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許良禎 Hsu, Liang-Chen |
---|---|
論文名稱: |
吉隆坡暨雪蘭莪中華總商會之研究 A Case Study of The Chinese Chamber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of Kuala Lumpur and Selangor |
指導教授: | 吳龍雲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畢業學年度: | 10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2 |
中文關鍵詞: | 商務局 、隆雪中總 、華人商會功能 、華商 、馬來西亞經濟 |
英文關鍵詞: | Chamber of Commerce, The Chinese Chamber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of Kuala Lumpur & Selangor (KLSCCCI), The function of Chinese Chamber of Commerce, Chinese businessman, Malaysia’s economy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CSL.034.2018.A07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84 下載:1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現今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Kuala Lumpur),於一八六○年代隨著錫礦開採業的興起而崛起,一八八○年代,華人甲必丹葉亞來及英國參政司瑞天咸(Frank Swettenham)通力合作,將吉隆坡打造成一個初具現代化的城市,吸引了無數的華商前來雪、隆發展。二十世紀初,在雪蘭莪一帶的華商,有感於華人常因無知或誤解政府措施而產生事端,遂決議成立一個「商務局」(現稱「吉隆坡暨雪蘭莪中華總商會」,簡稱「隆雪中總」),讓雪蘭莪的華人能夠互通消息以及調解紛爭。當時,推舉了德高望重的陸佑為首任總理。商務局成立後,致力於爭取華人商家的權益,二戰期間曾停擺多年,商會資料也因戰火付之一炬。戰後,李孝式重組了商會,並致力於擔當華人與政府之間的溝通橋樑,使得商會的地位日趨重要,而後繼的李延年,則致力於商會的轉型,大大地拓展了商會的規模,使其成為現代化的華人商會,得以在國際的舞台盡情揮灑。本文即以這個「商務局」作為研究對象,主要運用《南洋商報》的報導和隆雪中總所出版的《會訊》、《商訊》、及兩本特刊進行文獻分析,旨在探討其成立的目的與歷史背景、二戰後的發展歷程、作為一個華人總商會的功能、以及與馬來西亞經濟的關聯。隆雪中總作為首都的華人總商會,因地利之便,得以比其他地方商會迅速掌握政府動態,反映人民意見,接觸更多元的客群,以及舉辦國際性的活動,是其發展的優勢所在,也是其深受政府信賴的關鍵。
In the 1860s, as the tin mining industries prosper, Kuala Lumpur, the capital city of Malaysia, started to rapidly grow. In the 1880s, Kapitan Cina Yap Ah Loy and Sir Frank Athelstane Swettenham had cooperated to develop Kuala Lumpur into a modern city with intentions of attracting investments from Chinese businessmen in Selangor and Kuala Lumpur.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the Chinese businessmen in Selangor regions established “The Chinese Chamber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of Kuala Lumpur & Selangor, KLSCCCI” in case of Chinese people often stirred up trouble for ignorance or misunderstanding the government’s policies; therefore, the Chinese in Selangor could communicate information and resolve disputes through the Chamber of After the Chamber of Commerce has been established, it was devoting to strive rights for Chinese business; however, it has been stopped working during World War II and the documents of Chamber of Commerce were destroyed due to the war. After the war, Sir Henry Lee Hau Shik reorganized the chamber and acted as a bridge of communication to facilitate useful exchange of views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Chinese people, which made Chamber of Commerce more important. And the successor, Lee Yan Lian, was devoted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amber of Commerce, mainly expanded its business, and led it to be modern and international. Based on the structure of case study,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Chamber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of Kuala Lumpur & Selangor, KLSCCCI. Documents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through reports of “Nanyang Siang Pau”, newsletters, business newsletters and special issues that published by KLSCCCI, to explore the purpose of its establishment, its historical background, its development during the World War II, its function as a Chinese General Chamber of Commerce, and its economic relationship with Malaysia. KLSCCCI as the General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apital city, due to its location, it can rapidly grasp the government dynamics, reflect people’s opinions, contact more multiple groups and hold international activities, which are the advantages of development and also the key points to gain trust from the government.
