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皓雲
Yang, Hao-Yun
論文名稱: 臺灣及其漢族移民原鄉之山體地名探討
Discussion on place-names of mountains related to Taiwan and the ancestral home of Han’s immigrants
指導教授: 韋煙灶
Wei, Yen-Tsao
口試委員: 林聖欽
Lin, Sheng-Chin
賴進貴
Lay, Jinn-Guey
程俊源
Cheng, Chun-Yuan
韋煙灶
Wei, Yen-Tsao
口試日期: 2022/05/10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1
中文關鍵詞: 山體地名族群地名隱喻地名詞地名移植移民
英文關鍵詞: Mountain place-names (MPN), Ethnic group, Metaphorical for place-names, Toponym words, Place-names transplanting, Immigrants
研究方法: 調查研究比較研究文件分析法空間分析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0528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06下載:1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中國傳統定耕農業經濟下,山地丘陵在生活應用的強度不及平原,由於「山」超脫出社會的經濟物質基礎,易投射出許多居民的想像。臺灣及其移民原鄉皆為多山的環境,但在討論閩、客族群地名的移植與分布上,尚未見到以山體地名詞來解釋地理現象空間分布特性的系統性研究,因此本文選擇以山體地名作為標的,透過地理學的空間傳統觀點,運用接近普查及大數據的研究概念,蒐集臺灣及其移民原鄉之相關地名志與地名錄、電子或民間地圖上的山體地名。接著透過文獻分析法、語音與構詞分析、調查訪談以及地圖繪製等方法,將地名屬性統計轉化成百分比形式,來比較族群及區域間的用詞特性,而獲得有價值的成果。
    研究結果顯示:山體地名不論在專名抑或是通名的構詞分析皆顯示強烈的區域與族群色彩,且地名隨著族群遷徙、互動而產生新生、消逝或融合的情況,使族群間及族群內慣用的地名詞,具有其各自的空間分布特色。而臺灣原住民族區的地名,除了晚近受華語影響外,也留有閩、客語、日語,甚至粵語的痕跡,在音譯的過程中亦融合了漢人、日人對於山體的認知意象,反映出地名與各族群互動留下的痕跡。
    透過此研究成果展現出:地名除了是人們對空間的情感連結,亦可讓人窺探出族群活動及區域發展的時序,因此以空間分布來建構地名意涵上,實屬空間自明性與脈絡化的過程,也展現強烈的人地互動色彩。

    Under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of traditionally sedentary cultivation in China, the intensity of life application in mountainous and hilly areas is not as strong as that in plain areas. Because “mountain” is detached from the economic and material basis of the society, it is easy to project imagination for many residents. Taiwan and its Han people’s ancestral hometowns are mountainous. However, there is not yet systematic study on the transfer and distribution of place-names of Minnan and Hakka ethnic groups to expla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eographical phenomena with mountain place-names (MPN). Therefore, this study aims to research on MPN as the target, through the viewpoints of spatial tradition in geography, and use research concepts proximity census and big data. We collect MPN based on relevant gazetteers and directories, electronic maps and atlasis of Taiwan and its Han’s ancestral hometowns. By means of literature analysis, phonetic and morphological analysis, interview, and maps drawing, and then convert the statistics of place name attributes into percentage forms to compare the lex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thnic groups and regions, and obtain valuable research results.
    The finding shows that: whether in specific name or in generic name of MPN, all show strong characteristic of regions and ethnic groups. With the migration and interaction of ethnic groups, geographical names are rebuilded, disappeared, or merged, which makes the common toponym words among ethnic groups and within ethnic groups have their own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In addition, the place-names in aboriginal areas of Taiwan are not only influenced by Chinese in recent times, but also have traces of Minnan, Hakka, Japanese and even Cantonese.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iteration, they were also integrated the cognitive images of the mountains of the Han and Japanese, reflecting the traces left by the interaction of place-names and ethnic groups.
