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鄭辰穎 Jheng Chen-Ying |
---|---|
論文名稱: |
臺灣地方文化館教育資源運用之調查研究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for Local Cultural Museums in Taiwan |
指導教授: |
趙惠玲
Chao, Huei-L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44 |
中文關鍵詞: | 地方文化館 、地方文化館教育 、教育資源運用 |
英文關鍵詞: | Local Cultural Museum, Local Cultural Museum Education, Applic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37 下載:2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臺灣地方文化館在蓬勃發展的情況下,面臨著人力、經費等資源的不足,為提升館方經營成效與地方文化發展,本研究欲探討臺灣地方文化館教育資源之人力資源、物力資源、財力資源與資訊資源之運用現況、方式與困境,並比較受調地方文化館不同背景變項之地區、經營方式與規模的差異情形。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為主、深度訪談法為輔進行研究。以自編之「臺灣地方文化館教育資源運用調查研究問卷」為研究工具,調查全臺地方文化館,回收之研究樣本共計有117館,回收率85%,因網路問卷設定每一題都必須填答,且回收紙本問卷亦都完整作答,故無作答不完整之問卷,得有效問卷 117份。並把所得的資料利用平均數、標準差、次數分配、交叉表、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皮爾森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以及藉由訪談地方文化館之館員充實本研究問卷與結論,根據分析結果提出下列結論:
一、地方文化館教育資源運用現況以「財力資源」不足為普遍之情形,其中尤以「地方文化資產」的經費分配最為缺乏;地方文化館教育資源運用現況會因地區與經營方式的不同有顯著差異,並且在「人力資源」、「物力資源」、「財力資源」與「資訊資源」之間皆有顯著正相關。
二、地方文化館教育資源需求與規劃之方式,認為「針對貴館目標、特色、願景之發展」,為主要評估教育資源需求的方式;人力資源取得來源主要為「志工」;物力資源取得來源主要為「縣市政府單位」;財力資源取得來源主要為「縣市政府單位」;資訊資源取得來源主要為「網路」;教育資源的配置原則主要為「推廣館舍之教育活動」;教育資源使用方式的決策因素主要為「依據館務發展計畫項目使用」;教育資源的評鑑機制主要為「由隸屬指導單位自行評鑑」。
三、教育資源需求與規劃不因地方文化館的地區、經營方式與規模有所差異;在人力資源取得來源、物力資源取得來源、財力資源取得來源、資訊資源取得來源與配置原則會因上述變項而有所不同;使用方式的決策因素與評鑑機制則因地區與經營方式有所差異,但在規模則無不同。
四、地方文化館教育資源運用困境以「人力資源」中「館員一人身兼數職」之狀況影響教育推廣成效為最大阻礙;而在「人力資源」與「物力資源」、「財力資源」之間是無相關,其餘皆有顯著正相關。
While local cultural museums in Taiwan are booming, they are at the same time faced with a shortage of manpower, funding, etc.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in management and local cultural developmen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status quo, methods and difficulties in the application of manpower resources, material resources, financial resources,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 among the educational resources of local cultural museums in Taiwan an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backgrounds of local cultural museums, including regions, mode of management and scale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the principal methodology of this study was questionnaire survey with in-depth interview as a supplement. the data was gathered using a questionnaire named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for Local Cultural Museums in Taiwan” which was designed by the investigator specifically for the study. The subjects were local cultural museum in Taiwan. 117 local cultural museums in total completed the questionnaire. After collecting the data, we analyzed propose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by making use of statistical methods, such as average, standard deviation, one-way ANOVA, and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enhance the questionnaire and conclusion by interviewing the staff of local cultural museums. Base on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the results showed as the following:
1. In terms of the applic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local cultural museum, the shortage of “financial resources” is a common situation. Among them, the fund allocation in “local cultural asset” is particularly the most insufficient. The status quo in the applic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local cultural museums is remarkably different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regions and mode of management. Also, “manpower resources”, “financial resources”, “material resources”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 all a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2. In terms of the requirement and planning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local cultural museums consider that “the development aimed at museum objectives, characteristics, visions” is the main method to evaluate the requirement for educational resources. The main sources of manpower resources, material resources, financial resources,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 are respectively “volunteers”, “county government”, “county government”, “Internet”. The main policy of allocation is “to promote educational activities”. The decisive factor in the use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is mainly “used based on museums development plan”. The main mechanism of evaluation is “evaluated by superior unit”.
3. Requirements and planning of educational resource didn’t show differences in regard to region, mode of management and scale in local cultural museums, but the main sources of manpower resources, material resources, financial resources,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allocation principles will be different due to above variables. Decisive factors in the use and mechanism of evaluation will vary with each region and mode of management, but not with each scale.
