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羅元璟
Lo, Yuan Ching
論文名稱: 漢與非漢概念下的中國笙類樂器——以笙嘴為考察對象
The Chinese Mouth Organ Sheng under the Concept of the Han and non-Han Cultures: The Sheng Mouthpiece as the Object of Study
指導教授: 呂鈺秀
Lu, Yu-Hsiu
口試委員: 呂鈺秀 黃玲玉 蔡秉衡
口試日期: 2022/01/21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民族音樂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thnomusicology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4
中文關鍵詞: 笙類樂器笙斗笙嘴漢與非漢
英文關鍵詞: Chinese Mouth Organ, Sheng, Sheng wind-chest, Sheng mouthpiece, Han and non-Han
研究方法: 量化分析圖像測量法古文獻研究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0217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48下載:2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中國的笙類樂器為探討對象,由於目前尚無笙類樂器在中國分布的總體性研究,因此笙類樂器形制的地域之別,以及其在漢與非漢文化圈下的差異,成為本研究的重點,而這其中,又特別著重笙嘴形制的差異,以及其與笙斗和笙管間的關係。
    笙在傳統上屬於匏類樂器,因使用葫蘆製作,所以又有匏之稱。樂器形制上,主要由「笙斗」、「笙嘴」、「笙管」、「簧片」四個部分組成。最初形貌,可追溯至殷商甲骨文的 「竽」字。經由古文獻的蒐集與統整後可見,笙類樂器幾乎遍及現今中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並有22種稱謂。
    笙類稱謂中屬於漢文化圈的笙類稱謂有:笙、笙簧、匏笙、巢、和、巢笙、大笙、和笙、鹿、鳳笙、鳳翼笙、雲和笙、紫竹笙、竹笙,主要分布於中國的吉林、遼寧、黑龍江、北京、天津、湖北、湖南、河南、河北、山西、山東、陝西、浙江、江蘇、上海市、福建、江西、甘肅、青海、寧夏、內蒙古、安徽、四川、重慶市、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屬於非漢文化圈的笙類稱謂有:六管笙、蘆笙(或寫成盧笙或籚笙)、瓢笙、胡盧笙(或寫成葫蘆笙)、竹筒笙,主要分布於中國的湖南、湖北、新疆、西藏、雲南、貴州、海南、湖南、安徽、四川(重慶市)、廣東、廣西。其中湖北、湖南、雲南、貴州、安徽、四川(重慶市)、廣東、廣西8個省份,同時擁有了漢文化圈與非漢文化圈笙類稱謂的地區。
    經測量與統計漢與非漢文化圈的笙嘴與笙斗之後,漢文化圈笙類樂器的笙嘴長度、粗細、彎曲幅度以及角度會隨著朝代變化而有所不同,但笙斗形制並無改變。其中笙嘴的粗細與彎曲幅度兩者,有著必然的關係。粗笙嘴一定為直式,細笙嘴一定為彎式,此外,粗細與彎曲幅度在時代的劃分上也是一致的:周至隋代,主要為粗而直的笙嘴;唐代首先出現了細而彎的笙嘴,並與粗而直的笙嘴有著並存的現象;五代至元代,則僅有細而彎的笙嘴;明清時則為細而彎、粗而直的笙嘴並存的第二階段。
    非漢文化圈笙類樂器的笙嘴、笙斗與笙管數量有著密切的關聯,特別是以笙斗的外形,將非漢文化圈的笙類樂器分成圓形笙斗與長型笙斗兩大類後,可看出笙斗與笙嘴長度、粗細、彎曲幅度、角度,以及笙管數量的關係:四川省與貴州省的笙類樂器可自成一類,除了笙斗皆為長形斗外,笙嘴主要以長、細且直式笙嘴為主,管數主要以3~5管為主。雲南省的笙也自成一類,除了笙斗為圓形斗,其彎式笙嘴的特徵,亦是其他省份所沒有,另外,雲南笙其6~8管的管數,亦有別於四川與貴州省的笙,唯一與四川與貴州省相同之處,在於細笙嘴的形制。
    本論文對笙類樂器從上古至清代的歷史文獻以及圖像進行了梳理,為笙類樂器形制與稱謂的歷史變化做一探討,並對於笙類樂器在中國分布進行了整理,提供清代及其之前漢與非漢文化圈中,笙類樂器的差異比較。當今,以本位視角(emic perspective)對於非漢文化圈笙類樂器的研究越見增多,期待本研究能提供之後對於民國以來,中國笙類樂器研究之歷史脈絡追尋,與漢及非漢文化圈對於笙類樂器描述的變化考證之可能性。

    關鍵字:笙類樂器、笙斗、笙嘴、漢與非漢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Chinese mouth organ: Sheng. Emphasis is made on the variety of the instrument due to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factors, and to a lack of studies based on this instrument overall in China. Furthermore, the form of Sheng mouthpieces, including the differences within itself, and its connection with the Sheng’s wind-chest and pipes are closely examin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al instrument classification, Sheng, also known as Pao, falls into the category of the Gourd. Sheng is composed of four main parts: wind-chest, mouthpiece, pipes and reed. Its first appearance may be traced back to the oracle bone script "竽" of Yin and Shang periods. According to the collection and integration of ancient documents, it appears that Sheng can be seen throughout the 31 provinces, municipaliti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of China today, with 22 distinct titles.