壹、中文部分
一、專書(按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1.Peter F. Drucker著,侯家駒譯,《管理學:使命、責任、實務》,臺北:聯經,1974年。
2.巴素著,劉前度譯,《馬來亞華僑史》,檳城:光華日報有限公司,1950年。
3.文平強、許德發主編,《勤儉興邦──馬來西亞華人的貢獻》,吉隆坡:華社研究中心,2009年。
4.王國璋,《馬來西亞的族群政黨政治1955-1995》,臺北:唐山,1997年。
5.王賡武,《南洋華人簡史》,臺北:水牛出版社,2002年。
6.石之瑜,《社會科學方法新論》,臺北:五南圖書,2003年。
7.朱杰勤,《東南亞華僑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8.朱杰勤,《華僑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9.朱東芹,《衝突與融合──菲華商聯總會與戰後菲華社會的發展》,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年。
10.朱英,《辛亥革命時期新式商人社團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
11.何啟良主編,《匡政與流變:馬來西亞華人歷史與人物政治篇》,臺北:中央研究院東南亞區域研究計畫,2001年。
12.何啟良主編,《馬來西亞華人人物誌(第二卷)》,雪蘭莪:拉曼大學中華研究中心,2014年。
13.何啟良主編,《馬來西亞華人歷史與人物政治篇──匡政與流變》,吉隆坡:華社研究中心,2003年。
14.吳元黎等著,汪慕恒、薛學了譯,《華人在東南亞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89年。
15.吳主惠著,張茂豐譯,《華僑本質的分析》,臺北:黎明文化,1983年。
16.吳鳳斌主編,《東南亞華僑通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
17.吳龍雲,《遭遇幫群:檳城華人社會的跨幫組織研究》,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八方文化創作室,2009年。
18.李長傅,《中國殖民史》,臺北:臺灣商務,1984年。
19.李恩涵,《日本軍戰爭暴行之研究》,臺北:臺灣商務,1994年。
20.李恩涵,《東南亞華人史》,北京:東方出版社,2015年。
21.李恩涵,《東南亞華人史》,臺北:五南圖書,2003年。
22.李業霖主編,《吉隆坡開拓者的足跡──甲必丹葉亞來的一生》,吉隆坡:華社研究中心,1997年。
23.卓南生,《日本的亞洲報導與亞洲外交》,臺北:巨流,2009年。
24.周小兵,《馬來西亞:跨入工業化的穆斯林國家》,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6。
25.林水檺、何啟良、何國忠、賴觀福合編,《馬來西亞華人史新編(第一冊)》,吉隆坡: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1998年。
26.林水檺、駱靜山合編,《馬來西亞華人史》,雪蘭莪: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1984年。
27.林水檺主編,《創業與護根:馬來西亞華人歷史與人物儒商篇》,臺北:中央研究院東南亞區域研究計畫,2001年。
28.林遠輝、張應龍,《新加坡馬來西亞華僑史》,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29.芭芭拉‧沃森‧安達婭(Barbara Watson Andaya)、倫納德‧安達婭(Leonard Y. Andaya)著,黃秋迪譯,《馬來西亞史》,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0年。
