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潘佳華
Pan Chia-hua
論文名稱: 社區大學女性學員電腦學習歷程之研究
指導教授: 陳雪雲
Chen, Sheue-Yu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4
中文關鍵詞: 女性主義認識論女性主義教育學女性學習者女性學習社區大學電腦學習質化研究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94下載: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瞭解(1)女性參與電腦學習的動機,及其所遭遇的問題和因應策略。(2)女性學員如何認知和學習電腦課程,其間自我轉化情形為何?(3)女性的認知方式與其社會位置(教育程度高低、工作狀態、家庭形態等)之間的關係為何?。
    本研究從女性經驗出發,將關注的焦點回歸到學習者主體,瞭解女性如何看待自己的學習經驗,重視其經驗對其學習及自我實踐的影響,期許能瞭解本土不同社會脈絡女性的認知方式,提供給成人教育者共同建構出適於女性心智發展的學習環境,有助於彌補過去女性學習研究忽略其主觀經驗感受,以及她們之間的差異所反映的社會文化脈絡問題。並希望藉由本研究瞭解本土女性的經驗學習及其自我實踐之動態關係,嘗試讓女性藉由發聲,認知自我的社會位置,反思其位置限制性,提昇意識覺醒,恢復其主體性。
    本研究運用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法,並進行訪談內容資料的整理、比較與分析。從認識論的觀點探討社區大學女性學員的學習經驗與自我實踐之關係。研究結果發現從學習形態與社會位置性來看,WWK所分類的五種不同認知方式可能會在同一個人的身上出現。WWK的認知方式,對三位受訪者而言,可說是面對不同情境所採用的認識策略。研究者認為不僅認知的方式反映個人的社會位置,而且個人會因為其所處的情境脈絡,覺知當下的權力關係,而採用不同的認知策略。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分析,提出研究建議,希望將女性學員的學習經驗提供給社區大學等社會教育機構的電腦課程,作為設計課程及規劃學習資源等,幫助女性發聲之參考。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及重要性‧‧‧‧‧‧‧‧‧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女性認知方式‧‧‧‧‧‧‧‧‧‧‧‧ 9 壹、 Belenky等人的女性認知方式‧‧‧‧‧ 10 貳、 Baxter Magolda的實徵研究‧‧‧‧‧‧ 13 參、 連結與女性學習‧‧‧‧‧‧‧‧‧‧ 17 第二節 女性主義教育學‧‧‧‧‧‧‧‧‧‧ 21 壹、 女性主義教育學模式‧‧‧‧‧‧‧‧ 21 貳、 女性自我認同與學習‧‧‧‧‧‧‧‧ 25 參、 女性學習與發聲‧‧‧‧‧‧‧‧‧‧ 29 第三節 性別與科技‧‧‧‧‧‧‧‧‧‧‧‧ 34 壹、 女性主義與科技‧‧‧‧‧‧‧‧‧‧ 34 貳、 性別與電腦學習‧‧‧‧‧‧‧‧‧‧ 36 參、 小結‧‧‧‧‧‧‧‧‧‧‧‧‧‧‧ 3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3 第一節 女性主義方法論‧‧‧‧‧‧‧‧‧‧ 4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5 壹、 研究對象的選擇‧‧‧‧‧‧‧‧‧‧ 45 貳、 研究個案介紹‧‧‧‧‧‧‧‧‧‧‧ 47 第三節 資料分析與收集‧‧‧‧‧‧‧‧‧‧ 50 壹、 資料收集方法‧‧‧‧‧‧‧‧‧‧‧ 50 貳、 資料整理與分析‧‧‧‧‧‧‧‧‧‧ 54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 57 第一節 秀華的學習經驗‧‧‧‧‧‧‧‧‧‧ 57 第二節 芳雲的學習經驗‧‧‧‧‧‧‧‧‧‧ 80 第三節 美霞的學習經驗‧‧‧‧‧‧‧‧‧‧ 10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7 第一節 論述女性學員自我與學習型態‧‧‧‧ 127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37 第三節 研究省思‧‧‧‧‧‧‧‧‧‧‧‧‧ 144 參考書目 ‧‧‧‧‧‧‧‧‧‧‧‧‧‧‧‧‧‧‧‧‧‧ 146 中文部分 ‧‧‧‧‧‧‧‧‧‧‧‧‧‧‧‧‧ 146 英文部分 ‧‧‧‧‧‧‧‧‧‧‧‧‧‧‧‧‧ 152 附錄 ‧‧‧‧‧‧‧‧‧‧‧‧‧‧‧‧‧‧‧‧‧‧ 154 附錄一 觀察訪談時間記錄表‧‧‧‧‧‧‧‧ 154 附錄二 訪談大綱‧‧‧‧‧‧‧‧‧‧‧‧‧ 155 附錄三 電腦班課程大綱‧‧‧‧‧‧‧‧‧‧‧ 157 附錄四 電腦班教學講義摘錄‧‧‧‧‧‧‧‧ 160

    參考書目
    壹、中文文獻
    AAUW科技、性別暨教師培育委員會(2002)。電腦美眉誕生術:新科技時代♀教學法(Tech-Savvy: educating girls in new computer age)。(林君美譯)。台北市:女書文化。
    Belenky, M. F., Clinchy, B., Goldberger, N. & Tarule, J. M.(1995)。對抗生命衝擊的女人:女性自我、聲音與心智的發展(Women’s ways of knowing)(蔡美玲譯)。台北市:遠流。(原作1986年出版)
