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承鑫
論文名稱: 一~九年級數學平面幾何教材內容之分析研究
指導教授: 曹博盛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數學系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9
中文關鍵詞: 數學教科書平面幾何van Hiele幾何思考層次理論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3下載:6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一~九年級三個版本數學領域教科書中,版本間關於平面幾何圖形之教材內容與組織上的差異,以及各版本教科書對幾何能力指標之對應程度。本研究以van Hiele幾何思考層次理論為主要的理論基礎,將一~九年級平面幾何圖形教材分為「圖形的外觀」、「圖形的組成要素」、「圖形組成要素之間的關係」、「圖形的性質」、「形式化演繹」等五大類目,使用內容分析法進行分析。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各版本平面幾何教材的份量,不論以題目數或是類目來計算,經卡方百分比同質性考驗結果皆呈現出顯著差異。
    二、各版本平面幾何教材內容在三個數學學習階段中分別著重於「圖形的外觀」佔63.86%~73.06%、「圖形組成要素之間的關係」佔62.11%~71.07和「圖形的性質」佔91.7%~93.41%,且在組織上均依循以實際操弄辨識形體為先、掌握形體要素、發現形體性質、進而從非形式化推理到形式化推理作為主要的發展脈絡。
    三、在各脈絡之首例引入時間點上,各版本「三角形概念」、「四邊形概念」以及「圓形和扇形概念」之課程發展過程均具有差異性。
    四、課程內容與九年一貫能力指標的對應程度,有出現教材內容與指標不相符的情況。

    目錄 I 圖目錄 III 表目錄 IX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6 第三節 理論基礎 7 第四節 名詞釋義 15 第貳章 文獻探討 16 第一節 幾何圖形概念的意義與形成 16 第二節 教科書之相關研究與實徵研究 24 第叁章 研究方法 31 第一節 內容分析法 3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6 第三節 研究流程 47 第四節 資料分析 49 第五節 研究限制 53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53 第一節 教科書中平面幾何圖形教材的份量之分析比較 53 第二節 教科書中平面幾何圖形教材之課程發展脈絡的異同 73 第三節 教科書中平面幾何圖形教材內容與能力指標的對應程度 173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191 第一節 結論 191 第二節 建議 201 參考文獻 199 中文部分 204 英文部份 208