    Among the titles derived from Han cultural circle, there are Sheng, Shenghuang, Pao Sheng, Chao, He, Chao Sheng, Da Sheng, He Sheng, Lu, Feng Sheng, Feng Yi Sheng, Yun He Sheng, Zi Zhu Sheng, and Zhu Sheng, which are mainly found in Jilin, Liaoning, Heilongjiang, Beijing, Tianjin, Hubei, Hunan, Henan, Hebei, Shanxi, Shandong, Shanxi, Zhejiang, Jiangsu (Shanghai), Fujian, Jiangxi, Gansu, Qinghai, Ningxia, Nei Mongol, Anhui, Sichuan, Chongqing, Guangdong, Guangxi, Yunnan, and Guizhou in China. On the other hand, those titles of non-Han cultural circle such as Liu Guan sheng, Lusheng, Piao Sheng, Hu Lu Sheng and Zhu Tong Sheng, mainly prevailed in Hunan, Hubei, Xinjiang, Tibet, Yunnan, Guizhou, Hainan, Hunan, Anhui, Sichuan (Chongqing), Guangdong, and Guangxi in China. Among the aforementioned provinces, citi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Hubei, Hunan, Yunnan, Guizhou, Anhui, Sichuan (Chongqing), Guangdong and Guangxi have both the Sheng titles of Han cultural circle and non-Han cultural circle.
    After measurements and statistics the Sheng mouthpiece and wind-chest in the Han and non-Han cultural circles, the length, thickness, curvature and angle of the Sheng mouthpiece in the Han culture circle vary with the dynasty; whereas the Sheng wind-chest does not change. There is a fix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ickness and the curvature of Sheng mouthpiece. The thick Sheng mouthpiece is straight, whilst the thin one curved. In addition, the thickness and the curvature are also consistent in the division of dynasties. From the Zhou Dynasty to the Sui Dynasty, there were mainly thick and straight Sheng mouthpieces. When the Tang Dynasty, the thin and curved Sheng mouthpiece first appeared and coexisted with the thick and straight Sheng mouthpiece. From the Five Dynasties to the Yuan Dynasty, there were only thin and curved Sheng mouthpiece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second stage of thin and curved, thick and straight Sheng mouthpiece coexist.
    The Sheng mouthpiece, wind-chest, and pipes in the non-Han culture circle are interrelated. Particularly, by analyzing Sheng of non-Han culture circle, the wind-chest is distinguished as round and long. The link of types of wind-chest, length, thickness, curvature and angle of the mouthpiece are established. Exceptionally, Sheng of Province Sichuan and Guizhou can be categorized in one group. Apart from the long Sheng wind-chest, there are mainly long, thin and straight mouthpieces, There are 3 to 5 pipes in the Sheng, too. Besides, Sheng in Yunnan Province is in another category. The round wind-chest and curved mouthpiece are not found in other provinces. Moreover, there are 6 to 8 pipes of the Sheng which differ from those in Province Sichuan and Guizhou. The only similar nature of the Sheng in Yunnan and those in Sichuan and Guizhou is the shape of the thin Sheng mouthpieces.
    This study summarizes the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images of Sheng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Qing Dynasty, discussed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types and titles of Sheng, and analyzed the distribution of Sheng in China to provide a comparison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heng in the Han and non-Han cultural circles in and before the Qing Dynasty. Nowadays,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studies on Sheng in non-Han cultural circles from the Emic perspective. It is expected that this study could provide a possibility to pursue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Chinese Sheng after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to verify a change of the description of Sheng in the Han and non-Han cultural circles.

