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奕利 |
---|---|
論文名稱: |
高雄市歷史景點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溫振華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3 |
中文關鍵詞: | 高雄市 、區域開發 、右昌 、關帝廟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46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漢人入墾前高雄市文化活動即已相當活躍。將文獻資料與考古遺址作比對,發現平埔族馬卡道族與金屬器蔦松文化清水岩類型位置極為接近,且生活器具相似,由此可知兩者關係密切。由於平埔族已知簡易的農耕,故其聚落所在及其附近地區即有初步之開墾。
漢人大規模入墾高雄市的時間至遲在鄭治時期,而今日高雄市楠梓區右昌、後勁地區、左營區舊城、前鎮區即為當時屯墾聚落所在。因此透過右昌最古老之地方公廟---元帥廟的研究,除見證這段歷史之外,亦可得知,清領初期因遷台政策使得臺灣一度人去業荒,因此來台漢人拓墾將選擇荷蘭、鄭氏時期在高雄市開發地為其發展基礎。而左營興隆莊因已有初步開發再加上具有海防優勢,因而成為鳳山縣治所在;人民則因官府可提供安全保障乃聚居於左營附近,其西北方右昌聚落即因位於鳳山縣城至府城必經路上而擴大;日後隨著水利設施的修築,農產品產量大增,除可供交易外,也提高人口撫養力,而經濟活動的發達帶動市街的產生,由廟中「嚴禁惡丐搶索橫行碑」可知當時右昌市街之盛況。
相較於右昌地區之發展與鄭氏屯墾、地近縣城等官方力量密切相關,鄭氏治台晚期出現之旗津聚落,則是因打狗港之優越條件促成人群主動聚居;此由旗津天后宮---高雄市第一間天后宮之沿革及廟中古文物可知,高雄市西南海岸盛產烏魚,因此自明代中葉即吸引中國漁民至旗津搭簡易草寮從事捕魚;此外,打狗港向為移民進出鳳山縣之孔道,且亦為鳳山縣物產輸出港,人來人往,使旗津聚落規模逐漸擴大。
隨著大高雄地區的開發,今日高雄縣及屏東平原成為清領時期鳳山縣之穀倉,而高雄縣鳳山市即因其位於下淡水溪東西側陸路交通網絡之中心,在康熙晚期乃成為鳳山縣最大市街,商賈及人群乃往此區域集中。相對於此,高雄市左營區卻因鳳山縣全面開發而日漸偏離區域中心,昔日海防優勢反成為僻處海隅的缺點;後又歷經朱一貴及林爽文事件雙重打擊而殘破不堪,因而鳳山縣治於乾隆53年遷至鳳山市。
由於農業生產有賴當地水利灌溉系統,由統計資料可知,高雄市內左營、小港、苓雅區水利設施最多,而楠梓、左營、鼓山和小港區則是新興聚落及街市最多,由此可知水利設施與聚落發展有相輔相成的關係,也可看出清領中期時,高雄市發展重心已漸往東南方移動。而五塊厝地區公廟---關帝廟正位於鳳山新城西門出海必經之路上,因此,當地及縣城之商家多虔誠供奉關帝以求生意順利,此由關帝廟之捐提名單可窺知一二。
打狗開港後往來貿易之頻繁帶動了港區的發展,也為高雄市發展帶來新的契機。例如清初即已開發之旗津區於此時再度受到重視,外國商人及傳教士均由旗津進入高雄市,而台灣第一間基督教長老教會---馬雅各教會則是興建於旗津,除了佈道外,亦傳入西方醫療技術及思想文化;而洋行林立,促成街貌的改變,但因旗津無法容納如此蓬勃之商務,因此對岸之哨船頭乃取代旗津成為另一新興商業區,英國領事館即興建於哨船頭山上,海關稅務司則建於山下濱海處。然當時清廷侷限於其防務觀念而不重視商務,對於砲台修築甚為積極,因此今日在港區仍可見到哨船頭雄鎮北門砲台及旗津砲台,而港區商務建設僅在洋商要求下修築燈塔以供照明,甚至於中法戰爭時主動沉石於港以封閉港道,避免敵人入侵。因此高雄港直至日治時期重新疏濬整修過後,方得以成為國際貿易商港。打狗開港除了使大高雄區域發展重心重返高雄市外,亦造成新興社會階層的出現。本為負責替洋商交涉之買辦,因掌握時機,進而成為富甲一方之大商人,如陳福謙及陳中和等人即是。今日由陳中和紀念館及墓園之規模與相關文物,實不難想像當時其生活之情景。
綜上所述,高雄市早期發展重心在西北方,而鄭治時期及清治初期政治中心左營區之所以日後未能成為現代高雄市發展之基礎,最主要原因是其沒有交通與商業的都市能力,因此為高雄縣鳳山市及高雄港區所取代。
一、史料
王瑛曾(1764)
1962 《重修鳳山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一四六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
江日昇
1960 《臺灣外記》,台灣文獻叢刊第六十九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
阮旻錫
1958 《海上見聞錄》,臺灣文獻叢刊第二十四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
沈有容
1963 《閩海贈言》,臺灣文獻叢刊第五六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
余文儀(1760)
1962 《重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二一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
施 琅
1958 《靖海紀事》,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三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
周元文(1710)
