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夙岑
論文名稱: 碧綠縣原住民地區公立幼稚園教師對於地方本位教育之觀點
指導教授: 簡淑真
Chien, Shu-Ch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2
中文關鍵詞: 原住民教育幼稚園教師地方本位教育教師觀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07下載:2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之目的為探究碧綠縣原住民地區公立幼稚園教師對於地方本位教育之觀點,以碧綠縣原住民地區公立幼稚園十一位教師為研究對象,採用質性研究方法,透過兩階段問卷及個別訪談的方式,進行研究。本研究的發現如下:
    壹、 對地方本位教育之觀點
    一、十一位教師在性別、族群、年齡、聘任方式與至原住民區服務年資上,未有明顯的差異性,教學目標傾向關注在認同與傳承泰雅族群文化方面。
    二、十一位教師在族群、年齡、聘任方式與至原住民區服務年資上,未有明顯的差異性,課程內容傾向關注在泰雅語學習方面。。
    三、十一位教師在族群與年齡上未有明顯差異,教學方法傾向關注在實地參訪與邀請耆老分享方面。但在性別、聘任方式與至原住民區服務年資上則有所不同。性別上有所異同,相同之處在於男女教師在教學上傾向以講述法為主,相異之處在於親子活動僅由女教師提出。聘任方式上,實地參訪以代課教師居多,親子活動則全由正式教師提出。原住民區服務年資上,1~2年內與5~6年內教師最為多元化,2~4年內教師最為單一性與少樣性,最高服務年資8年之教師居中。
    四、評量內容多著重在對泰雅文化的認識與聽說泰雅語的能力上。十一位教師在性別、族群與聘任方式上,差異性不大,評量方式傾向以純粹觀察法與操作表現評量進行。但在年齡與至原住民地區服務年資呈現差異性,年齡層最高與在原住民地區任教年資最久的教師,以「未做紀錄地觀察幼兒」作為唯一評量方式。
    貳、十一位教師皆有實施意願,僅三位教師表願意實際運用在教學現場上。
    參、十一位教師在族群、年齡與至原住民區服務年資上,無明顯差異性,最需要「人員的協助」。在性別與聘任方式上呈現不同,性別上,女教師則傾向在「人員的需求」,男教師傾向在「行政的協助」和「課程的規劃」。聘任方式,正式教師較注重「課程的規劃」,代課教師則傾向「行政的協助」,。
    肆、影響教師觀點因素:十一位教師分別受到不同因素的影響,以職場教學經驗為最大因素。
    最後綜合研究發現,研究者針對幾項要點進行討論,並分別針對教師、學校、師資培育機構、教育行政單位及後繼研究者提出建議。

    第一章 緒論 ……………………………………………………………1 第ㄧ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5 第三節 研究問題………………………………………………………6 第四節 名詞釋義………………………………………………………6 第五節 研究限制………………………………………………………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ㄧ節 地方本位教育 ………………………………………9 第二節 教師觀點 …………………………………………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1 第一節 本研究所選取之方法 …………………………………… 41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場域 ………………………………………… 43 第三節 研究者背景與角色 ……………………………………… 46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48 第五節 研究資料之可信賴性 ……………………………………53 第六節 研究倫理 …………………………………………………5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5 第一節 對地方本位教育之觀點 ……………………………………55 第二節 教師實施地方本位教育的限制與意願 ……………………91 第三節 教師實施的需求與協助 ……………………………………99 第四節 影響教師觀點之因素………………………………………10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5 第一節 結論 ………………………………………………………115 第二節 建議 ………………………………………………………120 第三節 未來研究之建議 …………………………………………123 參考書目 ………………………………………………………………124 圖   次 圖 3-1 研究程序圖………………………………………………42 表   次 表 2-1 教師觀點相關研究 ………………………………………36 表 3-1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與班及幼兒族群資料表 ……………44 表 3-2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分析表 ………………………………45 表 3-3 訪談資料一覽表 ………………………………………50 表 4-1 教師對地方本位教育之教學目標觀點分析表 …………57 表 4-2 教師對地方本位教育之課程內容觀點分析表 …………63 表 4-3 教師對地方本位教育之教學方法觀點分析表 …………70 表 4-4 教師對地方本位教育之評量內容觀點分析表 …………81 表 4-5 教師對地方本位教育之評量方式觀點分析表 …………83 表 4-6 教師願意實施地方本位教育之因素分析表 ……………92 表 4-7 教師對地方本位教育之實施限制原因分析表 …………93 表 4-8 教師對地方本位教育之需求與協助分析表……………100 附   錄 附錄一 碧綠縣原住民地區公立幼稚園教師對於地方本位教育之觀點 第一階段問卷 ……………………………………………133 附錄二 碧綠縣原住民地區公立幼稚園教師對於地方本位教育之觀點 第一階段問卷 ……………………………………………136 附錄三 地方本位教育簡介 ………………………………………139 附錄四 碧綠縣原住民地區公立幼稚園教師對於地方本位教育之觀點 訪談綱要 …………………………………………………140 附錄五 參與同意書 ………………………………………………141 附錄六 碧綠縣原住民地區公立幼稚園教師現階段教學情形統計表 ………………………………………………………………142 附錄七 碧綠縣原住民地區公立幼稚園教師實施地方本位教育之意願情 形分析表 ………………………………………………………143 附錄八 碧綠縣原住民地區公立幼稚園教師研習原住民或多元文化分析 表………………………………………………………………144 附錄九 碧綠縣原住民地區公立幼稚園教師對原住民地區幼兒教育的期 望與建議………………………………………………………145 附錄十 碧綠縣原住民地區公立幼稚園教師對地方本位教師之觀點整理 表 ………………………………………………………………146 附錄十一 碧綠縣原住民地區公立幼稚園教師對地方本位教育實施限制、 期望與協助之整理表…………………………………………150