    Keywords:Chinese Mouth Organ, Sheng, Sheng wind-chest, Sheng mouthpiece,
    Han and non-Han

    謝誌 i 摘要 iii Abstract v 目次 vii 表目次 xi 圖目次 xiii 1緒論 1 1.1動機與目的 1 1.2範圍與方法 2 1.3文獻回顧 2 1.3.1圖像 3 1.3.2近代文獻 5 2笙類樂器的概念與分布 9                   2.1匏類樂器 9           2.1.1周至清相關漢字考察 9 2.1.2殷商「竽」考察 10 2.1.3八音分類 11 2.1.3.1 漢代 12 2.1.3.2 唐至宋代 13 2.1.3.3 元至清代 14 2.2笙形制 15 2.2.1《樂律全書》與新葛洛夫辭典 15 2.2.2春秋至2000年笙實物 17                       2.3笙類樂器地理分布 20 2.3.1東北地區 21 2.3.1.1東北三省 22 2.3.2華北地區 22 2.3.2.1北京市和天津市 22 2.3.2.2山西省 23 2.3.2.3河北省 23 2.3.2.4內蒙古自治區 24 2.3.3西北地區 24 2.3.3.1陝西省 24 2.3.3.2甘肅省 25 2.3.3.3青海省 25 2.3.3.4寧夏回族自治區 25 2.3.3.5新疆自治區 26 2.3.4華東地區 26 2.3.4.1山東省 26 2.3.4.2江蘇省(上海市) 26 2.3.4.3安徽省 27 2.3.4.4浙江省 27 2.3.4.5江西省 28 2.3.4.6福建省 28 2.3.5中南地區 28 2.3.5.1河南省 29 2.3.5.2湖北省 29 2.3.5.3湖南省 30 2.3.5.4廣東省 31 2.3.5.5廣西自治區 31 2.3.5.6海南省 32 2.3.6西南地區 32 2.3.6.1四川省(重慶市) 32 2.3.6.2雲南省 33 2.3.6.3貴州省 34 2.3.6.4西藏自治區 34 小結 35 3族群與笙類樂器的關係 37 3.1漢與非漢族群 37 3.1.1生態結構下的「漢與非漢」 37 3.1.2漢論述下的非漢族群 38 3.1.2.1族稱 40 3.1.2.2非漢文化圈的記載 42 3.1.2.2.1性格 42 3.1.2.2.2習俗 44 3.2漢與非漢笙類樂器 45 3.2.1漢論述下的笙類樂器稱謂 45 3.2.1.1命名 46 3.2.1.2形制 46 3.2.1.3竹管材質 47 3.2.1.4種族 48 3.2.1.5管數 49 3.2.1.6地域性 50 3.2.2笙類稱謂的延異現象 50 3.3漢與非漢的笙圖像 54 3.3.1漢文化圈 54 3.3.1.1笙實物 54 3.3.1.2圖像 54 3.3.2非漢文化圈 59 3.3.2.1明清《百苗圖》 60 3.3.2.2《皇清職貢圖》 60 3.3.2.3《中國音樂文物大系I.北京卷》 61 小結 64 4笙嘴形制的歷史演變 67 4.1長度 68 4.1.1漢文化圈 68 4.1.1.1周至宋 68 4.1.1.2元至清 70 4.1.1.2.1元 70 4.1.1.2.2明清 71 4.1.2非漢文化圈 73 4.2粗細 76 4.2.1漢文化圈 76 4.2.1.1周至隋 76 4.2.1.2唐 77 4.2.1.3五代至元 78 4.2.1.4明清 78 4.2.2非漢文化圈 79 4.3彎曲幅度 79 4.3.1漢文化圈 81 4.3.1.1周至隋 82 4.3.1.2唐 83 4.3.1.3五代至元 83 4.3.1.4明清 83 4.3.2非漢文化圈 84 4.4角度 84 4.4.1漢文化圈 84 4.4.1.1周至魏晉 84 4.4.1.2隋唐 84 4.4.1.3五代至清 86 4.4.1.3.1五代至元 87 4.4.1.3.2明清 87 4.4.2非漢文化圈 87 4.5與笙斗的關係 90 4.5.1漢文化圈 90 4.5.1.1陳暘《樂書》鳳翼笙 90 4.5.1.2笙嘴四面向關係 92 4.5.2非漢文化圈 92 4.5.2.1笙斗 92 4.5.2.2胡(葫)蘆笙和籚笙 94 4.5.2.2.1兩字一組 94 4.5.2.2.2三字一組 96 4.6非漢笙管 101 4.7廣西省羅城縣苗人圖笙考 104 小結 105 5 結論 109                     參考文獻 111 附錄一:《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笙類樂器時代表 125 附錄二:詩詞全文 137 附錄三:漢文化圈笙類樂器圖像 139 附錄四:非漢文化圈笙類樂器圖像 157

    古籍
    秦˙吕不韋,漢˙高誘註。《吕氏春秋》,《四部叢刊景明刊本》,收於《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戰國˙韓非撰,元˙何犿註。《韓非子》,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 : 迪志文化出版公司。2007。
    西漢˙孔安國撰,唐˙陸德明音義。《尚書》,《四部叢刊景宋本》,收於《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西漢˙劉向。《列仙傳》,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 : 迪志文化出版公司。2007。
    東漢˙班固,唐˙顔師古註。《前漢書》,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 : 迪志文化出版公司。2007。
    東漢˙許慎。《説文解字》,《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收於《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東漢˙劉熙,清˙畢沅疏證。《釋名疏證》,《清經訓堂叢書本》,收於《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東漢˙鄭玄註,唐˙賈公彥疏,唐˙陸德明音義。《周禮注疏》,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 : 迪志文化出版公司。2007。
    東漢˙鄭玄註,唐˙陸德明音義。《禮記》,《四部叢刊景宋本》,收於《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晉˙崔豹。《古今注》,《四部叢刊三編景宋本》,收於《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晉˙戴凱之。《竹譜》,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 : 迪志文化出版公司。2007。
    後晉˙劉昫。《舊唐書》,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 : 迪志文化出版公司。2007。
    北朝北魏˙崔鴻。《十六國春秋》,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 : 迪志文化出版公司。2007。
