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秀卿 Haung Hsiu-ching |
---|---|
論文名稱: |
百越文化研究 A study of PaiYueh |
指導教授: |
莊萬壽
Chuang, Wan-Shou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畢業學年度: | 8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39 |
中文關鍵詞: | 越 、戉 、百越 、印紋陶文化 、南島語族 、族屬 、斷髮文身 、漢化 |
英文關鍵詞: | Yueh, A battle-axe, Culture, Austronesian family, Religion, Assimilatio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7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新石器時期,考古文化發展著各式各樣不同的文化面貌,如南方百越族的印紋陶,北方華夏族的彩陶文化與東夷族的黑陶文化等,雖然北方華夏族征服其他小國,成為天下共主,但南方的百越族卻以其獨特的文化內涵,發展出高度的文明,成為可以與之相抗衡的一支民族.百越民族由於分佈廣闊,或依山傍水或深入山谷,其文化特殊展露無遺,如為適應漁撈及酷熱氣候而有斷髮文身,習於舟水,豐富的植稻文化,養豬隻,水牛,居住干欄式建築.又精於鑄劍,獨特信仰.其語言也有別於華夏語,如劉向說苑所錄的越人歌,即是明證.在進入國家體制後的百越文化,是飛快地成長著,春秋時期,吳國與越國崛起,其崛起原因在於本身的經濟發展與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逐漸發展出更卓越的政經文化,如治國思想,城池修築,興修水利,軍事謀略,經濟活動等,使其能在爭霸事業中脫穎而出.秦漢大一統後的百越族,漸漸淡出舞臺,隨著吳,越亡國,閩越國,南越國,東越國也分別為漢武帝所滅,因此在政治實權,經濟生活,社會習俗,不免受到巨大的影響與轉變.在文化結構方面,其轉變可從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來談,物質生活有經濟生活的轉變,如火耕水耨的開墾變為六朝的莊園地主與以小家庭為主的小農經濟結構.服飾方面越來越講究,捨棄過去的斷髮文身,裸身跣行.精神生活的變化如民風的轉變,一改往日的銳兵任死,剽悍尚武,成為膚脆骨柔,不堪步行的模樣.又如語言的融合,南方士人捨吳語就夏音,說起話來盡學北方華夏人.由於政治因素使得北方大批士族南逃, 造成雙語現象,無可避免地也使自己的母語產生變化.最後一項的轉變為宗教信仰,百越宗教信仰與漢文化相互融合,其間當然會發生一些衝突,不過仍阻擋不了融合的趨勢.在其中也使百越文化發生轉變,如葬俗的改變,由土墩墓,懸棺葬,土坑墓轉變成磚室墓,墓葬方向也從漢俗,改東西向而朝北向.此外,還接納漢人冥界思想與神仙思想等.透過討論歸納其轉變因素有三:(一),漢越通婚,(二),社會結構同化,(三),漢儒與五帝神話.是以經由漢化過程,將百越文化一一瓦解.
吳越文化論叢,吳越史地研究會,上海文藝出版社,1937百越源流與文化,羅香林,臺灣書店,1953百越民族論集,百越民族史研究會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82百越民族文化,辛土成、吳綿吉、蔣炳釗編著,上海學林,1988.1百越民族史,陳國強、蔣炳釗、吳綿吉、辛土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88.5吳文化研究論文集,江蘇省吳文化研究會編,廣東中山大學,1988.8臺灣海峽兩岸的古閩越族,辛土成,廈門大學出版社,1988.9百越民族史論集,中國百越民族史研究會雲南盛省民族事務委員會編,雲南民族出版社,1989.12道教與中國文化,葛兆光,臺北東華書局,1989.12江蘇史話,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江蘇教育出版社,1989.7吳越文化新探,董楚平,浙江文化叢書,浙江人民,1990.1吳越文化,張荷,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7百越源流史,何光岳,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4南越國史,張榮芳、黃淼章,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12嶺南古越人名稱文化探源,覃曉航,北京中央民族大學,19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