4. In terms of “manpower resources”, regarding the difficulty in applic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local cultural museums, “the staff multitasking” is the biggest obstacle in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al promotion. There is no correlation within “manpower resources”, “material resources”, and “financial resources”, but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in the others.
中文部分
丁一顧、馬士驊(2007)。教育資源整合的另一章:策略聯盟模式理念與實務。
教師天地,147,22-28。
文化部(2012年10月24日)。100年地方文化館計畫輔導點名單【電子郵件清
單訊息】。取自http://superspace.moc.gov.tw/regulations_List.aspx
中華民國視覺藝術學會(2003)。日本社區型、地方型博物館(文化)館營運管
理機制調查評析計畫期末研究報告書。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2008)。地方文化館計畫外部評量之研究結案報告書。臺
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2010a)。地方文化館計畫91-96年成果彙編。臺北市: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2010b)。地方文化館評量工作手冊。臺北市:行政院文化
建設委員會。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2013年7月22日)。臺灣博物館名錄。取自http://www.cam.org.tw/big5/museum02.asp
王啟祥(2000)。博物館教育的演進與研究。科技博物,4(4),5-19。
王保進(2002)。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第二版)。臺北市:心理。
王文君(2007)。臺北縣國民小學教育資源集其運用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臺北縣。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7)。磐石行動-地方文化館第二期計畫(97年至102
年)。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李麗芳(1997)。博物館學習與學校的互動。博物館學季刊,11(3),3-9。
李斐瑩(1999)。英國地方博物館之管理與挑戰-兼介地區博物館委員會。博物
館學季刊,13(4),63-70。
李莎莉(2003)。博物館的教育資源運用-國立故宮博物院的例子。故宮文物月刊,
21(7),88-105。
李靜芳(2007)。回首來的時路:20年來的臺灣博物館教育。博物館學季刊,21(2),7-33。
林勝義(1995)。學校辦理社會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宗毅(2002)。從開放系統理論看公營事業民營化之組織變革-以中華電信為
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臺北市。
林育瑜(2005)。社區文物館作為在地教育資源之可能-以「校長夢工廠」規劃
的行動歷程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林明美(2012)。臺灣地方博物館反專業導向之省思。博物館學季刊,26(1),
55-58。
林詠晴(2011)。運用地方文化館資源推廣藝術教育現況之研究-以新竹市玻璃
工藝博物館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藝術教育與創作碩士
班,新竹市。
林佳瑩、蔡毓智(2006)。臺北地區小學教育資源分佈結構地位之探討-社會網
路結構地位分析之應用。教育與社會研究,11,71-106。
林文達(1998)。教育行政學。臺北市:三民書局。
周忠信(2009)。社區成人教育資源整合模式之研究-以建構高雄市民大學為例。
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俞龍通(2007)。地方文化館營運管理的省思與對策-以吳濁流藝文館為例。聯大學報,4(2),111-124。
洪楚源(譯)(1997)。互動式展示的規劃(原作者:Bell, J.)。博物館學季刊,11(2),
23-27。
洪德仁(2000)。北投采風。臺北市:人人。
徐純(2000)。如何實施博物館教育評量。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范如炫(2009)。朱銘美術館兒童藝術教育活動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
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臺北市。
邱天助(1986)。社會教育行政人員基本能力之研究。社會教育學刊,15,97-120。
邱皓政(200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市:五南。
邱瑜瑾(2000)。非營利組織的資源網絡與應用。蕭新煌主編,非營利部門組織
與運作。臺北市:巨流。
楊雅惠(2002)。地方博物館政策理念與執行過程之探討-以苗栗縣木雕博物館
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臺南市。
楊智家(2008)。社會行銷在公部門的應用與限制:以不燒紙錢宣導政策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臺北市。
楊凱成、李佳玲(2009)地方產業文化資產之保存與展示-雲林縣大埤鄉酸菜文化館個案分析。文化資產保存學刊,9,71-86。
吳碧霞(2009)。南投縣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教育資源及其問題之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系教育行政與管理碩士在職專班,臺中
市。
翁俊棋(2008)。社區博物館的規劃研究-以嘉義縣西昌社區發展為例。未出版
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環境教育與資源研究所,臺北市。
許琇瑩(2005)。地方文化館生成過程之研究-以花蓮「郭子究音樂文化館」為
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花蓮市。
國際民間藝術組織學會(2007)。文化產業經濟效能研究-我國博物館經營效益
及產值調查。臺北市:國立臺灣博物館,59-61。
黃政傑(1994)。教育資源的理念與問題。臺灣教育,528,8-14。
黃淑芳(1997)。現代博物館教育理念與實務。臺北市:臺灣省立博物館。
黃世輝(1999)。社區博物館的展示與經營方式之研究-臺灣與日本之比較。南
投:臺灣省政府文化處。
黃靜惠(2007)。地方特色產業的形成及發展—以新竹進益摃丸文化會館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黃哲斌(2010)。淺析地方教育行政機關人力資源發展困境及策進。教育趨勢導
報,35,132-139。