    南北朝˙范曄。《後漢書》,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 : 迪志文化出版公司。2007。
    南北朝˙蕭統編,唐˙李善、呂延濟、劉良、張銑、呂向、李周翰註。《六臣註文選》,《四部叢刊景宋本》,收於《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唐˙杜佑。《通典》,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 : 迪志文化出版公司。2007。
    唐˙杜甫。《杜工部集》,《續古逸叢書景宋本配毛氏汲古閣本》,收於《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唐˙段安節。《樂府雜録》,《淸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收於《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唐˙劉恂。《嶺表錄異》,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 : 迪志文化出版公司。2007。
    唐˙劉禹錫,北宋˙宋敏求輯補。《劉賓客文集》,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 : 迪志文化出版公司。2007。
    唐˙樊綽。《蠻書》,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 : 迪志文化出版公司。2007。
    北宋˙李昉。《太平御覽》,《四部叢刊三編景宋本》,收於《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北宋˙沈遼。《雲巢編》,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 : 迪志文化出版公司。2007。
    北宋˙孫光憲。《北夢瑣言》,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 : 迪志文化出版公司。2007。
    北宋˙陳彭年。《重修廣韻》,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 : 迪志文化出版公司。2007。
    北宋˙陳暘。《樂書》,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 : 迪志文化出版公司。2007。
    北宋˙陸佃,明˙牛衷增輯。《增修埤雅廣要》,《明萬曆三十八年孫弘範刻本》,收於《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 : 迪志文化出版公司。2007。
    北宋˙蘇軾,清˙查慎行補註。《蘇詩補註》,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 : 迪志文化出版公司。2007。
    南宋˙宇文懋昭。《欽定重訂大金國志》,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 : 迪志文化出版公司。2007。
    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 : 迪志文化出版公司。2007。
    南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清許涵度校刻本》,收於《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南宋˙陳思編,元˙陳世隆補。《兩宋名賢小集》,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 : 迪志文化出版公司。2007。
    南宋˙劉辰翁。《須溪集》,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 : 迪志文化出版公司。2007。
    南宋˙蘇籀。《雙溪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配清文津閣四庫全書本》,收於《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元˙李衎。《竹譜》,《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收於《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元˙胡古愚。《樹藝篇》,《明純白齋鈔本》,收於《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元˙孫存吾,元˙傅習編。《元風雅》,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 : 迪志文化出版公司。2007。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 : 迪志文化出版公司。2007。
    元˙脱脱。《宋史》,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 : 迪志文化出版公司。2007。
    元˙郭翼。《林外野言》,《民國刻又滿樓叢書本》,收於《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元˙熊朋來。《五經說》,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 : 迪志文化出版公司。2007。
    明˙王士性。《五岳遊草》,《清康熙刻本》,收於《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明˙王守仁,明˙錢德洪原編,明˙謝廷傑彙集。《王文成全書》,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 : 迪志文化出版公司。2007。
    明˙王志慶編。《古儷府》,《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收於《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明˙田汝成。《炎徼紀聞》,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 : 迪志文化出版公司。2007。
    明˙田藝蘅。《香宇集》,《明嘉靖刻本》,收於《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明˙申時行,明˙趙用賢等纂修。《大明會典》,《明萬曆內府刻本》,收於《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明˙朱載堉。《樂律全書》,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 : 迪志文化出版公司。2007。