1960 《重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六六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
周鍾瑄(1717)
1987 《諸羅縣志》,台灣文獻叢刊第一四一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
姚 瑩
1957 《東槎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七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
1960 《中復堂選集》,臺灣文獻叢刊第八二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
郁永河
1962 《稗海紀遊》,臺灣文獻叢刊第四四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
范 咸(1746)
1961 《重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一0五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
唐贊袞
1958 《台陽見聞錄》,臺灣文獻叢刊第三O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
高拱乾(1694)
1977 《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六五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
陳倫炯
不詳 《海國見聞錄》,臺灣文獻叢刊第二六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
陳文達(1719)
1961 《鳳山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二四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
連 橫
1957 《臺灣通史》,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二八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
黃叔璥
1957 《臺海使槎錄》,臺灣文獻叢刊第四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
張 燮
1975 《東西洋考》,台北:學生書局。
楊 英
1958 《從征實錄》,臺灣文獻叢刊第三二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
劉 璈
1958 《巡台退思錄》,臺灣文獻叢刊第二一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
劉銘傳
1958 《劉壯肅公奏議》,臺灣文獻叢刊第二七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
劉良壁(1741)
1961 《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七四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
蔣毓英(1685)
1985 《臺灣府志》,台北市:中華書局。
盧德嘉(1894)
1960 《鳳山縣采訪冊》,臺灣文獻叢刊第七三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
藍鼎元
1958 《平臺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一四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
寶鋆修
1971 《籌辦夷務始末》,台北縣:文海出版社。
不著撰人
1954 《臺灣經濟史初集》,臺灣文獻叢刊第二五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
1963 《清聖祖實錄選輯》,臺灣文獻叢刊第一六五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
1963 《清世宗實錄選輯》,臺灣文獻叢刊第一六七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
1964 《清高宗實錄選輯》,臺灣文獻叢刊第一八六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
1964 《法軍侵台檔》,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九二種。
1953 《明清史料》,第二本,台北市:中研院史語所。
1963 《臺灣私法物權編》,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五0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
1964 《淡新鳳三縣簡明圖括總冊》,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九七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
