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曉雯 CHEN HSIAO WEN |
---|---|
論文名稱: |
屈作神話研究 |
指導教授: |
高秋鳳
Gao, Qiu-Fe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08 |
中文關鍵詞: | 楚辭 、屈原 、神話 、楚神話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59 下載:7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楚辭》一書包含了屈原、宋玉及漢代以後文人的作品,其中尤以屈原的作品因大量鎔鑄神話,表現積極浪漫主義精神而受人矚目。展讀屈原之作,處處可見神話素材,彷彿入神異之鄉,令人陶醉神往。因此本文以屈原的作品為主,針對其中所運用的神話素材進行研究。
第一章 緒論。說明本文之研究動機,並在瞭解前人於《楚辭》神話、楚神話,以及屈作神話之研究成果後,確立本文之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第二章 屈作多用神話的背景因素。分別從時代、地理、作者、文學等四方面主客觀條件的考察,探討屈原於作品中多用神話素材的背景因素。
第三章 屈作神話分類探賾。本章以統計的方式,全面整理屈原作品中所運用的神話素材,並將其歸納為宇宙神話、自然神話、神怪神話、社會神話、幽冥神話,以及其他神異神話六大類。希望透過分類歸納的方式,呈現屈原作品中神話素材的出現頻率,並進一步探討各類神話在屈原作品中所發揮的藝術作用及所呈現的藝術效果。
第四章 屈作神話中神的形象與人神關係。首先結合屈原的藝術構思及創作手法,分析屈原對於〈九歌〉中各類神祇,以及其他著墨較多之英雄傳說人物的形象塑造。其次藉由屈原所塑造出的這些神話人物形象,探討屈作神話中的人神關係。
第五章 屈作神話的運用及特色。由抒情敘事以及文章情韻構思等創作需要,探討屈原運用神話的方式。並進一步分析經過屈原巧思運用後的屈作神話所呈現出來的特色
第六章 結論。對第二至第五章的研究作一綜合論述,總結本文的研究成果,並提出檢討、省視與未來展望。
壹、一般書目
一、古籍
(一)楚辭之屬(依著作時代先後排列,同作者以出版年代為序)
《楚辭章句》,東漢•王逸,馮紹祖觀妙齋刊本,臺北:藝文印書
館,1974年4月再版。
《楚辭補註》,南宋•洪興祖,惜陰軒叢書本,臺北:藝文印書館,
1996年4月。
《楚辭辨證》,南宋•朱熹,臺北:世界書局,1965年3月再版。
《楚辭集注》,南宋•朱熹,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10月。
《楚辭通釋》,清•王夫之,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10月。
《山帶閣注楚辭》,清•蔣驥,臺北:宏業書局,1972年11月再版。
《屈原賦注》,清•戴震,臺北:世界書局,1999年5月二版。
《楚詞九歌解》,清•顧成天,上海圖書館藏清乾隆六年刻本,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楚辭類•第2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
有限公司,1997年6月。
《楚辭天問箋》,東漢•王逸注、清•丁晏箋,臺北:廣文書局,
1972年4月。
(二)經部之屬(依著作時代先後排列)
《十三經注疏•1•尚書》,西漢•孔安國撰、唐•孔穎達正義,臺北:
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初版十三刷。
《十三經註疏•2•詩經》,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初版十三刷。
《十三經注疏•3•周禮》,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臺北:藝文
印書館,1997年8月初版十三刷。
《十三經注疏•4•儀禮》,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臺北:藝文
印書館,1997年8月初版十三刷。
《十三經註疏•5•禮記》,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臺北:藝文
印書館,1997年8月初版十三刷。
《十三經注疏•6•左傳》,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初版十三刷。
《十三經注疏•7•公羊傳》,漢•公羊壽傳、東漢•何休解詁、唐•徐
彥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初版十三刷。
《十三經注疏•8•爾雅》,晉•郭璞注、宋•邢昺疏,臺北:藝文印書
館,1997年8月初版十三刷。
《尚書大傳》,西漢•伏勝撰、東漢•鄭玄注,上海:商務印書館,
縮印左海文集本,1936年12月。
《大戴禮記》,西漢•戴德撰,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12月。
《孟子十四卷》,東漢•趙岐注,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清內府藏
宋刊本,1936年12月。
《廣雅》,三國魏•張楫撰,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12月。
《四書集註》,南宋•朱熹,臺北:學海出版社,1991年3月再版。
《爾雅翼》,南宋•羅願撰,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12月。
