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秀如 CHEN, HSIU JU |
---|---|
論文名稱: |
布農族射耳祭的沿革與族群意識的關係-以花蓮縣卓溪鄉為例 |
指導教授: | 林素英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6 |
中文關鍵詞: | 布農族 、射耳祭 、卓溪鄉 、族群意識 、原住民祭儀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143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41 下載:3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射耳祭是布農族一年中最重要的祭典。每年到了四、五月,布農族各部落就開始籌備舉辦這個意義非凡的祭儀,旅居在都市讀書及工作的布農族遊子,也準備請假返鄉參加祭儀活動。射耳祭保留許多布農族傳統文化,布農族人的獵人文化、團結合作及敬天畏神的民族性在此時作一展現,讓參與者能近距離體驗。台灣社會的組成分子愈來愈多元,文化的融合及衝擊也愈來愈常見。我們在這塊土地上一起求學、工作及生活,如何能夠保留傳承自己的族群文化,又能彼此尊重、包容,這是值得探究及學習的課題。筆者希望藉著探討布農族射耳祭的沿革及與族群意識的關係,讓身為多數族群的漢人能了解這個少數族群的文化,也希望提醒少數族群,珍視及保存自己族群文化的重要,故本文以此為題探究之。
本文先以布農族傳統的文化生活與歲時祭儀為研究起點,認識及了解布農族傳統文化的特色、族群起源、族群特性及生活習慣。一路探討到面臨時代更替、政權轉換,布農族傳統文化的轉變及傳承時所遭遇的契機及危機。接著探究生活在都市中及部落中的布農族學生,他們在面臨現代化生活及競爭力強大的社會時,該如何定位自己的身分及族群?未來又需具備何種能力及保持何種態度才能迎接這個多元複雜的世界?這是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所有人必修的學分。
本研究的方法是以文本研究加上實地踏察及訪談布農族人的方式來進行。因為布農族沒有文字,所有的文化傳承大部分是以口傳的方式進行,因此可以參考的資料有限。實地踏察的部分是以花蓮縣卓溪鄉的各部落為踏察範圍,卓溪鄉的布農族文化觀光事業跟其他布農族地區比較起來進度稍嫌落後,但也因此更可以看出文化傳承時會面臨到的問題及危機。如何調整族人的心態、加強族人的能力及利用族群的優勢及特色來幫助自己族群永續發展,學習與其他族群互相尊重、包容及共存共榮是本文最大的目標。
參考文獻
壹、日治時期
岡松參太郎:《台灣番族慣習研究》,台北:1921年。
佐山融吉:《番族調查報告書:武崙族前篇》,台北:1919年。
貳、今人著作
一、專書
(一)一般類
李秀娥:《臺灣民俗節慶》,台中市:晨星出版社,2004年。
李秀娥:《臺灣傳統生命禮儀》,台中市:晨星出版社,2003年。
陳正之:《臺灣歲時記: 二十四節氣與常民文化》,台中:臺灣省新聞處,1997年。
喬繼堂:《中國人生禮俗》,台北市:百觀出版社,1993年。
喬繼堂:《中國歲時禮俗》,台北市:百觀出版社,1993年。
弗雷澤(J.G.Frazer)著;汪培基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台北市:久大:桂冠出
版社,1991年。
凌志四:《臺灣民俗大觀》,台北市:同威出版社,1985年。
(二)原住民類
馬繼康:《Ho Hiyan!跟著原住民瘋祭典》,台北市:貓頭鷹出版社,2012年。
王之帆、顏艾玨:《再出發 原鄉之路:原住民部落的歲月・文化・人》,台北市:行政院
原住民委員會,2012年。
王嵩山:《台灣原住民-人族的文化旅程》,新北市: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魏貽君、楊翠:《原住民的祭典》,台中市:莎士比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田哲益:《布農族》,台中市:莎士比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Bunum / 亞磊絲.泰吉華坦:《認識台灣原住民 崇嶺隱士 玉山精靈:布農族》,台北市: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協會,2006年。
黃應貴:《布農族》,台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吳翎君:《花蓮縣志 歷史篇》,花蓮縣:花蓮縣文化局,2006年。
李宜憲、吳翎君:《花蓮縣志 社會篇》,花蓮縣:花蓮縣文化局,2006年。
陳雨嵐:《台灣的原住民》,新北市: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苗允豐:《花蓮縣志 禮俗 語言篇》,花蓮縣:花蓮縣文化局,2003年。
明立國:《台灣小百科 布農族》,新北市:稻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田哲益:《臺灣原住民生命禮俗》,台北市:武陵出版社,2003年。
