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葉曉雨
論文名稱: 花蓮都市綠地發展脈絡與利用的時空特性及永續性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emporal Spatial Utility
指導教授: 鄭勝華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1
中文關鍵詞: 都市綠地都市計劃都市生態休閒遊憩永續發展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3下載:3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花蓮都市綠地來自於都市空間不同時期擴張實施的都市計畫,日治時期奠定了舊市區、美崙地區公共設施綠地系統的基礎,光復後快速發展時期,陸續公告實施分區都市計畫,以美崙地區為都市綠地資源最具規模的首善之區,花蓮市西部地區的公園綠地設置以鄰里單元為主,舊市區的公園屈服於密集的商業利用未有規劃與成效,直至近年愈加重視環境品質與休閒活動,公園綠地系統邁入積極發展的新階段。
    本研究配合公園綠地之階層定位原則,選擇花蓮綠地系統中的都市綠地之中心公園、社區公園、特殊綠地、綠帶四種類型。中心公園除針對運動機能外,多未明顯發揮主題使用功能,而是提供日常休閒使用;社區公園面積小且零星分布,舊市區需求強烈卻嚴重缺乏;特殊綠地與綠帶個別資源特徵明顯,如松園為歷史風貌公園,海濱綠帶、自行車道塑造獨特之都市海岸帶狀活動綠地。
    因此本研究透過實察及使用問卷,對花蓮市區四類型都市綠地之樣區進行調查,分析得知:美崙山生態公園屬於中心公園,服務範圍廣及花蓮市周圍鄉鎮,公、私部門與遊憩者高度肯定其保育生態的方向,舉辦環境解說、生態觀察的活動,但其時空利用情形多以服務壯、老年居民日常休閒為主;主農社區公園的吸引圈在半徑1公里以內,限於附近鄰里地區居民日常休閒、兒童遊戲活動,由里長管理維護,經社區發展協會之建議,舉辦各項服務社區居民之活動;特殊綠地的歷史風貌公園-松園,優美的景觀視野與知性藝文活動的舉行,明顯吸引從事靜態活動的遊憩者,強調以展演、自費課程等文化活動延續生命力,假日更吸引外縣市觀光客;海濱綠帶結合南北濱公園和自行車專用道,以優美太平洋海岸景觀為特色,形成各年齡遊憩者從事欣賞風景、運動之綠地空間,配合公部門夏季夜間活動的舉辦,是花蓮市強化休閒觀光發展之潛力地帶。
    根據本研究區花蓮市的案例,顯示在強烈的觀光服務機能影響下,都市綠地中的中心公園、特殊公園、綠帶除平日休閒外,兼負觀光遊憩功能,未來若能落實洄瀾夢土計畫,強調都市生態保育,提昇都市綠地的活動特色與精緻程度,滿足使用者的需求,使綠地合乎資源分析且有效管理,創造永續發展的途徑。

    The urban green area in Hualien City is attributed to the urban plans of expanding urban space implemented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 basis of the green area system of the public facilities in Old Downtown Area and Meiluen Area was established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After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came its rapid development period, during which the government continually announced and implemented regional urban plans. Among all the areas, Meiluen Area was the best one with the most substantial resources of urban green area. The parks in the western part of Hualien City were built by the village. Yielding to the intense commercial exploitation, the government neither made plans of setting up parks nor produced remarkable effects in Old Downtown Area. Not until in the recent years has the green area system entered a new phase of active development due to the increasing emphasis on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In the study,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positioning green area, four types of urban green area in Hualien City were selected- central parks, community parks, special green areas, and green belts. Most central parks are aimed at providing the function of exercise. They do not bring their theme functions into full play, only offering daily recreation. Community parks, which are what Old Downtown Area needs but lacks the most, are small and scattered. Special green areas and green belt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ir individual resources. For example, Pine Park is a park with a historic touch. The Seashore Green Belt and Hualien Seashore Bicycle Path contribute to the unique urban green belt.
    Therefore, the study, by means of field trips and questionnaires, investigated the sample places for the four types of urban green area in Hualien City and got the following results. Meiluen Shan Nature Park belongs to central parks. Its service range extends to the towns surrounded Hualien City. Public and private departments and visitors think highly of its work 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uch as holding activities on environment explanation and ecological observation. However, its main temporal spatial utility is providing young adults and elders with their everyday recreation. Jhu-nong Community Park, attracting residents within a radius of one kilometer, supplies nearby residents with daily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and children games. Jhu-nong Community Park is taken charge of by the head of the village. A variety of activities serving community residents are held on the basis of the suggestions of the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Pine Park,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special green areas,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beautiful scenery and literature and fine arts activities, and appeals to visitors who are involved in static activities. Pine Park places emphasis on holding cultural activities, such as exhibitions, performances, and pay courses, to sustain its vitality. On holidays, it can also attract tourists from other counties. The Seashore Green Belt, consisting of Nan-bin Park, Bei-bin Park, and Hualien Seashore Bicycle Path and characterized by the beautiful scenery along the Pacific Ocean coast, is the green area for people of all ages to go sightseeing and exercise. Besides, the government holds evening activities in summer there. Hence, it is the most potential area in Hualien City to develop leisure recreation and tourism.
