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鐘素慧 Chung, Su-Huei |
---|---|
論文名稱: |
自然·蔓延—鐘素慧水墨創作論述
以海洋與人文的藝術對話 Nature.Spread - an artistic dialogue between ocean and humanity of the creative discourse of Chung,Su-Huei’s Ink Paintings |
指導教授: |
吳宥鋅
Wu, Yeou-Xin |
口試委員: |
吳宥鋅
Wu, Yeou-Xin 林政榮 Lin, Cheng-Jung 張維元 Chang, Wei-Yuan |
口試日期: | 2024/06/18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美術創作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Fine Arts_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Artistic Cre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24 |
畢業學年度: | 11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8 |
中文關鍵詞: | 珊瑚 、珊瑚白化 、海洋 、人文 、共生 、彩墨 、自然蔓延 、意象 、流動技法 |
英文關鍵詞: | Coral, Coral Bleaching, Ocean, Humanities, Symbiosis, Ink and Color, Natural Propagation, Imagery, Fluid Techniques |
研究方法: | 行動研究法 、 參與觀察法 、 觀察研究 、 文獻研究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400653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84 下載: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創作論述筆者在二O二一年至二O二四年間所研究創作,《自然‧蔓延》,在研究過程中不斷探尋生態脈絡、互動關係、自然變異,並研究剖析描繪自然生態中珊瑚同步產卵自然循環現象,梳理後發想「原貌、共生、繁衍、變遷系列」,以現象、符號、色彩象徵所隱喻的自然或心理現象。 筆者以「珊瑚」獨特多樣性來形塑圖像並連結個人生活經歷或現代社會環境的生活樣貌,來詮釋出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並思索現實生活與心靈世界中存在的各種矛盾與感知,而從創作過程來自我省思與療癒。
在理論探索研究中,從海洋的角度進行,探索珊瑚的形態和重要性,並逐漸擴展到人文、生態科學等領域。以此起點延伸出文化、心理、美學等藝術層面的對話,意識到自然環境與人類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隨著研究的深入,也將哲學、心理學以及美學等層面納入探討,藉此提升自己的藝術素養。同時,透過海洋與人文相關的文化藝術活動,投射到社會議題的討論中,用藝術創作表達對現代社會的關切和生活的想像。自然環境中的各種景象和生物都有其獨特的習慣和意義,這促使我反思個人與環境的關係。在自然環境中,我感受到最深刻的物象,並將這些體驗轉化為對生命本質(悲歡離合)的思考,認識到生命中的起伏不過是自然規律的一部分,把握當下,積極地面對生活。
將創作主題分四個系列,內容從「原貌」系列的創作來表述個人對現代社會生活寫照與療癒;延伸個人或社會互動關係「共生」系列,來傳遞人與人之間中群組的互相依賴或競爭關係;再來「繁衍」與「凋零」系列來表述生態環境中生與死的自然蔓延與突發環境異常現象,喜樂悲傷編織内心的記憶與烙痕!
藉由創作的過程來淨化或緩和心靈中的創傷與流露自然樣貌就如生命經歷的記錄片。筆者在創作形式上不斷分析、解構與重新組合媒材與技法,並融合東西方藝術的思維與美學,在創作的過程中獲得不同的經驗與感受,以彩墨與多元流動技法創作在畫面上,形成特殊肌理紋路,期望達到互補互融和諧的情境,形塑新的個人視覺語彙。
The creative discourse of this report, "Nature‧Spread" has been conducted between 2021 and 2024, explores ecological contexts,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s, and natural variation. It analyzes and depicts the natural phenomenon of coral spawning synchrony within the ecological framework, conceptualizing the series of "original appearance, symbiosis, propagation, and change" after sorting through. It employs phenomena, symbols, and colors to symbolize hidden natural or psychological phenomena. Whiter shapes images using the unique diversity of "coral" and connects them with personal life experiences or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modern social environments, interpre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s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t contemplates various contradictions and perceptions existing in real life and the spiritual world, and engages in self-reflection and healing through the creative process.
In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star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ocean, we delve into the morphology and significance of coral, gradually expanding into fields such as humanities and ecology. From this starting point, conversations extend to cultural, psychological, and aesthetic aspects, recognizing the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humanity. As research deepens, philosophical, psychological, and aesthetic dimensions are also incorporated into the discussion to enhance one's artistic literacy. Simultaneously, through cultural and artistic activities related to the ocean and humanities, we engage in discussions on societal issues, expressing concerns about contemporary society and imaginings of life through artistic creation. Various scenes and creatures i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have their unique habits and meanings, prompting personal reflec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neself and the environment. I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 encounter the most profound phenomena and transform these experiences into reflections on the essence of life (joys and sorrows, partings and reunions), realizing that the ups and downs of life are just part of the natural order, embracing the present moment, and actively facing life.