    The result fully shows that place-names are not only the emotional connection of people to space, but also the time sequence of ethnic groups’ activitie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eaning of place-names based on spatial distribution is a process of spatial identity and contextualization, which also shows the strong features of man-land relationship.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界定 3 第三節 文獻回顧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及研究區劃分 9 第五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 12 第二章 山體地名的語音及構詞分析 17 第一節 山體地名的語音及語義分析 17 第二節 山體地名的隱喻及轉喻之體現 22 第三節 山體地名的構詞分析──專名 27 第四節 山體地名的構詞分析──通名 50 第五節 綜合分析與小結 53 第三章 臺灣及其移民原鄉之山體地名詞使用分析 55 第一節 山體專名之分布概況 55 第二節 山體地名詞之意涵考據 58 第三節 山體地名詞的區域差異比較 67 第四節 山體地名詞的移植與重整 72 第五節 小結 73 第四章 山體地名詞使用之族群用詞差異 74 第一節 閩語區對山體描述的差異 74 第二節 客語區對山體描述的差異 80 第三節 小結 89 第五章 結論 92 參考文獻 94

    一、專書
    上河文化團隊(2004):《台灣地理人文全覽圖 北島:濁水溪以北》,臺北縣:上河文化。
    上河文化團隊(2008):《台灣地理人文全覽圖 南島:濁水溪以南》,臺北縣:上河文化。
    小川尚義(1907):《日台大辭典》,台北州:台灣總督府。
    中國社會科學院、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合編(1987):《中國語言地圖集》。香港:朗文書局。
    王明哲(2019):《古村佳境:人傑地靈的千年古村》,臺北市:崧燁文化出版社。
    平和縣地名辦公室編(1981/10):《平和縣地名錄》。
    永定縣地名辦公室編(1981/10):《永定縣地名錄》。
    伊能嘉矩(1909):《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篇:第三台灣》,東京都:富山房。
    同安縣地名辦公室編(1980):《同安縣地名錄》。
    同安縣地名辦公室編(1980/11):《同安縣地名錄》。
    安倍明義(1987):《台灣地名研究》,臺北市:武陵出版社。
    吳日順(2009):《南瀛百岳誌》,臺南縣:臺南縣政府。
    李如龍(2009):《漢語方言研究文集》,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李如龍、莊初昇、嚴修鴻(1995):《福建雙方言研究》。北京市:漢學出版社。
    周長楫編(2006):《閩南方言大詞典》,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
    東山縣人民政府編(1981/06):《東山縣地名錄》。
    林文龍(1994):《吳光亮傳》,南投市:臺灣文獻館。
    林修澈(2018):《臺灣原住民部落事典》。新北市:原住民委員會。
    武平縣地名辦公室編(1983/06):《武平縣地名錄》。
    長汀縣地名辦公室編(1981/05):《長汀縣地名錄》。
    南安縣人民政府編(1981/10):《南安縣地名錄》。
    南靖縣地名辦公室編(1981/08):《南靖縣地名錄》。
    姚榮松(2021):《臺語漢字與詞彙研究論文集》,臺北市:萬卷樓。
    施添福總纂、吳進喜等撰(2008):《臺灣地名辭書(卷五)高雄縣 第二冊(下)》,南投市:臺灣文獻館。
    施添福總纂、林聖欽等撰(2002):《臺灣地名辭書(卷七)臺南縣》,南投市:臺灣文獻館。
    施添福總纂、施崇武等撰(2000):《臺灣地名辭書(卷十五)桃園縣(下)》,南投市:臺灣文獻館。
    施添福總纂、夏黎明等撰(1999):《臺灣地名辭書(卷三)臺東縣》,南投市:臺灣文獻館。
    施添福總纂、陳國川等撰(2002):《臺灣地名辭書(卷九)雲林縣》,南投市:臺灣文獻館。
    施添福總纂、黃雯娟撰(2000):《臺灣地名辭書(卷一)宜蘭縣》,南投市:臺灣文獻館。
