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彭佩琪 |
---|---|
論文名稱: |
國民黨政府在美僑社的僑務工作(1949-1960) |
指導教授: | 王秀惠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6 |
中文關鍵詞: | 僑務工作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17 下載:1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探討在冷戰的背景下,以國民黨政府和美國華人的兩種不同角度看僑務工作和反共宣傳。文中觀察國民黨政府在美僑社所扮演的角色,保僑工作與反共宣傳的效果,以及僑務和外交的關係。
除了第一章緒論與第六章結論外,論文分成四章。第二章為背景章:介紹二次大戰結束後的中美關係、冷戰下美國國內的反共氣氛,以及在台灣的國民黨政府如何因應冷戰氛圍而實施僑務政策和海外工作。
第三章分析美國華人成立的反共組織。1950年代,華人組成「華僑反共救國總會」、「華僑聯合救國總會」、「全美華人福利總會」等反共組織。這些反共組織,是呼應美國國內的反共風潮而起,一方面表達華人反共訴求,另一方面也表示對國民黨政府的支持。國民黨政府和這些反共僑團保持連繫,運用其力量在僑居地作「國民外交」或反共宣傳。
第四章探討黨報在僑社的宣傳與影響。海外黨報是國民黨政府爭取華人支持的良好管道,但僑社有許多不同立場的僑報,欲圖表達自身的想法並反駁政府的宣傳文章。當政府宣傳越多,更顯現出僑社的分裂。美國華人厭煩長期的宣傳戰,將希望轉向融入美國。不過,支持國民黨政府的華人接受宣傳後,也給了國民黨政府及時幫助。
第五章論述保僑工作之為難。保僑是僑務工作的一環,國民黨政府推動此項工作時,常和外交發生複雜連結。雖然中美同屬民主陣營,但國民黨政府在保僑工作上有其困難之處。國民黨政府一方面不希望開啟華僑被驅撥至台的先例,另一方面又要和美國維持外交上的友誼關係,而需在遣僑問題上有所退讓。如何拿捏得宜,成為國民黨政府的一大考驗。
本文結論方面,提出以下論述。有關國民黨政府在美國僑社中所扮演的角色,不是完全隨心所欲。國民黨在僑社的活動,大多是由僑社具有黨員身份的僑領辦理。要評估國民黨政府的影響力,須瞭解宣傳指令和實際辦理情形是否有落差,才能評估成效。這個問題仍有討論的空間。只能說冷戰的氣氛,使國民黨在美推動反共活動更為容易。
然而,這段時期,台灣和美國都是以各自國家的安全和利益為最高原則。當遣僑和外交有所衝突時,外交成為優先考慮的條件。國民黨政府一方面要面對美國的壓力,另一方面受到美國華人的責難,有其兩難之處。反共雖然是國民黨政府和美國的共同訴求,但反共宣傳在1950年初期只發揮有限的效用,無法完全去除美國社會對華人可能連結中共的疑慮。另外,華人的反共活動受到國際氣氛和美國的左右,轉為在地化,顯現華人受到僑居國的影響比母國更大。
國民黨政府利用反共宣傳希望能得到美國華人的支持,並凝聚僑社。但反共訴求並未能促進僑社團結,反而使僑社分裂。各種報紙的言論加深不同立場華人的對立。有些華人對於這些紛爭感到厭倦,不再關心中國的政治問題,加上美國的移民限制逐漸開放,希望能修改移民法律,取得美國籍,融入美國社會,更顯示出其轉向在地化的趨勢。
一、中文部份
(一) 檔案
1. 中國國民黨黨史館藏特種檔案
檔號:特8/7.17 孟壽樁上吳鐵城報告,1945.2.6
檔號:特8/7.28 籌辦「美洲日報」意見書,1944.6.22
檔號:特8/7.43 孟壽樁致中央黨部吳鐵城代電,1944.6.27
檔號:特8/7.57 孟壽樁致軍委會何應欽電,1943.8.9
2. 中國國民黨黨史館藏會議檔
檔號:6.42/17.6 中改會第一五六次會議記錄,1951.6.18
檔號:7.3/650 七屆中常會第301至320次會議記錄,
1956.9.12-1956.12.5
檔號:7.3/651 七屆中常會第321至340次會議記錄,
1956.12.10-1957.2.27
檔號:7.3/652 七屆中常會第341至360次會議記錄,
1957.3.11-1957.5.22
檔號:7.3/653 七屆中常會第361至370次會議記錄,
1957.5.23-1957.8.7
檔號:7.3/654 七屆中常會第381至397次會議記錄,
1957.8.12-1957.10.7
檔號:8.3/489 八屆中常會第81至100次會議記錄,
1960.6.8-1960.7.20
檔號:8.3/495 八屆中常會第181至200次會議記錄,
1961.4.15-1961.5.24
3.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檔案
