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芝蓉
Chen, Chih-Jung
論文名稱: 「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中的女性角色
指導教授: 蔡錦堂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88
中文關鍵詞: 「臺灣博覽會」女性職員餘興表演「良妻賢母」「職業婦人」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7下載:2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1935年,當時在日本統治下的臺灣舉行了一場盛大的「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過去學界研究常著重於該場博覽會的政治意涵,並強調博覽會中的展示安排及政策宣導。然而,在構成一場博覽會的要素之中,除了展館及展品本身之外,「人員」也是相當重要的要件。在史料中,筆者發現當時博覽會中的基層工作人員有相當大的比例為女性,因此,有別於其他研究置焦於決策部分,本文試著釐清這群負責在會場實際執行的女性在博覽會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凸顯「臺灣博覽會」較少受到注目的面向。

      具體而言,本文將這群女性分為兩類討論。第一類為基層女性職員,包含女看守、迎賓館接待員、入場券販賣員、看護婦及電話交換手;第二類為女性表演人員,包含藝妓、藝旦、女給以及其他的女性表演者,展場中負責真人實演的工作人員及用來輔助展示的人偶也一併涵蓋在內。這些從事服務、接待及表演的女性,在博覽會中是一股軟性的力量,潤滑了以硬體為主的展示內容,也增添了博覽會的娛樂性質。

      並且,本文也更進一步以這群女性為出發點,嘗試探討當時女性在社會上所受到的期待、限制,以及在殖民框架下的臺灣社會所出現的多重權力不均的情形。

    第一章 緒論 1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二、研究回顧 9 三、研究方法及史料 21 四、章節安排 24 第二章 日治時期女性的社會角色 及其參與展覽活動先例 27 第一節 從「三從四德」到「良妻賢母」與「職業婦人」興起 28 第二節 女性參與1916年「共進會」及1925年「展覽會」情形 49 第三章 「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 與其基層女性職員 70 第一節 「臺灣博覽會」簡述 71 第二節 一般女性招募人員 85 第三節 其他機關女性借調人員 108 第四章 「臺灣博覽會」之演出、宣傳人員 132 第一節 博覽會中的餘興節目概述 133 第二節 藝妓、藝旦之演出 144 第三節 女給之演出 185 第四節 其他女性表演人員 209 第五節 實地演示、展品中的性別及女性形象 230 第五章 結論 237 一、研究成果 237 二、「臺灣博覽會」所反映的女性社會地位及形象 239 三、「1935年」的「臺灣博覽會」中女性參與意義 243 四、研究侷限 245 五、未來展望 247 附 錄 249 參考書目 279

    一、史料
    (一)官方檔案
    高雄州政府,《高雄州報》,1920-1943。
    新竹州政府,《新竹州報》,1920-1943。
    臺南州政府,《臺南州報》,1920-1944。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及所屬官署職員錄》,臺北:臺灣時報,1925-1944。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文官職員錄》,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06-1918。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府報》,1896-1945。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職員錄》,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898-1924。
    臺灣總督府,《遞信職員錄》,臺北:出版單位不詳,1936-1943。
    臺灣總督府官房臨時戶口調查部,《臨時臺灣戶口調查記述報文 第二次 上》,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臨時戶口調查部,1918。
    臺灣總督府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國勢調查結果表 全島編》,臺北:臺灣總督府,1934。

    (二)報章雜誌
    1.《五十會》