30.柯嘉遜著,楊培根譯,《1969年大馬種族暴亂513解密文件》,吉隆坡:人民之聲出版,2007年。
31.孫承譯,《日本對南洋華僑調查資料選編(1925-1945):第二輯》,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32.孫謙,《清代華僑與閩粵社會變遷》,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9年。
33.徐平,《正義的審判:二戰日本戰犯罪行錄》,北京:長城出版社,1996年。
34.徐曉星,《鶴山史話》(江門:鶴山縣政協文史工作委員會,1993年。
35.馬敏、朱英,《傳統與近代的二重變奏──晚清蘇州商會個案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36.張存武、王國璋,《菲華商聯總會之興衰與演變:1954~1998》,臺北:中央研究院亞太研究計畫,2002年。
37.張清江譯,《新馬華人史譯叢》,新加坡:新加坡青年書局,2007年。
38.張集強,《英參政時期的吉隆坡》,雪蘭莪:大將,2007年。
39.張集強,《消失中的吉隆坡》,雪蘭莪:大將,2012年。
40.張慶勳,《論文寫作軟實力──悠遊在研究寫作天地中》,臺北:五南圖書,2011年。
41.梁淑紅、曾海䚀等編,《馬來西亞投資環境分析報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
42.許雲樵,《馬來亞近代史》,新加坡:世界書局,1963年。
43.許雲樵、蔡史君編,《新馬華人抗日史料1937-1945》,新加坡:文史,1984年。
44.陳亞才主編,《在吉隆坡,遇見葉亞來》,馬來西亞:布咕數碼,2009年
45.陳濟謀等編,《馬來亞新志》,吉隆坡:中國報社,1957年。
46.陳鴻瑜,《馬來西亞史》,臺北:蘭臺,2012年。
47.麥留芳著,張清江譯,《星馬華人私會黨的研究》,臺北:正中,1985年。
48.華僑協會總會主編,《華僑與抗日戰爭論文集》,臺北:正中,1999年。
49.覃主元等編,《戰後東南亞經濟史(1945-2005)》,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50.黃玉章等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4年。
51.黃昆福,《馬華商會史》,吉隆坡:馬來西亞中華商會聯合會,1974年。
52.黃春興,《當代政治經濟學》,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年。
53.廈門大學南洋研究所南洋問題資料譯叢編輯委員會主編,《南洋問題資料譯叢》,廈門:廈門大學南洋研究所,1958年。
54.楊建成主編,《華僑史》,臺北:中華學術院南洋研究所,1985年。
55.溫故知,《吉隆坡華人史話》,吉隆坡:輝煌,1984年。
56.溫廣益主編,《「二戰」後東南亞華僑華人史》,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年。
57.廖文輝,《馬來西亞史》,雪蘭莪:馬來亞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7年。
58.劉文榮,《馬來西亞華人經濟地位之演變》,臺北:世華經濟,1988年。
59.劉鳳文,《第一個馬來西亞計劃(1966-1970)》,臺北:國際經濟資料中心,1966年。
60.賴觀福,《回首歷史往事》,吉隆坡:益新印務有限公司,2016年。
61.龍登高,《跨越市場的障礙:海外華商在國家、制度與文化之間》,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年。
62.鍾繼軍、唐元平等編,《馬來西亞經濟社會地理》,廣州:世界圖書,2014年。
63.顏清湟,《海外華人的社會變革與商業成長》,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年。
64.顏清湟、栗明鮮,《新馬華人社會史》,北京:中國華僑,1991年。
