學方面較好,而在學習方法、人際互動、學習環境方面較差。
二、學習方法及學習環境在性別上有顯著差異,均為女生優於男生。
三、學測數學分數低分群的學生在人際互動、學習適應方面皆優於學測數學分數中分群的學生。
四、大致來說電腦素養越高在學習方法、學習態度、身心適應、人際互動、學習適應等方面適應越好。
五、家中有無電腦在學習適應各方面都沒有達到顯著差異。
六、在學習環境方面台北縣的學生優於台北市的學生;在課程教學方面台北市的學生優於台北縣的學生。
七、不同家庭社經地位在學習適應各方面都沒有達到顯著差異。
最後,研究者分析學習適應優劣的成因並予以歸納學習適應問題,再根據研究結果與討論,研究者分別對學校、家庭及政策等方面提出建議,以提供各界指證與參考。
關鍵字:高職資訊科、學習適應
The aims of this research were to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adjustments problem of the 1st year students in the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f Public Technical Vocational High School. The sampling objects were 484 students of 2005-2006 school year cluster selected from the 1st year students in the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f Public Technical Vocational High School in Taipei county and Taipei city. T-test, one-way ANOVA and Scheffe´s method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collected data.
Some results are found as the followings:
1.The overall learning adaptability of 1st year students is good in the aspects of the attitude of study, the health of mind and the adaptation to the instruction. But they are not good at studying method, the 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making adjustment to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2.High school girls are superior to boys on the studying method and making adjustment to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3.Those who took low score of matriculation mathematics test have better performance in dealing with 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 than other classmates with higher score.
4.Generally speaking, the students with better computer literacy are superior than other students in dealing with learning method, the attitude of study, the health of mind, 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
5.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every aspect between those who have personal computer and those who without personal computer.
6.The students in Taipei County felt more satisfactory than the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on their learning environment, but for the instruction implementation, the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felt better than the students in Taipei County.
7.The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had no effect on student’s learning adaptability.
Some suggestions were made for school administration, students’ parents, and educational policy makers. The study also highlights the direction that related researches could take in the future.
Keywords: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earning adaptability
一、 中文部份
支紹慈(2000)。高職電機電子類專業課程問題探討及其解決實務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所碩士論文。
方崇雄(1979)。我國公立高工學生升學及就業意願調查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志遠(2003)。統計方法對行為模式及學習成就之分析解釋-以蘭陽技術學院為例。國立台北大學統計學系碩士論文。
王姿文(2003)。國小資源班回歸學生在普通班的學習適應研究---以台中縣一國小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振宇(2000)。國中學生學習適應統整模式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王彩鳳(2004)。國小舞蹈班學生學習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瑞仁(1984)國民中學學生活調適問題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義民(2003)。桃園地區高職生數位學習現況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甘夢龍(1993)我國國小學生行為困擾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6,25-52。
田正美、張新仁、黃致誠(2004)。高中學生進路發展與升學機制。全國高中教育發展會議南二區座談會會議紀錄。臺北:教育部。
朱敬先(1986)。學習心理學。台北市:千華圖書出版公司。
朱經明(1981)。國中學生自我觀念、友伴關係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文雄、田振榮(1996)。高職實用技能班一年級學生學習狀況調查研究。台北:教育部技職司。
