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忠誼
Wu,Chung-Yi
論文名稱: 他者經驗的萌發-一種教練主體經驗的澄清
“For Other” Experience Evolvement: A Sports Coach's Clarification on His Self Experience
指導教授: 劉一民
Liu, I-Min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31
中文關鍵詞: 運動教練絕對他者面對面他異性
英文關鍵詞: sports coach, absolute other, face to face, alterit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02下載:5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旨在探究運動教練的經驗歷程與知識建構的生發狀態。藉由列維納斯(Emmanuel Lévinas, 1906 - 1995)「為他」哲學的理論觀點,提供反思經驗的理路。本論文發現,運動教練的經驗是起於「為我」的享受。在「為我」的根基下,發展出教練經驗中整體性的理論概念,因而使教練的知識負有普遍性與共同性的特質。不過,在同一性的結構中,潛藏著許多「他異性」的特質,這種特質促成教練經驗的多元發展,深究其中,他異性的現身是經由「絕對他者」給出的。運動教練的經驗,除了自我意識主動的建構,同時在面對他者的被動狀態下,潛移默化的發展。這種取徑促使教練必然進入與他者面對面的接觸,符應「他者」的需求而存在。因此,存在教練經驗中最根本的特質,是一種倫理的關係,這種倫理關係是以「他者」為中心的,運動教練經由「為他」的立場開拓與創造自身的經驗與知識。此外,「他者」的出現,是對教練自我經驗體系的破除,打破了既有教練世界的秩序性,使教練得以越過同一性的界域,邁向真正的超越。所以,運動教練的經驗是受到他者的召喚而開啟,符應他者的責任而建構,透過他者的萌發而超越,在這種生生不息的狀態下,運動教練得以開創出不斷超越的經驗與知識。
    關鍵字:運動教練.絕對他者.面對面.他異性

    This study aims to discuss the genetic conditions of a sports coach’s experience process and knowledge construction. Emmanuel Levinas’(1906-1995) philosophical concept “for the other” is used to for reflection.
    This study discovers that the sports coach’s experience begins with the “for me” enjoyment. “For me” is used to evolve the sports coach’s overall theoretical conception in the experience process; therefore, the sports coach’s knowledge are characterized with “identity” and “totality”. However, “alterity” has been hidden under the “identity” and “totality” construction. Such characteristic contributes the sports coach’s diverse development. The further study concludes that “alterity” is granted by “absolute other.”
    In addition to active construction from self-consciousness, a sports coach’s experience has been developed gradually through facing “others’” passive conditions. Such approach forces the sports coach to have face-to-face contact with “others”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and existence of “others.” Hence, ethics relationship is the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existing in the sports coach’s experience. Such ethics relationship centers around “absolute others.” A sports coach develops and constructs his own 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through “for the other” stance. The emergence of “absolute other” breaks the sports coach’s self-experience system. He has to break the laws and order of a sports coach’s world and go beyond the “identity” boundary; therefore, he can achieve the real transcendence.
    Therefore, a sports coach’s experience is evolved based on “absolute other’s” call, catered to and constructed based on “absolute other’s responsibilities,” evolved and transcended through “absolute other.” Under this cycle, a sports coach can continually develop and construct his 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Key words:sports coach.absolute other.face to face.alterity

    目 次 口試委員與系主任簽字之論文通過簽名表……………………i 論文授權書……………………………………………………i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iv 謝誌………………………………………………………………v 目次………………………………………………………………v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我」的生存境遇 ……………………………………………………1 第二節 越出自我的界域-教練與選手的衝撞 ………………………………4 第三節 「我」所身處的知識環境………………………………………………9 第貳章 另一種經驗的給出-列維納斯思想的啟發…………………………22 第一節 列維納斯的哲學藍圖 …………………………………………………23 第二節 超越存在 ………………………………………………………………28 第三節 絕對他者的出現 ………………………………………………………40 第参章 研究徑路的澄清………………………………………………………72 第一節 從質性研究著手………………………………………………………73 第二節 研究徑路的設計………………………………………………………75 第肆章 「為我」建構的教練經驗……………………………………………80 第一節 「為我」經驗的知識初探-同一性的結構取向……………………82 第二節 一般存在的知識反省-科學性的知識壟罩…………………………91 第三節 實存經驗的知識觸動-「為我」享受的概念建構…………………104 第四節 「為我」開拓的理論性觀點-「靜態」和「動態」理論的交融…119 第伍章 「為他」萌發的教練經驗……………………………………………133 第一節 看見他者的契機-從「死亡」象徵的設想…………………………134 第二節 進入他者的領會-在關係中遇見他者………………………………144 第三節 面對他者的交融-「臉」形成的面對面關係………………………162 第四節 倫理作為教練的第一哲學-「為他」立場的呈現…………………188 第陸章 代結語-從「為我」到「為他」的開拓……………………………196 第一節 「為他」開拓的身體時空感 …………………………………………197 第二節 從「為我」到「為他」的語言反省…………………………………210 第三節 教練經驗的迴盪-在「為我」與「為他」之間……………………219 第四節 從「為我」到「為他」的反思………………………………………222 參考文獻…………………………………………………………………………226