檔號:461 0079 《僑務雜卷》,1951.11.1-1955.9.1
檔號:462.6 0010 《美移民局擬送周家京來台;華僑問題政策》,
1955.4.1-1963.9.1
檔號:462.7 0001 《美國釋放服刑華僑前往匪區》,
1956.5.1-1963.1.1
檔號:706.1 022 《梁聲泰案》,1957.5
檔號:707.5 047 《海外宣傳工作會報》,1957.7.1-1968.11.30
檔號:818.11 0005 《周海通宣傳小組》,1955.4.1-1957.4.1
檔號:818.11 0009 《周海通記錄對匪鬥爭》,
1957.10.1-1958.7.1
檔號:818.11 0010 《周海通記錄對匪鬥爭》,
1957.12.1-1958.5.1
4. 國史館藏外交部檔案
檔號:172-3 0798 《僑務會議》,1952-1960
檔號:172-3 0802 《美國傳訊僑團》,1956
檔號:172-4 1390 《海外各地僑報》,1959
(二) 報紙
1. 《少年中國晨報》,1950-1954、1956、1957、1959年。
2. 《美洲日報》,1950-1952、1955、1958-1961年。
3. 《華僑日報》,1952-1953、1956-1957年。
4. 《太平洋週報》,1950、1953-1954、1956-1961年。
5. 《世界日報》,1952-1953、1956-1957年。
6. 《金山時報》,1969年。
(三) 官方出版刊物或機關內未出版刊物
1. 僑務委員會
《僑務會議實錄》,台北:僑務委員會,1953。
《僑務一年》,台北:僑務委員會,1957。
《僑務一年》,台北:海外出版社,1958。
李諤,〈同心一德,共謀福利─紀全美華僑代表大會〉,《僑務月報》
第57期,1957年3月。
韋應,〈全美華人福利總會第三屆代表大會之成就及展望〉,《僑務月
報》第105期,1961年5月。
劉伯驥,〈美國華僑報業發展史略〉,《僑務月報》第229期,1971
年9月。
劉伯驥,〈美國華僑報業發展史略〉,《僑務月報》第230期,1971
年10月。
2.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三組
《十年來的海外僑胞》,台北:海外出版社,1960。
《中國國民黨在海外(上篇):海外黨務發展史料初稿彙編》,台北,
中央委員會第三組,1961。
《中國國民黨在海外─各地黨部史料初稿彙編》,台北:中國國民黨
中央委員會第三組,1961。
《黨的僑民運動》,台北:中央委員會第三組,1960。
《黨在海外的奮鬥》,台北:海外出版社,1976。
向誠,《十二年來:華僑反共救國運動述要》,台北:海外出版社,
1961。
華僑志編纂委員會,《華僑志總志》,台北:海外出版社,1956。
鄭彥棻,《當前僑務講述綱要》,台北:中央委員會第三組,1957。
3. 華僑聯合救國總會
《四十四年的僑聯總會》,台北:華僑救國聯合總會臨時秘書處,
1956。
《四十七年的僑聯總會》,台北:華僑救國聯合總會秘書處,1958。
《四十八年的僑聯總會》,台北:華僑救國聯合總會秘書處,1960。
4. 其他
《立法院公報》,第十七會期第二期,1956年4月。
《政治類─僑務政策》,台北:陽明山莊,1953。
〈華僑動態〉,《僑情週報》,第233期,1957年11月。
(四) 期刊論文與專書
少年中國晨報編輯,《少年中國晨報五十週年紀念專刊》,三藩市:少
年中國晨報,1960。
于仁秋,《救國自救----紐約華僑衣館聯合會簡史,1933-1950’s》,香
港:三聯書店,2003。
王秀惠,〈「獎勵忠貞僑商」:冷戰前期台灣洋菇罐頭銷美與僑務互動〉,
《興大歷史學報》,17(2006.6),頁553-598。
孔華潤主編,《劍橋美國對外關係史(下)》,北京:新華書店,2003。
林正義,《一九五八年台海危機間美國對華政策》,台北:商務印書館,
1985。
林若雩,〈中華民國對東南亞的僑務政策〉,《中華民國之僑務政策》,
台北: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會,2000。
李光華,《美國華僑問題與我國僑政措施─美國少數民族移民問題比較
研究》,台北:華僑通訊社,1991。
李雲漢,《中國國民黨史述 第四編》,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
黨史委員會,1994。
李道緝,〈建構「新祖國」─鄭彥棻時期(民國39-47年的僑務工作),
《中央大學人文學報》,31(2007),頁181-208。