江福清(1993)。高職學生性別角色取向、生活角色重要性與生計成熟之相關因素研究。彰化師大輔導所碩士論文。
何星輝(2003)。中部地區國中美術班學生學習適應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研究所論文。
何英奇(1998)。學習輔導的基本原理。在何英奇、毛國楠、張景媛、周文欽編著學習輔導。國立空中大學。
余 召(1981)。人格心理學。台北:三民書局。
余化人(1999)。臺北市國中技藝班學生個人因素、家庭背景、學校環境與其自我概念及技能學習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天方、陳鎮潦、張訓臣(2003)。二十一世紀高職學生能力指標。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76,40-43。
吳幼妃(1982)。社經地位的測量及問題。教育文萃,11,110-115。
吳正勝(1981)。大一學生學習適應之調查研究。輔導學報,4,81-134。
吳武典、陳秀蓉(1980)。教師領導行為與學生的期待、學業成就及生活適應。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11,87-104。
吳美惠(1992)。在職成人的電腦態度、電腦成就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清山等(1999)。中華民國教育年報。臺北:教育資料館。
吳清基(1985)。給技職教育一片美好的天空和尊嚴。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27,2-5。
吳清基(2001)。做一個高附加價值得現代老師,收錄於新世紀實習輔導論文集(77-84)。臺北:師大。
吳新華(1991)國小學童生活適應問題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初等教育學報,4,199-253。
呂俊甫(1987)。發展心理與教育—全人發展與全人教育(第四版)。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呂勝瑛(1984)。增進自我概念。台北:遠流。
巫有鎰(1999)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台北市和台東縣作比較。台灣師大教育研究集刊,43輯,213-242頁。
巫淑蓉(1998):課前靜坐對兒童學習適應與學業成績之影響。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技職教育白皮書(2000)。臺北:教育部技職司。[全球資訊網],網址:http://www.tve.edu.tw/data/技職教育白皮書0718/2技職教育白皮書-目次.htm。參考日期:95年3月1日。
李坤祟(1994)國中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臺南師院學報,27,75-94。
李坤崇(1990)我國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臺南師院學報,23,133-159。
李坤崇(1992)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賡續研究。臺南師院學報,25,83-122。
李坤崇(1996)。學習適應量表增訂版指導手冊。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李坤崇、邱美華(1991)。國中國小學生學習適應之個人因素探討。輔導月刊,27,8-21。
李坤崇、歐慧敏(1993)行為困擾量表編製報告。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0,117-134。
李明杉(1998)。國中技藝教育班學生學業學習困擾與技藝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李振賢(1999) 多元方式入學的高中學生學業成就與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李財星(1987)犯規與無犯規國中生之自我觀念親子關係、生活適應能力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敏英(2004)。高職學生行為困擾問題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李詠吟、張德榮、陳慶福、林本喬、韓楷檉(1993)國中生學習與讀書策略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期,58-71。
李維華(2004)。高職學生與數學成績及實習課程學習成就相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李曉晶(2002):台灣慈輝班學生在校生活狀況級學校適應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麗日(1986)。國中生人際問題之研究一以台中縣光復國中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杜正勝(2004)。我國教育政策之現況與未來發展。臺北:教育部。民93年5月26日,[全球資訊網],網址: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E0001/EDUION001/menu01/sub04/930526.htm#2-1。參考日期:95年3月1日。
沈溪南、楊豪森(2003)。高職存廢議題之探討與分析。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73,26-28。
卓秀冬(1994)。談高職學生升學與就業問題。教育研究雙月刊,35,12-15。
周煥臣(1982)。如何增進師生關係。臺灣省國民教育輔導叢書。台中: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周嘉明(2001)。邁入新世紀、迎接新挑戰─談私立高職經營策略。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63,59-61。
林生傳(1990)。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
林建平(1997)。學習輔導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林素妃(1992)。增進學習技巧的團體輔導對學習適應欠佳兒童的影響效果研究。國立彰師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淑理(2000)高職延修生自我概念、學習行為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林進材(1992)國小六年級城村學生之學習適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榮俊(1998)高雄市國民小學提早學生學習適應、行為困擾及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震城(1997)。兩岸大學生電腦態度及電腦素養之比較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鴻鳴(2005)。高職商業經營科學生價值觀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
林麗琳(1995)。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學習風格、學習適應與學業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貴發(1992)。電腦素養教學的主要課題-找尋持久性的電腦素養知識與技能。台灣教育,(495),36-41。
