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郭慧華
論文名稱: 鍾肇政小說中的原住民圖像書寫
指導教授: 許俊雅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43
中文關鍵詞: 鍾肇政寫作策略人物主題意識書寫圖像原住民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30下載:3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回望鍾肇政卷帙浩繁、豐沛如長河的小說創作,從1970年的《馬黑坡風雲》開始,台灣原住民的圖像、身影在其文學的鏡頭下聚焦,到1992年《怒濤》連載截稿為止,漫漫二十餘年間,幾乎未有過多間斷的,在鍾肇政的作品中,台灣原住民或者閃現在主角身邊,作為其精神意識的領導;或者昂然挺立在長鏡頭前,演示他們的歷史、英雄與傳說;又或者遙遙在廣角鏡頭下,一圈圈跑著現實人生的馬拉松。仔細檢視,赫然發現這七部長篇、八部短篇的「原住民相關作品」,早已在鍾肇政的文學版圖中扎扎實實佔據了一塊不小的地盤,值得探究這龐大的創作能量來源為何?他筆下型塑的原住民圖像有怎樣的呈現?其創作意識與寫作策略透露出什麼作家情懷?而這些作品,在各族原住民作家高舉身份的大纛,創作出豐富絢爛的「原住民文學」之前,又象徵了哪一種時代意義?
    本論文試圖在鍾肇政的「原住民相關作品」中,耙梳整理上述研究指向,本論的第一章先探究鍾肇政的原住民相關寫作背景。鍾肇政並非以「非原住民」身份書寫原住民的第一人,故先由原住民的被書寫歷史,瞭解原住民在歷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的形象。再就客籍移民與原住民的互動,瞭解台灣客籍作家創作原住民相關作品的地緣關係,接著探討鍾肇政原住民相關作品的創作因緣。之後就整體客籍作家的原住民相關作品討論鍾肇政在其中的定位,及其創作對真正以原住民作家為創作主體的「原住民文學」的啟蒙和影響。
    第二章到第九章則為文本分析的部分,以《鍾肇政全集》為藍圖,按作品創作年代的先後,包含《馬黑坡風雲》、《插天山之歌》、《馬利科灣英雄傳》、《川中島》、《戰火》、《卑南平原》、《怒濤》及其他短篇作品,依次討論鍾肇政原住民相關小說中的主題意識、情節安排與敘事結構、及原住民的個別人物圖像。
    結論則將鍾肇政原住民相關作品所呈現的思想內容與寫作策略,作較清晰的整理,依各項主題綜合加以分析;並歸納鍾肇政塑造的原住民圖像中男性、女性的特色,追索這些圖像反映出的作者情感投射與浪漫想像。

    壹、緒論 5 第一節、研究動機 5 第二節、前人研究檢討 6 第三節、研究方法與內容概要 9 貳、本論 11 第一章、鍾肇政的原住民相關寫作背景 11 第一節、原住民的「被書寫」歷史 11 第二節、台灣客籍移民與原住民的互動關係 21 第三節、台灣客籍小說家的原住民相關作品 24 一、日治時期到戰後初期:龍瑛宗、鍾理和 24 二、戰後第一代作家:鍾肇政 32 三、戰後第二代作家:李喬 37 四、戰後第三代作家:吳錦發 44 五、小結 49 第四節、鍾肇政對「原住民文學」的影響 49 一、創作部分: 49 二、編輯部分 52 第二章、《馬黑坡風雲》中的原住民圖像書寫 54 第一節、主題意識 55 一、重建湮沒扭曲的歷史 55 二、揚升原住民傳統文化 57 三、頌讚不屈的抗爭精神 60 第二節、情節安排與敘事結構 61 一、遠因近因的羅織敘述 62 二、花岡一郎的死亡之謎 63 三、關於愛情的三段設計 63 四、章節概述與敘事結構 64 第三節、人物形象 65 一、族群尊嚴的捍衛者 65 二、理蕃政策的犧牲者 67 三、其他重要角色 68 第三章、《插天山之歌》中的原住民圖像書寫 70 第一節、主題意識 71 一、找尋土地的認同 72 二、塑造強健的人格 73 第二節、情節安排與敘事結構 76 第三節、人物形象 78 第四章、《馬利科彎英雄傳》中的原住民圖像書寫 81 第一節、〈馬利科彎英雄傳〉 82 一、主題意識 83 二、情節安排與敘事結構 88 三、人物形象 89 第二節、〈矮人之祭〉 92 一、主題意識 93 二、情節安排與敘事結構 94 三、人物形象 98 第三節、〈蛇之妻〉 101 一、主題意識 101 二、情節安排與敘事結構 102 三、人物形象 105 第五章、《川中島》中的原住民圖像書寫 109 第一節、主題意識 110 一、對歷史遺絮的關注 110 二、對產業變化的記錄 111 三、對生存渴望的悲憫 112 第二節、情節安排與敘事結構 114 一、憤怒的餘燼 114 二、生死的對照 115 三、恩仇的糾葛 117 