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淑玲 Shu-Ling Huang |
---|---|
論文名稱: |
地方觀光產業影視體驗行銷之研究-以電影《海角七號》為例 The Research of Local Tourism Industry on Film Experiential Marketing: Case Study of Cape No. 7 |
指導教授: |
胡光夏
Hu, Guang-Shiash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大眾傳播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ss Communi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32 |
中文關鍵詞: | 體驗行銷 、影視旅遊 、海角七號 、觀光意象 |
英文關鍵詞: | Experiential Marketing, Film Tourism, Cape No. 7, Tourism Imag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8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美國影集、日劇及韓劇等各國影片廣泛在台播放,生動劇情深深打動影迷,其中韓國政府近年積極扶植文化產業,其中政策便是鼓勵影劇發展,而韓劇在台的播映,亦引起國人至韓觀光之熱潮,韓國政府更發展出以韓劇為主題的觀光行程,戲劇不只帶動演藝事業蓬勃發展,也帶動起地方觀光產業。
而國片《海角七號》不僅創下5.2億票房,且炒熱屏東縣車城、恆春、墾丁一帶的旅遊景點,引發消費者想親身體驗電影拍攝場景。雖然電影《海角七號》原意並非誘使消費者去參觀此地,但卻增強了消費者對電影中該地方的認識,提高觀光吸引力和收益性。
本研究透過質化研究中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方法蒐集資料,以瞭解消費者親身至電影《海角七號》拍攝場景體驗的實況、地方政府與鄉鎮公所如何藉由電影《海角七號》體驗人潮發展觀光策略、當地居民對於電影《海角七號》體驗人潮的感受。
研究發現影視媒體確實會影響地方觀光發展,增加地方經濟效益。消費者體驗電影拍攝場景大多以恆春鎮為主,且實際體驗與電影場景有明顯落差,再訪的意願不強;地方政府與鄉鎮公所在推廣觀光上,認為影視媒體所造成的效益比過往還更具效果,且締造淡季期間的觀光熱潮;當地居民對於影視媒體所產生的觀光熱潮是持樂觀的態度,並希望地方政府能維持這波觀光效應。由研究結果顯示影視媒體具有吸引地方觀光的宣傳效果,未來地方政府可與影視媒體合作推廣觀光,且可為影視媒體作再度行銷,如拍攝景點的介紹與相關影視商品的販售等。
一、中文
王鳳生(1998)。〈體驗經濟時代創造體驗〉,《卓越雜誌》,l71:16。
台灣商會聯合資訊網(2007)。〈恆春半島觀光客倍增產業聯盟改選,張積光榮退,郭子義續掌大旗〉,取自http://www.tcoc.com.tw/(A(M0o_LbTDyQEkAAAANjQwZTM5OTktZTQ2ZS00Y2Y1LTk2YTgtYjAzMDZmZTZkYmFidj403lopveRBc2jfZsDOcLfAucA1)S(3hgr3h254joj2045rfevw555))/is/dotnet/showarticle.aspx?ID=35580
台灣電影網(2008年12月11日)。〈國產影片、港陸影片暨其他外片獲准演執照數歷史統計(1999-2008/11)〉。上網日期:2008年12月18日,取自http://movie.gio.gov.tw/ct.asp?xItem=132&ctNode=265&mp=1
白蕙捷(2007)。《電影觀賞者之目的地熟悉度、目的地意象與旅遊意願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交通部觀光局(2002)。〈觀光政策白皮書〉,取自http://admin.taiwan.net.tw/auser/b/wpage/forepart/all.htm
交通部觀光局(2007)。《95年觀光年報》。台北:交通部觀光局。
交通部觀光局(2008)。〈2007年歷年國人國內旅行按性別及年齡分〉,取自http://admin.taiwan.net.tw/indexc.asp
交通部觀光局(2008)。〈中華民國96年國人旅遊狀況調查〉,取自http://admin.taiwan.net.tw/indexc.asp
交通部觀光局(2008)。〈重要觀光景點建設中程計劃(97年-100年)〉,取自http://admin.taiwan.net.tw/public/File/200807/plan_97_100.doc
交通部觀光局(2009)。〈觀光政策及施政〉,取自http://admin.taiwan.net.tw/indexc.asp
伊駿譯(2007)。《現代觀光─綜合論述與分析》,台北:鼎茂。
何瑞珠(2008年12月24日)。〈2008台灣電影票房〉,取自http://movie.cca.gov.tw/Column/Content.asp?ID=515