邱德才(1992)。台中市國民中學單親家庭學生親子關係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學生輔導通訊,23, 34-41。
侯建威(1992)。延教班學生對延教班教導內容與教導方式之滿意度調查研究。台北:省立海山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施信華(2000)。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態度、教師效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施能木(1993)。超媒體系統應用在國中工藝教學之成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洪冬桂(1986)。我國大學生適應問題、因應行為、求助偏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灣師大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洪美鈴(2001)。國小資優班學生學習策略之研究—以台南市成功國小資優班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麗珍(2003)。資訊融入教學對國中生國文科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正華(2000)。職業類科教學行為,收錄於江文雄(編註)職業類科教材教法(107-127)。臺北:師大書苑。
孫清山、黃毅志(1996)補習教育、文化資本與教育取得。台灣社會學期刊,19期,95-139頁。
徐昌慧(1999)職業學校新課程之修訂理念與展望。教育資料文摘,258,52-60。
高中及高職多元入學方案。臺北:教育部,2003。[全球資訊網],網址: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HIGH-SCHOOL/EDU2359001/HighSchool/highschool_list.htm。參考日期:95年3月1日。
高強華(2000),青少年的價值選擇與價值教育。學生輔導,70,14-25。
康宗虎(1999)。不同的跑道,同樣的發展,技職教育的轉型與發展。台北教育通訊,44,2-3。
張秀英(2003)。大學入學考試成績與在校成績關係之研究。逢甲大學統計與精算所碩士論文。
張建成(1994)。教育擴展中台灣土著的教育成就。教育研究資訊,2期,3卷,23-37。
張春興(1992)。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83)。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秋明(1997)。台北市試辦學年學分制高職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秋慧(2004)。跨文化家庭子女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其學習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善楠、黃毅志(1999)台灣原漢族群、社區與家庭對兒童教育的影響。收錄於洪泉胡、吳學燕主編「台灣原住民教育」,149-178頁。台北:師大書苑。
張新仁(1982)。國中學生學習行為問卷。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張新仁、邱上真、李素慧(2000)。國中英語科學習困難學生之補救教學成效研究。教育學刊,16期,頁163-191。
教育部技職教育課程網(2005)。[全球資訊網],網址:http://course.tvc.ntnu.edu.tw/。參考日期:95年3月1日。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1995),掌舵的人。台北:張老師。
教育部統計處(2005)。[全球資訊網],網址:http://www.edu.tw/EDU_WEB/Web/STATISTICS/index.htm。參考日期:95年3月1日。
莊明貞(1985)。國中學生學校生活素質與學校適應行為之關係。新竹師專學報,12期,181-245。
莊聯品(1985)。低成就學生學習態度之調查與探討,輔導通訊,5,116-117。
莊謙本(2001)。高職教師進修第二專長的需求性與時間安排。技術及職業教育月刊第六十三期。台北:教育部。
許智傑(1997)。高職教師價值觀及教師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許綺婷(2002)探討國三學生對補習班與學校教學的看法及其與基本學測數學科之表現的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碩士論文。
郭文祿(1996)。高職轉型綜合高中問題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郭生玉(1985)。教師的間接與直接影響行為和兒童創造力及學業成績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8,57-83。
郭生玉(2004)。教育測驗與評量。臺北:精華書局。
郭佳哲(2001)。讀書會方案對國小高年級學生學校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隆興(1997)。替代訓練對減少國小學童攻擊行為增進生活適應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郭聰貴(1978)國小學生對學校態度之調查分析。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陳正道(2001)。影響學生學業表現相關因素之探討─以亞東技術學院工業管理系為例。元智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江水(2003)。國中學生家庭環境、人格特質、社會技巧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學校行政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陳伯璋(1999):九年一貫新課程綱要修訂的背景及內涵。教育研究資訊,7,1-13。
陳李綢(1996):個案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陳怡靖、鄭燿男(2000)台灣地區教育階層化之變遷。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10卷,3期,416-434頁。
陳明仁(2005)。高職汽車科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建宏(1993)。我國高職工職學生升學意願及升學選擇之背景因素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英豪(2001)。序論,收錄於國立臺中高級職業學校(編註)臺灣工業職業教育五十年(1-16)。臺北:臺灣書店。
陳英豪、汪榮才、李坤崇(1991)國中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比較研究。台南市: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
陳英豪、林正文、李坤崇(1989)國小學生學習適應量表編製報告。測驗年刊,36,1-12。
陳英豪、林正文、李坤崇(1991):學習適應量表指導手冊。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陳淑娟(1999)不同性別與學習潛能之國小學童在學習適應、注意力與記憶力之比較研究。台中師院學報,13期,73-99頁。