四、章節概述與敘事結構 118 第三節、人物形象 119 一、夾縫中的靈魂 119 二、川中島的希望 122 三、女性角色的柔性抗爭 123 第六章、《戰火》中的原住民圖像書寫 127 第一節、主題意識 128 一、如火如荼的皇民教育 128 二、民族性的反思 130 三、身份認同的困境 133 四、原住民精神與日本精神 135 第二節、情節安排與敘事結構 138 一、志願軍風潮襲向川中島(場景一) 138 二、驍勇善戰的原住民勇士(場景二) 140 三、山刀的象徵 141 四、章節概述與敘事結構 142 第三節、人物形象 144 一、見證戰場的冷眼 144 二、血淚族史的記錄者 146 三、叢林中的超人戰士 147 四、單薄的女性角色 149 五、其他原住民形象 150 第七章、《卑南平原》中的原住民圖像書寫 152 第一節、主題意識 153 一、為台灣史拉開想像縱深 153 二、為台灣的考古學者造像 154 三、為台灣人的根源塑型 156 四、為古卑南的生活發揮想像 157 第二節、情節安排與敘事結構 158 一、當代卑南文化遺址的挖掘工作 158 二、古卑南人的文化、習俗、祭典 158 三、清代卑南王的事蹟與卑南生活 159 四、章節概述與敘事結構 159 第三節、人物形象 162 一、現實世界 162 二、想像幻境 164 第八章、《怒濤》中的原住民圖像書寫 167 第一節、主題意識 167 一、祖國情結 167 二、日本精神 168 三、加入戰鬥 170 第二節、情節安排與敘事結構 171 第三節、人物形象 172 第九章、其他短篇作品的原住民圖像書寫 174 第一節、〈月夜的召喚〉 174 一、主題意識 174 二、情節安排與敘事結構 175 三、人物形象 175 第二節、〈女人島〉 176 一、主題意識 176 二、情節安排與敘事結構 177 三、人物形象 180 第三節、〈馬拉松、冠軍、一等賞〉 181 一、主題意識 181 二、情節安排與敘事結構 183 三、人物形象 183 第四節、〈回山裡真好〉 185 一、主題意識 185 二、情節安排與敘事結構 186 三、人物形象 187 第五節、〈獵熊的人〉 188 一、主題意識 188 二、情節安排與敘事結構 189 三、人物形象 189 第六節、〈阿他茲與瓦麗絲〉 190 一、主題意識 190 二、情節安排與敘事結構 190 三、人物形象 191 參、結論 192 第一節、鍾肇政小說中原住民圖像的典型 193 一、原住民男性 193 二、原住民女性 195 第二節、鍾肇政原住民相關小說的主題與寫作策略 197 一、原住民族群歷史的記錄 198 二、原住民文化習俗的闡釋與發揚 201 三、原住民神話傳說的改寫與創造 202 四、原住民對漢人的精神引導 204 五、原住民現代生活的關懷 205 六、小結 206 參考書目 207 附錄一:鍾肇政原住民相關小說著作年表 215 附錄二:族群融合的神話——試論《泰姆山記》 217 附錄三:鍾肇政訪問記錄 228

    書籍部分
    一、小說專集、選集
    吳錦發,《靜默的河川》,台北:蘭亭書店,1982年12月15日。
    吳錦發著,《春秋茶室》台北:聯合文學,1989年2月20日,三版。
    吳錦發,《吳錦發集》頁303,前衛出版社,1992年4月15日。
    吳錦發著,高天生編,《吳錦發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2年4月15日初版一刷。
    吳錦發:《生命Hiking》,頁176,串門企業有限公司,2000年1月1日初版一刷。
    吳錦發:《悲情的山林》,台中:晨星出版社,2000年11月20日初版三刷。
    李喬,《李喬自選集》,台北:黎明出版社,1975年5月出版。
    李喬編著,《李喬自選集》,台北:黎明出版社,1975年5月初版。
    李喬,《寒夜》,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年10月初版。
    李喬:《告密者》,台北:自立晚報,1987年5月再版。
    李喬著,林瑞明編,《李喬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4年6月初版二刷。
    李喬,《李喬短篇小說全集》卷十,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2000年1月出版。張良澤編:《肝膽相照:鍾肇政、張良澤往返書信集[鍾肇政卷]》,台北:前衛出版社,1999年11月初版。
    張深切著,陳芳明等編:《張深切全集》,台北:文經出版社,1998年1月1日初版。