《書集傳》,南宋•蔡沈集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9
月。
《說文解字注》,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臺北:黎明文化事
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7月十版。
《說文解字句讀》,清•王筠注,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7月。
(三)史部之屬(依著作時代先後排列,同作者以出版年代為序)
《國語》,春秋•左丘明撰、吳•韋昭注,臺北:九思出版有限公
司,1978年11月。
《呂氏春秋》,戰國•呂不韋撰、漢•高誘注,臺北:臺灣中華書
局,據畢氏靈巖山館本校校刊,1965年11月。
《史記》,西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
唐•張守節正義,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2月三版。
《列仙傳》,西漢•劉向撰,上海:商務印書館,據稗乘本影印,
1936年12月。
《列女傳》,西漢•劉向,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據汪氏振綺堂補刊
本校刊,1965年11月。
《吳越春秋》,西漢•趙曄撰,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據古今逸史本
校刊,1965年11月。
《漢書》,東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10月再版。
《世本》,東漢•宋衷注、清•張樹集補注,上海:商務印書館,
據二酉堂叢書本排印,1936年12月。
《獨斷》,東漢•蔡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上海涵芬樓景印
常熟瞿氏鐵琴銅劒樓藏明刊本,1966年10月。
《水經注》,北魏•酈道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上海涵芬樓景
印武英殿聚珍版,1979年11月。
《穆天子傳》,晉•荀勗撰、晉•郭璞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據
平津館本校刊,1965年11月。
《後漢書》,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臺北:鼎文書局,
1975年10月。
《晉書》,唐太宗御撰,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10月。
《補史記》,唐•司馬貞,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44冊•史
部二•正史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路史》,南宋•羅泌纂,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據原刻本校刊,
1965年11月。
《通鑑地理通釋》,南宋•王應麟,上海:商務印書館,據津逮祕書
本排印,1936年12月。
《赤雅》,明•鄺露撰,上海:商務印書館,據知不足齋叢書本排
印,1936,12月。
《繹史》,清•馬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12月。
(四)子部之屬(依著作時代先後排列)
《莊子集釋》,清•郭慶藩編,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
3月。
《管子》,齊•管仲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縮印常熟瞿氏藏宋
本,1965年12月。
《列子》,戰國•列禦寇撰,臺北:中華書局,據明世德堂本校刊,
1965 年11月。
《淮南子》,西漢•劉安撰、東漢•高誘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據武進莊氏本校刊,1965年11月。
《神異經》,西漢•東方朔撰,清光緒元年(1875年)湖北崇文書局
原刊本。
《海內十洲記》,西漢•東方朔撰,清光緒元年(1875年)湖北崇文
書局原刊本。
《新論》,東漢•桓譚,臺北:中華書局,據問經堂輯本校刊,1965
年11月。
《論衡》,東漢•王充撰,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據明刻本校刊,
1965年11月。
《博物志》,晉•張華撰,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據士禮居本校刊,
1965年11月。
《拾遺記》,晉•王嘉撰,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2月。
《搜神記》,晉•干寶,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4月。
《神仙傳》,晉•葛洪撰,臺北:廣文書局,1989年12月。
《雲仙雜記》,唐•馮贊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上海涵芬樓景
印常熟瞿氏鐵琴銅劒樓藏明刊本,1966年10月。
《夷堅志》,南宋•洪邁撰,上海:商務印書館,據十萬卷樓叢書本
排印,1936年12月。
《雲麓漫鈔》,南宋•趙彥衛,上海:商務印書館,據聞梓舊本影
印,1936年12月。
《山海經箋疏》,晉•郭璞傳、清•郝懿行箋疏,臺北:藝文印書
