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韻文
論文名稱: 《文明小史》敘事藝術研究
Research on the Narrative Art of “A Brief History of Enlightenment” (Wen Ming Xiao Shi)
指導教授: 蔡芳定
Tsai, Fang-Ting
高秋鳳
Gao, Chiu-Fe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1
中文關鍵詞: 李伯元《文明小史》敘事敘事結構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6下載:1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分為六章,各章內容如下:

    第一章:緒論。先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釐清要探討的問題意識。透過文獻探討與回顧,整理前人研究成果,找出可資借鑑、師法之處,在既有的研究基礎上,能更進一步的剖析與開展。最後,說明研究的範圍與限制,並針對研究方法進行解釋。

    第二章:《文明小史》的作者傳略與創作背景。本章的重點有二,一是透過對作家生平梗概的理解,來掌握其思維的形成,並探討其文學觀,以明白作家為何要撰寫《文明小史》。二是創作背景的介紹,將小說放在歷史語境下,突顯其時代特色。

    第三章:《文明小史》的敘事內涵。主要針對文本所反映的敘事內涵,進行深入的討論。「權力場域」探討晚清社會階層的權力運作模式,以及晚清與列強之間的權力互動關係。其中輿論、演講,以及報社書坊,形成一股不容忽視的影響力。「教育變革」,說明因為新舊學制轉變,科舉考試將成末路之現象;新式學堂的設立蔚為一股風潮與成為升官捷徑。「文明」討論易服變裝下的認同問題,賣弄新式語言所隱寓的文明理解的多層次性,以及對新舊文化的批判與暗喻。

    第四章:《文明小史》的敘事手法。先分析傳統文學對敘事手法的影響,以及報紙雜誌對小說的結構改變。再以敘事學的觀點掌握小說的形式特色,分析文本的敘事視角、非敘事性話語。

    第五章:《文明小史》的敘事結構。以故事組分析小說的表層結構,並探討故事組的意蘊指涉以說明小說的深層結構。

    第六章:結論。歸納本研究的重點,以及可進一步發展的議題。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與回顧 3 一、 晚清小說研究 3 二、 李伯元研究 8 三、 《文明小史》研究 1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21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24 第二章 《文明小史》的作者傳略與創作背景 25 第一節 作者傳略 25 一、 家世與生平 26 二、 科舉功名之路 30 三、 職業報人生涯 33 四、 多元作品總覽 36 五、 文學觀 42 第二節 創作背景 53 第三章 《文明小史》的敘事內涵 62 第一節 新舊之爭下的權力場域 63 一、 晚清內部的權力宰制 64 二、 中國與各國失衡的權力關係 77 第二節 新舊衝突間的教育變革 85 一、 科舉考試的末路 86 二、 新式學堂的興起 95 第三節 新舊交混中的文明 100 一、 淺層接受下的物質文明 101 二、 深層糾結中的精神文明 103 第四章 《文明小史》的敘事手法 108 第一節 承繼與轉變 108 一、 史傳傳統的影響力 109 二、 小說文體的發展流變 112 三、 報刊小說敘事模式的轉化 116 第二節 敘事視角 125 一、 第三人稱全知敘事 126 二、 局部性的第三人稱限知敘事 129 第三節 非敘性話語 135 一、 公開的評論 137 二、 隱蔽的評論 140 第五章 《文明小史》的敘事結構 144 第一節 表層結構:故事組分析與連結形式 148 一、 敘事框架:楔子與最末回 150 二、 總體結構:故事組分析 151 三、 細部結構:組織方式與聯繫原則 157 第二節 深層結構:意蘊指涉與主題揭示 162 一、 深層結構:故事組的意蘊指涉與排序意義 162 二、 結構特點:主題揭示與諷刺意圖 167 第六章 結論 173 第一節 研究成果 173 第二節 研究展望 176 附錄 《繡像小說》之李伯元作品刊載表 177 參考文獻 (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180 一、 專書 180 二、 期刊論文 184 三、 學位論文 190

    一、 專書
    (清)朱壽朋編,張靜廬等校點:《光緒朝東華錄》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丁世平等修、尚慶翰等纂:《續平度縣志》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
    方正耀:《晚清小說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
    王煥鑣撰:《墨子集詁》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王德威著,宋偉杰譯:《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臺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史蒂文.科恩、琳達.夏爾斯著,張方譯:《講故事:對敘事虛構作品的理論分析》,臺北,駱駝出版社,1997年。
    石昌渝:《中國小說源流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年。
    米列娜編,伍曉明譯:《從傳統到現代:19至20世紀轉折時期的中國小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米克.巴爾著,譚君強譯:《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吳春梅:《一次失控的近代化改革──關於清末新政的理性思考》,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8年。