    許素蘭編,《認識李喬》,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1993年6月。
    龍瑛宗,《孤獨の蠹魚》,台北:盛興出版社,1943初版。
    龍瑛宗,《午前的懸崖》,台北:蘭亭書店,1985年5月出版。
    龍瑛宗,《杜甫在長安》,台北:聯經,1987年7月初版。
    龍瑛宗:《杜甫在長安》,台北:聯經,1987年7月初版。
    鍾理和,《鍾理和全集》卷一,財團法人鍾理和文教基金會發行,高雄:春暉出版社,1997年10月初版一刷。
    鍾肇政:《馬利科灣英雄傳》,台北:照明出版社,1979年4月出版。
    鍾肇政:《川中島》,台北:蘭亭出版社,1985年。
    鍾肇政:《怒濤》,台北:草根出版公司,1997年4月初版一刷。
    鍾肇政著,陳宏銘、莊紫蓉、錢鴻鈞編,《鍾肇政全集》卷4,《台灣人三部曲》(下),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6月初版。
    鍾肇政著,陳宏銘、莊紫蓉、錢鴻鈞編,《鍾肇政全集》卷7,《馬黑坡風雲》、《馬利科彎英雄傳》,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2000年12月。
    鍾肇政著,陳宏銘、莊紫蓉、錢鴻鈞編,《鍾肇政全集》卷9,《川中島》、《戰火》,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2000年12月。
    鍾肇政著,陳宏銘、莊紫蓉、錢鴻鈞編,《鍾肇政全集》卷10,《卑南平原》,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2000年12月初版。
    鍾肇政著,陳宏銘、莊紫蓉、錢鴻鈞編,《鍾肇政全集》卷11,《怒濤》,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2000年12月初版。
    鍾肇政著,陳宏銘、莊紫蓉、錢鴻鈞編,《鍾肇政全集》卷15,中短篇小說(三),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2000年12月初版。
    鍾肇政著,陳宏銘、莊紫蓉、錢鴻鈞編,《鍾肇政全集》卷19,隨筆集(三),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2000年12月出版。
    鍾肇政著,陳宏銘、莊紫蓉、錢鴻鈞編,《鍾肇政全集》卷21,隨筆集(五),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2002年11月初版。
    鍾肇政著,陳宏銘、莊紫蓉、錢鴻鈞編,《鍾肇政全集》卷23,書簡集(一),《台灣文學兩地書》,《台灣文學兩鍾書》,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2000年12月出版。
    鍾肇政著,彭瑞金編,《鍾肇政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2年9月初版二刷。
    鍾肇政編,《本省籍作家作品選集》鍾肇政編,文壇社,1965年10月出版。
    二、歷史、族群
    古籍部分: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台北:萬卷樓,1993年8月初版。
    楊英《從征實錄》,台灣銀行,台灣文獻叢刊第三二種,1958。
    郁永河:《裨海記遊》,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年出版。
    陳第,〈東番記〉,收入沈有容編《閩海贈言》,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出版。
    林衡道編:《台灣史》,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8月一版三刷。
    《重修台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同宙篇第一冊,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年5月15日初版。
    黃士旂編,《台灣研究要目》,台北:捷幼出版社,1991年1月初版。
    村上直次郎日譯,程大學中譯:《巴達維雅城日記》(共三冊),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80。