    Giddens, A.(2002)。現代性與自我認同:晚期現代的自我與社會。(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self and society)(趙旭東、方文譯)。台北市:左岸。(原作1991年出版)
    Gilligan, C.(1999)。1993年版致讀者。在不同的聲音:心理學理論與婦女發展(In a different voice)(肖巍譯)(頁11-32)。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原作1982年出版)
    Gilligan, C.(1999)。不同的聲音:心理學理論與婦女發展(In a different voice)(肖巍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原作1982年出版)
    Maxwell, J. A.(2001)。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 : an interactive approach)(高熏芳等譯)。台北市:心理。(原作1996年出版)
    Noddings, N. (2000)。女性主義、哲學、教育。在教育哲學(Philosophy of education)(曾漢塘等譯)(第10章,頁354-392)。台北市 : 弘智文化。(原作1999年出版)
    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編(2000)。質的研究方法。高雄:復文。
    方念萱(2001)。資訊社會的女性與研究。當代,172:68-75。
    王淑惠(1998)。婦女與學習—以台北市社區婦女人才訓練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
    王雅各(1996)。婦女研究對社會學的影響。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4:201-239。
    卯靜儒(2003)。重構女性教師的「主體性」研究:女性主義研究觀點的探索。本文發表於「教育研究方法論:觀點與方法」學術研討會。2003年4月19日至20日。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八十九學年度第二學期入學與選課手冊。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http://tcu.taconet.com.tw/course/892/livelihood/892642.htm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2000)。台北市八十八學年度社區大學評鑑報告。未出版。
    伍振鷟(1998)。教育哲學。台北:師大書苑。
    朱雅琪(2000)。國中女性教師認識論及其教育實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
    吳玉鈴(2000)。婦女教育與經驗學習的運用。社教雙月刊,95:29-33。
    吳玉鈴(2001)。女性主義認識論與婦女學習。社會教育學刊,30:1-24。
    吳明隆(1998)。電腦焦慮、電腦態度之性別差異成因的探究與因應。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簡訊,8705期:36-45。
    吳雅玲(2000)。女性主義教育學及其對教育之啟示。教育研究,8期:227-238。
    吳慎慎(1989)。台北市婦女團體成員參與動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
    吳慎慎(2001)。連結與婦女學習探討。社會教育學刊,30:81-116。
    李文伶(1980)。我國已婚婦女對職業進修教育之需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
    肖巍(2000)。女性主義倫理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邢小萍(1994)。成年婦女參與繼續教育活動及其家庭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
    阮小芳(2001)。社區大學與婦女學習。2001年第六屆全國婦女國是會議。上網日期:90年10月23日。網址:http://taiwan.yam.org.tw/women.web/papers.htm#edu
    林宇玲(2002)。網路與性別。台北:華之鳳科技有限公司。
    林明地(2000)。質的研究實例舉隅:校長領導的參與觀察。在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51-91)。高雄:復文。
    林詠慧(2001)。由破而立?--中年女性參與成長課程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2001)。出自於2001全國社區大學教師研習會新竹第三場手冊:婦女/性別、電腦與網路、民間文化藝術。2001/12/14-15。http://www.bamboo.hc.edu.tw/twcu/teacherws2001/xinzhu/index.html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
    胡妙花(1999)。從認識論探討參與學習成人智力發展之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
    張如慧(2001)。性別、科技與教育:女性主義觀點的分析。教育資料與研究,42:64-69。