1965 《臺灣南部碑文集成》,臺灣文獻叢刊第二一八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
1983 《康熙福建通志臺灣府》,台北:成文出版社。
二、專書
王賢德等
1982 《高雄市舊地名探索》,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王世慶
1994 《清代台灣社會經濟》,台北市:聯經出版社。
尹章義
1990 《臺灣開發史研究》,台北市:聯經出版社。
內政部
1997 《台閩地區古蹟名冊》,台北市:內政部。
石再添主編
1991 《臺灣地理概論》,台北:中華書局。
甘為霖英譯,李雄揮漢譯
2003 《荷據下的福爾摩莎》,台北縣:前衛出版社。
伊能嘉矩
1991 《台灣文化志》中譯本,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伊能嘉矩原著,森口雄稔編著
1992 《伊能嘉矩の台灣探查日記》,板橋:臺灣風物雜誌社。
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
1996 《平埔族調查旅行》,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江樹生譯
2000 《熱蘭遮城日誌》,台南市:台南市政府。
李亦園
1982 《台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台北市:聯經出版社。
李乾朗
1987 《鳳山縣舊城調查研究》,高雄市:高雄市民政局。
李文環
1999 《高雄海關史》,高雄市:高雄關稅局。
吳進喜等
1997 《高雄縣聚落發展史》,高雄縣:高雄縣政府。
何培夫主編
1995 《台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高雄縣市篇,台北市:國家圖書館編印。
林朝棨
1957 《台灣省通志稿》,台北市:台灣省文獻會。
林衡道等
1988 《臺灣史》,台北:眾文出版社。
林玉茹
1996 《清代台灣港口的空間結構》,台北:知書房出版。
林滿紅
1997 《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台北:聯經出版社。
周憲文
1980 《臺灣經濟史》,台北:開明書局。
洪樵榕等
1965 《台灣省通志稿》,台北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洪敏麟
1980 《臺灣舊地名沿革》,台中市:台灣省新聞處。
洪英聖
2002 《畫說康熙臺灣輿圖》,台北市:聯經出版社。
2002 《畫說乾隆臺灣輿圖》,台北市:聯經出版社。
馬偕著,林耀南譯
1959 《臺灣遙寄》,台北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格思•冉福立(Kees Zandvliet)著,江樹生譯
1997 《十七世紀荷蘭人繪製的台灣老地圖》上、下冊,台北市:漢聲雜誌社。
陳紹馨
1979 《台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北市:聯經出版社。
陳以超
1986 《文化資產之保存維護》,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陳正祥
1993 《台灣地誌》,上、中冊,台北:南天書局。
陳鴻圖
1994 《水利開發與清代嘉南平原的發展》,新店:國史館。
陳震東
1998 《高雄市人口變遷之研究》,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陳文尚計畫主持
2000 《高雄學專題規劃》,高雄市:高雄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郭輝譯,
1970 《巴達維亞日記》,台北市:台灣省文獻會。
曹永和
1981 《臺灣早期歷史之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
莊芳榮
1983 《古蹟管理與維護》,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莊吉發
1995 《故宮臺灣史料概述》,台北:故宮博物院。
莊永明
1998 《臺灣醫療史》,台北:遠流出版社。
許雪姬等
2004 《臺灣歷史辭典》,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程宋裕
1970 《教案奏議匯編》,台北:國風出版社。
黄興斌、郭振芳
1985 《高雄市志》,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曾玉昆
1987 《高雄市地名探源》,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1992 《高雄各區發展淵源》,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1995 《高雄市發展史》,高雄市:高雄市文獻會。
張守真、許一男著
1996 《高雄港紀事》,高雄市:中正文化中心。
黃暉榮計畫主持
2000 《高雄市地圖集》,高雄市:高雄市政府研考會。
楊亮功等編
1971 《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台北市:商務印書館。
楊熙,