    施添福總纂、廖秋娥等撰(1996):《 臺灣地名辭書(卷十七)基隆市》,南投市:臺灣文獻館。
    施添福總纂、劉明怡等撰(2010):《 臺灣地名辭書(卷十四)新竹縣》,南投市:臺灣文獻館。
    施添福總纂、羅美娥撰(2001):《 臺灣地名辭書(卷十)南投縣》,南投市:臺灣文獻館。
    泉州市地名辦公室編(1981/02):《泉州市地名錄》。
    洪惟仁(1992):《台灣方言之旅》,臺北市:前衛出版社。
    洪惟仁(2019):《臺灣社會語言地理學研究:臺灣語言地圖集Ⅱ》,臺北市:前衛出版社。
    胡傳纂輯,1896/1968,《臺東州采訪冊》,臺灣叢書第二輯,臺灣方志彙編第十三冊,臺北市:國防研究院暨中華學術院。
    韋煙灶(2021):《鄉土教學及教學資源調查》(電子版),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徐兆泉(2001):《臺灣客家話辭典》,臺北市:南天書局。
    晉江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2007/08):《晉江市地名志》,北京市:方志出版社。
    晉江縣人民政府編(1982/春):《晉江縣地名錄》。
    國家民委民族問題五種叢書編輯委員會《中國少數民族》編寫組(1981):《中國少數民族》(電子版),北京市:人民出版社。
    崔恒昇(2003):《中國古今地理通名匯釋》,合肥市:黃山書社
    梅州市地名委員會編(1989/12):《廣東省梅州市地名志》,廣州市:廣東省地圖出版社。
    盛清沂(1960):《臺北縣志卷五:開闢志》,臺北縣:臺北縣文獻委員會。
    莆田縣地名辦公室編(1982/12):《莆田縣地名錄》。
    連城縣地名辦公室編(1981/08):《連城縣地名錄》。
    連橫(1979):《臺灣通史(上冊)》。臺北市:眾文圖書公司。
    郭慶藩輯(1961):《莊子集釋 第一冊 內篇 第一至第七》,北京市:中華書局。
    陳支平(2000):《福建六大民系》,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
    陳正祥(1960):《台灣地名辭典》,敷明産業地理研究報告一O五號。
    陳正祥(1985):《中國文化地理》,臺北市:木鐸出版社。
    陳國章(1995):《臺灣地名文集(增訂版)》,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陳國章(2001):《揭開福爾摩沙的面紗:臺灣的人文地理(上冊)-地理篇》,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陳國章(2004):《台灣地名辭典(合訂版)》,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惠安縣地名辦公室編(1982/05):《惠安縣地名錄》。
    曾玉昆(1997):《高雄市地名探源》,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程志遠、王潔玉、林子雄、謝維懷整理(1991):《乾隆嘉應州志(上)》。廣州市:廣東省中山圖書館古籍部。
    華安縣地名辦公室編(1982/06):《華安縣地名錄》。
    詔安縣地名辦公室編(1982/08):《詔安縣地名錄》。
    雲霄縣地名辦公室編(1981/10):《雲霄縣地名錄》。
    黃鼎松(2005)《苗栗市誌第一冊》,苗栗縣:苗栗市公所。
    廈門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漢語研究室(1993):《普通話閩南語詞典》,臺北市:台笠出版社。
    廈門市民政局編(2001/09):《廈門市地名志》,福州市:福建省地圖出版社。
    雷家驥總纂(2009):《嘉義縣志 卷一 地理志》,嘉義縣:嘉義縣政府。
    廖忠俊(2008):《台灣鄉鎮舊地名考釋》,臺北市:允晨文化。
    漳平縣地名辦公室編(1981/12):《漳平縣地名錄》。
    漳州市薌城區地名辦公室編(1987/05):《漳州市薌城區地名錄》。
    漳浦縣地名辦公室編(1981/08):《漳浦縣地名錄》。
    臺北帝國大學言語學研究室(1935):《原語による臺灣高砂族傳說集》,東京都:刀江書院。
    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1928):《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臺北:臺灣時報發行所。
    劉丁衡(2002):《客家語文有聲字典》,臺北市:彭氏客家文史工作室。
    劉寧顏總纂(1995):《重修臺灣省通志 卷三 住民志 地名沿革篇 (全一册)》,南投市:臺灣文獻館。