    火田山人,〈女子教育の程度及方針〉,《五十會》,9(臺北,1905.10),頁1-4。
    2.《民俗臺灣》
    李騰嶽,〈媳婦仔と養女〉,《民俗臺灣》,3:12(臺北,1944.3),頁16-17。
    3.《始政四十周年記念 臺灣博覽會ニユース》
    《始政四十周年記念 臺灣博覽會ニユース》1-18號,1935年4月17日至1935年11月30日。
    4.《社會事業の友》
    〈母性職業婦人問題〉,《社會事業の友》,50(臺北,1933.1),頁65-76。
    劉捷,〈臺灣藝妲の現代的考察(上)〉,《社會事業の友》,87(臺北,1936.2),頁14-18。
    劉捷,〈臺灣藝妲の現代的考察(下)〉,《社會事業の友》,88(臺北,1936.3),頁20-24。
    河崎生,〈職業紹介所種々相〉,《社會事業の友》,89(臺北,1936.4),頁70-74。
    5.《婦人と家庭》
    〈職業婦人としての電話交換手〉,《婦人と家庭》,2:4(臺北,1920.4),頁13-17。
    〈職業婦人の聲〉,《婦人と家庭》,2:4(臺北,1920.4),頁18-28。
    古山榮三郎,〈婦人問題に就いて〉,《婦人と家庭》,2:5(臺北,1920.5),頁2-8。
    6.《理蕃の友》
    鈴木秀夫,〈霧社事件五周年を迎へて〉,《理蕃の友》,1935年11月號(臺北,1935.11),頁2。
    7.《新竹州時報》
    〈職業婦人と健康〉,《新竹州時報》,2:5(新竹州,1938.5),頁76-77。
    8.《新臺灣》
    〈臺灣勸業共進會〉,《新臺灣》,大正五年四月臺灣共進會紀念號(臺北,1916.4),頁41-48。
    9.《詩報》
    〈海女〉,《詩報》,117(臺北,1935.11),頁15。
    〈海女〉,《詩報》,119(臺北,1935.12),頁8。
    10.《臺南新報》
    〈高雄偶語〉,《臺南新報》,1935年7月21日,n04版。
    11.《臺衛新報》
    〈台衛花言葉 女給は出張すべからず〉,《臺衛新報》,63(臺北,1933.12),頁14。
    〈臺博協贊會の舞臺裏 勘定高い餘興部 流石算盤珠もガツチリ 三卷部長の腕の冴へ?〉,《臺衛新報》,86(臺北,1935.11),頁7。
    渡邊房吉,〈特殊營業婦人の梅毒に就いて〉,《臺衛新報》,505(臺北,1937.6),頁3。
    12.《臺灣》
    幸田青綠,〈霧社事件が生んだ 運命の歌姬 佐塚佐和子孃を訪ふ〉,《臺灣》,6:8(臺北,1935.8),頁82-84。
    13.《臺灣の山林》
    SK生,〈臺灣博覽會を觀る〉,《臺灣の山林》,115(臺北,1935.11),頁52-61。
    14.《臺灣公論》
    金丸秀子,〈評論 娼婦化する 女給のプロセス〉,《臺灣公論》,2:4(臺北,1937.4),頁15。
    15.《臺灣日日新報》,1896-1944。
    16.《臺灣民報》
    〈對於臺北職業婦人的芻議〉,《臺灣民報》,1925年10月18日,3版。
    〈更其良的妻 更其賢的母〉,《臺灣民報》,1926年4月4日,12版。
    〈臺北病院的惡看護婦 辱罵入院的臺人患者〉,《臺灣民報》,1927年6月5日,7版。
    〈袒護附添婦迫走患者 官立病院的腐敗極了〉,《臺灣民報》,1927年6月12日,9-10版。
    〈臺灣各界的職業婦人介紹〉,《臺灣民報》,1930年1月1日至2月22日,刊載版不定。
    17.《臺灣自動車界》
    〈蓋は開いたり……記念博―臺博行進曲、雜感―〉,《臺灣自動車界》,1935年11月號(臺北,1935.11),頁63-65。
    18.《臺灣時報》
    〈勸業共進會彙報 顧守人役〉,《臺灣時報》,77(臺北,1916.2),頁11。
    19.《臺灣婦人界》
    〈働く婦人の戦線のぞ記〉,《臺灣婦人界》,1934年5月號(臺北,1934.5),頁53-54。
    〈女性生活戰線 臺北菸草工場の卷〉,《臺灣婦人界》,1934年6月號(臺北,1934.6),頁108-111。
    〈師走の空に描く 女性の職場行進曲〉,《臺灣婦人界》,1934年12月號(臺北,1934.11),頁60-72。
    〈宣傳浴衣 協贊會調製〉,《臺灣婦人界》,1935年8月號(臺北,1935.7),頁78。
    龍華生,〈臺博餘興の豪華版〉,《臺灣婦人界》,1935年12月號(臺北,1935.11),頁34-39。
    〈大日本勇婦團女角力樂屋咄〉,《臺灣婦人界》,1936年1月號(臺北,1935.12),頁69-73。
    〈女性生活戰線 春!學窓を巢立つ女性就職座談會〉,《臺灣婦人界》,1936年3月號(臺北,1936.3),頁40-47。
    〈特徴ある各職場からの報告 お互女性は反省すべきである〉,《臺灣婦人界》,1936年8月號(臺北,1936.8),頁134-145。
    〈島内の娘さん達の結婚難の問題に就て〉,《臺灣婦人界》,1936年10月號(臺北,1936.10),頁44-48。