    一、列維納斯著作

    (一)英文部分

    Levinas, Emmanuel. Existence and Existents, trans. Alphonso Lingi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 1978.
    Levinas, Emmanuel. Totality and Infinity: An essay on Exteriority, trans. Alphonso Lingis.: Duquesene University Press, 1969.
    Levinas, Emmanuel. Ethics and Infinity, trans. Richard A. Cohen: Duquesne University Press, 1985.
    Levinas, Emmanuel. Time and Other, trans. Richard A. Cohen: Dequesne University Press, 1987.
    Levinas, Emmanuel. Collected Philosophical Papers,trans. Alphonso Lingis: Martinus Nijihoff Publishers, 1987.
    Levinas, Emmanuel. Face to Face with Levins, trans. Richard A. Cohen,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86
    Levinas, Emmanuel. The Theory of Intuition in Husserl's Phenomenology, trans. André Orianne,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2nd ed., 1995.

    (二)中文部分
    埃馬紐埃爾‧列維納斯,《從存在到存在者》,吳蕙儀譯,南京:江蘇教育,2006。
    列維納斯(Emmanuel Levinas)。《上帝、死亡和時間》,余中先譯,北京:生 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

    二、其他文獻

    (一)英文部分
    Bernasconi, Robert & David Wood, eds. The Provocation of Levinas: Rethinking the Other, London: Routledge, 1988.
    Burke, P., & Veken, J. v. d:” Merleau-Ponty in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Phaenomenologica, 129.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3.
    Bollettitri, Nick. My Aces, My Faults. NY: Avon Books, 1996.
    Bompa, T. O. Periodization training for sports: Program for peak strength in 35 sport.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1999.;中譯本見Bompa, T. O.,《運動訓練法》,林正常等譯,臺北:藝軒,2004。
    Cohen, Richard A., ed. Face to Face with Levinas,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86.
    Elberfeld, Rolf. “Transformative Phanoenologie” , Information Philosophie.5,2007。
    Husserl, Edmund. “Static and Genetic Phenomenological method”, trans by Anthony J. Steinbock, Continental Philosophy review 31,London:Kluwer Academic Pblishers,1998.
    Jackson, Phil & Michael Arkush. The Last Season: A Team in Search of Its Soul. NY, Penguin Group, 2005.
    Landers, D.M., Wang, M. Q., & Courtet, P. “Peripheral Narrowing Among Experienced and Inexperienced Rifle Shooters under Low- and High-stress Conditions”. Research Quarterly, 1985.
    Moran, Dermot., Introduction to Phenomenology,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1.;中譯本見:德穆‧莫倫,《現象學導論》,蔡錚雲譯,台北:桂冠,2005。
    Peperzak, Adriaan Theodoor. Beyond: The Philosophy of Emmanuel Levinas,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97.
    Spiegelberg, Herbert. The Phenomenological Movement: A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Hague ; Boston: M. Nijhoff ; Hingham, MA: Distributors for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Kluwer Boston, 1994.;中譯本見:赫伯特‧施皮格柏格,《現象學運動》,王炳文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