    宋杰:《中國貨幣發展史》,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李仁淵:《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份子:以報刊出版為中心的討論》,新北市,稻鄉出版社,2005年。
    李伯元:《活地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李伯元主編:《繡像小說》第一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李伯元主編:《繡像小說》第四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李伯元著,阿英校序:《庚子國變彈詞》,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5年。
    李伯元撰,張素貞校注,繆天華校閱:《文明小史》,臺北,三民書局,2007年。
    李明杰編著:《中國出版史》上冊,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
    李細珠:《張之洞與清末新政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年。
    李瑞騰:《晚清文學思想論》,臺北,漢光文化出版社,1992年。
    周育民:《晚清財政與社會變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周明華:《李伯元的小說與報刊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2011年。
    朋尼維茲著,孫智綺譯:《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林明德編:《晚清小說硏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
    林薇:《清代小說論稿》,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阿英:《晚清小說史》,香港,中華書局,1973年。
    阿英:《小說四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阿英:《阿英文集》,香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1年。
    阿英:《小說閑談四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阿英:《晚清小說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阿英著、柯靈主編:《阿英全集》第七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胡適:《中國章回小說考證》,上海,實業印書館,1934年。
    胡適:《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臺北,遠流出版社,1986年。
    韋慶遠、高放、劉文源:《清末憲政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
    倪台瑛:《《文明小史》探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
    夏志清著,胡益民、石曉林、單坤琴譯:《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孫廣德:《晚清傳統與西化的爭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桑兵:《晚清學堂學生與社會變遷》,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年。
    浦安迪教授講演:《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高平叔編:《蔡元培全集》第六卷,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高辛勇:《形名學與敘事理論:結構主義的小說分析法》,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
    高旺:《晚清中國的政治轉型:以清末憲政改革為中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康來新:《晚清小說理論硏究》,臺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
    張中:《李伯元與《官場現形記》》,潘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
    張中、高峰:《李伯元.吳趼人》,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9年。
    張運君:《晚清書報檢查制度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
    張靜廬輯註:《中國近現代出版史料初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年。
    梁啟超等著:《晚清文學叢鈔:小說戲曲硏究卷》,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梁啟超著:《飲冰室合集.文集》2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費正清、劉廣京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譯室譯:《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下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