    現代作品:
    瓦歷斯‧諾幹,《番刀出鞘》,台北:稻鄉,2000年6月三版。
    江運貴著,徐漢斌譯,《客家與台灣》,台北:常民文化,1998年10月初版二刷。
    李亦園,《台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1999年2月初版第六刷。
    李筱峰,《台灣史100件大事(上)戰前篇》,台北:玉山社,2003年9月初版十六刷。
    林道生,《原住民神話‧故事全集(2)》,台北:漢藝色研,2002年1月初版。
    阿威嚇拔哈口述,許介麟編著,林道生翻譯:《阿威嚇拔哈的霧社事件證言》,台北:臺原出版社,2000年10月初版一刷。
    洪英聖,《台灣先住民腳印》,台北:時報出版社,1994年10月10日初版四刷,。
    陳千武譯述,《台灣原住民的母語傳說》,台北:臺原出版社,1999年5月一版七刷。
    陳孔立編,《台灣歷史綱要》,台北:人間出版社,1996年11月初版。
    喜安信夫著,《日本統治台灣密史》台北:武陵出版社,1989年2月再版。
    黃恆秋,《台灣客家文學史概論》,台北:客家台灣文史工作室出版,1998年6月27日初版。
    葉振輝,《台灣開發史》,台北:臺原出版社,1997年10月一版三刷。
    達西烏拉彎‧畢馬,《台灣的原住民——泰雅族》,台北:臺原出版社,2001年6月初版一刷。
    達西烏拉彎‧畢馬,《台灣的原住民——賽夏族》,台北:臺原出版社,2001年8月初版一刷。
    達西烏拉彎‧畢馬,《台灣的原住民——卑南族》,台北:臺原出版社,2002年5月初版一刷。
    達西烏拉彎‧畢馬,《賽夏族神話與傳說》,台中:晨星出版社,2003年7月31日初版。
    鈴木質著,吳瑞琴編校:《台灣原住民風俗誌》(原名《台灣蕃人風俗誌》)台北:臺原出版社,1992年1月一版一刷。
    劉克襄編,《探險家在台灣》,台北:自立晚報,1988年初版。
    劉克襄,《橫越福爾摩沙》,台北:自立晚報,1989年10月初版。
    劉克襄譯注,《後山探險——十九世紀外國人在台灣東海岸的旅行》,1992年5月一版一刷;
    劉克襄,《深入陌生地:外國旅行者所見的台灣》,台北:自立晚報,1993年3月一版一刷。
    潘英,《台灣平埔族史》,台北:南天書局,1996年6月初版一刷。
    鄧相揚主編,《南投縣鄉土大系——住民篇》,南投:南投縣政府,1995年8月出版。
    鄧相揚,《霧社事件》,台北:玉山社,2000年8月,初版二刷。
    賴貫一,《認識台灣族群關係》,南投市:南投縣政府文化局,2002年4月出版。
    三、文學史、文學理論及台灣文學之相關著述
    林文寶、林淑貞、林素玟、周慶華、張堂錡、陳信元等著,《台灣文學》,台北:萬卷樓,2001年8月初版。
    下村作次郎著,邱振瑞譯,《從文學讀台灣》,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年2月初版一刷。
    王浩威:《台灣文化的邊緣戰鬥》,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10月初版。
    朱家慧,《兩個太陽下的作家——龍瑛宗與呂赫若研究》,台南:南市藝術中心,2000年11月出版
    朱雙一,《戰後台灣新世代文學論》,台北:揚智文化,2002年2月初版一刷。
    何欣,《當代台灣作家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年12初版。
    吳錦發編,《願嫁山地郎》,台中:晨星,1998年11月20日初版四刷。
    吳錦發編,《原舞者》,台中:晨星,1993年6月20日初版。
    李喬,《台灣文學造型》,高雄:派色文化,1992年7月出版。
    李喬,《台灣文學造型》,高雄:派色文化,1992年7月。
    周慶華,《台灣當代文學理論》,台北:智揚文化,1996年8月初版一刷。
    林瑞明,《台灣文學的本土觀察》台北:允晨文化,1996年7月初版。
    岡崎郁子,《台灣文學——異端的系譜》,台北:前衛,1996年9月初版一刷。
    施正鋒,《台灣人的民族認同》,台北:前衛,2000年8月初版一刷。
    胡民祥編,《台灣文學入門文選》,台北:前衛,1998年10月1日初版二刷。
    孫大川《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北:聯合文學,2000年4月初版。
