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詹弘如
Jan, Hung-Ru
論文名稱: 國小青年教師參與高齡教育之教學觀點轉化研究
A Study of Instructional Perspectives Transformation on Young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engaging in Older Adult Education
指導教授: 林宜穎
Lin, Yi-Y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70
中文關鍵詞: 青年教師高齡教育教學觀點轉化學習
英文關鍵詞: Young Teacher, older adult education, instructional perspective,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ACE.007.2019.F0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8下載: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隨著人口老化,高齡社會來臨,政府積極推動與高齡者相關之政策因應,年輕人也意識到此趨勢,越來越多人投入與高齡者議題相關之工作中。有鑿於此,本研究以國小青年教師參與高齡教育為研究對象,並運用轉化學習(transformative learning)為理論架構,進行其教學觀點轉化之探討,同時針對其教育實務的改變深入瞭解之。
    本研究採立意取樣,邀請五名參與高齡教育之國小青年教師為研究對象,進行半結構式深度訪談。訪談後,進行編碼與資料統整及分析,歸納出本研究之發現,最後提出結論與具體之建議,作為後續相關單位之參酌。本研究發現說明如下:
    一、國小青年教師藉由過去經驗,形成其對於高齡者及高齡教育的看法,且對於高齡者的了解程度,將影響其參與高齡教育的動機。
    二、國小青年教師參與樂齡學習方案的轉化歷程中,藉由教學經驗、相關規範、他人的經驗分享及長者參與學習的態度,促發其進行教學觀點的轉換。並透過深刻的內省歷程,建構出新觀點的產生,且於新觀點中,整體呈現持續流動及循環的狀態,當受到新的刺激與觀念時,將再次促發進行觀點的轉化。
    三、國小青年教師參與樂齡學習方案後,發展出對於高齡教學的深度認識與概念。
    四、國小青年教師參與高齡教育後,在教學實踐中,意識到代間教育的重要與內涵。同時,透過看見高齡者的學習態度,為此帶來勇於嘗試的動機與勇氣,也開始意識到自我學習的重要。

    Taiwan has become an “aged society” in 2018, and the government is actively promoting policies related to the elderl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instructional perspective trnasformation on five young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ho engaginging in the older adult education.
    In order to obtain ressrach purposes, qualitative research was utilized. Five young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engaging in older adult education were invited as research subjects who received semi-structured in-depth interviews. According to the study results,the conclusions were as follows:
    1. Young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form their views of the elderly and elder education through past experience, and the level of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elderly would affect their motivation to participate in elder education.
    2. Young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structional perspectives were transformed through their deep reflections on their teaching experience, norms of programs, experience sharing by others, and attitude toward older adult leaarners.
    3.Young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further ideas of teaching older adult learner based on the framework of geragogy were developed.
    4. Young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became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and meaning of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through engaging in elder education.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7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18 第四節 名詞釋義 19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21 第貳章 文獻探討 25 第一節 青年與高齡者互動之相關研究 25 第二節 高齡教育之相關研究 34 第三節 轉化學習理論與內涵 56 第四節 轉化學習應用於教學歷程 71 第參章 研究方法 83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流程 83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工具 85 第三節 研究對象 89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方法 90 第五節 研究倫理與研究嚴謹度 92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95 第一節 A老師參與樂齡學習後之轉化學習歷程 95 第二節 B老師參與樂齡學習後之轉化學習歷程 121 第三節 C老師參與樂齡學習後之轉化學習歷程 151 第四節 D老師參與樂齡學習後之轉化學習歷程 170 第五節 E老師參與樂齡學習後之轉化學習歷程 187 第六節 綜合討論 207 第伍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24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24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252 參考文獻 259 附錄 269 附錄一 訪談同意書 269 附錄二 訪談大綱 270