黃貞燕(2011)。博物館、知識生產與市民參加:日本地域博物館論與市民參加
型調查。博物館與文化,1,5-34。
傅雅蘭(2009)。地方文化館發展現況分析-以彰化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
大葉大學造型藝術學系,彰化縣。
張之傑、黃臺香(1986)。百科大辭典。臺北市:明陽。
張幸瑜(1994)。國民小學利用社區資源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
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張譽騰(2000)。當代博物館探索(初版)。臺北市:南天。
張敏媛(2004)。社區博物館與社區產業文化發展之研究-以宜蘭「白米木屐館」
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嘉義縣。
賈建明(2000)。論博物館教育諸問題。博物館學季刊,14(3),67-83。
廖雙玉(2010)。臺中縣市國民小學學校教育資源運用現況與資源整合可行途徑
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臺中市。
葉重新(2004)。教育研究法(第二版)。臺北市:心理。
郭靖金(2009)。地方文化館存活因素之研究-以臺南縣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臺南市。
劉婉珍(2002)。美術館教育理念與實務。臺北市:南天。
劉婉珍(2004)。虛與實之間:博物館教育改革的契機。博物館學季刊,18(1),19-28。
劉襄儀(2008)。社群時代的博物館教育展望。博物館學季刊,22(2),97-123。
陳國寧(1997)。臺灣地區中小型博物館經營管理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文化
建設委員會。
陳國寧(2003)。博物館學。臺北縣:空大。
陳慶坤(2004)。私立博物館經營與管理-兼論樹火紀念紙博物館。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在職進修班,臺北市。
陳韋蓁(2009)。地方文化館經營績效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
臺北教育大學文化產業學系暨藝文產業設計與經營,臺北市。
陳庭舜(2010)。臺灣非營利映演機構經營策略分析-以新竹影像博物館與高雄
電影圖書館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臺北
市。
鍾瑜平、李宜秋(1999)。地方政府與地方博物館-英國經驗。臺北縣立文化中
心季刊,63,46-57。
鍾瑜平、李宜秋(2000)。博物館終身學習理念與體系的建立-英國經驗。博物
館學季刊,14(2),27-35。
謝雅惠(2002)。教育資訊資源整合之研究-以臺北市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碩
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蔣玉蟬(2006)。地方文化館與地方文化產業之研究:以新竹市玻璃工藝博物館
為例。博物館季刊,20(3),81-96。
羅欣怡(1997)。博物館與社區發展-社區博物館之興起及其問題。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研究所。
羅漢(譯)(2002)。科特勒深探大亞洲:人潮、金潮與地方再造(原作者:Philip Kotler)。臺北市:商智文化。
西文部分
Anderson, L. (2002). Resource acquisition and allocation. In T. Bush., & L.Bell, Les
(Eds.), Th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pp. 207-221).
London: Paul Chapman Publishing.
Amit, R., & Schoemaker, P. (1993). Strategic assets and organizational
r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4(1), 33-46.
Burk, C. F., & Horton, F. W. (1988). Info map: A complete guide to discovering
corporate information resource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arney, J.B. (1991).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ournal
of Management, 17, 99-101.
Dodd, K. (1999). Whose museum is it anyway? Museum education and the community. In E. Hopper-Greenhill(Eds.), The Educational Role of the Museum(pp.131-136). London & NY: Routledge.
Lunenburg, F. C., & Ornstein, A. C. (2004).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Concept and
practices. Belmont, CA: Wadsworth.
Moore, K. (1994). Museum management. London, UK: Routledge.
MLA (2005). Developing performance indicators for local authority
museums, libraries and archives. London, UK: MLA.
Pfeffer, J., & Salancik, G. R. (1978). 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 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 New York, USA: Harper and Row.
Porter, M.E. (1996). What is strateg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4(6), 61-78.
Schoorman, F. D., Max, H. B., & Robert, S. A. (1981). Interlocking directorates: A
strategy for reducing environmental uncerrainty.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6(2), 243-251.
Taylor, B.E., Meyerson, J. W., & Massy, W. F. (1993). Strategic indicators for higher
education : Improving performance. Princeton, NJ: Peterson’s Guides.
Yuchtman, E., & Seashore, S.E. (1986). A system resource approach to organization
effectiveness. America Sociological Review, 32, 89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