    一、中文部分
    方吉正(1998)。教師信念研究之回顧與整合-六種研究取向。教育資料與研究,20,36-44。
    朱苑瑜(2001)。國中實習教師之教師信念改變與其影響因素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成虹飛、黃志順(1999)。從教師成長看課程改革的意義。應用心理研究,1 , 68-97 。
    吳俊憲(2005)。鄉土乎?本土乎?全球乎?--理解臺灣本土教育的意涵。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誌,18,93-121。
    吳珮瓏(2004)。幼稚園教學信念及其轉變因素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吳雅惠(2000)。教師多元文化教學信念與其運作課程之個案研究。國立花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何郁玟(2001)。芭蕾教師教學信念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李 瑛(2000)。各國原住民教育發展趨勢之分析。載於張建成主編:多元文化教育:我們的課題與別人的經驗。台北:師大書苑。
    李 暉(2006)。區塊研究-部落有教室,教室在部落—從地方本位之觀點參與花蓮地區原住民族國小自然科教師之專業發展與教學。國科會研究專案計畫(計畫編號:NCS96-2522-S-026-005-MY3)。花蓮市: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李雯佩(2005)。幼稚園教師教學信念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李毓青、楊志強(2000)。教師信念之研究:以普通大學幼教學程學生為例。台中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年刊,12,113-140 。
    李瑜霏(2004)。國民小學教師之建構式教學信念及教學行為之研究:以數學科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縣。
    林千惠(2005)。幼稚園教學評量之探討。2009年4月22日,取自http://www.ece.moe.edu.tw/preschool/28th/e_covers/ec_content.
    林正彬(2003)。國小教師教學信念在生涯歷程中的轉變分析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縣。
    林清財(1990)。我國國民小學教師教育信念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淑莉(2007)。學前教師多元文化教學信念與實踐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林麗君(2007)。地方本位教育課程設計之探討-以泰雅民族植物為例。國立
    花蓮教育大學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市。
    威廉‧古德溫、蘿拉‧古德溫(2003)。幼教研究法。(賈芸棣譯)。台北縣:桂冠。(原著出版年:1996年)
    紀惠英、劉錫麒 ( 2000 ) 。 泰雅族兒童的學習世界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學報, 10,65-100
    洪玉真(2001)。一位幼稚園教師的教師信念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未出版,嘉義。
    洪志成、蘇冠榮(2003)。從個案教師內在信念展望教師接納新知的契機。新竹師院學報,17,531-372。
    孫敏芝(1995)。國民小學教師對班級常規觀點之質化研究。屏東師院學報,8,44-69。
    翁崑泉(2002)。國小教師社會科教學信念之研究-以二位低年級教師為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張霄亭(2004)。教學原理。台北縣蘆洲市:空大。
    張琦琪(2000)。推動原住民社區本位教育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市。
    張雅筑(2004)。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知覺之關係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張學謙(2002)。Aotearoa/紐西蘭的語言規劃。刊於施正鋒(主編)各國語言政策學術研討會-多元文化與族群平等(151-197頁)。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張耀宗(2006)。學習、文化與原住民知識。彰化師大教育學報,9,171-188。
    馮琇雯(2002)。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許育典(2002)。文化國、文化差異與原住民教育權。收錄於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原住民教育中心主編,九十一學年度原住民教育學術論文集刊,屏東縣: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許添明、張琦琪(2002)。原住民學校推動社區本位教育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48(4),103-134。
    郭靜一(2006)。幼稚園教師運用圖畫書發展教學活動歷程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郭李宗文(2007)。台灣原住民幼兒教育的重要議題—以毛利幼兒教育為參考的討論。2008年6月02日,取自http://www. open.nat.gov.tw/OpenFront
    /report/show_file