    許俊雅,《台灣文學散論》,台北:文史哲,1994年11月初版。
    許俊雅,《日據時期台灣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1995年2月初版。
    許俊雅,《讀你千遍也不厭倦》,台北:師大書苑,1997年3月初版。
    許俊雅,《島嶼容顏——台灣文學評論集》,台北縣:台北縣政府文化局,2000年12月出版。
    陳昭瑛,《台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台北:正中書局,1998年4月初版。
    陳萬益,《于無聲處聽驚雷》,台南: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6年5月出版。
    陳萬益主編,《大河之歌:鍾肇政文學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桃園市:桃園縣文化局,2003年12月初版。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台北:自立晚報,1991年3月初版一刷。
    彭瑞金著,《瞄準台灣作家》,高雄:派色文化,1992年7月。
    彭瑞金著,《台灣文學探索》,台北:前衛,1995年1月初版一刷。
    彭瑞金,《文學隨筆》,高雄:高雄市中正文化中心管理處,1996年5月出版。
    彭瑞金,《文學評論百問》,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8月初版。
    彭瑞金,《驅除迷霧 找回祖靈》,高雄:春暉,2000年5月初版一刷。
    彭瑞金,《歷史迷路 文學引渡》,台北:富春文化,2000年10月一版一刷。
    黃恆秋編,《客家台灣文學論》,台北:愛華,1993年8月5日初版。
    黃英哲編,涂翠花譯,《台灣文學研究在日本》,台北:前衛,1994年12月初版一刷。
    黃秋芳,《鍾肇政的台灣塑像》,台北:時報,2000年12月20日初版一刷。
    葉石濤,《展望台灣文學》,台北:九歌,1994年8月10日初版。
    鄭清文,《台灣文學的基點》,高雄:派色文化,1992年7月初版。
    錢鴻鈞,《戰後台灣文學之窗:鍾肇政六百萬字書簡研究》,台北:文英堂,2002年11月30日初版一刷。
    霍斯陸曼‧伐伐,《黥面》,台中:晨星,2001年2月28日初版。
    鍾肇政著,莊紫蓉編,《台灣文學十講》,台北:前衛,2000年11月初版一刷。
    鍾肇政編,《客家台灣文學選》(上)、(下),台北:新地文學,1994年4月初版一刷。
    四、學位論文
    王淑雯,《大河小說與族群認同——以《台灣人三部曲》、《寒夜三部曲》、《浪淘沙》為焦點的分析》,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7月
    王慧芬:《台灣客籍作家長篇小說中人物的文化認同》,頁296,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7月1日。
    吳姝嬙:《賽夏族民間故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吳家君,《台灣原住民文學研究》,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林明孝,《鍾肇政長篇自傳性小說研究》,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6月。
    林姿如,《鍾理和文學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6月。
    林奕辰:〈原住民女性之族群與性別書寫:阿鎢書寫的敘事批判〉,輔大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邱雅芳,《聖戰與聖女——以皇民化文學作品的女性形象為中心(1937~1945)》靜宜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張謙繼,《鍾肇政〈台灣人三部曲〉研究》,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莊嘉玲,《台灣小說殖民地戰爭經驗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2年5月。