    郭廷以編著:《近代中國史事日誌:1886──1911》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郭廷禮、武潤婷著:《中國文學精神》近代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年。
    郭漢民:《晚清社會思潮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陳文新、魯小俊、王同舟:《明清章回小說流派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
    陳平原:《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第一卷 (1897-1916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年。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陳旭麓主編:《近代中國八十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陳鏘義主編,李守郡編輯:《光緒宣統兩朝上諭檔》第二七冊,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舒新城編:《近代中國教育史料》第四冊,上海,中華書局,1928年。
    項懷城主編、陳光焱著:《中國財政通史》清代卷,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年。
    黃開發:《文學之用:從啓蒙到革命》,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7年。
    黃錦珠:《晚清時期小說觀念之轉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
    楊義:《中國敘事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葉德輝:《書林清話.書林餘話》,長沙,岳麓書社,1999年。
    鄒振環:《影響中國近代社會的一百種譯作》,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6年。
    齊裕焜、陳惠琴:《鏡與劍:中國諷刺小說史略》,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劉海峰、李兵:《中國科舉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年。
    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第三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歐陽健:《晚清小說簡史》下冊,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
    薛正興主編:《李伯元全集》第五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
    翦伯贊等編、中國史學會主編:《戊戌變法》第二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鄭大華:《晚清思想史》,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臺北,里仁書局,1992年。
    樽本照雄著,陳薇監譯:《清末小說研究集稿》,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
    謝錫文等修、許宗海等纂:《夏津縣志續編》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
    魏紹昌:《李伯元研究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魏紹昌:《晚清四大小說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羅鋼:《敘事學導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張寅德編:《敘述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二、 期刊論文
    (日)清末小說研究會編:〈李伯元研究資料目錄〉,《清末小說研究》第5期,1981年12月,頁71-94。
    丁和根:〈跋涉於亦幻亦真的心理夾縫──論李伯元的游戲心態〉,《學術月刊》第8期,1999年,頁64-70。
    丁和根:〈關於李伯元研究的兩種新資料〉,《明清小說研究》第2期,1999年,頁207-211。
    丁和根:〈走向邊緣的精神之旅──論李伯元的思想傾向及其演進過程〉,《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0年,頁54-60。
    文迎霞:〈關於《繡像小說》的刊行、停刊和編者〉,《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3期,2006年6月,頁35-38。
    方國武:〈試析晚清文化傳播的兩種模式〉,《安徽教育學院學報》第24卷第1期,2006年3月,頁20-23、96。
    王志松:〈李伯元和《前本經國美談新戲》〉,《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8年,頁76-82。
    王敏:〈政府與媒體——晚清上海報紙的政治空間〉,《史林》第1期,2007年,頁78-91、188。
    王學鈞:〈晚清「小說界革命」與小說市場〉,《晚清小說研究》第3期,1997年,頁198-210。
    王學鈞:〈李伯元的「艷榜三科」——佚文與傳記〉,《明清小說研究》第1期,1998年,頁161-179。