陳貴龍(1987)國民小學學生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教育學院輔導學報,10,121-141。
陳瑞豐(1991)。高職畢業學生直接升學意願調查分析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麗玉(1998)。在全球資訊網之教學環境下學生背景因素、電腦態度及認知型態與學習成就及學科學後態度之關係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駕騂、陳騰祥、張德榮、李永吟(1983)。台灣省高級職業學校學生學習適應問題之探究。復文書局。
曾廣森(1983)。國中學生及其家長、教師對學生行為困擾問題知覺差異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子騰(1981)。我國高職學生次級文化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必嶸(1995)。高職師生的互動關係。職教園地,6,40-42。
黃正鵠、戴嘉南(1976)高雄市國中學生課業負擔調查研究。輔導月刊,12,6-12。
黃玉珍(2003)。高市國中學生人格依附類型生活適應與師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春枝(1987)。國中學生親子關係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55,83-140。
黃振球(1985)。我國青少年之升學現況與檢討。收錄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術研究委員會(編註)當前青少年問題與輔導(411-426)。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黃振盛 (1998)。高職機械類科學生技能學習影響因素之研究分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萬益(1975):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問卷。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黃萬益(1975):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問題之研究。新竹師專學報,第2期,頁184-256。
黃德祥(1989)。國中與國小班級中影響學生社會行為與社會關係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明恭、蕭維欽(2000)高工學生技能學習適應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2000.5,8(3),頁55-71。
楊淑媖(2001)。中部地區國小美術班學生學習適應之調查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研究所論文。
楊惠琴(2000)。資優學生家長參與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朝祥(2003)。高職教育的重整與再出發。國家政策論壇季刊,夏季號,[全球資訊網],網址:http://www.npf.org.tw/monthly/0302/theme-249.htm參考日期:95年3月1日。
楊馥綸(1985)。南區國民中學資賦優異學生與一般學生行為困擾影響因素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永寬(2002)。雲林縣國民中學學生電腦素養和學習策略與國民中學學力基本測驗成績相關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
董媛卿(1994)。職業學校學生行為特質分析與建議。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23,29-31。
賈馥茗(2000)。教育大辭典。台北:文景書局。
鄒浮安(1994)。家庭社經地位與學業成就之關係:後設分析。教育研究資訊,2,38-47。
廖文靖 (1999)。影響高職學生技能學習成效的因素。彰師大教育實習輔導季刊,第五卷,第一期。
趙梅如(1989)。國中學生教師信任感與生活適應、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明松、張韶霞(2001)。國小學童家庭結構及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學報,3卷,頁61-77。
劉春榮、吳清山、陳明終(1995)。都會原住民兒童生活適應與學習適應及其關聯研究。初等教育學刊,4,147-180。
劉雀純(1997)技藝教育班學生學習適應之探討。輔導通訊,四期,37-41頁。
劉逸瑩(2000)。國小資賦優異學生生態系統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福鎔(1996)。小學教師A型人格特質、師生關係與學生生活適應之研究。彰化師大輔導系碩士論文。
歐慧敏(1996)國小因應策略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台南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姿儀(1996)。國民小學學生電腦態度、電腦素養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蔡敏光(1985)高中生行為適應問題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蔡順良(1985)。家庭社經地位、父母管教態度與學校環境對國中學生自我肯定及生活適應之影響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8,239-264。
鄭英耀(1982)。系統敏感法與認知行為治療法對國中生的焦慮、自我觀念與生活適應的效應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翠娟(1997)國小學童的學習適應、焦慮人格特質及其相關背景變項之研究。嘉義師院學報,11期,119-156頁。
鄭燿男(2002)建構取向教學/指導教學對國小學童數學成績及學習適應之影響:以台南市為例。教育與心理研究,25期,585-613頁。
鄧蘭(1995)。高職學生的雙趨衝突。職教園地,8,4-5。
盧美貴(1980)。學習行為問卷。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賴玉粉(1995)。花蓮縣原住民、非原住民國小學童學習適應與自我觀念之比較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保禎(1969)。學習態度測驗指導手冊。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賴鑫城(1992)。國中學生自我概念、學業成就、師生關係對學校態度之研究。高雄師大教育系碩士論文。
閻中軍(2003)。應用網路資源於高中基礎地球科學教學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佩均(2001)。原住民國小高低學業成就生學習適應之比較。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韓楷檉(1996)。我國空中大學學生生涯輔導需求及其輔導方案建構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博士論文