館,1958年9月。
《墨子閒詁》,清•孫詒讓,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4月。
(五)類書、總集之屬(依著作時代先後排列)
《文選》,梁•蕭統編、唐•李善注,臺北:華正書局,1995年10
月。
《初學記》,唐•徐堅等撰,臺北:新興書局,1972年2月。
《太平御覽》,北宋•李昉等奉敕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
年1月。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清•嚴可均校輯,日本京都:株式
會社中文出版社,1972年7月。
《文選集釋》,清•朱蘭坡,臺北:廣文書局,1966年3月。
(六)別集、文論之屬(依著作時代先後排列)
《文心雕龍》,梁•劉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6月。
《韓昌黎集》,唐•韓愈撰,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3月。
《李太白全集》,唐•李白,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5月。
《柳河東全集•上》,唐•柳宗元撰,臺北:世界書局,1999年10月
二版。
《方以智全書•第一冊•通雅》,明•方以智撰、侯外廬主編,上海:
古籍出版社,1988年9月。
《廣東新語》,清•屈大均,香港:萬有書店,1969年11月。
《閱微草堂筆記》,清•紀昀,臺北:新興書局,1959年7月。
《文史通義》,清•章學誠,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12月。
《讀書雜志•下》,清•王念孫,臺北:廣文書局,1963年4月。
《藝概》,清•劉熙載,臺北:廣文書局,1969年4月再版。
二、今人著作
(一)楚辭、屈作之屬(依年代先後排列)
《楚辭中的神話和傳說》,鍾敬文,臺北:福祿圖書公司,1969年10
月複刊。
《屈原賦校註》,姜亮夫校註,臺北:文光圖書有限公司,1974年8
月再版。
《新譯楚辭讀本》,傅錫壬,臺北:三民書局,1976年7月。
《楚辭論文集》,游國恩,臺北:九思出版社,1977年11月臺一版。
《屈原》,游國恩,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5月。
《屈賦論叢》,蘇雪林著,臺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編
印,1980年12月。
《離騷箋疏》,詹安泰,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5月。
《天問疏証》,聞一多,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2月。
《離騷纂義》,游國恩主編,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2
年3月。
《屈原研究論集》,湖北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湖北:長江文
藝出版社,1984年5月。
《楚辭學論文集》,姜亮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12月。
《楚辭通故》,姜亮夫,山東:齊魯書社,1985年10月。
《讀騷十論》,戴志鈞,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5月。
《九歌新考》,周勛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6月。
《重訂屈原賦校注》,姜亮夫,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3月。
《楚辭研究》,中國屈原學會編,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1月。
《楚辭文化》,簫兵,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12月。
《楚辭文化的破譯•上冊》,蕭兵,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11
月。
《天問正簡》,蘇雪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5月。
《楚辭注釋》,馬茂元主編,(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6月)臺
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9月。
《天問纂義》,游國恩主編,(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臺北:洪
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9月。
《屈賦研究論衡》,趙沛霖,桃園:聖環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6
月。
《楚辭文化背景研究》,趙輝,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7
月。
《巫風與九歌》,邱宜文,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8月。
《楚文學史》,蔡靖泉,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
