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馮珮涵 Feng, Pei-Han |
---|---|
論文名稱: |
台灣大型影城之關鍵成功因素 The key success factors of large cinema |
指導教授: |
陳炳宏
Chen, Ping-Hu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大眾傳播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ss Communi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2 |
中文關鍵詞: | 大型影城 、關鍵成功 、映演產業 、資源基礎 、持久性競爭優勢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667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77 下載:1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國內影城產業快速成長近三十年,歷經政治革新、產權變動,以及影像技術浪潮一波又一波的洗禮,不僅熬過被淘汰的危機,如今已然成為大眾生活娛樂的重心。
為追求更高的成就,影城業者紛紛投資精進,或轉型結構,或跨業經營,種種調整機制造就了當代大型影城的獨特勢力,隨著數位科技的提升,以及新興媒體加入,大型影城依然佇立在競爭市場不受動搖,而且受民眾仰賴日深,所以本研究企圖從產業經濟學角度作切入,結合策略管理、關鍵成功因素以及資源基礎理論進行研究。
在台灣大型影城的發展狀況,目前以威秀、喜滿客、國賓、秀泰以及美麗華等五家業者為首。基於映演產業的特殊文化,本研究會藉由資料分析和深度訪談法以取得資料,將資料作整理與評估後,聚焦討論其中發展脈絡與實際營運狀況,探究大型影城處於挑戰和困境之中的關鍵成功因素,以及其又是如何維繫持久性競爭優勢。
最終自分析結果得知:(1) 大型影城依舊維持寡占結構,集中化程度居高不下;(2) 城鄉開發是綜合各環境層次最關鍵的起點;(3) 鉅型綜合性商城帶動多元服務的更擴大;(4) 長遠的顧客關係深耕自價格性因素;(5) 數位電影和自動化趨勢蘊藏著扭轉產業局勢的關鍵力量;(6) 有形資源與無形資源的交互運用是大型影城成長的養分。
中文部分
王東昇(2001)。《台北地區電影影城消費行為之研究》。銘傳大學管理
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麗凱(2009)。《台灣 IPTV 服務之差異異化指標及策略略之研
究》。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論文。
王義欽(2005)。《台灣報業導入全面品質管理之關鍵成功因素》。銘傳
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方至民、鍾憲瑞(2006)。《策略管理︰建立企業永續競爭力》。台北:
前程文化。
方至民(2012)。《策略管理:建立企業永續競爭力》。台北:前程文
化。
文崇一、楊國樞(2000)。《訪問調查法,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
冊》。台北:東華。
司徒達賢(1995)。《策略管理》。台北:遠流。
行政院新聞局(2014)。《2013年影視廣播產業趨勢研究調查報告》。
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任欣駿(2007)。《台灣電子雜誌業者之經營策略研究》。世新大學圖文
傳播暨數位出版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聖偉(2004)。《臺南市電影院商業空間之研究》。台南師範學院社會
科教育所碩士論文。
林群盛(1995)。《連鎖經營產業之營運性關鍵成功因素暨競爭優勢分
析:台灣連鎖餐飲之實證》。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敏鈺(2002)。《我國中程施政計畫策略規劃之研究-以行政院體育委
員會為例》。台灣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
吳思華(1988)。《產業政策與企業政策》。台北:中華經濟企業研究
所。
吳思華(2000)。《策略九說》。台北:臉譜。
吳雅玲(2001)。〈德懷術及其在課程研究上的應用〉,《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研究》,9:297-306。
李達義(2000)。《好萊塢、電影、夢工廠》。台北:揚智文化。
李天鐸(2006)。《全球競爭時代台灣影視媒體發展的策略與政策規
劃》。(行政院新聞局委託研究專案,計畫編號:EL-95091)。台
北:行政院新聞局。
李雅惠(2000)。《美商八大在台灣之發展與變遷研究:一九四六至一九
九年》。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衡昕(2013)。《電影院開賣啦-台灣電影映演業之產業研究》。國防
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新聞所碩士論文。
李聖傑(2008)。《台灣電影影城競爭策略之研究》。台灣藝術大學應用
媒體藝術所碩士論文。
李芳甄(2002)。《虛擬攝影棚在台灣電視節目之發展與應用》。台灣大
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偉航譯(2011)。《大銀幕後-好萊塢錢權秘辛》,台北:遠流。(原
書Epstein, E.J. [2005]. The Big picture money and power
in hollywood. New York, NY: Random House.)