    明˙阮大鋮。《咏懷堂詩集》,《明崇禎八年刻本》,收於《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明˙胡廣。《禮記大全》,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 : 迪志文化出版公司。2007。
    明˙唐順之編。《荊川稗編》,《明萬曆九年刻本》,收於《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明˙徐一夔。《明集禮》,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 : 迪志文化出版公司。2007。
    明˙徐溥,明˙李東陽重修。《明會典》,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 : 迪志文化出版公司。2007。
    明˙郜相,明˙樊深纂修。《(嘉靖)河間府志》,《明嘉靖刻本》,收於《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明˙彭大翼。《山堂肆考》,《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收於《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明˙慎懋官。《華夷花木鳥獸珍玩考》,《明萬曆九年刻本》,收於《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明˙董説。《七國考》,《清守山閣叢書本》,收於《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明˙遊樸。《諸夷考》,《明萬曆二十年刻本》,收於《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明˙蔣鐄。《九疑山志》,《明萬曆刻本》,收於《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明˙謝肇淛。《滇略》,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 : 迪志文化出版公司。2007。
    明˙瞿九思。《萬曆武功録》,《明萬曆刻本》,收於《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清˙仇兆鰲。《杜詩詳注》,《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收於《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清˙田雯。《(康熙)黔書》,《民國本》,收於《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清˙李迪編纂,清˙許容監修。《甘肅通志》,《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收於《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清˙杜文瀾。《憩園詞話》,《清鈔本》,收於《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清˙汪霦編,清˙張玉書編。《御定佩文齋詠物詩選》,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 : 迪志文化出版公司。2007。
    清˙汪灝編,清˙張逸少編。《廣群芳譜》,《清康熙刻本》,收於《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清˙沈青崖編纂,清˙劉於義監修。《陝西通志》,《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收於《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清˙沈壽榕。《玉笙樓詩錄》,《清光緖九年刻增修本》,收於《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清˙阮元修,清˙陳昌齊等纂。《(道光)廣東通志》,《清道光二年刻本》,收於《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清˙周昂輯。《中州全韻》,《淸乾隆此宜閣刻本》,收於《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清˙和珅,清˙梁國治纂修。《欽定熱河志》,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清˙屈大均。《翁山詩外》,《清康熙刻凌鳳翔補修本》,收於《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清˙金鉷修。《(雍正)廣西通志》,《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收於《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清˙俞正燮。《癸巳類稿》,《清道光十三年求日益齋刻本》,收於《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清˙俞蛟。《夢厂雜著》,《清刻深柳讀書堂印本》,收於《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清˙姚之駰。《元明事類鈔》,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 : 迪志文化出版公司。2007。
    清˙姚瑩。《康輶紀行》,《清同治刻本》,收於《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清˙查慎行。《敬業堂詩集》,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 : 迪志文化出版公司。2007。