《楚辭與原始宗教》,過常寶,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6月。
《宋玉作品真偽考》,高師秋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3月。
《楚辭欣賞》,湯炳正主編,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8月。
《楚辭與美學》,蕭兵,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1月。
《司馬遷與屈原和楚辭學》,呂培成,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年9月。
(二)楚文化之屬(依年代先後排列)
《楚文化研究》,文崇一,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67
年。
《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帛書研究》,李零,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7
月。
《楚帛書》,饒宗穎、曾憲通編著,香港:中華書局,1985年9月。
《楚文化研究》,文崇一,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4
月。
《楚藝術史》,皮道堅,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
《楚國風俗志》,宋公文、張君,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7
月。
《楚人的紡織與服飾》,彭浩,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8
月。
《荊楚歌樂舞》,楊匡民、李幼平,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12月。
《楚國宗教概論》,徐文武,武漢:武漢出版社,2001年9月。
(三)神話之屬(依年代先後排列)
《中國神話研究ABC》,玄珠(茅盾),上海:世界書局,1929年1
月。
《神話研究》,黃石,上海:開明書店,1938年11月初版。
《神話與詩》,聞一多,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
9月。
《中國神話傳說詞典》,袁珂,香港:商務印書館,1986年2月。
《神話與民族精神~幾個文化圈的比較》,謝選駿,濟南:山東文藝
出版社,1986年10月。
《神話論文集》,袁珂,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7年1
月。
《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丁山,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3月。
《中國神話》,謝選駿,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7月。
《從比較神話到文學》,古添洪、陳慧樺編著,臺北:東大圖書股份
有限公司,1989年8月再版。
《比較神話學》,〔英〕麥克斯•繆勒著、金澤譯,上海:文藝出版
社,1989年9月。
《中國神話史》,袁珂,時報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5月。
《中國神話的思維結構》,鄧啟耀,重慶出版社,1992年1月。
《中國神話通論》,袁珂,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4月。
《楚國神話原型研究》,張軍,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1月。
《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6
年3月。
《中國古代神話與傳說》,潛明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12
月。
《神話之源――《山海經》與中國文化》,高有鵬、孟芳,河南:河
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8月。
《二十世紀中國民俗學經典•神話卷》,苑利主編,北京:社會科學
文獻出版社,2002年3月。
《先秦神話思想史論》,趙沛霖,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3月。
(四)文學、美學之屬(依年代先後排列)
《白話文學史》,胡適,臺北:胡適紀念館出版,1969年4月。
《美學•第一卷》,黑格爾著、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年1月二版。
《中國古代文藝思潮》,日•青木正兒,臺北:莊嚴出版社,1982年
2月。
《中國文學史•上冊》,葉慶炳,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8月。
《中國小說史論叢》,龔鵬程、張火慶主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84年6月。
《中國美學史•第一卷》,李澤厚、劉綱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
版社,1984年12月。
《文藝學美學方法論》,胡經之、王岳川主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社,1994年10月。