吳思華(2004)。〈文化創意的產業化思維(上)〉,《典藏今藝術》,136:114-117。
吳思華、楊燕枝(2005)。〈文化創意產業的價值創造形塑之初探〉,《行銷評論》,2(3):311-335。
宋耀光(2008年11月19日)。〈海角熱加持 墾丁住房增3成〉,《聯合報》,頁C1版。
李天鐸(2002)。《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與亞洲(I)》。台北:遠流。
李哲昌(2008)。〈我想說的話,《海角》幫我講了!〉,《動腦》,391:59-62。
孟白(2008)。〈「海角七號」的驚奇〉,《交流》,101:67-68。
林君珍(2003)。《產品置入之廣告研究-以觀光景點置入於台灣偶像劇為例》。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洧楨(2008年11月6日)。〈以影視推展觀光 觀光局行銷台灣景點〉,《經濟日報》,頁E3版。
林慧淳(2009)。〈跟著《海角七號》遊屏東〉,《康健雜誌》,122:96-98。
屏東縣政府網站資料(2009)。〈歷史沿革〉,上網日期:2009年4月4日,取自http://www.pthg.gov.tw/CmsShow.aspx?Parm=20061023203732265,20061023193324953,5
洪恆珠(2003)。《文化創意產業與地方發展之策略研究---以墾丁風鈴季為例》。國立中山大學高階經營所碩士論文。
紀家民(2006)。《戲劇置入性行銷對於旅遊動機與旅遊資訊搜尋行為影響之分析:以偶像劇場景「綠光小學」為例》。高雄餐旅學院旅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的如何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44-158。台北:巨流。
倪再沁(2005)。〈文化創意產業的認識與挑戰〉,《藝術家》,356:334-337。
凌珮君(2008年12月8日)。〈城市變樣 非電影導演責任〉,《聯合報》,頁C1版。
孫良蕙(2004)。《慾望城市玩紐約》。台北:時周。
翁世勳(2006)。《韓劇中的景點置入、角色與消費者-平衡理論》。國立中正大學行銷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禎霞(2008年10月13日)。〈熱炒觀光 光打海角不夠〉,《聯合報》,頁C1版。
翁禎霞(2008年10月31日)。〈海角七寶拼觀光 屏東縣府撩落去〉,《聯合報》,頁C2版。
翁禎霞(2008年11月3日)。〈海角效應琉璃珠熱賣 匠師感動〉,〈聯合報〉,頁C2版。
翁禎霞(2008年12月9日)。〈尋找海角巴士 1人撘車跑〉,《聯合報》,頁C1版。
馬岳琳(2008)。〈從「海角」重拾國片信心〉,《天下雜誌》,406。取自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id=35706
高知緯(2004)。《體驗行銷對文化創意產業顧客忠誠度之影響-以霹靂國際多媒體為例》。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
張戍誼、黃牧慈(2003)。〈當文化創意遇上數位科技--借鏡英「創意產業」:哈利波特傳奇〉,《e天下》,34:44-64。
張依文(2005)。《體驗經濟下的文化創意生活產業 —以天仁喫茶趣的創意產業升級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紹勳(2000)。《研究方法》。台中:滄海。
曹勝雄(2001)。《觀光行銷學》。台北:揚智。
曹勝雄、林若慧、邱新雅、范文嘉(2002)。〈旅遊意象、旅遊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關係研究〉。萬金生(編),《第二屆觀光休閒暨餐旅產業永續經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87-196。高雄:國立高雄餐旅學院。
莫藜藜(1992)。〈深入訪談法〉,許臨高(編),《質化研究在社會工作界的應用-論見彙編》,頁102-121。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印行。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姿月(2004)。《南韓政府文化創意產業政策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思倫(2005)。《觀光學:從供需觀點解析產業》。臺北:前程文化。
陳盈蕙(2004)。《文化創意產業體驗式行銷之探討-以表演藝術產業為例》。淡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紹聖(2008年10月26日)。〈馬拉桑大缺貨 現在訂等半月〉,《聯合報》,頁C2版。