    清˙洪亮吉。《卷施閣集》,《清光緖三年洪氏授經堂刻洪北江全集增修本》,收於《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清˙徐倬編。《御定全唐詩錄》,《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收於《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清˙桂馥。《札樸》,《淸嘉慶十八年李宏信小李山房刻本》,收於《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清˙翁方綱。《復初齋詩集》,《淸道光二十五年葉志詵刻本》,收於《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清˙袁枚編。《新齊諧》,《清嘉隆嘉慶間刻隨園三十種本》,收於《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清˙乾隆敕。《清通典》,《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收於《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清˙屠寄。《蒙兀兒史記》,《清鈔本》,收於《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清˙張廷玉等奉敕撰。《清文獻通考》,《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收於《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清˙張豫章編。《御選宋金元明四朝詩御選明詩》,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 : 迪志文化出版公司。2007。
    清˙曹寅編。《全唐詩》,《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收於《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清˙陳廷敬編註。《御選唐詩》,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 : 迪志文化出版公司。2007。
    清˙陳鼎。《滇黔紀遊》,《清康熙刻説鈴本》,收於《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清˙傅恒等奉敕撰。《皇清職貢圖》,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 : 迪志文化出版公司。2007。
    清˙鄂爾泰。《欽定授時通考》,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 : 迪志文化出版公司。2007。
    清˙鄂爾泰修,清˙杜詮纂。《(乾隆)貴州通志》,《清乾隆六年刻嘉慶修補本》,收於《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清˙鄂爾泰修。《(雍正)雲南通志》,《淸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收於《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清˙閔叙輯。《粤述》,《清康熙刻説鈴本》,收於《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清˙愛新覺羅允祿,清˙福隆安校補。《皇朝禮器圖式》,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 : 迪志文化出版公司。2007。
    清˙愛新覺羅弘曆(清高宗)。《皇朝通典》,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 : 迪志文化出版公司。2007。
    清˙愛新覺羅玄燁御定。《御定全唐詩》,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 : 迪志文化出版公司。2007。
    清˙楊浣雨纂,清˙張金城修。《(乾隆)寧夏府志》,《清嘉慶刊本》,收於《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清˙萬斯同。《明史》,《清鈔本》,收於《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清˙葉昌熾。《緣督廬日記抄》,《民國上海蟫隱廬石印本》,收於《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清˙趙紹祖。《安徽金石略》,《清道光十四年古墨齋刻本》,收於《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清˙劉啓端。《大清會典圖》,《清光緖石印本》,收於《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清˙劉斯樞輯。《程賦統會》,《清康熙依仁堂刻本》,收於《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清˙劉錦藻。《清續文獻通考》,《民國景十通本》,收於《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清˙厲鶚。《宋詩紀事》,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 : 迪志文化出版公司。2007。
    清˙魯曾煜編纂,清˙郝玉麟監修。《廣東通志》,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 : 迪志文化出版公司。2007。
    清˙錢元昌編纂,清˙金鉷監修。《廣西通志》,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 : 迪志文化出版公司。2007。
    清˙錢陳群。《香樹齋詩文集》,《清乾隆刻本》,收於《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清˙儲大文編纂,清˙覺羅石麟監修。《山西通志》,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 : 迪志文化出版公司。2007。
    清˙薛福成。《出使日記續刻》,《清光緖二十四年刻本》,收於《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6。

    畫冊
    明˙顧見龍原繪,清˙馬栖霞摹。《滇苗圖說》(2卷,35幅彩繪圖)。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
    清˙木孔恭繪。《黔苗圖說》(不分卷,38幅彩繪圖)。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
    清˙伯麟奉繪。《夷人圖說目錄》(2卷,108幅彩繪圖)。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
    清˙作者不詳。《黔省諸苗全圖》(上下冊,68幅彩繪圖)。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
    清˙作者不詳。《苗蠻圖說》(1卷,42幅彩繪圖)。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
    清˙作者不詳。《苗蠻圖說》(1卷,41幅彩繪圖)。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