    (二)中文部分

    山姆‧波頓,馬克‧凡恩塞,彼特‧亞拉伯罕。《沉默的王牌:王建民》,陳榮彬、許傑明譯,臺北市:時周文化,2004。(Sam Borden, Mark Feinsand & Peter Abraham)
    王寶莉。<我不能再用腳尖跑步:一個受傷運動員身體意識的現象學考察>,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2007。
    王恒。《時間性:自身與他者 —— 從胡塞爾、海德格爾到列維納斯》,南京:江蘇人民,2006。
    王恆。<列維納斯前期存在論境域中的感性-時間現象學疏論>,《他者哲學:面對列維納斯》,臺北市:麥田,2009。
    王鶴森等著。《運動生理學》,臺北市:新文京,2011。
    李誠志主編。《教練訓練指南》,台北市:文史哲,1994。
    李維倫、賴憶嫺。<現象學方法論:存在行動的投入>,《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臺北市:中國輔導學會,2009。第25期。
    呂潔如。<城市.遊戲精靈-探訪街舞的文化世界>。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0。
    胡塞爾。《純粹現象學通論》,李幼蒸譯。北京,2004。
    沈清松。<詮釋學方法評論>,《國立政治大學研究通訊》,臺北市:政大,1993。第一期。
    杜小真。《勒維納斯》。臺北市:遠流,1994。
    宋灝。<轉化現象學與跨文化哲學思考>,《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臺北市:政大,2011,第25期。
    汪文聖。<現象學方法與理論之反思:一個質性方法之介紹>,《應用心理研究》。臺北市:應用心理研究雜誌社,2001。
    吳忠誼。<運動員的身體故事-運動人、不馴服>。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
    吳萬福。《有效的運動訓練與指導法 : 運動教練的具體任務與修養》,新北市:易利圖書,2007。
    洪巧菱、洪聰敏。<影響運動表現的心理因素>,《國民體育季刊》,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9。第158期。
    林正常。《運動科學與訓練:運動教練手冊》,新北市:銀禾文化,2004。
    周育萍。<身體--語言--遊戲:邁向自我理解的運動哲學探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9。
    柯林‧戴維斯。《列維納斯》,南京:江蘇人民,2006。(Colin Davis,)
    馬克斯.謝勒。《情感現象學》,陳仁華譯,臺北市,遠流,1995。(Max Schler)
    孫向晨。《面對他者:萊維納斯哲學思想研究》,上海:三聯,2008。
    孫小玲。《從絕對自我到絕對他者︰胡塞爾與列維納斯哲學中的主題際性問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許樹淵等著。《網球技術理論與實際》,台北市:中華民國網球協會,1990。
    許樹淵。《運動生物力學》,臺北市:合記出版社,2006。
    麥克‧喬丹。《永恆的飛人:麥克喬丹自述》,唐諾譯,臺北市:麥田,1994。(Michael Jordan)
    陳正高。<桌球國手與菜鳥選手的生命衝擊 : 一段運動生命故事的敍說>,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
    飯田繪美。《做好王貞治》,蔡世蓉、王慧娥譯,臺北市:夏日出版社,2011。(いいだ・えみ)
    港道隆。《列維納斯 —— 法外的思想》,張杰等譯。石家莊:河北教育,2002。
    曾美嘉。<鍊/練/戀健身房-時尚運動中的身體過渡>。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
    黃國象。<勒維納斯倫理思想中的存在與他者>。臺中:東海大學碩士論文,2002。
    黃芳進。<運動「身體主體」經驗探索──「時間性」和「空間性」的省思>,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94。
    張成林。<運動觀眾美感經驗的現象學探討>。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系碩士論文,1988。
    張君溥。<列維納斯論整體與無限>。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1996。
    張威克。<身體/知識/權力:論我國學校體育演進的系譜>。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1。
    傅讌翔。<台灣嘻哈舞蹈文化現象之研究―以大台北都會區為例>。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2007。
    楊大春主編。《列維納斯的世紀或他者的命運︰“杭州列維納斯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楊綺儷。<純粹身體之辯證-當代台灣劇場舞蹈東方體熱之反思>。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4。
    德希達。《書寫與差異》,張寧譯。臺北市:麥田,2004。(Jacques Derrida)
    羅伯.索科羅斯基(Robert Sokolowski)。《現象學十四講》,李維倫譯。台北,心靈工坊,2004。
    張成林。<運動觀眾美感經驗的現象學探討>,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88。
    鄧元尉。<暴力與和平:列維納斯的道德形上學及其政治蘊義研究>。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2005。
    賴俊雄主編。〈列維納斯專輯〉,《中外文學》,36卷4期(總419期),2007年12月。
    賴俊雄。《他者哲學:回歸列維納斯》,台北市:麥田,2009。
    賴俊雄。《列維納斯與文學》,台北市:書林出版社,2010。
    蔡錚雲。<情境倫理、現象學心理學與質性研究>,《哲學與文化》。臺北市,哲學與文化月刊社,2006。第33卷,第2期。
    蔡錚雲。<現象學心理學的理論與應用-超越 (實徵)、詮釋與系譜>,《現象學與人文科學》。臺北市:邊城出版,2004。第一期,頁51-84。
    蔡錚雲。<現象學心理學的理論與應用(第二部分)-實徵與詮釋兩種應用模式系譜上的對照>,《應用心理研究》。臺北市,應用心理研究雜誌社,2006。29,頁53-70。
    盧彥勳。《亞洲網壇球王:盧彥勳的堅持》,臺北市:晶冠,2010。
    劉一民。<運動員的身體書寫世界-凝視生命的深度>,《運動書寫》(石明宗、呂潔如主編)。台北市:師大書苑,2006:1-19。
    劉一民。《運動哲學研究新論—實踐知識的想像痕跡》,台北市:師大書苑,2005。
    劉一民。《運動哲學研究—遊戲、運動與人生》,台北市:師大書苑,1991。
    劉一民、周育萍。<運動教練實踐經驗的知識探索—窺見一位網球教練的知識世界>,《運動文化研究》。臺北市:揚智文化,2008。第4期,頁7-57。
    劉一民。<運動風格經驗的現象學探討--風格與反風格間的周旋>,《運動文化研究》。臺北市:揚智文化,2011。第18期,頁7-39。
    劉家豪。<運動參賽中介經驗的現象學考察---以青少年桌球國手選拔賽為例>。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
    鍾芝憶。<說不出的知道:運動默會知識的體驗>,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