吳佩勳、利尚仁、劉忠賢(2004年5月)。〈以資源基礎理論觀點分析通
路品牌與競爭策略經營:突破八國聯軍的本土量販霸主-大潤發〉,
「2004年科技整合管理國際研討會」,台北。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
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3(2):122-136。
卓于綉(2008)。《日治時期電影的文化建制:1927-1937》。交通大
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黎明(2005)。《透視好萊塢》。台北:亞太圖書。
周旭華譯(1998)。《競爭策略》,台北:天下文化。(原書Porter,
M. E. [1980]. Competitive strategy: Technology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New York, NY: Free
Press.)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
北:巨流。
陳正倉、林惠玲、陳忠榮、莊春發(1997)。《產業經濟學》。台北:雙
葉書廊。
陳思成(2008)。《大台北地區綜合性影城品牌權益、關係品質與顧客忠
誠度相關性分析-以威秀影城、美麗華影城及Showtime影城為例》。銘
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樹元(1996)。《百貨零售產業關鍵成功因素,競爭策略與經營績效關
係之研究-以台北市百貨公司為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育含譯(2010)。《訪談研究法》。台北:韋伯文化(原書Kvale,
S. [2007]. Doing interviews. London, UK: Sage.)
許雅惠(2007)。《線上購物之關鍵成功因素及競爭策略研究:以個案公
司為例》。輔仁大學國際創業與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許雲凱(2001)。《華納威秀影城生產過程之政治經濟分析》。政治大學
新聞所碩士論文。
張美娟(2003)。《國內有線電視發展數位電視服務經營策略之研究》。
台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所碩士論文。
康敏平、羅慧雯、謝侑穎(2012)。〈台灣電影發行商能力建構途徑與美
商合作關係之研究〉,《新聞學研究》,113:199-238。
國家電影資料館(2004)。《2004中華民國電影年鑑》。台北:中華民
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
郭家融(2004)。〈數位電影院的發展前景與經營策略探討〉,《廣播與
電視》,22:95-112。
馮建三譯(1992)。《電視:科技與文化形式》,台北:遠流。(原書
Williams, R. [1974]. Television: Technology and culture
form. London, UK: Fontana.)
湯素貞(2007年)。〈政府補助電影院購買數位電影放映設備之分析研
究〉,「2007數位創世紀:數位傳播與文化行銷學術與實務國際研討
會」,台北:政治大學。
黃仁、王唯(2004)。《臺灣電影百年史話》。台北:中華影評人協會。
黃營杉(1993)。《企業政策》。台北:國立空大。
黃宏義譯(1985)。《策略家的智慧》,台北:長河。(原書:大前研一
[1943]. The Mind of the Strategist)。
黃詩凱(2003)。〈90年代台灣電影映演市場分析:產業集中度的觀
點〉,《傳播與管理研究》,2:157-174。
黃瀚毅(2004)。《國際啤酒廠商之台灣市場進入與經營策略》。政治大
學國際經營與貿易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家慶(2004)。《台灣圖書出版產業發展策略之研究》。南華大學出版
事業管理所碩士論文。
董旭英、黃儀娟譯(2000)。《次級資料研究法》,台北:弘智。(原書
Steward, D. M. [1993]. Secondary research. California,
CA: Sage Publications.)。
楊文華、梁朝雲、周文修(2008)。〈台灣行動電視服務的關鍵成功因素
與其發展策略〉,《新聞學研究》,96:87-128。
楊士賢(2003)。《台灣電影產業全球競爭力與全球化策略情境規劃-波
特「鑽石體系」之應用》。中山大學企管系碩士論文。
劉昀峰(2012)。《電影院、電視頻道與線上收看平台作為動畫電影觀賞
管道之區位分析-閱聽人資源角度之探討》。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
碩士論文。
鄭百雅譯(2013)。《大媒體的金權遊戲-為什麼有權力的人都想要搞媒
體?》,台北:漫遊者。(原書Bettig, R. V. & Hall, J. L.
[2013]. Big media, big money:Cultural texts and
political economics.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蔡馥陞、張雍昇譯(2010)。《策略管理與競爭優勢》,新北:台灣培生
教育。(原書Barney, J. B. & Hesterly, W. S. [2010].