    張文(2000)。文山社區大學性別意識課程介紹—專訪成令方教授與陳惠馨教授。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1:112-115。
    陳佳駿、葛皇濱(2001)。1999-2001年全國社區大學電腦課程研究分析報告。出自於2001全國社區大學教師研習會新竹第三場手冊:婦女/性別、電腦與網路、民間文化藝術。研習會日期:2001/12/14-15。http://www.bamboo.hc.edu.tw/twcu/teacherws2001/xinzhu/paper/twcucomp/analysis/index.html
    陳雪雲(1997)。女性與通俗文化。社會教育學刊,26:87-105。
    陳雪雲(2000)。經驗、自我與學習。社會教育學刊,29:57-91。
    陳雪雲(2001)。自我認識與婦女學習。社會教育學刊,30:47-80。
    游美惠(2003)。從方法論的要求到女性主義方法論的追求:檢視教育研究期刊中的性別論述。本文發表於「教育研究方法論:觀點與方法」學術研討會。2003年4月19日至20日。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馮燕(1992)。我國婦女教育的學習需求。在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婦女教育(頁79-122)。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心珍(1995)。嘉義市老年婦女的自我概念對其生活滿意度及參與學習意願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
    黃玉幸(1995)。家庭主婦參與非正規成人教育的動機與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黃光國(2000)。胡塞爾的現象學。社會科學的理路(頁334-339)。台北市:心理。
    黃明月(2002)。婦女學習特性分析。社教雙月刊,107期:32-40。
    黃武雄(1998)。我們要辦什麼樣的社區大學:兼地方政府設置社區大學計畫通案。台北市文山區社區大學入學與選課手冊。
    黃富順(2000)。成人的經驗學習。在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成人學習革命(頁1-30)。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富順主編(2002)。成人學習。台北:五南。
    黃馨慧(1987)。台北市婦女家庭生活教育學習需求之研究。家政教育。10(4):12-24。
    楊叔卿(1998)。電腦資訊教育與性別差異之研究。視聽教育,236:22-31。
    楊幸真(2000)。女性主義的教室。本文發表於「千禧年全國兩性平等教育學術研討會」,2000年10月19日至20日,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
    楊純青(1990)。台北地區職業婦女生活型態與學習需求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
    劉子利(1996)。原住民婦女教育活動設計模式的建構及其運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
    劉淑芬(2001)。蘆荻社大「女性成長與婚姻」『女人出頭天』課群介紹。本文發表於「第三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社區大學從普及到深化」,2001年4月15日,宜蘭:國立宜蘭高級中學。
    劉霓(2001)。西方女性學:起源、內涵與發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潘慧玲(1999)。教育學發展的女性主義觀點:女性主義教育學初探。本文發表於「教育科學:國際化或本土化」國際學術研討會,1999年6月12日,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
    蔡傳暉(2000)。社區大學的教學與課程規劃。載於玄奘人文社會學院成人及社區教育學系主編:大學發展與社區參與。高雄:高雄復文。
    蔡傳暉、顧忠華、黃武雄主持(1999)。台北市設置社區大學規劃研究暨試辦計畫:課程架構與修業制度之規劃研究報告(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委託研究報告)。台北:財團法人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謝小芩、王雅各(2000)。經驗、發聲與性別政治:通識教育中的女性主義教學。通識教育季刊,7(2、3):47-76。
    謝寶媛編著(2001)。APA Style完全上手指南。台北市:文華圖書管理。
    魏惠娟(1999)。近年來我國婦女研究之省思。成人教育,52,2-14。
    蘇秀玉(1988)。台北市成年婦女學習需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
    貳、西文文獻
    Baxter Magolda, M. B. (1999). Creating contexts for learning and self-authorship:constructive-developmental pedagogy. Vanderbilt University Press.