The creative theme is divided into four series: starting with the "Original Appearance" series to depict personal reflections on and healing; extending to the "Symbiosis" series to convey the interdependence or competi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dividuals or groups in personal or societal interactions; then moving on to the "Propagation" and "Decline" series to depict the natural propagation of life and death i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s well as sudden environmental anomalies, weaving the memories and imprints of joy and sorrow within the heart!
By the process of creation, one purifies or mitigates the traumas within the soul and expresses the natural essence, much like a documentary of life experiences. The author continuously analyzes, deconstructs, and reassembles media and techniques, merging Eastern and Western artistic thoughts and aesthetics. Through this creative process, they gain diverse experiences and emotions. Using ink and various fluid techniques on the canvas, they create unique textures and patterns, aiming to achieve complementary and harmonious situations, shaping a new personal visual vocabulary.
一、專書
1.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臺北縣:漢湘文化, 2003。
2. 李醒座,《西方美學史教程》,臺北縣: 淑馨文化,1996。
3. 謝繼昌,《生態人文主義—邁向一個人與自然共生共榮的社會》,〈文化、生態與發展: 人類學的探討〉,台北市: 叢林出版,2002。
4. 赫伯特.里德(Herbert Read),孫旗譯,《現代藝術哲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9。
5.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台北:三民書局),增訂版三刷,2013。
6. 廚川白村,林交瑞譯,《苦悶的象徽》,臺北: 志文出版, 1979。
7. 白振宇,《臺灣海洋無脊椎助物簡介》,臺北市: 臺灣省立博物館,1989。
8. 方力行,《珊瑚學-論台灣的瑚資源》,北市:教育部大學聯合出版委員會,1989。
9. 李承錄、趙健舜,《海洋博物智—700種 魚類篇》,香港: 域邦出版社,2020。
10. 李承錄、趙健舜,《海洋博物智—700種 無脊椎篇》,香港: 域邦出版社,2020。
11. 李承錄、趙健舜,《海洋博物智—920種 無脊椎篇》,香港: 域邦出版社,2022。
12. 李承錄、趙健舜,《海洋博物智—920種 無脊椎篇》,香港: 域邦出版社,2022。
13. 孔苗新,《二十世紀中國繪學》,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0。
14. 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林明志譯,《物體系》,台北: 時報出版社,1997。
15.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台灣的珊瑚》,北市:育昇印刷文具公司,1989。
16. 戴昌鳳,《藍海綠洲-東沙海洋》,高雄市: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2011。
17. 賈福相,《人與海:台灣海洋環境》,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
18. 何立德、王鑫,《台灣的瑚礁》,臺北市:遠足文化,2002。
19. 宗白華,《藝境》,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20. 若林香織、田中祐志,劉宸瑀、高詹燦譯,《 絕美海中浮游生物圖鑑—254種浮游生物的真實姿態全收錄》,台北: 東販出版,2021。
21. 張玲霞,《自然奇景- Wonderful Scenery》,新北市:風景文化,2004。
22. 李坤瑄、陳章波,《台灣常見的辣皮動物》, 高雄市:海洋館籌備處,1994。
23. 廖新田,《現代‧後現代藝術與視覺文化理論》,巨流圖書公司,2021。
24. 劉思量,《藝術心理學》,藝術家出版社, 1992
25. 楊雅惠,《台灣海洋文學》,台南市:台灣文學館,2012。
26. 朱立人,《現代西方藝術美學文選-舞蹈美學》,台北市:洪葉文化,1994。·
27. 劉水源,《生存危機:環境污染與生態失衡》,台北市:台灣商務,1993。
28. 卡爾·沙費納(Carl Safina)杜默譯,《海洋之歌:全球海洋生態發現之旅》,台北市:先覺,2000。
29. 李永適,《消失中的台灣珊瑚礁》,台北市:大地地理,1999。