Strategic management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3r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鄭來宇、彭淑芸、黃礎嬅、楊妙琪(2008),《電影院服務品質績效衡量
-以W電影院為例》,15:249-258。
鄭逸芳(2003)。《台北市電影映演之通路成員關係研究-交易成本理論
觀點》。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非易(1998)。《台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台北:遠流。
盧非易(2005)。〈從數字看台灣電影五十年〉,黃建業(編),《跨世
紀台灣電影實錄1898 ~2000(上)》,頁50-57。台北:文建會。
蕭宏祺(2011)。〈進入超級影城-與商城相依偎的華麗地景〉,《電影
欣賞》,147:7-13。
蕭偉強(2005年7月)。〈電影映演業行銷策略之研究〉,「2005年中華
傳播學會研討會」,台北:臺灣大學。
鐘啟榮(2015)。《以資源基礎論探討企業成長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
中山大學管理學院高階經營碩士學程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魏玓譯(1999)。《超越大銀幕:資訊時代的好萊塢》。台北:遠流。
(原書Wasko, J. [1994]. Hollywood in the information
age. Cambridge, MA: Polity Press.)
蘇欣儀(2002)。《電視媒體品牌權益衡量指標之建構》。銘傳大學傳播
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部分
Albarran, A. B. (1996). Media economics: Understanding markets, industries, and concepts. Ames, IA: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Ansoff, H. I. (1965). Corporate strategy. New York, NY: McGraw-Hill.
Ansoff, H. I. (1968). Corporate strategy. New York, NY: McGraw-Hill.
Barney, J. (1991).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ournal of Management, 17, 99-120.
Boseman, G., Arvind, P., & Robert, E. S. (1986). Strategic management: Text and cases. New York, NY: John Wiley & Sons.
Craig, J. C. & Grant, R. M. (1993). Strategic management. London, UK: KoganPage Limited.
Chandler, A.D. (1962). Strategy and structure chapters: In the history of the industrial enterprise.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Collis, D. J., & Montgomery, C. A. (1995). Competing on resources: Strategy in the 1990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3, 118-128.
Commons, J. R. (1934).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Its place in political economy. New York, NY: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Eliashberg, J., Elberse, A. & Leenders, M. A.A.M. (2006). The motion picture industry: Critical issues in practice, current research, and new research directions. Marketing Science, 25(6), 638-661.
Ferguson, C. R. & Dickinson, R. (1982). Critical success factor for directors in the eighties. Business Horizons, 2(5), 14-18.
Griffin, R. W. (2006). Management. Cambridge, MA: Cengage Learning.
Grant, R. M. (1991). Contemporary strategy analysis: Concepts, techniques, applications. Rumford, ME: Blackwell.
Grant, R. M. (1995). Contemporary strategy analysis: Concepts,techniques, applications(2nd ed.). Cambridge, MA: Blackwell.
Grant, R. M. (2008). Contemporary strategy analysis: Concepts, techniques,
applications(6th ed.). Oxford, UK: Blackwell.
Hofer, C. W. & Schendel, D. E. (1978). Strategy formulation: Analytical concepts. New Jersey, NJ: South Western.
Hong-Chi Shiau (2016). Fissures in the commercial cinematic space: Screening Taiwanese documentary blockbusters. Cogent Arts & Humanities, 3: 1148656.
Neumann, J. & Morgenstern, O. (1947). 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2nd ed.). New Jersey, NJ: Prentice-Hall.
Leidecker, J. K., & Bruno, A. V. (1984). Identifying and using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Long Range Planning, 17(1), 23-32.
Porter, M. E.(1980). Competitive strategy: 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 New York, NY: Free Press.
Mintzberg, H. (1979). The structuring of organizations. New Jersey, NJ: Prentice-Hall.
Prahalad, C. K. & Hamel, G. (1990).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68(3), 79-91.
Rockart, J. F. (1979). Chief executives define their own data need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57(2), 86-87.
Saaty, T. L. (1994). How to make a decision: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Interfaces, 24(6), 19-43.
Verma, N. (2001). Larger cinemas outperform smaller ones. Focus on Culture, 13(1), 1-14.
Wernerfelt, B. (1984). A resource based view of the firm.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5(2), 171-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