達西烏拉彎・畢馬:《台灣的原住民:布農族》,台北市:台原出版社,2003年。
葉家寧:《臺灣原住民史. 布農族史篇》,南投市:台灣文獻館,2002年。
葉家寧:《高雄縣原住民社會與文化》,高雄縣:高雄縣政府文化局,2002年。
田哲益:《台灣布農族文化》,台北市:師大書苑,2002年。
余錦虎(布農語部分),歐陽玉(中文部分) :《神話.祭儀.布農人 : 從神話看布農族的祭儀:
來自mai-asag的祖靈傳說》,台中市:晨星出版社,2002年。
王雅慧:《臺灣原住民祭典》,新北市:泛亞國際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施添福:《台東縣史布農族篇》,台東市:台東縣政府文化局,2001年。
王嵩山:《台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
鈴木質原:《台灣原住民風俗》,台北市:原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伊斯瑪哈單.卜袞:《山棕歲月》,台中市:晨星出版社,1999年。
臺灣原住民族部落文化傳承協會:《心靈改造・社會重建・臺灣原住民・民族權・人權學術
研討會》,台北市:臺北市原住民事務委員會,1998年。
潘英:《台灣的原住民的歷史源流》,台北市:台原出版社,1998年。
達西烏拉彎・畢馬:《走入布農的世界》,台北市:海翁出版社,1998年。
陳其南:《原住民文化與觀光休閒發展研討會》,台北市:臺灣原住民基金會,1998年。
霍斯陸曼・伐伐:《玉山的生命精靈:布農族口傳神話故事》,台中市:晨星出版社,1997
年。
霍斯陸曼・伐伐:《中央山脈的守護者:布農族》,新北市:稻鄉出版社,1997年。
劉其偉:《臺灣原住民文化藝術》,台北市:雄獅出版社,1997年。
童春發:《高砂春秋 : 臺灣原住民之文化藝術》,台北市:立虹出版,1997年。
宮本延人:《台灣的原住民族》,台中市:晨星出版社,1996年。
田哲益:《臺灣布農族風俗圖誌》,台北市:常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田哲益:《臺灣布農族的生命祭儀》,台北市:臺原出版社,1995年。
中華民國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發展協會:《原住民文化工作者田野應用手冊》,台北市:中
華民國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發展協會,1994年。
鄭元慶:《與鹿共舞:臺灣原住民文化》,台北市:光華畫水雜誌出版,1994年。
吳榮順:《布農族音樂在傳統社會中的功能與結構》,南投縣:內政部營建署玉山國家公
園管理處,1993年。
陳奇祿:《臺灣土著文化研究》,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年。
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蕃族調查報告書》,台北市: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83年。
李亦園:《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
丘其謙:《布農族卡社羣的社會組織》,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66
年。
二、單篇論文
海樹兒•犮剌拉菲:<HaisulPalalavi傳說與月亮的約定——布農族祭事曆Islulusan,布
農族祭儀Lusan之由來>,《原住民文獻電子期刊》第14期,2014年4月。
施翠峰:〈臺灣原住民口承文學(2-3):布農族、鄒族〉,《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23
期,2013年8月。
魏貽君:〈「布農文學」的形成及構造的初步考察〉,《臺灣文學學報》,第22期,2013
年6月。
楊淑媛:<文化自我意識與傳統的再創造:以布農人為例的研究>,《臺灣人類刊》,
第9期,2011年。
林貴明:〈布農族的傳統信仰〉,《原牧》,第2期,2010年7月。
田哲益:〈布農族歷史發展與演進〉,《歷史月刊》,第263期,2009年12月。
鄭雅雯:〈探尋「回家的路」-側記「布農族作家霍斯陸曼‧伐伐紀念特展」〉《臺灣文
學館通訊》,第20期,2008年8月。
海樹兒.犮剌拉菲:〈延續尊重與祈福--布農族打耳祭〉,《新活水》,第11期,2007
年3月。
許倍瑋:〈品嚐拓拔斯.塔瑪匹瑪《最後的獵人》中的「原」味 〉,《育成學報》,第1
期,2005年。
乜寇.索克魯曼:〈望向靈魂的原鄉--臺灣玉山之子布農族〉,《文化視窗》,第67期,
2004年9月。
楊淑媛<過去如何被記憶與經驗:以霧鹿布農人為例的研究>,《臺灣人類學刊》,第
1期,2003年。
陳麗華、劉美慧:<花蓮縣阿美族兒童的族群認同發展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學報》,第9期,1999年。