陳凱莉(2006)。《台灣本土偶像劇對遊客之觀光地意象、用心體驗與旅遊意願之影響》。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蕙珊(2006)。《韓劇對台灣赴韓旅遊人次之影響》。國立中正大學行銷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依璇(2008)。〈《海角七號》--國片的彩虹:愛臺灣何需言語 追夢不必遠行〉,《新聞大舞台》,64:92-93。
項貽斐(2008年12月3日)。〈電影圈 最大的驚嘆號〉,《聯合報》,頁D2版。
馮昭(2008年12月3日)。〈海角七號旅遊熱 從島內延燒港澳〉,《中央社》。上網日期:2009年4月4日,取自http://n.yam.com/cna/life/200812/20081203202078.html
黃彥憲譯(2001)。《付費體驗的時代》。台北:遠流出版。(原書Rifkiny, J. [2000]. The age of access: The new culture of hypercapitalism, where all of life is a paid-for experience. NY: Tarcher/Putnam)
黃容愉(2007)。《影視觀光市場區隔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勝雄(2009)。〈解譯海角密碼〉,上網日期:2009年4月27日,取自http://www.baba6688.com.tw/files/200904161102092015078043.pdf
黃聖傑(2004)。《體驗行銷於文化創意產業之應用》。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愛護你的膝關節(2008)。〈海角七號成台灣影史最賣座華語片及史上第二高〉。上網日期:2008年12月18日,取自http://blog.roodo.com/blue1989/archives/7254081.html
新米(2008年12月2日)。〈快樂出行─海角七號解說恆春〉,取自http://www.dfun.com.tw/?p=9131
楊正寬(2007)。《觀光行政與法規(精華版4版)》。台北:揚智。
楊芷茜(2008年10月31日)。〈兩大利多 催生下部「海角」〉,《聯合報》,頁C1版。
楊國樑、莊淑姿(2007)。《休閒經濟學》。台北:普林斯頓。
溫士凱(2005)。《紐約吃喝玩樂-慾望城市玩透透超完美指南》。台北:朱雀。
詹偉雄(2008)。〈「我們」與《海角七號》〉,《數位時代》,173:46。
廖嘉瑜(2006)。《韓劇在觀光上的媒體效應》。靜宜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榮芳杰(2008)。〈從海角七號到哈利波特魔法學校〉,《世界遺產》,3:14-18。
劉辰哲(2008年10月27日)。〈尋找華語文裡的《海角七號》〉,取自http://tw.echinesenet.com/cape7
劉修祥(2004)。《觀光導論》。台北:揚智。
劉煥彥(2008年11月24日)。〈港人也瘋海角! 來台團費逆勢漲〉,《經濟日報》,頁A7版。
劉維公(2005)。〈體驗的風格化〉,《數位時代》,99:83。
歐用生(1995)。《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蔡宗憲(2008年10月11日)。〈海角七號 為恆春帶來經濟奇蹟〉,《自由時報》,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oct/11/today-south9.htm
鄭秉泓(2008年12月12日)。〈一半高潮,一半低潮——「後海角年代」的新台片臨界狀態(上)〉,取自http://movie.cca.gov.tw/Column/Content.asp?ID=510
墾丁國家公園(2009)。〈追逐海角七號拍攝地點〉,取自http://www.ktnp.gov.tw/manager/pageeditor/stations/cp/10102/index.aspx
謝淑芬(2000)。《觀光心理學》。台北:五南。
簡裕勇(2004)。《遊客與居民對社區觀光發展態度之研究 —以南投縣魚池鄉澀水社區為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欣婷(2006)。《觀光地點置入韓劇的行銷效果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建怡(2008年11月3日)。〈觀光巴士遊海角 450元起、一人即成行〉,《聯合報》,頁D8版。
蘇俊銘(2007)。《地方發展觀光產業經營策略之研究-臺東縣關山鎮個案探討》。國立臺東大學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
Baloglu, S., & McCleary, K. W. (1999b). A model of destination image formation.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6(4), 868-897.