1985 《清代臺灣:政策與社會變遷(1683-1842)》,台北:天工書局。
溫振華
1997 《高雄縣土地開發史》,高雄縣:高雄縣政府。
劉枝萬
1963 《臺灣民間信仰論集》,台北市:聯經出版社。
劉益昌
1995 《高雄市龍泉寺遺址範圍及內涵調查研究》,高雄市:高雄市民政局。
1996 《台灣的史前文化與遺址》,台北市:台灣省文獻會。
劉益昌、陳玉美
1997 《高雄縣史前歷史與遺址》,高雄縣:高雄縣政府。
劉益昌著,徐美珠編
2002 《高雄地區史前遺址特展》高雄市:高雄市歷史博物館。
基督教宣教委員會編
1965 《臺灣基督教長老教會百年史》,台北:臺灣基督教長老會。
台北市文獻會
1965 《北台古輿圖集》,台北市:台北市文獻會。
台灣省文獻會
1977 《台灣史》,台北市:台灣省文獻會。
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1995 《高雄市發展史》,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三、碩博士論文
吳雅芳
2000 《打狗港與旗後的發展》,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佘瑞瓊
2005 《古蹟再利用結合休閒產業發展之研究—以前清打狗英國領事館為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佩瑜
2002 《鳳山縣舊城及週遭聚落變遷之研究》,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薏靜
2005 《高雄市右昌聚落之變遷與社區整合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維哲
2000 《高雄市行政中心變遷之研究》,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台香
1982 《台南縣永康鄉蔦松遺址》,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碩士論文。
曾鷰斐
1990 《日據高雄築港對高雄地區之影響—以人口與產業為中心》,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智偉
1999 《統治之道—清代臺灣的縱貫線》,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朝隆
2001 《清代鳳山縣治遷移之研究》,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怡菁
2003 《大高雄之城街發展》,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俊龍
1993 《水利建設與彰化平原的開發》,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育嘉
1997 《清代臺灣水利開發研究》,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幸芳
1994 《曹公與曹公圳》,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友蘭
2000 《十九世紀末西方醫療體系傳入台灣遭遇之抵抗與衝突---從馬雅各教案談起》,台北醫學院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雅方
2004 《臺灣南部農田水利事業經營之研究》,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伊峨
2005 《文化與觀光之間:前清打狗英國領事館觀眾研究》,臺南藝術學院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道明
2000 《清代台灣鳳山縣城的營建》,暨南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國芳
2003 《高雄市左營地區聚落景觀的形塑與居民地方感之研究》,台南師範學院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坤輝
1996 《十九世紀以前岡山地區的土地利用》,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期刊論文
王世慶
1969 <清季及日據初期南部台灣之牛墟>,《台灣文獻》,第20卷4期,頁34-52。
王魯
1984 <高雄市地都市地理>,《屏東師專學報》,第2卷。
中村孝志
1954 <荷領時代之台灣農業及其獎勵>,《台灣經濟史初集》,台北市:台銀經濟研究室,頁54-69。
方蕙芳
1985 <清代鳳山縣的研究--清代的鳳山縣縣城—一個縣城遷移的個案研究>,《高雄文獻》20、21期合刊,頁47-63。
池永歆
1988 <空間、地方與鄉土:鄉土文化的地理學面向的詮釋>,《鄉土文化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市:臺南師範學院。
江樹生
1995 <荷蘭時代的”安平街”---熱蘭遮市>,《安平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市:台南市立文化中心。
李國銘
1993 <談打狗社>,《高縣文獻》,第13期,頁49-57。
李壬癸
1996 <臺灣平埔族的種類及其相互關係>,《臺灣史論文精選》上集,台北市:玉山社出版事業有限公司,頁211-238。
吳文星