65.譚思哲主編,《江門五邑海外名人傳.第一卷》,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年。
66.顧長永,《馬來西亞──獨立五十年》,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
67.龔宜君,《東南亞華人經濟成就與跨國商業網絡初探》,臺北:中央研究院,1997年。
二、碩博士論文
1.邵世光,《新加坡中華總商會與菲華商總之比較研究》,臺北:文化大學民族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年。
2.禹如鍵,《菲律賓岷里拉中華商會研究(1904-54)》,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3.田野,《戰後日本賠償外交研究(1945-1977)》,吉林:吉林大學世界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
三、期刊論文
1.王國璋,〈反思五一三〉,《人文雜誌》第十五期,2002年5月,頁5-19。
2.許德發,〈歷史幽靈與馬來西亞的記憶政治──試論1969年「五一三事件」的各種闡釋〉,《人文雜誌》第十五期,2002年5月,頁32-50。
四、論文集論文
1.(英)布賽爾著,〈東南亞的中國人〉,收入廈門大學南洋研究所南洋問題資料譯叢編輯委員會主編,《南洋問題資料譯叢》,廈門:廈門大學南洋研究所,1958年。
2.Sharon A. Carstens著,陳俊華、李寶鑽譯,〈從神話到歷史──葉亞來和馬來西亞華人英勇的過去〉,收入李業霖主編,《吉隆坡開拓者的足跡──甲必丹葉亞來的一生》,吉隆坡:華社研究中心,1997年。
3.何玉萬,〈吉隆坡開發簡史〉,收入陳亞才主編,《在吉隆坡,遇見葉亞來》,馬來西亞:布咕數碼,2009年。
4.何啟良,〈陳修信:貢獻與局限〉,收入何啟良主編,《匡政與流變:馬來西亞華人歷史與人物政治篇》,臺北:中央研究院東南亞區域研究計畫,2001年。
5.李業霖,〈陸佑:悠悠百世功,矻矻當年苦〉,收入林水檺主編,《創業與護根:馬來西亞華人歷史與人物儒商篇》,臺北:中央研究院東南亞區域研究計畫,2001年。
6.依藤,〈組合內幕〉,收入許雲樵、蔡史君編,《新馬華人抗日史料1937-1945》,新加坡:文史,1984年。
7.明石陽至,〈1941年至1945年日本對馬來亞華僑的政策〉,收入張清江譯,《新馬華人史譯叢》,新加坡:新加坡青年書局,2007年。
8.林叔聰,〈聯合邦各州分志〉,收入陳濟謀等編,《馬來亞新志》,吉隆坡:中國報社,1957年。
9.莊似萍,〈葉亞來生平簡介〉,收入陳亞才主編,《在吉隆坡,遇見葉亞來》,馬來西亞:布咕數碼,2009年。
10.莫順宗,〈李延年:從商人到華團領袖〉,收入林水檺主編,《創業與護根:馬來西亞華人歷史與人物儒商篇》,臺北:中央研究院東南亞區域研究計畫,2001年。
11.陳妙恩,〈李孝式──上校、爵士、敦的身分認同轉折〉,收入何啟良主編,《馬來西亞華人人物誌(第二卷)》,雪蘭莪:拉曼大學中華研究中心,2014年。
12.陳松沾,〈日治時期的華人(1942-1945)〉,收入林水檺、何啟良、何國忠、賴觀福合編,《馬來西亞華人史新編(第一冊)》,吉隆坡: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1998年。
13.陳劍虹,〈甲必丹時代的吉隆坡華人社會〉,收入李業霖主編,《吉隆坡開拓者的足跡──甲必丹葉亞來的一生》,吉隆坡:華社研究中心,1997年。
14.曾松華,〈華族南移的背景與動向〉,收入林水檺、駱靜山合編,《馬來西亞華人史》,雪蘭莪: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1984年。
15.程道中編譯,〈葉亞來傳略〉,收入李業霖主編,《吉隆坡開拓者的足跡──甲必丹葉亞來的一生》,吉隆坡:華社研究中心,1997年。
16.黃賢強,〈葉亞來:從平凡移民到不平凡領袖〉,收入何啟良主編,《馬來西亞華人歷史與人物政治篇──匡政與流變》,吉隆坡:華社研究中心,2003年。