Bigne, J. E., Sanchez, M. I., & Sanchez, J. (2001). Tourism image, evaluation variables and after purchase behavior: Inter-relationship. Tourism Management, 22(6), 607-616.
Birgit, L. (2001). Image Segmentation: The case of a tourism destination. Journal of Services Marketing, 15(1), 49-66.
Boudrillard, J. (1988). America. New York: Verso.
Busby, G., & Klug, J. (2001). Movie induced tourism: The challenge of measurement and other issues. Journal of Vacation Marketing, 7(4), 316-332.
Collinge, M. (1989). Tourism and urban regeneration. Vision for Cities, London: ETB.
Connell, J. (2005). Toddlers, tourism and Tobermony: Destination marketing issues and television-induced tourism. Tourism Management, 26, 763-776.
Couldry, N. (1998). The view from inside the 'simulacrum': Visitors’ tales from the set of coronation street. Leisure Studies, 17, 94-107.
Fakeye, P. C., & Crompton, J. L. (1991). Image Differences between prospective, first-time, and repeat visitors to the lower Rio Grande Valley.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30(2), 10-16.
Grihault, N. (2003). Film tourism: The global picture. Travel & Tourism Analyst, 5, 1-22.
Gunn, C. (1997). Vacationscape: Developing tourist areas. D.C.: Taylor & Francis.
Holbrook, M. B., & Hirschman, E. C. (1982). The experiential aspects of consumption: Consumer fantasies, feelings, and fun.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9(2), 132-140.
Hudson, S., & Ritchie, J. R. B. (2006). Promoting destinations via film tourism: An empirical identification of supporting marketing initiatives.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44, 387–396.
Jones, D., & Smith, K. (2005). Middle-earth meets new Zealand: Authenticity and location in the making of the lord of the rings.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42(5), 923-945.
Kim, H., & Richardson, S.L. (2003). Motion picture impacts on destination mage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0(1), 216-237.
Kotler, P. (1994).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London: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Kotler, P. (1999). Marketing for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NJ : Prentice Hall.
Law, C. M. (1992). Urban Tourism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Economic Regeneration. Urban Studies, 29(3/4), 599-618.
McIntosh, R. W. (1995). Tourism: Principles, practices, philosophies. New York: Wiley.
McIntosh, R. W., & Goeldner, C. R. (1990). Tourism: Principles, practices, philosophies. New York: J. Wiley.
Metz, C. (1982). Psychoanalysis and cinema: The imaginary signifier. London: Macmillan Press.
Miller, W. L., & Crabtree, B. F. (1992). Primary care research: A multimethod typology and qualitative road map. In Crabtree & Miller(Eds.),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pp. 3-28). CA: Sage.
Mossberg, L. (2007). A marketing approach to the tourist experienc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7(1), 59–74.
Owens, D. D. (2000). The experience economy. Franchising World, 32(1), 11.
Pine, B. J., & Gilmore, J. H. (1998). Welcome to the experience econom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6(4), 97-105.
Pine, B. J., & Gilmore, J. H. (1999). The experience economy: Works is theatre and every business a stage.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Riley, R., Baker, D., & Van Doren, C. (1998). Movie induced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5(2), 919-935.
Ritzer, G. (2001). Explorations in the sociology of consumption: Fast food, credit cards and casinos. London: Sage.
Schmitt, B. H. (1999). Experiential marketing: How to get customers to sense, feel, think, act and relate to your company brand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Schofield, P. (1996). Cinematographic images of a city. Tourism Management, 17(5), 333-340.
United Nations'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Tourism Highlights: 2007 Edition, fromhttp://unwto.org/facts/menu.html
Weaver, D. B. (1999). Magnitude of ecotourism in Costa and Kenya.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l(4), 792-816.
Wimmer, R. D. & Dominick, J. R. (1991). Mass media research : An introduction. CA : Wadsworth.
Wolf, M. (1991). The entertainment economy: How megamedia forces are trasforming our lives. New York: Random House.
World Economic Forum. (2008). The travel &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08, fromhttp://www.weforum.org/pdf/TTCR08/Highlights%20of%20the%20Travel%20&%20Tourism%20Competitiveness%20Report%202008.pdf
Yin, R. K. (1994).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CA: 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