    〈五十人の職業婦人ばかりの座談會〉,《臺灣婦人界》,1936年11月號(臺北,1936.11),頁170-184。
    〈女性の職場巡り 自動式の電話局へ! 女人群象へ自活精神の訓練〉,《臺灣婦人界》1937年9月號(臺北,1937.9),頁48-50。
    20.《臺灣教育》
    中曾根生,〈臺灣山岳會に就て〉,《臺灣教育》,294(臺北,1926.12),頁73-75。
    高橋鏡子,〈教育家としての母〉,《臺灣教育》,355(臺北,1932.2),頁130-131。
    〈新曲 吳鳳〉,《臺灣教育》,376(臺北,1933.11),頁98-99。
    21.《臺灣新民報》
    〈臺北更生院近況 新設看護婦科 對癮者加嚴防弊〉,《臺灣新民報》,332(臺北,1930.9),頁4。
    22.《臺灣遞信協會雜誌》
    〈電話交換の改良を論ず〉,《臺灣遞信協會雜誌》,35(臺北,1922.1),頁4-11。
    孤舟生,〈職業婦人の現況と使用の可否〉,《臺灣遞信協會雜誌》,41(臺北,1922.11),頁24-26。
    〈遞信事業に於ける 婦人職業問題の一考察〉,《臺灣遞信協會雜誌》,45(臺北,1923.4),頁62-67。
    〈臺北電話課雜信〉,《臺灣遞信協會雜誌》,97(臺北,出版時間未知),頁81-86。
    〈電話交換の人々〉,《臺灣遞信協會雜誌》,142(臺北,1933.11),頁80-83。
    23.《臺灣藝術新報》
    日高紅椿,〈本島人藝姐と舞踊(一) 私の體驗を語る〉,《臺灣藝術新報》,1:1(臺北,1935.8),頁27-29。
    〈なぜ舞台で女給は踊れぬか?天外天に於けるムンパレス 女給出演禁止の理由〉,《臺灣藝術新報》,2:8(臺北,1936.8),頁19。
    〈近來著しく增加しつゝある職業婦人の反省を要す〉,《臺灣藝術新報》,2:10(臺北,1936.10),頁10。
    24.《臺灣警察協會雜誌》
    東方孝義,〈臺灣の藝姐〉,《臺灣警察協會雜誌》,60(臺北,1922.5),頁80-87。
    25.《臺灣警察時報》
    野村幸一,〈臺灣博誌上見學記 第二會場〉,《臺灣警察時報》,240期(臺北,1935.11),頁73-88。
    中山侑,〈運命の歌姬-佐塚佐和子さんと語る〉,《臺灣警察時報》,240(臺北,1935.11),頁89-92。
    26.《臺灣演藝と樂界》
    〈長唄『吳鳳』レコードに吹込まる〉,《臺灣演藝と樂界》,2(臺北,1934.10),頁17。
    〈サウンドボツクス〉,《臺灣演藝と樂界》,3:5(臺北,1935.5),頁27。
    〈臺北の四季 コ社よりの發賣〉,《臺灣演藝と樂界》,3:5(臺北,1935.5),頁28。

    (三)專書
    《始政三十年記念展覽會 第一會場案內》,出版資訊不詳。
    《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畫帖》,東京:國際情報社,發行時間未知。
    《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寫真帖》,出版時地未知。
    《始政四十週年記念臺灣博覽會寫真帳》,出版時地未知。
    《昭和十年臺北州管內概況及事務概要》,臺北:臺北州政府,1936。
    《第五回內國勸業博覽會協贊會報告書》,大阪:川地喜三郎,1903。
    《第拾七次 臺灣銀行會社錄》,臺北:臺灣實業興信所,1935。
    上島源三郎,《都おどり》,京都:都おどり發行所,1911。
    大村仁太郎,《家庭教師としての母》,東京:同文館,1905。
    大橋捨三郎,《愛國婦人會臺灣本部沿革誌》,臺北:愛國婦人會臺灣本部,1941。
    中田直久,《殺身成仁通事吳鳳》,東京:博文館,1912。
    井上熊次郎,《第五回內國勸業博覽會案內記》,東京:考文社,1903。
    引田一郎,《寶塚グラフ》,兵庫:寶塚少女歌劇團出版部,1938。
    平和記念東京博覽會協贊會,《平和記念東京博覽會協賛會事務報告書》,東京:平和記念東京博覽會協賛會,1923。
    末次良輔,《商店の経營と廣告》,福岡:末次良輔商店クラブ社,1926。
    田崎仁義,《婦人問題の原理》,東京:大鐙閣,1928。
    吉岡重三郎,《寶塚少女歌劇廿年史》,兵庫:寶塚少女歌劇團,1933。
    佐々井久和,《東京共進會報告》,東京:佐々井久和,1889。
    京都市役所,《大典記念京都博覽會報告》,京都:京都市役所,1916。
    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協贊會,《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協贊會誌》,臺北: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協贊會,1939。