    王學鈞:〈李伯元,《繡像小說》編者的確認〉,《明清小說研究》第4期,2001年,頁147-156。
    王學鈞:〈李伯元與「譴責小說」的興起〉,《江蘇社會科學》第05期,2002年,頁144-149。
    王學鈞:〈《官場現形記》與晚清「新政」及魯迅的誤解〉,《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4年,頁119-124、138。
    王學鈞:〈李伯元的「功名」與選擇〉,《學海》第6期,2005年,頁77-81。
    王學鈞:〈《官場現形記》連載及刊行考〉,《明清小說研究》第3期,2008年,頁174-182。
    王學鈞:〈李伯元的家世與誕生地〉,《明清小說研究》第2期,2009年,頁227-240。
    史修永:〈現代性之思──一種對《文明小史》的解讀〉,《文教資料》第2期,2003年,頁61-64。
    史修永:〈反諷者的眼光與現代焦慮體驗《文明小史》的文化意蘊〉,《明清小說研究》第3期,2009年,頁190-199。
    何宏玲:〈《海天鴻雪記》的寫作與新聞媒介〉,《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第4期,2008年,頁97-101。
    吳克峰:〈《官場現形記》──聲討黑暗官場的檄文〉,《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19卷第4期,2002年12月,頁118-120。
    李丹:〈《文明小史》:晚清維新歷史的一面鏡子〉,《四川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5期,2000年9月,頁79-86。
    李仁淵:〈思想轉型時期的傳播媒介──清末民初的報刊與新式出版業〉,王汎森等著:《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臺北:聯經總經銷,2007年12月,頁3-49。
    李茂肅:〈李伯元家世、思想三題〉,《山東師範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期,1986年,頁70-71。
    李舜華:〈明代書賈與通俗小說的繁興〉,《中國典籍與文化》第4期,1999年,頁25-28。
    李錫奇:〈李伯元不用固定的筆名〉,《文教資料》第2期,1994年,頁43-45。
    李錫奇:〈李伯元家世和出身階級〉,《文教資料》第2期,1994年,頁38-42。
    李錫奇:〈李伯元與惜秋生〉,《文教資料》第2期,1994年,頁46-50。
    周凌云、溫明明:〈論清末「譴責小說」受報刊傳媒之影響〉,《明清小說研究》第4期,2007年,頁181-188。
    周宰嬉:〈《文明小史》的主題和人物類型〉,林明德編:《晚清小說硏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3月,頁445-480。
    林慧君:〈論《文明小史》的語言特色〉,高柏園、曹順慶主編:《古典與現代的交會:海峽兩岸社會與文化學術會議論文集》,成都:巴蜀書社,2007年10月,頁292-317。
    金宏偉:〈略論晚清小說的結構藝術〉,《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4卷第2期,2004年6月,頁81-85。
    施勇勤:〈古代出版商的讀者服務意識〉,《編輯學刊》第6期,2001年,頁22-24。
    郁季方:〈《文明小史》後四十回非李伯元著作考〉,《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0年,頁97-104。
    倪鐘之:〈說書:對古典小說的再認識──論民間說書對明清小說的改編〉,《明清小說研究》第1期,2007年,頁221-235。
    孫文杰:〈晚清小說出版述略〉,《編輯之友》第5期,2008年,頁72-74、78。
    徐國源:〈「現代性」議程與文化「公共空間」的衍變軌轍〉,《江蘇社會科學》第2期,2009年,頁146-150。
    時萌:〈李伯元年譜〉,《清末小說(研究)》第9號,日本:清末小說研究會,1986年12月
    時萌:〈晚清小說家考證(之二)〉,《鎮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2年,頁23-27。
    祝均宙:〈李伯元重要佚文新發現〉,《出版史料》第3期,2010年,頁74-75。
    耿巧麗:〈《游戲報》:中國小報的開端〉,《文學教育(上)》第4期,2008年,頁133。
    崇有:〈學堂獎勵章程疑問〉,《教育雜誌》第2卷第1期,1910年1月,頁1329-1333。
    張怡:〈布迪厄:實踐的文化理論與除魅〉,《外國文學》第1期,2003年1月,頁61-68。
    張純:〈關於《繡像小說》半月刊的終刊時間〉,《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1986年,頁109-110。
    張純:〈《游戲報》──晚清小說研究資料的大發現〉,《明清小說研究》第3期,2000年,頁214-231。
    張淑琴:〈明代後期通俗小說刊刻的商業特點〉,《北方論叢》第3期,2000年,頁84-89。
    張蕾:〈論「故事集綴」型章回體小說〉,《文學評論》第4期,2010年,頁135-141。
    莊嚴:〈從比較中看《官場現形記》諷刺藝術的敗筆〉,《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第2期,1983年,頁45-50。
    郭玉清、劉進才:〈論晚清小說的敘事藝術〉,《天中學刊》第12卷第6期,1997年12月,頁59-62。
    郭長海:〈《南亭筆記》與《南亭四話》非李伯元所作考〉,《長春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1996年,頁25-32。
    郭晴云:〈近代期刊與中國小說觀念的現代轉型──從《新小說》等雜誌看現代媒體對中國小說觀念的影響關係〉,《濰坊學院學報》第9卷第3期,2009年6月,頁108-111。
    閆立飛:〈歷史與小說的互文──中國小說文體觀念的變遷〉,《明清小說研究》第1期,2007年,頁19-30。