    The study findings have shown that owing to the great influence of the function of tourism, central parks, special parks and green belts have the function of tourism and leisure recreation as well as that of daily recreation. If Huen-lan Prospect Project, whose goals are to emphasize urban ecology protection, to lift the uniqueness and exquisiteness of urban green area activities, to meet users’ needs, to conform green area to resource analysis, and to take charge of green area efficiently, is put into effect, the mean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ll be invented.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理論基礎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13 第四節 研究地區 15 第二章 花蓮市公園綠地的發展脈絡 17 第一節 日治時期與光復初期的都市發展與公園綠地 18 第二節 花蓮市都市計畫公告實施後的都市擴張與公園綠地 30 第三節 最近十年公園綠地的發展 34 小結: 37 第三章 花蓮市公園綠地的分類與都市綠地特性 39 第一節 花蓮市公園綠地的分類原則 39 第二節 花蓮市都市綠地的分布 47 第三節 花蓮市都市綠地的主要資源分析 51 小結: 56 第四章 花蓮市區都市綠地利用的時空特性 58 第一節 中心公園利用的時空特性 60 第二節 社區公園利用的時空特性 75 第三節 特殊綠地利用的時空特性 81 第四節 綠帶利用的時空特性 90 小結: 98 第五章 公園綠地的永續利用 101 第一節 中心公園的利用與永續性 102 第二節 社區公園的利用與永續性 108 第三節 特殊綠地的利用與永續性 112 第四節 綠帶的利用與永續性 116 小結: 121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22 第一節 結論 122 第二節 建議 130 參考文獻 131 附 錄 134

    一、中文部分
    1.博碩士論文:
    吳孟勳(2001):生態街道與都市永續發展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所碩士論文。
    林素心(1988):台北市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圈空間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
    碩士論文。
    林寶秀(2000):都市公園分布型態與居民遊憩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園藝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
    洪得娟(1997):都市公園綠覆地影響因素之研究-使用者滿意度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
    園藝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胡淑雲(1988):台北市居民利用公園的行為地理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
    碩士論文。
    桂家悌(2002):公園綠地系統區位分佈模式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園藝研究所碩士論
    文。
    張文長(2005):花蓮美崙地區綠空間網路系統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伯忍(1996):美崙溪流域自然環境調查評估與區劃,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
    究所。
    張家菁(1993):花蓮市街的空間演變:台灣東部一個都市聚落的形成與發展,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文姿(1998):新竹市海岸地區環境資源管理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
    碩士論文。
    陳淑秋(2000):鹿港大街綠地空間類型與景觀特性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
    所碩士論文。
    陳瑩真(2004):花蓮縣永續發展指標之研究—規劃評估觀點,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
    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秀蘭(2001):都市郊丘綠地資源利用的時空變遷-以台北四獸山市民森林為例,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明仁(1987):都市公園規劃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
    論文。
    謝平芳(1987):台灣地區民眾參與都市公園規劃之研究—以花蓮市美崙山公園規劃為
    例,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定芳(1996):都市公園綠地之環境識覺研究—以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為例,中國文
    化大學地學研究所。
    2.期刊與專書:
    王秀娟(1999):公園綠地環境保護與自然保育規劃原則建立之研究,台北:永續國土
    發展青年論壇論文集,D15-1~15-20。
    王紀鯤(1986):都市計劃概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20頁。
    王濟昌(1986):都市計劃學,台北:茂昌圖書公司,212頁。