    清˙作者不詳。《苗蠻圖說》(1卷,82幅彩繪圖)。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
    清˙作者不詳。《黔苗圖說》(1卷,57幅彩繪圖)。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
    清˙作者不詳。《苗猺族生活圖》(1卷,40幅彩繪圖)。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東方圖書館藏。
    清˙舫亭繪。《苗蠻圖冊頁》(不分卷,41幅彩繪圖)。美國國會圖書館藏。
    清˙陳浩製。《苗蠻圖說》(5卷,82幅彩繪圖),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
    清˙陳浩撰。《苗族習俗圖説》(一冊,80幅彩繪圖)。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
    清˙錫少鶴繪製。《苗蠻圖說》(1卷,54幅彩繪圖)。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

    書目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1965)。《甲骨文編》。北京:中華書局。
    中國音樂研究所(編)(1960)。《中國樂器圖第4輯》。北京:音樂出版社。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賴非(主編)(2000)。《中國畫像石全集第2卷山東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
    孔義龍、劉成基(本卷主編),王子初(總主編),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總編輯部(編)(2010)。《中國音樂文物大系Ⅱ.廣東卷》。鄭州市:大象出版社。
    方建軍(陝西卷主編),黃崇文(天津卷主編),黃翔鵬(總主編),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總編輯部(編)(1999)。《中國音樂文物大系Ⅰ.陝西卷、天津卷》。鄭州市:大象出版社。
    王子初(本卷主編),黃翔鵬(總主編),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總編輯部(編)(1999)。《中國音樂文物大系Ⅰ.湖北卷》。鄭州市:大象出版社。
    王子初、霍旭初(本卷主編),黃翔鵬(總主編),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總編輯部(編)(1999)。《中國音樂文物大系Ⅰ.新疆卷》。鄭州市:大象出版社。
    王明珂。(1997)。《華夏邊緣》。臺北:允晨文化。
    吳東風、苗建華(本卷主編),王子初(總主編),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總編輯部(編)(2008)。《中國音樂文物大系Ⅱ.河北卷》。鄭州市:大象出版社。
    沈衛榮(2013)。《妖魔化與神話化西藏的背後》。臺北:人間出版社。
    周昌富、溫增源(本卷主編),王子初(總主編),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總編輯部(編)(2001)。《中國音樂文物大系Ⅰ.山東卷》。鄭州市:大象出版社。
    河南省文化局工作隊(編)(1958)。《鄧縣彩色畫象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
    故宮博物院陳列設計組(編)(1984)。《明代雕漆圖案選》。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段澤興(本卷主編),王子初(總主編),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總編輯部(編)(2007)。《中國音樂文物大系Ⅱ.內蒙古卷》。鄭州:大象出版社。
    范毓周(1986)。《甲骨文》。北京:人民出版社。
    袁荃猷(本卷主編),黃翔鵬(總主編),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總編輯部(編)(1999)。《中國音樂文物大系Ⅰ.北京卷》。鄭州:大象出版社。
    馬承源(上海卷主編),王子初(江蘇卷主編),黃翔鵬(總主編),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總編輯部(編)(1996)。《中國音樂文物大系Ⅰ.上海卷、江蘇卷》。鄭州:大象出版社。
    高至喜、熊傳薪(本卷主編),王子初(總主編),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總編輯部(編)(2006)。《中國音樂文物大系Ⅱ.湖南卷》。鄭州:大象出版社。
    張躍進(編)(2012)。《笙教學教程》。北京:科學出版社。
    陸揚(1996)。《德里達:解構之維》。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彭適凡、王子初(江西卷主編),王子初(續河南卷主編),王子初(總主編),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總編輯部(編)(2009)。《中國音樂文物大系Ⅱ.江西卷、續河南卷》。鄭州:大象出版社。
    項陽、陶正剛(本卷主編),王子初(總主編),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總編輯部(編)(2000)。《中國音樂文物大系Ⅰ.山西卷》。鄭州:大象出版社。
    趙世綱(本卷主編),黃翔鵬(總主編),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總編輯部(編)(1996)。《中國音樂文物大系Ⅰ.河南卷》。鄭州:大象出版社。
    劉東升、胡傳藩等(編)(1987)。《中國樂器圖誌》。北京:輕工業出版社。
    劉釗、洪颺、張新俊編纂(2009)。《新甲骨文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劉富華、孫維張(2003)。《索緒爾與結構主義語言學》。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鄭汝中、董玉祥(本卷主編),王子初(總主編),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總編輯部(編)(1998)。《中國音樂文物大系Ⅰ.甘肅卷》。鄭州:大象出版社。
    鄭國珍、王清雷(本卷主編),王子初(總主編),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總編輯部(編)(2011)。《中國音樂文物大系Ⅱ.福建卷》。鄭州:大象出版社。