《宋元戲曲史》,王國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12月二
版。
《中國文學發展史》,劉大杰,臺北:華正書局,1996年7月。
《文學概論》,楊春時、俞兆平,黃鳴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2年2月。
《中國民間文學概要》(增訂本),段寶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社,2002年7月第3版。
(五)別集之屬(依年代先後排列)
《飲冰室文集•第十四冊》,梁啟超,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0年
5月臺一版。
《劉申叔先生遺書(一)》,劉師培,臺北:華世出版社,1975年4
月。
《王靜庵文集》,王國維,臺北:僶勉出版社,1978年6月。
《魯迅全集•第九卷》,魯迅,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四卷》,郭沫若,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年9月。
《郭沫若全集•文學編•第五卷》,郭沫若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編,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6月。
《陸侃如文學論文集》,陸侃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月。
《聞一多全集•二•古典新義》,臺北:里仁書局,1996年2月。
(六)其他(依年代先後排列)
《論人:人類文化哲學導論》,卡西勒( Ernst Cassirer)撰,劉述
先譯,臺北:東吳大學,1959年3月。
《中國中古思想史》,郭湛波,香港:龍門書店,1967年12月。
《道教史》,許地山,臺北:牧童出版社,1976年9月。
《巫術、科學與宗教》,馬淩諾斯基著,朱岑樓譯,臺北:協志工業
叢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9月。
《文史•第六輯》,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6
月。
《山海經校注》,袁珂,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8月。
《中國文化新論――根源篇――永恆的巨流》,邢義田主編,臺北:聯
經出版公司,1990年9月。
《齊魯文化》,黃松,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年7月。
《原始文化》,〔英〕愛德華•泰勒著,連樹聲譯,上海:文藝出版
社,1992年8月。
《古史辨•第七冊》,顧頡剛等編纂,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
公司,1993年8月二版。
《中國春秋戰國思想史》,孫開泰,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4
月。
《中國靈魂信仰》,馬昌儀,臺北:漢忠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6年5月。
《郭沫若學術文化隨筆》,蔡樂蘇編,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
年9月。
《今本竹書紀年疏證》,王國維,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3
月。
《人論》,〔德〕恩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irer)著、甘陽譯,
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11月再版四刷。
《原始思維》,〔法〕路先•列維―布留爾(Lucin
Lvy-Brhl)著、丁由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001年2月。
貳、期刊論文
一、楚辭、屈作之屬(依年代先後排列)
〈〈離騷〉的浪漫手法與古代巫術〉,王錫榮,吉林大學學報,1962
年第4期。
〈關於屈原天問〉,方孝岳,中山大學學報,1955年第1期。
〈論〈九歌〉諸神的原型和二重性〉,蕭兵,安徽大學學報(社會科
學版),1979年第3期。
〈劉勰屈原作品浪漫主義特色的評價〉,畢萬忱、李淼,吉林大學學
報(哲社版),1979年第6期。
〈〈離騷〉神人形象描寫新探〉,張弘,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
會科學版),1982年第3期。
〈論〈離騷〉的浪漫主義表現及其精神特色〉,潘嘯龍,中州學刊,
1984年第1期。
〈屈原莊周浪漫主義比較觀〉,張嘯虎,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1984年第4期。
〈《屈原職業考》質疑〉,趙沛霖,江漢論壇,1984年第9期。
〈論屈原藝術想象的獨創性〉,郭杰,東北師大學報(哲社版),
1988年第4期。
〈〈天問〉的淵源與藝術〉,潘嘯龍,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
1989年第2期。
〈從《楚辭》窺楚神話的特點〉,劉寧波,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
究,1989年第3期。
〈兩首心靈的獨奏曲――屈原〈湘君〉、〈湘夫人〉的愛情心理賞