1994 <日據時期高雄地區社會領導階層之分析>,《高雄歷史與文化論集》第一輯,高雄市:陳中和翁慈善基金會。
1995 <日治初期日本學者眼中之高雄>,《高雄歷史與文化論集》第二輯,高雄市:陳中和翁慈善基金會,頁67-80。
吳進喜
1995 <高雄地區的平埔族及其聚落>,《史聯雜誌》,第24期,頁93-123。
吳育臻
1997 <高雄市左營區的聚落變遷—地點與位置的解釋>,《高市文獻》,第10卷1期,頁23-46。
村上直次郎等著,許賢瑤譯
2001 <荷蘭人的番社教化>,《荷蘭時代台灣史論文集》,宜蘭市: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林朝棨
1964 <台灣西南部之貝塚與其地史學之意義>,《台大考古人類學刊》,第十五、十六期合刊。
林滿紅
1970 <貿易與清末臺灣的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臺灣史論叢》,台北:眾文書局。
胡巨川
2003 <右昌舊事雜談上>,《南台文化》,頁24-31。
洪燦楠
1978 <臺灣地區聚落發展之研究(連載一、二)>,《台灣文獻》,第29卷,第二、三期,頁13-47、187-265。
施添福
1989 <清代台灣市街的分化與成長:行政、軍事和規模的相關分析(中)>,《台灣風物志》,第40卷第1期。
孫楚華
2000 <右昌四大廟沿革暨祭儀>,《高市文獻》,第13卷4期,頁51-83。
2002 <「三山國王廟」可視為客家人聚集區域的表徵嗎?---由論述高市右昌陳氏家族談起>,《2002高雄研究學報》,高雄市:春暉出版社,頁171-206。
陳漢光
1961 <鄭氏復台及其開墾>,《臺灣文獻》,第12卷1期。
陳怡霖
2003 <從「曹公圳碑記」談曹公圳興築的源由>,《南台文化》,第12期,頁15-20。
許雪姬
1985 <清代鳳山縣的研究--清代綠旗兵在鳳山縣的防戍>,《高雄文獻》第20、21期合刊,頁64-151。
許淑娟
1995 <高雄市北郊聚落的商街展與型態>,《史聯雜誌》,第1卷第24期,頁124-143。
莊吉發
1998 <故宮檔案與清代台灣史之研究---清代台灣築城檔案簡介>,《台灣文獻》,第49卷第1期,頁105-116。
<故宮檔案與清代臺灣史研究—清代臺灣耕地開發史料概述>,《臺灣文獻》,第49卷3期,頁235-243。
富田芳郎
1956 <臺灣鄉鎮之研究>,《台銀季刊》,第7卷第3期,頁86-110。
張守真
1986 <荷據時期「打狗」史事初探>,《高雄文獻》,24、25期合刊,頁1-31。
1988 <明鄭時期打狗史事初探>,《高雄文獻》,32、33期合刊,頁1-19。
1991 <康熙領台時期鳳山縣治設置問題探討>,《高雄文獻》,第11期,頁191-214。
1997 <左營興隆莊縣城淪為舊城原因初探>,《高市文獻》,第10期,頁1-21。
張同湘
1990 <高雄左營桃子園荷據時期殘跡探索>,《台灣史蹟》,第37期,頁115-129。
張妙娟
2000 <清代鳳山現地水利設施與土地開墾關係—一項計量上的考察>,《台灣人文》,第4號,頁185-205。
曾玉昆
1996 <鳳山縣城建城史之探討>,《高市文獻》,第9卷第1期,頁1-64。
曾元及
1999 <左營地區史蹟調查報告>,《高市文獻》,第11卷4期,頁43-72。
黃俊傑
2000 <高雄文化研究的回顧與前瞻>,《高雄研究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市:春暉出版社。
溫振華
1985 <清代臺灣的建城與防禦體系的演變>,《師大歷史學報》,第13期,頁253-274。
葉振輝
1987 <天利洋行史考>,《臺灣文獻》,第38卷第3期,頁41-45。
1994 <打狗英國領事館的空間規劃>,《高雄歷史與文化論集》,第一輯,高雄市:陳中和慈善基金會,頁99-115。
2001 <清末打狗的洋行>,《大高雄地區歷史與文化學術研討會》,高雄市:高雄市歷史博物館,頁79-89。
2003 <荷蘭的台灣經營>,《高市文獻》,第16卷第4期,頁1-26。
2004 <曹謹在臺治績研究>,《高市文獻》,第17卷第2期,頁1-15。
楊玉姿
1988 <清代打狗陳福謙家族的發展>,《高市文獻》,第1卷第2期,頁1-19。
劉淑芬
1985 <清代鳳山縣的研究--清代鳳山縣城的營建與遷移>,《高雄文獻》第20、21期合刊,頁5-46。
劉益昌
1985 <高雄市史前文化概述>,《高雄文獻》,第22/23期合刊。
劉長齡
1998 <臺灣水資源早期發展之歷程—荷據明鄭時期>,《臺灣文獻》,第49卷第3期,頁1-20。
蔡淵洯
1997 <當前台北縣市鄉土史教材之檢討>,《鄉土史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頁203-223。
蔡志展
1998 <明清臺灣的水源開發>,《臺灣文獻》,第49卷第3期,頁21-69。
<明清台灣水利開發之時空分析1624-1894>,《社會科教育研究》,第3卷,頁25-93。
賴永祥譯
1970 <康熙二年荷蘭來華艦隊之任務>,《臺灣史研究初集》,台北:三民書局。
戴寶村
1994 <打狗的地理環境與歷史發展>,《高雄歷史與文化論集》,高雄市:陳中和翁慈善基金會,頁61-97。
簡炯仁
1993 <「打狗社」平埔族遷徙到「阿猴社」路線之初探>,《高縣文獻》,頁37-47。
2001 <由《熱蘭遮城日誌》有關「搭加里揚」的記載試論高高屏地區的平埔族>,《臺灣文獻》,第52卷第2期,頁293-323。
2002 <清代鳳山縣最大街市「下陂頭街」崛起初探>,《高市文獻》,第15卷2期,頁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