吳俊德,《中國國民黨在海外一百年》,台北:海外出版社, 1994。
吳劍雄,〈紐約中華公所研究〉,《華僑華人百科全書:總論卷》,北
京:新華書店,2005。
夏誠華,《民國以來的僑務與僑教研究》,新竹 : 玄奘大學海外華人硏
究中心,2005。
約翰˙梅森,《冷戰(The Cold War, 1945-1991)》,台北:麥田出版
社, 2001。
麥禮謙,《從華僑到華人—二十世紀美國華人社會發展史》,香港:三
聯書店,1992。
———,〈美國華人歷史與社會的研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發展〉,《華
僑華人歷史研究》,2(1993),頁14-22。
孫碧奇、林霖,〈我國僑務工作與外交工作連繫配合之研究〉,《實踐
特刊》,520(1966.10),頁277-278。
陶文釗,《中美關係史 1949-1972》,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陳志奇,《戰後美國對華政策之蛻變》,台北:帕米爾書店,1981。
陳樹強,《三民主義僑務政策之實踐與評估》,台北:海華文教基金會,
1994。
陳兼、陳之宏譯,Melvyn P. Leffler著,〈冷戰是如何開始的〉,《冷戰
國際史研究Ⅱ》,北京:世界知識,2006。
陳靜瑜,《美國史》,台北:三民書局,2007。
華僑協會總會,《華僑名人傳》,台北:黎明文化出版公司,1984。
———,《華僑大辭典》,台北:華僑協會總會,2000。
《華僑華人百科全書‧新聞出版卷》,北京:新華書店,1999。
黃文山,〈旅美十九年來的國民外交工作與感想〉,《華僑問題論文集
(第十六輯)》,台北:海外出版社,1969。
張四德,《異鄉文化的接受與同化─一九四○至一九六○年之間美國華
僑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
———,〈認同感與輸誠忠心─論美國種族歧視下少數民族的處境〉,《西
洋史集刊》,2(1990.12),頁171-184。
———,《美國史》,台北:大安出版社,1997。
張淑雅,〈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簽訂:一九五○年代中美結盟過程之
探討〉,《歐美研究》,24:2(1994.6),頁51-99。
———,〈一九五○年代美國對台決策模式分析〉,《中央研究院近代
史研究所集刊》,40(2003.6),頁1-54。
劉伯驥,《美國華僑史續編》,台北:黎明文化出版公司,1981。
曾虛白,《中國新聞史》,台北:政大新聞研究所,1966。
馮愛群,《華僑報業史》,台北:學生書局,1967。
馮成榮,《鄭彥棻傳》,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
楊建成,《中國國民黨海外工作的理論與實踐(1924-1991)》,台北:楊氏
台灣現代史資料出版屋,2001。
趙綺娜,〈美國親國民政府國會議員對杜魯門政府中國政策影響之評
估〉,《歐美研究》,21:3(1991.9),頁83-129。
———,〈外交部亞太司檔案的內容與利用:從一九五O年代台灣對東
南亞華僑(華人)政策談起〉,《中央研究院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
(1999.3),頁128-136。
趙小建,《重建家園:動盪的美國華人社會,1940-1965》,上海:復旦
大學出版社,2006。
德瑞克‧李波厄特著,郭學堂、潘忠岐、孫小林譯,《五十年傷痕(上):
美國的冷戰歷史觀與世界》,上海:三聯書店,2008。
鄭彥棻,《往事憶述》,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2。
薛化元,〈從反共救國會議到陽明山會談(1949-1961):對朝野互動的一個
考察〉,《法政學報》,7(1997.1),頁49-82。
蘇錫文主編,《鄭彥棻先生年譜》,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1。
鄺彼德,《新唐人街》,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
戴超武,《美國移民政策與亞洲移民》,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9。
(五) 學位論文
方俐懿,〈中美斷交後我國與中共對美國華僑政策與工作之研究〉,台
北:文化大學中美關係研究所,1989。
范雅梅,〈論1949年以後國民黨政權的僑務政策:從流亡政府、在地知