    王敏睿(2018)。高齡學習者社會支持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王麗梅(2014)。樂齡大學學員與科技大學學生代間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應用科技大學,台南市。
    台灣word論壇(2013年9月)。國際青年節。取自:http://www.twword. com/wiki/%E5%9C%8B%E9%9A%9B%E9%9D%92%E5%B9%B4%E7%AF%80。
    何文光(2008)。高科技產業員工參與繼續教育之轉化學習與成效模式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吳明烈、陳雯萍、楊國德(2008)。我國高齡教育的實施與發展。臺灣教育,649,2-10。
    吳美雯(2009)。青少年之老人歧視研究-以中興新村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開科技大學,南投縣。
    李盈怡(2012)。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為樂齡學習中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素卿譯(1996)。了解與促進轉化學習--成人教育者指南(原作者:Cranton, P)。臺北市:五南圖書。(原作出版於1994年)
    李雅慧、葉俊廷(2014)。高齡學習者持續參與學習的動機之歷程。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10(2),51-63。
    李雅慧、盧婧宜(2017)。臺灣與香港中高齡者參與學習動機之比較研究。國立屏東大學學報,1,83-117。
    林文律(2010)。漫談轉化學習。國家文官學院T & D 飛訊,104,1-28。
    林如萍、梁世武(2008)。國內年輕學子對於祖父母之態度與行為全國民意調查。教育部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取自:http://lms.ctl.cyut.edu.tw/board.php? courseID=24220&f=doc&cid=1415011。
    林如萍、蘇美鳳(2004)。青少年的祖孫關係與其對老人態度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5,75-90。
    林志都(2009)。醫學生及非醫學生對高齡者知識與態度調查及比較-以南部一所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林芳玫、蔡佩珍(2003)。發展取向的青∕少年政策:以全人生涯規劃為中心。社區發展季刊,103,16-32。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3(2),122-136。
    林美珍(1993)。大學生對老人態度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6,349-383。
    林惠娟、林屏沂(2016)。團體音樂治療活動融入老人護理課程-大學生對老人的態度與服務意願之影響。彰化護理,23(2),28-36。
    林麗惠(2011)。代間學習方案對世代互動影響之研究。教育學刊,37,119-150。
    邱天助(1988)。老人學習動機取向及其與自我概念、社會角色知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侯佳惠(2002)。成人學習者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轉化學習歷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凃嘉原(2012)。國小教師面臨教學困境時增權賦能的轉化學習歷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洪金瓶。大學生對老人態度與服務老人意願研究--以臺中市某國立大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開科技大學,南投縣。
    洪淑媚(1998)。大學生對老人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臺北市。
    胡幼慧(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高雄市:巨流。
    范蓓怡(2012)。台日大學生高齡者意識之比較研究。臺灣應用日語研究,9,23-47。
    范蓓怡、曾儀婷(2013)。台日傳統價值觀之傳承與轉變: 以大學生之調查分析結果為例。真理大學人文學報,14,117-144。
    徐宗國(1996)。紮根理論研究法:淵源、原則、技術與涵義。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47–73。台北:巨流。
    徐靖惠(2012)。國高中生與大學生對老人的態度與服務行為意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台中市。
    堀薰夫(1999)。教育老年學的構想。東京:學問社。
    張冰心(2015)。中高齡女性自我概念轉化學習情形之研究-以新北市樂齡學習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宏兆(2011)。國小教師負向情緒經驗轉化學習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張詠婷(2015)。大學生修習高齡相關課程對老人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張德永、陳柏霖(2013)。高齡學習者學習行為觀察與評估。國家文官學院T&D飛訊,163,1–19。
    張德永、盧宸緯(2013)。成人情緒管理與轉化學習。國家文官學院T & D 飛訊,161,1–20。
    教育部(2015)。青年發展政策綱領。取自:https://www.yda.gov.tw/Content/ Messagess/contents.aspx?SiteID=563426067575657313&MmmID=653176343350606375
    教育部樂齡學習網(無日期)。各國政府及民間機關推動辦理祖父母節簡介。取自: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Home/grandparentsday-1.html。
    梁明皓、魏惠娟(2016)。高齡教育教師老化態度與教學策略關係之研究:角色知覺的中介效果。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27,1-035。
    梁慧雯(2013)。國小推展樂齡學習方案之難題與可行作法。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3),73–74。
    莊子瑩、陳若琳(2017)。高齡者家庭支持、自我價值和活躍老化之關聯研究。輔仁民生學誌,23(2),65–82。
    莊婷如(2016)。大學生對老人態度及其與老人溝通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開科技大學,南投縣。
    郭千華(2018)。高齡學習者人際關係與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郭進隆譯(1994)。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原作者:Peter Senge)。臺北市:天下文化。(原作出版於1990年)
