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賴汶姍
論文名稱: 從《紅字》中文譯本更迭看翻譯的運作
指導教授: 賴慈芸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翻譯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4
中文關鍵詞: 翻譯紅字霍桑傅東華姚乃強
英文關鍵詞: Nathaniel Hawthorne, The Scarlet Lette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domestication, foreigniza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00下載:2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觀察《紅字》一書臺灣主流譯本──傅東華版本,和中國大陸經典重譯計畫的兩簡體譯本翻譯表現,並給予未來中文譯本翻譯策略和譯文建議。本論文分為五章,第一章探討《紅字》一書在文學史上地位、翻譯理論之梳理和研究方向定位。第二章為《紅字》一書內容介紹及中譯概況,包括霍桑及其作品簡介、臺灣出版書目和主流翻譯版本更迭、以及《紅字》的簡繁體翻譯概評。第三章分析比較各版本在插入語句和譯註的處理策略,探討各版翻譯表現,第四章分析宗教語境的翻譯,第五章為總結,歸納未來新版譯者應努力改進之方向。

    This study observes and compare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used i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The Scarlet Letter. The strategies are discussed drawing upon relevant aspects of translation theory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uture translation of literary works. Chapter 1 reviews the literary status of The Scarlet Letter and theoretical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and states the perspectives underlying the discussions, including choices between domesticating and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approaches. Chapter 2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author, Nathaniel Hawthorne, his works, and The Scarlet Letter, as well as publication information regarding English and Chinese editions (including mainland and Taiwan) and respective translators. Chapter 3 describes and compares how each version translates parenthetical sentences and uses notes to provide information that may be lost in translation. Chapter 4 looks at the translation of religious contexts, and Chapter 5 summarizes findings of the study and concludes that Taiwan and Mainland translators show different strategy preferences, and concludes how future translators shall endeavor to generate a better translation work of The Scarlet Letter.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6 第二節 研究目標 6-7 第三節 文獻回顧 7-9 第四節 研究架構 9 第二章 《紅字》簡介及中譯概況 第一節 霍桑及其作品簡介 10-13 第二節 台灣《紅字》各譯本出版概況 13-23 第三節 簡繁體三譯者簡介與策略 23-29 第三章 譯者策略和翻譯評析 第一節 插入語句的處理策略 30-38 第二節 譯註的處理策略 39-52 第三節 本章小結 52 第四章 宗教語境翻譯評析 第一節 牧師的宗教語言 53-71 第二節 信仰論爭之翻譯評析 71-88 第三節 本章小結 88-89 第五章 結論 90-91

    主要參考文獻:
    傅東華(1991)。《紅字》。臺北:遠景。
    胡允桓(1992)。《紅字》。臺北:林鬱。
    姚乃強(1996)。《紅字》。南京:譯林。
    童元方(1998)。《丹青難寫是精神——論梁實秋譯〈咆哮山莊〉與傅東華譯〈紅字〉》,《外文中譯與探討》,頁241-253。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
    李少峰(2001)。《天主公教年聯》。台南:聞道。
    李欣穎(2003)。〈臺灣地區英美文學研究回顧:二十世紀以前的美國文學〉。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英美文學書目研究計畫」子計畫。
    紐馬克(2005)。《翻譯教程》(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賴慈芸譯。臺北:培生教育。原著出版年為1998。
    曹曦穎(2006)。〈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淺析《紅字》兩個中譯本對文化差異的處理〉。《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一期。頁110-112。
    胡允桓(2007)。《譯海求珠》。北京:新知三聯書店。
    唐春華(2008)。〈旅行中的文化:國俗詞彙Scarlet在《紅字》譯本中語義的污損與增補〉。《楚雄師範學院學報》。第十期。頁81-87。
    聖經資源中心(2010)。《聖經》(和合本索引)。台北:聖經資源中心。
    Holman Bible Publishers(2010). Holy Bible: King James Version Black Bonded Leather Personal Reference Bible. Holman Bible Publishers.
    次要參考文獻:
    傅東華(1929)。《人生鑑》(Book of Life)。上海:世界書局。
    傅東華(1939)。《奧德賽》(Odyssey)。上海:商務印書館。
    傅東華(1947)。《青鳥》(The blue bird)。上海:商務書局(臺北商務印書館前身)。
    傅東華(1966)。《猩紅文》。傅東華譯。臺北:商務印書館。
    張時(1978)。《七角樓》。臺北:學生英文雜誌社。
    梁家慶(1990)。〈霍桑《紅字A》的兩個分身:一種傅柯式的論述〉。中國文化大學英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允桓(1991)。北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劉宓慶(1993)。《當代翻譯理論》。臺北:書林。
    思果(1994)。《翻譯研究》。臺北:大地。
    陳境有(2006)。〈《紅字》:霍桑對清教神權政體之批判〉。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2008)。《重訂標點符號手冊》修訂版。
    A. Berman(1985). Translation and the Trials of the Foreign [tr. by Venuti in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Routledge 2000]
    Baker, Mona(1992). In other Words. London Routledge.
    Cheever, Susan(2006). American Bloomsbury : Louisa May Alcott, Ralph Waldo Emerson, Margaret Fuller, Nathaniel Hawthorne, and Henry David Thoreau : their lives, their loves, their work.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Hawthorne, Nathaniel(1990). The Scarlet Letter. Oxford University.
    http://www.fundamentalbook.com/puritans.htm。臺灣清教徒之友網站。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