    壹、中文部分
    王明良(1982)。心理學名詞辭典。台北市:名山。
    王文科(1990)。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王文科(2007)。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王石番(1989)。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市:幼獅。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市:幼獅。
    左台益(2002)。圖形理解與幾何概念之建構。載於王美芬、戴維揚(主編),新課程建構式教學理論與實踐(45-64頁)。台北市:師大書苑。
    左台益與梁勇能(2001)。國二學生空間能力與van Hiele幾何思考層次相關性研究。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46(1 & 2),1-20。
    沈佩芳(2002)。國小高年級學童的平面幾何圖形概念之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貞祥(1986)。國民小學數學教學的基礎。台北市:幼獅。
    吳正牧(1994)。我國中小學教科書供應品質研究。台北市:台灣書店。
    李宜蓉(2009)。一~九年級數學教科書中代數符號及等號概念之發展設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豪文(2008)。從課程組織探討一到三年級數學教科書之幾何內容。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盈荻(2008)。國小一年級數學教科書分析之比較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數學資訊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碧珍(1993)。兒童「相似性」概念發展之研究─長方形。新竹師院學報,6,333-378。
    林秀瑾(2004)。台灣地區三十年來國編版小學幾何教材內容範圍分析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義男(譯)(1989)。內容分析法導論(原作者:Weber, R. P.)。台北市:巨流(原著出版年:1985)。
    周祝瑛(1995)。國中日常教學活動之生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周珮儀(2002)。國小教師解讀教科書的方式。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5,115-138。
    柯華葳(1993)。台灣地區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方法與教學實況調查。台北市:台灣省教育廳。
    柯華葳、幸曼玲與林秀地(1995)。小學日常教學活動之生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洪有情(主編)(2010)。國民中學數學備課用書第一~六冊。台北市:康軒文化。
    高新建(1991)。國小教師課程決定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孫菁璣(2008)。九年一貫課程數學學習領域一到三年級教科書之比較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高明(2005)。教育研究法。台北市:鼎茂。
    教育部(1975)。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市:正中。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市:台捷國際文化。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92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陳冒海(主編)(2010)。國民中學數學備課用書第一~六冊。台南市:南一。
    陳浙雲(2006)。九年一貫課程教科書版本分析研究與應用。民國99年10月6日取自:http://163.20.56.2/94nine/get_file.php?id=13
    陳澤民(譯)(1995)。數學學習心理學(原作者: Richard R, Skemp)。台北市:九章(原著出版年:1987)。
    許瑛珍(主編)(2010)。國民小學數學備課用書第一~十二冊。台南市:翰林。
    黃金鐘(主編)(2010)。國民小學數學備課用書第一~十二冊。台南市:南一。
    黃政傑(1989)。美國中小學教科書問題的檢討。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各國教科書比較研究(371-388頁)。台北市:台灣書店。
    黃譯瑩(1997)。教科用書開放後的省思:開放的圖像與願景。研習資訊,14(3),14-24。
    游家政(1998)。教科書選用的問題與改進。北縣教育,21,75-83。
    項武義(2009)。基礎幾何學。台北市:五南。
    張幼賢(主編)(2010)。國民中學數學備課用書第一~六冊。台南市:翰林。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0)。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楊亮功(1970)。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台北市:台灣商務。
    楊孝濚(1978)。內容分析。載於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809-833頁)。台北市:東華。
    楊瑞智(主編)(2010)。國民小學數學備課用書第一~十二冊。台北市:康軒文化。
    莊月嬌(2005)。九年一貫課程小學幾何教材內容分析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好(1994)。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中幾何教材的設計。載於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主編),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概說(低年級)(194-213頁)。台北市: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劉好(1998)。幾何引導。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普通數學編輯小組編著,第十章。瑞和堂有限公司印行。
    劉好(2000)。平面圖形教材的處理。載於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主編),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概說(高年級)(195-196頁)。台北市: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劉秋木(1996)。國小數學科教學研究。台北市:五南。
    廖曼伶(2008)。國小二年級數學教科書內容之比較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數學資訊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歐用生(1991)。內容分析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229-253頁)。台北市:師大書苑。
    盧銘法(1996)。國小中高年級學生幾何概念之分析研究:以van Hiele幾何思考水準與試題關聯結構分析為探討基礎。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教育學類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顏翼長(1989)。西德課程與教科書之一般概念及其編篡原理。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各國教科書比較研究(413-454頁)。台北市:台灣書店。
    顏慶祥與湯維玲(1994)。教育百科辭典。台北市:五南。
    藍順德(2010)。教科書政策、制度與研究。民國101年10月30日,取自http://www.ntcu.edu.tw/cute/website/教科書政策、制度與研究.ppt


    貳、英文部分
    Crowley, M.L. (1987). The van Hiele model of the development of geometric thought. In M. M. Lindquist (Ed.), Learning and teaching geometry, (pp. 1-16). Reston, VA: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 of Mathematics.
    Clements, D. H., & Battista, M. T. (1992). Geometry and spatial reasoning. In D. A. Grouws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pp. 420-464). New York: Macmillan.
    Duval, R. (1995). Geometry pictures: Kids of representation and specific processings.In R. Sutherland & J. Mason (Eds.), Exploiting mental imagery with computers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pp.142-157). Berlin: Springer.
    Fuys, D. J., Geddes, D., & Tischler, R. W. (1988). The van Hiele Model of Thinking in Geometry among Adolescents. Reston, VA: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 of Mathematics.
    Krippendorff, K. (1980). Content Analysis:An Introduction to Its Methodology. Beverly Hills, Calif.:Sage.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1991). 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Teaching Mathematics. Reston, VA:NCTM.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2000). Principle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 VA:NCTM.
    Tall, D., and Vinner, S. (1981). Concept image and concept definition in mathematics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limits and continuity.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12, 151-169.
    Troy, P., Aina, Barbara J., and Brian E. (2006). What role do textbooks play in U.S.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s. Taiwan Journal of Mathematics Teachers(台灣數學教師電子期刊), 5, 10-20.
    Vinner, S. (1983). Concept definition, concept image and the notion of fun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Educa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4(3), 293-305.
    Venezky, R. (1992). Textbooks in school and society. In P. W. Jackson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Curriculum (pp. 436-461). New Yor: Macmillan.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