    陳佑淵(2016)。高齡學習者老化態度、社會支持、社會控制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陳佳琳(2017)。高齡學習者社會支持之現況分析。東方學報,38,131-150。
    陳佳琳(2018)。運用結構方程模式探討高齡學習者社會支持與靈性健康關係之研究:以老化態度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陳依蘋(2008)。高齡教育教師教學專業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陳宜汝(200)。大學生對老人態度及行為意向之研究-以某師範大學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明蕾(1999)。一個新的學習典範:觀點轉化學習理論。成人教育學刊,3,1-31。
    陳洳軒、陸偉明、陳麗光(2014)。學習益處對高齡學習者生活滿意度的解釋力。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23,47-80。
    陳偉倫(2016)。臺北市高齡學習者學習參與、社會支持及其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陳毓璟(2010)。老人寄宿所模式在活力老化學習之成效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33,91-114。
    陳毓璟(2014)。代間學習策略融入社會老年學之學習歷程與成效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9(3),1-28。
    陳嘉彌、陳殷哲(2017)。樂齡學習者應學基本知能、生活品質與其關係之研究。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28,43-83。
    陳蕙文(2011)。學前巡迴輔導對教保員融合專業知能轉化歷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陳譽仁(2013)。從環境美化到公共藝術:台南土溝農村美術館的藝術社區營造。人本教育札記,293,92–98。
    陸洛、高旭繁(2010)。臺灣大學生對老人態度與其從業意向之關連性。教育與心理研究,33(1),33-54。
    彭杏珠(2017年10月)。安全環保、創新研發、品牌行銷、技術改良「50大黃金青農」。遠見雜誌,取自:https://reurl.cc/GeVxW。
    彭杏珠(2017年10月)。農村的希望在青年身上。遠見雜誌,取自:https://www.gvm.com.tw/article.html?id=40464。
    程紋貞(2016)。安寧病房護理人員困境與轉化學習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高雄市。
    黃月麗(2016)。人口老化下的高齡教育政策。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4(1),106-114。
    黃玉琴(2010)。電影觀賞與團體討論方案對青少年的老人態度影響之研究---以南投縣某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開科技大學,南投縣。
    黃富順(主編)(2002)。成人學習。臺北市:五南。
    黃富順(主編)(2004)。高齡學習。臺北市:五南。
    黃富順(主編)(2007)。各國高齡教育。臺北市:五南。
    黃富順(主編)(2008)。高齡教育學。臺北市:五南。
    黃錦山(2004)。從成人教育學到高齡教育學的發展。成人教育雙月刊,78,10-16。
    楊惠君(譯)(2004)。終身學習全書(原作者:S. B. Merriam & R. S. Caffarella)。臺北:商周。
    楊鳳英(2014)。高靈性特質成人教師教學轉化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詹棟樑(1991)。老人人類學的概念與理論。老人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廖秋宛(2013)。高齡教育教師教學專業知能指標建構之研究---以樂齡學習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劉文惠(2014)。國小特教班教師負向情緒轉化學習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劉由貴(2015)。高齡學習者社會支持、情緒管理與成功老化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劉汶琪(2016)。高齡者學習參與、社會連結與靈性健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劉恬妏(2003)。教師網路學習行為之觀點轉化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新北市,心理。
    蔡怡君(2012)。教師利用科學博物館之轉化學習歷程─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三位榮譽教師比較研究。科學教育學刊,20(1),1-22。
    蔡恩子(2011)。一起來學習:某南台灣老人機構院民代間互動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蔣承志、歐亞美、張壽松、曾秀珠、曾俊凱、張德永(2015)。新北市樂齡學習中心訪視輔導指標建構之研究。新北市終身學習期刊,11,65-72。
    鄭宜苹(2016)。新移民女性金錢觀之轉化學習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盧婧宜、李雅慧(2016)。高齡者持續參與學習之因素及其對高齡教育課程規劃之啟示。 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刊,2(2),P49 – 65。
    賴麗珍(1996)。馬濟洛的觀點轉化學習理論介紹。成人教育,34,18–25。
    魏惠娟、胡夢鯨、李藹慈、黃錦山、蔡佳旂、林秉毅(2007)。高齡學習方案企畫師訓練手冊—入門篇。臺北市:教育部。
    魏惠娟、胡夢鯨、陳冠良(2010)。臺灣樂齡學習中心課程之分析:McClusky需求幅度理論的應用。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15,115–150。
    魏惠娟、梁明皓(2017)。高齡教學策略評估量表發展之研究:成人教育學觀點。弘光學報,80,39–56。
    魏惠娟主編(2008)。高齡教育政策與實踐。臺北市:五南。
    蘇育令、潘榮吉、陳坤虎(2017)。學生與教師在大學校園服務學習中的學習與省思。全人教育學報,15,1-26。
    蘇品名(2016)。高齡學習者自我概念、人際親密能力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Brookfield, S. (1987). Developing critical thinker: challenging adults to explore alternate ways of thinking and acting.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Carrington, S., & Selva, G. (2010). Critical social theory and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Evidence in pre-service teachers’ servicelearning reflection logs.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9(1), 45-57.