17.楊嶽,〈吉隆坡淪陷前後〉,收入許雲樵、蔡史君編,《新馬華人抗日史料1937-1945》,新加坡:文史,1984年。
18.駱靜山,〈大馬半島華人經濟的發展〉,收入林水檺、駱靜山合編,《馬來西亞華人史》,雪蘭莪: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1984年。
19.篠崎香織,〈「華人商務局」的成立〉,收入文平強、許德發主編,《勤儉興邦──馬來西亞華人的貢獻》,吉隆坡:華社研究中心,2009年。
20.顏清湟,〈一百年來馬來西亞的華人商業1904-2004〉,收入顏清湟,《海外華人的社會變革與商業成長》,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年。
21.顏清湟,〈一百年來馬來西亞華社所走過的道路(1903-2003)〉,收入顏清湟,《海外華人的社會變革與商業成長》,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年。
22.顏清湟,〈馬來西亞華人的歷史變革(1403-1941)〉,收入顏清湟,《海外華人的社會變革與商業成長》,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年。
23.蘇雲峰,〈星馬華人在抗日戰爭中的犧牲與奉獻〉,收入華僑協會總會主編,《華僑與抗日戰爭論文集》,臺北:正中,1999年。
五、商會特刊
1.《隆雪中華工商大廈落成暨91周年紀念特刊》,吉隆坡:吉隆坡暨雪蘭莪中華工商總會,1995年。
2.《隆雪中總110周年紀念特刊》,吉隆坡:吉隆坡暨雪蘭莪中華總商會,2014年。
3.《馬中建交40周年暨馬來西亞中華總商會成立68周年紀念特刊》,吉隆坡:馬來西亞中華總商會,2014年。
六、商會會刊
1.吉隆坡暨雪蘭莪工商總會,《吉隆坡暨雪蘭莪中華工商總會會訊》1991年第181期。
2.宋兆雄、雪蘭莪中華總商會,《雪蘭莪中華總商會會訊》1977年第15期。
3.宋兆雄、雪蘭莪中華總商會,《雪蘭莪中華總商會會訊》1977年第18期。
4.宋兆雄、雪蘭莪中華總商會,《雪蘭莪中華總商會會訊》1977年第20期。
5.宋兆雄、雪蘭莪中華總商會,《雪蘭莪中華總商會會訊》1978年第23期。
6.宋兆雄、雪蘭莪中華總商會,《雪蘭莪中華總商會會訊》1978年第25期。
7.宋兆雄、雪蘭莪中華總商會,《雪蘭莪中華總商會會訊》1979年第34期。
8.宋兆雄、雪蘭莪中華總商會,《雪蘭莪中華總商會會訊》1979年第35期。
9.宋兆雄、雪蘭莪中華總商會,《雪蘭莪中華總商會會訊》1982年第75期。
10.宋兆雄、雪蘭莪中華總商會,《雪蘭莪中華總商會會訊》1982年第77期。
11.宋兆雄、雪蘭莪中華總商會,《雪蘭莪中華總商會會訊》1982年第78期。
12.宋兆雄、雪蘭莪中華總商會,《雪蘭莪中華總商會會訊》1982年第79期。
13.宋兆雄、雪蘭莪中華總商會,《雪蘭莪中華總商會會訊》1982年第80期。
14.宋兆雄、雪蘭莪中華總商會,《雪蘭莪中華總商會會訊》1983年第92期。
15.林源德、吉隆坡暨雪蘭莪工商總會,《吉隆坡暨雪蘭莪中華工商總會會訊》1992年第196期。
16.林源德、吉隆坡暨雪蘭莪中華工商總會,《吉隆坡暨雪蘭莪中華工商總會會訊》1993年第207期。
17.林源德、吉隆坡暨雪蘭莪中華工商總會,《吉隆坡暨雪蘭莪中華工商總會會訊》1993年第208期。
18.陳鎮明、吉隆坡暨雪蘭莪中華總商會,《商訊》2018年第364期。
19.雪蘭莪中華總商會,《雪蘭莪中華總商會會訊》1976年第3期。
20.楊耀才、吉隆坡暨雪蘭莪工商總會,《吉隆坡暨雪蘭莪中華工商總會會訊》1997年第25期。
21.楊耀才、吉隆坡暨雪蘭莪工商總會,《吉隆坡暨雪蘭莪中華工商總會會訊》1997年第260期。
22.楊耀才、吉隆坡暨雪蘭莪工商總會,《吉隆坡暨雪蘭莪中華工商總會會訊》1997年第261期。
23.楊耀才、吉隆坡暨雪蘭莪工商總會,《吉隆坡暨雪蘭莪中華工商總會會訊》1998年第268期。
24.楊耀才、吉隆坡暨雪蘭莪工商總會,《吉隆坡暨雪蘭莪中華工商總會會訊》1998年第270期。