    廣東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1999/12):《廣東省志地名志》,廣州市:廣東人民出版社。
    廣東省惠陽地區地名委員會編(1988/10):《廣東省惠陽地區地名志》,廣州市:廣東省地圖出版社。
    德化縣地名辦公室編(1983/10):《德化縣地名錄》。
    蔣炳釗(2008):〈南越‧趙陀‧龍川客家〉。收錄於《客家古邑研究文選》。河源市:河源市委宣傳部。
    鄧開頌、余思偉主編(2003):《饒平客家話》,澳門:澳門環球文化傳播公司。
    龍岩市地名辦公室編(1982/12):《龍岩市地名錄》。
    羅香林(1933):《客家研究導論》,興寧市:希山書藏。
    譚其驤(1996):《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八冊:清時期)》,北京市:中國地圖出版社。
    竇文宇、竇勇(2005):《漢字字源》,吉林市:吉林文史出版社。
    George Lakoff, Mark Johnsen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eattie, R. (1936): Mountain geograph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rice, L. W. (1981): Mountains and Ma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二、期刊論文
    李平、李瑛(2001):〈淺談結構、方位和本體隱喻之間的重合〉,《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7(2) :60-63。
    林雅婷、韋煙灶(2010):〈桃園縣新屋地區粵東族群的空間分布特色及其與歷史地理區域劃分之關聯性〉,《社會與區域發展學報》,3(1):97-140。
    林慶勳(2004):〈論臺灣閩南語的訓讀字〉,《臺灣語文研究》,2:49-60。
    邱湘雲(2006):〈海陸客家話帶「嫲」詞語析論〉,《客家研究》創刊號,1-36。
    段世齊、楊彬(2006):〈隱喻與一詞多義的關係〉,《天水師範學院學報》,26(3):111-113。
    洪惟仁(2013):〈台灣的語種分布與分區〉,《語言暨語言學》,14(2):315-369。
    韋煙灶(2004):〈閩南語之文白異讀、腔調、聲調差異與臺灣閩南語地名的關係〉,《環境與世界》,9:55-81。
    韋煙灶(2014):〈閩南語之文白異讀、腔調、聲調差異與臺灣閩南語地名的關係臺灣饒平裔原鄉之歷史語言及地理意涵探討〉,《環境與世界》,30:1-29。
    韋煙灶(2016):〈客、閩族群對河流通名之用法差異〉,《地理研究》,64: 91-113。
    莊初升、嚴修鴻(1994):〈漳屬四縣閩南話與客家話的雙方言區〉,《福建師範大學學報》,3:81-87。
    陳國章(1989):〈認識臺灣地名首重聽音辨義〉,《地理教育》,15:14-21。
    陳國章(1991):〈臺灣以「崙」為名之地名的讀音、含意與分布〉,《地理教育》,17:7-13。
    陳國章(1993):〈台灣閩、客語地名的比對〉,《地理教育》,19:1-15。
    黃雯娟(2014):〈臺北市街道命名的空間政治〉,《地理學報》,73:79-105。
    楊秀芳(1995):〈閩南語書寫問題平議〉,《大陸雜誌》,90(1):15-24。
    鄧玉榮、楊璧菀(2014):〈兩廣「塱」類地名字的音義〉,《方言》,2:107-109。
    鄧孟倫(2017):〈華語與閩南語手部三字格認知隱喻研究〉,《輔大中研所學刊》,35、36合輯:85-109。
    鄭縈、陳雅雯(2009):〈閩南語「頭」字的用法與其教學〉,《臺灣語文研究》,3:65-92。
    謝健雄(2008):〈當代台灣漢語慣用轉喻:認知語言學取徑〉,《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4(1):55-67。
    魏宇文(2018):〈論梅縣區地名用字「磜」、「岃」〉,《嘉應學院學報》, 36(12):5-8。
    Jett, S. C. (1997): Place-Naming, Environment, and Perception among the Canyon de Chelly Navajo of Arizona., 49(4): 481-493.
    Radden, G., & Kövecses, Z. (1999): Towards a theory of metonymy. 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 4: 17-60.