    東京大正博覽會案內編輯局,《東京大正博覽會觀覽案內》,東京:文洋社,1914。
    東京市役所,《婦人職業戰線の展望》,東京:白鳳社,1932。
    東京市社會局,《職業婦人に関する調査》,東京:東京市社會局,1924。
    東京府廳,《平和記念東京博覽會事務報告》下卷,東京:東京府廳,1924。
    東京府廳,《東京大正博覽會事務報告》下卷,東京:東京府廳,1916。
    東京府廳,《東京勸業博覽會事務報告》上卷,東京:東京府廳,1909。
    金港堂書籍株式會社,《第五回內國勸業博覽會總說博覽會案內》,東京:金港堂書籍株式會社,1903。
    秋月新太郎,《女子教育管見》,東京:熊田活版所,1895。
    第三回內國勸業博覽會事務局,《第三回內國勸業博覽會事務報告》,東京:第三回內國勸業博覽會事務局,1891。
    第四回內國勸業博覽會事務局,《第四回內國勸業博覽會事務報告》,東京:堀田道貫,1896。
    陳石煌,《臺灣風景紹介誌》,臺北:商務印刷所,1935。
    鹿又光雄,《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誌》,臺北: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1939。
    復興記念橫濱大博覽會,《復興記念橫濱大博覽會誌》,東京:復興記念橫濱大博覽會,1936。
    普通教育研究會,《尋常小學國語教授細案 卷十二》,東京:三松堂,1910。
    森匡蔵,《大禮記念大阪博覽會報告》,大阪:大禮記念大阪博覽會,1916。
    滋賀縣物產共進會,《滋賀縣物產共進會報告書》,滋賀:田村與三郎,1900。
    農商務省,《第五回內國勸業博覽會事務報告》上卷,東京:農商務省,1904。
    農商務省博覽會掛,《第二回內國勸業博覽會事務報告書》,東京:農商務省博覽會掛,1883。
    臺北市役所,《臺北市統計書(昭和10年)》,臺北:臺北市役所,1937。
    臺灣軍司令部,《昭和九年臺灣軍特種演習寫真帖》,臺北:臺北偕行社,1934。
    臺灣博覽會協賛會,《始政四十周年記念 臺灣博覽會協賛會會員名簿》,臺北:臺灣日日新報,1936。
    臺灣總督府,《教師用公學校修身書》卷六,臺北:臺灣總督府,1930。
    臺灣總督府,《教師用公學校修身書》卷四,臺北:臺灣總督府,1915。
    臺灣總督府,《教師用公學校修身書》卷四,臺北:臺灣總督府,1929。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兒童用公學校修身書》卷四,臺北:臺灣總督府,1915。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兒童用公學校修身書》卷四,臺北:臺灣總督府,1929。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商工課,《臺灣帽子要覽 昭和九年》,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商工課,1934。
    臺灣總督府臺北醫院,《臺灣總督府臺北醫院第十一回年報》,臺北:臺灣總督府臺北醫院,1908。
    臺灣總督府臺北醫院,《臺灣總督府臺北醫院第十六回年報》,臺北:臺灣總督府臺北醫院,1913。
    臺灣總督府臺北醫院,《臺灣總督府臺北醫院第三十九回年報》,臺北:臺灣總督府臺北醫院,1939。
    臺灣總督府臺北醫院,《臺灣總督府臺北醫院第三回年報》,臺北:臺灣總督府臺北醫院,1900。
    臺灣總督府臺北醫院,《臺灣總督府臺北醫院第五回年報》,臺北:臺灣總督府臺北醫院,出版年份不詳。
    臺灣勸業共進會協賛會,《臺灣勸業共進會協賛會報告書》,臺北:臺灣勸業共進會協賛會,1916。
    蔀関月編畫、秋里湘夕撰,《伊勢参宮名所図会之三》,1797年。
    關根金四郎,《江戶花街沿革誌》上卷,東京:六合館弦卷書店,1894。

    (四)其他
    大粟巖,〈始政四十周年臺灣博覽會記念臺北遊覽案內圖〉,臺灣時事新報社,1935。

    二、今人著作
    (一)中文部分
    1.單篇論文
    二宮一郎著、陳小冲譯,〈日本鄭成功研究的一個觀察——日本型華夷意識與《國姓爺合戰》〉,收入《鄭成功研究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南昌:江西人民,1989),頁357-369。
    王年双,〈日治時期吳鳳傳說的建構〉,收入《文化、經典與閱讀:李威熊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臺北:秀威資訊,2010),頁1-36。
    朱德蘭,〈日治時期台灣花柳業問題(1895~1945)〉,《人文學報》,27(中壢,2003.6),頁99-174。