30. 方世民&蘇焉,《海中的熱帶雨林一瑚礁》,台中市:自然科學博物館,2000。
31. 魯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 ),藤守堯譯,《藝術與視知覺》,四川: 人民出版社,2021
32. 林君寧,《瑚復育及生技產業》,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館訊,第68期,屏東;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2013。
33. 戴昌鳳,《台灣珊瑚礁地圖:台灣離島下冊》,台北市:天下遠見,2011。
34. 蔡惠卿,《藍色瑚海》大自然季刊,第115期,台北市: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護協會,2012。
35. 蘇珊‧朗格(Susanne K. Langer), 滕守、朱疆源譯,《藝術問題》,北京: 中國科學社會出版社,1983。
36. 施信民,《海岸危機》,台中市:晨星發行,1998。
37. 戴昌鳳,《珊瑚之美》,屏東縣:内政部營建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1997。
38. 宋秉鈞,《海洋生物科技特展專輯:來自海洋的奥機》,屏東縣:海生館,2006。
39.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海洋的「珊」中傳奇》,屏東縣:海生館,2006。
40. 林全信、江昆達,《豐富的海洋資源》,台北市:台灣書店,1997。
41. 三浦佳世,林詠純譯,《用視覺心理學看懂名畫的秘密》,新北市:國家圖書,2020。
42. 鈴木守,陳采瑛翻譯,《一顆海龜蛋的神奇旅程》,台北市:遠流,2023。
43. 基特·懷特(KitWhite),林年譯,《藝術的法則》,新北市:木馬文化,2019。
44. 劉其偉,《現代繪畫基本理論》,台北市: 雄獅美術出版,1991。
45. 劉素玉、張孟起,《一個東西南北人 – 水墨現代化之父劉國松傳》,遠流出版,2019。
46. 黃光男,《美育‧人生》,台北市: 市立美術館,1988。
47. 約翰‧伯格 (John Berger),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台北市:麥出版社, 2015。
48.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台北市: 三藝圖書公司,2002。
49. 熊秉明,《中國書法理論體系》,台北市:雄獅,1999。
50. 王秀雄,《美術心理學》,高雄市:三信出版社,1975。
51. 范睿臻,《藝術治療導論》,台北市:新學林出版社,2008。
52. 李醒座,《西方美學史教程》,臺北縣: 淑馨文化,1996。
53. 廚川白村,林交瑞譯,《苦悶的象徽》,臺北: 志文出版,1979。
54. 魯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 ),藤守堯譯, 《視覺思維》,四川: 人民出版社,2021。
55. 李澤厚,《美學四講》,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2001。
56. 林耀福,《生態人文主義》,台北市:書林,2002。
57. 法蘭西斯·T·麥德魯(Francis T. McAndrew),危芷芬譯,《環境心理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1995。
58. 施信良,《海岸危機》,台中市:晨星出版社,1998。
二、期刊、論文
1. 周照仁,《海洋文化際研討會會後論文集》,高雄市:海洋科大共同教育委員會,2008。
2. 周慶華/玉萬象/許文献/簡儒/董恕明/須文府,《新詩寫作》,臺東縣:台東大學,2009。
3. 余光中,〈比夢更神奇〉,南一國小國語教師專用課本,2017,第九冊第五課。
4. Blue Trend 藍色脈動,《潛進台灣:島民們,讓我們重返海洋吧!關於潛水、攝影、淨灘…16個愛上海洋的方式》,出版社: 麥浩斯(電子書),2018。
5. 賴郁雯主編,《消失中的精靈:台灣珍貴及稀有動物保育專題》,臺北市:農委會,2000。
6. 曼曼,〈從一首「你想做人魚嗎?的詩談起」〉,國立海生館館訊38期,2022。
7. 林君寧,〈溫度影響珊瑚:幼生的生態與生理表現〉,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館訊,第52期,屏東縣:立海洋生物博物館,2011。
8. 蔡惠卿,〈藍色瑚海〉大自然季刊,第115期,台北市: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護協會,2012。
9. 林君寧,〈瑚復育及生技產業〉,海洋生物博物館館訊,第68期,屏東;海生館,2013。
10. 宋秉鈞,〈海洋生物科技特展專輯:來自海洋的奥機〉,屏東縣:海生館,2006。
11. 戴昌鳳,〈台灣珊瑚礁地圖:台灣離島下冊〉,台北市:天下遠見,2011。
12. 紫圖大師圖典叢書編輯部,〈舍爾大師圖典〉,西安: 陜西師大出版社,2003。
13. 劉國松,〈宇心一松繪畫一甲子〉,臺北市:國父紀念館, 2009。
14. 應廣勤,〈藝術認證〉,雙月刊22期,高雄市立美術館文刊,2008。
15. 黃才松,〈水墨採石作品集〉,自序,2016。
16. 莊連東,〈辯證-莊連東彩墨創作面相展〉,台中市政府文化局,2023。
17. 李振明,〈筆墨革命,國際水墨學會論壇論文- 劉國松水墨畫革命的意義〉,2015。
18. 王俊盛,《創與論—現代書畫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非筆之遇—試論創作中的情境生發〉,2022。
19. 吳惠淳,《朦朧·‧隱蔽—吳惠淳水墨創作中的漂流心象》,台北: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2022。
20. 王美淳,《珊瑚—心象之生命探詢》,國立屏東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創作論述,2014。