    陳枝烈(1998)。原住民地區學前教育現況之調查研究。台北市: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陳火城(2004)。高雄市國小教師數學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陳向明(2004)。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台北市:洪業。
    陳美如(2002)。多元文化課程的光與影:三位任教於布農部落教師的體驗。 收錄於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原住民教育中心主編,九十一學年度原住民教 育學術論文集刊,屏東縣: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陳淑敏、張玉倫(2004)。幼兒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探究。屏東師院學報,21,1-36。
    陳淑琴(2007)。幼兒教師主題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1(2),27-52。
    陳淑琦(1996)。幼兒教育課程設計。台北市:心理。
    陳婷芳(1995)。幼稚園教師教育信念與教學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雅珠(2007)。 達悟學生學習問題探究--蘭嶼教師的觀點。國立臺東大學碩士論文,台東市。
    陳誠文(2002)。國中生活科技科實習教師教學信念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陳寶玲(1998)。國小教師的多元文化教育觀點之研究─從族群關係面向探討。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陳錫川(2006)。國小教師處理學生不當行為策略與觀點之個案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
    徐玉浩(2007)。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多元文化教學信念與多元文化教學效能感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台北市。
    曾亮榮(2007)。從地方本位課程探究國小原住民學童自然科學習之研究。
    國立花蓮師範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市。
    湯仁燕(1993)。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湯仁燕(1998)。原住民教育發展的困境與突破。中等教育,43(3),85-93。
    黃光雄(1995)。教學原理。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瑞琴(2001)。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心理。
    黃儒傑(2003)。國小初任教師教學信念及其有效教學表現之研究。教育研究期刊,49(1),171-197。
    傅麗玉(1999)。從世界觀探討臺灣原住民中小學科學教育。科學教育學刊,7
    (1), 71-90。
    傅麗玉(2003)。誰的生活經驗?九年一貫課程「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原住民生活經驗教材探討。原住民教育季刊,38, 5-26。
    蔡文山(2006)。現階段臺灣原住民學生之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探討之研究。國立編譯館期刊,34(3),21-34。
    劉姵蓁(2004)。幼稚園教師教育信念之研究-以一位男性教師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曜源(2001)。國小美勞科教師教學信念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鄭志德 (2008)。初任幼兒教師教學信念及其實踐之個案研究。私立樹德 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縣。
    謝敏鈴(2002)。台灣偏遠地區教育發展─從基層教師的觀點談起。 國立
    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台北市。
    蕭 強(2004)。多元文化教育與課程。教育趨勢報導,2,16-32。
    鍾任琴(1996)。國小實習教師教育專業信念及專業踐行之研究。國立嘉義師院學報,10,147-184。
    藍雪瑛(1995)。我國國民中學國文教師教學信念及形成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顏瓊芬(2007)。部落有教室,教室在部落,參與原住民族數理教師實踐地 方本位課程之研究。國科會研究專案計畫(計畫編號:95WFD2300002)。 台中縣:私立靜宜大學生態學系。
    顏瓊芬、林妙徽、李暉、蕭戎(2006)。回歸地方的國際趨勢--原住民科學
    教育的地方本位(Place-Based education)觀點。收錄於國立暨南大學主編,九十五學年度原住民教育學術論文集刊,南投縣:國立暨南大學。
    簡楚瑛(2005)。教師教學觀點研究工具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2009年5月15日,取自http://www.ied.edu.hk/ece/aca_staff/kcy/kcy_pr_1.html
    簡淑真、熊召弟、段慧瑩、陳淑芳、林妙徽(2007)。部落有教室,教室在部落--參與北部地區原住民族幼兒教師建構與實踐地方本位科學課程之合作教學研究。國科會研究專案計畫(計畫編號:NSC 95-2522-S-003
    -020-MY3),未出版。
    譚光鼎(1996)。文化差異探討師範教育之課程規劃(二)。載於蔡中涵(主編),原住民現代社會適應(一)(281-315頁)。台北市:教育廣播電台。
    譚光鼎(2002)。臺灣原住民教育—從廢墟到重建。台北市:師大書苑。
    譚光鼎、林明芳(2002)。原住民學童學習式態的特質。教育研究集刊, 48(2),233-261。
    蘇船利(2006)。教室內的原漢文化差異。師友月刊,470,36-39。

    二、西文部分

    Adler,S. (1984).A field study of selected student teacher perspectives toward sociall.