陳麗華:<台北市阿美族兒童的族群認同發展之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
人文及社會科學》,第3期,1999年。
李福清:〈布農族神話初探--神話、巨人故事及鬼話〉,《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8
期,1998年1月。
李福清:〈布農族神話初探--民間故事及傳說〉,《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8期,1998
年2月。
霍斯陸曼.伐伐:〈玉山的守護神--布農族〉,《新觀念》,第106期,1997年8月。
曾正福:〈打耳祭--布農族男人重要祭典〉,《臺灣月刊》,第162期,1996年6月。
霍斯陸曼•伐伐 :<從傳統宗教認識「布農族」的人文觀念>,《原住民教育季刊》,
1996年。
許俊雅:〈山林的悲歌--布農族田雅各的小說(最後的獵人)〉,《國文學報》,第23期,
1994年6月。
伍雎:<布農族的原始宗教與基督教的發展>,《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第1期,
1990年。
三、學位論文
張書銘:《布農族作家的文化書寫與認同追尋-以霍斯陸曼‧伐伐、拓拔斯‧塔瑪
匹瑪、乜寇‧索克魯曼的文學作品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郝譽翔教授指導,2012年。
王瑞鶯:《四位布農族高中生自我與族群認同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德鑫教授指導,2011年。
林芳如:《布農族生態文學探討─以《玉山魂》為研究中心》,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浦忠成教授指導,2010年。
吳志邦:《布農族文化及地景之再現—以《東谷沙飛傳奇》為對象》,國立中正大學台
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浦忠成教授指導,2010年。
薛文燕:《布農族童謠探究---聆聽原始的歌聲》,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
,陳器文教授指導,2009年。
蘇杏如:《論霍斯陸曼.伐伐作品中的布農族文化顯影》,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楊翠教授指導,2008年。
胡祝賀:《布農族的節日-射耳祭活動意義:以初來部落為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魏俊華教授指導,2006年。
張志雲:《論田哲益《原住民神話大系-布農族神話與傳說》 》,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文寶教授指導,2005年。
許家真:《口傳文學的翻譯、改寫與應用:以布農族為觀察對象 》,國立清華大學台灣
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浦忠成教授指導,2005年。
李春慧:《花蓮縣萬榮鄉布農族學生族群認同階段性發展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
所教學碩士論文,何緼琪教授指導,2004年。
顏國昌:《日本統治下布農族所發生的歷史事件1895-1945》,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
士論文,許雪姬教授指導,2003年。
張琇喬:《台灣布農族學生族群認同織相關研究-以南投縣信義鄉為例》,靜宜大學青少
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邱志鵬教授指導,2000年。
許文忠:《山地布農族學童族群認同與自尊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麗華教授指導,1998年。
四、網路資料
台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http://www.dmtip.gov.tw/。
中華民國原住民委員會網站http://www.apc.gov.tw/portal/index.html。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城鄉數位藝術教學網站http://ed.arte.gov.tw/CCDA/page_bunun.aspx。
花蓮縣卓溪鄉公所網站http://www.zhuo-xi.gov.tw/files/11-1052-2237.php。
維基百科南投縣網站https://zh.wikipedia.org/wiki/。
台東大學防災科技資訊中心網站http://dsrc.nttu.edu.tw/。
高雄市政府衛生局網站http://khd.kcg.gov.tw/。
花蓮縣立太平國小網站http://www.tpps.hlc.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