    陳才訓:〈尚實審美與中國古典小說敘事藝術的民族特徵〉,《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5期,2008年9月,頁82-85。
    陳文新、王同舟:〈李伯元《文明小史》解讀〉,《貴州社會科學》第2期,2002年,頁72-76。
    陸克寒:〈商業寫作 游戲態度與民族敘事——論李伯元小說精神〉,《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第23卷第1期,2005年3月,頁60-64。
    陸克寒:〈民族敘事中的智性民族主義立場——李伯元《文明小史》論〉,《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0卷第1期,2006年1月,頁44-48。
    彭林祥:〈論先刊後書對連載作品生成的影響〉,《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學報》第26卷第2期,2009年6月,頁73-77。
    彭長卿:〈《忘山廬日記》中的李伯元資料〉,《明清小說研究》第4期,1994年,頁92-93。
    湯欽飛:〈清末新式教育行政機構的建立及其運作〉,王曉秋、尚小明主編:《戊戌維新與清末新政──晚清改革史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4月,頁169-201。
    程國賦:〈明代小說讀者與通俗小說刊刻之關係闡析〉,《文藝研究》第7期,2007年,頁64-71。
    馮保善:〈同源異派,二水分流──略論中國古代章回小說的兩個發展路徑〉,《明清小說研究》第2期,2006年,頁14-25。
    楊聯芬:〈晚清小說「現代性」一解〉,《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4期,2001年,頁112-124。
    靳翠萍、任麗芳:〈游戲精神與道德勸懲——論李伯元《游戲報》的基本品格〉,《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6期,2008年12月,頁896-900。
    熊月之:〈晚清上海私園公用與公共活動空間的拓展〉,黃克武、張哲嘉主編:《公與私:近代中國個體與群體之重建》,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頁149-176。
    劉果:〈論明代歷史題材小說真實與虛構觀念的理論與實踐〉,《明清小說研究》第3期,2005年,頁36-44。
    劉嬋娟:〈現代性研究中的兩個問題〉,《哲學研究》第3期,2007年,頁113-116。
    劉霞:〈關於《文明小史》的刊行時間〉,《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第1期,2012年,頁85-87。
    樊慶彥:〈明清講史小說中人物類型設置的傳統模式──以古代章回小說的產生淵源為視角〉,《明清小說研究》第2期,2007年,頁31-40。
    歐陽健:〈《官場現形記》的批判鋒芒和藝術結構〉,河海大學出版社編:《海峽兩岸明清小說論文集》,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1991年8月,頁340-357。
    歐陽健:〈李伯元的文學之路〉,《學海》第4期,1994年,頁86-89。
    潘桂林:〈淺析報章語境中長篇小說結構的集錦化傾向〉,《云夢學刊》第29卷第5期,2008年9月,頁94-97。
    蔡之國、華南:〈近代大眾傳媒與晚清譴責小說〉,《社會科學家》第9期,2009年,頁132-135、138。
    魯德才:〈談中國古代小說的文體〉,《明清小說研究》第3期,2006年,頁5-7。
    黎躍進:〈矢野龍溪及其代表作《經國美談》〉,《衡陽師範學院學報》第5期,1995年,頁85-89。
    龍文展:〈《游戲世界》所見李伯元佚文〉,《明清小說研究》第3期,2009年,頁210-217。
    戴博元:〈李伯元家世考〉,《清末小說(研究)》第15號,日本:清末小說研究會,1992年12月。
    魏紹昌:〈《海天鴻雪記》的作者問題〉,《河南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2期,1991年3月,頁61-63。
    龐承強:〈《官場現形記》對近代小說現實主義風格的開拓〉,《古典文學知識》第3期,2003年,頁121-127。

    三、 學位論文
    李敏:《《官場現形記》稱謂管窺》,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周明華:《李伯元小說、報刊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周宰嬉:《《文明小史》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張書華:《現代性的追求:晚清時間意識之轉變及其意涵》,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符馨心:《李伯元及其《文明小史》》,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陳美玲:《李伯元《官場現形記》研究》,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薛梅:《迷失在「游戲」與「道德」的糾纏中──李伯元論》,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嚴雪櫻:《《官場現形記》與《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比較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2年。
    蘇秀英:《《文明小史》人物研究》,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8年。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