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君豪 Chen, Jun-Hao |
---|---|
論文名稱: |
夏商周三代聖王之形象研究——以先秦時期儒墨道法四家為主 A Study of the Holy Kings’ Image of Xia,Shang and Zhou Dynasty—Focusing on Four Principles: Confucianism, Mohism,Taoism and Legalism from Pre-Qin Period |
指導教授: |
石蘭梅
Shih, Lan-Me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20 |
畢業學年度: | 10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5 |
中文關鍵詞: | 形象 、典範 、聖王 、禹湯文武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1554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54 下載:7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形象由口耳相傳以及歷史敘述經過學者演繹而生。先秦諸子對聖王的描述方式主要有四:一是論其言行;二是描述事蹟;三是以前述言行事蹟為基礎而論證;四是歷經重複使用,使關於聖王的論述形象化,得直接以「夏禹、商湯、周文武王」代表他們此前曾被述及的所有言行事蹟。
先秦諸子透過這些描述形成了對於禹湯文武的評述,同時也形塑出了他們的形象,諸如:夏禹治水的堅忍不拔、商湯網開三面德及禽獸以及周文、武王一脈相承的仁義表現,這些聖王的形象代表著先秦諸子對於理想統治者的要求。
先秦諸子提出聖王的形象並非憑空想像,更不是單純追憶古史人物而後稱頌功績。本研究主要以先秦時期儒、墨、道、法四家文獻為主,除了道家,其他如儒家、墨家與法家,提及聖王之形象與事蹟莫不是為導正世間之亂源。不論是儒家強調的內聖外王、墨家提倡的兼愛非攻,甚至是為了富國強兵的法家學說,都有著諸子對於世間的關懷,此種人文精神亦是聖王形象形成的背後所具備的歷史意義。
徵引書目
一、傳世文獻與史料:(依文獻之時代先後)
1.﹝漢﹞孔安國傳、﹝晉﹞梅賾、﹝唐﹞孔穎達等疏,《尚書正義》,
收入﹝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2.﹝漢﹞毛亨傳、鄭元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收入﹝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3.﹝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收入﹝清﹞阮
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4.﹝清﹞魏源撰,《老子本義》,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68
年。
5.﹝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收入﹝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6.﹝清﹞孫詒讓著,《墨子閒詁》,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68
年。
7.﹝晉﹞張湛注,《列子》,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5年。
8.﹝清﹞嚴萬里校,《商君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9.﹝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收入﹝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10.﹝清﹞王先謙撰,《莊子集解》,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68
年。
11.﹝清﹞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
年。
12.﹝秦﹞呂不韋,《呂氏春秋》,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68年。
13. 陳奇猷校注,《韓非子集釋》,臺北市: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
14.﹝漢﹞鄭元注、﹝唐﹞孔穎達疏,《禮記.中庸》(收入﹝清﹞阮元校刻,《十
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15.﹝漢﹞賈誼撰、﹝清﹞盧文弨校,《賈子新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68年。
16.﹝漢﹞劉安撰、劉文典集解,《淮南鴻烈集解》,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68年。
17. ﹝漢﹞司馬遷撰、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18.〔漢〕許慎撰,《說文解字注》,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19.﹝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
20. 胡厚宣,《甲骨文合集釋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二、專書:(依姓氏筆畫)
1.丁山,《甲骨文所見氏族及其制度》,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2.古育安,《戰國時代的古史記憶——虞夏之際篇》,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
公司,2019年。
3.王健文,《戰國諸子的古聖王傳說及其思想史意義》,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