21. 周采彤,《浮生.幻境一周采彤水墨創作論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美術學系美術創作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24
22. 葉柏昱,《潛藏的滑稽意象》—葉柏昱彩墨創作論述,台北: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2016。
23. 林君寧,〈溫度影響珊湖幼生的生態與生理表現〉,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館訊,第52期,,屏東縣:立海洋生物博物館,2011。
24. 寧海林, 《阿恩海姆視知覺形式動力理論研究》,四川: 人民出版社,2009。
25. 潘潘,《新古典與浪漫主義美術-世界美術全集》,台北市:藝術家雜誌策劃,2001。
26. 黃向文,《海洋保育署全球資網-海洋之音》電子書,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2019。
27. 吳龍靜、林天賞、林美朱、柯勇全、柯慶麟、郭庭羽、董于瑄、韓尚融, 《海洋生態系調查手冊(I)》電子書,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2020。
28. 黃向文、陳耀森、鄭光宏、蘇恆寬、馬振耀、陳鴻文、郭庭羽、楊崽禎、柯慶麟、李穎、吳建勳、楊政霖(依編輯順序),《台灣海洋生態環境報告》電子書,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2021。
29. 黃向文,《2021巡海誌》電子書,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2021。
三、 網路資料
1. Jack Crumlin , 〈What are Zooxanthellae? 〉,Australian Museum, 網址: http://www.seaslugforum.net/find/zoox1,1998-2010,2022/3/26參閱。
2. 台電綠網,〈認識珊瑚〉,群策公關顧問有限公司, 台電網站: https://service.taipower.com.tw/greennet/ecofriendly/conservation/south-bay/coral,2023,2023/12/18 參閱。
3. 魚農自然護理署,〈什麼是八放珊瑚?〉,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相片網站: https://www.afcd.gov.hk/tc_chi/conservation/con_mar/con_mar_cor/con_mar_cor_intro/con_mar_cor_intro4.html,2022/3/26參閱。
4. 高雄市: 友善的狗文化活動(主辦單位),網站: http://www.springscream.biz/event.php?eventid=1, 2018,2022/10/20 參閱。
5. 柯金源,〈海之岸〉,2022,我們的島 網站: https://ourisland.pts.org.tw/content/9831 ,2023/01/15 參閱。
6. 〈Finding Dory 海底總動員2:多莉去哪兒〉,2016。 圖片:影迷尖叫屋
網站: https://screenscreamviola.blogspot.com/2016/07/finding-dory2.html,
2022/03/05 參閱。
7. 蔡偉立,《海底總動員2》,〈談圈養的起點與終點〉,台北市: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社會關鍵評論網站: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45433,2023/3/23參閱,2016。
8. 吳永森,〈大西洋紅鮭-逆流上繁衍生命循環〉與〈剎那間的永恆-火焰花枝破卵瞬間〉,BlueTrend網站: https://bluetrend.media/ace-wu-sony-world-photography-awards/,2023/05/06參閱,2018。
9. 阿罕布拉宮的西班牙伊斯蘭教磚瓦紋路,網路資料: https://zh.pngtree.com/freebackground/interior-of-alhambra-palacegranadaspain-islam-moor-wall-photo_6544079.html, 2023/3/5,參閱。
10. 艾雪,〈天與水Ⅰ〉,木刻版畫,1938, 9x8cm,海牙美術館藏。
藝術家網路: https://www.artist-agazine.com/edcontent_d.php?lang=tw&tb=8&cid=888&id=22613,2023/3/5,參閱。
11. 中時集團時藝多媒體,〈藝術中的數學,數學中的藝術〉,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網路: http://pisa.math.ntnu.edu.tw/popular-science/2013-09-30-05-53-19/2013-12-27-07-11-30/2014-02-13-03-25-44/987-zhongdezhongde, 2023/3/5參閱,2014。
12. 劉國松,〈魚兒與水花共舞〉&〈五彩斑爦五花海〉,藝術家網站:
http://www.smagtw.org/smagtw_artists_LiuKuoSung2013works.html,2023/4/1參閱。
13. 自動性繪畫網站: https://www.jendow.com.tw/wiki/%E8%87%AA%E5%8B%95%E6%80%A7%E7%B9%AA%E7%95%AB,2022/03/16 參閱,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