    三、研討會、工作坊論文
    洪惟仁(2011/11/5-7):〈台灣的語種分佈與分區〉,王建設(主持人),《第十二屆閩語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人文館。
    韋煙灶(2019/11/21):〈從閩粵到臺灣─地名用詞的移植與重整〉,高慶珍(主持人),《內政部地名資訊學術論壇》,臺北市:集思臺大會議中心。
    韋煙灶(2020/10/31):〈從區域開發史與軍事地名來劃分明、清時期廣東省海陸豐地區 之閩、客界線),《科技部人類學及族群研究學門成果發表會議》,新竹縣: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
    許世融、程俊源、韋煙灶、林煒舒(2022/02/20):〈析論臺灣地名中「坡作陂解」的現象〉,韋煙灶(主持人),《第十二次地名工作坊》,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四、專題研究計畫
    中國地理學會(2007),《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調查(第五年研究報告)》,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調查報告。
    邱湘雲(2012),《客家話人體詞與隱喻及轉喻研究》,彰化:彰化師大台灣文學研究所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
    賴惠玲(2006),《身體、認知與空間:以客語的身體部位詞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

    五、學位論文
    徐慧萍(2019):《客語人體詞彙隱喻及轉喻研究 ─以詞素「心、肝、膽、腸、肚」為主》,桃園市: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語文碩士班碩士論文。
    廖雅玟 (2021):《臺灣經濟作物相關地名之探討:以甘蔗、香蕉、鳳梨為例》,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淑玲(2004):《台灣閩南語地名之語言研究-兼論其文化意涵與演變》,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黎淑珍(2015):《客庄地名詞的隱喻及轉喻體現—以新竹縣寶山鄉為例》,新竹市: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語言研究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筱薇(2017):《臺南地區地方區劃名稱變遷之探討(1662-1920年)》,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六、地圖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2020):〈日治兩萬分之一台灣堡圖(明治版)〉《臺灣百年歷史地圖》。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2022/03/22 瀏覽)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2020):〈日治三十萬分之一台灣全圖(第五版)〉《臺灣百年歷史地圖》。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2022/03/24 瀏覽)

    七、網路資源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2006)。https://ctext.org/zh。(2022/03/22 瀏覽)
    《美國Merriam-Webster詞典》(2022)。https://www.merriam-webster.com/。(2022/03/22 瀏覽)
    《英國劍橋詞典》(2022)。https://dictionary.cambridge.org/。(2022/03/22 瀏覽)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2020):《中國國家地名信息庫》。https://dmfw.mca.gov.cn/。(2022/03/24 瀏覽)
    內政部編(2015):《地名資訊服務網》。http://gn.geog.ntu.edu.tw/GeoNames/index.aspx。(2022/03/22 瀏覽)
    李筱峰(2016/09/15):〈花蓮地名的故事〉,《民報》,https://www.peoplemedia.tw/news/86dd9ac7-2c42-4b4a-a101-2142a485c4dc。(2022/03/22瀏覽)
    李筱峰(2016/11/08):〈台東地名的故事〉,《筱峰史論》,https://www.jimlee.org.tw/article_detail.php?SN=9315&currentPage=5&AtricleCategory=1。(2022/03/22瀏覽)
    乘寬(2020/09/25):〈走一趟翟山海岸〉,《金門日報》, https://www.kmdn.gov.tw/1117/1271/1274/323550?cprint=pt。(2022/02/25瀏覽)
    原住民族委員會編(2015):http://www.tipp.org.tw/。(2022/03/22 瀏覽)
    教育部編(2011):《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http://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index.html。(2022/03/22 瀏覽)
    教育部編(2015):《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s://dict.revised.moe.edu.tw/(2022/03/22 瀏覽)
    教育部編(2017):《教育部異體字字典》。https://dict.variants.moe.edu.tw/variants/rbt/home.do。(2022/03/23 瀏覽)
    教育部編(2019):《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http://hakka.dict.edu.tw/hakkadict/index.htm。(2022/03/22 瀏覽)
    陳瑞琪撰(2019/12/03):〈大禹站(1980年代)〉,《花蓮在地文化記憶庫》。https://culture.hccc.gov.tw/zh-tw/archives/detail/space-1241。(2022/05/16瀏覽)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