    郭侑欣:《憂鬱的亞熱帶:郁永河《裨海記遊》中的台灣圖像及其衍異》,靜宜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7月。
    陳慧珣,《泰雅族民間故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28日。
    黃靖雅,《鍾肇政小說研究》,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11月。
    楊素芬,《台灣報導文學研究》,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楊嘉玲,《台灣客籍作家文學作品改編電影研究》,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1月。
    詹素娟,《族群、歷史與地域——噶瑪蘭人的歷史變遷(從史前到1900年)》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1月。
    劉玉華《認同與回歸——台灣原住民當代創作文學之文本策略》,輔仁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8年6月。
    賴松輝,《李喬〈寒夜三部曲〉研究》,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6月。
    羅尤莉,《鍾理和文學中的原鄉與原土》,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五、期刊論文、論文集
    〈客家人月報〉,《自由時報》,1992年12月30日。
    瓦利斯‧諾幹:〈關於台灣原住民族現代文學的幾點思考——殖民、變異、我〉,1998年5月紐約哥倫比亞大學主辦第一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
    佐藤春夫著,邱若山譯:〈女誡扇綺譚〉,《台灣文藝》第163、164期合刊本,1998年8月,頁126~155。
    佐藤春夫著,邱若山譯:〈霧社〉,《台灣文藝》第160期,1998年1月,頁120~146。
    吳錦發,〈成長的心情——我寫春秋茶室〉,《聯合文學》第四卷第一期,頁158~159,1987年11月1日。
    吳錦發,〈論台灣原住民現代文學〉,《高縣文獻》第12期,1992年7月,頁175~205。
    呂昱策劃,成丹橘整理:〈山地文學發展的可能性——「高山組曲」討論會〉,《台灣文藝》第97期。
    杜偉瑛:〈從鍾肇政的原住民小說〈馬利科灣英雄傳〉——談泰雅族〉,真理大學台灣文學系《淡水牛津台灣文學研究集刊》第二期,1998年8月。
    杜偉瑛:〈從鍾肇政小說《卑南平原》談卑南族與其遺址搶救、古文化〉,真理大學台灣文學系《淡水牛津台灣文學研究集刊》第三期,2000年8月,頁93~95。東年,〈在黑潮之畔嘆卑南之古〉,《聯合文學》第36期,1987年10月,頁215~216。
    林俊宏編,〈鍾理和先生年譜〉,《台灣文藝》革新號第十五期,1980年8月。
    林政華:〈鍾肇政先生文學年譜〉,《福爾摩沙的文豪——鍾肇政文學會議論文集》,1999年11月,真理大學台灣文學系主辦,頁180。
    林德政:〈霧社抗日精神的延續——評介鍾肇政著「川中島」〉,《文訊月刊》第十九期,1985年8月,頁96。
    林韻梅,〈鍾肇政《卑南平原》評述〉,《東台灣研究》創刊號,1996年12月,頁147~154。
    柯品文:〈漢民族作家以小說書寫原住民族群策略的初探〉,《書評》雙月刊第五十七期,頁23,2002年4月。
    張玉欣:〈企望鍾肇政文學的另一個高峰——對《高山組曲》兩部小說的沈思〉,《南方》雜誌第二期,1986年11月出版,頁107。
    張炎憲、陳美蓉、黎中光編,《台灣近百年史論文集》財團法人吳三連文教基金會,1996年8月初版。
    張堂錡:〈都來摘茶滿山香——從族群融合觀點看「客家台灣文學選」〉,收於《文訊》雜誌頁9,1994年9月出版。
    陳定山:〈霧社櫻花〉,連載於《自由談》月刊,1952年7月1日至12月1日,為期半年。台北:中國自由出版社,第三卷第七期至第三卷第十二期。
    陳板:〈凱達格蘭出土記〉,《台灣文藝》雙月刊第140期,1993年12月15日,頁115~119。
    陳銘城訪問記錄,〈把文學創作駛進歷史的港灣〉,《李喬短篇小說全集》卷十,頁320~321,苗栗縣立文化中心,2000年1月出版。
    彭瑞金:〈比較鍾肇政與葉石濤小說裡的殖民地經驗〉,《第一屆台杏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殖民地經驗與台灣文學》,遠流出版社,2000年2月,頁200。