    Theory and Research in SocA1l Education,7(1), 13-30.
    Bauch, P. A.(1984). The impact of teachers’ instructional beliefs on their teaching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and practic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A1tion, New Orlean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52954)
    Bennett,C.,& Spalding,E.(1992).Teaching the socA1l studies:Multiple approaches
    for multiple perspectives.Theory and Research in SocA1l Education,20(3), 263
    -292.
    Brog,M.(2001).Teachers’beliefs.ELT Journal Volume,55(2),186-188.
    Banks,J.A.(2004).Multicultural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goals. In J.A.
    Banks &C.A.M. Banks(Eds.),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 and perspecti-
    ves(5th ed.)(pp.26).Boston: Allyn and Bacon.
    Baker, M.,& Knapp, C.(2005). SpecA1l focus on place-based education. The Jou-
    rnal of ExperientA1l Education,27(3),265-266.
    Bartholomaeus,P.(2006).Some rural examples of place-based education. Intern-
    ational Education Journal,7(4), 480-489.
    Cheng,J.C.(鄭瑞菁)(1998).A Comparative Study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
    Beliefs about Education. 屏東師院學報,11,313-340。
    Chin, J. (2001).All of a place:Connecting School,Youth AND Community.2007年
    12月10日,取自http://www.charityadvantage.com/
    Gruenewald, D.A.(2003).The Best of Both Worlds: A Critical Pedagogy of Pl-
    ace.Educational Researcher,32(4),3-12.
    Gay, G.(2004). Education equality for students of color. In J.A. Banks &C.A.M.
    Banks(Eds.),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 and perspectives(5th ed.)(pp.228).Boston: Allyn and Bacon.
    Johnston,M.(1990).Teachers’ backgrounds and beliefs:influences on learning to te-
    ach in the socA1l studies. Theory and Research in SocA1l Education,18(3), 207-
    233.
    Knapp C.(2005).The ”I-Thou” relationship, place-based education,and Aldo Leop-
    old. The Journal of ExperientA1l Education, 27(3), 277-285
    Loschert, K. (2002). It has everything to do with them. NEA Today, 20(7),24-25.
    Loveland,E.(2003).Achieving academic goals through placep-based learning
    :Students in five state show how to do it.Rural Roots,4(1),6-11.(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73969)
    Northwestern Michigan College. (2005). Findings and recommendations to the
    great lakes fishery trust about integrating place-based educati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school-community partnerships. Retrieved November 10,
    2005, from http://www.peecworks.org—S0080E916
    Nespor,J.(1987).The role of beliefs in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Journal of Curric-
    ulum Studies19(4), 317-328.
    O’Loughlin, M.(1989).The influence of teachers’ beliefs about knowledge,teaching and learning on their pedagogy:A constructivist reconceptualization and research agenda for teacher education.(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39679.)
    Powers, A. L.(2004).An evaluation of four place-based education programs.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5(4), 17-32.
    Ross,W.(1987).Teacher perspective development:A study of preservice socA1l st-
    udies teachers. Theory and Research in SocA1l Education,15(4), 225-243.
    Reyhner, J. (1992). Reparing Teachers To Support American IndA1n and Alaska Native Student Success and Cultural Heritag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59990.)
    Roehrig,G.H. & Kruse,R.A. (2005)..The Role Of Tecahers’beliefs and Knowledge
    in the Adoption of a Reform-based Curriculum.School Sicence and Mathematics,105(8),412-421.
    Rosenthal.J.(2008). Place-Based Education Research and Studies.2008年6月2日,取自http://www.promiseofplace.org/resources_curriculum /documents
    /Rosenthal2008PBEAnnotatedBA2liography.pdf
    Smith, G. A.(2002a).Going Local. Educational Leadership,60(1)30-33.
    Smith, G. A.(2002b).Place-based education: Learning to be where we are. Phi De-
    lta Kappan, 83(8), 584-594.
    Woodhouse, J. L., & Knapp, C. E. (2000). Place-based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Outdoor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pproach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448012).
    Yang,N.D.(2000).Teachers’Belisfs about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A Cross-clutural Comparis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468309).
    Yager,R.(2003).Place-Based Education:What Rural School Need to Stimulate
    Real Learning.Rural School and Community Trus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473969).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