25.楊耀才、吉隆坡暨雪蘭莪工商總會,《吉隆坡暨雪蘭莪中華工商總會會訊》1998年第271期。
26.楊耀才、吉隆坡暨雪蘭莪工商總會,《吉隆坡暨雪蘭莪中華工商總會會訊》1998年第273期。
27.楊耀才、吉隆坡暨雪蘭莪中華工商總會,《吉隆坡暨雪蘭莪中華工商總會會訊》2000年第285期。
28.蔡少傑、吉隆坡暨雪蘭莪中華總商會,《商訊》2013年第347期。
29.蔡文洲、吉隆坡暨雪蘭莪中華總商會,《商訊》2012年第340期。
30.繆進新、吉隆坡暨雪蘭莪中華工商總會,《吉隆坡暨雪蘭莪中華工商總會會訊》1988年第142期。
31.繆進新、吉隆坡暨雪蘭莪中華工商總會,《吉隆坡暨雪蘭莪中華工商總會會訊》1988年第149期。
32.繆進新、吉隆坡暨雪蘭莪中華工商總會,《吉隆坡暨雪蘭莪中華工商總會會訊》1988年第154期。
33.繆進新、吉隆坡暨雪蘭莪中華工商總會,《吉隆坡暨雪蘭莪中華工商總會會訊》1989年第157期。
七、報章新聞
1.〈中華總商會董事會議一致通過請政府向日本交涉賠償遭屠殺者家屬 成立死難人民遺骸善後委員會 會上發言者一致譴責戰爭殘酷〉,《南洋商報》(新加坡),1962年3月1日。
2.〈日本以兩遠洋船解决血債賠償 商會領袖反應不一致 部份表示遺憾認爲違反决議 有者表示欣慰認爲不需深究〉,《南洋商報》(新加坡),1967年5月27日。
3.〈吉隆坡及其周圍局勢仍嚴重戒嚴令解除期間續發生暴動事件喪生者達七十五人 二百七十七人受傷三十間房屋被焚燬 各種車子百輛遭殃〉,《南洋商報》(新加坡),1969年5月16日。
4.〈李孝式在聯邦立法會議促請對華人錫鑛申請賠償速評估 政府擬設泛馬樹膠出口委會 竟無馬華商聯會代表〉,《南洋商報》(新加坡),1949年10月2日。
5.〈馬華商聯代表大會一致通過 要求首相向日追討血債一億三千萬元 限半年內解决 否則發動全民抵制日本貨物〉,《南洋商報》(新加坡),1966年12月11日。
6.〈馬華商聯常年代表大會各州代表一致表示向日追討血債决心 誓支持政府以進行談判 必要時將召開特別大會商討對策〉,《南洋商報》(新加坡),1963年12月30日。
7.〈雪華人總商會通過要求取消營業額稅 不反對在人口稅中增收國防金 推選拿督李潤添等出席今日星馬商會聯席會議〉,《南洋商報》(新加坡),1965年9月7日。
8.〈雪華總商會開董事會議 議決要案四宗 李孝式上校蟬聯正會長〉,《南洋商報》(新加坡),1948年,3月17日。
9.〈雪華總商會董事會議决向日本追討血債事 授權東姑力爭到底 將召開商聯會緊急大會商討追討血債一致步驟〉,《南洋商報》(新加坡),1965年3月12日。
10.〈解决戰時不愉快事件並表示友誼 親善付款協定簽署 東姑與日本大使簽字‧日本贈送馬兩艘貨船馬 將設船務公司由官商聯合經營〉,《南洋商報》(新加坡),1967年9月22日。
11.〈賠償檢証死難者家屬呼聲日高 日領館已將情呈報東京方面尚未答覆 日領館一發言人對過去事情表示歉意 南中後維多利亞苑路旁昨掘出白骨〉,《南洋商報》(新加坡),1962年2月28日。
12.〈富豪陸祐氏之壽終〉,《振南日報》(新加坡),1917年2月26日。
13.〈雪華籌賑會 組織賑務調查會 舉李孝式十四人為專員〉,《南洋商報》(新加坡),1940年8月17日。
14.〈馬戰時損失賠償委員會將公佈賠償計劃書賠償總數達五千五百餘萬鎊〉,《南洋商報》(新加坡),1948年7月2日。
15.〈戰時損失賠償事 英派員來馬調查 雪華總商會推舉代表晉謁〉,《南洋商報》(新加坡),1949年2月10日。
16.〈李光前李孝式受任戰爭損害委會委員〉,《南洋商報》(新加坡),1950年1月23日。
17.〈交通部長李孝式辭卸各社團職務〉,《南洋商報》(新加坡),1955年8月30日。
18.〈陸佑博士銅像〉,《南洋商報》(新加坡),1956年10月24日。
19.〈雪中華總商會建築會所,將再向陸運濤商購地段〉,《南洋商報》(新加坡),1959年3月1日。
20.〈住聯與小販等四團體支持商會義舉 堅决要求日本政府賠償本邦淪陷時大屠殺血債〉,《南洋商報》(新加坡),1962年3月6日。
21.〈馬華商聯討血債代表團明由李潤添率領謁日使呈備忘錄〉,《南洋商報》(新加坡),1963年10月6日。