    顏福昌、肖宗弟(本卷主編),黃翔鵬(總主編),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總編輯部(編)(1996)。《中國音樂文物大系Ⅰ.四川卷》。鄭州:大象出版社。
    Said, Edward W. (1978). Orientalism.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期刊論文
    王寧(1995)。〈東方主義、后殖民主義和文化霸權主義批判──愛德華.賽義德的后殖民主義理論剖析〉,《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54-62+128。
    王耀庭(1983)。〈宮樂圖〉,《故宮文物月刊》9:100-105。
    王耀庭(1991)。〈胡知原將軍捐贈壁畫仙樂圖〉,《故宮文物月刊》105:68-77。
    司秀林(2019)。〈隋代墓葬出土彩繪樂伎俑〉,《東方收藏》21:53-61。
    周菁葆、張歡(2014)。〈絲綢之路上的笙(上)〉,《樂器》2:57-59。
    周菁葆、張歡(2014)。〈絲綢之路上的笙(中)〉,《樂器》3:60-62。
    郭秀容(2004)。〈現代國樂團(民族管絃樂團)樂器改革之研究〉。佛光大學人文社會學院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振裕(1996)。〈曾侯乙墓的樂器與殉人〉,《故宮文物月刊》162:28-39。
    陳萬鼐(1996)。〈沂南漢墓樂舞百戲畫像論叢(三)——試以漢代音樂文獻及出土文物資料研究漢代音樂史〉,《故宮文物月刊》161:24-41。
    陳萬鼐(1997)。〈琴、箏——漢代弦樂器六種及「相和歌」傳衍研究(二)〉,《故宮文物月刊》 175:18-31。
    彭家正(2002)。〈「笙」在「鄉飲酒禮」中的角色初探〉,《興大中文研究生論文集》7:69-83。
    湖南省博物館(1972)。〈長沙瀏城橋一號墓〉,《考古學報》1:59-72+137-152。
    楊蔭瀏(1974)。〈笙—竽考〉,《樂器科技簡訊》3:20-35。
    趙德祥(1988)。〈當陽曹家崗5號楚墓〉,《考古學報》4:455-500+513-522。
    潛齋(1992)。〈隨縣出土戰國曾侯乙墓漆器談片〉,《故宮文物月刊》108:80-89。
    鄭紹宗(1997)。〈宣化遼墓壁畫——中國古代壁畫之精華〉,《故宮文物月刊》177:102-125。
    龐旭(2016)。〈夷夏之別〉,《環球市場信息導報》14:72-73。
    Schein, L. (1997).“Gender and Internal Orientalism in China.”Modern China, 23(1), 69–98.

    網路
    國立臺北故宮博物院Open data下載專區。網址:網址:https://theme.npm.edu.tw/opendata/DigitImageSets.aspx?sNo=04016938(瀏覽日期:2019.3.12)
    國立臺北故宮博物院Open data下載專區。網址:網址:https://theme.npm.edu.tw/opendata/DigitImageSets.aspx?sNo=04020393(瀏覽日期:2019.3.12)
    國立北京故宮博物院。網址: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ceramic/227172.html(瀏覽日期:2019.3.12)
    濟南市博物館。網址:http://www.jnmuseum.com.cn(瀏覽日期:2019.4.13)
    美國藝術芝加哥美術館。網址:https://www.artic.edu/artworks/72380/united-by-music-合樂圖(瀏覽日期:2019.5.20)
    河南安陽博物館。網址:http://www.chnmus.net/sitesources/hnsbwy/page_pc/dzjp/mzyp/qyjly/list1.html(瀏覽日期:2019.5.29)
    溫金玉。〈金石天音:五臺山佛教音樂〉。《中國民族報》。網址:http://www.mzb.com.cn/html/report/190536270-1.htm(瀏覽日期:2019.5.30)
    渾然天成醫美網站。網址:https://www.101beauty.com/(瀏覽日期:2020.4.17)
    中國書畫網。網址:http://www.chinashj.com/ysll_ysllsy/11215.html(瀏覽日期:2020.11.17)
    洪嘯音樂教育工作站。網址:https://old.hongxiao.com/yqku/14lus.htm(瀏覽日期:2021.10.23)
    國立北京故宮博物院。網址:https://www.dpm.org.cn/fully_search/笙/故宫博物院(瀏覽日期:2021.11.23)
    古今文字集成––開放古文字字形庫。網址:http://ccamc.org.(瀏覽日期:2021.12.17)
    漢語多功能字庫。網址:https://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exi-mf/search.php?word=于(瀏覽日期:2021.12.17)
    中央研究員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2020)online中華文明之時空基礎架構系統。網址: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cctslite.aspx(瀏覽日期:2022.1.5)
    國立臺灣大學數位人文研究中心(2011)。度量衡單位換算系統。 網址:http://doi.org/10.6681/NTURCDH.DB_THDL/SERVICE/measure(瀏覽日期:2022.1.24)
    五老洼畫象四(東漢)。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史語所數位典藏資料庫整合系統-漢代石刻畫象拓本資料庫》。網址:https://ihparchive.ihp.sinica.edu.tw/ihpkmc/ihpkm_op?!!NO^4441303030303139303633(瀏覽日期:2022.2.3)。
    國立臺北故宮博物院Open data下載專區。網址:https://theme.npm.edu.tw/opendata/DigitImageSets.aspx?sNo=04034422&Key=職貢圖&pageNo=9。(瀏覽日期:2022.2.5)
    Miller, T. E. (2001). “Mouth organ”. Grove Music Online. https://doi.org/10.1093/gmo/9781561592630.article.19254 (Retrieved: 12 Feb. 2021)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