識與國際脈絡談起〉,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2005。
二、英文部分
(一) 檔案
館藏地:Ethnic Library, UC-Berkeley
1. Yuk Ow Papers
Ctn.17:24 Miscellaneous-Community 1955.
Ctn.17:25 Miscellaneous-Community 1956.
Ctn. 27:10 Chinese American Activities (2)。
Ctn. 27:41 Immigration Law 1950s to 1970s(1).
Ctn. 27:43 Immigration Law , 1950S to 1960S.
Ctn. 32:49 Documents-Activities of Chinatown
organization, 1950s to 1970s.
Ctn. 32:50 Anti-Communist League.
Ctn. 34:9 Kuomintang.
Ctn. 36:12 National Chinese Welfare Council.
2. Him Mark Lai Research Files
Ctn.70:20 KMT-TAIWAN –General 1952-1970.
Ctn.70:36 KMT-US Anti-Communist Committee for Free
China 1951-1999。
(二) 期刊論文與專書
Blum, Robert. Drawing the Line: The Origin of the American
Containment Policy in East Asia. New York: W. W. Norton
and Company, 1982.
Borg, Dorothy and Waldo Heinrichs eds. Uncertain Years:
Chinese- American Relation, 1947-1950.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0.
Chang, Iris. The Chinese in America . New York: Penguin
Group, 2003 .
Lai, Him-Mark. “Aftermath to Exclusion: The Confession
Program.”Becoming Chinese American: A History of
Communities and Institutions. Walnut Creek: Alta Mira,
2004.
Lo, Karl and H. M. Lai. Chinese Newspapers Published in
North America, 1854-1975. Washington D.C.: Center for
Chinese Research Materials 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 1977.
Ngai, Mae M. Impossible Subjects: Illegal Aliens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America.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4.
Tadashi, Aruga.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Cold War: The
Cold War Era in American History”in Yonosuke Ngai and
Akira Iriye eds. The Origin of Cold War in Asi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7.
Tong, Benson. The Chinese Americans. Boulder: University
Press of Colorado, 2003.
Tucker, Nancy Bernkopf. Patterns in the Dust: Chinese-
American Relations and the Recognition Controversy, 1949-
1950.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