22.〈馬華商聯會表希望血債問題儘早圓滿解决 日本政府應具贖罪誠意賠償一筆令人滿意款項〉,《南洋商報》(新加坡),1964年8月23日。
23.〈日駐馬大使昨返國述職希望馬日政府會議談商有關血債問題〉,《南洋商報》(新加坡),1964年12月22日。
24.〈馬華商聯會秘書昨指出向日本追討血債迄無任何新發展〉,《南洋商報》(新加坡),1965年8月25日。
25.〈雪州華人總商會籌組中華民國考察團十一月十七啟 若參加者眾分兩批出發〉,《南洋商報》(新加坡),1965年10月15日。
26.〈商聯會並未放棄向日本索討血債 黃錦和昨發表談話澄清一項新聞報導〉,《南洋商報》(新加坡),1966年3月3日。
27.〈雪華人總商會再收義欵一批賑濟騷亂難民〉,《南洋商報》(新加坡),1969年5月28日。
28.〈故企業家陸佑所發行鈔票〉,《南洋商報》(新加坡),1971年3月27日。
29.〈雪華人總商會新會長李延年籲華人商家檢討華商業組織方式〉,《南洋商報》(新加坡),1975年3月27日。
30.〈馬南洋商報董事主席丹斯里李延年昨逝世〉,《南洋商報》(新加坡),1983年3月8日。
31.〈紀念李孝式對大馬貢獻 馬哈迪宣布隆諧街易名為敦李孝式路〉,《南洋商報》(新加坡),1988年11月20日。
八、網路資料
1.《大清律例》,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282820,瀏覽日期:2017年03月11日。
2.Google地圖:https://www.google.com.tw/maps?hl=zh-TW&tab=wl,瀏覽日期:2018年7月4日。
3.中國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web/gjhdq_676201/gj_676203/yz_676205/1206_676716/sbgx_676720/,瀏覽日期:2018年5月19日。
4.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http://www.cantonfair.org.cn/html/cantonfair/cn/about/2012-09/119.shtml,瀏覽日期:2018年5月20日。
5.中國鶴山市圖書館:http://www.heshanlib.com/,瀏覽日期:2018年3月20日。
6.吉隆坡暨雪蘭莪中華總商會:http://www.chinesechamber.org.my/zh/#,瀏覽日期:2018年4月17日。
7.吉隆坡暨雪蘭莪中華總商會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klsccci/,瀏覽日期:2018年6月5日。
8.南洋商報:http://www.enanyang.my/about-us/,瀏覽日期:2017年04月11日。
9.星洲網財經版:http://www.sinchew.com.my/node/431256,瀏覽日期:2018年5月10日。
10.馬來西亞中華總商會:http://www.acccim.org.my/%E5%8E%86%E5%8F%B2_15_6.htm,瀏覽日期:2018年4月4日。
11.雪隆廣肇會館:http://kwongsiew.org/345.html,瀏覽日期:2018年3月22日。
12.華社研究中心:http://www.malaysian-chinese.net/,瀏覽日期:2018年3月13日。
13.新華社──中國金融信息網:http://dc.xinhua08.com/230/c=&ofcdia=bar,瀏覽日期:2018年8月10日。
九、其他
1.楊古鼎編,《吉隆坡仙四師爺宫創廟史略》,吉隆坡:吉隆坡仙四師爺廟,1959年。
貳、英文部分
一、專書
1.Andrew Barber. Kuala Lumpur at war, 1939-1945:a history of Kuala Lumpur and Selangor during World War Two, Kuala Lumpur:Malaysia Karamoja Press, 2012.