    吳政憲,〈近代臺灣資訊社會的電話接線生(1900-1930)-以臺北局為中心的探討〉,《興大歷史學報》,19(臺中,2007.11),頁391-443。
    吳漫沙,〈台北的藝旦〉,《聯合文學》,1:3(臺北,1985.1),頁74-76。
    呂紹理,〈「始政四十周年紀念博覽會」之研究〉,收入《北台灣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歷史系,2000),頁325-356。
    呂訴上,〈大稻埕與藝妲戲〉,《臺北文物》,2:3(臺北,1953),頁120-122。
    林弘勳,〈日據時期臺灣煙花史話〉,《思與言》,33:3(臺北,1995.9),頁77-128。
    林品章、林文通,〈日治時期始政三十年紀念展覽會之研究〉,《設計學研究》,8:1(桃園,2005.7),頁1-24。
    林品章、蘇文清,〈始政四十週年紀念臺灣博覽會研究:展出背景、規模與宣傳〉,《設計學報》,4:2(雲林,1999.12),頁73-87。
    林品章、蘇文清,〈始政四十週年紀念臺灣博覽會研究:展覽會場與設施〉,《設計學報》,5:1(雲林,2000.6),頁19-32。
    林品章、蘇文清,〈始政四十週年紀念臺灣博覽會研究:視覺傳達設計〉,《設計學報》,5:2(雲林,2000.12),頁97-112。
    長嶺亮子,〈日治時期始政三十年紀念表演活動和廣播節目中的藝能〉,《關渡音樂學刊》,18(臺北,2013.7),頁53-80。
    姚村雄,〈台灣日據時期「始政四十週年紀念臺灣博覽會」之宣傳計劃及視覺設計研究〉,《臺中商專學報》,28(臺中,1996.6),頁681-710。
    姚政志,〈《三六九小報》中的台灣藝妲(1930~1935)〉,《政大史粹》,7(臺北,2004.12),頁37-90。
    洪郁如,〈日本殖民統治與婦人團體——試論1904-1930年的愛國婦人會台灣支部〉,《臺灣風物》,47:2(臺北,1997.6),頁53-71。
    胡家瑜,〈博覽會與臺灣原住民:殖民時期的展示政治與「他者」意象〉,《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62(臺北,2004.6),頁3-39。
    翁佳音,〈吳鳳傳說沿革考〉,收入《異論台灣史》(新北:稻鄉出版社,2001),頁227-247。
    張素碧,〈日據時期台灣女子教育研究〉,收入李又寧、張玉法編《中國婦女史論文集》第二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頁256-393。
    陳景峰,〈日治台灣配銷型態下的電影市場〉,《台灣學誌》,4(臺北,2011.10),頁45-63。
    游鑑明,〈日據時期的臺籍護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3期上(臺北,1994.6),頁367-404。
    游鑑明,〈日治時期的職業變遷與婦女地位〉,《中國婦女史論集》十集(新北市:稻鄉出版社,2013),頁321-361。
    簡秀昭,〈愛國婦人會〉,《臺灣文獻》,別冊6(南投,2003.9),頁25-33。
    蘇碩斌,〈觀光/被觀光:日治臺灣旅遊活動的社會學考察〉,《臺灣社會學刊》,36(臺北,2006.6),頁167-209。

    2.學位論文
    石川豪,〈殖民教化與「未開化」意象的再現――以四個博覽會為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江仁傑,〈日本殖民下歷史解釋的競爭――以鄭成功的形象為例〉,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江俊銓,〈日本赤十字社台灣支部之研究(1895-1945)〉,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1995。
    林文通,〈日治時期始政三十年紀念展覽會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林倚如,〈「一串歌喉工婉轉」︰日治時期臺灣藝旦音樂研究〉,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張世朋,〈日治時期始政四十年台灣博覽會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2005。
    張志樺,〈情慾消費於日本殖民體制下所呈現之文化與社會意涵――以《三六九小報》及《風月》為探討文本〉,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梁秋虹,〈社會的下半身:試論日本殖民時期的性治理〉,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莊于寬,〈1930年代台灣藝旦的音樂活動――以《三六九小報》為主要分析文獻〉,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陳昭如,〈離婚的權利史――台灣女性離婚權的建立及其意義〉,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陳惠雯,〈城市、店、家與婦女――大稻埕婦女日常生活史〉,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游鑑明,〈日據時期臺灣的職業婦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