簡茂發(1978)。都市與鄉村兒童友伴關係的影響因素之分析。測驗年刊,24,32-40。
簡茂發(1984)。國小教師教導態度與學童生活適應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7,99-120。
簡茂發(1986)。大學生適應問題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28,1-90。
簡茂發、羅芙蓉(1989)。國小資優及普通兒童父母教導方式與學習行為之關係。測驗年刊,36,133-164。
魏麗敏(1994)。國小兒童家庭因素、情緒困擾對成就與適應影響之分析研究。台中師院初等教育研究集刊,2,149-176。
羅婉麗(2001) 。國中小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曉雯(2002)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教育政策執行之研究-以臺北市國民中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建文、黃堅厚、盧欽銘和陳淑美(1979)。我國在學兒童的親子關係和人格發展。教育心理學報,12,195-212。
二、 西文部份
Anastias,J.W., & Reinherz,H. (1984). Gender differences in learing and adjustment problems in school:Results of longitudinal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54, 110-122.
Arkoff,A(1968).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ew York:McGLaW Hill Book Company.
Astin, A. W. (1984) Student involvement : A developmental theory for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Student Personnel, 25, 297-308.
Atwater,E.(I987).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personal Growth in a Changing World. Prentice-Hill.
Baker, R.W., & Siryk, B.(1984). Measuring adjustment to colleg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31, 179-189.
Barbara, M. B., & Martha, J. G. (1987). School adaptation:A triangular process.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6(2), 345-370.
Benjamin,l. & Walz,G.R.(1987),Counseling students and faculty for stress managemen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297917).
Brodzinsley, D. M., Schechter.D. E., Braff, A. M. & Singer, L.M. (1984). Psychological and academic adjustment in adopted children. Journal of consulting & Clinical Psychology, 52, 582-590.
Carlson, E. A., Sroufe, L. A., Collins, W. A., Jimerson, S., Weinfield, N., Henninghausen, K., Egeland, B., Hyson, D. M., Anderson, F., & Meyer, S.E.(1999). Earlyenvironment support and elementary school adjustment as predictors of school adjustment in middle adolescence. 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 14(1), 438-446.
Coleman, J. S. (1988).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 95-120.
Davidson, H. & Lang, G. (1960).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their teacher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Dubow, E. F., Tisak, J., Causey,D., Hryshko, A.& Reid, G. (1991). A two-year longitudinal study of stressful life events, social support, and social problem-solving skills: contributions to children's behavioral and academic adjustmen.Child-development, 62(3), 583-599.
Erikson, E. H. (1980).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N. Y. Norton.
Hearn, J.C. (1984)The relative roles of Academic, Ascribed, and 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in college destination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57, 22-30.
Hirsch,B. J. & Rapkin, B.D.(1987).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self-esteem, psychological symptomatology, school life, and social support. Child development, 58(5), 1235-1243.
Hurlock,E.B. (1974).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N.T.: McGraw-Hill.
Jaeger, R. M. (1978).About educational indicators:Statistics on the conditions and trends in education. 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2(3), p.276-315.
Kimble, G. A. (1967). Foundations of conditioning and learning . New York: Appleton.
Langlois, J. H., & Stephen, C. (1977). The effects of physical atrractiveness and ethnicity on children’s behavioral attributions and peer preference. Child Development , 48, 1694-1698.