2.Edmund Terence Gomez and Jomo K. S.. Malaysia's political economy:politics, patronage and profits,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3.Edmund Terence Gomez. Chinese business in Malaysia:accumulation, ascendance, accommodation, England : Curzon, 1999.
4.J.M.Gullick. A history of Kuala Lumpur(1857-1939), Kuala Lumpur:Malaysian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2000.
5.J.M.Gullick. Kuala Lumpur 1880-1895 : a city in the making, Malaysia : Pelanduk Publications, 1988.
6.J.M.Gullick. Old Kuala Lumpur,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7.J.M.Gullick. The story of Kuala Lumpur(1857-1939), Petaling Jaya, Selangor, Malaysia:Eastern Universities Press, 1983.
8.James Osborn. Area, development policy, and the middle city in Malaysia,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Dept. of Geography, 1974.
9.John G. Butcher. The British in Malaya, 1880-1941 : the social history of a European community in colonial South-East Asia, Kuala Lumpur ;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10.Jomo K.S. with Wong Sau Ngan. Law, institutions and Malaysian economic development, Singapore:NUS Press, 2008.
11.Joseph Kennedy. A history of Malaya A.D. 1400-1959, New York:St. Martin's Press, 1962.
12.Lee Kam Hing and Tan Chee-Beng. The Chinese in Malaysia, Oxford ;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13.Leon Comber. 13 May 1969 : the darkest day in Malaysian history, Singapore:Marshall Cavendish Editions, 2009.
14.Margaret Shennan. Out in the midday sun:the British in Malaya(1880-1960), London:John Murray, 2000.
15.Najib Tun Razak. Globalising Malaysia : towards building a developed nation, Petaling Jaya, Selangor, Malaysia:MPH Pub, 2006.
16.Rupert Emerson. Malaysia:a study in direct and indirect rule, 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 1937.
17.Tan Teong Jin, Ho Wah Foon, and Tan Joo Lan. The Chinese Malaysian contribution, Kuala Lumpur:Centre for Malaysian Chinese Studies, 2005.
18.Thomas B. Pepinsky. Economic crises and the breakdown of authoritarian regimes:Indonesia and Malaysia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19.Thomas Streissguth. World War II, San Diego : Greenhaven Press, 2003.
20.Turnbull, C. M.. A history of Malaysia, Singapore, and Brunei, Sydney:Boston:Allen & Unwin, 1989.
21.Vanessa C.M. Chio. Malaysia an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globalization, knowledge transfers and postcolonial dilemmas, New York:Routledge, 2005.
22.Wilkinson, R. J.. A history of the peninsular Malays with chapters on Perak & Selangor, Singapore:Kelly & Walsh, 1923.
二、論文集論文
1.Anthony Reid. ”The Kuala Lumpur riots and the Malaysian political system.”In Ancient Southeast Asia, ed. Goh Geok Yian, London:Routledge/Taylor & Francis Group, 2017.
2.Lee Kam Hing and Heng Pek Koon. ”The Chinese in the Malaysian Political System.”In The Chinese in Malaysia, ed. Lee Kam Hing and Tan Chee-Beng, Oxfor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