    程佳惠,〈1935年台灣博覽會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馮瓊瑩,〈展示「統治時間」:日據時代「始政週年記念博覽會」的治理技術〉,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廖怡錚,〈傳統與摩登之間――日治時期臺灣的珈琲店與女給〉,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1。
    蘇文清,〈始政四十年臺灣博覽會宣傳計畫與設計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3.專書
    尹建中,《台灣山胞各族傳統神話故事與傳說文獻編纂研究》,臺北:內政部,1994。
    吉見俊哉著,李尚霖譯,《「聲」的資本主義――電話、RADIO、留聲機的社會史》,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13。
    竹中信子著,曾淑卿譯,《日治台灣生活史:日本女人在台灣(大正篇 1912-1925)》,臺北:時報文化,2007。
    竹中信子著,曾淑卿譯,《日治台灣生活史:日本女人在台灣(大正篇 1912-1925)》,臺北:時報文化,2007。
    竹中信子著,熊凱弟譯,《日治台灣生活史:日本女人在台灣(昭和篇 1926-1945)》上、下冊,臺北:時報文化,2009。
    竹中信子著,蔡龍保譯,《日治台灣生活史:日本女人在台灣(明治篇 1895-1911)》,臺北:時報文化,2007。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92。
    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台灣社會的生活作息》,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
    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
    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
    杜聰明,《回憶錄:臺灣首位醫學博士杜聰明》,臺北:龍文出版,2001。
    卓意雯,《清代臺灣婦女的生活》,臺北:自立晚報出版,1993。
    林玫君,《台灣登山一百年》,臺北:玉山社,2008。
    近藤正己著、林詩庭譯,《總力戰與臺灣――日本殖民地的崩潰(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
    邱旭伶,《台灣藝妲風華》,臺北:玉山社,1999。
    張麗俊,許雪姬、洪秋芬、李毓嵐編纂,《水竹居主人日記》第四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
    莊永明,《台灣百人傳1》,臺北:時報文化,2005。
    許雪姬、吳美慧、連憲升、郭月如訪問,吳美慧記錄,《一輩子針線,一甲子教學:施素筠女士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4。
    陳惠雯,《大稻埕查某人地圖:婦女的活動空間近百年來的變遷》,新北市:博揚文化出版,1999。
    傅大為,《亞細亞的新身體:性別、醫療與近代台灣》,臺北:群學出版,2005。
    游鑑明,《日據時期臺灣的女子教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 第20冊,臺北: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88。
    程佳惠,《臺灣史上第一大博覽會:1935年魅力台灣SHOW》,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
    楊翠,《日據時期台灣婦女解放運動》,臺北:時報文化,1993。
    廖怡錚,《女給時代――1930年代臺灣的珈琲店文化》,新北市:東村出版,2012。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近代史 社會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