委員會,1987年。
4.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76年。
5.牟宗三,《心體與性體》第一冊,臺北:正中書局,1981年。
6.宋恩來,《夏禹研究》,山東:山東大學,2018年。
7.余英時,《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初探》,臺北:聯經,2014年。
8.林啟屏撰,《從古典到正典:中國古代儒學意識之形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
出版中心,2007年。
9.侯外廬,《中國古代思想學說史》,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
10.高上雯,《司馬遷的王道思想——以史記夏殷周本紀為例》,臺北:台灣學生
書局有限公司,2014年。
11.徐中舒,《先秦史論稿》,四川:巴蜀書社,1992年。
12.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臺北市:里仁書局,1999年。
13.晁福林,《天命與彝倫-先秦社會思想探研》,桃園市:昌明文化有限公司,
2018年。
14.馬承源,《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簡(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年。
15.張星久,《“聖王”的想像與實踐:古代中國的君權合法性研究》,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
16.張銀樹,《先秦兩漢思想叢論》,新北市:輔大書坊,2015年。
17.曹定雲,《殷墟婦好墓銘文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3年。
18.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臺中: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
19.趙沛霖,《先秦神話思想史論》,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
20.﹝法﹞Pierre Brunel.著,收入孟華編,《比較文學形象學》,北京:北京大
學出版社,2001年。
21.﹝美﹞Thomas Samuel Kuhn著,程樹德、傅大為、王道還譯,《科學革命的
結構》,臺北市:遠流,2017年。
三、論文:(依姓氏筆畫)
1.于蕙清,紙矢健治,〈先秦思想之夏禹君王形象分析〉,《正修通識學報》,2016:
13,高雄:正修科技大學,2016年,頁1-13。
2.王仲孚,〈殷商覆亡原因試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10期,臺
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1982年,頁1-17。
3.王仲孚,〈盤古傳說試釋——兼論我國古史系統的開端〉,收入氏著《中國上古
史專題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頁101-136。
4.王仲孚,〈試論當代學者對黃帝傳說的討論〉,收入氏著《中國上古史專題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頁277-298。
5.王仲孚,〈堯舜傳說試釋〉收入氏著《中國上古史專題研究》,臺北市:五南圖
書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頁299-354。
6.王仲孚,〈大禹與夏初傳說試釋〉,收入氏著《中國上古史專題研究》,臺北: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頁355-426。
7.王國維,〈古史新證〉,收入氏著,《古史新證──王國維最後的講義》(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年初版。
8.古美鳳,《春秋戰國時代的政治行為—信用問題的分析》,臺北:國立師範大學
歷史研究所,2005年。
9.白少雄,〈《墨子》中的大禹形象〉,《滄州師範學院學報》,2017:3,河北:河
北師範大學,2017年,頁20-24。
10.杜正勝,〈試論先秦時代的成湯傳說〉,《大陸雜誌》, 47:2,臺北,1973年,
頁44-59。
11.秦照芬,〈以至仁伐至不仁——論武王伐紂〉,收入《臺北市立大學史地學術
研討會會議手冊暨論文集》,臺北:臺北市立大學史地系,2013年,頁1-17。
12.荊玲玲,〈試論成湯形象的歷史演變〉,《出土文獻》,2019:1,上海,2019
年,頁174-183。
13.孫家洲,〈先秦諸子論’’湯武革命’’〉,《社會科學研究》,1987:1,四川,
1987年,頁110-112。
14.陳莨之,《史家天工—從《史記》到《漢書》聖王形象研究》,臺北:國立政
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015年。
15.陳夢家,〈商代的神話與巫術〉,《燕京學報》第20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社,1936年,頁485-576。
16.許素娥《儒家聖王思想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1989年。
17.華德柱,許林軍,〈論周文王形象的生成與演變〉,《長沙理工大學學報》,22:
4,湖南,2007年,頁86-89。
18.壽喆旑,《周文王形象演變的個案探討》,陝西:陝西師範大學,2019年。
19.劉洋,〈《墨子》中的「湯武革命」敘事及其時代意義〉,《學術交流》,
2015:3,黑龍江,2015年,頁177-182。
20.劉建宏,《先秦兩漢鯀禹形象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2012年。
21.顧頡剛,〈紂惡七十事的發生次第〉,《顧頡剛古史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1988,頁8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