析〉,范小樂,語文月刊,1989年第6期。
〈論屈賦神話及其向文學的遞變〉,何煒,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
科學版),第21卷第2期,1994年4月。
〈中國神話的文雅化――屈原楚辭〉,朱靖華,中國古代、近代文學
研究,1994年第6期。
〈簡論屈原的藝術想象及變態心理〉,蘇昕,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
會科學版),1996年第2期。
〈屈原兩次被流放的時間及第二次流放的出發地和流放地〉,李偉
實,《復旦學報》(社科版),2001年第2期。
〈從〈天問〉看共公、鯀、禹治水及其對中華文明的貢獻〉,趙逵
夫,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1年第6期。
〈〈大招〉為戰國時期楚地民間招魂詞之原始紀錄說〉,莫道才,中
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2年第4期。
二、楚文化之屬(依年代先後排列)
〈新發現的長沙戰國楚墓帛畫〉,湖南省博物館,文物,1973年第7
期。
〈戰國楚竹簡概述〉,中文系古文字研究室楚簡整理小組,中山大學
學報(哲社版),1978年第4期。
〈對照新舊摹本談楚國人物龍鳳帛畫〉,熊傳新,江漢論壇,1981年
第1期。
〈江陵天星觀一號楚墓〉,湖北省荊州地區博物館,考古學報,1982
年第1期。
〈繪影圖形的楚墓帛畫〉,湯池,文史知識,1983年第2期。
〈試論屈原騷賦與楚族巫舞的關係〉,王錫三,天津師大學報,1984
年第3期。
〈從晚近出土的幾張古代帛畫談起〉,高輝陽,文訊月刊,第17期,
1985年4月。
〈長沙馬王堆漢墓〉,熊傅新,歷史月刊,第26期,1990年3月。
〈包山楚簡神名與〈九歌〉神祇〉,劉信芳,文學遺產,1993年第5
期。
〈從包山楚簡看〈離騷〉的藝術構思與意象表現〉,湯炳正,文學遺
產,1994年第2期。
〈意蘊沈厚的藝術形象―—江陵楚墓絲織品巫術神話的文化破譯〉,
袁千正、袁朝,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2
期。
〈通往仙境之路─神奇的馬王堆漢墓帛畫〉,傅舉有,典藏藝術雜
誌,第19期,1994年4月。
〈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帛書與《楚辭•招魂》之比較研究〉,邱宜
文,道教學探索,第9號,1995年12月。
〈望山楚簡所見的卜筮與禱祠——與包山楚簡相對照〉,陳偉,江漢
考古,1997年第2期。
〈楚帛書的四季神像及其創世神話〉,楊寬,文學遺產,1997年第4
期。
〈〈招魂〉與楚國文化〉,蔣南華,貴州社會科學,1998年第4期。
〈湖北荊門包山卜筮楚簡所見神祇系統與享祭制度〉,陳偉,考古,
1999年第4期。
〈長沙楚帛畫賞析〉,遊振群,歷史月刊,第167期,2001年12月。
〈楚人的審美觀〉,袁建平,歷史月刊,第167期,2001年12月。
〈飛針走線 鳳舞龍騰―—楚國的刺繡〉,陳國安,歷史月刊,第167
期,2001年12月。
三、神話之屬(依年代先後排列)
〈論詩經中有神話背景的詩〉,古添洪,今日中國,第42期,1974年
10月。
〈山海經研究〉,傅錫任,淡江學報,第14期,1976年4月。
〈從狹義的神話到廣義的神話――《中國神話、傳說辭典》序〉,袁
珂,民間文學論壇,1983年第2期。
〈再論廣義神話〉,袁珂,民間文學論壇,1984年第3期。
〈神的觀念與神話――神話基礎理論初探〉,郭精銳,中國古代、近
代文學研究,1985年第17期。
〈神話理論〉,〔蘇〕M•H•斯傑布林–卡明斯基著、易方譯,民間
文學論壇,1986年第1期。
〈詩經中的神話世界〉,何文吉,中師語文,第3期,1993年5月。
〈神話思維與藝術思維――兼論先秦南北文學的特色和差異〉,荊
荃,江漢論壇,1994年第11期。
〈「原始至上神」辨析〉,蔡家麒,思想戰線,1995年第5期。
〈物魅、人鬼與神祇――中國原始崇拜體系形成的歷史鉤沉〉,劉仲
宇,宗教哲學,第3卷第3期,1997年7月。
〈中國古代神話的歷史化軌跡〉,金榮權,中州學刊,1999年5月第3
期。
四、其他(依年代先後排列)
〈神仙之說倡自齊人〉,周紹賢,建設,第18卷第7期,1969年12
月。
〈中國神仙信仰的形成與談仙文學〉,李威熊,中華文化復興月刊,
第16卷第3期,1983年3月。
〈秦漢時代濱海地區的方士文化〉,盧雲,復旦學報(社會科學
版),1988年第6期。
〈中國先秦鬼神崇拜的演進大勢〉,田兆元,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
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5期。
〈論中國古代文化從鬼神崇拜向人文精神的轉化〉,趙林,中州學
刊,1995年第4期。
〈試析殷人的祭日習俗及文化傳承功能〉,陳智勇,殷都學刊,1996
年第3期。
參、學位論文(依年代先後排列)
《楚辭神話之分類及其相關神話研究》,宣釘奎,國立臺灣大學中文
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6月。
《楚辭三九暨後世以九名篇擬作之研探》,高師秋鳯,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5月。
《天問研究》,高師秋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1年5月。
《屈原與楚文化》,黃碧璉,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199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