    蔡蕙頻,《好美麗株式會社:趣談日治時代粉領族》,臺北:貓頭鷹出版,2013。

    (二)日文部分
    1.期刊論文
    永井良和,〈解説――近代都市文化と「大阪カフェーの東征」〉,收入津金澤聰廣、土屋礼子編《大正・昭和の風俗批評と社会探訪-村嶋歸之著作選集 第1巻 カフェー考現学》(東京:柏書房,2004),頁445-460。
    河合勝、齋藤修啟,〈日本古典奇術「水芸」について〉,《愛知江南短期大學紀要》,39(愛知,2010.3),頁105-143。
    工藤泰子,〈明治初期京都の博覧会と観光〉,《京都光華女子大学研究紀要》,46(京都,2008.12),頁77-100。
    松田京子,〈一九三〇年代の台湾原住民をめぐる統治実践と表象戦略―「原始芸術」という言説の展開―〉,《日本史研究》,510(京都,2005.2),頁152-180。
    土田牧子,〈女役者という存在とその歴史的位置づけ―中村歌扇の芸歴を通して―〉,《東京芸術大学音楽学部紀要》,38集(東京,2012),頁67-85+116。
    李泰文,〈1915年「朝鮮物産共進会」の構成と内容〉,《慶應義塾大学日吉紀要 言語.文化.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30(橫濱,2003.3),頁25-61。
    李南錦,〈国家と家庭と女性:日・韓近代文学における看護婦表象と良妻賢母思想(第3回国際日本学コンソーシアム)〉,《大学院教育改革支援プログラム「日本文化研究の国際的情報伝達スキルの育成」活動報告書》(東京:御茶水女子大學,2009),頁251-262。
    林葉子,〈「醜業婦」と「美人」のあいだでゆらぐ芸妓像:東京大正博覧会と大正天皇即位礼をめぐる『廓清』の論説を中心に〉,《キリスト教社会問題研究》,58(京都,2010.1),頁77-104。
    崔官,〈鄭成功から和藤内へ―近松の『国性爺合戦』を中心に―〉,《東アジア文化交渉研究 別冊8》(大阪:關西大學文化交涉學教育研究據點,2012),頁107-112。
    游鑑明,〈日本統治期における台湾新女性のコロニアル・モダニティについて〉,收入《東アジアの国民国家形成とジェンダー 女性像をめぐって》(東京:青木書店,2007),頁355-376。
    2.專書
    海の博物館,《目で見る 鳥羽・志摩の海女》,三重縣:海の博物館,2009。
    吉見俊哉,《博覧会の政治学――まなざしの近代》,東京:中央公論社,1998年再版。
    橋爪紳也,《日本の博覧会――寺下勍コレクション》,「別冊太陽――日本のこころ」系列第133號,東京:平凡社,2005。
    洪郁如,《近代台湾女性史――日本の植民統治と「新女性」の誕生》,東京:勁草書房,2001。
    今西一,《遊女の社会史 島原・吉原の歴史から植民地「公娼」制まで》,東京:有志舍,2007。
    佐賀朝、吉田伸之,《シリーズ 遊廓社会1 三都と地方都市》,東京:吉川弘文館,2013。
    山路勝彦,《近代日本の植民地博覽会》,東京:風響社,2008。
    小山靜子,《良妻賢母という規範》,東京:勁草書房,1991。
    松田京子,《帝国の思考――日本「帝国」と台湾原住民》,東京:有志舍,2014。
    松田京子,《帝国の視線――博覧会と異文化表象》,東京:吉川弘文館,2004。
    深谷昌志,《良妻賢母主義の教育》,名古屋:黎明書房,1998。
    西山松之助,《遊女》,東京:東京堂,1994。
    曾山毅,《植民地台湾と近代ツーリズム》,東京:青弓社,2003。
    曽根ひろみ,《娼婦と近世社会》,東京:吉川弘文館,2002。
    早川紀代編,《軍国の女たち》,東京:吉川弘文館,2008年二刷。
    陳姃湲,《東アジアの良妻賢母論:創られた伝統》,東京:勁草書房,2006。
    津金澤聰廣、山本武利監修,林惠玉編・解說,《近代日本博覧会資料集成:植民地博覧会I 台湾》,東京:國書刊行會,2012。
    津金澤聰廣、土屋礼子編《大正・昭和の風俗批評と社会探訪――村嶋歸之著作選集 第1巻 カフェー考現学》,東京:柏書房,2004。
    明田鐵男,《日本花街史》,東京:雄山閣,1990。
    脇田晴子、林玲子、永原和子編,《日本女性史》,東京:吉川弘文館,1992年6刷。

    三、網站
    日本奇術博物館網站 http://japanmm.exblog.jp/
    美國國會圖書館Prints & Photographs Online Catalog (PPOC)資料庫http://www.loc.gov/pictures/
    高砂神社官方網站 http://takasagojinja.takara-bune.net/index.html
    東京國立博物館http://www.tnm.jp/
    函館中央圖書館數位資料館http://www.lib-hkd.jp/digital/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