Langlois, J. H., & Downs, A. C. (1979).Peer relations as a function of physical atrractiveness: The eye of the behavior or behavioral reality? Child Development , 50, 409-418.
Lazarus, R.S. (1969). Patterns of adjustment and human effective. New York: Mcgreen-Hill.
Leacock, E. (1969).Teaching and learing in the city schools. New York:Basic Books.
Lemasters, L. K. (1997). A synthesis of studies pertaining to facilities, student achievement, and student behavior.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Blacksburg, VA.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47687)
Lerner, R. M. & Lerner, J. V. (1977).Effects of age, sex, and physical atrractiveness on childpeer relations,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element school adjustment. Development Psychology, 13(6), 585-590.
Marsella, A.J., Shizuru, L., Brennan, J., & kameoke, V.(1981).Depression and body image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Cross- Cultural Psychology, 12, 360-371.
Martin-Huff, E.M.(198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 Attitudes About Education And Children's Early Adjustment to Kindertion.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s. No. ERIC:ED245841).
Maslow, A. (1954).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s.
Meier R. Schmeck D. (1985), Locus of control : Current trends in theory and research. Hill Scale.
Merrett, F. & Wheldall, K.(1986), Training teachers to use the behavioural approach to classroom management a review Wheldall, F.Merrett, & T. Glynn, (Eds.), Behaviour analysis i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54-273.
Moore, R. P. (1985). Learning style preferences of nontraditional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t private four year college.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5(9-A), 2745.
Mushi, S. L. P. (1999).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ome aspects of educating young children in Tanzanian parents' perspectives.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156, 15-33.
Nafziger, D.H., Holland, J. L., & Gottfredson, G.D. (1975).Student-College Congruency as a predictor of sastisfaction.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2(2), p.132-139.
O’Neill, D. J. (2000). The impact of school facilities on student achievement, behavior, attendance, and teacher turnover rate at selected Texas middle schools in region ⅩⅢ ESC.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xas A & M University, College Station, TX.
Palmer, R. E., & Verner, C. (1959).A Comparison of three Instructional Techniques. Adult Education, 9(4), p.232-238.
Pervin, Lawrence A. (1967). A twenty college study of student x college interaction using TAPE (transactional analysis of personality andenvironment): Rational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58(5), p.290-302.
Piaget, J. & Inhelder, B. (1969). The Psycholoy of the child. (trans by Helen Weaver). New York Basic Books.
Piaget, J. (1980). Adaptation and Intelligence. (trans by stewat Eames).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ierce, K. M., Hamm, J. V., & Vandell, D. L. (1999). Experiences in after-school programs and children’s adjustment in first— grade classrooms. Child Development, 70(3), 756-767.
Rand, L. P. (1968).Effect on college choice satisfaction of matching students and colleges.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47(1), p.34-39.
Reynolds, A. J., & Walberg, H. J. (1992).A structural model of science achievement and attitude:An extension to high school.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 84, 371-382.
Reynolds, A. J. & Gill, S. (1994). The Role of Parental Perspectives in The School Adjustment of Inner-City Black Children.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3(6), 671-694.
Shek, D. T. L. (2002). Family functioning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school adjustment, and problem bwhavior in Chinese adolescents with and without economic disadvantag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163(4), 497-502.
Stake, J. E., & Katz, J. F. (1982).Teacher-pupil relationship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classroom: Teacher-gender and pupil-gender difference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al, 19(3), 465-471.
Taba, H. (1962).Curriculum Development:Theory and Practice. N. Y.:Harcourt, Brace & World, Inc.
Vandell, D. L. & Hembree, S.E. (1994).Peer social statua and friendship: independent contributors to children’s social and academic adjustment.Merrillpalmer-uarterly, 40(4), 461-477.
Weinstein, C. S. (1979).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of the schools: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9(4), 577-610.
Witt, P. H., & Handal, P.J. (1984). Person-Environment Fit: Is satisfaction predicted by congruency,environment, or personality?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nel, Nov, p.503-508.
Wright, M. R. (1989). Body imagetisfaction in ado-lescent girls and boys: A Longitudinal study. Joua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18(1), 7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