    Clough, B.S. (1992). Broadening perspectives on learning activities in later life.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18, 447-459.
    Cranton, P. (1994). Understanding and promoting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a guide for educatiors of adult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Curran, E., & Murray, M. (2008).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in teacher education: Building competencies and changing dispositions. Journal of the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8(3), 103-118.
    Freire, P. (1970).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New York: Seabury Press.
    Gutheil, I. A., Chernesky, R. H., & Sherratt, M. L. (2006). Influencing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Results of a service-learning collaboration.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2(9), 771-784.
    Harris, S., Lowery-Moore, H., & Farrow,V. (2008). Extending transfer of learning theory to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theory: A model for promoting teacher leadership. Theory Into Practice, 47(4), 318-326.
    Jarvis, P. (1992). Adult continuing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UK: Rout ledge.
    Kabakci, I., Odabasi, H. F., & Kilicer, K. (2010). Transformative learning-based mentoring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 educator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n approach for an emerging county.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36(1-2), 263-273.
    Knapp, J. L. & Stubblefield, P. (2000). Changing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aging: The impact of an intergenerational service learning course.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6(7), 611-621.
    Knowles, M. (1984). Andragogy in action.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Kreber, C.(1993).The Influence of Faculty’s Teaching Philosophy and Behaviour on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and Self-Directedness (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Brock University, Catharines
    Lebel, J. (1978). Beyond andragogy to gerogogy. Lifelong Learning, 1(9), 16-18.
    McClusky, H. Y. (1971). Education: Background and issues. Washington, DC: White House Conference on Aging.
    McGown, T. G., & Blakenship, S. (1994). Intergenerational experience and ontological change.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0, 589-604.
    Meshel, D. S. & McGlynn, R. P. (2004). Intergenerational contact, attitudes, and stereotypes of adolescents and older people.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0, 457-479.
    Mezirow, J. (1981). A critical theory of adult learning and education. Adult Education, 3(2), 3-23.
    Mezirow, J. (1991). Transformative dimensions of adult learning.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Mezirow, J. (2000). Learning to think like an adult. In J. Mezirow & Associates (Eds.), Learning as transformation: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 theory in progress (pp.3-33).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Nelson, C. & Harper, V. (2006). A pedagogy of difficulty: Preparing teachers to understand and integrate complexity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Teacher Education Quarterly, 33(2)7-21.
    Newman, S., & Hatton-Yeo, A. (2008). Intergenerational learning and the contributions of older people. Ageing Horizons, 8, 31-39.
    Peterson, D.A. (1983). Facilitating Education for Older Learners.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Schon(1983).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 New York, NY: Basic Book.
    Seedfeldt, C. (1989). Intergenerational programs-impact on attitude. Journal of Children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20, 185-194.
    Senge, P.(1990). 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New York, NY: Dubleday Co.
    Shen, J., & Confrey, J. (2007). From conceptual change to transformative modeling: A case study of an elementary teacher in learning astronomy. Science Education, 91(6), 948-966.
    Spigner-Littles, D., & Anderson, C. E. (1999). Constructivism: A paradigm for older learner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5, 203-209.
    Taylor, E. W. (2000). Analyzing research on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theory. In J. Mezirow (Ed.), Learning as transformation: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 theory in progress(pp.285-328).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Taylor, E. W. (2003). Looking back five years: A critical review of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theor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on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New York,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Turner, V. (1985). On the edge of the bush: Anthropology as experience. Tucson, AZ: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UNDP(1998). Strategy and key objectives for a youth policy in the European union.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European Union 2001.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