    彭瑞金:〈驅除迷霧、找回祖靈——台灣原住民文學問題初探〉收錄於《21世紀台灣原住民文學》黃鈴華總編輯,頁27,財團法人台灣原住民文教基金會,1999年12月初版一刷。
    彭瑞金〈讀〈燕鳴的街道〉看吳錦發的變貌〉,收於《文訊》月刊第19期,1985年8月,頁76。
    童經生,〈客家人與原住民〉,《台灣文藝》雙月刊第118期,1989年7月,頁129。
    黃季平,〈原住民文學的課程設計〉,收於「台灣原住民文學研討會」論文集,1998年11月14日。
    黃秋芳,〈解讀鍾肇政的《怒濤》〉,《台灣文藝》第138期,1993年8月15日,頁50~71。
    葉石濤、李喬、鍾鐵民、彭瑞金、林梵等,〈台灣文學的里程碑——鍾肇政「台灣人三部曲」對談記錄〉,《台灣文藝》第75期,1982年2月出版。
    蔡中涵,〈呼喚原住民族最莊嚴的集體記憶〉,收於《霧社事件——台灣原住民歷史漫畫書》序,邱若龍著,台灣原住民文教基金會,2001年7月初版。
    錢鴻鈞,〈《插天山之歌》與台灣靈魂的工程師〉,真理大學「鍾肇政文學研討會」,1999年11月。
    錢鴻鈞:〈〈怒濤論〉日本精神之死與純潔〉,《台灣文藝》第176期,2001年6月20日,頁40。
    錢鴻鈞,〈高山組曲第二部〈戰火〉——日本精神與塞達卡精神〉,《台灣文藝》第179期,2001年12月20日出版,頁45。
    錢鴻鈞,〈高山組曲第二部〈戰火〉——日本精神與塞達卡精神(續)〉,《台灣文藝》第180期,2002年2月20日出版,頁94。
    龍瑛宗,〈薄薄社的饗宴〉,《民俗台灣》第二卷第三號,1942年3月5日。林至潔譯文發表於《聯合文學》,1996年10月。
    龍瑛宗,〈花蓮港的回憶〉,《文藝台灣》第四卷第五號,1942年8月。作者自譯,戰後發表於《自立晚報》,1997年3月20日。
    鍾延豪,〈霧社今昔〉,《台灣文藝》革新號13期,總號66期,1980年3月。
    鍾肇政,〈長篇小說的創作與欣賞〉,《中縣文藝》第五期,1991年10月,頁78~79。
    鍾肇政,〈台灣精神「插天山之歌」及其他〉,《台灣文藝》178期,2001年10月20日,頁7。
    鍾鐵民,〈鍾理和文學中所展現的人性尊嚴〉,收錄於《台灣文藝》雙月刊創新八號(總號128期),1991年12月15日出刊,頁44。
    羅成純,〈龍瑛宗研究〉,收於《龍瑛宗集》,前衛出版社,1991年2月1日初版一刷。
    羅肇錦:〈何謂客家文學〉,《台灣文藝》雙月刊創新五號(第125期),1991年6月15日,頁179。
    六、報紙
    〈山地文學的再出發——鍾肇政山地小說《高山組曲》討論會〉,列席:鍾肇政、林梵、呂昱、林文義、王麗芬、洪田浚、田雅各、黃樹根、吳錦發,洪田浚整理,《民眾日報》副刊,1985年6月5日、6月6日。
    吳錦發:〈暗夜的霧〉,《自立晚報》,1984年12月19~21日。
    李喬,〈小論《插天山之歌》〉,載於《中華日報》第十一版,1975年12月20日。
    李嘉鑫,〈矮靈祭〉,《中國時報》,1998年12月5日。
    孫大川,〈寬廣的文學心靈〉,中國時報30版人間副刊,1994年10月14日。
    彭瑞金,〈長篇小說評介——怒濤〉,《中國時報》,1993年3月12日32版。
    彭瑞金,〈值得仔細聆聽的憤怒聲音〉,《民眾日報》,1994年4月2日。
    黃得時,《台灣文學史》,葉石濤譯,1996年12月發表於《台灣新聞報》藝文版。
    葉石濤:〈台灣人的譴責小說——「怒濤」:接續「祖國」臍帶後所目睹的怪現狀〉,《自立晚報》1993年3月5日,19版。
    詹澈,〈三代碩果〉,中國時報30版人間副刊,1994年10月14日。
    龍瑛宗著,鍾肇政譯:〈黃家〉,《聯合報》,1979年4月8日。
    龍瑛宗,〈夜流〉,《自立晚報》,1979年8月3日。
    鍾肇政,〈關於「馬黑坡風雲」〉(上),《台灣新生報》1972年1月12日,第十版。
    鍾肇政,〈關於「馬黑坡風雲」〉(下),《台灣新生報》1972年1月14日,第十版。
    鍾肇政,〈重建台灣精神——寫給鍾逸人著《辛酸六十年》〉,《民眾日報》,1995年1月21日,。
    七、網站資料
    胡紅波:〈龍瑛宗筆下的寒村和琵琶莊風情畫〉,2000年7月15~16日新竹縣政府主辦之「龍瑛宗文學研討會」上宣讀,台灣文學研究工作室:http://ws.twl.ncku.edu.tw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