    吳綱立、李麗雪(2000):永續都市-都市設計之環境管理,台北:六合出版社。
    吳親恩、張振岳(1995):人文花蓮,花蓮:花蓮洄瀾文教基金會。
    呂福原、廖秋成(1991):公園規劃與設計,台灣農業,第27卷,第2期,第108-121
    頁。
    宋永昌、由文輝、王祥榮(1998):城市生態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第42-54頁。
    李麗雪(1995):現行都市公園相關法規探討,戶外遊憩研究,第八期,第三卷, 第91-101
    頁。
    於幼華、張益誠(1999):永續發展指標,環境教育季刊,第37期,第53-74頁。
    東台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2001):花蓮市都市更新規劃設計案總結報告,花蓮縣政
    府委託。
    林一勤(1999):都市公園永續發展之探討,台北:永續國土發展青年論壇論文集,
    D12-1~12-14。
    林進益(1977):公園計畫與設計,台北:正中書局,第1-40頁。
    林憲德(1999):城鄉生態,台北:詹氏書局,241頁。
    花蓮縣政府(2002):花蓮縣綜合發展計畫第一次修訂-總體發展計畫與部門發展計畫。
    花蓮縣政府(2003):21世紀太平洋左岸永續發展計劃,經營大花蓮地區城鄉新風貌修
    正計劃書。
    花蓮縣政府(2004):洄瀾2010-創造花蓮永續發展願景規劃案。
    邱上林、張明洵(1995):觀光花蓮,花蓮:花蓮洄瀾文教基金會。
    侯錦雄(1999):休閒生活態度與鄰里公園使用行為之不同層級城市比較—以台北、台
    中、彰化市居民為例,戶外遊憩研究,第12期,第2卷,第55-69頁。
    侯錦雄(2000):近代台灣都市公園之休閒環境與社會變遷,台灣文獻,第51期,第二
    卷, 第209-224頁。
    侯錦雄、姚靜婉(1998)市民休閒生活態度與公園使用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戶外遊憩研
    究,第10期,第3卷, 第1-17頁。
    施添福(1980):地理學中的人地傳統及其主要的研究主題,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
    研究報告第六期,第203-243頁。
    施鴻志(2000):社區經營管理,台北:健都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1-1-3。
    張長義、吳全安、趙硯逵(1992):台灣海岸地區相關法規與管理計畫之研究,國立台
    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研究報告。
    張俊彥(1999):台灣地區居民對於休閒綠地需求之研究,遊憩需求與效益研究,台北:
    田園城市文化,第209-222頁。
    張麗堂譯,Peter Hall著(1995):都市與區域規劃,台北:巨流圖書公司,363頁。
    郭瓊瑩(1997):都市公園綠地系統示範地區規劃,內政部營建署。
    郭瓊瑩(2003):水與綠網路規劃理論與實務,台北:詹氏書局。
    陳伯中(1983):都市地理學,台北:三民書局,第1-19頁。
    陳坤宏(1989):有關都市生態學空間結構的理論與批評,成大規劃學報第16期,第1-20
    頁。
    陳明竺(1992):都市設計,台北:創與出版社,第101-110頁。
    陳博雅、楊謙柔(1999):塑造生態社區策略之探討-以陽明山華岡地區為例,台北:永
    續國土發展青年論壇論文集,C13-1~13-20。
    陳肇啟(1991):都市公園系統規劃設計準則之探討,營建季刊,第二期,第三卷,第
    33-40頁。
    黃美純(1999):都市綠地系統之建立,人與地,184期,第26-35頁。
    黃瑞祥(1953):花蓮大事記,花蓮文獻,創刊號,花蓮縣文獻委員會,第105頁。
    黃觀貴(1999):中國大陸、台灣和香港可持續發展問題的考量,邁向二十一世紀的中
    國-環境、資源與可持續發展,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第363-377頁。
    楊顯祥(1971):都市計劃,台北:復興書局,417頁。
    歐陽礄暉(2001):都市環境學,台北:詹氏書局,第5-11頁。
    賴哲三(1986):鄰里公園與兒童遊戲場之設計,造園季刊,第一期第三卷,第15-19頁。
    魏木村(1992):台灣地區都市公園發展的潛能與展望-以花蓮市為例,台北:知音出版
    社,117頁。
    龐元勳(1999):永續發展的內涵與觀點,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10期,第8-15頁。
    3.報紙與網路資訊網路:
    永續台灣的願景與策略研究網站:http://sdkb.stin.org.tw/foresight/。
    花蓮縣政府網站:http://www.hl.gov.tw/。
    二、英文部分
    Banerjee, T. (2001):The future of public space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67(1):pp.9-24.
    Bach, L.(1980):Location models for systems of private and public facilities based on concepts of accessibility and access opportunity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12 :301-320.
    Flint Corrin and Flint David(1998):Urbanisation:Changing Environment.London:Collins Educational,pp160-162.
    Johnston R.J.,Derek Gregory and David M.Smith(1994):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3th,Oxford:Blackwell,pp.653-655、724p..
    Wheeler, Stephen(1998):Planning Sustainable and Livable Cities. The City Reader,pp.434-445.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