    Baxter Magolda, M. B. (2001). Making their own way:Narratives for transforming higher education to promote self-development. Sterling, Virginia:Styleus.
    Belenky, M. F. and Stanton, A. V. (2000). `Inequality, development and connected knowing'in J. Mezirow et al. Learning as transformation: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 theory in progress, 71-102.
    Flannery, Daniele D. (2000a). Identity and self-esteem. In Hayes, E. & Flannery, D. (eds.) Women as learners: the significance of gender in adult learning. (pp.53-78).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Flannery, Daniele D. (2000b). Connection. In Hayes, E. & Flannery, D. (eds.) Women as learners: the significance of gender in adult learning. (pp.111-137).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Goldberger. N., Tarule, J. M., Clinchy, B. M. (1996). Knowledge, difference and power. New York : Basic Books.
    Hayes, E. (2000a). Social contexts. In Hayes, E. & Flannery, D. (eds.) Women as learners: the significance of gender in adult learning. (pp.23-52).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Hayes, E. (2000b). Voice. In Hayes, E. & Flannery, D. (eds.) Women as learners: the significance of gender in adult learning. (pp.79-109).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Hayes, E. (2000c). Creating knowledge about women’s learning. In Hayes, E. & Flannery, D. (eds.) Women as learners: the significance of gender in adult learning. (pp.217-246).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Jarvis, P., Holford, J., & Griffin, C. (1998).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learning. London: Kogan Page.
    Merriam, S. B. & Caffarella, R. S. (1991). Learning in adulthood.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Merriam, S. B. & Caffarella, R. S. (1999). Learning in adulthood: A Comprehensuve Guide(2nd ed.).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eters, M. (1999). Editorial.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 31(1), 5-7.
    Ramazanoglu, C. & Holland J.(2003). Feminist methodology: Challenges and choices. London: Sage.
    Ross-Gordon, J. M. (1999). Gender development and gendered adult development. In Clark, M. C., Caffarella, R. S.(Eds.)An update on adult development theory: new ways of thinking about life cours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talker, J. (1996).`Women and adult education: rethinking andocentric research'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 46(2): 98-113.
    Stanton, A. (1996). Reconfiguring teaching knowing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 In Goldberger, N., Tarule J. M., Clinchy, B. M. (Eds.) Knowledge, difference and power. New York: Basic Books.
    Tisdell, E. J. (1998). `Post structural feminist pedagogies: The 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of feminist emancipatory adult learning'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 48 (3): 139-156.
    Tisdell, E. J. (2000). Feminist pedagogies. In Hayes, E. & Flannery, D. (eds.). Women as learners: the significance of gender in adult learning.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Usher, R., Bryant, I., & Johnston, R. (1997). Adult education and the postmodern challenge : Learning beyond the limits. New York and London: Roultedg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